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20高一生物必修一复习知识点(第三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发表时间:2020-05-28

2020高一生物必修一复习知识点(第三单元)。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0高一生物必修一复习知识点(第三单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高一生物必修一复习知识点(第三单元)

单元三: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中的无机物
1.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是:C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Fe构成血红蛋白,Mg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
2.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甲乙溶液先混合再与还原性糖溶液反应,需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注:蔗糖是典型的非还原性糖,不能用于该实验。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成紫色反应。
脂肪:苏丹三(橘黄色)苏丹四(红色)需要显微镜观察
3.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与作用:
含量:水在细胞中的含量最多。存在形式:自由水:多,结合水:少。
功能:结合水是细胞的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能运输营养和废物、参与反应
4.自由水/结合水与代谢的关系:自由水/结合水比值高代谢旺盛、自由水/结合水比值低代谢降低
5.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与作用:
存在形式:离子
功能:
①组成细胞中的化合物:如血红蛋白中含Fe、叶绿素中含Mg。
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生命活动:如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
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wwW.jab88.cOm

相关阅读

2020高一生物知识点复习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一生物知识点复习”,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8高一生物知识点复习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组成元素:C、H、O、N(少量含S)

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约有20种。

3.结构特点: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R1

|

NH2—C—COOH

|

H

4.氨基酸是以什么方式连接的?它们之间形成的化学键叫什么?如何表示?

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叫肽键(—NH—CO—)。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蛋白质

5.n个氨基酸形成1条肽链时,脱掉几个分子H2O?形成几个肽键?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呢?

n个氨基酸形成1条肽链时,脱掉n-1个H2O,形成n-1个肽键。同理,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脱掉n-m个H2O,形成n-m个肽键。

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蛋白质中氨基酸总数—肽链条数

6.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具有多种多样的原因:

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不同、排列顺序千变万化;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7.举例说明蛋白质的功能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的酶都是蛋白质。调节作用:如蛋白质激素中的胰岛素。免疫作用:如抗体是蛋白质。总之,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和细胞中的糖类、脂质

1.核酸的种类及基本单位是什么?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

种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

核糖核酸(RNA)

组成单位

脱氧核苷酸(4种)

核糖核苷酸(4种)

核苷酸

组成

碱基

T、A、G、C

U、A、G、C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磷酸

磷酸

磷酸

分布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质

空间结构

双螺旋结构

单链结构

功能

决定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显色反应

遇甲基绿呈绿色

遇吡罗红呈红色

2.生物体内核酸的种类和遗传物质的种类

核酸种类

遗传物质

原核生物

2种(DNA和RNA)

是DNA

真核生物

2种(DNA和RNA)

是DNA

病毒

DNA病毒

只有一种核酸是DNA(如:噬菌体)

是DNA

RNA病毒

只有一种核酸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病毒、SRAS病毒)

是RNA

3.糖类的种类与作用:

单糖: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六碳糖(葡萄糖、果糖)

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体内)、乳糖(动物体内)

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体内)、糖原(动物体内)

功能: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植物特有的糖类:蔗糖、淀粉、纤维素。

动物特有的糖类:乳糖、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动、植物共有的糖类:脱氧核糖、核糖、葡萄糖

还原糖的鉴定:用斐林试剂,有砖红色沉淀。

4.脂质的种类与作用:(必修1P32)

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磷脂: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如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2020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20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七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6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8、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9、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1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11、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12、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13、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实例——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
a、从宏观上看:19世纪中期桦尺蠖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属于保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蠖栖息的树干裸露并被烟熏黑,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B、从微观来看:19世纪中期以前,由于黑色基因(S)为不利变异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受到限制,因此,当时种群中浅色基因(s)的频率为9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为5%。到20世纪中期由于黑色基因(S)控制的性状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并繁殖后代,浅色基因(s)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大量被淘汰,使后代数量大量减少。浅色基因(s)的频率下降为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上升为95%。结果是淘汰了不利变异的基因并保留了有利变异基因,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14、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方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4种地雀的形成过程,就是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
1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进化的方向。隔离——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8、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①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例如,从某种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10,A基因频率=(2×30+60)÷2×100=60%,a基因频率=1-60%=40%。②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例如:AA基因型频率为30/100=0.3,Aa基因型频率为60/100=0.6;aa基因型频率为10/100=0.1;则A基因频率=0.3+1/2×0、6=40%。③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种群中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

2020高一生物易错知识点汇总


2018高一生物易错知识点汇总

1.构成蛋白质氨基酸的
特点:氨基和羧基连在碳原子之上
种类:约种,取决于不同。
2.氨基酸分子之间通过反应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写法是。有几个氨基酸脱水缩合之后形成的化合物就称之为肽
3.三个氨基酸形成三肽的(脱水缩合)反应:
场所:核糖体
能量:主要线粒体
4.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
5.④为蛋白质。细胞有机化合物中蛋白质的
含量和种类最多。
⑤为酶。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为RNA.
③激素。有的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如生长激素、胰岛素,它们是(分泌蛋白),
通过(外排作用)分泌到细胞外。
有的激素化学本质为(脂质中固醇类):
如动物体内的性激素
6.核酸的初步水解产物是,
彻底水解产物是、和。
核苷酸分子示意图:
7.细胞内的核酸:
含氮碱基核苷酸种类分布
DNA主要在细胞核
(染色质和染色体)
RNA主要在细胞质
(核糖体上有RNA,来自核仁)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
9.物镜长放大倍数大,与装片的距离近,
物镜上有螺纹。
目镜长放大倍数小。
显微镜成放大倒立实像,上下左右均颠倒。方法是:在平面内旋转180。
高倍镜下细胞大了,数目少了,视野暗了。
放大倍数是指放大了标本的长度或宽度。
10.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
有无核膜。
11.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主要是细胞膜包围的血红蛋白,是研究细胞膜的最佳材料。
12.斐林试剂成分:和本身颜色为兰色。
使用方法:
13.蓝藻是单细胞原核生物,含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生物。

高一生物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三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生物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三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水分
条件浓度外液细胞质/液外液细胞质/液
现象动物失水皱缩吸水膨胀甚至涨破
植物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
原理外因水分的渗透作用
内因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造成收缩幅度不同
结论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半透膜: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拓展应用于:(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2.无机盐等其他物质
①不同生物吸收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②物质跨膜运输既有顺浓度梯度的,也有逆浓度梯度的。
3.选择透过性膜
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膜。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是严格的半透膜。

二、流动镶嵌模型

1.要点
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它具有流动性。
②蛋白质镶嵌、贯穿、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③天然糖蛋白蛋白质和糖类结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

2.与单位膜的异同
相同点: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
不同点:①流:蛋白质的分布有不均匀和不对称性;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
②单: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

三、跨膜运输的方式

例子方式浓度梯度载体能量作用
水、甘油、气体、乙醇、苯自由扩散顺××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协助扩散顺√×
进入红细胞的钾离子主动运输逆√√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
的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要害的物质。

○大分子或颗粒:胞吞、胞吐

四、小结
组成决定
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结构功能(物质交换)
具有
导致保证体现
运动性流动性物质交换正常选择透过性
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因此决定了由它们构成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把相应的物质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到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不同,所以,当物质进出细胞时能体现出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可见,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方能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