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浅谈固体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长城与运河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6

浅谈固体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浅谈固体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是一类常见的题型,处理起来比较棘手。同学们要学会有章可循,这个“章”就是物质的性质。混合物中含有不同的物质,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我们恰恰就是利用它们不同的性质完成混合物的分离与除杂的。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第一类型:不溶物+不溶物

此类问题不常见,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不一,不求苟同。例如,分离C粉和Fe粉的混合物,分离方法是先将混合物加入水中搅拌(目的使二者分散开来),再用吸铁石分离之。再如,如何除去CuO中的少量C粉?答,在氧气流中加强热即可。

第二类型:不溶物+可溶物

两类物质一类溶于水一类不溶,此问题常见,处理时常常用“过滤”。例如,实验室制氧气,采用加热KClO3(MnO2催化)的方法,如果药品完全反应,则剩余固体是什么?如何分离?剩余固体应为KCl和MnO2的混合物。先将混合物加水溶解,然后过滤,滤纸上留下的就好是二氧化锰,然后烘干即可,滤液中溶质为氯化钾,蒸发滤液即得固体。

第三类型:可溶物+可溶物

两类物质均可溶于水,但温度对其溶解度的影响可能不同。例如,如何分离KNO3和NaCl的混合物?先把混合物溶于热水中制成热饱和(或接近饱和)的溶液,然后降温,则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的KNO3大部分析出,而NaCl则大部分留在溶液中,然后过滤即初步分离。再如,CaCl2和NaCl混合物该如何分离?并写出相关反应的方程式。(1)先将混合物溶于水,然后向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稍过量保证CaCl2完全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2)然后过滤,滤纸上所留为CaCO3,再加入稀盐酸反应后蒸发滤液即得CaCl2。CaCO3+2HCl==CaCl2+CO2↑+H2O。再把滤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除去碳酸钠)然后蒸发滤液即得NaCl。

例题解析

1.要除去CaCl2溶液中少量的HCl,加入过量的下列物质,其中最合理的是()

A.CaCO3B.Ca(OH)2C.CaOD.AgNO3

分析:此题中B、C选项都会使溶液中最终引入新杂质Ca(OH)2。D选项则会影响到主要成分CaCl2。A选项可除去HCl而且CaCO3不溶,不会进入溶液。

2.食盐是我们常用的调味剂,它主要产自海洋。由海盐变成我们直接食用的精盐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沿海晒盐场最初得到的海盐杂质很多,主要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有MgCl2、CaCl2、Na2SO4。那么,我们该如何得到精盐呢?

(1)除去泥沙等不溶性杂质我们采用_________的方法。(过滤)

(2)除去可溶性杂质我们要利用化学反应,除去MgCl2我们要加入稍过量的NaOH,反应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除去Na2SO4加入稍过量的BaCl2:Na2SO4+BaCl2==BaSO4+2NaCl。除去CaCl2加入稍过量的Na2CO3:CaCl2+Na2CO3==CaCO3+2NaCl。注意加入Na2CO3要在加入BaCl2之后,因为稍过量的BaCl2可被Na2CO3除去。否则BaCl2就成了杂质了。最后溶液中只剩下少量的NaOH和Na2CO3。加入适量盐酸即可除去。请同学们自己写出这两个方程式:。

(3)最后蒸发溶液即得较为纯净得精盐。

延伸阅读

浅谈课堂导入语设计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浅谈课堂导入语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课堂导入语设计的指导思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根据课标理念,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是7-9年级地理教育的目标取向。因此新教材内容的选择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知识的讲述不再是概念和原理出发,而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问题出发。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能深切地体会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初中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更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和赋予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因此依据新的课标理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管是在章节导入语还是具体内容的教学中,都应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时代特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新课程导语设计的指导思想,也是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向之一。笔者围绕这一指导思想设计的章节导语,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效果很好。
二、课堂导入语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纲享领,引人入胜
做到提纲挚领并不难,而且过去很多教师的导人语也是按这一要求来设计。但由于受重知识传授这一传统教学目标的影响,有的导语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往往以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结构和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以及一些地理专业术语来组织材料。实际效果是“精炼枯燥”,虽
能很好地概括章节内容但却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与新课标不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注重知识的代表性和趣味性的理念是不相符的,而且脱离生活的说教只能让人生“厌”。初中生对趣味性强的内容比对知识性强的内容更感兴趣,这里借用上海市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说明这一点:
初中生感兴趣的内容:地理奇闻趣事、各地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各自然带的珍奇动物。
初中生不感兴趣的内容:板快运动、地壳变化的内外营力、气候成因、工农业邓经济地理知识。
因此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来说,“引人入胜”比“提纲挚领”更有实际意义,而且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表现出稳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倾向,因此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新课标所确定的初中阶段的地理教育的目标之一。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导入语更适合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并对他们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起到较好作用。因此,章节语既要提纲挚领,更要引人入胜。
2.源于生活,用生活解读地理
新教材内容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和体验,很好地体现了课标理念。在具体教学与导语内容的设计中,也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这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和探究地理的积极性。而且,用生活解读地理,既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又可降低一些抽象知识的难度。如在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你是否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正说明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却原来是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地球不停自转带来了昼夜的更替和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因此你会感叹‘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你又不得不在深夜观看小巨人姚明的精彩表演……”通过列举学生身边鲜活的事例和亲身体验,使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一初中地理中最大的难点由身边熟悉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理性的探究,大大降低了初中生抽象思维的坡度,既让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又收到了化难为易的效果。因此,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不仅可激发兴趣降低知识点难度,而且也使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学习地理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从而将对地理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机。将对地理学习的需要从兴趣上升为动机正是新课程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3.形散而神不散
既然导语的内容源于生活,而“大干世界无奇不有”,身边的点点滴滴和国内外大事都可作为素材,因此导语的表达形式以散文文体为宜,不必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推理。但形散而神不能散,所举生活实例,不能游离于课程目标之外海阔天空不着边际,这会导致主题的不明确削弱地理课堂的“地理性”。因此,应围绕课程标准并与教材紧密联系,以课文主要知识点为线索,将生活实例由联起来,并可巧妙灵活地将章节标题嵌入到导语中,做到既具备地理性又不乏趣味性和生活气息(详见例文)。
4.个人风格与教材风格相结合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往往因各自的教育思想、业务水平、教学经验、生活阅历、文化底蕴及性相爱好等不同而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单从语言来说,不同的教师就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如有的是热情奔放型,抑扬顿挫慷慨激昂;有的属哲理学者型,深沉稳重逻辑严密;有的是轻松自如型,娓娓道来不温不火不缓不急。而新教材的语言风格是平实生动,有亲和力,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因此,不管个人风格如何,都应与教材风格相结合以至相融合。如热情奔放慷慨激昂又不失生动活泼;富于哲理又要通俗易懂:轻松自如娓娓道来也要亲切生动力避平铺直叙。总之,要从初中生的年龄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特征,尊重学生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在个人风格中融入教材风格,不要板着脸孔说
教,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做到朗朗上口通俗生动又富有亲切感。如(聚落》的导人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或许你生活在乡村,傍三方水田依两口池塘听取蛙声一片,门前的小溪屋后的果林留下了你儿时的脚印;你若住在城市,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里商店、学校、医院各种设施一应俱全,路似棋盘人来车往川流不息……”。
5.渗透学法指导
从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会学地理”比“学会地理”更重要。新的课标明确提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学法指导,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在章节导语中也应有针对性地提醒学生每一章节的学习将主要用到哪些方法,以让学生首先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尤其是一些重难点部分的方法指导尤为重要。如在第一章的导语中,可以提出“我们将借助地球仪、采用实验演示法探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动手画图和制作模具,从实践中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以此来强调和提示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当然,学法指导的渗透主要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但在导语中增加适当的画龙点睛式的方法指导也是必要的。格和学法指导等方面谈了本人对新课程导入语设计的一些初浅的看法,在实际教学中要视具体章节而定。下面例文是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导入语,供大家参考。
例文:(天气与气候)就在我们身边,留心生活细心观察你会受益非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的是《多变的天气)。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明天的天气怎样?”是人们最关心的一个话题。卫星云图能帮助我们预知天气的变化;熟悉天气符号你也能胜任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大家都希望呼吸着洁净的空气,保护大气环境于己于人都有利。
晨凉午热、寒来暑往,(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赌诉我们气温既有日变化也有年变化。“早穿棉袄午穿衫、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新疆气温日变化的真实写照;三九寒天、七月流火、春光明媚、秋高气爽,是一年中气温变幻的容颜。从热带大陆非洲到世界寒极南极洲,从海陆的气温差异到高处不胜寒,这便是世界各地的冷热炎凉。
“黄河之水天上来”并不是李白的夸张,黄河正是汇集了降落于地表的雨、雪、冰雹而滔滔不绝奔向大海。从“春雨贵于油”的华北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原来降水既有季节变化也有地区差异。林深树密叶尖滴水的雨林集中在赤道附近,南极洲虽是地球上最大的“固体水库”却又被称为“白色沙漠”;从长白山到阴山、天山,翻山越岭一路走过,你会见到森林、草原和荒漠;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乞拉朋齐迎着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而成为世界“雨极”。各地降水多少不一样,(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会为你细说端详。
《世界的气候》复杂又多样——纬度位置的差异使得赤道地区与南极洲的气候截然不一样;山青水碧鱼肥稻香江南好风光,是人人称羡的鱼米之乡,而同纬度的西亚却是一毛不拔的戈壁沙漠,人迹罕至处处荒凉,只因为江南西亚分居大陆东西两岸;地形的高低起伏也会使气候变模样……气候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全球变暖警示人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天气和气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动手画好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结合地图分析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和气温、降水。气候之间的因果关系。

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的实验探究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的实验探究》,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探究目的

进一步深化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及相关物质的性质和转化关系的认识。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与实验探究的能力。

激发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探究方法

创设情境、兴趣引导、分组实验探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NaOH固体易潮解,NaOH溶液又能与CO2发生反应生成Na2CO3和H2O,而空气中不仅含有CO2,还有水蒸气。某校实验员在准备学生活动与探究的药品时,配制完NaOH溶液后,将一瓶未用完的NaOH固体忘了盖上试剂瓶盖,两天后,实验员发现瓶中出现了大量的白色粉末。

于是我在第二天上课时把这瓶敞口放置了两天的NaOH展示给学生观察,观察完后学生对这瓶敞口放置的NaOH固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①这瓶NaOH固体是否变质了?②如果变质了,变成了什么物质?③这瓶NaOH固体是否全部变质了?④如果未全部变质,如何除去杂质得到较纯净的NaOH?⑤变质前后,其质量有没有变化?……

点评:真实的问题情景是激发探究兴趣的最好方式,也是诱发探究问题的源泉,有了问题才能进行探究,而真实的问题情景则必须源于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学生更容易对它产生兴趣。就像上述情景材料,对于一个教师由于疏忽而导致的后果,学生自然很感兴趣,而且每个人都想用自己的方法来证明这种错误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于是便有了上面的这些问题和下面的这些实验探究。

探究过程:针对上述问题,把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分为一组,各组根据各自选定的一个问题先共同设计实验探究的方案,包括:提出的问题、做出的假设(包含理由)、实验的设计(包含实验原理、操作以及实验预期的现象或结果),然后将设计交给我审阅,最后利用一个合适的时间以兴趣小组活动的方式开展实验探究。

点评:对“问题”做出的假设和猜想,不能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这些假设和猜想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目前所具备的知识的基础上,因此学生在进行假设和猜想时教师要做一些有意识的引导,给学生确定一个大致的方向,避免盲目性。因此在猜想和假设后面应让学生说明做出这个假设和猜想的依据,它可以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的经验。而实验方案的设计应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合理、可行、简便的实验方案,再经过缜密的实验和细致地观察,从而找出有力的证据,为自己的假设和猜想提供佐证或者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设计过目,只要不涉及到实验安全等危险后果的,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和修改学生的方案。

第一兴趣小组

问题一:这瓶NaOH固体是否变质?

猜想与假设:这瓶NaOH固体已经变质。(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NaOH固体易潮解,然后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即2NaOH+CO2Na2CO3+H2O)

设计实验:因为NaOH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变红,因此只需取少量固体,配成溶液滴加无色酚酞、观察,即可证明。

完成实验:

操作现象

1.分别取少量密封良好的NaOH得到无色透明溶液

固体和敞口放置的NaOH固体

于试管中,加水溶解。

2.用滴管分别向上述溶液中滴加溶液都变红

2~3滴酚酞试液。

分析、结论:从实验现象上分析两支试管内无色酚酞都变为红色,说明溶液仍显碱性,NaOH可能没有变质。

反思:以上现象和结论与课本涉及的NaOH的性质有矛盾,难道敞口放置的NaOH真的没有变质?还是变质后生成的Na2CO3溶液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查阅资料,收集证据:查阅化学教材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学肥料》,Na2CO3溶液也显碱性。原来如此,看来要证明NaOH在空气中是否变质,利用其碱性还不行,得证明其生成物Na2CO3的存在才行。

再设计实验:根据碳酸盐的性质,与酸反应会生成CO2,而NaOH与酸反应不会生成CO2。

再进行实验:

操作现象

1.取密封良好的NaOH固体少白色块状固体

量于试管(1)中。

2.再取少量该NaOH固体于试该固体为白色粉末

管(2)中。

3.分别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2)中有大量气泡产生

再分析做出结论:由于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该瓶NaOH已经变质,假设实验结果相符。

点评:在探究活动中要善于对探究的全过程进行反思,如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实验中值得再探究的新问题,实验失败的原因等,并将这些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为今后的探究积累更多有用的经验。同时由于学生知识的准备并不是十分充分,在探究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障碍,会产生畏难情绪,那么这时老师的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第一小组在这里就遇到了一道坎,Na2CO3溶液的酸碱性不知道,而且这瓶氢氧化钠是不是完全变质也不得而知,如果没有完全变质,其中的氢氧化钠也会使酚酞试液变为红色,因此,在这时老师给予恰当的引导,会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信心百倍。

第二兴趣小组

问题二:如果变质了,变成了什么物质?

猜想与假设:NaOH在空气中变质后,变成了Na2CO3(因为2NaOH+CO2==Na2CO3+H2O)。

设计实验:根据含CO32-的物质的特性,加入酸后能产生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

Na2CO3+2HCl==2NaCl+H2O+CO2↑

CO2+Ca(OH)2==CaCO3↓+H2O

完成实验:

操作现象

1.取敞口放置的NaOH固体于试管固体消失

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塞上带导

管的单孔塞。

2.将气体导入装澄清石灰水的试有大量气泡产生

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作结:根据上述现象,说明产生了CO2,也就说明固体物质的组成中含有CO32-,即NaOH变质后变为了Na2CO3。

第三兴趣小组

问题三:NaOH固体变质前后,其质量有无变化?

猜想与假设:变质前后,其质量有变化。(因为NaOH变质为Na2CO3,物质发生改变,物质质量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设计实验:用托盘天平测定变质前后,NaOH和Na2CO3的质量即可。

完成实验:

1.取一定质量的密封良好的NaOH,放入一洁净干燥的蒸发皿内,盖上表面皿。

2.将蒸发皿放到托盘天平上,称得其质量(连同NaOH固体)为m1=24.3g。

3.取下表皿面,将其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NaOH固体先变潮,最后变为白色粉末。再将蒸发皿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将水分蒸干、冷却。

4.将冷却后的蒸发皿,盖上表面皿,再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称得其质量为m2=27.0g。

分析结论:由上述称量数据可知,变质前后,其质量发生改变,增加了2.7g。由2NaOH+CO2==Na2CO3+H2O中NaOH与Na2CO3的质量比可知:每80份NaOH完全变质为Na2CO3,质量增加:106-80=26份。因此,测定结果真实。变质前后,物质的质量发生改变。

第四兴趣小组

点评:在此问题的探究中,试剂的选择很重要,如果选择不当很可能会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当出现这种情况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所加试剂发生反应的结果去分析,从而引导学生找出恰当的试剂。

问题四:如果变质,那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由于只是放置了一段时间,有可能是部分变质(因为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只有0.03%,含量毕竟很少)。

设计实验:因为只是部分变质,即部分NaOH固体变为Na2CO3,因而瓶中的固体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只要通过实验证明其中含有NaOH即可。

完成实验:

操作现象

1.取一定量的变质的NaOH固体于试得到无色溶液

管中加水使其全部溶解。

2.向上述溶液中滴加CaCl2和Ba(NO3)2有白色沉淀生成

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

3.将2中的溶液净置后,取上层清液于另无色酚酞变红

一支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

分析:

1.NaOH和Na2CO3均溶于水,故显无色溶液;

2.Na2CO3+CaCl2=CaCO3↓+2NaCl,将Na2CO3除去,此步骤中不可加Ca(OH)2,否则影响后续测定。

3.无色的酚酞变红,说明其中含有NaOH,因为NaCl不能使酚酞变色。

结论:该瓶NaOH只是部分变质(若无色酚酞不变色,则说明已全部变质)。

第五兴趣小组

问题五:既然该瓶NaOH已经变质,还能使用吗?

猜想与假设:还能使用(只要想办法除去其中已变质的部分Na2CO3,就能再使用)。

设计实验:由于NaOH和Na2CO3在组成上的不同,可加某种试剂除去其中的CO32-即可。

完成实验:

操作现象

1.将部分变质的NaOH固体倒无色溶液

入烧瓶中,加水使其全部溶解。

2.向烧杯中加入Ba(OH)2溶液,白色沉淀

或澄清的饱和石灰水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

3.将2中溶液静置后过滤。沉淀留在滤纸上得无色滤液

分析结论:

2中:NaCO3+Ca(OH)2==CaCO3↓+2NaOH(不可加盐酸,因为HCl不仅能与Na2CO3反应,也会消耗掉NaOH;也不可加CaCl2或Ba(NO3)2溶液,这样会产生新的杂质NaCl或NaNO3)

3中:滤去沉淀后的无色滤液即为较纯净的NaOH溶液。

点评

本课围绕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的问题,引导学生派生出“它是否变质?变成了什么的物质?变质前后的质量有无变化?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已经变质的氢氧化钠,还能使用吗?”等系列问题,让学生兴趣小组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中学生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设计出了较多精彩的实验方案,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学生自己解决了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个真实问题的解决,学生的自我探究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得到了发展,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锻炼,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点评: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刘永舜

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第九章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宁海分校)
一、设计意图
压强的教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其概念较为抽象,大部分学生在初二下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处理的不够好,不会灵活应用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知识体系、框架,认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采用对比法和归纳法,师生讨论的方法等。
二、复习目标
1.正确理解压强,区分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知道固体压强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2.正确理解公式p=F/S,知道其适用范围,会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解决一些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实验,这两个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三、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压强的概念②对固体压强中受力面积的理解,液体压强中深度的理解。
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④掌握两个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结论。
难点:①压强概念的建立②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
气球与钉板、削好的铅笔、压强计等
五、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准备好八下的物理书和笔记本,在课前已经自己对压强概念有大致的了解,知道探究实验所用的物理方法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

引入课题
3′

5′在初二下我们学习了压强的概念,学过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等概念,由于压强的概念比较抽象,固、液、气压强的特点又不同,我们同学在学习时普遍感到困难。这块知识本身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属于较难的部分。希望通过本节复习课能给与大家一些帮助。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板书)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那些同学知道我们在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这部分学习了那些知识?

一、压力
①什么是压力?②压力产生的原因?③压力的范畴?
④压力的方向?
(课件)判断下列图中MN面所受压力
的大小

1.概念
压力、压强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
3.能力
①会利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②学会分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①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②由于物体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③属于弹力④垂直于受力面
甲:F压=F=100N
乙:F压=F+G
=100N+50N=150N
丙:F压=F-G
=100N-50N=50N

让学生归纳知识比教师自己讲出来要好,让学生开动脑筋、组织语言、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意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10′二、压强
①压强表示什么?
②怎样表示压强的大小?
③压强的单位及其符号?
④压强的计算公式?
⑤1帕斯卡的含义?
⑥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现提供实验器材有:
海棉、木板、矿泉水瓶、水
①选用器材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
②选出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
想一想:
实验中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感知压强大小?采用的物理方法是什么?

(课件)例题1
一块砖长24cm、宽12cm、厚5cm,重24N,怎样放置在水平面上,地面受到的压强最大?最大压强是多大?

(课件)例题2
在海滩上的作案现场留下了罪犯清晰的脚印,公安人员立即用蜡浇铸了一只鞋模,测出鞋模的平均厚度为5cm,质量为1125g,又经测试知道产生与脚印同深度的压强为3×104Pa,罪犯的体重为多少?若案发现场留下的是罪犯站立的脚印,又该如何计算罪犯的体重?
①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②压强等于单位面积上物体受到的压力
③帕斯卡(Pa)
④p=F/S
⑤1帕表示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⑥改变压力或受力面积的大小

①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瓶子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瓶中水倒掉一半,再正放在海绵上,比较先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②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放在海绵上,比较前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压强大小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决定,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所以当砖块竖放时压强最大。
S最小=12cm×5cm
=60cm2=6×10-3m2
F=G=24N
p=F/S=24N/(6×10-3m2)
=4×103Pa

体重G=F=pS,走路时一脚着地,S为一只脚的面积,可利用鞋模算出:
V=m/ρ=Sh
S=m/ρh
=1125g/(0.9g/cm3×5cm)
=2.5×10-2m2
罪犯体重:
G=F=pS
=3×104Pa×2.5×10-2m2
=750N
若是站立脚印,受力面积应该是两只脚着地的面积。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采用的方法
①相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手力面积上
②相同的受力面积上作用不同的压力
③不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受力面积上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通过被压物体的凹陷程度来反映,为了使凹陷程度更加明显,应当选用海绵,正确选择实验器材是做好实验的基本要求。

计算时要注意单位换算

注意行走时是一只脚着地,站立时是两只脚着地。
液体压强

15′

2′①液体压强有什么特点?
②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区别?
③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仪器?
⑤通过观察什么而感知液体压强的大小?

想一想: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密度)的关系时,要控制什么量相同?如何操作?实验方法?
在探究液体不同方向上的压强是否相等时,又要如何控制变量?

(课件)例题3
一段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端扎有一橡皮膜,当注入某种液体时,橡皮膜向下凸出,将其放入一盛水容器中,当管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凹进管内,则管内所装液体可能是:
A、盐水B、煤油C、水
D、都有可能

(课件)例题4
如图瓶内装半瓶水,用塞子塞紧,然后将瓶子倒过来,使瓶口向下,这时水对塞子的压强与未倒置前水对瓶底的压强相比较()
A、变大B、变小C、不变
D、无法判断

例题5
将半瓶矿泉水倒放在海绵上比正放时对海绵的压强大,这是因为;倒放时瓶塞上受到的压强比正放时瓶底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
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见中考指导书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固体则不是任何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①要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同种液体的不同深度处
②要控制深度相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处
③控制变量法
④要控制液体密度相等、深度相等

分析:在乙图中,橡皮膜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强和管内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强的作用,因为橡皮膜向内凹,所以水的压强大于液体的压强,又因为液面相平即深度相同,所以根据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可得到管内液体的密度小于管外水的密度,即管内液体可能是煤油。
答案B

分析:
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是液体的密度和深度,当瓶倒置时,液体密度不变,液体的体积不变,但由于细瓶颈在下,故液体深度增加,则瓶塞受到的压强比原来瓶底受到的压强大。
答案A

倒放时海绵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压力相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
倒放时瓶塞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液体密度相同时,倒放时瓶内液体深度增加,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对底部有压强,又由于具有流动性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我们通过观察U型管左右两管内液面的高度差来感知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注意在探究过程中应选取密度相差较大的两种液体
在探究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处不同方向的液体压强时,要注意压强计的金属盒的重心在同一深度

橡皮膜向内凹的情况反映了橡皮膜所受的两个压强的大小关系,利用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来进行比较是关键所在。

判断深度变化要注意容器的形状,不同形状的容器倒置后的深度变化是不同的。
注意分清液体压强和固体压强,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七、教学资源:重点参考了南京市中考教学指导书,2005全国各地中考试卷
八、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