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地理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专题突破复习教案

高中优秀教案地理

发表时间:2021-04-15

2012届高考地理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专题突破复习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2012届高考地理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专题突破复习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讲义

考点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

阶段

时期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崇拜自然

采猎文明

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人类与环境保持原始的平衡关系,环境问题没有威胁人类本身

恐惧和依赖

改造自然

农业文明

生产力发展

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天命观和有神论;人地关系思想有了萌芽

征服自然

工业文明

发展惊人

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

人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

谋求人地协调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达到较高的水平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环境和发展得到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2、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在古希腊时代,人类逐渐萌生了地理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determinism)的思想,这是人地关系理论中最早形成的一种观点。其核心思想是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该理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的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3、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human-centeredtheory)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4、人地伙伴论:

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该理论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5、“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强调天(自然)与人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其基本内涵包括自然与人类的“相类、相通、相应和相统一”。即人是天地所生,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故而人的行为准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相通的。但自然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可以根据人的不同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必须实现天人相协调、相统一。

6、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

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根据其所受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的差别,自然环境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指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如极地、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语言、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织结构关系,而且涉及社会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上述3种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互相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

7、环境问题:

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8、环境自净能力:环境自净能力指得是自然环境可以通过大气、水流的扩散、氧化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污染物化为无害物的能力。

9、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例如,超过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排放污染物的标准,超种类、超量、超浓度排放污染物;未采取防止溢流和渗漏措施而装载运输油类或者有毒货物致使货物落水造成水污染;非法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等等。

10生态破坏:生态破坏(又叫环境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考点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复合系统。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3、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当代人的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增加社会财富。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4、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世界各国的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但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在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发展只是条件,社会发展才是目的。

5、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包括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别是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因为自然资源的高效与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复合系统。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也就是说发展不能以耗竭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质量、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7、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所谓时间上的公平,又称“代际公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所谓空间的公平,又称“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是平等,应互相尊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危机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的自然资源,同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并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8、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有许多制约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9、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例如,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界的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照顾各国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10、阶段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承担的责任等方面,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发展中国基本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仍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而发达国家已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考点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战略:

⑴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⑵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2、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战略:

⑴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⑵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⑶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方面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3、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战略:

搞好生态建设,防止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4、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战略:

⑴鉴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经济发展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⑵中国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协调和组织各部门、各地方和全体公民的行动,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下,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5、人类发展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DevelopmentIndex)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它包括三个具体的指数:⑴收入—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2)寿命—反映人口的身体素质状况,用平均预期寿命来评价计算;(3)教育—指公众受教育的程度,反映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状况,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具体计算采用成人识字率和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等指标。

产品的环境标志是表明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由权威机构认证的同类产品中具有较为优异的环境功能的产品标志,除颁发证书外,还可使用鲜明的环境标志图案。环境标志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计特色鲜明的环境标志图案,能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环境影响的关注。产品环境标志图案的设计既要简洁明快,又要含义丰富;既要显示民族特色,又要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

我国的环境标志图形由青山、绿水、太阳和10个环组成。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10个环紧密结合,表示公众参与,其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7、循环经济:

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8、清洁生产:

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根据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要求,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1)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2)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融,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9、绿色GDP:

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以EPD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中对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进行核算的结果表明,按生产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4.94%,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5.75%。因此扣除GDP中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及不合理部分,便构成了真实GDP,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GDP”(GGDP,第一个G指green)。

GGDP=(传统GDP)-(自然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10、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

在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又有着许多相似的名称和叫法,诸如“生态食品”、“自然食品”、“蓝色天使食品”、“健康食品”、“有机农业食品”等。由于在国际上,对于保护环境和与之相关的事业已经习惯冠以“绿色”的字样,所以,为了突出这类食品产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严格的加工程序,在中国,统一被称作“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在标准环境、生产技术、卫生标准下加工生产,经权威机构认定并使用专门标识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1990年5月,中国农业部正式规定了绿色食品的名称、标准及标志。标准规定:①产品或产品原料的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②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③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④产品的标签必须符合中国农业部制定的《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中的有关规定。绿色食品的标志为绿色正圆形图案,上方为太阳,下方为叶片与蓓蕾,标志的寓意为保护。

相关推荐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复习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复习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27讲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探究点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发展措施:①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②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开展综合利用;③广开源流,充分利用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

2.优势特征:①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各业互补互利;②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经济效益好;③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有益人体健康。

3.发展方向:通过生态农业建设,逐年步入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发展轨道;充分利用生态农业的优势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

4.典型代表:北京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

例1读“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初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沼气池、农户。

(2)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是以理论为指导建设起来的,各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保持了生态平衡,又促进了经济发展。

(3)留民营村生态可持续发展表现在,经济可持续发展表现在。

(4)该村经济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生态农业优势,发展。

(5)从留民营村的做法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有:等。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了“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解析: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充分利用生物的相生相克关系,配置农林牧副渔五业结构,建立起的高效、稳定、生物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其目的是实现“生产要发展,生活要提高,生态要改善”。本题选材典型,而且进行了图示化,题中各环节紧密联系,突出综合利用与循环,对各项的判断需要用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作依据。因此,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十分重要。

答案:(1)①农户②沼气池③初级生产者④初级消费者(2)生态经济学(3)实现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促进了粮食、牲畜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益(4)绿色食品、观光农业、生态旅游(5)发展“生态农业”就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等“多赢局面”;“生态农业”模式可以因地制宜;避免重复“石油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

探究点二工业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通常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或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模式。它最早是1989年由联合国环境署提出的。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包括: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各种节能技术等。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包括:尽量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产出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少废、无废的工艺和高效的设备物料的再循环;简便、可靠的操作和控制;完善的管理等。三是清洁的产品。包括:节约原料,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利用二次资源作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因素;易于回收、复用和再生;易处置、易降解等。

例2读下面清洁生产生命周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清洁生产包括利用清洁,经过清洁的过程和产出清洁的。

(2)传统的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方法是把焦点放在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对环境的影响。

(3)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上溯到,并拓展到。

(4)清洁生产是一种将效益与效益有机结合的生产方法和措施,它有利于人类实现发展。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清洁生产的相关知识,需要在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对此类试题灵活作答。

解析:清洁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则从原材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答案:(1)能源生产产品(2)末端废弃物(3)源头生产全过程(4)经济环境可持续

探究点三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⑵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⑶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目前,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已在三个层面上将生产(包括资源消耗)和消费(包括废物排放)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一是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二是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三是区域和整个社会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

例3(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⑴~⑵题。

⑴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⑵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小农经营B.集约化程度低C.商品率高D.科技水平低

命题意图:本题综合性较强,综合考查了循环经济的一系列知识,解题思路具体可以结合本题解析进行说明。

解析:⑴循环经济是工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具体来说,工业的可持续方向是清洁生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是生态农业。只要弄清楚该地区农业科技园各生产环节之间的联系即可。⑵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农业科技园属于乳畜业,而决定乳畜业的因素主要是市场和饲料,农业科技园自身的种植业提供饲料,而与外界联系的只有销售环节。

答案:⑴D⑵C

一、单项选择题

2008年9月1日起我国提高了大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降低了小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这一政策调整,将有利于降低汽柴油消耗,减小空气污染,促进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目标的实现。据此回答1~2题。

1.这一政策出台的社会背景在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①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②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③经济增长过快,资源全面枯竭 ④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均资源短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D.②③

2.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应采取的措施是()

A.减小生产规模B.倡导循环经济

C.减少资源开发D.控制人口数量

(2011东北联考)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完成下题。

3.该产业设想对农业的影响是()

A.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

B.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C.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

D.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外出务工的竞争能力

(2011福建模拟)图表示意2005~2007年我国主要高耗能产品出口额、能源消耗量、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量。完成4~5题。

年份出口额

(亿美元)能源消耗量

CO2排放量

(百万吨)NOx排放量

(万吨)SO2排放量(万吨)

200516756.9135.63580

2007677104.7307.869308

4.与2005年相比,2007年我国主要高耗能出口产品的单位产值()

A.能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均下降

B.能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均上升

C.能源消耗量上升,污染物排放量减少

D.能源消耗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上升

5.碳排放主要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碳排放转移是指高碳排放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高耗能产品出口额越大,碳排放()

A.转出越多B.转入越多

C.转入越少D.转出越少

(2011淮安模拟)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回答6~8题。

6.上图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B.西北沙漠地区;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C.江南丘陵地区;利于循环经济发展

D.青藏高原地区;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

7.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

A.杂草秸秆,沼渣,化肥B.沼渣,粪肥,塘泥

C.化肥,植物的秸秆,沼渣D.菌渣,沼渣,塘泥

8.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B.由于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

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

D.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2011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二)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一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往往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环境状况开始改善。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曲线,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9,10题。

9.在图中四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其中最理想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0.和先行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因为()

①我国自然资源贫乏②我国民众环境意识提高

③国际社会制约增强④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回答11~12题。

11.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①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②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③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 ④属于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12.该图显示了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措施有()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③废弃物综合利用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读图,完成13~15题。

13.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是()

A.减量化、生态化、再循环B.减量化、再利用、环保化

C.减量化、再利用、持续性D.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14.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

A.清洁生产B.生态农业

C.末端治理D.集约经济

15.图示反映出循环经济具有的效益有()

①净化环境的环境效益 ②经济效益 ③生态效益 ④提高资源利用率,变废为宝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江苏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常熟市“大豆产业循环链”是其中一个成功的典型范例。常熟金城油脂公司采用低温榨油法,从大豆中提取食用油。产生的低温豆粕送到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作为原料从中提取大豆蛋白、抽丝制成一种新型的纺织材料——天然蛋白纤维。此过程产生的豆渣,又作为常禾生物有机肥料有限公司的原料,混入家畜粪便后,变成了肥田壮苗的有机肥料。

(1)用大豆制作豆油出售与直接出售大豆相比,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好处有①,②。

(2)仅用低温榨油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有种;用循环利用的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至少有种。

(3)常禾生物有机肥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肥与普通的工业化肥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有:

①;

②。

(4)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的产品很容易地打破了与欧美贸易的“绿色壁垒”,在欧美市场上非常畅销,之所以实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

(5)综合比较,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与普通的生产方式相比,其突出的好处有(至少写3条)

①;②;

③。

17.读图和文字信息,回答问题。

上图是由A→B→C→D→A的农业生态系统图,该地位于中亚热带,过去以单一粮食生产为主,大量秸秆用作生活燃料。现在通过增加多层多级利用,发展沼气,沼液还可喷洒作物叶面,起到防虫治病的作用。

(1)在生态农业链上,加入了养禽、养畜生产,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_。

(2)沼气生产具有的效益有:①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_;②在能源消耗方面:____________。

(3)三个生产过程中,过程_________的环境效益最大。

(4)从气候角度分析,该地发展沼气的优势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贵阳市清镇市百花工业园区,投资5亿元开发贵州佳昌实业有限公司,用循环经济理念捆绑建设60万吨焦化厂、1.2万吨金属镁厂、5万吨脱氟硫酸三钙厂及1~2万千瓦发电装置,形成完整的生态产业链:60万吨焦化厂排放的2.4亿立方米煤气,供1.2万吨金属镁厂和5万吨脱氟硫酸三钙厂生产使用,剩下的焦炭就近供应周边厂家;产生的8万吨煤渣,供水泥厂做原料;生产煤气产生的余热用于发电。这样循环利用资源还节约了8000多万元的污染防治设施费用。优化了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

⑴比较以下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回答为什么说循环经济模式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⑵分析贵阳市发展炼铝工业的有利条件。

⑶读我国某地生态农业系统图,分析该系统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所起的积极作用。

(4)该农业生产系统对于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有何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解析: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资源、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及由此引起的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答案:A

2.解析: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不能以停止发展为代价,应该倡导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

答案:B

3.解析:该构想图能够促进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减轻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答案:B

4.解析:高耗能出口产品的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都可用能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与出口额的比值来算出。

答案:A

5.解析:我国高耗能产品出口额增大说明其他国家把这些高耗能工业转移到了我国。

答案:B

6.解析:从图中可看出该地区有大田农业,发展畜禽养殖,进而发展食用菌和蚯蚓养殖,而且用畜禽粪便制取沼气,其废料又能还田,因此属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江南丘陵地区发展此模式,既可缓解因其能源短缺引起的水土流失,又能保证经济持续发展。

答案:C

7.解析:由箭头指向可以看出,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沼渣、粪肥、塘泥。

答案:B

8.解析:使用沼气作为能源,对环境污染小;可以减少农村砍伐薪柴对植被的破坏。

答案:A

答案:D

14.解析: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答案:A

15.解析:循环经济带来的效益主要有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变废为宝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一个方面。

答案:D

16.解析:大豆是初级产品,直接将大豆拿到市场出售,收益较小。如果将大豆加工成工业制成品,加工层次提高了,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收益自然提高。同时,又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用低温榨油的方法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只有一种,就是豆油;用循环利用的方法进行加工,出售到市场的产品除豆油外,还有纱、布、服装、啤酒催化剂、食品添加剂、有机肥、饼干等。化肥增加的是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改善土壕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因此具有提高土壤肥力的能力。化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由于是化学肥料,在短期内具有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功效,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板结,所以,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天然蛋白纤维及其相关产品,原料取之于大豆纤维,因此属于绿色产品,欧美国家没有理由对这样的产品设置“绿色壁垒”。第(5)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突出强调循环经济实现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应该理解,开发的产品种类明显增加,相关的产业部门也明显增多,由此可引发一系列的思考。此题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①提高大豆的加工深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②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2)18(3)①普通的工业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使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肥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②化肥生产消耗的原料、能源多,生产成本高,而有机肥通过就地取材,成本低廉(4)其产品来自天然植物蛋白纤维,属于绿色产品,对皮肤无刺激(5)①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有利于节约资源;②实现了“变废为宝”,即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有利于保护环境;③实现了农工商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④提高了农产品的加工深度,丰富了产品种类,拓宽了产品的市场;⑤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⑥保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17.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1)养畜为沼气池提供大量原料;肉蛋生产提高农民收入。

(2)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渣液还田提高农田;保护植被,保护生态环境;沼气是清洁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或节约能源)

(3)生产过程3(4)地处中亚热带沼气原料丰富;使用沼气时间长

18.解析:本题以贵阳市工业园区考查循环经济模式的形式、作用及影响。

答案:(1)①传统经济资源消耗量大,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既浪费了其中有用的资源,又破坏了环境;②循环经济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③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环境破坏严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

(2)原料丰富,电力廉价充足,交通便利。

(3)由于实现了秸秆还田,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避免了因长期使用化肥所造成的土壤板结现象,减少了对于粮食、淡水的污染程度。由于农村生活燃料改成了发热量高、燃烧效率高、几乎无污染的沼气,大大减轻了大气污染,避免了因燃料不足而砍树、铲草的现象,保护了生态环境。

(4)系统可为家禽和牲畜的饲养提供大量的饲料,促进饲养业的发展,沼气解决了农村生活燃料问题,有利于保护森林,促进农区的林业发展;饲养业、林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种植业所占比重,增加畜牧业、林业的产值比重;林业、饲养业发展,有利于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

高一地理《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一地理《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学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地理《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学案

一、教材说明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②第六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
二、课标要求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三、课标解读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怎样理解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系统中“人的管理调控”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起着怎样的作用?
四、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简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解读;实例活动中指出从世界观的角度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实践。本节教材旨在向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教育。所以本节教学思路如下。
反思与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学生讨论为主)→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产生(教师点拔为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五、教学目标
1.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3.理解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结合文字和插入练习说明解析该图内涵,强调系统中“人的管理调控”直接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4.理解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六、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理解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内涵。
3.可持续发展应从观念走向行动。
七、难点
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中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的管理调控”直接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八、教具准备及教学方法
1.投影片。
2.利用《“四段式”地理教学法》进行教学。
3.应用图表和材料分析法、对比法、突破重点、难点。
4.结合乡土地理,理论联系实际。
5.学生自学,启发式教学。
九、德育目标
1.保护环境、绿化祖国也是爱国主义的一个方面。
2.树立环境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
3.理解人口、消费、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十、教学过程
I.激趣设悬引入阶段
每当我们漫步五中校园时,看到的是一排排优雅别致的楼房,掩映在碧绿的树丛中,楼前、楼后、树间镶嵌着各种各样的花圃、草坪,各种鲜花姹紫嫣红引人注目,微风摇曳,花叶相映,小鸟在树丛中唱歌……但我们的地球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拖着黑尾巴的汽车从光秃秃的街上驶过,工厂的烟囱冒着浓浓的黑烟,池塘里散发阵阵难闻的气味……再看下面的两幅漫画:一个个案例触目惊心,一个个问题发人深省,如何解决?请依据导学目标自学教材。
 
II.目标题目化导学阶段
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问题,它是在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过程中解决。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为:。
3.读图6.12“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及图下的说明和97页的材料(2)填空: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原则:地球的是有限的,人类的和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之内。
(3)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的积极参与。同时,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地区的和,应该有助于的协调。
5.读98页第2、3题材料填空:
可持续发展还必须从观念走向行动:①公众,②选购。
III.知识网络系统化阶段:
[板书]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组织学生讨论]发展的真正涵义是什么?发展与增长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
[教师归纳总结]经济发展的概念远比经济增长的含义广泛。经济增长一般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而经济发展是使一系列社会目标得以实现的发展(不仅意味着人均实际收入的增加,而且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教育、安全等领域的改善)。可持续发展就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同时结合材料2得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板书]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原则,要举例得出结论,每组选1名学生代表发言。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的写法指导]
地理学非常注重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去认识事物。在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学习时也可以从时空两个角度去剖析。就公平性原则而言,时间角度可强调代际公平和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既发展应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要以不损害、不掠夺后代的发展需求为前提。空间角度可强调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公平,即发展应满足本地区的发展需求,又应以不损害、不掠夺其他地区的需求为前提。就持续原则而言,时间角度或强调人类社会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之内,使资源和环境可长期持续利用;空间角度可强调不同地区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的供给能力是不同,可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就共同性原则而言,时间角度可强调“解决全球环境,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与追求,要各国、各地区人民共同努力;空间角度可强调要尊重各国的主权利益,考虑各国发展水平的差异,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同时加强国际间的协作,其中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而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环境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导读]图6.12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说明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系统中“人的管理调控”直接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点拨]该图表达好四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表明该复合系统由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构成,生态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目的;第二层含义表明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外图箭头表示);第三层含义表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能有效管理调控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内圈箭头表示);第四层含义表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就是要深刻揭示“自然—社会—经济”这一复杂巨系统的运行规律,即不仅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被充分认识,而且自然、经济、社会规律相互交织并在更高层次上所演绎的规律也应被充分认识(尽管被真正认识可能需几代人)。
[板书]三、可持续发展应从观念走向行动
[板书]公众参与
结合“活动”的第2、3题中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强调。
[板书]选用带环境标志的产品等
结合有关环境标志图,讲述认准有关环境标志图,选购相应的产品,也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实践行动。
IV、教学反馈阶段
一、单项选择
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A.人口问题B.资源问题C.发展问题D.污染问题
2.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末来人类的生活要求
3.“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这句话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协调性原则
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回答4~5题:
4.绿色食品是指()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5.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
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
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D.白色建筑废料
二、综合题
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基础是资源物质的变换。资源物质的交换是通过消费(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来实现。消费反映人口资源和环境等联系在一起,可持续性消费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将人口、消费、资源和环境四者的关系用直线箭头表示出来(只表示单向的循环关系,不表示逆向的反馈关系)
(2)你认为人口数量、消费量、资源利用量、资源的存在量(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环境质量怎样变化,人类社会才是可持续发展?请将这五方面依次用曲线表示出来。(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表示其变化趋势,不必考虑其绝对数值的大小)
十一、作业:第六单元第一节练习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37讲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探究点一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自然地理特征

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形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地貌呈北、东、西封闭、向南敞开的半环状分布

气候地区温度带≥10℃的积温作物

南部暖温带3600℃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

中部中温带1000~3600℃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

北部寒温带1000℃春小麦、大豆

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北部的大、小兴安岭主要以寒温带针叶林为主,针阔混交林则主要分布在偏南的长白山地)

其他广布冻土和沼泽

探究点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1.土壤肥沃: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分布区之一。

类型分布特征地位

黑土松嫩平原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土地生产力高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油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黑钙土松嫩平原中西部

2.土地资源丰富:⑴耕地面积广大:①数量: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5左右,人均耕地量全国最高,是全国平均值的2倍。②分布: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⑵宜农荒地多: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也有少量分布。⑶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3.土地开发——东北沼泽的保护和开发

例1(2009年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月考)读某区域一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右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B地与D地的温差数值是℃。描述图中-18℃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C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分析该地区发展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3)最近全国查出大量的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的事件,但该地区的乳制品质量比较安全,分析该地区乳制品发展的优势条件。

命题意图:本题以区域等温线图,考查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以此为背景考查商品粮基地及乳制品发展的优势。

解析:(1)根据图例D地位于河流发源地,因此海拔较周围地区高,温度较周围地区低;根据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可推D地的温度应为—22℃<T≤—20℃,因此B地与D地的温差是6≤△T<8。—18℃向南(低纬)凸出,说明温度较同纬度温度低,由此可推是受山地地形影响。(2)C地区为松嫩平原,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在于地形、土壤、人均耕地面积及机械化等方面。(3)乳畜业的发展与饲料供应、市场有关。

答案:(1)6℃(或大于6℃小于8℃按内部的点分析)

向南(低纬)凸出,受山地地形影响

(2)平原广阔;地广人少,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机械化程度高。

(3)地广人少,草场面积大;靠近商品粮基地,饲料充足。

探究点三农业生产和布局

1.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条件及其建设成就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规律

例2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B地区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条件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两大商品粮基地农业地域类型差异及影响农业发展条件。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B为江淮地区,C为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江淮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且降水丰富,宜发展水稻种植业,但本区季风气候降水变率较大,再加上地势低平等原因水旱灾害频繁。C地区河流冲积形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但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答案:

B地区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江淮地区三江平原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自然条件热量丰富,降水充足,灌溉水源充足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

限制性自然条件水旱灾害频繁热量不足

探究点四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例3阅读图10,图中阴影区域表示三大粮食作物的主要分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中乙粮食作物是。为什么这里以种植这种粮食作物为主?

(2)图中甲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A、C两省。但是,2008年国家从东北向南方大量调运甲粮食时,主要是从B省区调运,为什么?

(3)三江平原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时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东北地区三大粮食作物的分布、影响因素及农业区位的变化,并由此考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解析:甲乙丙分别代表水稻、小麦、玉米,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技术条件。乙粮食作物分布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足,分析选择作物时应从生产期短的作物考虑,此外还要考虑水分条件等。农业区位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条件及技术条件,因此应从这两个方面分析第(2)题。三江平原是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因此农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湿地破坏和黑土流失问题,因此今后农业发展应注重解决这两个方面。

答案:(1)小麦乙粮食种植区属于温带季风区,降水和积温(生长期)可满足小麦生长需求;乙粮食种植区纬度较高,生长期相对较短,其它粮食作物生长不太有利。

(2)近年来良种的培育,使该粮食作物种植范围扩大;A省与B、C两省相比较A省人少地多,粮食商品率高,有大量商品粮待运。

(3)植被与湿地(沼泽)的保护、防止黑土流失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1—3题。

1.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太阳辐射 ②距海远近 ③季风风向④纬度位置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

①铁矿②水能③石油④森林

A.①②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东北地区平原广大,一首诗歌曾提到“……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插上根筷子会发芽,栽上块柴禾也开花……”足见其土壤肥沃。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是

①黑土土层变薄,肥力下降②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③不合理的灌溉,土壤盐碱化④过度开垦,土地荒漠化

A.①②B.②③ C.②④ D.①③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宜农荒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突出优势资源是

A.光照充足B.土壤肥沃

C.降水丰沛D.物种丰富

5.该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

A.保护湿地

B.保持水土

C.建成我国重工业基地

D.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读东北地区略图,回答6~9题:

6.黑土分布区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由于各种原因,其肥力不断下降,其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被冲刷变薄B.气候干旱所致

C.微生物活动微弱D.秸秆还田

7.我国最大的沼泽地在

A.aB.bC.cD.d

8.c处农业生产类型为

A.种植业为主B.畜牧业为主

C.农产品加工业为主D.淡水养殖业为主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发达,请联系知识,回答9~11题。

9.有关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林业占主导地位

B.吉林省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

C.农业布局自东向西的趋势是林一农一牧

D.东北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冬小麦区

10.东北林区大兴安岭多针叶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多混交林,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东丰西欠,北多南少的结果B.纬度高低不同,热量北少南多的结果

C.人工营林,树种不同造成的D.开发历史长短和生产方式不同造成的

11.关于东北林区林业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伐小于更新,资源减少,林质下降

B.森林覆盖率下降,林木蓄积量上升

C.林区生态环境恶化,风沙和旱涝灾害频繁

D.采伐手段趋向先进,轮伐代替皆伐

12.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

A.积极营造人工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B.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森林资源综合开发

C.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缩短其生长周期

D.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其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曲线是()

A.甲和丙B.乙和丁

C.甲和丁D.乙和丙

14.下列关于三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土壤侵蚀,导致入流泥沙量大增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向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15.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B.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

C.有条件建设成我国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D.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基本相同

二、综合题

16.读我国东北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描述图中A—B—C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状况。

(2)简要分析B所在地区形成沼泽地的自然条件。

(3)B所在地区某地为提高本地粮食转化率,拟发展舍饲养畜业。该地某中学的地理研究性小组结合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等知识,对家乡农区舍饲养畜业产业化进行可行性分析,他们计划采用走访调查的方法开展课题研究。试写出该小组拟定的走访调查的主要内容。

17.下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

(1)中国东北部和美国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共同之处是。

两个地区从农业地域类型看,都属于:。

不同之处是:。

(2)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区位条件比较:

两者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

(3)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主要的不利因素有。

(4)美国东北部乳畜带形成的原因是。

(5)下表为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的比较:

项目美国玉米带中国玉米带

纬度37°N—45°N42°N~46°N

地形平原平原

土壤有机质3%—6%2%

降水量(mm)500—700450—650

无霜期(天)160—200130—145

玉米面积比重50%50%—60%

玉米单产7500kg/公顷6750kg/公顷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两地玉米单产美国玉米带高于我国玉米带,究其原因:

从自然条件看:。

从社会经济条件看: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B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从东、东南向西、西北递减的趋势,反映了距海远近和季风风向对降水的影响。

2.C与降水有关的是可再生资源,铁矿、石油与地质作用相关。

3.A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是黑土肥力下降和湿地破坏。

4.B图示地区是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土壤是富含有机质的黑土,十分肥沃。

5.D本地区山环水绕、土壤肥沃,所以在发展林业、农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潜力,把该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6.A未垦的黑土地生长着茂盛的草甸植物,开垦为耕地后,自然平衡遭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表土流失较为严重,黑土层日渐变薄,导致土壤肥力下降。A选项符合题意。

7.A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形成的低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地。

8.Bc处位于内蒙古高原,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植被以草原为主,因此适合发展畜牧业为主。

9.C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其中耕作业占主导地位;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农业布局自东向西分为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东北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春小麦区。

10.B由于所处纬度不同,所获热量存在差异,导致东北林区北部多针叶林,南部多混交林。

11.C长期以来,东北林区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加上森林火灾、毁林开荒和滥砍乱伐现象比较严重,使森林资源不断减少,从而使林区生态环境恶化,风沙和旱涝灾害频繁。

12.A长期以来,东北林区重采轻育,森林资源不断减少,因此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积极营造人工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13.B湿地指沼泽、湖泊、河流、河口及海岸带的滩涂等,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洪等功能,因此湿地被破坏后,气温和变化增大,因此乙和丁符合题意。

14.D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扩大耕地面积,把三江平原作为我国农业的新开发地区,开垦了大量荒地,从而使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15.D东北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不同,分为: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山区农业发展方向。

16.解析:(1)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的变化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因此从A到B年降水量逐渐减少;受大兴安岭地形的阻挡,从B到C年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2)沼泽是常年有积水的洼地,其形成与气候、地形地势、地表情况有关。(3)本题考查区域调查的内容,体现新课标要求。

答案:(1)从A到B年降水量逐渐减少;从B到C年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

(2)地势低,排水不畅;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

(3)当地农民饲养的主要牲畜品种及收入情况;饲料加工业的发展状况;牲畜的疫病研究及防疫状况;当地及附近地区对畜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状况。(只要合理即可得分,答对其中三条即可得满分)

17.解析: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本题以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为例,对比区域差异,并分析各自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答案:(1)都有大面积的小麦和玉米种植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美国东北部小麦和玉米生产外有大面积的乳畜业,而我国东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

(2)地势平坦,夏季温暖多雨,均为黑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热量不足,水源不足

(4)工业发达,城市众多,人口稠密,市场需求量大

(5)美国东北部土壤有机质含量更高,热量更充足,降水略多科技发达

2011届高考地理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考点专项复习10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1届高考地理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考点专项复习10”,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原则内容要求

公平性原则①时间方面: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公平②空间方面: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公平共享资源、环境和财富,任何一方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都不能处于绝对支配地位

持续性原则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其前提应必须保持在它们的承载能力之内人类应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原则内容要求

共同性原则只有全球协调一致共同奋斗,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惟一途径地方性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许多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必须进行全球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等

特别提醒

(1)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三层内涵实际表述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不同层面的发展。

(2)发达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采取的积极措施为:

①承担更多的责任,加大本国的节能减排力度;②加快资本和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帮助发展中国家使用新能源、新工艺,减少能源资源的浪费;③避免污染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留民营生态农业的形成发展及未来的方向:

特别提醒

(1)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①实施资源的节约利用、综合利用;②工业废弃物的重复利用,实行清洁生产;③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深层次原因是:能源、资源供应紧张、环境恶化。

(3)我国近几年GDP的增长是建立在劳动力价格低廉,大量消耗原料及燃料,以及环境恶化作为代价的基础之上。

(4)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耕地资源减少、土地资源紧张、农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恶化、能源供应紧张。

(5)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结构向轻型化方向转变的原因为: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2009安徽皖北5月)某企业以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模式建立了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读图回答(1)~(2)题。

(1)在我国,关于最适宜推广该产业链的自治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区兼有沿海和沿边优势,又是西南的出海口,区位优势明显

B.该区首府既是该区工业中心,又是全国铁路交通枢纽

C.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水分充足,有大面积的季风水田农业

D.该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旅游业发达

(2)关于该产业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提高了糖的产量和质量

C.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D.该产业链中,主导产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市场

 本题组以循环经济为背景,考查区域特征、循环经济意义,难度不大。第(1)题,图中显示该地主要是甘蔗制糖,我国五大自治区中,唯有广西最适宜推广;广西首府南宁有南昆铁路等经过,但不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同时广西的工业中心是柳州。第(2)题,该产业链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利用。

 (1)B (2)C

 (2009北京崇文4月)2009年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其主题是“上游到下游,湿地连接你和我”。湿地与森林、海洋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完成(1)~(2)题。

(2)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没有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D.合理性原则

 本题组考查湿地破坏原因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1)题,长江流域中下游的围湖造田、上中游的森林破坏,以及环境污染都对湿地造成严重的破坏;第(2)题,可持续发展三原则中没有合理性原则。

 (1)C (2)D

 (2008汕头5月)读下面“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回答(1)~(2)题。

(1)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

A.杂草秸秆、沼渣、化肥

B.沼渣、粪肥、塘泥

C.化肥、植物的秸秆、沼渣

D.菌渣、沼渣、塘泥

(2)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B.由于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

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

D.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第(1)题,读图可知,箭头指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有粪肥、沼渣、墉泥。第(2)题,南方为低山丘陵区,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可以降低对山地植被的破坏,减少水土流失,可以减轻燃烧秸秆、煤等产生的大气污染,利于净化环境。

 (1)B (2)A

 (2010江苏南京2月)下面为1954~2000年我国冷冻灾害频次分布图。回答(1)~(3)题。

(1)据上图分析,我国冷冻灾害空间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A.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B.北方重于南方

C.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且南方多于北方

D.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2)从2008年1月10日到2月8日,我国南方地区十多个省级行政区经历了四次低温、雨雪、冻雨以及冰冻天气过程。这次气象灾害在很多地方都为50年一遇,部分地区的灾害甚至为百年一遇。冻雨在落到地面的过程中()

A.地面温度大于零度

B.地面温度小于零度

C.空中气温小于零度

D.空中气温小于零度,地面温度大于零度

(3)皇帝企鹅(Aptenodytesforsteri),简称帝企鹅,是现存企鹅家族中个体最大的,是企鹅世界中的巨人。一般体高在90厘米以上,最大可达到120厘米,体重达30~40公斤。而这种企鹅近些年每逢夏季大批被冻死,请选出正确的原因()

A.融冰耗热B.海水污染

C.全球变暖D.西风漂流强大

 第(1)题,从题图中我国冷冻灾害频次分布看,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且南多(30次)北少(15次左右)。第(2)题,地面温度小于零度,气温更低。第(3)题,全球变暖致使冰川融化,消耗大量热量,使气温下降。

 (1)C (2)B (3)C

 (2009全国Ⅱ)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据此完成(1)~(3)题。

(1)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厂应接近()

A.原料产地 B.销售市场

C.能源基地D.研发基地

(2)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同类用品,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

A.减轻大气污染B.减轻“白色污染”

C.促进生物多样性D.减轻酸雨危害

(3)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原料在我国的最大产地是()

A.河南省B.山东省

C.四川省D.吉林省

 第(1)题,购物袋利用了玉米叶片加工,制成品重量、体积大大减少,因此生产厂应接近原料产地。第(2)题,目前购物袋使用的原料是化工产品,易造成“白色污染”。因此广泛使用这种易分解的生物购物袋,可减轻“白色污染”。第(3)题,吉林省是我国最大玉米生产基地,因此选D项。

 (1)A (2)B (3)D

 (2009浙江)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完成(1)~(2)题。

(1)对全球变暖的环境效应,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2)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

 第(1)题,全球变暖会导致洪涝、干旱、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温度升高,热量增多会使中国的自然带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例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会移至秦岭—淮河以北。故选B。第(2)题,控制全球变暖关键是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都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且公众可积极参与。B项中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公众不可能参与。C项中多种水稻会增加用水量。D项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不能抑制全球变暖。

 (1)B (2) A

 (2009福建)下图为某流域示意图。该流域是我国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l)分别说出甲、乙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说明理由。

(2)针对甲地区近年来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形势,提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第(l)题,由图中经纬度及河流水系特点可确定图示地区为珠江流域。甲位于珠江口,乙位于北部低山丘陵区。故甲地环境保护应以防治水污染、保护河口湿地为主。乙地以保护植被、水土保持为主。再联系两地的自然、人文特征分析原因。第(2)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主干知识,应从开源节流两方面组织答案。

 (1)甲地区以防治污染、保护湿地为主。位于下游三角洲,人口、城镇与工业密集。乙地区以保护森林、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为主。位于上游山区,地形起伏大。(2)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污水的处理与利用;依法保护水资源,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提高节水意识,全面推广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在上游修建水库,开渠引水;在三角洲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防止海水的倒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