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1第15课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15课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15课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教案课程标准: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活动目标:
1、学习社会实践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家庭采访或社会调查。
2、知道收集资料的途径。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如以前的粮票、布票、油票等购物票证以及反映人民生活面貌的照片、报刊、实物等。
3、学会用不同方式表达历史。用收集的文字、图片资料布置展板,举办展览会;将调查结果写成论文,加深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生活和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认识。
4、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告诉学生社会实践的方法和技巧,准备调查提纲,组织学生进行家庭采访或社会调查。
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分别收集改革开放前后反映人们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情况的资料,包括新老照片、图片、报刊、书籍等,以及过去的购物票证和衣服用品等。
活动过程:
1、不同形式的交流。
2、展览形式:全班同学分成衣食住行用五个小组,将收集到的票证、照片、实物等材料按照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布置成展板,写好解说词。每组选一个同学,在课堂上演示讲解。
3、调查报告形式:根据家庭采访和社会调查的资源共享料,加上自已的感想和建议,写成调查报告。教师评阅后,挑选优秀作品,在学习园地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交流学习。
相关推荐
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节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
思维导航
春天到了!又到了各种植物返青吐绿、百花争艳的季节了。河边、路旁、山林、田野,到处生机勃勃。当我们外出踏青,漫步郊外时,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
可是,你是否知道在自然界里的各种植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和不同的个性?在植物界这个大家族中,可以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四大类。其中种子植物的种类是最多的。那么,它们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呢?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我国有哪些珍稀的植物呢?
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能够找出自己的答案!
随堂反馈
1.藻类植物的结构都比较,大都生活在
中。
2.单细胞藻类植物主要有、等,多细胞藻类植物主要有、等。
3.苔藓植物一般只有矮小的和又小又薄的,
没有,茎、叶中没有。
4.蕨类植物不仅有真正的、、,而且在体内具有,因此能够较好地适应
生活。
5.蕨类植物通过产生生殖细胞——来繁殖后代。
6.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都离不开,因此只适于生活在的环境中。
7.种子植物是能够产生的绿色植物,包括
植物和植物。
8.裸子植物的种子,没有包被;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包被形成。
9.植物可以为人类提供;通过,吸收大气中的,同时释放。
10.珍稀植物一般是指由于的变迁或
而处于的植物。
11.许多珍稀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植物资源,对开展科学研究、、
、和丰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12.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只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环境中,其主要原因是()
A.植物矮小,没有真正的根、茎、叶
B.体内无输导组织
C.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D.不能开花、结果
13.下列哪类植物种类最多,分布最广()
A.被子植物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D.苔藓植物
14.煤主要是由下列埋藏在地下哪种植物的遗体形成的?()
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
15.下里植物中,属于被子植物的是()
A.油松B.大豆C.铁线蕨D.地钱
巩固升华
一、选择题
1.水绵、海带、衣藻、紫菜等植物,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A.都有根状体B.都有叶状体
C.都能固着生活在海底D.都能释放氧气
2.藻类植物都没有()
A.根、茎分化B.茎、叶分化
C.叶、根分化D.根、茎、叶的分化
3.下列植物不属于苔藓植物的是()
A.葫芦藓B.墙藓C.紫菜D.地钱
4.蕨类植物没有()
A.根B.茎C.叶D.花
5.肾蕨的地上部分是植物的()
A.整个植物体B.根、茎、叶
C.茎和叶子D.叶片和叶柄
6.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这两类植物间的主要区别是()
A.苔藓类由孢子繁殖,而蕨类由种子繁殖
B.苔藓是自养生物,而蕨类是异养生物
C.苔藓类没有发育完善的输导组织,而蕨类具有真正的根、茎、叶
D.苔藓类主要生长在潮湿处,而蕨类则常生长在水中
7.松树在受精的过程中()
A.须在水中进行B.在阴湿的环境中进行
C.脱离了水的限制D.要在雨季中进行
8.有“裸子植物的故乡”美称的国家是()
A.法国B.中国C.俄罗斯D.加拿大
9.俗称“白果树”的植物是()
A.银杉B.水杉C.银杏D.苏铁
10.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的主要区别是()
A.有无果皮包被B.胚的大小
C.胚乳来源不同D.胚乳有无
11.植物界进化程度最高的一个植物类群是()
A.蕨类植物B.苔藓植物
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
12.下列哪种植物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A.种子植物B.蕨类植物
C.苔藓植物D.藻类植物
13.下列不属于我国一级保护植物的是()
A.桫椤B.水杉C.龙棕D.珙桐
二、填空题
1.蕨类植物比藻类植物高等,已具有、、
等器官的分化,而且在这些器官中有组织。
2.被子植物对不同的环境有特定的适应方式:陆生被子植物一般发达,以吸收跟多的
和;水生被子植物体内通常有,以运输,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3.各类群植物,从低等到高等依次排列是:
植物→植物→植物→植物→
植物。
三、问答题
1.假如你在森林中迷了路,怎样借助于苔藓植物分辨方向?
(1)苔藓植物生活在的环境中。(干燥或阴湿)
(2)大多数树干的哪些部位苔藓多?。
(背光面还是向光面)
(3)树干长苔藓的多的一面朝(南或北)。好!现在你已经能确认方向了。
2.请你比较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特征,填写下表。
特征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植株高矮能长得很高
生活环境潮湿
有无输导组织
3.人们常把一些形态优美的蕨类植物栽种在花盆里供观赏。盆栽的蕨类植物应该摆放在阳光下面还是室内或背阴处?应该经常保持干燥还是经常给它洒水?
4.为什么有些植物会成为珍稀植物?
思维拓展
1.你知道赤潮是怎样形成的吗?它有哪些危害?
2.你知道空气质量预报指数吗?我们怎样利用苔藓植物来监测空气污染程度?
3.如果当地有一家小报报道说,在某地发现了一种高达3米的苔藓植物,你会不会相信?为什么?
4.你看过铁树开花吗?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铁树开花,哑巴说话”这样的说法吗?
5.浮萍是一种生活在池塘等水体中的小型植物,仅由几片小叶和须根组成,但它是一种被子植物。由此你能推测它的主要特征吗?
博士网站
赤潮究竟是一种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现象,还是人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无定论。但根据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赤潮发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海域水体高营养化;②某些特殊物质参与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脱氧核糖核酸;③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赤潮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使海域一度成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这些毒素被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如果人类再食用这些生物,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空气质量周报就是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的几种常见污染物例行监测的结果,评价城市一周内的空气质量,并以空气污染指数的表征形式来向公众发布。空气污染指数(AIRPOLLUTIONINDEX,简称API)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方法,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质量状况与空气污染的程度,其结果简明直观,使用方便,适用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铁树为庭园中常见花木,又称苏铁、凤尾铁、凤尾蕉,茎干粗壮直立,高达二米,茎顶簇生羽状复叶,属裸子植物,雌雄异株。雌株数量少,树形矮壮,复叶较长大而松散。在江南一带,五六十年树龄,才有开花可能,如遇雌雄株同时开花,又在邻近,也能传粉结子。铁树开花后,结出朱红色卵形种子四百余颗,在江浙一带非常罕见。于是人们用“千年铁树开了花”来比喻难得见到、起死回生的事情。其实,铁树在华南地区几乎每年都开花,但在北方确实是难得一见。
第二节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
随堂反馈:1.简单水2.衣藻硅藻紫菜海带3.茎叶根输导组织4.根茎
叶输导组织陆地5.孢子6.水阴暗潮湿7.种子裸子被子8.裸露果皮果皮果实9.食物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氧气10.自然条件人为破坏灭绝边缘11.发展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12.C
13.A14.C15.B
巩固升华:一、选择题1.D2.D3.C4.D5.D6.C7.C8.B9.C10.A11.D12.C13.C二、填空题1.根茎叶输导2.根系水无机盐气道氧气3.藻类苔藓蕨类裸子被子三、问答题1.阴湿背光面北
2.
特征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植株高矮矮小能长得很高
生活环境潮湿潮湿
有无输导组织无有
3.应摆放在室内或背阴处,经常给它洒水。
4.提示:自然条件的变迁或人为的破坏。
思维拓展:1.提示:赤潮主要由藻类引起,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响。
2.提示:空气污染指数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方法,苔藓植物对一些主要污染气体十分敏感,可以通过观察苔藓植物的生长情况来监测空气污染程度。3.提示:不相信。苔藓植物没有根,无法支撑很高的地上部分。4.提示: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在江南一带,五六十年树龄,才有开花可能。其实,铁树在华南地区几乎每年都开花,但在北方确实是难得一见。5.
提示:浮萍是一种被子植物,应当具有被子植物的特征,如具有根、茎、叶,能开花、结果等。
第8课宋代的社会生活
第8课宋代的社会生活
学习目标
1、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及东京、临安等城市生活的基本情况,
2、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衣食住行变化概况
2、难点:衣食住行变化原因
自主学习:
1、衣:麻布是主要衣料;不同职业服装不同,妇女服装样式多。
2、食:北方面食,男方米饭;宋代饮食丰富多彩。
3、住:农民住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住瓦顶平房,贵族官僚住园林式建筑。
4、行:平民坐牛车和驴车,富人坐轿子和马车。
5、北宋东京是最繁华的城市,有“夜市”和“晓市”,瓦子里有各种娱乐活动。
南宋临安也是一个大都市。有瓦舍和各种行团。喝茶品茶及各种节日。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
1.在现存的我国古画中,我们能从《》中领略宋代绚丽多彩的生活风情。
2.两宋时期,劳动行业增多,主要有、、、
等不同行业的人,穿着不同行业性的服装。
3.宋代南方最好的代步工具是。
4.北宋东京城内专供人们娱乐的场所是。南宋临安专供人们娱乐的场所是。
5.宋代,北方人仍以为主食,南方人仍以为主食。
6.是宋代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又是商人交流信息、商谈生意的好去处。
7.宋代城乡居民蒸煮食物仍以为燃料,但等地烧煤已很普遍。
8、学习本课时可用列表法对比掌握。
宋代社会生活简表
项目北方南方
衣
食
住
行
合作探究:
(一)衣食住行的变化
1、南宋的衣料有什么变化?
2、宋代官府和女服的区别。
3、宋代南方人的主食有什么变化?
(二)城市生活的剪影
1、“夜市”和“晓市”的区别。
2、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练习反馈:
A
1.以棉布作为衣料的人逐渐多起来始于()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2.两宋时代,服装式样变化最多的是()
A.妇女服装B.官服C.囚服D.军服
3.南宋时期,除用麻布作衣料外,还用()
A.纱布B.棉布C.丝绸D.丝织品
4.宋代北方人的主食是()
A.米饭B.面食C.肉类D.鱼类
5.下列关于宋代社会生活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官吏不同场合穿不同衣服②南方人主食米饭,不吃面食
③北方人多食羊肉,南方多食鱼肉④北宋东京烧煤已很普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宋代南方的肉食,除猪肉外,还有()
A.鱼肉B.羊肉C.牛肉D.鸡肉
7.中国开始普遍食用植物油始于()
A.唐代B.汉代C.宋代D.明代
8.宋代富人的代步工具主要是()
A.轿子或马车B.牛车C.驴车D.轻舟
9.用指南针导航始于()
A.唐朝B.北宋C.南宋D.明朝
10.宋代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
A.喝茶品茶B.饮酒抽烟C.演戏看戏D.踢球杂技
11.广泛流行高脚家具是在()
A.汉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12.风味小吃人人喜爱。能经常吃到梅花包子、曹婆肉饼、郑家油饼的是()
A.唐朝长安人B.北宋东京人C.南宋临安人D.元朝大都人
13.修建园林式建筑是下列哪种人的时尚()
A.农民B.城市平民C.达官贵人D.富商
14.宋朝时出门以牛车、驴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是()
A.贵族B.百姓C.文官D.武将
15.宋朝时经常逛“夜市”的人是()
A.东京人B.临安人C.扬州人D.南京人
B
16.赵某是宋朝人,他在不同场合穿着不同衣服,夏天和冬天有时服。衣料有麻布、丝绸、棉布等,当时人们已逐渐多以棉布为主。平时主食以米饭为主,有时吃猪肉,多食鱼肉。一天一位远方朋友范某来看他,范某说:“我们那儿人们多吃羊肉、饮酒、品茶;我家是园林式建筑,出门有马车,空闲时就到瓦子里转转。”
请回答:(1)写出赵某生活的时期、地域和身份。
(2)写出赵某的朋友范某生活的时期、地域和身份。
17.识读右图,正确回答问题:
(1)判断《宋妇女剖鱼图》中女子可能是何区域人。
(2)猜想一下她蒸鱼常用什么燃料?用什么油?
(3)宋代南北方的饮食有什么差异?
(4)现在你在家吃鱼有哪些做法?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等,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状况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人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难点: 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教师加以引导,根据分析,学生能够知道这些法令的出台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原因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教学方法:以练习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发言同学的讲述开展讨论。如:
1.照相术是何时传人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2.电影刚传人中国时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
3.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人了中国并得到发展说明了什么?
4.剪发辫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5.改称呼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6.中山装是谁创制的,你能说说它的特点吗,
7今天的旗袍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最后,以讨论“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一题作为本课小结。(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国社会顺应时代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交流等)培养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向学生介绍照相术和电影的发明和发展情况,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找这些资料,自己了解具体情况。在教学中,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照相术和电影都是由西方人发明,后来传人中国的。照相较早,19世纪40年传人中国,电影则在1896年出现在中国。
2.照相和电影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直观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我们对当时社会的了解。
3.提一下爱照相的慈禧太后,请一位学生读小字中有关她的那段文字,然后教师进行补充。慈禧太后有自己专门的摄影师裕勋龄,后来的末代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也都是拍照片的狂热追求者,他们也留下了大量的照片,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4.中国人自己拍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记录片《定军山》,后来中国的电影业发展很快。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电影事业已经较为辉煌,拥有了大批优秀的电影演员,拍摄了很多电影。可以适当地提一下阮玲玉、胡蝶等当时的明星和〈〈渔光曲〉〉〈〈神女〉〉等当时的电影作品。
5.向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如〈〈老照片〉〉丛书、电影《西洋镜》以及部分老电影。这部电影较为真实地表现了电影传人中国,早期中国人拍摄电影以及〈〈定军山〉〉拍摄的情况。通过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本目的内容。
三〉[剪发辫改称呼]
1.先讲述拖在人们脑后的辫子为什么成了人们革命的对象。采用提问法,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剪发辫,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谈对剪发辫的看法,然后教师加以补充和说明:要强调的一点是,当时虽然剪发辫是趋势,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支持剪辫的,一些清王朝的遗老遗少和留惯辫子的人对此加以反对和抵制,甚至阳奉阴违,将辫子藏在头顶,用帽子盖住;由于接受能力的不同,年轻人是普遍支持剪辫的,并且十分热情活跃;为什么被剪的人,有的高兴,有的痛哭不已。
2.在讲述改称呼时,先提一下“大人”“老爷”与封建社会的跪拜礼有着同样的弊端,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随着清朝吏治的日渐腐败,人们的媚上心理越来越普遍,“大人”和老爷”的称呼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孙中山认为,这样称呼“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因此颁布法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用“先生”“君”替代。要强调,“先生”“君”是我国固有的称呼,是对人的一种尊敬,没有等级的差别,是一种进步。
另外还要指出,虽然民国临时政府颁布这样的法令,“先生”“君”也很快普及开来、并成为社会上的主要称呼,但“大人”“老爷”这些本来应该废除的称呼并没有彻底消除,尤其是“老爷”,仍成为仆人对主人的固有称呼。但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否定了改称呼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向学生介绍近现代中国称呼的演变过程,谈谈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情况。
[服饰的变化]
让学生自己看课文并结合课后的“每课一得”,让学生自己谈谈对西服、中山装和旗袍的看法,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西服是欧洲人发明的.是随着近代中国的开放、西方入的到来和中国留学生归国带人而进入中国的,并很快在中国的大城市里流行升来,成为都市青年的时尚。
2.中山装是孙中山发明的,但也是根据西服的式样进行改良的,是中西结合的典范,可以结合课后的“每课一得”来加深对中山装的认识。
3.高领服装是在满族妇女旗装的基础上的改良,是现代旗袍的基础。与清朝时的旗袍有很大区别,清朝的旗袍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至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袖、襟都滚有宽阔的花边。后来,旗袍的领子加高,袖口缩小,缩短长度,收紧腰身,逐渐向现代旗袍过渡。现代意义的旗袍已经不是旗人服装的含义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服饰,流光异彩,是中国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