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案分析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25

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案分析。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案分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而培养学生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2、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要求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并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难点:学习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中心的写作方法。

课时准备: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教学课节:3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审题:亲人指的是谁?

二、介绍时代背景。

1、介绍中朝两国人民共同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美帝唆使李承晚进攻北朝鲜。两天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占我台湾海峡。1950年9月15日,美国入侵朝鲜,并轰炸我安东等地,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进行了近3年,中朝人民浴血奋战,很多志愿军战士光荣牺牲在异国他乡。1953年7月27日签订停战协约。1958年志愿军全部回国。

2、本文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学生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

1、读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生字的方法记清字形。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上下句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出现了几个人物?(划出来)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拼读生字表,纠正读音。

指出音易错字:暂(z4n)不读(zh4n);谊([emailprotected])不读(y0)。混(h)n)是多音字。多读几遍。

2、拿出生字卡片,读字、词:

指出哪个字字形易错,重点说一说。

暂时昏倒情谊捣米谣侦察员混进

区别:谣、瑶、摇。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讨论理解:(或查字典,或结合课文,或结合生活实际。)

4、读一读课后第4题读读写写,说说暂时、雪中送炭的意思,并练习用两个词语造句。

5、指名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课文写了三个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

②大娘: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妈妈为救老王而牺牲。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六、朗读全文,读熟。

精选阅读

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案

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是以情感熏陶为主,领悟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课文以亲人为主线,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离开朝鲜时在车站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理念: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引领学生以言语为凭借,进行有深度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领悟文字隐含的丰富情感,使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心灵中有活力的生命元素,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通过整体把握,细读理解,品词琢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经验对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解读,通过朗读促进学生语言和情感的同构共生,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比山高比海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批注、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

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2、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并能抓住重点词语及句子,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多种句式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用典型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难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资料,并进行整

理。

教学过程:

一、整体入手,感知亲情

1、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随着这

首雄壮的旋律再次走进那依依惜别的场景,同志愿军战士一起把千般不舍、万般留恋化作一声深情地呼唤──“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

2、回顾“亲人”的定义,初步感知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为什么还亲切地称为“亲人”呢?

3、回顾课文内容,同时教师随机板书

二、细析事例,感受亲情

1、出示自读提示:

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词句,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简单批注,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2、学生自学课文,用心品读

3、全班交流,感受亲情:

(学生个人的感觉、体验、理解各不相同,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交流内容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可以交流“大嫂”一段,也可以交流“大娘”、“小金花”一段,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预设点: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一:“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感悟大娘为救志愿军战士奋不顾身、无私伟大的品格。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教师进一步引导大娘不仅为我们送来了打糕,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之所想,急志愿军之所急,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2)句子二:“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3)句子三:“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引导学生在《烛光里的妈妈》音乐伴奏下,放飞思绪想象这八年的相处经历中,大娘都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情:

当志愿军饿了,大娘--------

当志愿军渴了,大娘--------

当志愿军衣服脏了,大娘--------

当志愿军受伤了,大娘--------

当志愿军想家了,大娘--------

(4)“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师总结: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二)“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采访“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师:如今志愿军叔叔要与他们分别了,这个可怜的孩子紧紧地抱着志愿军痛哭流泪,让我们一起劝劝这个孩子吧!学生深情朗读。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师引读:今天大嫂是一瘸一拐来的,是背着孩子来的,她沿着崎岖的山路送了一程又一程,这就是我们的大嫂,这就是我们的亲人,带着你对大嫂的感激之情、崇敬之情朗读课文。

师:观察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他们为志愿军战士付出了血的代价,我们说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同时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

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

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板书: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五年级上册《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再见了,亲人》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今天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五年级上册《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希望能帮到大家哦~

一、说教材

课文《再见了,亲人》是鲁教版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的编排主题是“他们让我感动”。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

《再见了,亲人》是本组第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的编写意图:一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1)认知方面:学会十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生学组成的词语。

(2)技能方面: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3)情感方面:体会课文重点此举对表达情感的作用,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这一教学目标,把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既体现词句训练,且理论依据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充。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重点。但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是选取哪些材料,是怎样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学生是陌生和困难的,故此,“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则被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问导法、暗示法、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内涵。

三、说学法:

根据上述教法,我采用相应的学法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中,我采用学生“读——思——议——练”,教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再见了,亲人》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首先播放《志愿军进行曲》让学生在“雄赳赳,气昂昂”的乐曲中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豪迈之气,并请学生介绍课前通过查阅书籍、网上下载收集的本课资料,让学生感知时代,亲近文章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后,我提出问题:“课文为我们讲述了哪些亲人?”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得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

(三)、精讲细读,体会感情。

我先让学生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边划使你最感动的句子。以大娘送打糕之事为例。教师紧紧围绕“雪中送炭”联系上下文,逐个分析“雪”“送”“炭”在文中分别指什么?请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志愿军处境艰难,大娘冒着生命危险来送打糕。再反复朗读这件事!

再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动。教师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唯一的亲人”,体会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再理解不同句子表达效果的强烈比较。学生通过分析、理解,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到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

然后采用学习第1自然段的学法,引导学生学习第2、3自然段,而且要掌握学习方法,然后由“扶”到“放”,四人小组讨论学习课文这一部分。因为这两段写志愿军同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写法与第1自然段相同,其内容顺序可概括为“请求——回忆——赞颂”。根据这个内容顺序,让学生自学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分层训练。落实新课程标准“尊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感受”的要求。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亲人的内心世界。

(四)以读激情概括中心

《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充满感情,作者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的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的句式表达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上课时,要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片段,读中悟、悟中读,以多次反复的朗读激发他们的感情。

五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大娘

胜似亲人小金花

大嫂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遗憾。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

五年级上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五年级上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再见了,亲人》一课节选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今天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五年级上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到大家哦~

《再见了,亲人》一课节选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恰逢学校来听推门课,为了不要第二次上,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开始,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亲人(有血缘关系的人叫亲人),并把这解释写在了题目的下方。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后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题目中的亲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

二、从典型事例入手

课文写了他们的那些事?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他们为志愿军战士做的事。学生在寻找事例的过程中不但了解到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大娘为了志愿军失去了唯一的下孙孙、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失去了妈妈、大嫂为了志愿军失去了双腿)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创设情境,品读词句

课文语句朴实,可蕴含的情感深厚。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的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课堂上我说:“在座的同学们,你们就是即将离开朝鲜的志愿军战士,你该如何与朝鲜的亲人们话别?哪位是穿过大娘洗的衣服的战士?那位是吃了大娘冒着硝烟送到战场上来的打糕的战士?哪位是小金花和妈妈救出的老王?谁是吃了大嫂挖的野菜的战士?……”这一系列的问题一出,多数学生被我带到了课文中,他们都努力地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朗读体现出来。

四、再创情境,升华情感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是文章情感的升华,为了让学生的情感也得到升华,也把我的课堂推向**,我有创设了另一个情境:我让班上两个组扮志愿军战士的角色,两个组扮朝鲜人民的角色,让他们进行话别。

整节课,我已经把学生带入了我预设的课堂之中,学生也融入到文本中。

高兴之余,静下来想一想,存在这有不足指出,在课堂中有时没有充分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你的?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D.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E.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二)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3.创设情境引读。
(1)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再见了,亲人》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再见了,亲人》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再见了,亲人》选自随军战地记者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课文叙述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时的情景,回忆了与朝鲜人民难以忘怀的往事,表达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今天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再见了,亲人》教案,希望能帮到大家哦~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àn

友谊:yì

血泊:pō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再见了,亲人》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引入新课

师:课题中的亲人指什么人?

生:亲人在课文中是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也就是指朝鲜人民。

师:说得对!(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谁说再见了,亲人?

生:中国人民志愿军说再见了,亲人!

师: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我们今天认真学习课文便会知道了,请打开书本。

〔留下悬念,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学课文〕

二、讲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大娘、小金花、大嫂都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生:大娘在志愿军叔叔急需粮食时,冒着生命危险为战士们送打糕;还丢下小孙孙,救志愿军的伤员;小金花和妈妈救志愿军的侦察员;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

师:对!讲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用小标题来概括出大娘、小金花、大嫂所做的事,然后写下来。

(请一同学出来写,其余同学在笔记本上写)

〔让学生既动脑,又动口,再动手,还训练其概括能力〕

(那学生在黑板上板书:送打糕

救伤员

救侦察员

挖野菜)

师:写得对!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个句子(打出幻灯片1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了我们花了多少心血!)句中的您、我们在课文中指谁?

生:您在课文中指大娘,我们在课文中指志愿军。

师:对啦!那多少的意思呢

生:多少的意思是数不清,很多、很多。

师:好!谁能改换人称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学生们纷纷举手〕

生: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八年来,大娘给志愿军很多慈母般的温暖,大娘为了志愿军花了许多心血。

〔既理解了句子意思,又为本组的作文改写训练作了准备〕

师: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导想象,加深理解,学生思考片刻便纷纷举手〕

生:我仿佛看见老大娘正为志愿军叔叔洗衣服,好像母亲一样关心志愿军叔叔。

生:我看见老大娘戴着老花镜正在细心地为志愿军叔叔缝补衣服。

生:我看见老大娘与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志愿军叔叔送打糕。

生:我仿佛看见老大娘正把志愿军的伤员背进防空洞。

生:我看见大娘正在给志愿军叔叔包扎伤口。

〔学生发言很热烈,老师抓住时机,用激动的语调再加以强化〕

师:是啊!整整八年,大娘象慈爱的母亲一样,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关心志愿军,帮助志愿军,使志愿军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所以志愿军对大娘棗

生:(齐讲)十分感激。

师:对!我们读这句话时,就应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老师范读,学生朗读)

〔这时师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因而读得很有感情。〕

师:大娘为志愿军做了许多许多事,文中只列举了两件(指板书)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打出幻灯片2这真是雪中送炭呀!)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帮助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正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或帮助。

师:把这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这词在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正急需粮食时,大娘为他们送去打糕。

师:当时,为什么志愿军急需粮食?

生:因为当时志愿军叔叔空着肚子在阵地上,已经跟敌人拼了三天天夜,非常需要粮食。

师:对!就在这时。(打出幻灯片3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学生齐读句子)

师:请同学们想想当时的环境。

生:当时的环境十分危险。

生:当时的环境很恶劣。

师:对!当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大娘怎样?

生:(齐读这句子)

师:哪些地方应该读得快些?

生:是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师:为什么?

生:因为志愿军急需粮食。

生:因为大娘想快点把打糕送到阵地上给志愿军吃。

师:对!我们再读这个句子。

〔同学们齐读句子,比刚才读得好多了。这样指导朗读,切合学生实际。〕

师:这就是慈母给儿子的爱,也是慈母给儿子送去的温暖。(让学生读幻灯片3、2的句子。)

师: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有危险了,该怎么办呢?在这紧急关头,大娘怎样做?

生:大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师:这也是慈母给自己儿子的爱。结果棗(打出幻灯片4: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生:(齐读这句子)

师:唯一的意思是什么?

生:唯一的意思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师:唯一的亲人是指谁?

生:是指大娘的小孙孙。(齐读句子)

师:为了志愿军宁愿失去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孙,这是什么情谊?

生:这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师:(打出幻灯片5: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老师范读)对高、深要读得重些,句子用反问的语气来肯定志愿军不会忘记这种情谊,我们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老师再范读)

生:(齐读句子后开火车读:我们怎么会忘记?)

〔同学们读得一个比一个好,要珍惜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的思想自然地渗入学生心中。〕

师:中朝人民之间的情谊确实比高还高,比海还深,现在要分别了,志愿军和大娘都是依依不舍的,尽管大娘年纪大,而且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已经几夜没合眼了,现在又赶来送行了,那志愿军应怎样呢?

(让学生朗读第一段开头那个告别片断,体会这种深厚的情谊。)

〔老师通过导语

创设情景,加上有上述感情基础,所以,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朗读中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师:请同学们看下一段课文,先默读课文,后做填空。(打出幻灯片6小金花的妈妈为救志愿军的侦察员而与敌人〖CD#4〗)

生:应填同归于尽。

师:同归于尽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同归于尽在课文中指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一起被炸死。

师:也就是说

生:小金花的妈妈为救侦察员老王而牺牲了。

师:对!这件事是怎样的?

生:(一学生复述这件事)

〔以事激情〕

师:妈妈牺牲了,小金花有没有哭?

生:(齐答)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生:因为她把悲痛化为仇恨,她是个刚强的孩子。

生:因为她把悲痛化为对敌人的仇恨,所以小金花没有哭。

师:对!对这,课文是怎样讲的?谁来读读!

(学生纷纷举手)

(一女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同志们伤心地多么刚强呀。)

师:注意小金花的动作:跺、抽动应读得重些、快些,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而末尾那句呢?

生:应读得轻些,慢点,对刚强读重些。

师:对!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这句子)

〔从朗读中,可看出同学们对敌人充满仇恨,读到末句时,又饱含着对小金花的赞美。〕

(收到了自然渗透的效果。)

师:现在志愿军要走了,小金花有没有哭?

生:(齐答)哭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把志愿军看成是最亲最亲的人,所以落泪了。

生:因为志愿军叔叔和小金花相处了八年,小金花与志愿军生活在一起,还把志愿军叔叔当作亲人,现在亲人要走了,所以小金花落泪了。

师:是啊!八年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共同生活,亲如一家。在战场上,并肩战斗,出生入死。为了抗美援朝,不少志愿军叔叔在朝鲜的国土上流血牺牲,现在亲人要走了,想到这一切,小金花会不落泪吗?

生:(齐):不会。

师:现在小金花哭着前来送行,那么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

生:(学生自己练习读第二段开头那个告别片断。)

生:(一男生表情朗读这片断。)

师:我们应像对小妹妹说话一样,亲切、自然,劝她别难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读得好!现在我们来听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这件事的课文录音。(老师放该段的课文录音,同学们专心地听。)

师:大嫂跑到哪里为志愿军叔叔挖野菜?

生: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为志愿军叔叔挖野菜。

师:你从前沿阵地想到了什么?

生:我从前沿阵地想到大嫂是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叔叔挖野菜的。

生:我想到前沿阵地是个十分危险的地方。

生:前沿阵地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是两军对垒的地方。

生:在前沿阵地挖野菜,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生:我从这词体会到大嫂是不顾危险,去挖野菜的。

生:大嫂是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挖野菜的。

生:大嫂挖野菜时,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

〔抓住重点词语大做文章,可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师:从这可看出大嫂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关心志愿军胜过关心自己,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她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失去了双脚。(打出幻灯片7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生:(一学生读这句子。)

师:代价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是指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脚。

师:这个反问句肯定了什么?

生:肯定了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大嫂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生: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脚,充分表达了大嫂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这句子。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这句子。)

师:现在志愿军要回国了,看!大嫂背着小孩,架着双拐赶来送行了,她已经送了几十里了,仍不愿往回走。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请听第三段开头的告别片断的录音。

〔适时的导语

加播放课文录音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生:(一学生朗读该片断,读得情真意切)

师:(老师指着左边的板书)看,这些就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就是这些吗?

生:不是,还有很多、很多。

师:对!课文只选取了几件有代表性的事来写。为了帮助志愿军,朝鲜人民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累得

生:昏倒在路旁。

师:(板书:昏倒在路旁。)大娘为救志愿军的伤员,而

生:失去小孙孙。

师:(板书:失去小孙孙)小金花为救志愿军的侦察员,而

生:失去了妈妈。

师:(板书:失去了妈妈)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

生:失去了双脚。

师:(板书:失去了双脚)

生:(齐读:昏倒在路旁、失去小孙孙、失去了妈妈、失去了双脚。)

〔这样的疑问,这样的板书,更突出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师:(激动地问)这些都是什么代价?

生:(激动地回答)这些都是血的代价。

师: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流血牺牲,所以,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

生:(齐说)亲人!

〔点题十分适时〕

师: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而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为了抗美援朝,也流血牺牲,所以,我们说,中朝人民的友谊

生:是用鲜血凝成的。

〔归纳中心思想水到渠成〕

师:对!(打出幻灯片8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生:(齐读这句子。)

师:八年来,中朝人民结下了这么深的情谊,一旦分开,大家都是依依不舍的。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当时的分别情景:看,在站台上棗

生:志愿军正和大娘、小金花、大嫂以及很多、很多朝鲜人民告别。

师:列车即将启动了

生:志愿军叔叔正向朝鲜人民挥手告别,朝鲜人民也频频挥手致意。

师:列车开动了。

生:有许多朝鲜人民跟着列车跑,高喊:再见!再见!不少人站在站台上擦眼泪。

生:志愿军也激动地高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启发学生想象,缩短学生和课文描写的情景的时空距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现在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段。

生:(先个别朗读,最后全班齐读)

〔在朗读时,同学们已经沉浸在那告别的情景之中,有些同学的眼里还闪着激动的泪花。〕

论文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这些内容都寓于具体的语文文字所表现的人、事、景物之中。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

中,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逐步加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锻炼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学习习惯。要达到大纲的要求,就必须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

之中。教师要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一、抓词、句、段,潜移默化

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应抓住重点词、句、段,运用多种教法,发挥课文内在的思想性,让学生感知课文的形象,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段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

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像他的内心活动。

同时还穿插看幻灯片、听课文录音、朗读等,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严守纪律的教育。

又如一文,在讲读一、二、三段课文后,我抓住重点词代价,设计了一个问题:朝鲜人民为帮助志愿军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学生经过读书、思考,作出了准确的回答。老师趁势通过一系列的板书:昏倒在路旁、失去小孙孙、失去了妈妈、失去了双腿。突出朝鲜人民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这样,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思想便自然地在学生心中扎下根。

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有个句子: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深含的思想内容,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句子所讲的在当时有可能实现吗?②为什么?

③小女孩在当时的社会里有的只是什么?学生通过联系上文所讲的内容,并进行一番认真的思考,便纷纷要求发言。他们说:不可能实现。因为小女孩的奶奶死了,不死也无法让她得到幸福。她们当时所处的社会是十九世纪的丹麦社会,是人剥削人的社会。小女孩在那个现实社会中只有寒冷、饥饿、痛苦。在分析议论中,学生对小女孩十分同情,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剥削人的社会给广大人民带来寒冷、饥饿和痛苦,要想人民过上好日子,就必须推翻人剥削人的制度。

又如《金色的鱼钩》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这个片断反映了老班长宁愿自己吃苦,也要照顾好三个病号走出草地的崇高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我深受感动的心情,十分感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片断。教学时,我首先范读,然后问学生:同学们,当你的喉咙被鱼骨刺着时,感觉怎样?老班长把草根,鱼骨头硬咽下去时,就好像什么一样?为什么他还要咽下去呢?同学们激动地回答:因为老班长要把鲜鱼、野菜让给三个病号吃,他宁可吃草根、鱼骨头。因为老班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照顾好三个病号。因为他认为,如不咽下去,就没气力为三个病号找吃的,所以再难受,他也要咽下去。同学们在思考、回答、议论中,不知不觉地被老班长这崇高的精神世界所感染,收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自然渗透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如《梅雨潭》、《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在教学时,可利用电教手段,再现书中所讲的情景,播放课文录音,视听结合。在课堂上创设课文所讲的情境,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景的感觉。领略到祖国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自然美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在心底埋下爱祖国的种子。

在教《梅雨潭》时,我把播放课文录音磁带与放映梅雨潭的幻灯片及重点词句的讲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学完该课时,同学们激动地说:梅雨潭太美了!

在教《可爱的草塘》一文,我自制了一幅幻灯片,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段,然后让学生根据书上的语言把第三、四段的内容想象成一幅幅图画,画下来,然后自己对画面加以解说。同学们很有兴趣地读书、画画,兴致勃勃地解说,在眼看、动手画、动口讲的过程中,逐渐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对美丽、富饶的北大荒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收到了自然渗透的效果。

三、以读激情,引起共鸣

对于表达思想感情强烈的课文,老师应多花点精力,指导学生进行表情朗读,以读激情,引起共鸣。

如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通过听录音,看幻灯片以及老师的导语

,学生的想象,创设告别情景,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片断,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又如,对《金色的鱼钩》一文,对表现课文中心思想的句子,段落,老师进入课文角色,认真进行范读,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边朗读,边体会语感。不少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为老班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的伟大精神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收到了单靠讲解难以取得的效果。

四、联系实际,强化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我除了通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外,还利用这些内容,有意识地联系实际,设计一些听、说、读、写的训练项目,让学生在训练中既提高语文能力,又受到熏陶、感染、以强化教育效果。

如学了《幸福是什么》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英雄对幸福的看法的材料,然后召开主题队会,加以交流、表演,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初步确立起正确的幸福观。如学了《金色的鱼钩》后,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让学生走访老革命干部,收集有关的革命故事,召开故事会,从而让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在学生心中扎下根。

又如学了《凡卡》一文后,让学生写《幸福的童年生活》。与课文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激发起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珍惜幸福生活的感情。对余味未尽的课文,如《草地夜行》、《穷人》等,采用续写的形式,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给课文写结果部分,从而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点评

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文中采用典型事例和典型场面突出中心思想,多种句式交替使用的方法,使文章情感波澜起伏,是一篇进行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课文。由于时空距离大,学生对抗美援朝时代景景缺乏认识,加上句式复杂,因而对理解课文内含的丰富感情,难分难舍的送别情景,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难于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运用一般的讲读法,效果不好。黄艳碧教师根据叙事抒情的散文的特点,采用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人物之间的联系后,即以体会语言的意义和情味的方法,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情感曲线起伏跌宕,心灵不断得到净化的情感内化状态,收到教学上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自然渗透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黄老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段的基础上,多读、善读、带着感情读,反复体会语句的意义和情味,做到披文以入情。教师注意以读激情、以情激情,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但情感目标的实现又建筑在认知目标的实现的基础上,使知与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共同为完成文道统一的教学目标

服务。

黄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感知全文,认识亲人指谁?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接着便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雪中送打糕、智救侦察员、上山挖野菜付出巨大牺牲的动人情景,扣动学生心弦,接着移情入文,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并配合采用导语

拨动情思、设疑触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幻灯、录音创设情思、品味词句激发情思等情思结合读议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朝鲜人民的伟大情怀,对朝鲜人民付出血的代价缔结中朝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从而使知与情,理解与情感在联系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引起情感上的和谐共振,水到渠成地感知课文的中心思想,又受到生动、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强化。

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知情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完成双基教学任务,实现文道统一,渗透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也有利于学生审美情思和道德感的升华。

五年级语文上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n友谊:y血泊:pō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齐读第二部分)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一

在当今的教育改革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这课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线,力图在互评互议、发散练说方面有所创新,努力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语言感悟能力上做些有益的尝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班有不少男孩子对历史、军事知识非常感兴趣。课前学生收集了大量资料,有朝鲜战争的起因、双方力量对比,有五次战役的经过,还有志愿军入朝作战的英雄事迹。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上下载,较好地做到了课内外结合。上课一开始由学生自己介绍时代背景,他们的积极性很高,体验到了收集、整理资料的乐趣。

同学们在预习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比较集中的是:为什么中朝人民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我们就带着问题学习课文第一段。

课上充分练习朗读,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评议时,不光简单地对朗读技巧进行评议,更要引导学生评议同学的朗读是否体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从上课情况看,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比如:一个同学说:"我觉得‘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得太平淡了。‘战士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打糕。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应该这样读……"教师适时点拨:大娘送来的仅仅是食物吗?引导学生体会到大娘还送来了精神鼓励和战胜敌人的决心,生的希望。又比如:一个同学发言:"’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句读得好。这句中间虽然是逗号,但是他停顿时间长,让我们好像亲眼目睹了那惨烈的一幕。"列车离开的段落,采用引读,效果也特别好。事实证明,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正是他们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也是需要评一评议一议的地方。这样上课是学生自主地学,屏弃了教师的串讲串问。

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参与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形式。把第二、三自然段放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学习,在时间上给予保障,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设计发散训练。既然是话别,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的话,会说些什么呢?以小组为单位,任选身份,练说,派代表汇报。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代表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有一定水平。这项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后面理解文章中心做了铺垫,可谓一举多得。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互评互议,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仿照课文练说,提高语文能力,是本课的特点,效果较好。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二

《再见了,亲人》一课节选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恰逢学校来听推门课,为了不要第二次上,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开始,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亲人(有血缘关系的人叫亲人),并把这解释写在了题目的下方。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后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题目中的亲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

二、从典型事例入手

课文写了他们的那些事?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他们为志愿军战士做的事。学生在寻找事例的过程中不但了解到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大娘为了志愿军失去了唯一的下孙孙、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失去了妈妈、大嫂为了志愿军失去了双腿)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创设情境,品读词句

课文语句朴实,可蕴含的情感深厚。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的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课堂上我说:“在座的同学们,你们就是即将离开朝鲜的志愿军战士,你该如何与朝鲜的亲人们话别?哪位是穿过大娘洗的衣服的战士?那位是吃了大娘冒着硝烟送到战场上来的打糕的战士?哪位是小金花和妈妈救出的老王?谁是吃了大嫂挖的野菜的战士?……”这一系列的问题一出,多数学生被我带到了课文中,他们都努力地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朗读体现出来。

四、再创情境,升华情感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是文章情感的升华,为了让学生的情感也得到升华,也把我的课堂推向**,我有创设了另一个情境:我让班上两个组扮志愿军战士的角色,两个组扮朝鲜人民的角色,让他们进行话别。

整节课,我已经把学生带入了我预设的课堂之中,学生也融入到文本中。

高兴之余,静下来想一想,存在这有不足指出,在课堂中有时没有充分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三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四

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

在教学本课第三自然段,讲到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腿时,我引导:你们能从大嫂的举止中体会到什么呢?大部分学生都依据课文中的中心谈体会,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但有查阅课外资料的同学就在此时很好地利用了课外资料。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就说:“陈老师,我查过资料知道,象大嫂这样的朝鲜人民,还有很多,比如著名的‘志愿军妈妈’柳梅,在严寒的冬天,敲开冰层,在冰冷的水中,为志愿军洗了七百多件衣服;还有一个叫韩xx的姑娘,家里住着四个伤员,敌人的炮弹击中了她的家,她先后把四个伤员背了出来,最后才背出她弟弟,可她的弟弟已被烈火烧死了。”还有一位同学当场补充了一则名为《路标》的感人故事。多好的材料啊!我非常高兴,当即表扬了他们,并且马上作出总结:“文中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其实代表得就是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他们为了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的解放事业,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样的查阅,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血的代价。

教学至此,还是不够的,我接着引导:难道志愿军叔叔都没有作出牺牲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但引用了书上的例子,还大量引用了课外资料;有一位学生说:“有,八年来,志愿军叔叔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有战斗,就有流血,就有牺牲。课文中提到志愿军叔叔空着肚子在阵地与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侦察员老王被抓;还有文中提到的那位伤员;还有文中说志愿军叔叔吃的是野菜。”还有一位学生马上引用了课外资料:“老师,我上网查了资料,知道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牺牲了十四万人,其中还有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还有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叔叔在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二十三天。著名的战斗英雄,邱少云被烈火活活烧死;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奋不顾身;黄继光用自己的胸口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课外查阅多好啊!我在激动之余,总结道:“是啊!在两年零七个月的战争中,一共有两百多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36万人把热血洒在了朝鲜三千里江山。所以说,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鲜血凝成的。”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有了很深的感悟。

课前不但要给孩子充分的自学、查阅时间,教给孩子正确的查阅方法,在课堂上还要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得到升华。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那样:“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9《再见了,亲人》


9《再见了,亲人》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第一部分;第二学时学习二、三及四部分。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第二学时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五年级下册《奇异的激光》第一课时学案分析


五年级下册《奇异的激光》第一课时学案分析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形式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

2、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激光的信息资料,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丰富对激光知识的了解,并能够与同学交流感兴趣的内容。

3、了解作者运用了数字、举例、比较、比喻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激光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运用了数字、举例、比较、比喻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激光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提前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课

1、板书课题:奇异的激光。

谈话:你对激光都有哪些了解?(指名学生交流)

老师这儿有一组激光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激光图片)

相信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会对激光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基点

1、过渡:请大家翻开书,小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过渡: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自学了生字,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自学的情况。(出示课件:词语、多音字)检查学生生字识记情况。

3、导语:刚才大家读了课文,你对激光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4、学生交流,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概括出:“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教师板书)

三、潜心学文,品读词句意味

1、过渡:在这三部分内容中一定有你最感兴趣的一部分,任选其中的一部分,用你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可以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语句,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句子旁边。

(学生自学,读一读,划一划,写一写)

2、导语:把你对最喜欢的那部分内容的感受和体会,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交流。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3、集体汇报交流:指名让学生交流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读一读划出的相关语句,并谈一谈对这写语句的理解。

“最亮时,它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呢!打个比方说,我们如果用眼睛对着电灯看,就会感到刺眼;如果看太阳的话,就会有暂时目眩感觉;我们如果对着激光看,眼睛就会严重受损,以至永久地失明。”(课件出示)

(1)这段话用了对比和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激光是最亮的光的。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当你用眼睛看太阳的话,你会有什么感觉?(学生抓住“目眩”)

随机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结语:看太阳都会“目眩”,激光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体会,指名试读这段话)

教师范读,全班读。

学生交流、补充,揭示利用激光的这个特点可以用在军事上,做激光枪和激光炮等。(

五年级下册语文《梦圆飞天》第一课时教案分析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梦圆飞天》第一课时教案分析”,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五年级下册语文《梦圆飞天》第一课时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熟读通,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熟悉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课题,简介“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

2、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

3、师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

3。提出要求:

(1)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读准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4)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如何描写的?

4.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按自然段读课文。

(2)布置其他同学认真听

(3)正音:“澎、控”是后鼻音,“乳、执”是翘舌音。

5.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

三、交流感悟

1.听写部分词语。

2.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朗读课文,简单赏析课文。

3.质疑问难:

(1)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对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3)教师给予解答。

(补充资料)

A俄罗斯塔斯社在今日头条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神舟”五号发射的消息。称:“38岁的中国人杨利伟是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并且是第一个中国公民。”

B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吃饭有几种吃法。一种是坐着不动,像在地面上就餐一样,自己把食物往嘴里送。另一种吃法是把要吃的一口大小的食物块放在半空中,食物在空间不动,人飞过去用嘴凑上去咬住它。吃饭的时候要闭着嘴吃,千万不能叫食物残渣漏到嘴外边去,否则食物渣子会在空中飘浮不落,很难清除,如果自己或同伴把它吸到鼻子里就不好办了。

四、安排写字练习

指导写习字册,教师巡回指导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在课堂上朗读

2、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可以分几个部分?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板书: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资料提供者:

《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案分析》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