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二单元 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第2课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2

第二单元 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第2课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二单元 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第2课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二单元 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

第2课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

努比亚古埃及神庙大多建于公元前13世纪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

通过对努比亚遗址神庙群兴起的认识,理解人类文明的演变性。

1.例举努比亚遗址神庙群的兴起等知识,说明其在埃及文明中的历史地位,探讨努比亚遗址的宗教建筑艺术特点。

2.例举分析努比亚遗址神庙群的典型代表及艺术价值,说明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3.列举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史实,说明人类文化遗产拯救活动中国际合作的重要作用。

问题探究法

阅读法

图表法

1.由阿布辛拜勒等神庙的非凡艺术价值,树立关注世界文化遗产命运的责任感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使命感。

2.由阿布辛拜勒等神庙的艺术文化价值,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真挚感情。

3.由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大规模拯救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援助精神。

阿布辛拜勒神庙等杰出建筑

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努比亚遗址中最雄伟的代表性建筑;大神庙的建筑特征;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的建筑艺术特征;菲莱神庙的建筑艺术特征。

通过对阿布辛拜勒神庙等杰出文化遗产代表的认识,理解古代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历史,认识阿布辛拜勒等神庙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价值。

问题探究法

情景体验法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国际社会援助抢救努比亚遗址;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及意义。

由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史实,理解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问题探究法

阅读法

图表法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教学重点WWw.JaB88.coM

努比亚遗址神庙群的杰出代表

教学难点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艺术特点;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中人类体现的精神意识及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古埃及神庙历史遗址的:努比亚遗址神庙群是古代埃及神庙艺术的集中体现,努比亚遗址神庙群大多建于公元前13世纪埃及国王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集中体现了古埃及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与金字塔一样,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阿布辛拜勒神庙和菲莱神庙是努比亚遗址中最典型的代表性建筑,其雕像形象逼真,气势宏伟,浮雕因精美而闻名于世。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使阿布辛拜勒神庙文化转移到安全地带,按旧貌重建,避免被人为毁坏的命运,国际力量积极参与,一次国际性救援活动大规模展开了,成功地拯救了几十处古迹,这次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活动,展示了人类对自身历史的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提高。

本课涉及的历史文化遗产知识,趣味性强,对学生有很强的学习吸引力,一些具体知识内容的难度不是太大,因此,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教学中涉及的情感价值观培养问题,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注意把教学活动依托在一定的情感材料上,逐步形成真切的态度,达到提高学生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教学目标,切忌不能空泛而谈,也不宜用历史结论充当情感感受。建议教师要精讲一些历史概念,如:阿布辛拜勒神庙、菲莱神庙、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并组织学生讨论难点、分析重点,逐步深入探究“为什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这一问题,为提高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打下知识基础。

本课引言是一段文字构成的,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古代埃及神庙是埃及典型、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与金字塔一样都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二是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成功搬迁,创造了奇迹般的历史,也说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建议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你计划去埃及游览古埃及神庙的历史遗址,你选择的典型地区是哪儿?你游览归来后,你能用生动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古埃及神庙的艺术价值吗?问题二、今天,如果你再去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历史旧址,你还能看到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旧貌吗?为什么?以上事件有何历史标志性意义?通过提问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初步了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

本目内容叙述了古埃及神庙文明的兴起状况、古埃及神庙群的杰出代表和典型神庙的艺术特点等问题。

(1)古埃及神庙建筑群的兴起。

教材先叙述了神庙文明产生的背景:大约从公元前22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埃及经历了两次较长时间的分裂和混乱,且一度遭到外族的入侵,后来又以南方的底比斯为中心重新统一。此时期,古埃及王国规模宏大的神庙建筑逐渐取代了金字塔,神庙建筑群同金字塔一样,成为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随后,教材指出神庙建筑的总特征:古埃及神庙,主要以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保存最为完好。努比亚遗址的神庙宗教建筑,大多建于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集中体现了数千年前古埃及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

(2)神庙建筑群的杰出代表──阿布辛拜勒大神庙、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和菲莱岛上的菲莱神庙。

教材分析了阿布辛拜勒神庙真正称得上是伟大的世界奇迹,是努比亚遗址中最雄伟的代表性建筑。阿布辛拜勒神庙位于尼罗河上游的西岸,包括一大一小两座神庙,全部由人工在崖壁上雕凿而成。阿布辛拜勒大庙坐西朝东,临峭壁而俯瞰尼罗河。

教材叙述外部特征说:神庙正门入口不大,左右各有两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石像。四尊雕像高20米,造型一致,都是头戴王冠,并膝而坐,平视远方,神态威严。这些雕像形象逼真,气势雄伟,是古埃及艺术中绚丽的珍品之一。

教材描述内部特征说:神庙内部与一般神殿相似,有三个相互连接的大厅,其进深达60米。入口的大厅通道两旁,有八尊神像挺立护卫,两侧有大小不一的小室。神殿最里面供奉着太阳神等四座神像,拉美斯二世位列其中。整个殿堂的顶壁,遍刻精美浮雕和神奇的文字,生动地反映了拉美斯二世统治时期的生活情景和社会风俗。

教材惊叹神庙的精湛之处:神庙建造最精妙之处是每年的春分和秋分,随着太阳的升起,阳光就会从神庙正面的入口射进神庙内部,照亮最里面供奉的四座神像,前后持续大约20分钟,然后消失。这道阳光被称之为“天堂的火焰”,据说从此之后每年在法老的生日和忌日这两天,阳光都会这般投射到神庙最深处拉美西斯二世的身上。

建议教师在知识学习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把课堂教学变得直观、生动、互动并轻松有趣,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阿布辛拜勒大神庙的外观”,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教师提问:你从阿布辛拜勒大神庙的外部,了解该神庙有哪些艺术特点?学生可从“阿布辛拜勒大神庙的外观图”,观察出:神庙雕凿于崖壁上;神庙正门入口不大,左右各有两尊巨型石像,石雕像造型一致,神态威严,气势雄伟等内容。

教材对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由外观到内部依次叙述:距阿布辛拜勒神庙不远,是拉美西斯二世为其后妮菲泰丽修建的庙宇,即小阿布辛拜勒庙,也是在悬崖上雕凿成的,只是规模稍小。神庙正面入口处雕有六尊石像,其中四尊是拉美西斯二世,两尊是王后。每尊都高达10米。神庙内有多座精心雕刻出的王后──妮菲泰丽的塑像,与多数古埃及雕像庄重、稳定的风格不同,这里的王后雕像神态自若,美丽动人。墙壁和天顶上饰有色彩鲜明的浮雕图案,尽管经历了三千多年,色彩依然如故。

学习阿布辛拜勒小神庙时,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的外观”,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的外观艺术内容有哪些?学生可说出:神庙在崖壁上雕凿,正面入口处雕有六尊石像,石像高大等知识内容。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神庙其他图片,并根据图片的直观内容,提出与图片内容联系密切的问题,以此加深学生对神庙艺术特征的认知,但注意不能把知识拓展过多。

对菲莱神庙,教材择其精要说:坐落在菲莱岛上的菲莱神庙,建于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之间,是努比亚地区另一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神庙是唯一一座融合法老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杰作,庙内雕刻着众多女神的浮雕像,精美无比。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神庙建造背景的感性认识,然后提问:你能用“阿布辛拜勒神庙的艺术内容”,说明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的“既顶礼神明,也炫耀自己的功绩与威严”吗?学生可以利用阿布辛拜勒神庙艺术上“对太阳神和拉美西斯二世本人的推崇”等内容来回答问题。

本目教学,教师还可以课前要求学生在课外动手收集神庙的图片、文字资料,分类编辑,在回到课堂上分组展示;或者,经过精心准备,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出几名同学扮演阿布辛拜勒大神庙、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和莱菲神庙的游览导游家,让导游领着同学们由外到内畅览神庙艺术美景。这样自设情景,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印象一定会更加深刻,也有趣得多,一定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二目“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

本目内容叙述了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社会背景、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简单内容和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意义等问题。

(1)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社会背景。

早在1901年时,埃及第一次修建阿斯旺水坝时,努比亚文明遗址几乎淹没于茫茫水海之中,1959年阿斯旺水坝的重建,使得努比亚神庙遗址不可避免地将落到了被湖水淹没的命运,1960年以后,努比亚文明遗址更是面临着随时消失在水海的危险。幸运的是人类意识到了努比亚文明遗址的价值,世界保护组织动员了一切可动员的力量去拯救努比亚遗址,他们在1959年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并起草了一份国际间合作保护计划,会议后他们查勘和寻访了所有位于阿斯旺和苏丹之问的遗址,并发表了关于勘察、考古和发掘遗址的建议。在国际社会不懈的努力下,许多的努比亚遗址保护措施得以实施,并在1960年3月8日,世界保护组织发表了一份国际倡议书,呼吁全世界为了挽救努比亚文明遗址,向他们提供包括资金、技术等条件在内的各方面的支持,以抢救努比亚遗址。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之一内容,加深学生对“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背景”的感性认识,然后设计问题提问: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为什么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心?教师引导学生用阿布辛拜勒神庙的艺术文明价值来说明问题。

(2)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

为了挽救努比亚文明遗址的呼吁发出后,先后得到了51个国家的响应。196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下,德、法、意、埃、瑞典等34个国家派出考古专家实地调查和勘测,决定将这个遗址整体搬迁,易地保存。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与保护运动中,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具体方案是瑞典的专家提出的。根据这个方案,埃及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采用特殊的工艺,把大庙小庙切割成块,分别编号。然后用起重机吊装,搬运到新址,再按原样重新复原。正面的缝隙,全部用石头颜色一样的灰浆补齐。由于切割时注意了接缝尽可能的薄,所以重新装配后的神庙外观几乎未留下任何切割的痕迹。只是在神庙内部,故意留下接缝,以便游客可以联想起神庙的搬迁。尤为令人钦佩的是,迁移后的大庙,成功地保持了原有的方位,每年仍有两天早晨,太阳的光线可以从外面照射到最里面的太阳神等四座雕像上。

各国专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成功地拯救了努比亚遗址的四十多处古迹。其中的22座神庙宇,经过测定方位和计算,拆散后化整为零,转移到安全地带,然后按旧貌重建,避免了被人为毁坏的命运。为纪念这次搬迁,在神庙新址的地下,特意埋藏了一本古兰经、两张埃及报纸和一些埃及硬币,以及搬迁的文件等。1980年,埃及动工兴建了努比亚博物馆,以纪念这次国际救援活动,努比亚博物馆按照古努比亚文明设计而成,具有浓厚的传统的努比亚民族风格,该博物馆占地6000平方公里,在这座博物馆里镌刻着人类活动的历史,也折射出从公元前到公元后六世纪努比亚文明社会期间人类活动的足迹和环境。努比亚博物馆建成以后,用来记录努比亚文明遗址保护运动过程中的所有考古、挖掘等工作成果。

对本知识点的学习,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之二内容,加深学生对“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过程的辛勤劳作”的感性认识,然后设计问题提问: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中,你觉得取得了哪些成功?留下了怎样的遗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意义。

对于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问题,教材指出: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物抢救活动,也是人类成功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壮举。努比亚遗址的国际救援运动,显示了人类对自身历史遗产的尊重,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提高。

本目内容既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内容所在。建议教师要采取提问对话的方式,提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阿布辛拜勒神庙为什么要搬迁?为了搬迁社会各方面力量做了哪些准备?问题二、你能向同学们介绍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过程吗?这次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给你留下了哪些情感感受?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难点,师生对话,解决教学重点知识,学生阅读课文知识,配合解决问题,逐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说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本目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所提供的材料,思考提供的问题,师生充分讨论后解决,以此提高师生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学习目的。

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吊装图》和《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施工图》,以此两幅图片设立情景问题。可设计以下问题:假如你是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施工现场的一名指挥者,你说一说搬迁施工现场需要哪些技术人员?你说一说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施工的简单程序是什么?你能描述一下当时参与搬迁活动的内心感受吗?这些问题的处理,可以师生对话或学生相互对话的方式来解决。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一目

在“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一目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直观的感受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做一个收集工作,收集关于古埃及神庙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作一个简单的汇报,看哪位同学收集的最多。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来验证古埃及神庙遗产的真实艺术特征,增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情感,又可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中,本目还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问题一、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是如何产生的?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在古埃及文明中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问题二、努比亚遗址神庙群的杰出代表建筑有哪些?这些杰出的建筑各自具有怎样的艺术内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认识古埃及神庙文化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

关于“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一目

课前同样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个调查收集工作,收集与“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有关的材料。通过调查来认识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成功,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型的课堂讨论,主题是“人类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途径?”,通过讨论使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得以提高。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了解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迫切性,在此基础上导入学习本目全部内容和。

本目内容学习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问题一、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命运为什么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关心?问题二、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过程中,搬迁人员是如何精心设计、努力工作的?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成功给后人留下了怎样的启迪?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逐一解决上述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从而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讲述“阿布辛拜勒神庙”时,可设计挑选若干名同学分别充当“阿布辛拜勒大神庙”、“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和“菲莱神庙”的导游。

阿布辛拜勒大神庙导游介绍说:让我们先看一看阿布辛拜勒大神庙的外观吧!神庙由人工在崖壁上雕凿而成,坐西朝东,临峭壁而俯瞰尼罗河,神庙正门入口不大,左右各有两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石像,巨型石像造型一致,头戴王冠,并膝而坐,平视远方,神态威严。大家随我进入神庙!神庙内部有三个相互连接的大厅组成,入口的大厅通道两旁,有八尊神像挺立护卫,两侧有大小不一的小室。神殿最里面供奉着太阳神等四尊神像,拉美斯二世也在其中。大家看神庙殿堂的顶壁!顶壁遍刻精美浮雕和神奇的文字。神庙建造最精妙之处是每年的春分和秋分,随着太阳的升起,阳光就会从神庙正面的入口射进神庙内部,照亮最里面供奉的四尊神像,前后持续大约20分钟,然后消失。

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导游介绍说:让我们先从外部,仰视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吧!小神庙也是由人工雕凿在崖壁上,此神庙是拉美斯二世为妻子修建的。规模稍小,故称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神庙正面入口处雕有六尊石像,其中四尊是拉美西斯二世,两尊是王后。同学们,随我走进神庙!饱览庙内景观吧!大家看这些精心雕刻出的塑像,都是王后的,与其他雕像庄重、稳定的风格不同,这里的王后雕像神态自若,美丽动人。大家在神庙墙壁和天顶上发现了什么?对了!是饰有色彩鲜明的浮雕图案,这些浮雕图案尽管经历了数千年,却依然色彩如故。

菲莱神庙导游介绍说:菲莱神庙也是努比亚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代表,它坐落在被誉为“尼罗河明珠”的菲莱岛上,建于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之间,是唯一一座融合法老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杰作。请走进神庙吧!大家现在看到的众多浮雕像,是雕刻女神的,这些浮雕女神像,精美无比,令世人惊叹!

对于“阿布辛拜勒神庙”学习时,还可以利用知识结构表,掌握阿布辛拜勒神庙艺术知识。

案例二 学习“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一目。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情景,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主题为“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是我们最需要的?”。

观点一: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技术上,可得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观点二: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资金上,可弥补经费不足,度过困境。

观点三: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社会效应上,可产生最广泛的社会影响。

观点四: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社会环境上,可最大程度遏制破坏文化遗产的活动。

……

案例三 学习“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一目。教师可以设计成功搬迁意义的讨论,拓展对阿布辛拜勒神庙成功搬迁意义的评价。

例如,(评价之一):阿布辛拜勒神庙的保护使我们追溯到了人类社会几千年前的文明历史,努比亚文明遗址的保护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间的友好合作和团结互助;如果没有世界若干国家的友好协作,没有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不懈的探索、发掘和细致的工作,这些遗迹就不会保存下来。努比亚文明遗址面临着危险时,人类意识到了努比亚文明遗址的价值,世界保护组织动员了一切可动员的力量去拯救努比亚遗址。阿布辛拜勒神庙建筑遗址的成功搬迁,这应归功于国际性的救援活动。

扩展阅读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理解运用

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努比亚古埃及神庙大多建于公元前13世纪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通过对努比亚遗址神庙群兴起的认识,理解人类文明的演变性。1.例举努比亚遗址神庙群的兴起等知识,说明其在埃及文明中的历史地位,探讨努比亚遗址的宗教建筑艺术特点。

2.例举分析努比亚遗址神庙群的典型代表及艺术价值,说明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3.列举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史实,说明人类文化遗产拯救活动中国际合作的重要作用。问题探究法

阅读法

图表法1.由阿布辛拜勒等神庙的非凡艺术价值,树立关注世界文化遗产命运的责任感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使命感。

2.由阿布辛拜勒等神庙的艺术文化价值,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真挚感情。

3.由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大规模拯救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援助精神。

阿布辛拜勒神庙等杰出建筑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努比亚遗址中最雄伟的代表性建筑;大神庙的建筑特征;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的建筑艺术特征;菲莱神庙的建筑艺术特征。通过对阿布辛拜勒神庙等杰出文化遗产代表的认识,理解古代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历史,认识阿布辛拜勒等神庙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价值。问题探究法

情景体验法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国际社会援助抢救努比亚遗址;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及意义。由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史实,理解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迫切性与可行性。问题探究法

阅读法

图表法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教学重点

努比亚遗址神庙群的杰出代表

教学难点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艺术特点;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中人类体现的精神意识及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古埃及神庙历史遗址的:努比亚遗址神庙群是古代埃及神庙艺术的集中体现,努比亚遗址神庙群大多建于公元前13世纪埃及国王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集中体现了古埃及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与金字塔一样,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阿布辛拜勒神庙和菲莱神庙是努比亚遗址中最典型的代表性建筑,其雕像形象逼真,气势宏伟,浮雕因精美而闻名于世。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使阿布辛拜勒神庙文化转移到安全地带,按旧貌重建,避免被人为毁坏的命运,国际力量积极参与,一次国际性救援活动大规模展开了,成功地拯救了几十处古迹,这次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活动,展示了人类对自身历史的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提高。

本课涉及的历史文化遗产知识,趣味性强,对学生有很强的学习吸引力,一些具体知识内容的难度不是太大,因此,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教学中涉及的情感价值观培养问题,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注意把教学活动依托在一定的情感材料上,逐步形成真切的态度,达到提高学生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教学目标,切忌不能空泛而谈,也不宜用历史结论充当情感感受。建议教师要精讲一些历史概念,如:阿布辛拜勒神庙、菲莱神庙、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并组织学生讨论难点、分析重点,逐步深入探究“为什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这一问题,为提高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打下知识基础。

本课引言是一段文字构成的,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古代埃及神庙是埃及典型、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与金字塔一样都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二是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成功搬迁,创造了奇迹般的历史,也说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建议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你计划去埃及游览古埃及神庙的历史遗址,你选择的典型地区是哪儿?你游览归来后,你能用生动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古埃及神庙的艺术价值吗?问题二、今天,如果你再去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历史旧址,你还能看到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旧貌吗?为什么?以上事件有何历史标志性意义?通过提问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初步了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

本目内容叙述了古埃及神庙文明的兴起状况、古埃及神庙群的杰出代表和典型神庙的艺术特点等问题。

(1)古埃及神庙建筑群的兴起。

教材先叙述了神庙文明产生的背景:大约从公元前22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埃及经历了两次较长时间的分裂和混乱,且一度遭到外族的入侵,后来又以南方的底比斯为中心重新统一。此时期,古埃及王国规模宏大的神庙建筑逐渐取代了金字塔,神庙建筑群同金字塔一样,成为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随后,教材指出神庙建筑的总特征:古埃及神庙,主要以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保存最为完好。努比亚遗址的神庙宗教建筑,大多建于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集中体现了数千年前古埃及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

(2)神庙建筑群的杰出代表──阿布辛拜勒大神庙、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和菲莱岛上的菲莱神庙。

教材分析了阿布辛拜勒神庙真正称得上是伟大的世界奇迹,是努比亚遗址中最雄伟的代表性建筑。阿布辛拜勒神庙位于尼罗河上游的西岸,包括一大一小两座神庙,全部由人工在崖壁上雕凿而成。阿布辛拜勒大庙坐西朝东,临峭壁而俯瞰尼罗河。

教材叙述外部特征说:神庙正门入口不大,左右各有两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石像。四尊雕像高20米,造型一致,都是头戴王冠,并膝而坐,平视远方,神态威严。这些雕像形象逼真,气势雄伟,是古埃及艺术中绚丽的珍品之一。

教材描述内部特征说:神庙内部与一般神殿相似,有三个相互连接的大厅,其进深达60米。入口的大厅通道两旁,有八尊神像挺立护卫,两侧有大小不一的小室。神殿最里面供奉着太阳神等四座神像,拉美斯二世位列其中。整个殿堂的顶壁,遍刻精美浮雕和神奇的文字,生动地反映了拉美斯二世统治时期的生活情景和社会风俗。

教材惊叹神庙的精湛之处:神庙建造最精妙之处是每年的春分和秋分,随着太阳的升起,阳光就会从神庙正面的入口射进神庙内部,照亮最里面供奉的四座神像,前后持续大约20分钟,然后消失。这道阳光被称之为“天堂的火焰”,据说从此之后每年在法老的生日和忌日这两天,阳光都会这般投射到神庙最深处拉美西斯二世的身上。

建议教师在知识学习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把课堂教学变得直观、生动、互动并轻松有趣,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阿布辛拜勒大神庙的外观”,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教师提问:你从阿布辛拜勒大神庙的外部,了解该神庙有哪些艺术特点?学生可从“阿布辛拜勒大神庙的外观图”,观察出:神庙雕凿于崖壁上;神庙正门入口不大,左右各有两尊巨型石像,石雕像造型一致,神态威严,气势雄伟等内容。

教材对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由外观到内部依次叙述:距阿布辛拜勒神庙不远,是拉美西斯二世为其后妮菲泰丽修建的庙宇,即小阿布辛拜勒庙,也是在悬崖上雕凿成的,只是规模稍小。神庙正面入口处雕有六尊石像,其中四尊是拉美西斯二世,两尊是王后。每尊都高达10米。神庙内有多座精心雕刻出的王后──妮菲泰丽的塑像,与多数古埃及雕像庄重、稳定的风格不同,这里的王后雕像神态自若,美丽动人。墙壁和天顶上饰有色彩鲜明的浮雕图案,尽管经历了三千多年,色彩依然如故。

学习阿布辛拜勒小神庙时,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的外观”,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的外观艺术内容有哪些?学生可说出:神庙在崖壁上雕凿,正面入口处雕有六尊石像,石像高大等知识内容。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神庙其他图片,并根据图片的直观内容,提出与图片内容联系密切的问题,以此加深学生对神庙艺术特征的认知,但注意不能把知识拓展过多。

对菲莱神庙,教材择其精要说:坐落在菲莱岛上的菲莱神庙,建于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之间,是努比亚地区另一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神庙是唯一一座融合法老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杰作,庙内雕刻着众多女神的浮雕像,精美无比。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神庙建造背景的感性认识,然后提问:你能用“阿布辛拜勒神庙的艺术内容”,说明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的“既顶礼神明,也炫耀自己的功绩与威严”吗?学生可以利用阿布辛拜勒神庙艺术上“对太阳神和拉美西斯二世本人的推崇”等内容来回答问题。

本目教学,教师还可以课前要求学生在课外动手收集神庙的图片、文字资料,分类编辑,在回到课堂上分组展示;或者,经过精心准备,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出几名同学扮演阿布辛拜勒大神庙、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和莱菲神庙的游览导游家,让导游领着同学们由外到内畅览神庙艺术美景。这样自设情景,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印象一定会更加深刻,也有趣得多,一定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二目“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

本目内容叙述了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社会背景、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简单内容和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意义等问题。

(1)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社会背景。

早在1901年时,埃及第一次修建阿斯旺水坝时,努比亚文明遗址几乎淹没于茫茫水海之中,1959年阿斯旺水坝的重建,使得努比亚神庙遗址不可避免地将落到了被湖水淹没的命运,1960年以后,努比亚文明遗址更是面临着随时消失在水海的危险。幸运的是人类意识到了努比亚文明遗址的价值,世界保护组织动员了一切可动员的力量去拯救努比亚遗址,他们在1959年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并起草了一份国际间合作保护计划,会议后他们查勘和寻访了所有位于阿斯旺和苏丹之问的遗址,并发表了关于勘察、考古和发掘遗址的建议。在国际社会不懈的努力下,许多的努比亚遗址保护措施得以实施,并在1960年3月8日,世界保护组织发表了一份国际倡议书,呼吁全世界为了挽救努比亚文明遗址,向他们提供包括资金、技术等条件在内的各方面的支持,以抢救努比亚遗址。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之一内容,加深学生对“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背景”的感性认识,然后设计问题提问: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为什么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心?教师引导学生用阿布辛拜勒神庙的艺术文明价值来说明问题。

(2)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

为了挽救努比亚文明遗址的呼吁发出后,先后得到了51个国家的响应。196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下,德、法、意、埃、瑞典等34个国家派出考古专家实地调查和勘测,决定将这个遗址整体搬迁,易地保存。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与保护运动中,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具体方案是瑞典的专家提出的。根据这个方案,埃及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采用特殊的工艺,把大庙小庙切割成块,分别编号。然后用起重机吊装,搬运到新址,再按原样重新复原。正面的缝隙,全部用石头颜色一样的灰浆补齐。由于切割时注意了接缝尽可能的薄,所以重新装配后的神庙外观几乎未留下任何切割的痕迹。只是在神庙内部,故意留下接缝,以便游客可以联想起神庙的搬迁。尤为令人钦佩的是,迁移后的大庙,成功地保持了原有的方位,每年仍有两天早晨,太阳的光线可以从外面照射到最里面的太阳神等四座雕像上。

各国专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成功地拯救了努比亚遗址的四十多处古迹。其中的22座神庙宇,经过测定方位和计算,拆散后化整为零,转移到安全地带,然后按旧貌重建,避免了被人为毁坏的命运。为纪念这次搬迁,在神庙新址的地下,特意埋藏了一本古兰经、两张埃及报纸和一些埃及硬币,以及搬迁的文件等。1980年,埃及动工兴建了努比亚博物馆,以纪念这次国际救援活动,努比亚博物馆按照古努比亚文明设计而成,具有浓厚的传统的努比亚民族风格,该博物馆占地6000平方公里,在这座博物馆里镌刻着人类活动的历史,也折射出从公元前到公元后六世纪努比亚文明社会期间人类活动的足迹和环境。努比亚博物馆建成以后,用来记录努比亚文明遗址保护运动过程中的所有考古、挖掘等工作成果。

对本知识点的学习,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之二内容,加深学生对“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过程的辛勤劳作”的感性认识,然后设计问题提问: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中,你觉得取得了哪些成功?留下了怎样的遗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意义。

对于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问题,教材指出: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物抢救活动,也是人类成功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壮举。努比亚遗址的国际救援运动,显示了人类对自身历史遗产的尊重,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提高。

本目内容既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内容所在。建议教师要采取提问对话的方式,提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阿布辛拜勒神庙为什么要搬迁?为了搬迁社会各方面力量做了哪些准备?问题二、你能向同学们介绍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过程吗?这次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给你留下了哪些情感感受?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难点,师生对话,解决教学重点知识,学生阅读课文知识,配合解决问题,逐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说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本目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所提供的材料,思考提供的问题,师生充分讨论后解决,以此提高师生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学习目的。

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吊装图》和《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施工图》,以此两幅图片设立情景问题。可设计以下问题:假如你是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施工现场的一名指挥者,你说一说搬迁施工现场需要哪些技术人员?你说一说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施工的简单程序是什么?你能描述一下当时参与搬迁活动的内心感受吗?这些问题的处理,可以师生对话或学生相互对话的方式来解决。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一目

在“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一目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直观的感受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做一个收集工作,收集关于古埃及神庙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作一个简单的汇报,看哪位同学收集的最多。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来验证古埃及神庙遗产的真实艺术特征,增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情感,又可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中,本目还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问题一、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是如何产生的?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在古埃及文明中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问题二、努比亚遗址神庙群的杰出代表建筑有哪些?这些杰出的建筑各自具有怎样的艺术内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认识古埃及神庙文化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

关于“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一目

课前同样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个调查收集工作,收集与“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有关的材料。通过调查来认识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成功,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型的课堂讨论,主题是“人类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途径?”,通过讨论使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得以提高。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了解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迫切性,在此基础上导入学习本目全部内容和。

本目内容学习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问题一、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命运为什么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关心?问题二、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过程中,搬迁人员是如何精心设计、努力工作的?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成功给后人留下了怎样的启迪?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逐一解决上述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从而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讲述“阿布辛拜勒神庙”时,可设计挑选若干名同学分别充当“阿布辛拜勒大神庙”、“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和“菲莱神庙”的导游。

阿布辛拜勒大神庙导游介绍说:让我们先看一看阿布辛拜勒大神庙的外观吧!神庙由人工在崖壁上雕凿而成,坐西朝东,临峭壁而俯瞰尼罗河,神庙正门入口不大,左右各有两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石像,巨型石像造型一致,头戴王冠,并膝而坐,平视远方,神态威严。大家随我进入神庙!神庙内部有三个相互连接的大厅组成,入口的大厅通道两旁,有八尊神像挺立护卫,两侧有大小不一的小室。神殿最里面供奉着太阳神等四尊神像,拉美斯二世也在其中。大家看神庙殿堂的顶壁!顶壁遍刻精美浮雕和神奇的文字。神庙建造最精妙之处是每年的春分和秋分,随着太阳的升起,阳光就会从神庙正面的入口射进神庙内部,照亮最里面供奉的四尊神像,前后持续大约20分钟,然后消失。

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导游介绍说:让我们先从外部,仰视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吧!小神庙也是由人工雕凿在崖壁上,此神庙是拉美斯二世为妻子修建的。规模稍小,故称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神庙正面入口处雕有六尊石像,其中四尊是拉美西斯二世,两尊是王后。同学们,随我走进神庙!饱览庙内景观吧!大家看这些精心雕刻出的塑像,都是王后的,与其他雕像庄重、稳定的风格不同,这里的王后雕像神态自若,美丽动人。大家在神庙墙壁和天顶上发现了什么?对了!是饰有色彩鲜明的浮雕图案,这些浮雕图案尽管经历了数千年,却依然色彩如故。

菲莱神庙导游介绍说:菲莱神庙也是努比亚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代表,它坐落在被誉为“尼罗河明珠”的菲莱岛上,建于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之间,是唯一一座融合法老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杰作。请走进神庙吧!大家现在看到的众多浮雕像,是雕刻女神的,这些浮雕女神像,精美无比,令世人惊叹!

对于“阿布辛拜勒神庙”学习时,还可以利用知识结构表,掌握阿布辛拜勒神庙艺术知识。

案例二 学习“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一目。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情景,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主题为“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是我们最需要的?”。

观点一: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技术上,可得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观点二: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资金上,可弥补经费不足,度过困境。

观点三: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社会效应上,可产生最广泛的社会影响。

观点四: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社会环境上,可最大程度遏制破坏文化遗产的活动。

……

案例三 学习“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一目。教师可以设计成功搬迁意义的讨论,拓展对阿布辛拜勒神庙成功搬迁意义的评价。

例如,(评价之一):阿布辛拜勒神庙的保护使我们追溯到了人类社会几千年前的文明历史,努比亚文明遗址的保护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间的友好合作和团结互助;如果没有世界若干国家的友好协作,没有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不懈的探索、发掘和细致的工作,这些遗迹就不会保存下来。努比亚文明遗址面临着危险时,人类意识到了努比亚文明遗址的价值,世界保护组织动员了一切可动员的力量去拯救努比亚遗址。阿布辛拜勒神庙建筑遗址的成功搬迁,这应归功于国际性的救援活动。

第二单元第2课人类进化的历程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二单元第2课人类进化的历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二单元人类起源之谜

第2课人类进化的历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从古猿到人猿相别

森林古猿的特征;

南方古猿的特征

从森林古猿到晚期智人在体质、使用工具方面逐步进化的表现,以及发展过程反映出的特点

探究影响从森林古猿到晚期智人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因素

运用图片直观反映

运用地图表明遗址

列出表格横向比较

人类在适应自然、征服自然过程中逐步演进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从人猿相别到智人

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生存时间和特征

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

人类进化的集中反映是文化的进化

探究人类进化的意义

体质变化和人类文化发展物证比较

人类进化与文化进化相伴随,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人类进化的进程。

难点影响人类不断进化的因素及主要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围绕“人类进化的历程”这个主题,用三个子目,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个方面,介绍“从古猿到人猿相别”“从人猿相别到智人”人类进化的粗线条发展过程;第二方面,介绍“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画龙点睛,揭示历史探究的现实功能。本课内容与第一课一样,历史久远,资料匮乏,但由于人类进化本身就具有神秘性和吸引力,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建议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人类进化过程的新发展,深入理解探讨人类进化的重大意义。

本课引言部分由示意图和文字组成。示意图用形象的躯体形态勾勒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一方面,从古猿到人类的进化就是从四足行走到上肢和下肢分离、直立行走的发展过程;同时,脑形的变化揭示了古猿到人的脑容量的变化。文字部分是围绕“人类进化示意图”,用生动、细致的语言描述现代人与祖先的变化,并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人类是在不断进化着的。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正文内容之前,充分运用引言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用放大的、动态的图片或是投影演示人类的进化过程。问题一:现代人与祖先从体质上对比,有哪些变化?允许学生阅读引言文字内容,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问题二:现代人与祖先的差别说明什么问题?导致这样变化的因素是什么?人类是如何进化的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内容。

第一个子目“从古猿到人猿相别”

课文叙述了2300万年前~180万年前古猿的进化概况。由于古生物化石资料的缺环,从古猿到“能人”之前的进化链难以比较清晰地绘制出来,课文只选择了从古猿到人猿相别进化过程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环节,一个是森林古猿,一个是南方古猿,虽然不能确定二者具有直接的进化联系,但是它们同属于猿类,存在的先后关系和反映出的不断进化趋向为探究人类进化历程提供了有力证明。

(1)森林古猿的进化

森林古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森林古猿的出现是探索人类进化历程的阶段性标志,即一部分具有猿类特性的灵长类逐步区别旧大陆猴类。

课文关于森林古猿的概念分两个方面加以解释,一是关于森林古猿体质的基本特征。森林古猿生存于距今2300万年~1000万年,生活在热带森林,过树栖生活,以果实为食,体质与黑猩猩接近,用四足行走,可以用臂行法在树上活动,因此,考察森林古猿化石而只针对其某一部分进行分析就会出现错误的结论。建议教师补充猿和黑猩猩的相关知识。二是关于森林古猿分化。森林古猿是自然发展的产物,自然环境的变化对森林古猿有重要的影响。在地质年代第三纪中新世到上新世末期,地球上的气候和地形发生了变化,全球范围的造山运动很活跃,相继出现了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在东非甚至出现了长达8000千米的断裂谷,这样大规模的地壳运动,致使全球气候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森林逐渐消退,林间空地增大,稀树草地出现,森林古猿面临生存的选择,沿续旧的生活方式的古猿选择南方和森林;留在新环境生活的古猿,开始地面生活,适应性强的,逐步演变为新的种属,不适应的逐步被淘汰。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两种发展方向初步形成。

(2)南方古猿的进化

课文关于南方古猿的介绍跳跃性比较大,学生阅读可能在理解上有点困难,或是产生误解。建议教学时,对涉及南方古猿内容的两个自然段可以适当调整。

课文解释南方古猿一是进化的表现,南方古猿体质特征与人类接近,能够直立行走,可以使用天然工具,可能有语言能力;二是关于南方古猿在人类进化历程中地位的评价。课文采用了一种观点,即南方古猿是最早的人类或是从猿到人的最早类型。南方古猿生存年代是距今550万年~100万年前,因此,从森林古猿到南方古猿,之间有一个寻找化石的缺环,这也是课文“历史纵横”补充的问题,建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信息,弄清人类进化大致态势,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

第二个子目“从人猿相别到智人”

课文叙述了180万年前~4万年前人类进化历程,这也是现代人种最终形成的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阶段划分,目前国内外学者存在一些分歧,主要是角度和标准的差异导致的,由于这一时期古化石、遗址发掘相对丰富,因此,选择任一分期法都有充足例证,课文选择了比较严谨的分期法“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建议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选择空间,不要强求学生接受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就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

(1)进化的能人。

能人概念的提出是人类进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无论是森林古猿,还是南方古猿,如果称之为人猿,到这一时期,就可以称为原始人了。

课文关于能人的进化表现谈了四点内容:第一,能人的出现是与南方古猿有亲缘关系的,进化具有连续性、传承性,在此之后的进化链较为完善。第二,能人不仅是工具的使用者,而且是工具的制造者,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发现的能人化石附近还发现了石器,包括可以割破兽皮的石片,带刃的砍砸器和可以敲碎骨骼的石锤。第三,能人体质进化中,脑容量接近现代人的一半,手骨和足骨与现代人相似,手脚变化先于脑容量的增大。第四,由于对黑猩猩制造工具的观察,现在基本放弃了“人是工具制造者”的定义,人类的形成是以直立行走为标志的。

(2)进化的直立人。

直立人显然在身体方面比能人有了更大进化,能够直立行走,脑量也增加了,但是猿的特征很明显。在170万年到30万年前的漫长岁月,直立人的体质变化不大。

课文着重提到两点,一是直立人学会使用自然火。火的使用增加了原始人抵御自然的能力,扩大了生存的空间。直立人这一时期不仅可以在热带地区生活,也可以到气候相对寒冷的地球中纬度地区生活。用火烧熟那些难以消化和不宜生吃的食物,穿兽皮以保暖等,使人类的文化又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步。二是周口店的北京猿人。20世纪20年代末,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发现的猿人遗址,出土的化石数量多、门类全,为关于人类进化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同时,也有力证明中国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地位。北京猿人是直立人的重要代表。

(3)进化的早期智人。

直立人发展之后是早期智人阶段,这一阶段无论是人的体质,还是工具的使用,人类的演化有了明显的进步。

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5万年~4万年前。课文首先介绍早期智人的体质和使用工具的进步,早期智人脑容量增加,体质形态与现代人接近。发明了人工取火,制造的工具较为精细,但依然属于旧石器时期。其次,早期智人的化石遍及欧洲、亚洲、非洲,1856年在德国发现了被后来定名为尼安德特人的化石,考古显示尼安德特人不仅使用精细的工具和人工取火,而且还有埋葬死者的习俗,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早期智人的一个重要代表。在中国,发掘的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化石比较多,有广东马坝人、山西丁村人、湖北长阳人等,可以认为它们代表了中国长江、黄河流域的文化发展里程。

(4)进化的晚期智人。

课文介绍晚期智人内容很少,距今4万年前,人类进化历程进入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种在这个阶段基本形成。晚期智人化石遍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使用工具更加精细,而且掌握了穿孔技术。体质的发展与现代人没有差别。建议教师运用课文中克罗马农人化石复原图或者中国的山顶洞人复原图加以说明。

第三个子目“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

课文用三个自然段叙述了两个观点,一是人类进化的涵义;一是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虽然三个自然段字数不多,但理论性强,认识水平高,学生可能一时不能理解,建议教师多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整理、归纳,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通过活动探究,理解课文观点。

(1)人类进化的涵义。

课文归纳了三点,第一是人在与自然互动过程中,生存和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工具的使用和发明方面;第二是人的体质的变化,但这不是主要的;第三,是与人的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相伴随,创造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进步,如农耕文化、工业文化等,它是人类进化的最集中的反映,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课文中人类文化发展的物证加以说明。三者关系是,体质变化是一种自然性,工具的创新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动力和表现,文化进化是人类进化整体、质的反映。

(2)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

课文十分明确讲了三点,即有助于科学理解人类的来龙去脉;有助于理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有助于对人类未来积极的预测。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从古猿到人猿相别”一目,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时间遥远、课文叙述简单、相关概念好记不易理解,教学设计不能指望师、生的一方活动,必须形成互动,形成探究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利用课文引言的“人类进化示意图”和右边文字,提出问题“人类是怎样进化的”导入课文学习。其次,要求学生通读课文,粗线条设计人类进化的“流程图”,同时把相关的固定概念圈出来。在此基础上,策划小型的阅读交流会,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画出的人类进化“流程图”,师生共同对“流程图”加以评价,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第三,教师对学生讨论的成果进行总结,结合学生的疑惑和课文内容,重点讲解。(1)区别人猿和猿人的概念,前者是古猿向人类过渡,属于猿类,后者虽然带有猿的特性,但已经过渡到人类。(2)森林古猿的分化是自然环境变化和古猿的适应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占主导的因素是古猿的适应能力。(3)从森林古猿到南方古猿在传承关系上,目前化石考古还有缺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图表,让学生边听边看,了解古猿的进化历程。也可以设计一个表格对比森林古猿和南方古猿的异同,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是在进化的。

关于“从人猿相别到智人”一目,这部分虽然概念多,但内容详实,通俗易懂。难点是每个时期的代表性化石、遗址多,学生容易混淆。本目教学,可以与第一个子目一样,首先,教师请学生通读本目,圈出相关的概念,由于本目条理较为清晰,教师可以转换角度,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表格,对比“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为了帮助学生区分代表性化石、遗址,教师应准备中国和世界地图,通过地图加深学生印象。其次,请部分学生展示所画的表格,并引导学生对表格内知识点进行评价,包括正确与否、完善与否。对表格同类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如“从能人到晚期智人体质是如何变化的?”“从能人到晚期智人使用工具上有怎样进步?”“从能人到晚期智人化石、遗址发掘范围是怎样变化的?”“如何看待上述三个进化的关系?”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把第一目人类进化内容和第二目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进化在距今180万年以后,呈现加速度发展的趋势。

关于“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一目,如上所述,理论性强,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前面内容回顾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1)“人类进化的涵义是什么?”(2)“人类进化的成果是什么?”不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而是让学生结合表格内容自己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可能提出新的观点,有依据的就要鼓励。在这里,教师要对文化这个概念加以诠释,可以结合课文中“人类文化发展的物证”形象说明。最后指出,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所在。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讲解从森林古猿到南方古猿的进化历程,用图示法:

图1:进化历程

图2:对比图

名称

时间

体质特点

使用工具

进化评价

森林古猿

南方古猿

案例二 讲述进化中的直立人,选择北京猿人为代表,用遗址照片和猿人头部复原像,通过投影说明。

图片1 北京猿人遗址照片

距北京城约50公里,位于北京房山县的龙骨山。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具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证实50万年以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这一发现和研究,奠定了“北京人”在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周口店遗址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的遗址。

图片2 北京猿人头部复原像

北京猿人是因1927年北京周口店发现一颗猿人牙齿而得名,1929年发现完整的头盖骨,遂闻名于世。北京猿人的特点是头骨最宽处位于左右耳孔稍上,眉脊粗壮向前突出,头骨厚,牙齿粗大。

案例三 分析人类进化的涵义,要借助“从古猿到人猿相别”“从人猿相别到智人”两目内容的整合,启发学生。

首先问学生:从古猿到智人的进化主要探讨哪几方面问题?

图示1

图片2 人类文化发展的物证,这些物证分属于不同的文化发展时期。

四、问题解答

本课测评

1.人类进化经过几个重要阶段?

解题关键:自然性直立行走是人、猿的分水岭。

思路引领:阶段;主要表现。

答案提示:第一阶段是从古猿到人猿相别,距今约2300万年~180万年。典型代表有森林古猿、南方古猿。第二阶段是从人猿相别到智人。距今是180万年前~4万年前。人类进化经历了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时期。

2.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何在?

解题关键:人类进化集中是文化的进化。

思路引领:进化的涵义;进化的意义。

答案提示:人类的进化过程是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的体质不断增强的过程,更是人类文化进化的集中反映。探索人类的进化有助于科学理解人类的来龙去脉;有助于理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有助于对人类未来积极的预测。

w.w.w.zxxk.c.o.m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5课时农业复习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5课时农业复习,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5课时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①古代中国种植业发达②农业生产中已使用牛耕③农业生产中已使用铁制农具④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2.《汉书》记载,西汉时每年农田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造成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农民更加勤劳B.更加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D.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3.《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话()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4.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主要反映的是()

A.农民狭隘的小农意识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农民安于现状的情绪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5.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B.落后性C.脆弱性D.分散性

6.直至鸦片战争前夕,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其含义是()

A.牛耕技术始终停滞在耦犁技术状态

B.牛耕和铁铧犁没有得到普及

C.铁犁牛耕没有过渡到机器大生产

D.铁犁牛耕技术一直占主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孟郊《织妇辞》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它最早出现于何时?据材料分析其基本特点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两首唐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两种输一斛,尚赢糠檄饱儿郎。

——宋范成大

材料二农,天下之本也。——《汉书景帝纪》

汉高祖把田租减为“什伍而税一”,文帝时减为三十税一,中间还免除田租12年。

——《史记》

汉武帝时为推行代田法,让赵过创制了两种新田器(耦犁和耧车),并使二千石遣令长、三老、力田及乡里富有经验的老农,来“授田器,学耕种养苗状”。

——周明生《中国古代宏观经济管理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模式是什么?农民的地位和处境如何?

(2)农民的生存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统治者为解决民生问题而推行的方针以及实行的措施。

第5课时农业

一.1.C2.D3.A4.B5.C6.D

二.7.(1)基本模式:小农经济。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2)农民辛勤劳动,生活依然窘迫。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农民所受剥削沉重。

8.(1)基本模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地位和处境: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民辛勤劳动,负担沉重,生活艰辛。(2)方针:重农。措施:减轻田租;推广先进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工具。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6课时手工业复习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6课时手工业复习”,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6课时手工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周书》载:“神农耕而作陶”。该传说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当时已有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当时的陶瓷业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使手工业产生

D.上古居民发现了陶土的巨大用途

2.“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此材料中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属于()

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

3.桑弘羊《盐铁论水旱篇》:“家人合会,褊于日而勤于田,铁力不销炼,坚柔不和”。“吏明其教,工致其事,则柔刚和,器用便。”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有①铁农具的制造分为私人和官府②私人制造的铁农具质量较差③官府所制铁农具因官吏指导,工匠细致操作质量较好④铁器生产基本被官府垄断()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4.相传,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最为有名。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判断,哥窑所产冰裂纹瓷器应属于()

A.白瓷系列B.青瓷系列

C.青花瓷系列D.珐琅瓷系列

5.关于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官营手工业代表古代手工业生产的最高水平

C.其产品大多是不计成本的

D.明代中叶以后诸多行业的主导地位被民营手工业代替

6.诗句“玉腕竹弓弹吉贝(棉花),石灰荖(lǎo)叶送槟榔。”(福建泉州诗人林凤《泉南风俗》)其创作不可能早于()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代的纺织业有毛纺、麻纺、丝纺之别。其中以丝织最为发达,产品种类很多,如成都的蜀锦、定州的绫、亳州的纱都很有名。唐朝前期,纺织业的中心仍在河北、河南一带。纺织技术的进步十分突出。如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出嫁时,四川进献“单丝碧罗笼裙”。花卉鸟兽细米粒,在日影之中,各为一色,极尽工巧。在纺织业的直接影响下,印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唐代夹缬蜡法的出现引人注目。

材料二唐代手工业分为官营和私营两种。官营手工业仍居于主要地位。中央设有少府监、将作监和军器监等机构,管理手工业生产。其中仅少作监的织染署就包括25个作坊。工匠大多是政府以徭役的形式从各地征调来的,规定每年服役20天。……一些手艺较好的工匠被留在作坊内长期工作……官营作坊的原料来源,除了政府直接掌握的矿产和其他自然资源以外,便是地方州县的“土贡”,国家无偿征调的地方土特产。官营作坊生产的产品,专供皇族、贵戚、官僚等享用。从作坊的原料来源到产品制成、消费,基本上不同市场发生联系。

唐代私营手工业大部分是与农业有密切关系的家庭副业……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某些兼营农业的手工业者已经开始转化为个体的小手工业生产者。在大城市中,已经出现了私营的手工业作坊。

——均引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纺织业的发展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官营手工业的特征并分析它对私营手工业的危害。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扬州工业产品主要有铜器、毡帽、丝织品、木器、药材、海味等。扬州铜器尤其是铜镜最为驰名。中宗时曾“令扬州造方丈镜,铸铜为桂树,金花银叶。帝每骑马自照,人马列并在镜中”。

材料二嘉靖以后,苏州堪称天下第一雄郡。在周围长达40里的城区内,东部是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手工业区,西部是以商业为主的商贸区。在东区,“半城大约机户所居”,这里“比屋皆工织作”,“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构成了一个丝织商品生产的新天地。

──《中国运河文化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扬州的手工业特色。

(2)材料二中的“新天地”是指什么?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这种“新天地”的原因。

(3)扬州和苏州的经济特色各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第6课时手工业

一.1.C2.D3.B4.B5.A6.A

二.7.(1)特征:种类多,地区分布广,技术进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2)特征:居主导地位,设专门机构进行管理,生产规模大,工匠由征调而来且技艺高超,从作坊的原料来源到产品制成、消费,基本上不同市场发生联系。危害:排挤和压抑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8.(1)铜镜制造业发达,手工业种类多。(2)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3)扬州:唐朝封建经济繁荣;苏州:资本主义萌芽反映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