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9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学生应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及评价;美国领土扩张;林肯;《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国内战的原因、经过及意义;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和“铁血政策”;意大利的统一;加富尔;加里波第;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危机;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意义;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2.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加强,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着迅速改变,英、美、法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俄、德、意、日等国通过不同方式,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而使资本主义形式世界规模,到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了。

3.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培养学生进步的历史观和全球史观;通过学习日本由“锁国”到被迫“开国”,再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对外政策的历史性转变,培养学生要有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胸怀;通过对林肯、加里波第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伟大人物的人格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俄国、美国、德意志、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创造了条件。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重点分析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意义是本课重点。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这三件事尽管有其个性,但无一例外是受到本国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结果,充分显示了该时代的特征,而且,都对本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进步观念和全球史观。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消灭了奴隶制,使美国资本主义进入一个广泛而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德意志统一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也为德国向外扩张铺平了道路,使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在亚洲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难点分析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是本课难点。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美国内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学生在学习这一问题时会有两个疑问:一是在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性质的认识上往往产生疑问,容易将其同一般的奴隶制经济混淆。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该经济制度的生产目的及服务对象等内容的分析得出该制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结论。二是两种经济制度虽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却有很大差异,在市场、关税、原料、劳动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尽管课本中列举了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原因,但是,学生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让学生真正从内因和外因深入分析,找出主要原因。

关于“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的教学建议

1.课前发放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

2.结合地图讲解统一前两国的社会状况,引导学生比较两国统一的异同点。

3.注意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客观评价俾斯麦、加富尔、加利波第等人。

关于“美国内战”的教学建议

1.可结合“美国的领土扩张”地图讲清19世纪上半期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并客观地评价其历史作用。

2.重点分析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及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内战发生的不可避免性。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林肯上台与内战爆发的关系。

3.利用地图简介内战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4.从性质、作用和局限性等方面总结内战的历史意义,客观评价林肯其人。

关于“明治维新”的教学建议

1.讲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时,建议教师:先结合教材地图《19世纪中期的日本》,讲述日本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发生的变化;讲述人民的反抗斗争时,让学生分析本节教参“资料与注释”中的18世纪初至明治维新前农民暴动的次数表,并提出“农民起义这种愈演愈烈的趋势说明了什么”的问题;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时,依照教材上“封建经济的瓦解、手工工场的出现——新兴地主的出现”的线索讲清楚;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所引起的变化时,说明新地主和高利贷商人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政治态度外,要强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讲述西方列强的侵人时,指出日本面临的民族危机,是明治维新的外部条件。通过以上的分析,指出幕府已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已成为众矢之的。

2.讲明治维新及其意义时,建议教师先讲清明治政府实行改革的目的,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内容。结合本目的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最后,分析明治维新的意义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适当讲述消极影响;。

课内探究活动

1.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根据本课内容每组自选一个课题。

2.学生查阅资料,准备道具。

3.学生出示自主学习提纲,教师辅导质疑。

4.学生课堂展示成果,教师进行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重点: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学手段: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著名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一、导入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统一:

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

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

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

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三、意大利统一:

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

展示14、15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第三课时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为3课时。设计为活动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发现、探究、解决历史问题,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思考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重视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板书设计

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一、俄国1861年改革

1.改革的历史背景

2.改革的内容

3.改革的意义

二、美国内战

1.美国的领土扩张

2.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3.美国内战及其意义

三、德意志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2.统一的过程

3.统一的意义

四、意大利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2.统一的过程

3.统一的意义

五、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2.武装倒幕

3.明治维新及其意义

相关知识

19世纪60—7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9世纪60—7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世纪60—7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人物、内容、评价;2、美国领土扩张的手段、结果和影响(西进运动);3、美国内战的根本原因(特别是两种经济制度及其矛盾的焦点和影响)、导火线;4、美国内战的起讫时间、林肯政府的两个法令、葛底斯堡战役及其意义、林肯被刺;5、对美国内战的评价;6、德意志统一的根本原因和普鲁士具有的优势;7、俾斯麦的“铁血政策”;8、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三次王朝战争的名称、结果;9、德意志统一完成的标志和影响;10、意大利统一的根本原因和撒丁王国的成为统一核心的原因;11、加里波第远征两西西里王国和意大利王国成立的时间;12、意大利完成统一的标志和影响;13、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14、日本倒幕派的核心和武装倒幕的经过、明治政府迁都;15、明治维新的目的、措施、成功原因和影响。

一、俄国1861年改革

1、历史背景:

①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

B、农奴生活贫困,没有人身自由,造成国内市场狭窄,自由劳动力缺乏,社会经济大大落后于西欧。

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

③目的: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俄国统治者不得不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2、时间:1861年

3、人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4、内容:①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②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价赎买(实质是对农民的掠夺)

5、评价:①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资产阶级性质),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废除了农奴制度,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美国内战

1、背景:美国的领土扩张

①手段:赎买、武装颠覆、入侵(侵略战争)

②结果:19世纪中期,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③影响:形成了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一方面,土著印第安人遭到血腥屠杀,或被赶往更为偏远、荒凉的地区;另一方面,西部广大地区得到开发,客观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2、内战原因:

①根本原因:两种经济形式(制度)的矛盾

A、两种经济形式: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存在很大差异,19世纪中期矛盾不断激化。

B、矛盾表现: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要求保护国内市场和原料,扩大工业品出口,同时提高关税,限制工业品进口;希望废除奴隶制,增加自由劳动力,在西部建立“自由州”。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为了谋取高额利润,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输入大量工业品;他们力主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扩充奴隶数量,在西部扩展奴隶制。

C、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D、矛盾影响: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日益高涨,南北方的矛盾日益尖锐。

②导火线:1860年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

(共和党:代表北方资产阶级的利益;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的利益)

3、起讫时间:1861——1865年

4、内战经过:①内战爆发:1861年南部一些州成立南部同盟,公开分裂国家,挑起内战

②内战初期:北方失利——原因:双方力量对比和人心向背有利于北方,但南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北方幻想妥协,战备松懈。

③林肯政府的措施:

A、1862年通过《宅地法》,规定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得到一块相当于64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以上就成为私有财产;

B、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1月1日起,叛乱诸州的奴隶获得自由,并可以参加联邦军队。

C、扩充兵力,调整军事部署。

④主要战役: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北方军队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

⑤战争结束: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美国内战结束。

⑥林肯被刺

5、评价:①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②意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

③局限: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

三、德意志统一

1、原因:①统一的必要性:德意志分裂局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德意志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B、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阻碍;

C、资产阶级感到,要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必须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

②统一的可能性:普鲁士掌握了统一的旗帜——比奥地利具有更大的优势

A、普鲁士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

B、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C、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定;

D、统治阶级实力雄厚,野心勃勃;

E、俾斯麦的作用:一方面加强对国内局势的严格控制,进行军事改革,推行“铁血政策”,大力发展普鲁士的经济、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展开灵活的外交活动,争取分化、孤立敌国,各个击破。

2、过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

①1864年普、奥对丹麦战争:取得丹麦控制下的部分德意志地区。

②1866年普奥战争:在萨多瓦战役中奥军主力被击溃,奥地利从此被排挤出德意志;普鲁士成立了北德意志同盟,统一了德意志北方诸邦。

③1870年普法战争:色当战役大败法军,俘虏了拿破仑三世;南方诸邦并入北德意志同盟

④1871年初,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完成。

3、影响:①结束了德意志长期分裂的局面,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②遏制了法国和奥地利,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

③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军国主义传统,德国逐渐成为欧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

四、意大利的统一

1、原因:①统一的必要性:19世纪上半期意大利仍然处于分裂状态且多数地区被外国控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中部和北部受到奥地利的统治;南部的两西西里王国处在西班牙的控制之下;罗马被法军控制;(唯一保存独立的是北部的撒丁王国)

B、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大利各地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运动日益高涨。

②统一的可能性:撒丁王国的成为意大利统一大业的核心

A、资产阶级民主派发动的旨在自下而上完成统一的多次武装起义连连受挫;

B、撒丁王国是当时意大利惟一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意大利力量最强、经济最发达的邦国;政治比较开明,是意大利资产阶级自由派向归的中心。

C、加富尔的作用:1852年加富尔出任撒丁王国首相,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改革财税制度,增加国家收入;资助铁路、港口建设,发展工商业;降低关税,实行自由贸易。撒丁王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2、过程:①1859年,撒丁王国与法国联合对奥地利战争:意大利北部人民纷纷响应;拿破仑三世单独与奥地利议和,退出战争,但统一大势不可逆转;1860年意大利北部基本完成统一。

②1860年两西西里王国人民起义,加里波第远征两西西里王国,占领了两西西里王国首府那不勒斯;不久,加里波第将政权交给了撒丁王国。

③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撒丁国王成为意大利国王。

④后来,意大利王国借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之机,把奥地利和法国势力赶出意大利;70年代初意大利最终完成了统一。

3、影响:①意大利结束了异族统治压迫和分裂割据局面,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意大利封建残余势力仍很顽固,加上自然资源又缺乏,资本主义的发展困难重重。

五、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①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进一步加剧:

A、处在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国家。

B、日本社会的急剧变化:一方面劳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纷起抗争;另一方面,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己政治上的无权地位日益不满;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因自身经济状况的恶化,对现实的日益不满。

C、1853年,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经济遭到摧残,国家主权不断丧失,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严重。

②鉴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受辱的教训;

③倒幕派的形成和武装倒幕:

A、倒幕派的形成:以中下级武士为主,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一些对幕府统治不满、赞成改革的大名的支持,先后掌握了长州、萨摩等西南强藩的政权,建立了倒幕武装。

B、武装倒幕:1867年倒幕派准备讨伐幕府,并组成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1868年明治政府军摧毁了幕府统治;明治政府迁都江户,改名为东京。

2、目的: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向西方国家学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力争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

3、措施:①政治方面: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

A、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形式上的平等。

②经济方面: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A、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C、废除国内关卡和行会制度,积极修建铁路,兴办邮局、开办工厂等;

D、扶植私人企业,发展对外贸易。

③军事方面:实行军事改革

A、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

B、积极准备对外侵略扩张。

④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A、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B、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4、成功原因:①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

②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力,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③倒幕派建立新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④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客观上使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5、影响:①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日本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国家主权,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③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④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1、关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问题

(一)原因: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上兴起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浪潮的高峰。19世纪的历史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开始的。资产阶级政治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空前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更加壮大,英、法、美等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德、意、俄的工业经济也在进行。但是,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如德、意四分五裂的局面,俄国农奴制的存在,美国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等。为了进一步清除资本主义道路上的障碍,新兴资产阶级采取了不同方式向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发起猛烈的进攻。

(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问题:英、法、美、德、意、俄、日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始飞速发展,但道路不同、条件不同、发展程度也不同。高考在这方面大小题都出过,从历史根源上找原因都在这一段。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掀起的政治运动的背景大致相同,但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采取的手段、方式或道路却各自不同。美国以内战的形式解决了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尖锐矛盾;俄国是由沙皇进行的废除农奴制的资产阶级改革;德意志、意大利则是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

(三)影响: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尽管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都取得了胜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扩张,攫取广阔的商品市场及廉价原料创造了条件。

2、比较意大利的统一与德意志的统一

①相同之处:都采取了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形式;都有一个领导统一的核心力量和核心人物;都要排除阻碍统一的强大势力奥地利;都采取了外交和王朝战争相结合的手段;统一后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②不同之处:意大利的统一更多地借助了外国的帮助,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如借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的有利时机,收复这两国控制下的意大利部分领土;意大利更多的借助了人民起义,而德意志则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德意志统一是完全通过王朝战争来实现的,而意大利统一除了王朝战争这种形式外,还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武装起义,加里波第领导的志愿军的远征;意大利统一过程中至终贯穿着两条道路的斗争,最后以“自上而下”道路获胜而结束;由于意大利广大地区处于外国统治下,所以意大利的统一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

3、关于日本明治维新领导者的问题

明治维新是一次没有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领导者不是资产阶级而是中下级武士。这是由日本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当时日本资本主义关系还没有成熟,资产阶级实力不强;而中下级武士大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富有政治经验。

4、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比较简表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①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②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②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

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政策措施

强制推行;措施全面、行之有效。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省官员阳奉阴违。

国际环境

①自由资本主义时期;②列强侵略中国

①帝国主义时期;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学案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改革

1.1861年俄国改革:

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发展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社会

(俄对外扩张)激化矛盾

注意:1861年改革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进行的改革,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并陷入危机是其改革的内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危机,沙皇专制统治受到威胁,这是其改革的外因。同时也应认识到沙皇已认识到农奴制是俄国落后的根源。关于1861年改革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理解,主要是这场农奴主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雄厚的资本以及开拓了国内市场。农奴赎买土地,是农奴主对农奴的一次厚颜无耻的掠夺,但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制残余,从而使俄国的资本主义比较薄弱,使俄国大大落后于西方列强,以致首先在俄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美国内战(1861—1865年)

背景:①西部领土的扩张及西进运动。②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与北部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该矛盾体现在关税问题、劳动力、市场问题上,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③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兴起和1860年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

美国内战图示:

注意:(1)美国内战是一次维护国家统一,扫除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障碍——奴隶制的一次革命,该战争体现了人民性、正义性,林肯政府的两个重要文献的发表,调动了黑奴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黑人奴隶制度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国家的统一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3)注意与美国独立战争知识的连接,美国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注意两者的比较。

3.德、意统一运动

明确:①分裂割据阻碍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其统一的根本原因。

②这两个国家的统一都有一个核心国家、核心人物,而且是由原统治阶级自上而下进行的,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专制统治的传统。

注意:两者统一的比较

相同点:①统一的根本原因:分裂割据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统一战争;③都有一个核心力量(德:普鲁士意:撒丁王国)和核心人物(德:俾斯麦;意:加富尔)采取王朝战争和政治外交相结合的手段;④结果:结束了分裂割据,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⑤影响:都保留了封建残余。

不同点:①过程:德意志的统一完全依靠王朝战争来实现的,意大利则较多地利用外力(依靠普法普奥战争)采取了王朝战争和人民自上而下的革命手段相结合;②背景:意大利有外族压迫,而德没有;③性质上:德国统一过程中,普法战争具有侵略性质,意大利统一具有民族独立战争的性质;④结果:意大利摆脱了外族奴役实现了民族独立。

4.日本明治维新

明确下列问题:

①日本19世纪中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的前身富农和商人等,他们和农民封建领主的关系:新兴地主剥削农民,又要向封建领主(大名)纳年贡,受领主压榨,要注意,幕府统治时期,其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制,不准买卖,明治维新时准许土地买卖,使新兴土地主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大名经商和武士的恶化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

②明治维新内容及有关问题:废藩置县的实行,防止分裂势力的存在,从而消除了幕府等级制度,不仅使威胁中央的藩被废除而且分化了大名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承认土地私有,从根本上废除了幕府时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③明治维新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积极:摆脱了落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废除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为亚洲国家民族振兴提供了经验。

消极: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推行军国主义,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帝国主义国家。

④领导明治维新的是从封建统治者中分化出来的中下级武士。因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刚刚形成,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这样,中下级武士成了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领导这场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革命。

注意:(1)处在封建统治下的俄、日、德、意为什么没有走上革命方式推翻封建统治的道路?

一是这些国家资产阶级力量小。日本的资产阶级正处在形成中,俄国的资产阶级还未独立登上政治舞台,德国和意大利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二是原统治者能认识到变革能维护自己的统治,沙皇自上而下地解放农民来挽救统治,普鲁士和撒丁王国的国王想扩大版图,延伸势力。

三是资本主义大潮流的历史趋势。

(2)上述革命和改革的特点

按其任务可分为两类:

①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或统一战争。

这类主要是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意统一运动。

俄:农奴主领导,原封建统治者或从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人,德:容克地主,日:中下级武士。

形式:自上而下的改革或统一战争。

结果:由于其领导者的来源成分决定其影响带有封建残余,这是他们的共性。

作用: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演变。

②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革命、改革

法国二月革命、美国内战属于此类

对象:法是金融贵族,美则是种植园奴隶主

任务:都是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工业资本主义。

主力:以人民为主体的人民大众。法:无产阶级主力;美:黑人等广大人民。

作用:工业资产阶级独掌或分掌政权,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也属于调整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的改革。

明确重点,整固知识;注重比较,深化认识;创设情境,跨科联系。

1.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

发生在17世纪和19世纪的两次改革,都是俄国沙皇政府为巩固统治所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俄国历史的进步。二者的不同点如下表:

类别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农奴制改革

经济前提

手工工场出现,经济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内容

加强军事、发展经济为主

废除农奴制

作用

巩固了专制统治,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为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

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性质

封建农奴制军事、经济改革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

农奴制被移植到手工工场,农奴制得到加强

废除农奴制,却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2.通过分析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理解美国内战是其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认识经济决定政治,政治为经济服务,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流血的政治等政治学原理。

美国独立前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即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双方虽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却有很大差异,并存在着矛盾。独立战争中,为了打败英国,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结成了同盟。但独立后,联邦(政府)政权长期为南方种植园主阶级把持。他们利用国家权力,顽固坚持奴隶制,因而受到广大人民和北方资产阶级的反对,因此产生了废奴运动。19世纪上半期,随着美国的领土扩张,南北经济的发展,围绕奴隶制的存废,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就更加尖锐了。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劳动力、市场和原料。19世纪上半期,南北方经济都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北方开始了工业革命。随着大批新兴企业(如矿山、钢铁企业、冶金企业、燃料企业)的新建和机器制造、纺织等行业的出现,北方资产阶级急需保护国内市场,保障原材料供应;需要提高关税、限制外国工业品进口,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特别是需要大量自由的劳动力。所以,他们迫切希望联邦政府建立统一的民族市场,实行关税保护,取消奴隶制,在西部建立“自由州”。因为按照美国宪法的规定,参议院是由每州派两名代表组成的,而西部新成立的州是自由州还是蓄奴州,直接关系到南北两方谁能控制参议院,进而控制国家政权的问题。所以,奴隶制的存废成了南北方斗争的焦点。对北方资产阶级来说,废除奴隶制,不仅可以解决劳动力问题,而且可以消弱南部的经济实力,并使自己在政治上获得更多的权力。相反,南部种植园奴隶主为了牟取高额利润,为了控制国家政权,他们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批运往英国,并从英国输入大批廉价工业品,因而主张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扩充奴隶数量,在西部扩展奴隶制,增加蓄奴州。所以,奴隶制的存在,在经济上已成为阻碍美国经济发展、在政治上成为导致美国国家分裂的潜在危险因素。

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日趋高涨,南北方矛盾日益尖锐,奴隶制存废问题已经到了必须用战争来解决的地步。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这一事实实际上成为美国内战的导火线。

3.联系本节的有关资料和课文内容,对林肯作一客观评价。同时,比较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农奴制有何异同。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总统之一,他解放了黑奴,颁布了《宅地法》,使许多穷人能够得到土地,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受到后人的广泛尊敬。

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异同是:(1)相同点。广大黑人和农奴得到了人身自由,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不同点。主要是解放方式不同。美国是凡是叛乱诸州的黑奴都无条件的获得解放,而俄国解放农奴则是通过赎买的方式进行的。

3.关于德意志统一的历史条件,可从政治上的分裂局面与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成尖锐矛盾来认识统一的必要性;通过抓住德意志政治、阶级状况来认识统一的可能性和方式。明确德意志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1)统一的必要性。德意志长久以来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从19世纪30年代起,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经济有了空前发展。但严重的政治分裂局面给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为:①资本主义的发展首先要求各地区之间有畅通的商品产供销渠道,即统一的国内市场,但处于割据状态的德意志各邦都有自己的工商业法规、货币和度量衡,这就根本无法形成统一市场;②商品输出需要有强大的国家力量做后盾,像英法等国的商品输出,既有外交保护,又有炮舰做后盾,而德意志资产阶级却得不到这种保护;③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促使各国资本家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和进行商业争霸战争,而这必须得到国家的支持。在这方面,德意志资产阶级也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到50年代,德意志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现国家统一。

(2)统一的可能性和方式。统一本来是德意志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但德意志资产阶级表现软弱,他们害怕采用革命手段,自下而上地推翻封建势力、完成统一,会把无产阶级卷入革命,酿成巴黎六月起义的危险,因而不敢承担统一的领导任务。相反,他们决定依靠现成的封建王朝替自己完成统一任务。于是,德意志的统一最终自动选择了自上而下王朝战争形式。当时能够完成这一任务有奥地利和普鲁士,但普鲁士具有更大的优势。这是因为:①普鲁士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②军事力量强大;③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定;④统治阶级实力雄厚,野心勃勃;⑤对资产阶级能够照顾和作出让步,博得了他们的好感。如30年代普鲁士倡导建立了关税同盟,1848年革命后颁布宪法和成立议会。⑥有一位铁腕人物俾斯麦。而奥地利虽然在德意志各邦中占有首席地位,但由于它又统治着德意志以外的广大地区,它怕如果领导统一会引起境内其他民族的民族独立运动,因而对德意志统一三心二意,同时,它也不具备普鲁士那样的许多有利条件。总之,由于当时德意志无产阶级的不成熟、资产阶级的软弱,普鲁士容克地主实力的增强,德意志的统一最终由普鲁士王朝承担了。

4.通过抓住俾斯麦上台后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采用战争和外交相结合的手段,经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明确他是德意志统一的关键人物,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并作出客观的评价。关于“铁血政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铁血政策”的核心是强权,俾斯麦在著名的“铁血政策”的讲话中还有这样的内容:“德意志的未来不在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②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不仅仅是打仗,还有对内镇压的一面,1878年他指使德国议会通过了所谓的“反对社会主义非常法”就是典型的例证。③“铁血政策”也不是疯狂地诉诸武力,在萨多瓦战役后,普鲁士国王和参谋总长都要把战争延长下去,准备进攻维也纳。但是俾斯麦却力主议和。俾斯麦在实现统一的过程中,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才能,抓住有利时机,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他领导完成德意志的统一,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应予以肯定。

5.注意分析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异同点,以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比较能力。另外,注意普法战争前后期战争性质的变化,加深对历史现象本质的认识。德意统一运动的相同点:都由一个主要邦国为核心。在德意志是普鲁士,在意大利是撒丁王国。通过外交和战争相结合的手段,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的。两国都有一个主要人物领导。统一前,工业资本主义都是相当发展,而分裂割据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不同点:德意志是完全通过王朝战争来实现的。而意大利除了主要由撒丁王国领导进行统一运动外,还有加里波第领导志愿军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解放了两西西里,统一了南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三次王朝战争,只有普法战争是法国先侵略普鲁士,普鲁士在普法战争具有反侵略性质。而意大利统一运动重点则是驱逐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势力,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6.抓住“幕府统治的危机”、“武装倒幕”和“明治维新”之间的有机联系,在理论导向上要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1)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即幕府统治的危机。①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状况。a.倒幕前日本的社会性质。明治维新前,日本处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实行锁国政策,极大地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日本远远地落后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到19世纪中期,日本仍是一个闭关自守、落后的封建国家。b.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的急剧变化。一方面,劳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纷起抗争。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产生了新兴地主和资本主义工场主。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统治阶级也发生分化:一部分大名、特别是西南四强藩的大名也经营商业和手工工场,他们逐渐与商人、资本家接近,对自己的政治上无权的处境越来越不满;大批武士由于经济上陷入困境,也反对幕府,并由幕府的统治基础逐步转变为反对幕府的重要力量。总之,幕府已成为众矢之的。②西方列强的侵入。1853年,美国首先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接着,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殖民势力纷至沓来。西方列强的入侵,暴露了日本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腐朽,民族矛盾使得原有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激化。

(2)武装倒幕。鉴于日本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腐朽,新的阶级力量以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工场资本家为基础,以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为中坚、领导,以广大农民和市民为主力形成了倒幕派,他们要用武力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进行社会改革,发展资本主义。为此,他们建立了独立的武装和根据地,还把新天皇抓在手中,使武装倒幕披上“合法”的外衣,最终推翻了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扫清了道路。

(3)明治维新及其意义。推翻幕府统治以后,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来巩固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见知识结构),特别注重把改变旧的封建政治体制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措施紧密结合起来,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第一,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二,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惟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因此,明治维新基础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此外,它对亚洲国家立志改革、摆脱民族危机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明治维新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其次,日本较顺利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的同时,却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在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筵席上占有一席位置。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

例119世纪60~70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有哪些新的特征?

解题思路首先,新兴的无产阶级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已形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带着自己的阶级要求登上政治舞台,提出了“民主的社会的共和国”的口号,他们在斗争中起了主力军作用,给这场资产阶级革命打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烙印。其次,欧洲的资产阶级也跟以往不同。当他们想去进行反封建的革命时,却害怕站在背后的生气勃勃的欧洲无产阶级,他们的革命性萎缩了,甚至背叛革命,使革命朝着下降路线发展。第三,革命的任务、性质和对象与早期革命有所不同。早期革命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封建专制王朝,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或殖民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1848年革命中,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面临的革命的具体任务以及表现形式也不完全相同。如法国,表现为工业资产阶级与金融资产阶级的矛盾,要求扩大统治权力,扫除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在德国,革命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消除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建立统一的共和国;在意大利,任务是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在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等国,则是摆脱民族压迫,实现独立。从总体上看,都是要解决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但由于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参与革命,使这次革命表现为民主革命的性质。第四,在多民族的国家中,民族矛盾是革命的主要矛盾。第五,各国的革命重创了各国封建统治秩序。

例2欧洲19世纪20、3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与60、7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试就原因、主要任务、所产生的作用等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答:原因:19世纪20、30年代,欧洲处于维也纳体系的反动统治下,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弱小民族如希腊、比利时等国遭到欧州列强的殖民奴役,各种矛盾趋于激化。19世纪60、70年代,欧洲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较高的发展,但落后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专制或金融资产阶级或政治的分裂局面严重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任务:19世纪20、30年代,欧洲革命或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专制,资产阶级分享政权;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19世纪60、70年代欧洲革命或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扫除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作用:19世纪20、30年代欧洲革命或改革,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冲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动摇了反动维也纳体系。19世纪60、70年代的欧洲革命或改革,则使欧洲主要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因此大为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范围内基本确立起来。

例1日本明治维新不具有()

A.民族革命性质

B.国家统一运动性质

C.称霸亚洲性质

D.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性质

讲解选C。题目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答题采取逆向思维方式进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压迫,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因此具有民族革命的性质;明治维新通过采取废藩置县,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消除了藩政割据的状况,因此又具有国家统一运动的性质;推翻幕府以后建立的明治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又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因此又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性质;明治维新本身不具有称霸亚洲性质。

例2从根源、方式、影响等方面比较17~18世纪欧洲国家的改革与19世纪60~70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不同点。

讲解这是一道比较类型的思考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应用。首先应当明确题目给予比较的内容,然后再确定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比较(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通过对根源、方式、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横向比较,时间是从17~18世纪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纵向比较。具体的比点是欧洲国家的革命或改革。这里比较的内容比较单一,只是欧洲国家的革命或改革,但是时间跨度大,有近200年的历史,空间范围要求广,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某一点入手,然后逐一进行比较。比如本题先从根源方面比较,然后再对方式进行比较,最后对影响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对题目做出准确回答。在进行比较过程中一定要以史实为依据,史论结合,切忌空发议论的比较。

讲解①根据:前者因资产阶级革命严重地冲击封建制度,封建专制统治岌岌可危,为了巩固统治,欧洲有许多国家着手进行了改革。后者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除障碍,加快发展的步伐,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于是各地区和国家纷纷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浪潮。②方式(或途径);前者主要是统治阶级采取的不同措施,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后者是通过多数国家以战争的方式进行的,有的还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③影响:前者加强了封建专制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只是各国向资本主义前进的最初步骤,后因多种原因而发展中断。这一时期虽然进行了多次的殖民战争,但基本上是商业战争。后者使一系列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确立起来。资产阶级征服全球活动也加剧,从而初步形成进步体系。

第二单元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单元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第8课法国大革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和主要进程:财政危机、三级会议、攻打巴士底狱、颁布《人权宣言》、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统治、拿破仑1799年政变、拿破仑帝国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等。

理解拿破仑战争的多重性质,理解法国大革命的深远影响。

2、技能:

排列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的重大事件的年表。

(二)过程与方法

概括启蒙思想对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共同影响,分析《独立宣言》与《人权宣言》的联系与区别,学习用联系与区别、相同与不同等范畴分析历史事件(事物)的方法。

分析比较导致法国革命与英国革命后建立不同体制的政权的原因……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因素、现实状况等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阅读恩格斯《德国状况》(节选),分析拿破仑对内政策、对外战争及其影响,掌握历史地、多角度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感悟启蒙思想所表达的理想境界,对法国人民为追求自由、平等而英勇战斗的高昂斗志和革命精神产生崇敬之情。认识时势造英雄的道理,对杰出人物的业绩产生钦佩之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难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拿破仑帝国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试列举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导火线、开始标志、建军标志、建国标志,转折标志、胜利标志、结束标志及其影响。

第8课法国大革命

一、波旁王朝统治的危机

1、波旁王朝在法国的统治

插图《亨利四世》

1589年波旁家族的亨利继承法国的王位,为亨利四世,开始了波旁王朝在法国的统治。亨利四世在位时宣布改宗天主教。他因其名言“要使每个法国农民的锅里都有一只鸡”而流芳后世,在经济恢复上取得不错的政绩。1610年,亨利四世被人刺杀。

2、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18世纪下半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很大发展,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矿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其发达程度居欧洲大陆首位。对外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但波旁王朝专制统治却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其表现为:封建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全国各地关卡林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对此,资产阶级十分不满,他们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权,反对专制统治。

3、三级制度(社会原因)

插图《三级制度》

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比英国革命要晚大约一百五十年,当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法国还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阶级关系处于十分尖锐的对立状态。它表现为:法国社会被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占人口总数的不到1%,但却占有全国土地数量的2/3,并不承担任何纳税义务。而广大的第三等级却承担着国家的赋税和其他封建义务,尤其是工人、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尖锐对立的阶级关系,使法国社会如同到处堆满了干柴,随时都有爆发革命的可能。

4、启蒙运动的传播(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启蒙思想一直深深影响整个法国大革命全过程。

5、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外部影响)

6、财政危机的加剧

革命前,当时法国政府的财政濒临破产,加剧了社会矛盾,严重削弱了专制统治的力量。18世纪法国的专制王朝已经非常腐朽。对外战争屡遭败绩,统治者的挥霍无度,使得法国的财政赤字增加,负债累累。到1789年,国债已达45亿,仅付出的利息已同全年的财政收入相近,法国政府的财政濒临破产境地。

7、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导火线)

插图《三级会议》、《路易十四》、《皇后玛丽。安东尼特》

面对严重的财政危机,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于1789年5月5日被迫召开三级会议,他企图对第三等级征收新税,以减轻财政压力,解除燃眉之急。但第三等级的代表决意反对专制统治,他们要求把三级会议变成制宪议会,制订一部宪法,限制王权,实行社会改革,他们还要求改变陈旧的开会形式和表决方式,但这些要求遭到特权等级的反对。第三等级毫不退缩,他们退出会场,宣布单独成立代表人民意志的国民议会。6月20日,路易十六下令封闭国民议会会场。当日,第三等级在一个网球场进行了“网球场宣誓”:不制订出一部宪法,并使之实施,议会绝不解散。第三等级代表的意图十分明确,就是要把法国改造成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三级会议的召开,无异于在干柴上点了一把火,它成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而积极主张在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君主立宪派也成为革命初期的直接领导者。

二、革命进程

1、法国人民第一次起义(1789年7月14日)

(1)攻克巴士底狱(开始标志)

插图《攻克巴士底狱》

路易十六看到自己的统治开始瓦解,感到十分恐慌。他表面上接受了第三等级的要求,暗地却调兵企图镇压制宪议会,但他的阴谋败露,巴黎人民立即走上街头示威,后来又演变为起义。1789年7月14日,他们攻占了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巴士底狱,成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法国人民第一次起义后君主立宪派控制了国家政权。

(2)通过《人权宣言》(纲领)

插图《人权宣言》

制宪会议颁布了《人权宣言》(全称《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人权宣言》是法国启蒙思想精髓的集中反映,对人权和公民权作了明确宣示,成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摧毁了封建专制和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权利,所以马克思称其为“旧制度的死亡证书,新制度的出生证”。

(3)1791年宪法

1791年制宪会议又通过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它根据们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原则,规定在法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同时宣布废除一切封建制度,取消所有特权,体现了自由、平等和国民主权等进步思想。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

法国革命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强烈关注,从1792年开始普鲁士、奥地利、俄国、英国等多次组织反法联军进行武装干涉。这些国家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原因是什么?略

君主立宪派无力抵御普奥干涉军的进攻,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了君主立宪派的统治。

2、法国人民第二次起义(1792年8月10日)

(1)攻克王宫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举行法国大革命中第二次起义,攻克王宫,逮捕国王和王后,推翻了君主制,结束了君主立宪制的统治。

(2)瓦尔密大捷

义勇军高唱《马赛曲》“武装起来,公民们!组织好队伍!前进!前进!”开赴前线。在凡尔登西南部的瓦尔密高地,法国军队首次打败敌军,把普奥干涉军赶出了国境。

(3)吉伦特派掌握政权

在瓦尔密大捷的捷报声中,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在巴黎召开。在国民公会中占多数的吉伦特派掌握了政权。

(4)成立共和国

1792年9月国民公会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历史上称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共和国成立后牵涉到一个问题:如何处置国王?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审判国王。在审判过程中罗伯斯皮尔提出“路易应该死,因为祖国需要生”,最后以“人类自由的敌人”的名义将路易送上断头台。

(5)路易十四被送上断头台

插图《路易十四被送上断头台》

但是法国的形势并没有因为路易被处死而有所缓和,1793年春天法国面临内外交困的严重局面,而吉伦特派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危机。1793年法国人民第三次起义。

3、1793年起义(第三次)

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政权转到雅各宾派手中。

(1)雅各宾派专政

插图《罗伯斯庇尔》

雅各宾派上台后为了解决内外交困的局面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其一,颁布法令,摧毁封建制度。国民公会在6月颁布法令,宣布将逃亡贵族的地产分成小块出售,地价10年付清;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7月,又颁布土地法令,发展了吉伦特派关于地主必须出具原始契券才能继续享有封建权利的规定,宣布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建权利,解除了农民负担的封建义务。这对争取农民对雅各宾派的支持起了重要作用。

插图《马拉之死》

其二,实行恐怖政策——经济和政治的措施。雅各宾派执政后,反法同盟攻入法国北部,英军占领土伦港;国内的王党分子乘机作乱,物价继续飞涨,马拉遭到暗杀。当时雅克·卢的请愿书《现今法兰西灾难的缘由》这样写道:“当一个阶级可以不受惩罚地使另一个阶级挨饿时,自由就是虚幻。当富人可以利用囤积垄断操纵其同胞的生死大权时,平等也是虚幻的。当反革命日益操纵物价而3/4的公民无力购买时,共和国同样是虚幻的。”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公会于9月5日通过决议,“将恐怖提上日程”。

其三,发布总动员令,宣布祖国处于危急状态,由于雅各宾派以前颁布的法令顺应了广大群众的要求,所以总动员令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大批青年应征入伍,到1793年底,已经组织了一百万人的军队。法军在战场上击败干涉军,战场也从国内转移到国外。

如何评价雅各宾派专政?

雅各宾派的土地政策,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赢得了农民对雅各宾派政权的支持,恐怖政策在挽救共和国,拯救革命方面起了不容抹煞的作用,军事上的措施,使共和国打退了外敌的入侵,保卫了革命果实。总之雅各宾派专政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使大革命得以彻底进行。但是雅各宾专政采取的恐怖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为后人所批评,这也直接导致了雅各宾专政的被颠覆

(2)热月政变

“热月政变”颠覆了雅各宾派专政,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结束。此后开始了“热月党人”的统治,他们建立了督政府。督政府面对内外交困尽管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但是收效不大,特别是在战场上屡遭失败,使得资产阶级盼望一个铁腕人物来稳定时局。

4、拿破仑登上政治舞台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取消督政府,掌握政权,开始了法国历史上的拿破仑时代。

二、拿破仑帝国

1、1804年拿破仑称帝

插图《拿破仑称帝》

请大家阅读本目,思考:我们如何评价拿破仑称帝?(从对内、对外措施符合哪个阶级利益角度考虑)

2、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转折)

插图《远征莫斯科》

3、1815年拿破仑帝国崩溃

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1、沉重打击了法国及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是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

2、对以后的革命运动特别是1848年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单元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教学设计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二单元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单元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第5课英国革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进程:1640年“长期议会”召开标志革命爆发、克伦威尔及领导的两次战役、共和国成立、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等

理解英国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意义;理解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历史必然性。

2、技能:

参考图例,了解地图所表述的历史信息。

阅读文献资料,概述其主要内容。

按时序整理知识,制作大事年表。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英国革命爆发原因和结果,学习从文化传统、经济状况、阶级力量对比等视角,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评价克伦威尔在英国革命中的作用,学习从社会地位、思想倾向、客观影响等视角,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克伦威尔等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对其产生敬意;充分肯定资产阶级革命对推动历史进步的积极作用;肯定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英国革命结果的明智选择。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读图学史

革命前的英国领土包括哪几部分?现代英国领土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答:革命前的英国称英吉利王国,领土只有英格兰、威尔士和周围的一些岛屿。

现代英国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群岛(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三部分组成)、北爱尔兰。

(二)练习与测评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大事年表

1640年“长期议会”召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42年查理一世向议会宣战

1644年克伦威尔率军在马斯顿草原击败王军

1645年克伦威尔率“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彻底击败王军

1648年克伦威尔在普雷斯顿战役中击溃叛军

1649年议会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

1660年查理二世回到伦敦登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2、阅读《权利法案》的部分条文,回答问题:

(1)在政治(法律)、经济(征税)、军事(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等权力上均受到限制

(2)肯定了议会拥有的准许、同意实施或停止法律、征税、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等方面的权利;保证议员的选举、在议会内的言论自由,并不受议会之外的弹劾回讯问。

(3)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为英国社会的长期稳定提供保证。

(三)探索与争鸣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以“光荣革命”的形式结束?联系中世纪以来英国历史发展的特点,谈谈你的看法。

思路:

13世纪以来,随着《大宪章》等法律的签署以及议会的形成,君主制、议会制已经成为英国这个封建国家的传统。宗教改革后,又确立了新教的地位。复辟王朝统治时期,加强君主专制、企图在英国恢复和加强天主教的统治,这些倒行逆施的行为激起资产阶级、新贵族和英国国教上层人物的强烈反对。恰巧,皇后玛莉生了个男孩,国王有了男性后裔,将来必定由他继承王位,而未来的国王极有可能是天主教徒。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期待由信奉新教的查理二世的女儿、女婿自然继承的设想破灭。经过20年的革命、起义、军事专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暴力流血深感畏惧,因此,不经过暴力,而采用宫廷政变的方式来解决君主专制与议会权利、天主教势力与英国国教势力的矛盾,是唯一的、也是明智的选择。

第6课启蒙运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启蒙运动最初兴起于英国,代表人物是霍布斯、洛克;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声势最大;知道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法国启蒙思想家及其主要观点。

理解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性质和历史作用。

2、技能:

阅读课文,提炼概括代表人物、主要主张、代表作等信息,制作有关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表格。

(二)过程与方法

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异同,学习从时代背景、性质、内容、影响等方面比较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时世造英雄,伟大人物、先进思想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的道理,敬畏那些为真理献身的人。认识启蒙思想是人类文明精华的积淀,培养人文情怀,关注社会进步,崇尚理性,追求真理。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材料阅读与分析

(1)出自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

(2)出自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

(3)出自卢梭,主张“天赋人权”。

2、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联系与发展:

答:联系——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都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发生在14-16世纪,是早期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是启蒙运动的先驱;启蒙运动发生在16-18世纪,是继文艺复兴以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发展: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宣扬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创造性,要求把“人”和“人性”从天主教神权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在此基础上,启蒙运动宣扬理性,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进而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文艺复兴主要在文学艺术、思想伦理方面进行反封建斗争,并产生近代自然科学,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观念。启蒙运动则重点在政治上批判、否定封建专制制度、等级制度特权、天主教神权,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作了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

(二)探索与争鸣

启蒙思想家倡导的“自由”、“平等”,是针对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提出的?你怎样看待他们提出的“自由”、“平等”思想?

思路:

“自由”、“平等”思想是17-18世纪西欧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7世纪以来,西欧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资产阶级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需要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言论、出版自由;同时需要与自由有机联系的平等。但在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下,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无权,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加之中世纪以来长期的王权、神权、特权束缚,导致人们的迷信与愚昧。社会现实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形成尖锐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启蒙运动应运而起。

“自由”、“平等”思想有一定的时代性和阶级性,随着历史的演进,其内涵不断变化发展。17-18世纪,作为先进阶级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提出“自由”、“平等”,勇敢地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为欧美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也影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

“自由”、“平等”作为人类文化成果,其精华部分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至今影响着世界各国人民。

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北美独立战争的主要历史进程:波士顿倾茶事件、第二届大陆会议、华盛顿和大陆军、颁布《独立宣言》、萨拉托加大捷、英军约克镇投降、美英签署《巴黎和约》。

知道《合众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和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

理解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理解美国由邦联制发展为联邦制的原因。

2、技能:

用示意图表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原因,学习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范畴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的方法。

阅读历史文选片段,学习解释史料、概述史料、根据史料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思想)或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充分肯定美国独立战争是正义、进步的事业,感悟民族独立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懂得国家独立对本国发展的重要性。理解联邦体制、三权分立符合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赞赏美国人民的政治创新。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列宁指出,美国独立战争是“真正的解放战争”、“真正的革命战争”,对此你怎样理解?

提示:“解放战争”即为“民族解放战争”;“革命战争”即为“资产阶级革命战争”。

“真正的解放战争”:1607-1733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经长期发展,美利坚民族形成。美利坚民族要求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但是,英国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激化了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大陆会议通过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通过艰苦的战争,1783年,美、英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一个独立的美利坚民族屹立在北美大陆,为独立的民族经济发展扫清障碍,所以是“真正的解放战争”。

“真正的革命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推翻殖民统治,建立独立国家,并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使美国以后政局长期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所以是“真正的革命战争”。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略)

答:(1)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体现了启蒙思想家“三权分立”的思想;众议院议员由各洲人民选举产生,并按各洲人口比例分配名额,体现启蒙思想家“主权在民”的思想。

(2)《独立宣言》宣称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但是,材料二中规定,只有纳税人才有选举权,承认了“自由人”和“其他人口”的区别,“其他人口”(指黑人奴隶)只按五分之三计算,印第安人没有选举权。反映了了基于财产、人种的不同而带来的权利的不平等。种族歧视与《独立宣言》的精神相悖。

(二)探索与争鸣

列表比较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后政治制度的异同

项目

英国

美国

国家元首的权力

国王,世袭产生,统而不治。权力受宪法和议会限制。

总统,选举产生,掌握行政权利,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

但是权力受议会、最高法院制约。

议会和政府的组织形式

议会:分上议院、下议院

政府:实行内阁制。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国会:由参议院、众议院组成

政府:实行总统制。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单一制

联邦制

相同点

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第8课法国大革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和主要进程:财政危机、三级会议、攻打巴士底狱、颁布《人权宣言》、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统治、拿破仑1799年政变、拿破仑帝国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等。

理解拿破仑战争的多重性质,理解法国大革命的深远影响。

2、技能:

排列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的重大事件的年表。

(二)过程与方法

概括启蒙思想对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共同影响,分析《独立宣言》与《人权宣言》的联系与区别,学习用联系与区别、相同与不同等范畴分析历史事件(事物)的方法。

分析比较导致法国革命与英国革命后建立不同体制的政权的原因……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因素、现实状况等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阅读恩格斯《德国状况》(节选),分析拿破仑对内政策、对外战争及其影响,掌握历史地、多角度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感悟启蒙思想所表达的理想境界,对法国人民为追求自由、平等而英勇战斗的高昂斗志和革命精神产生崇敬之情。认识时势造英雄的道理,对杰出人物的业绩产生钦佩之情。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1789-1794年间,法国有哪些政治派别先后掌握国家政权?简述这些政治派别在法国革命历程中的作用。

答: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后,君主立宪派掌握国家政权,制宪会议通过了废除农民人身依附、徭役和贵族特权等一系列法令,颁布《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开始实行君主立宪政体。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1792年,吉伦特派掌握国家政权,废除国王,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并于1793年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雅各宾派掌握国家政权,严厉打击敌对分子和投机奸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击退外国武装干涉军。这些政治派别在不同程度上推动法国革命的发展。

2、结合课文内容,解释当时的德国人为什么会崇拜一个征服者?

答:19世纪初的德意志虽然仍处于政治上的分裂和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但已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拿破仑在德意志推行《法国民法典》,取消贵族特权,破除封建制度,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是粉碎封建制度的英雄。实质上,德国人崇拜的不是拿破仑这位征服者个人,而是法国大革命,是自由、平等。

(二)探索与争鸣

1791年后法国革命被继续推向前进的原因:

思路:

1、历史上,法国的封建统治的专制程度远超英国,特权等级与广大第三等级的矛盾十分尖锐,整个第三等级基本上都仇视特权等级,资产阶级与农民、手工业者联合在一起,所以,实行君主立宪制缺乏阶级基础。

2、法国地处欧洲大陆,当时,欧洲大陆还是封建君主一统天下,法国革命引起欧洲其他封建君主国和英国的敌视,他们鼓动和支持法国保王党分子发动叛乱,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为了有效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保卫革命成果,就必须把革命继续推向前进。

3、此外,启蒙思想对法国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广大人民积极参加革命,不断发动起义,也是革命得以继续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