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高中优秀教案地理

发表时间:2021-04-14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37讲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探究点一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自然地理特征

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形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地貌呈北、东、西封闭、向南敞开的半环状分布

气候地区温度带≥10℃的积温作物

南部暖温带3600℃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

中部中温带1000~3600℃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

北部寒温带1000℃春小麦、大豆

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北部的大、小兴安岭主要以寒温带针叶林为主,针阔混交林则主要分布在偏南的长白山地)

其他广布冻土和沼泽

探究点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1.土壤肥沃: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分布区之一。

类型分布特征地位

黑土松嫩平原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土地生产力高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油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黑钙土松嫩平原中西部

2.土地资源丰富:⑴耕地面积广大:①数量: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5左右,人均耕地量全国最高,是全国平均值的2倍。②分布: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⑵宜农荒地多: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也有少量分布。⑶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3.土地开发——东北沼泽的保护和开发

例1(2009年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月考)读某区域一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右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B地与D地的温差数值是℃。描述图中-18℃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C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分析该地区发展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3)最近全国查出大量的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的事件,但该地区的乳制品质量比较安全,分析该地区乳制品发展的优势条件。

命题意图:本题以区域等温线图,考查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以此为背景考查商品粮基地及乳制品发展的优势。

解析:(1)根据图例D地位于河流发源地,因此海拔较周围地区高,温度较周围地区低;根据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可推D地的温度应为—22℃<T≤—20℃,因此B地与D地的温差是6≤△T<8。—18℃向南(低纬)凸出,说明温度较同纬度温度低,由此可推是受山地地形影响。(2)C地区为松嫩平原,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在于地形、土壤、人均耕地面积及机械化等方面。(3)乳畜业的发展与饲料供应、市场有关。

答案:(1)6℃(或大于6℃小于8℃按内部的点分析)

向南(低纬)凸出,受山地地形影响

(2)平原广阔;地广人少,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机械化程度高。

(3)地广人少,草场面积大;靠近商品粮基地,饲料充足。

探究点三农业生产和布局

1.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条件及其建设成就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规律

例2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B地区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条件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两大商品粮基地农业地域类型差异及影响农业发展条件。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B为江淮地区,C为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江淮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且降水丰富,宜发展水稻种植业,但本区季风气候降水变率较大,再加上地势低平等原因水旱灾害频繁。C地区河流冲积形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但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答案:

B地区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江淮地区三江平原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自然条件热量丰富,降水充足,灌溉水源充足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

限制性自然条件水旱灾害频繁热量不足

探究点四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例3阅读图10,图中阴影区域表示三大粮食作物的主要分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中乙粮食作物是。为什么这里以种植这种粮食作物为主?

(2)图中甲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A、C两省。但是,2008年国家从东北向南方大量调运甲粮食时,主要是从B省区调运,为什么?

(3)三江平原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时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东北地区三大粮食作物的分布、影响因素及农业区位的变化,并由此考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解析:甲乙丙分别代表水稻、小麦、玉米,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技术条件。乙粮食作物分布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足,分析选择作物时应从生产期短的作物考虑,此外还要考虑水分条件等。农业区位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条件及技术条件,因此应从这两个方面分析第(2)题。三江平原是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因此农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湿地破坏和黑土流失问题,因此今后农业发展应注重解决这两个方面。

答案:(1)小麦乙粮食种植区属于温带季风区,降水和积温(生长期)可满足小麦生长需求;乙粮食种植区纬度较高,生长期相对较短,其它粮食作物生长不太有利。

(2)近年来良种的培育,使该粮食作物种植范围扩大;A省与B、C两省相比较A省人少地多,粮食商品率高,有大量商品粮待运。

(3)植被与湿地(沼泽)的保护、防止黑土流失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1—3题。

1.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太阳辐射 ②距海远近 ③季风风向④纬度位置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

①铁矿②水能③石油④森林

A.①②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东北地区平原广大,一首诗歌曾提到“……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插上根筷子会发芽,栽上块柴禾也开花……”足见其土壤肥沃。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是

①黑土土层变薄,肥力下降②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③不合理的灌溉,土壤盐碱化④过度开垦,土地荒漠化

A.①②B.②③ C.②④ D.①③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宜农荒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突出优势资源是

A.光照充足B.土壤肥沃

C.降水丰沛D.物种丰富

5.该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

A.保护湿地

B.保持水土

C.建成我国重工业基地

D.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读东北地区略图,回答6~9题:

6.黑土分布区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由于各种原因,其肥力不断下降,其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被冲刷变薄B.气候干旱所致

C.微生物活动微弱D.秸秆还田

7.我国最大的沼泽地在

A.aB.bC.cD.d

8.c处农业生产类型为

A.种植业为主B.畜牧业为主

C.农产品加工业为主D.淡水养殖业为主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发达,请联系知识,回答9~11题。

9.有关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林业占主导地位

B.吉林省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

C.农业布局自东向西的趋势是林一农一牧

D.东北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冬小麦区

10.东北林区大兴安岭多针叶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多混交林,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东丰西欠,北多南少的结果B.纬度高低不同,热量北少南多的结果

C.人工营林,树种不同造成的D.开发历史长短和生产方式不同造成的

11.关于东北林区林业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伐小于更新,资源减少,林质下降

B.森林覆盖率下降,林木蓄积量上升

C.林区生态环境恶化,风沙和旱涝灾害频繁

D.采伐手段趋向先进,轮伐代替皆伐

12.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

A.积极营造人工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B.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森林资源综合开发

C.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缩短其生长周期

D.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其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曲线是()

A.甲和丙B.乙和丁

C.甲和丁D.乙和丙

14.下列关于三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土壤侵蚀,导致入流泥沙量大增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向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15.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B.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

C.有条件建设成我国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D.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基本相同

二、综合题

16.读我国东北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描述图中A—B—C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状况。

(2)简要分析B所在地区形成沼泽地的自然条件。

(3)B所在地区某地为提高本地粮食转化率,拟发展舍饲养畜业。该地某中学的地理研究性小组结合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等知识,对家乡农区舍饲养畜业产业化进行可行性分析,他们计划采用走访调查的方法开展课题研究。试写出该小组拟定的走访调查的主要内容。

17.下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

(1)中国东北部和美国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共同之处是。

两个地区从农业地域类型看,都属于:。

不同之处是:。

(2)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区位条件比较:

两者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

(3)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主要的不利因素有。

(4)美国东北部乳畜带形成的原因是。

(5)下表为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的比较:

项目美国玉米带中国玉米带

纬度37°N—45°N42°N~46°N

地形平原平原

土壤有机质3%—6%2%

降水量(mm)500—700450—650

无霜期(天)160—200130—145

玉米面积比重50%50%—60%

玉米单产7500kg/公顷6750kg/公顷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两地玉米单产美国玉米带高于我国玉米带,究其原因:

从自然条件看:。

从社会经济条件看: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B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从东、东南向西、西北递减的趋势,反映了距海远近和季风风向对降水的影响。

2.C与降水有关的是可再生资源,铁矿、石油与地质作用相关。

3.A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是黑土肥力下降和湿地破坏。

4.B图示地区是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土壤是富含有机质的黑土,十分肥沃。

5.D本地区山环水绕、土壤肥沃,所以在发展林业、农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潜力,把该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6.A未垦的黑土地生长着茂盛的草甸植物,开垦为耕地后,自然平衡遭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表土流失较为严重,黑土层日渐变薄,导致土壤肥力下降。A选项符合题意。

7.A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形成的低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地。

8.Bc处位于内蒙古高原,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植被以草原为主,因此适合发展畜牧业为主。

9.C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其中耕作业占主导地位;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农业布局自东向西分为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东北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春小麦区。

10.B由于所处纬度不同,所获热量存在差异,导致东北林区北部多针叶林,南部多混交林。

11.C长期以来,东北林区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加上森林火灾、毁林开荒和滥砍乱伐现象比较严重,使森林资源不断减少,从而使林区生态环境恶化,风沙和旱涝灾害频繁。

12.A长期以来,东北林区重采轻育,森林资源不断减少,因此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积极营造人工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13.B湿地指沼泽、湖泊、河流、河口及海岸带的滩涂等,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洪等功能,因此湿地被破坏后,气温和变化增大,因此乙和丁符合题意。

14.D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扩大耕地面积,把三江平原作为我国农业的新开发地区,开垦了大量荒地,从而使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15.D东北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不同,分为: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山区农业发展方向。

16.解析:(1)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的变化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因此从A到B年降水量逐渐减少;受大兴安岭地形的阻挡,从B到C年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2)沼泽是常年有积水的洼地,其形成与气候、地形地势、地表情况有关。(3)本题考查区域调查的内容,体现新课标要求。

答案:(1)从A到B年降水量逐渐减少;从B到C年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

(2)地势低,排水不畅;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

(3)当地农民饲养的主要牲畜品种及收入情况;饲料加工业的发展状况;牲畜的疫病研究及防疫状况;当地及附近地区对畜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状况。(只要合理即可得分,答对其中三条即可得满分)

17.解析: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本题以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为例,对比区域差异,并分析各自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答案:(1)都有大面积的小麦和玉米种植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美国东北部小麦和玉米生产外有大面积的乳畜业,而我国东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

(2)地势平坦,夏季温暖多雨,均为黑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热量不足,水源不足

(4)工业发达,城市众多,人口稠密,市场需求量大

(5)美国东北部土壤有机质含量更高,热量更充足,降水略多科技发达

精选阅读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32讲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探究点一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1.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哲学理念,它所反映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它所肯定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正确做法,对于当今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2.现在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协调人地关系的迫切性,尤其是我国目前正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①庞大的人口压力,每年达1/4的新增产值被用来养活新增加的人口;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资源利用率较低;③深刻的环境危机,污染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扩大,程度加大。

3.面对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3年3月国务院发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

探究点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存发展压力之间的关系:

侧面生存和发展压力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人口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控制人口人口战略(1)控制人口数量(2)加强人力资源开发(3)提高人口素质(4)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资源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节约能源资源战略(1)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2)依靠科技挖掘潜力,使其增值;(3)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环境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保护环境环境战略(1)搞好生态建设(2)防治环境污染(3)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持续性经济发展是核心和前提,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资源三者间关系很难把握实现可持续发展稳定战略(1)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重心(2)提高认识,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保护资源,改善环境

例2下列有关我国可持续发展稳定战略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环境问题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因此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B.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是我国各项工作的核心

C.就我国广大乡村而言,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是乡村工作的重申之重

D.浦东新区的建设目的是解决上海市的环境问题,而不是为了经济发展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通过本题让学生明确对于本探究点的知识考察可能比较细,需要对本探究点的表格熟练掌握。

解析: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各项工作的核心还是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各地区而言,经济发展也是重中之重,但同时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浦东新区建设的第一目标也是发展经济,同时解决上海的城市化问题。

答案:B

探究点三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

⑴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倡导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末端处理。

⑵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⑶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目前,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已在三个层面上将生产(包括资源消耗)和消费(包括废物排放)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一是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二是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三是区域和整个社会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

例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江苏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常熟市“大豆产业循环链”是其中一个成功的典型范例。常熟金城油脂公司采用低温榨油法,从大豆中提取食用油。产生的低温豆粕送到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作为原料从中提取大豆蛋白、抽丝制成一种新型的纺织材料——天然蛋白纤维。此过程产生的豆渣,又作为常禾生物有机肥料有限公司的原料,混入家畜粪便后,变成了肥田壮苗的有机肥料。

(1)用大豆制作豆油出售与直接出售大豆相比,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好处有①,②。

(2)仅用低温榨油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有种;用循环利用的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至少有种。

(3)常禾生物有机肥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肥与普通的工业化肥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有:

①;

②。

(4)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的产品很容易地打破了与欧美贸易的“绿色壁垒”,在欧美市场上非常畅销,之所以实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

(5)综合比较,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与普通的生产方式相比,其突出的好处有(至少写3条)

①;②;

③。

命题意图:本题综合性较强,综合考查了循环经济的一系列知识,解题思路具体可以结合本题解析进行说明。

解析:大豆是初级产品,直接将大豆拿到市场出售,收益较小。如果将大豆加工成工业制成品,加工层次提高了,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收益自然提高。同时,又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用低温榨油的方法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只有一种,就是豆油;用循环利用的方法进行加工,出售到市场的产品除豆油外,还有纱、布、服装、啤酒催化剂、食品添加剂、有机肥、饼干等。化肥增加的是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改善土壕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因此具有提高土壤肥力的能力。化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由于是化学肥料,在短期内具有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功效,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板结,所以,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天然蛋白纤维及其相关产品,原料取之于大豆纤维,因此属于绿色产品,欧美国家没有理由对这样的产品设置“绿色壁垒”。第(5)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突出强调循环经济实现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应该理解,开发的产品种类明显增加,相关的产业部门也明显增多,由此可引发一系列的思考。此题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①提高大豆的加工深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②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2)18(3)①普通的工业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使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肥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②化肥生产消耗的原料、能源多,生产成本高,而有机肥通过就地取材,成本低廉(4)其产品来自天然植物蛋白纤维,属于绿色产品,对皮肤无刺激(5)①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有利于节约资源;②实现了“变废为宝”,即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有利于保护环境;③实现了农工商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④提高了农产品的加工深度,丰富了产品种类,拓宽了产品的市场;⑤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⑥保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一、单项选择题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据此回答1~3题。

1.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

①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趋不足②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③环境污染局部基本得到控制,但自然生态日趋恶化④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要保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就应更多地从环境中索取,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B.近几年来,夏天越来越热,除了温室效应外,太阳高度也变大了

C.保护环境最好的办法是依法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下列言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①“只有一个地球”的公益广告②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能力和多样性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④提倡塑料袋购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有关我国可持续发展中人口战略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自1978年以来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压力正消除

B.我国人口结构较合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只在上海等大城市存在

C.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等是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

D.我国人口战略的重中之重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回答5~6题。

5.节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

A.倡导循环经济,变废为宝B.发展化肥农业,改善环境

C.高资源消耗,高经济增长D.多投入,多产出

6.我国提出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A.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

B.资源利用率低,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

C.自然增长率低,新增人口数量较少

D.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7.下列有关我国可持续发展稳定战略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环境问题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因此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B.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是我国各项工作的核心

C.就我国广大乡村而言,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是乡村工作的重申之重

D.浦东新区的建设目的是解决上海市的环境问题,而不是为了经济发展

读“各国能源消耗强度(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初级能源)比较示意图”,回答8~9题。

8.图中反映出()

①发展中国家的能耗强度都在逐年下降②1980年至1995年中国的能耗强度约下降了50%③若按目前的趋势发展,2000年中国能耗强度将达到美国的水平④按目前的趋势发展,2000年中国能耗强度仍比美国的水平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9.针对我国能源利用现状,中国应采取的最根本措施是()

①调整工业结构,控制高能耗企业的盲目发展②使用廉价、清洁燃料③加强管理、发展科技④关、停高能耗企业,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我国政府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和要求。回答10—11题。

10.我国政府进一步明确节能减排目标的原因是()

①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②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③经济增长过快,资源全面枯竭④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均资源短缺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1.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应采取的措施是()

A.压缩生产规模B.倡导循环经济C.减少资源开发D.控制人口数量

胡锦涛说,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据此回答12—13题。

1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惟一途径

B.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不是惟一

C.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条既能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又能降低环境污染,缓解资源供给压力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D.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最重要的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其中包括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13.下列做法符合循环经济理论的有

A.广大农村应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农作物秸杆作燃料

B.大力发展小煤窑,全面开发煤炭资源,

C.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积极降低能耗

D.加大石油出口量,经济为国家创收

“绿色GDP”正成为当前人们热门的话题。所谓“绿色GDP”,是指现行GDP总量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的保护服务费用后剩下的部分,即“绿色GDP”=GDP总量一(环境资源成本十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据此完成14-15题。

14.从根本上说,要实现GDP的绿色增长,就必须()

A.降低经济增长速度B.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C.提高劳动生产率D.提高环境资源成本

15.目前,一些国家通过设置绿色壁垒、技术壁垒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对此,我们应该()

①在产品环保、技术标准上与国际接轨②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产品质量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④采取必要的措施,适当提高关税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二、综合题

16.读图1和图2,回答相关问题。

图1中国人口占世界比重图2中国耕地占世界比重

(1)两幅图反映出的我国面临的问题是。

(2)我国面对多方面的困境,与图中所反映的国情相关的困境表现在农业资源方面是

;表现在粮食生产方面是。

(3)解决上述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应采取的措施,在耕地利用方面应;在粮食生产方面应。

17.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1987年度,同样创1美元的工业产值,中国能源消耗是法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巴西的3.8倍,印度的1.64倍。

材料二如图:

中国单位GDP能耗趋势

(1)由材料一可知,我国在能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2)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单位GDP能耗的总体成趋势,但与一些国家相比,单位GDP能耗仍然较高,因此潜力很大。

(3)你认为我国可以采取哪些节能措施?

18.读图和文字信息,回答问题。

上图是由A→B→C→D→A的农业生态系统图,该地位于中亚热带,过去以单一粮食生产为主,大量秸秆用作生活燃料。现在通过增加多层多级利用,发展沼气,沼液还可喷洒作物叶面,起到防虫治病的作用。

(1)在生态农业链上,加入了养禽、养畜生产,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_。

(2)沼气生产具有的效益有:①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_;②在能源消耗方面:____________。

(3)三个生产过程中,过程_________的环境效益最大。

(4)从气候角度分析,该地发展沼气的优势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C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庞大的人口压力。虽然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但由于人口基数过高,每年新增人口的绝对数仍很高,每年有大量的新增产值用来养活新增加的人口;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长期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由此可见,C选项是正确的。

2.D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是有限度的,即环境承载力,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失去原有的承载能力。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不能无限制地从环境中索取物质;B选项中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归根结底是由黄赤交角的大小所决定的,短时间内黄赤交角是不变的,所以夏天越来越热不是太阳高度变大的原因;保护环境必须从环境出发,而不能以单纯以经济规律为准则,否则就会走传统经济发展的老路,经济的发展以环境作为代价。

3.A“只有一个地球”,警示人类必须保护自己的家园,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有利于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则会带来人口的持续增长,为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在现阶段内必定加大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的加重,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塑料袋属于难降解的物质,用塑料袋购物,会加重“白色污染”的程度。

4.C我国虽然从1978年以来就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且工作卓有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人口压力并没有消除;也正是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影响,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口数不断增加,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而且这一现象不断扩展,并不只发生在大城市;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科技文化水平还比较低,所以人口素质还比较差,所以C选项说法正确;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人口战略的重中之重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A节约型发展道路,即资源消耗少,经济增长快;投入少,产出多,倡导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化肥农业即以化肥为主的农业,长期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土壤酸性、土壤板结、地下水污染等问题,甚至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8.B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低,但新增人口数量仍较多,人均资源较少,且资源的利用率低,所以我国今后必须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7.B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各项工作的核心还是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各地区而言,经济发展也是重中之重,但同时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浦东新区建设的第一目标也是发展经济,同时解决上海的城市化问题。

8.C认真读图即可回答:印度的能耗强度在上升,所以①说法不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能耗强度远远高于美国,根据曲线的发展趋势,在2000年中国能耗强度不可能达到美国的水平。

9.C从上题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能耗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过高,所以要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产出率。

10.A由于我国目前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造成资源相对短缺,且排放物废弃物多,带来污染严重,因此我国政府进一步明确节能减排目标。

11.B循环经济是建立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既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又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因此符合节能减排目标。

12.A循环经济遵循“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三个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但不是惟一途径。

13.C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将环境污染治理放到突出的位置。根据题干给出的材料针对我国现状,中国应控制高能耗企业的盲目发展,加强管理、发展科技;使用清洁的燃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14.B绿色GDP是从现行GDP总量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的保护服务费用后剩下的部分,既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因此从根本上说,要实现GDP的绿色增长,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5.A绿色壁垒主要是我国产品达不到环境标准要求,因此①②符合题意。

16.思路解析:对比人口比例和耕地所占比例两幅图,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压力大,而耕地资源却明显不足。从而造成人口对粮食的需求量远远超过土地的承载能力,人类盲目增加土地面积,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资源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纠正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不足

(2)农业资源日益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粮食需求量大,粮食增产举步维艰

(3)保护现有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7.解析:(1)本题属于材料分析题,回答时注意语言的概括性和简练性。从材料一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单位能源消耗量是最高,说明我国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2)观察图表曲线走向,即可回答问题。

(3)针对我国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现象,分别采取措施,提高能源利用律,减少浪费。

答案:(1)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2)下降节能(3)严格控制热效率低、浪费能源的小锅炉的发展;推广民用型煤;积极发展城市管道煤气、液化气;利用电厂余热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集中供气供暖;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等。

18.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1)养畜为沼气池提供大量原料;肉蛋生产提高农民收入。

(2)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渣液还田提高农田;保护植被,保护生态环境;沼气是清洁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或节约能源)

(3)生产过程3(4)地处中亚热带沼气原料丰富;使用沼气时间长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36讲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

探究点一流域和水系的差异

1.又称供水区,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一般指地面的集水区。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界。

流域既是一个自然区域,又是一个经济区域,区域内自然因素之间、自然因素与经济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由此构成了流域的整体性。

2.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它汇集全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终注入海洋、湖泊或消失在荒漠中。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做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

例1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图12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13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14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A支流的水文特征。

(2)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

(3)指出图13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

(4)如果在该地区选址建水库,你认为除上述方面的资料外,还需要收集哪方面的必要资料?

命题意图:该题以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土地利用状况图、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为基本信息,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开发利用方向、修建水库等问题,考查土地利用不合理对环境的影响,考查学生用简短的文字语言,准确描述或说明所涉及的相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发展过程、基本观点的能力。

解析:由图12可获取以下信息:①该等高线图的等高距为100米。河流A流经地区等高线密集,源头海拔接近550米,从源头到与100米等高线相交的地方海拔差了近450米,再根据比例尺可算出两点实地距离大约差了5千米。因此A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急;②B河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急,而且还有瀑布。C河流经地区海拔在100米以下,地势平坦,水流缓慢,与湖泊相通,水源充足。比较图12和图13可获取以下信息:10年后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是:人为破坏严重,湖泊面积大大减少,许多地区被开辟为耕地、果园,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裸岩,到处都充满着人类改造的痕迹。由图14可获取以下信息:由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降水多,因此汛期在夏季。由于河流两岸人类对该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当汛期来临时,河流水量大增,水流急,会加剧水土流失现象,使河流的含沙量大增。第⑴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支流的水文特征是: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第⑵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支流可开发水能,发展旅游;C支流可发展航运。第⑶题:由图13提供的信息及以上分析可知,该地区土利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有坡地开垦和围湖造田;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是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第⑷题:选址建水库时,还需要收集地质资料、河流水文资料、社会经济资料等方面的必要资料。

答案:(1)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

(2)B支流:开发水能;发展旅游。C支流:发展航运。

(3)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坡地开垦;围湖造田;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

(4)地质资料;河流水文资料;社会经济资料。

探究点二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的开发条件、存在问题与整治措施

上游中游下游

开发条件水能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重点。①水能开发条件:长江上游水量大,落差大,水流急,水能集中,尤其是自源头至宜宾段最为富集。②生态环境条件:该区生态环境较脆弱;我国众多大河的水源地;近年由于自然与人为原因,出现了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冰川退缩、河流断流、珍稀动植物减少等现象。平原面积广大,主要有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矿产资源丰富,如大冶的铁矿、铜矿、大余的钨矿、水口山的铅锌矿、冷水江的锑矿等,且在资源基础上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建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平原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人口稠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农业基础好,是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存在问题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长江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洪水威胁加大;水能开发程度低。

洪水是最大问题。原因:①自然因素:中游地区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两季。②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围湖造田、泥沙入江,湖泊萎缩、河床抬高,调蓄能力下降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体和大气的质量普遍下降,以太湖为代表的水污染相当严重。

整治措施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带。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保护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③建设三峡工程。①退耕还湖,疏浚湖泊;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搞好荆江分洪工程;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④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工程的拦洪治沙功能。重要任务是综合治理环境污染。①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例2读下图,完成有关问题:

(1)三峡电站的社会经济区位优势是:位于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地带和地带的结合部位,电力市场广阔。

(2)从图上信息来看,三峡工程首要的功能是。

(3)长江荆江段的主要水文特征是,应如何抓好荆江段防洪的工程工作?

(4)图中箭头A是我国正在实施的“”工程的一部分,它对长江三角洲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可何积极意义?

(5)政府在实施这三峡工程过程中应如何履行其职责?

(6)图中B区域是平原,该区域河段存在的主要自然灾害是,该区域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命题意图:本题以长江、黄河的开发与治理为切口,着力于考查考生的空间位置的判读能力和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对图示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应用。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看出三峡工程位于湖北(中部地带)与重庆(西部地带)交界处;第(2)题图中信息显示,三峡工程可控制广大的流域,下游是洪灾严重的荆江段,提示考生其首功能是防洪,而非发电;第(3)题答所需的要点,在图中均有感较明显的显示:河道弯曲,防洪大堤、分洪区、水库等;第(4)、(5)题,则要求考生关注现实问题,注重知识的综合分析;第(6)题如能判断出河套平原,则从河流分布特点:温带河流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易出现凌汛灾害;河套平原地处半干旱区,农业生产需大量引水灌溉,大水漫灌可能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过度引水可能引发下游断流。

答案:(1)中部西部(2)防洪(3)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水流不畅通修建水库(三峡、葛洲坝等);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分洪区等到(4)西电东送解决能源不足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改善能源结构,用水电取代煤、油等能源,可减轻城市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环境质量(5)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保证三峡重点工程建设;解决好移民问题,把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结合起来,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共环境,保持生态平衡(6)河套凌汛土壤次生盐碱化(黄河下游断流)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面长江流域示意图,分析回答1—3题。

1.长江自发源地向下游入海口依次出现的地形、地貌类型一般是()

A.河谷、湖盆、三角洲、河曲B.盆地、峡谷、河曲、三角洲

C.V字形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D.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

2.南京市以下河段中,较符合下列四幅河床横剖面示意图的图形是()

3.长江流域中宜昌—城陵矶河段属于荆江河段,容易发生洪水灾害。相关的因素主要是()

①荆江河段流域面积广②荆江河段所处的气候特征

③荆江河段河道弯曲④长江上游的人类活动

A.①②B.①③④C.②④D.②③④

4.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处的河流位于山区,河水补给地下水

B.甲处的河流位于平原地区,河水补给地下水

C.A处是一山丘,能起到分洪、蓄洪的作用

D.甲、乙两处相比支流较多的为甲处,水流较急的是乙处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江干流宜昌以下河流两岸城市尤其密集

B.长江中、上游工业发达,而下游工业欠发达,注重发展农业

C.重庆、武汉两钢铁工业的形成,主要区位因素是当地矿产丰茸

D.长江于流上许多城市既是主要港口,又是主要的工业中心。

6.有关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发展缓慢B.长江下游经济区以武汉为中心

C.四川盆地经济发展快速D.长江中游经济区以重庆为中心

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自1989年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目前长江流域仍有近5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根治,“长治”工程仍任重道远。据此完成7-8题。

7.导致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①土质疏松②夏季暴雨集中③植被破坏严重④地势起伏,坡度较大()

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8.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导致的直接显著后果是()

A.使上中游地区土壤贫瘠B.三峡库区泥沙淤积速度加快

C.中游河床淤高,水患频率增加D.下游河床淤积,影响船只通航

9.根据长江上游的优势,在流域综合开发中,今后的重点应该是()

①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②大力发展水电工业③大力发展旅游业④大力发展商品农业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长江下游是我国城市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结合右图,判断10—12题。

10.长江下游沿江地区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为保护和改善长江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绝对禁止在长江边建工厂

②控制和治理生产、生活污水,保护长江水质

③在长江中挖泥挖沙,拓宽加深长江河道,增加污水的排放量

④保护长江及沿岸地区的珍稀动植物资源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1.在未来5年内,广东省惠州大亚湾沿岸将建成世界级石油化学工业区,其主要区位优势是()

①接近原料产地②接近消费市场③廉价便利的海运④劳动力密集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2.长江三峡两岸自古以来多崩塌、滑坡,且越接近水面线,崩塌、滑坡数量越多,其主要原因是越接近水面线()

A.暴雨越多B.植被越稀疏C.谷越深坡越陡D.土质越疏松

13.实地调查发现,近几十年来长江中下游的白鳍豚的数量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长江中下游()

A.流速降低B.水量减少C.泥水增多D.水污染加重

读我国某三角洲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有关图示河流的正确说法是

A.下游流域面积大B.中游河道弯曲,洪涝灾害严重

C.下游潜水补给河水D.中游土层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15.图示河流河口由①一②一③演变的原因是

A.海潮顶托B.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水侧蚀

C.地壳运动D.人工改道

二、综合题

16.读图甲、乙,完成下列要求。

(1)金沙江(玉树至宜宾段)流域最突出的资源优势是_____资源,这种资源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区开发这种资源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__________。

(2)图乙表示该流域水库累计库容量与大通水文站输沙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读图说明二者的相关关系是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

(3)南水北调东线方案计划于2008年开始向华北地区输水,中线方案正在紧张的实施之中,西线方案也进入论证阶段。南水北调后,长江三角洲滩涂(5米等深线以上)淤积速度将______________(加快、减慢),原因是____________。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江流域图

材料二:长江水能蕴藏量近2.68亿千瓦,占全国的40%,相当于美国、加拿大、日本三国水能蕴藏量的总和。长江流域可开发的水力资源总装机容量近2亿千瓦,占全国的50%以上。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试从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和长江水系、水文特点的角度,分析长江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的原因。

材料三:长江“黄金水道”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9万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72.7%。2006年长江水运的货物运输量约9.9亿吨,成为目前世界上内河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

(2)试从长江航运的自然条件及其流域内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长江航运发达的原因。

图1攀枝花钢铁基地位置图图2宝山钢铁基地位置图

(3)写出与长江干流在下列城市交汇的、我国南北方向铁路干线的名称:

南京,武汉,九江,攀枝花。

(4)长江沿岸是我国工业发达的地区,分布着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读图1和图2并填表比较四川攀枝花、上海宝山两大钢铁基地工业区位条件的不同点。

攀枝花钢铁基地宝山钢铁基地

原、燃料来源①②

交通运输方式③④

销售市场⑤⑥

工业联系与协作⑦⑧

(5)近十几年来,长江含沙量逐渐增大,有成为“第二黄河”的危险。试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导致的主要后果以及应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C自发源地向下游入海口随着地形地势的变化,河流水速发生相应的变化,导致河流侵蚀力逐渐减弱,堆积能力不断加强,因此依次出现V字形河谷(上游)、冲积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入海口)。

2.B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长江水向右岸冲刷,即南岸侵蚀,北岸堆积,从而使南岸河床较陡,北岸河床较浅。

3.D荆江河段位于季风区,降水集中;加上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水不畅,容易发生洪水灾害;再加上上游人们过度砍伐林木等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从而进一步洪灾发生的可能性。

4.B乙处的河流位于山区,应为地下水补给河水;甲、乙两处支流较多的为乙处,甲处为地上河,支流少。

5.D宜宾以下长江两岸的城镇很密集;虽然下游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但其工业水平仍然较高,主要侧重于高新技术工业及服务业。重庆、武汉的形成得益于便利的交通。

6.C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近50年来,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沿江两岸和四川盆地,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下游经济区,以武汉为中心的中游经济区和以重庆为中心的上游经济区。

7.D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但长江流域山丘区地表组成物质颗粒较粗,流失后大多滞留在坡脚或被就地拦蓄,进入河流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河流输沙量一般远小于地面侵蚀量。

8.B三峡库区起拦截水流的作用,因此水土流失带来得泥沙进入河道后当水速降低后迅速沉积下来,从而使三峡库区泥沙淤积速度加快。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造成表土丧失,土壤肥力下降,甚至母质、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这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而不是由水土流失导致的直接显著后果。根据材料年份(2006年)可知三峡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因此会使中下游地区水患减少,通航能力增加。

9.D长江上游数量大、落差大,适宜大力发展水电工业;上游旅游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旅游业。

10.D注意该题提到的是保护和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措施。

11.C惠州临近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接近市场;而且临海,海运便利。

12.C 在河谷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流水的下蚀、侧蚀作用,水面附近坡度较陡,容易出现滑坡、崩塌现象。

13.D 在河流中,由于水利工程的修建改变了生物的回游路线、环境、水污染等,导致生物减少。近几十年来长江中下游水量减少、泥水增多等现象不明显,水体污染是主要原因。

14.D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区为我国的黄河三角洲地区,中游经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15.B图示河流河口由①一②一③的演变是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的结果。

16.解析:(1)长江上游地区地势悬殊,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但同时因为地形崎岖,也成为该地区发展的限制性条件。(2)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库累积库容量越大,输沙量越少,因此二者成负相关的关系,其形成原因在于水库起了截流的作用,水速降低后,其携带泥沙能力下降从而使泥沙不断淤积在库区内。(3)长江三角洲是由于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因三峡水库的截沙作用使长江三角洲的泥沙堆积减少,而造成海浪侵蚀作用增强,从而使滩涂淤积速度将减慢。

答案:(1)水能(水力)流量大落差大地质条件复杂(或地形崎岖)

(2)负相关(或水库累积库容量增大,输沙量减少)水库起了截流截沙的作用(或泥沙在水库与其上游河道中沉积)

(3)减慢河流带入河口的泥沙量小(或海浪侵蚀作用增强)

17.答案:(1)长江流域跨越我国地势的一、二、三级阶梯,上、中游多峡谷,水流急,落差大;长江流域主要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河流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水量丰富。

(2)自然条件:从长江水系特征看,干流流程长,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大,使其通航里程长,水运覆盖面积广;从长江水文特征看,径流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航运时间长,运量大。中、下游江宽水深,航运能力强。社会经济条件:长江流域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城市密集,航运需求量极大。

(3)京沪京广京九成昆

(4)①煤、铁资源来自当地;②煤来自北方,铁矿依赖进口;③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为主;④海洋运输、长江航运为主;⑤远离消费市场;⑥接近国内市场,便于出口;⑦远离主要工业区,工业联系与协作条件较差;⑧位于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工业联系与协作条件好。

(5)主要原因:上、中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

主要后果: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生物多样性锐减;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淤塞河道,使通航能力逐渐降低。主要治理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发展山区立体农业。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复习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复习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27讲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探究点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发展措施:①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②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开展综合利用;③广开源流,充分利用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

2.优势特征:①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各业互补互利;②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经济效益好;③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有益人体健康。

3.发展方向:通过生态农业建设,逐年步入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发展轨道;充分利用生态农业的优势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

4.典型代表:北京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

例1读“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初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沼气池、农户。

(2)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是以理论为指导建设起来的,各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保持了生态平衡,又促进了经济发展。

(3)留民营村生态可持续发展表现在,经济可持续发展表现在。

(4)该村经济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生态农业优势,发展。

(5)从留民营村的做法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有:等。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了“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解析: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充分利用生物的相生相克关系,配置农林牧副渔五业结构,建立起的高效、稳定、生物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其目的是实现“生产要发展,生活要提高,生态要改善”。本题选材典型,而且进行了图示化,题中各环节紧密联系,突出综合利用与循环,对各项的判断需要用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作依据。因此,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十分重要。

答案:(1)①农户②沼气池③初级生产者④初级消费者(2)生态经济学(3)实现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促进了粮食、牲畜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益(4)绿色食品、观光农业、生态旅游(5)发展“生态农业”就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等“多赢局面”;“生态农业”模式可以因地制宜;避免重复“石油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

探究点二工业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通常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或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模式。它最早是1989年由联合国环境署提出的。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包括: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各种节能技术等。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包括:尽量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产出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少废、无废的工艺和高效的设备物料的再循环;简便、可靠的操作和控制;完善的管理等。三是清洁的产品。包括:节约原料,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利用二次资源作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因素;易于回收、复用和再生;易处置、易降解等。

例2读下面清洁生产生命周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清洁生产包括利用清洁,经过清洁的过程和产出清洁的。

(2)传统的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方法是把焦点放在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对环境的影响。

(3)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上溯到,并拓展到。

(4)清洁生产是一种将效益与效益有机结合的生产方法和措施,它有利于人类实现发展。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清洁生产的相关知识,需要在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对此类试题灵活作答。

解析:清洁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则从原材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答案:(1)能源生产产品(2)末端废弃物(3)源头生产全过程(4)经济环境可持续

探究点三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⑵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⑶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目前,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已在三个层面上将生产(包括资源消耗)和消费(包括废物排放)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一是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二是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三是区域和整个社会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

例3(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⑴~⑵题。

⑴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⑵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小农经营B.集约化程度低C.商品率高D.科技水平低

命题意图:本题综合性较强,综合考查了循环经济的一系列知识,解题思路具体可以结合本题解析进行说明。

解析:⑴循环经济是工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具体来说,工业的可持续方向是清洁生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是生态农业。只要弄清楚该地区农业科技园各生产环节之间的联系即可。⑵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农业科技园属于乳畜业,而决定乳畜业的因素主要是市场和饲料,农业科技园自身的种植业提供饲料,而与外界联系的只有销售环节。

答案:⑴D⑵C

一、单项选择题

2008年9月1日起我国提高了大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降低了小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这一政策调整,将有利于降低汽柴油消耗,减小空气污染,促进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目标的实现。据此回答1~2题。

1.这一政策出台的社会背景在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①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②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③经济增长过快,资源全面枯竭 ④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均资源短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D.②③

2.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应采取的措施是()

A.减小生产规模B.倡导循环经济

C.减少资源开发D.控制人口数量

(2011东北联考)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完成下题。

3.该产业设想对农业的影响是()

A.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

B.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C.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

D.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外出务工的竞争能力

(2011福建模拟)图表示意2005~2007年我国主要高耗能产品出口额、能源消耗量、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量。完成4~5题。

年份出口额

(亿美元)能源消耗量

CO2排放量

(百万吨)NOx排放量

(万吨)SO2排放量(万吨)

200516756.9135.63580

2007677104.7307.869308

4.与2005年相比,2007年我国主要高耗能出口产品的单位产值()

A.能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均下降

B.能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均上升

C.能源消耗量上升,污染物排放量减少

D.能源消耗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上升

5.碳排放主要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碳排放转移是指高碳排放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高耗能产品出口额越大,碳排放()

A.转出越多B.转入越多

C.转入越少D.转出越少

(2011淮安模拟)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回答6~8题。

6.上图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B.西北沙漠地区;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C.江南丘陵地区;利于循环经济发展

D.青藏高原地区;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

7.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

A.杂草秸秆,沼渣,化肥B.沼渣,粪肥,塘泥

C.化肥,植物的秸秆,沼渣D.菌渣,沼渣,塘泥

8.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B.由于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

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

D.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2011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二)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一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往往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环境状况开始改善。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曲线,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9,10题。

9.在图中四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其中最理想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0.和先行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因为()

①我国自然资源贫乏②我国民众环境意识提高

③国际社会制约增强④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回答11~12题。

11.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①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②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③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 ④属于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12.该图显示了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措施有()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③废弃物综合利用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读图,完成13~15题。

13.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是()

A.减量化、生态化、再循环B.减量化、再利用、环保化

C.减量化、再利用、持续性D.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14.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

A.清洁生产B.生态农业

C.末端治理D.集约经济

15.图示反映出循环经济具有的效益有()

①净化环境的环境效益 ②经济效益 ③生态效益 ④提高资源利用率,变废为宝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江苏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常熟市“大豆产业循环链”是其中一个成功的典型范例。常熟金城油脂公司采用低温榨油法,从大豆中提取食用油。产生的低温豆粕送到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作为原料从中提取大豆蛋白、抽丝制成一种新型的纺织材料——天然蛋白纤维。此过程产生的豆渣,又作为常禾生物有机肥料有限公司的原料,混入家畜粪便后,变成了肥田壮苗的有机肥料。

(1)用大豆制作豆油出售与直接出售大豆相比,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好处有①,②。

(2)仅用低温榨油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有种;用循环利用的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至少有种。

(3)常禾生物有机肥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肥与普通的工业化肥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有:

①;

②。

(4)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的产品很容易地打破了与欧美贸易的“绿色壁垒”,在欧美市场上非常畅销,之所以实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

(5)综合比较,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与普通的生产方式相比,其突出的好处有(至少写3条)

①;②;

③。

17.读图和文字信息,回答问题。

上图是由A→B→C→D→A的农业生态系统图,该地位于中亚热带,过去以单一粮食生产为主,大量秸秆用作生活燃料。现在通过增加多层多级利用,发展沼气,沼液还可喷洒作物叶面,起到防虫治病的作用。

(1)在生态农业链上,加入了养禽、养畜生产,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_。

(2)沼气生产具有的效益有:①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_;②在能源消耗方面:____________。

(3)三个生产过程中,过程_________的环境效益最大。

(4)从气候角度分析,该地发展沼气的优势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贵阳市清镇市百花工业园区,投资5亿元开发贵州佳昌实业有限公司,用循环经济理念捆绑建设60万吨焦化厂、1.2万吨金属镁厂、5万吨脱氟硫酸三钙厂及1~2万千瓦发电装置,形成完整的生态产业链:60万吨焦化厂排放的2.4亿立方米煤气,供1.2万吨金属镁厂和5万吨脱氟硫酸三钙厂生产使用,剩下的焦炭就近供应周边厂家;产生的8万吨煤渣,供水泥厂做原料;生产煤气产生的余热用于发电。这样循环利用资源还节约了8000多万元的污染防治设施费用。优化了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

⑴比较以下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回答为什么说循环经济模式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⑵分析贵阳市发展炼铝工业的有利条件。

⑶读我国某地生态农业系统图,分析该系统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所起的积极作用。

(4)该农业生产系统对于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有何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解析: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资源、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及由此引起的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答案:A

2.解析: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不能以停止发展为代价,应该倡导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

答案:B

3.解析:该构想图能够促进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减轻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答案:B

4.解析:高耗能出口产品的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都可用能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与出口额的比值来算出。

答案:A

5.解析:我国高耗能产品出口额增大说明其他国家把这些高耗能工业转移到了我国。

答案:B

6.解析:从图中可看出该地区有大田农业,发展畜禽养殖,进而发展食用菌和蚯蚓养殖,而且用畜禽粪便制取沼气,其废料又能还田,因此属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江南丘陵地区发展此模式,既可缓解因其能源短缺引起的水土流失,又能保证经济持续发展。

答案:C

7.解析:由箭头指向可以看出,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沼渣、粪肥、塘泥。

答案:B

8.解析:使用沼气作为能源,对环境污染小;可以减少农村砍伐薪柴对植被的破坏。

答案:A

答案:D

14.解析: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答案:A

15.解析:循环经济带来的效益主要有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变废为宝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一个方面。

答案:D

16.解析:大豆是初级产品,直接将大豆拿到市场出售,收益较小。如果将大豆加工成工业制成品,加工层次提高了,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收益自然提高。同时,又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用低温榨油的方法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只有一种,就是豆油;用循环利用的方法进行加工,出售到市场的产品除豆油外,还有纱、布、服装、啤酒催化剂、食品添加剂、有机肥、饼干等。化肥增加的是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改善土壕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因此具有提高土壤肥力的能力。化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由于是化学肥料,在短期内具有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功效,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板结,所以,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天然蛋白纤维及其相关产品,原料取之于大豆纤维,因此属于绿色产品,欧美国家没有理由对这样的产品设置“绿色壁垒”。第(5)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突出强调循环经济实现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应该理解,开发的产品种类明显增加,相关的产业部门也明显增多,由此可引发一系列的思考。此题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①提高大豆的加工深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②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2)18(3)①普通的工业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使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肥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②化肥生产消耗的原料、能源多,生产成本高,而有机肥通过就地取材,成本低廉(4)其产品来自天然植物蛋白纤维,属于绿色产品,对皮肤无刺激(5)①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有利于节约资源;②实现了“变废为宝”,即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有利于保护环境;③实现了农工商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④提高了农产品的加工深度,丰富了产品种类,拓宽了产品的市场;⑤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⑥保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17.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1)养畜为沼气池提供大量原料;肉蛋生产提高农民收入。

(2)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渣液还田提高农田;保护植被,保护生态环境;沼气是清洁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或节约能源)

(3)生产过程3(4)地处中亚热带沼气原料丰富;使用沼气时间长

18.解析:本题以贵阳市工业园区考查循环经济模式的形式、作用及影响。

答案:(1)①传统经济资源消耗量大,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既浪费了其中有用的资源,又破坏了环境;②循环经济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③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环境破坏严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

(2)原料丰富,电力廉价充足,交通便利。

(3)由于实现了秸秆还田,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避免了因长期使用化肥所造成的土壤板结现象,减少了对于粮食、淡水的污染程度。由于农村生活燃料改成了发热量高、燃烧效率高、几乎无污染的沼气,大大减轻了大气污染,避免了因燃料不足而砍树、铲草的现象,保护了生态环境。

(4)系统可为家禽和牲畜的饲养提供大量的饲料,促进饲养业的发展,沼气解决了农村生活燃料问题,有利于保护森林,促进农区的林业发展;饲养业、林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种植业所占比重,增加畜牧业、林业的产值比重;林业、饲养业发展,有利于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东北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吃饭、穿衣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而为人们提供粮、棉、油、肉、禽、蛋、奶等基本生活资料的农业,历来也是重要的基础部门。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地区不同,其生产状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也不尽相同。教材以东北地区为例,探讨农业持续发展问题。
教材选择讲述东北地区,主要是考虑东北地区是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该地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本节教材不是全面分析东北地区在自然、经济和人文方面的地理特征,而是注重抓住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来加以分析论述,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思想,目的是为了讲述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教学要求:
1.通过地图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
2.掌握东北地区的土地类型及粮棉油糖基地的分布。
3.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图文结合,学会从活动、知识窗等栏目中将知识加以概括。
4.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提高自己的环抱意识;认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互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及其利用保护东北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农业区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差,对农业了解较少,教师要对给学生直观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阅读教材88页导言,并对比图4-2-1和4-2-2,思考问题。
通过黑龙江省国营农场与太湖平原张某家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明显差异:
单位地区人口耕地面积机械(具)年产量商品粮
国营农场黑龙江2304人14667
公顷拖拉机131台
收获机60台4.2万吨3.6万吨
张某家太湖平原6人0.5公顷6家合买牛一头
水泵一台,脱粒一台3.8吨1.3吨
由上表可得出课本问题的答案:
单位地区人均耕地单产商品率
国营农场黑龙江6.366公顷2.86吨/公顷85%
张某家太湖平原0.083公顷7.6吨/公顷34.2%
其间差异的原因有:东北地区开发历史短、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首位。虽单产较低但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水平高,故人均粮食产量很大,供给较多的商品粮,粮食的商品率高。东北地区粮食单产偏低的原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粮食作物一年一熟;而太湖平原纬度较低,水热充足,作物一年两熟,单产偏高。
一、自然环境
读图4-2-3,明确以下内容:
1、位置、范围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纬度较高的位置上,其北端就是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主航道中心线。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并与日本、韩国隔海遥遥相望。
东北地区的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这个范围和我们平常所说的“东北”范围不同。平常所说的东北,指的是行政区的“东北”,只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2、地形、地貌
仔细读图,在图中明确下列地理事物的位置。
外侧河流: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
中间山脉、丘陵: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东丘陵。
内侧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总结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呈半环状分布。
3、植被、土壤
植被和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东北地区气温较低,尤其在冬季,是全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其植被、土壤也深受气温的影响。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土壤为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并广泛分布着冻土和沼泽。
知识窗:冻土
二、农业生产条件
(一)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
(1)热量
东北地区位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自南相北跨暖温、中温、寒温带,热量南北差异大,具体内容见下表:
地区积温温度带作物
辽南3600℃暖温带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
中部2400℃中温带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
北部1000℃寒温带春小麦、马铃薯、大豆
(2)水分
①降水:空间上,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时间上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②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
2、土地资源
(1)土壤肥沃
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着黑土和黑钙土等土壤,这些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厚度高,有着很高的生产能力,使东北地区成为世界三大肥沃的黑土地区之一。世界上另外两大黑土分布区是亚欧大陆北部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等国境内的黑土带和北美洲美国中部黑土带。
读图4-2-4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的分布,说出东北地区黑土和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地区。
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的西部地区。黑钙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中西部。
这些黑土耕作层中的有机质含量比重高,是我国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而且肥沃的耕地集中分布,使东北区成为我国最好的一熟制作物种植区和商品粮基地。
承转: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最具优势的资源就是土地资源,这不仅表现在质量上,还表现在数量上。
(2)土地资源丰富
①耕地面积广大
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土地资源丰富。耕地占了全国耕地面积的19.7%,人均耕地相当于全国人均耕地的两倍。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
②宜农荒地多
东北地区还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可供开荒的荒地面积超过600万公顷,这些可开垦的荒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也存有少量的荒地。
读图4-2-5,说出荒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这些地区荒地的优势。
据图可发现:荒地的主要分布区主要有两大块,一是三江平原,这是我国后备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二是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北部及以西地区。
这里的荒地有两个优势:一是土壤的自然肥力高,二是集中连片分布,荒地地势平坦,便于开垦。
承转:东部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基地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
(3)土地的开发
①宜农荒地的开垦
对比图4-2-6和4-2-7
从50年代起,东北区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并相继建设了一批国营农场,新垦大量荒地,耕地面积增加,商品粮、油料和糖料基地得到扩大。三江平原是我国农业的新开发区,1949年以来,三江平原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开垦了大量荒地,目前耕地面积是建国初期的九倍还多,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今天的“北大仓”。
②沼泽的保护
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既是蓄水池、水源地,也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的栖息地,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保护东北地区的陆地生态系统。黑龙江农垦总局做出决定,北大荒将不再开垦荒地,并对已开垦的荒地要求逐渐还林、还草、还湿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其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如在湿地区种植芦苇、莲藕等湿生植物,发展旅游业、草编业等。既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又提高了经济效益,使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3、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
东北林木的总蓄积量很大,现有林地370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3,森林覆盖率为30%左右,高出全国16.55%的平均水平,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木材产量大,森林采伐和制材工业也很发达。森林采伐业主要集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黑龙江是全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份。另外,本区还是“三北”防护林系的重要建设地区。
读图4-2-15,东北林区林地的分布,明确下列问题: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针叶林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北部山区,另外小兴安岭南部,长白山地也有零星分布。
②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的南部及长白山地、辽东丘陵东部。
③经济林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中南部和辽东半岛南部沿海地带。
④防护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的东侧。
4、草场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兼备
东北地区现有草原面积近300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9.3%,多为森林草甸草原。草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以西和三江平原地区,其中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是保护较好的优良草原之一。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饲料充足,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海洋渔业资源
东北地区南临黄海、渤海,海域辽阔,海岸线绵长,滩涂面积广大,水产资源丰富,拥有辽东湾和海洋岛两大渔场。东北地区内部还有许多淡水湖泊和水库(呼伦湖、松花湖、镜泊湖、兴凯湖等),可提供淡水养殖的水面达80多万公顷,共有淡水养殖种类100多种,淡水渔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
(二)社会经济条件——发达的农业机械工业
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历史比较悠久,部门比较齐全,已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学、石油、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如:农业机械、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制糖、造纸、建材和纺织工业都比较发达。而农业机械工业是发展较快的部门。目前,东北地区已初步形成耕作、排水、灌溉机具的制造和修配网络,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东北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不仅有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还有利于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为建设东北地区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业布局
1、农业布局的发展变化
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其中耕作业占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前,东北地区以旱作杂粮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作物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以玉米、大豆为主。近几年,由于市场的需要,东北地区的作物结构和农业布局又有所变化:
(1)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农田面积扩大,西部草原缩小;
(2)农作物布局的变化: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
(3)城市周边地区副食品基地的出现: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对肉、禽、蛋、奶、蔬菜、花卉等需求增加,因此,在大中小城市周围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副食品基地。
农业布局的变化,已使东北平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区域农业景观。农业生产呈现地区专业化。
2、农业布局的地域性
“寒暖农分异,湿干林牧全,麦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形象描述了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东北地区自东向西可分为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地带、农耕地带、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自南向北可区分为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交错地带。
在这些农业地带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农业生产地区地形地形区生产对象及分布规律
耕作农业区平原地区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
辽河平原玉米:分布普遍,松辽平原为“玉米带”。
小麦: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
水稻: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及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溉区。
甜菜: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全国最大生产基地
大豆:沈阳以北经长春、哈尔滨的铁路沿线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山地
丘陵区大、小兴安岭
长白山区
辽东丘陵大、小兴安岭:兴安落叶松、红松等珍贵树种
长白山区: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
辽东丘陵:暖温带水果
畜牧业区高原区
部分平原山地区西部高原
松嫩平原西部部分林区草地呼伦贝尔市:三河马、三河牛
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生产基地
四、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为该区域商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在东北地区商品农业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带土壤肥力下降。
黑土分布地区土壤肥沃,盛产粮食,但经过多年的开发,黑土层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具体原因如下:
治理措施如下:一方面注意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另一方面要注意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加强对沟壑和坡面的治理。
2、草地和林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由于过度放牧、毁草开荒、草原鼠害等原因,导致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质量也大幅下降。而在林区由于超采严重、采育脱节、滥砍乱伐、森林火灾、毁林开荒等原因,导致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由70%降到35.55%,森林边缘平均后退了150千米,森林质量也大幅下降。一些林区,如小兴安岭,现在已经到了近乎后继无林可采的程度,森林资源日趋枯竭。
由于草场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从而导致珍稀动植物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发展对策如下:
①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②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的原则;
③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尤其是红松的更新;
④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恶化。重点是大兴安岭自然生态环境,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的原生与次生相结合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3、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知识窗:东北地区的湿地
(1)概念:湿地指沼泽、湖泊、河流、河口以及海洋地带的滩涂。
(2)功能:
生态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被称为“地球之肾”。
经济功能:它还能向人类提供粮食、肉类、水产、药材、能源、水源、工业原料。其他功能:所特有的鹤类等大型水禽和湖泊海洋风光所具有的美学源泉。
(3)分布: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兴凯湖等,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
东北湿地资源极为丰富,是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北的开发过程中,许多湿地被开发利用,使湿地面积逐年减少,从而导致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被破坏,生态系统被改变。建国初期,嫩江下游与松花江汇合处分布着大面积的湿地,约2万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减少了70%左右,仅存0.65万平方公里。
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对防洪和改善生态环境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保护湿地资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②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耕地资源丰富是东北地区的农业优势之一,但由于耕作粗放,土地的生产率较低。区域内的低产田占多数,并且对不宜耕作的土地也进行了开垦。例如将宜林地、草场、沙丘开垦为耕地。这些耕地粮食产量不高,却因不适宜的开垦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治理措施:改变粗放的耕作方式,改造中低产田,努力提高单产,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力;对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坚决退耕还林、还草。
5、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东北地区种植业中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比较单一;林业和草原畜牧业商品化生产程度低,没有发挥出自身优势。
发展方向:根据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改变农业内部结构,增大林业和牧业的比重。
五、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
1、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发展种植业,建设好商品粮基地,推进农业的大规模机械化和地区专业化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2、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中心,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农业发展方向:开发和保护好森林资源,发展山区特色农业,使森林资源做到可持续利用。
设计活动:
特色农业
东北区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有名的有“东北三宝”,它指产于东北地区的三种名贵特产,最初的“三宝”指人参、貂皮、乌拉草,后来“三宝”变成了人参、貂皮、鹿茸。它们以其神奇的攻效、名贵的地位名闻天下。近几年又有“东北新三宝”之说,即指:红景天、林蛙、不老草,它们同样是人们喜欢的珍贵物产。目前,东北地区已经开始在这些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地域名、特、优农产品为主的,用现代农业带动传统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吉林安图县开始养殖林蛙,开发林蛙油保健品;栽培优良食用菌(包括黑木耳和香菇)、开发和培育名优中草药以及人工栽培山野菜(如刺龙菜等),对生晒参、大力参、糖参、红参等人参进行粗加工、和深加工以及精加工,发展人参制品、人参保健品、人参药品等,建立了四大基地:林蛙养殖基地、天然红松果林基地、药材和山野菜基地、梅花鹿养殖基地,形成“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科技创高效”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问题:
1特色农业开展有什么意义?
2你还能举出其他的特色农业吗?
3讨论东北的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应怎样开展?

1、东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东北地区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这是发展特色农业的物质基础;二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应用的结果。
2、发展特色农业的意义:
(1)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物种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2)走科技兴农的道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可减轻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了生态环境。
3、我国地域辽阔,特色农业有很多,如:云南的药材生产、沂蒙山区的花生生产、金乡的大蒜、寿光蔬菜、莱阳梨、烟台苹果等。
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差异显著,发展特色农业一定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并且要不断了解市场动向,切忌搞“一窝蜂”式的特色农业。
拓展导思
黄淮海区农业状况
黄淮海区位于长城以南、淮海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包括北京市大部、天津市、河北省大部、河南省大部、山东省、安徽与江苏的淮北地区。本区平原广阔,总耕地多达2100多万会顷,是各大农区中耕地最多的一个区,也是全国最主要的粮、棉商品生产区。本区地势平旷,土层深厚,有利于大范围机械化耕作业;全区属暖温带气候,可以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棉花、花生等喜温作物都可以种植;广大平原上普遍有发展水利灌溉的条件。
对本区农业影响最大的不利自然条件是旱、涝、碱灾害。本区降水和地表径流年际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春季易早,加上蒸发强烈,表土极易泛盐。夏季多暴雨,常带来河水暴涨,平地沥涝成灾。广大冲积平原中部多浅平洼地,排水困难,更加重了沥涝威胁。春旱、夏涝常在年内交替出现,而土壤盐碱化则广泛出现于许多低洼平地。总体上,西部山麓地
部,北部干旱与盐碱重于南部。然而,经过近10多年的大规模综合治理,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受灾面积、频率和程度都有较大下降。
本区属我国古文化中心,农耕历史悠久,平原地区垦殖指数高达60%以上,山东丘陵地区也达40%左右。本区是我国小麦、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等的主要产地,特别是经近10多年的大规模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很快,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商品粮棉产区;本区温带水果中的苹果、梨、柿产量也居全国首位。由于粮食的大幅度增产和桔杆的开发利用,畜牧业较以前有较大增长,肉牛生产已居全国之首;林业生产较为薄弱,森林覆盖率约8%左右。
为发掘本区的增产潜力,宜重点解决以下问题:继续大力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植树造林,综合治理旱、涝、碱灾害,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以冀鲁豫低洼平原和黄淮平原为重点,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集中连片建设国家级商品粮棉基地;发展胶东、
鲁中南及苏皖北部的花生基地与山东半岛的苹果基地;要坚持用养结合,培养地力,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大力发展多样化畜牧业,要利用沿海滩涂,进一步建设海水养殖基地,养捕结合,努力增加水产品总产。

板书设计
4.1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基础知识(略)
方法指引: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地理条件
1.地理位置及范围
2.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⑵地形、土壤条件——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⑶社会、经济条件
三、农业布局特点
1、内部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
分布
主要粮(树、畜)种
特殊分布
2、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及突出特点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原因)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主要分布区
水稻
小麦(以春小麦为主)
玉米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2.发展方向:
⑴原则:
⑵目标: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
重点

学习东北商品农业基地的发展条件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探究农业区域学习的方法,依据这样的方法,可引导学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区位优势及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在学习规律性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