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矛和盾的结合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3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学案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改革

1.1861年俄国改革:

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发展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社会

(俄对外扩张)激化矛盾

注意:1861年改革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进行的改革,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并陷入危机是其改革的内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危机,沙皇专制统治受到威胁,这是其改革的外因。同时也应认识到沙皇已认识到农奴制是俄国落后的根源。关于1861年改革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理解,主要是这场农奴主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雄厚的资本以及开拓了国内市场。农奴赎买土地,是农奴主对农奴的一次厚颜无耻的掠夺,但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制残余,从而使俄国的资本主义比较薄弱,使俄国大大落后于西方列强,以致首先在俄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美国内战(1861—1865年)

背景:①西部领土的扩张及西进运动。②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与北部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该矛盾体现在关税问题、劳动力、市场问题上,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③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兴起和1860年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

美国内战图示:

注意:(1)美国内战是一次维护国家统一,扫除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障碍——奴隶制的一次革命,该战争体现了人民性、正义性,林肯政府的两个重要文献的发表,调动了黑奴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黑人奴隶制度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国家的统一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3)注意与美国独立战争知识的连接,美国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注意两者的比较。

3.德、意统一运动

明确:①分裂割据阻碍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其统一的根本原因。

②这两个国家的统一都有一个核心国家、核心人物,而且是由原统治阶级自上而下进行的,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专制统治的传统。

注意:两者统一的比较

相同点:①统一的根本原因:分裂割据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统一战争;③都有一个核心力量(德:普鲁士意:撒丁王国)和核心人物(德:俾斯麦;意:加富尔)采取王朝战争和政治外交相结合的手段;④结果:结束了分裂割据,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⑤影响:都保留了封建残余。

不同点:①过程:德意志的统一完全依靠王朝战争来实现的,意大利则较多地利用外力(依靠普法普奥战争)采取了王朝战争和人民自上而下的革命手段相结合;②背景:意大利有外族压迫,而德没有;③性质上:德国统一过程中,普法战争具有侵略性质,意大利统一具有民族独立战争的性质;④结果:意大利摆脱了外族奴役实现了民族独立。

4.日本明治维新

明确下列问题:

①日本19世纪中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的前身富农和商人等,他们和农民封建领主的关系:新兴地主剥削农民,又要向封建领主(大名)纳年贡,受领主压榨,要注意,幕府统治时期,其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制,不准买卖,明治维新时准许土地买卖,使新兴土地主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大名经商和武士的恶化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

②明治维新内容及有关问题:废藩置县的实行,防止分裂势力的存在,从而消除了幕府等级制度,不仅使威胁中央的藩被废除而且分化了大名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承认土地私有,从根本上废除了幕府时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③明治维新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积极:摆脱了落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废除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为亚洲国家民族振兴提供了经验。

消极: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推行军国主义,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帝国主义国家。

④领导明治维新的是从封建统治者中分化出来的中下级武士。因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刚刚形成,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这样,中下级武士成了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领导这场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革命。

注意:(1)处在封建统治下的俄、日、德、意为什么没有走上革命方式推翻封建统治的道路?

一是这些国家资产阶级力量小。日本的资产阶级正处在形成中,俄国的资产阶级还未独立登上政治舞台,德国和意大利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二是原统治者能认识到变革能维护自己的统治,沙皇自上而下地解放农民来挽救统治,普鲁士和撒丁王国的国王想扩大版图,延伸势力。

三是资本主义大潮流的历史趋势。

(2)上述革命和改革的特点

按其任务可分为两类:

①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或统一战争。

这类主要是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意统一运动。

俄:农奴主领导,原封建统治者或从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人,德:容克地主,日:中下级武士。

形式:自上而下的改革或统一战争。

结果:由于其领导者的来源成分决定其影响带有封建残余,这是他们的共性。

作用: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演变。

②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革命、改革

法国二月革命、美国内战属于此类

对象:法是金融贵族,美则是种植园奴隶主

任务:都是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工业资本主义。

主力:以人民为主体的人民大众。法:无产阶级主力;美:黑人等广大人民。

作用:工业资产阶级独掌或分掌政权,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也属于调整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的改革。

明确重点,整固知识;注重比较,深化认识;创设情境,跨科联系。

1.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

发生在17世纪和19世纪的两次改革,都是俄国沙皇政府为巩固统治所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俄国历史的进步。二者的不同点如下表:

类别

彼得一世改革JaB88.cOm

1861年农奴制改革

经济前提

手工工场出现,经济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内容

加强军事、发展经济为主

废除农奴制

作用

巩固了专制统治,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为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

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性质

封建农奴制军事、经济改革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

农奴制被移植到手工工场,农奴制得到加强

废除农奴制,却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2.通过分析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理解美国内战是其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认识经济决定政治,政治为经济服务,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流血的政治等政治学原理。

美国独立前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即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双方虽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却有很大差异,并存在着矛盾。独立战争中,为了打败英国,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结成了同盟。但独立后,联邦(政府)政权长期为南方种植园主阶级把持。他们利用国家权力,顽固坚持奴隶制,因而受到广大人民和北方资产阶级的反对,因此产生了废奴运动。19世纪上半期,随着美国的领土扩张,南北经济的发展,围绕奴隶制的存废,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就更加尖锐了。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劳动力、市场和原料。19世纪上半期,南北方经济都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北方开始了工业革命。随着大批新兴企业(如矿山、钢铁企业、冶金企业、燃料企业)的新建和机器制造、纺织等行业的出现,北方资产阶级急需保护国内市场,保障原材料供应;需要提高关税、限制外国工业品进口,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特别是需要大量自由的劳动力。所以,他们迫切希望联邦政府建立统一的民族市场,实行关税保护,取消奴隶制,在西部建立“自由州”。因为按照美国宪法的规定,参议院是由每州派两名代表组成的,而西部新成立的州是自由州还是蓄奴州,直接关系到南北两方谁能控制参议院,进而控制国家政权的问题。所以,奴隶制的存废成了南北方斗争的焦点。对北方资产阶级来说,废除奴隶制,不仅可以解决劳动力问题,而且可以消弱南部的经济实力,并使自己在政治上获得更多的权力。相反,南部种植园奴隶主为了牟取高额利润,为了控制国家政权,他们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批运往英国,并从英国输入大批廉价工业品,因而主张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扩充奴隶数量,在西部扩展奴隶制,增加蓄奴州。所以,奴隶制的存在,在经济上已成为阻碍美国经济发展、在政治上成为导致美国国家分裂的潜在危险因素。

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日趋高涨,南北方矛盾日益尖锐,奴隶制存废问题已经到了必须用战争来解决的地步。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这一事实实际上成为美国内战的导火线。

3.联系本节的有关资料和课文内容,对林肯作一客观评价。同时,比较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农奴制有何异同。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总统之一,他解放了黑奴,颁布了《宅地法》,使许多穷人能够得到土地,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受到后人的广泛尊敬。

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异同是:(1)相同点。广大黑人和农奴得到了人身自由,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不同点。主要是解放方式不同。美国是凡是叛乱诸州的黑奴都无条件的获得解放,而俄国解放农奴则是通过赎买的方式进行的。

3.关于德意志统一的历史条件,可从政治上的分裂局面与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成尖锐矛盾来认识统一的必要性;通过抓住德意志政治、阶级状况来认识统一的可能性和方式。明确德意志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1)统一的必要性。德意志长久以来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从19世纪30年代起,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经济有了空前发展。但严重的政治分裂局面给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为:①资本主义的发展首先要求各地区之间有畅通的商品产供销渠道,即统一的国内市场,但处于割据状态的德意志各邦都有自己的工商业法规、货币和度量衡,这就根本无法形成统一市场;②商品输出需要有强大的国家力量做后盾,像英法等国的商品输出,既有外交保护,又有炮舰做后盾,而德意志资产阶级却得不到这种保护;③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促使各国资本家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和进行商业争霸战争,而这必须得到国家的支持。在这方面,德意志资产阶级也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到50年代,德意志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现国家统一。

(2)统一的可能性和方式。统一本来是德意志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但德意志资产阶级表现软弱,他们害怕采用革命手段,自下而上地推翻封建势力、完成统一,会把无产阶级卷入革命,酿成巴黎六月起义的危险,因而不敢承担统一的领导任务。相反,他们决定依靠现成的封建王朝替自己完成统一任务。于是,德意志的统一最终自动选择了自上而下王朝战争形式。当时能够完成这一任务有奥地利和普鲁士,但普鲁士具有更大的优势。这是因为:①普鲁士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②军事力量强大;③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定;④统治阶级实力雄厚,野心勃勃;⑤对资产阶级能够照顾和作出让步,博得了他们的好感。如30年代普鲁士倡导建立了关税同盟,1848年革命后颁布宪法和成立议会。⑥有一位铁腕人物俾斯麦。而奥地利虽然在德意志各邦中占有首席地位,但由于它又统治着德意志以外的广大地区,它怕如果领导统一会引起境内其他民族的民族独立运动,因而对德意志统一三心二意,同时,它也不具备普鲁士那样的许多有利条件。总之,由于当时德意志无产阶级的不成熟、资产阶级的软弱,普鲁士容克地主实力的增强,德意志的统一最终由普鲁士王朝承担了。

4.通过抓住俾斯麦上台后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采用战争和外交相结合的手段,经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明确他是德意志统一的关键人物,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并作出客观的评价。关于“铁血政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铁血政策”的核心是强权,俾斯麦在著名的“铁血政策”的讲话中还有这样的内容:“德意志的未来不在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②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不仅仅是打仗,还有对内镇压的一面,1878年他指使德国议会通过了所谓的“反对社会主义非常法”就是典型的例证。③“铁血政策”也不是疯狂地诉诸武力,在萨多瓦战役后,普鲁士国王和参谋总长都要把战争延长下去,准备进攻维也纳。但是俾斯麦却力主议和。俾斯麦在实现统一的过程中,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才能,抓住有利时机,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他领导完成德意志的统一,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应予以肯定。

5.注意分析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异同点,以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比较能力。另外,注意普法战争前后期战争性质的变化,加深对历史现象本质的认识。德意统一运动的相同点:都由一个主要邦国为核心。在德意志是普鲁士,在意大利是撒丁王国。通过外交和战争相结合的手段,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的。两国都有一个主要人物领导。统一前,工业资本主义都是相当发展,而分裂割据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不同点:德意志是完全通过王朝战争来实现的。而意大利除了主要由撒丁王国领导进行统一运动外,还有加里波第领导志愿军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解放了两西西里,统一了南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三次王朝战争,只有普法战争是法国先侵略普鲁士,普鲁士在普法战争具有反侵略性质。而意大利统一运动重点则是驱逐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势力,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6.抓住“幕府统治的危机”、“武装倒幕”和“明治维新”之间的有机联系,在理论导向上要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1)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即幕府统治的危机。①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状况。a.倒幕前日本的社会性质。明治维新前,日本处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实行锁国政策,极大地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日本远远地落后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到19世纪中期,日本仍是一个闭关自守、落后的封建国家。b.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的急剧变化。一方面,劳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纷起抗争。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产生了新兴地主和资本主义工场主。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统治阶级也发生分化:一部分大名、特别是西南四强藩的大名也经营商业和手工工场,他们逐渐与商人、资本家接近,对自己的政治上无权的处境越来越不满;大批武士由于经济上陷入困境,也反对幕府,并由幕府的统治基础逐步转变为反对幕府的重要力量。总之,幕府已成为众矢之的。②西方列强的侵入。1853年,美国首先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接着,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殖民势力纷至沓来。西方列强的入侵,暴露了日本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腐朽,民族矛盾使得原有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激化。

(2)武装倒幕。鉴于日本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腐朽,新的阶级力量以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工场资本家为基础,以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为中坚、领导,以广大农民和市民为主力形成了倒幕派,他们要用武力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进行社会改革,发展资本主义。为此,他们建立了独立的武装和根据地,还把新天皇抓在手中,使武装倒幕披上“合法”的外衣,最终推翻了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扫清了道路。

(3)明治维新及其意义。推翻幕府统治以后,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来巩固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见知识结构),特别注重把改变旧的封建政治体制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措施紧密结合起来,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第一,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二,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惟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因此,明治维新基础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此外,它对亚洲国家立志改革、摆脱民族危机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明治维新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其次,日本较顺利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的同时,却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在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筵席上占有一席位置。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

例119世纪60~70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有哪些新的特征?

解题思路首先,新兴的无产阶级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已形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带着自己的阶级要求登上政治舞台,提出了“民主的社会的共和国”的口号,他们在斗争中起了主力军作用,给这场资产阶级革命打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烙印。其次,欧洲的资产阶级也跟以往不同。当他们想去进行反封建的革命时,却害怕站在背后的生气勃勃的欧洲无产阶级,他们的革命性萎缩了,甚至背叛革命,使革命朝着下降路线发展。第三,革命的任务、性质和对象与早期革命有所不同。早期革命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封建专制王朝,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或殖民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1848年革命中,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面临的革命的具体任务以及表现形式也不完全相同。如法国,表现为工业资产阶级与金融资产阶级的矛盾,要求扩大统治权力,扫除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在德国,革命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消除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建立统一的共和国;在意大利,任务是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在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等国,则是摆脱民族压迫,实现独立。从总体上看,都是要解决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但由于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参与革命,使这次革命表现为民主革命的性质。第四,在多民族的国家中,民族矛盾是革命的主要矛盾。第五,各国的革命重创了各国封建统治秩序。

例2欧洲19世纪20、3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与60、7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试就原因、主要任务、所产生的作用等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答:原因:19世纪20、30年代,欧洲处于维也纳体系的反动统治下,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弱小民族如希腊、比利时等国遭到欧州列强的殖民奴役,各种矛盾趋于激化。19世纪60、70年代,欧洲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较高的发展,但落后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专制或金融资产阶级或政治的分裂局面严重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任务:19世纪20、30年代,欧洲革命或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专制,资产阶级分享政权;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19世纪60、70年代欧洲革命或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扫除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作用:19世纪20、30年代欧洲革命或改革,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冲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动摇了反动维也纳体系。19世纪60、70年代的欧洲革命或改革,则使欧洲主要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因此大为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范围内基本确立起来。

例1日本明治维新不具有()

A.民族革命性质

B.国家统一运动性质

C.称霸亚洲性质

D.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性质

讲解选C。题目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答题采取逆向思维方式进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压迫,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因此具有民族革命的性质;明治维新通过采取废藩置县,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消除了藩政割据的状况,因此又具有国家统一运动的性质;推翻幕府以后建立的明治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又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因此又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性质;明治维新本身不具有称霸亚洲性质。

例2从根源、方式、影响等方面比较17~18世纪欧洲国家的改革与19世纪60~70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不同点。

讲解这是一道比较类型的思考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应用。首先应当明确题目给予比较的内容,然后再确定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比较(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通过对根源、方式、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横向比较,时间是从17~18世纪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纵向比较。具体的比点是欧洲国家的革命或改革。这里比较的内容比较单一,只是欧洲国家的革命或改革,但是时间跨度大,有近200年的历史,空间范围要求广,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某一点入手,然后逐一进行比较。比如本题先从根源方面比较,然后再对方式进行比较,最后对影响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对题目做出准确回答。在进行比较过程中一定要以史实为依据,史论结合,切忌空发议论的比较。

讲解①根据:前者因资产阶级革命严重地冲击封建制度,封建专制统治岌岌可危,为了巩固统治,欧洲有许多国家着手进行了改革。后者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除障碍,加快发展的步伐,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于是各地区和国家纷纷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浪潮。②方式(或途径);前者主要是统治阶级采取的不同措施,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后者是通过多数国家以战争的方式进行的,有的还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③影响:前者加强了封建专制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只是各国向资本主义前进的最初步骤,后因多种原因而发展中断。这一时期虽然进行了多次的殖民战争,但基本上是商业战争。后者使一系列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确立起来。资产阶级征服全球活动也加剧,从而初步形成进步体系。

扩展阅读

高二历史教案:《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应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及评价;美国领土扩张;林肯;《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国内战的原因、经过及意义;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和“铁血政策”;意大利的统一;加富尔;加里波第;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危机;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意义;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2.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加强,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着迅速改变,英、美、法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俄、德、意、日等国通过不同方式,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而使资本主义形式世界规模,到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了。

3.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培养学生进步的历史观和全球史观;通过学习日本由“锁国”到被迫“开国”,再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对外政策的历史性转变,培养学生要有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胸怀;通过对林肯、加里波第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伟大人物的人格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俄国、美国、德意志、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创造了条件。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重点分析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意义是本课重点。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这三件事尽管有其个性,但无一例外是受到本国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结果,充分显示了该时代的特征,而且,都对本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进步观念和全球史观。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消灭了奴隶制,使美国资本主义进入一个广泛而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德意志统一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也为德国向外扩张铺平了道路,使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在亚洲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难点分析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是本课难点。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美国内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学生在学习这一问题时会有两个疑问:一是在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性质的认识上往往产生疑问,容易将其同一般的奴隶制经济混淆。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该经济制度的生产目的及服务对象等内容的分析得出该制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结论。二是两种经济制度虽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却有很大差异,在市场、关税、原料、劳动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尽管课本中列举了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原因,但是,学生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让学生真正从内因和外因深入分析,找出主要原因。

关于“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的教学建议

1.课前发放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

2.结合地图讲解统一前两国的社会状况,引导学生比较两国统一的异同点。

3.注意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客观评价俾斯麦、加富尔、加利波第等人。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案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英国工业革命

1.前提和条件

学生阅读66—67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需要哪些条件?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还有什么其他条件?如何解释“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丰厚的资本”是怎样积累的?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尼德兰,最早开始殖民掠夺的西班牙、葡萄牙没能成为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独立后的尼德兰商业资本发达,大资产阶级和贵族联合执政制约了改革的发展;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掠夺的财富没有转化成资本,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具有条件非常全面,同时,工场手工业时期,国内工业技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但仍然无法满足扩大了的市场需求,必须进行生产技术的革新。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其特殊性,资产阶级颁布法令、动用政权工具来积极推动经济基础的改造,圈地运动促成传统农业社会的瓦解,为大工业的兴起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独特之处。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是合力的作用。

2.进程和重大发明

学生阅读67—68页有关自然段归纳概括。

教师强调工业革命的概念,并比较与手工工场时期生产方式的不同。

教师帮助学生明确:第一,工业革命最早出现于英国的棉纺织业;第二,“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第三,工业革命的各个环节互相促进。主要发明由学生列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图片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兴趣。

3.结果

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强调: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面貌,成为最早的工业国家,并逐渐演变成“世界工厂”。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学生阅读第68页最后一自然段,思考回答: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为什么是法国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法国工业革命与英国比较,有那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

学生阅读第69页二、三、四自然段,分析美国、德意志工业革命发展快慢的原因。

最后,学生讨论总结工业革命的共性。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69-70页,归纳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并讨论比较:工业革命后的三百年与在此之前的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物质基础”?

教师补充强调: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是工场手工业,它所创造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还不足以摧毁整个世界的旧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不稳固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主张。正是在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中期,欧美、日本爆发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巩固确立下来。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什么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学说,也是一种社会运动,包括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家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同时转变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统治思想。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从此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

机器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资本家开始需要“自由”活动,开始不满国王的干预,开始批判“重商主义”,确立“自由主义”的地位,使之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后的“自由主义”与以往的“重商主义”有何不同?资产阶级为什么曾需要它?两者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经济思想,由君主发动,政府控制工商业的发展。时由于资产阶级的弱小,需要寻求封建政府的保护和扶植,因此,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盛行。重商主义使资本家积聚了财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工业革命后,重商主义经济思想让位与自由放任政策,这是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政府的决策和经济发展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结论。对工业革命的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较深入的理解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概念;初步领悟工业革命的现实意义。

板书设计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应掌握:欧洲列强对亚洲加紧侵略的范围、主要方式和危害;亚洲革命风暴中的五次重大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密拉特事件;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和作用。

2.通过学习欧洲列强对亚洲加紧侵略,以及亚洲人民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使学生认识到:随着欧洲列强对亚洲主要国家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亚洲各国人民几乎同时用不尽相同的方式进行了反抗和斗争。

3.通过学习亚洲革命风暴中的五次重大起义,使学生认识到:亚洲各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着共同的经历,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通过学习印度民族大起义,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国际交往中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是必要的。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性质和五次重大起义。第二,印民族大起义的起因、概况和意义。

重点分析

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是本课重点。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迅速展开,资本主义列强由对资本的渴求转变为对海外市场和原材料的迫切需要,侵略方式也由野蛮掠夺变为商品输出。这种转变必然导致列强加紧其的侵略活动,使众多的亚洲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特点,以及在不同阶段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侵略情况。能够使学生更加认清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所以,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是本课重点。印度人民起义是亚洲革命风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民族解放运动。工业革命后,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方式和剥削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印度社会各阶层最终联合起来进行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印度人民起义突出体体现了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学习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节其他内容。所以,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教材中“亚洲革命风暴”一目中的第一段小字内容和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对比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侵略方式的不同,分析其特点,以揭示殖民主义的本质。

讲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起义的原因,认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通过让学生了解起义的经过、规模,以及回忆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学生认识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作用。

难点分析

印度人民大起义失败的原因是本课难点。英国殖民当局采取的军事镇压和分化瓦解的反革命政策,使印度人民大起义遭到失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析英国殖民当局分化瓦解起义阵营政策的罪恶阴谋。

难点突破方案

教师应结合教材所讲的英国殖民者的两手策略,着重分析起义前、后不同时期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阶级力量的配备,是决定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

教学设计方案(一)

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

重点: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

难点: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地图、历史图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亚洲革命风暴形势图”。提问:世界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上半期时,亚洲哪些国家的领土已不再完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引入新课。

二、亚洲革命风暴:

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

提问:欧洲列强何时踏上殖民亚洲之路的?

回忆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殖民历史,结合地图,简介19世纪上半期亚洲一些国家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提问: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方式、特点有哪些不同?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点。

通过比较商业利益和工业利益的结果不同,引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危害。可结合教材中资料部分所引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的一段话进行分析。

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

依据教材,重点分析其双重性。

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

结合地图由学生概括起义名称,分析起义的意义。教师简介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三、印度民族大起义

本目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如下:

首先,由学生阅读教材中本目内容,归纳起义的原因、概况和意义。

其次,教师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起义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例如:

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人参加?起义的主力是谁?领导者是谁?

印度的封建王公为什么要参加起义?发挥了什么作用?

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可扩展、引申:

探讨印度人民怎样才能取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胜利?印度的独立最终采取了什么方式?

四、小结

亚洲革命风暴之所以发生在19世纪中期,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板书设计:

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

一、亚洲革命风暴

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

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

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2.起义的爆发与发展

3.起义的失败

4.起义的意义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二节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二节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提炼知识要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1848年革命的原因、范围,并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分析其历史作用。

(2)掌握基本知识:法国1848年革命的进程——二月革命,六月起义,路易·波拿巴政变;培养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暂时让步、准备镇压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3)指导学生整理法国1789年大革命以来的历次革命高潮及政权更迭情况,培养学生系统归纳历史现象的能力。从法国共和国制度曲折发展,几经反复的进程,认识革命的艰巨性,曲折性。

重点和难点:

法国1848年革命及其教训。

教具:

①“1848年欧洲革命”图

②插图:梅特涅出逃漫画

法国别动队队员

六月起义街垒战斗

③投影仪、板书提纲的投影胶片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848年是欧洲历史上不同凡响的一年。请同学们说说,在爆发1848年革命的同时,欧洲还有什么重大的事件?(答:《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这两件大事都发生在同一年,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历史条件?(待学生略作议论)有,这就是工人运动的兴起。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使1848年革命具有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不同的特点。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找出革命的原因(阅读后提问)。

(用投影仪投射板书)一、革命风暴遍欧洲(板书)

〈1〉背景:政治:A.要求扩大政治权利(板书)

B.被奴役国家要求独立(板书)

经济:A.农业歉收(板书)

B.全欧洲的工商业危机(板书)

革命爆发不是偶然的。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曾经大大削弱欧洲的封建势力,但是1815年拿破仑战败后,欧洲各国的君主组成了“神圣同盟”,到处侵略干涉、镇压革命,从拿破仑帝国桎梏下解放的民族,又套上新的枷锁。所以各国人民包括资产阶级自由派在内,都要求扩大政治权利;被奴役的国家要求自由独立,这是一座活火山,随时都可能爆发。

1845—1846年欧洲农业歉收,广大群众的主要口粮马铃薯因病害欠收,粮价上涨了100%—150%。祸不单行,1847年严重的工商业危机漫延整个欧洲,工人工资普遍降低30%—60%,还出现大批工人失业,工人们再也无法忍受了,于是革命就爆发了。

〈2〉革命风暴(板书)

(挂《1848年欧洲革命》图,边指挂图边讲)

革命火花首先在意大利迸发,这是西西里岛的巴勒莫城,1848年1月12日的起义燃起了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统治的独立战争。

接着是1848年2月2日,法国巴黎的起义,这就是二月革命。

二、法国革命(板书)

19世纪30—40年代法国工业革命大规模展开,工人阶级力量壮大,两次里昂起义表明法国无产阶级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合,同时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也增强了。而从1830年以来统治法国的七月王朝代表金融贵族却贪赃枉法,营私舞弊,征收重税,搞得民不聊生。从1847年开始,处在饥饿和死亡线上的工人已经纷纷罢工示威,发动“饥饿暴动”——袭击粮仓,夺取面包。一个深明形势的法国人说:“我们此时正睡在火山口上。”

1848年2月22日,资产阶级自由派准备举行集会,鼓吹选举改革,被反动政府下令禁止。巴黎人民不顾禁令上街示威遭军警开枪镇压,人民筑起1500多个街垒抵抗。激战之后,王宫被攻占,愤怒的群众把国王的宝座搬到1789年大革命爆发的地点巴士底广场当众烧毁。

二月革命胜利后组成了临时政府,这时资产阶级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以下自然段,把它归纳出来。(学生阅读后提问,再用投影打出板书提纲)

〈1〉资产阶级窃取革命果实(板书)

概括他说,资产阶级从三个方面下手窃取革命果实,准备镇压工人。

①被迫让步:成立共和国(板书)。工人阶级在建立共和国的口号下战斗,临时政府却迟迟不宣布共和国的成立。2月25日中午,一个工人代表团来到市政厅,限令在两个小时内宣布共和国成立,否则将有20万工人前来质问。当时街垒尚未折除,工人手里拿着武器,临时政府被迫答应了,这样产生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②挑拨离间:设立“国家工厂”,向农民征税:(板书)临时政府把10万失业工人编入“国家工厂”。这个所谓的“工厂”采用半军事编制,只给微薄的工资却要在恶劣的劳动条件下干些铺路挖土之类的重活,然后就以这样惨淡的情景挑动工人反对社会主义,说是实行社会主义的结果。临时政府又以养活工人为借口,向农民和手工业者增收附加税,使他们误以为国家工厂工人好吃懒做,使巴黎工人陷于孤立。

③准备镇压:(板书)临时政府虽然被迫让步,但一刻也没忘记反扑,把聚集反动武装作为首要任务,下令建立24个营别动队,每营1000人。请同学们看图“法国别动队队员”。别动队员都是些流氓青年,图中士兵歪带着帽子,一手插在裤袋里,一手撑在步枪上,交叉的双脚猥琐的面目,显出一幅活生生的流氓嘴脸。临时政府还向巴黎调集大批军队,4月16日就曾借口有人进攻市政厅,在1个小时内集合10万军队,严密封锁周围街道,这是一次反革命的预演。

〈2〉六月起义(板书)

资产阶级的阴谋策划就绪后,临时政府凶相毕露。6月22日下令解散国家工厂,对于失业工人来说,国家工厂微薄的工资是唯一的收入来源,工人没有选择的余地,若不甘饿死,就只有战斗。(指导学生阅读本小目,以投影仪投射板书)

无产阶级是在十分恶劣的情况下投入战斗的,孤军奋战的四万起义者面对的是6倍于自己的敌军。然而工人们义无反顾,主动出击,24日中午一度冲到市政厅附近。临时政府惊皇失措,在众议院宣布,市政厅在一小时后可能被攻破,于是疯狂地向各地发电报,调援兵。这一天政府军表现出豺狼般的凶狠,用大炮、燃烧弹、用一切最残酷的手段屠杀起义者,使形势逆转。

25日政府军发动总攻。工人住宅区圣安东区战斗特别激烈,每座街垒都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很多妇女和儿童都参加了战斗。请同学们看插图“法国工人六月大起义”这是激战的街道,反动军队踏着起义者的尸骨越过了街垒,而前方工人们仍顽强地据守,勇敢地面对蜂涌而来的敌人,无数工人为革命洒尽了自己的热血。26日圣安东区陷落,起义失败,11000多起义者被屠杀,25000多人被判处监禁、流放和服苦役。

革命性质是两大对立阶级的第一次伟大搏斗。

马克思是这样愤怒地评述:“资产阶级过去高喊着博爱,这种博爱就是内战,就是最可怕的国内战争,——劳动与资本间的战争。在6月25日晚间,当资产阶级的巴黎张灯结彩,而无产阶级的巴黎在燃烧、呻吟、流血的时候,这个博爱便在巴黎所有的窗户前面烧毁了”。自由、平等、博爱被资产阶级用恐怖、屠杀、枪弹所取代,工人阶级从斗争中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要想在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范围内,那怕稍微改善一下自己的处境都只能是一种空想。于是无产阶级喊出了口号:“打倒人剥削人的制度!”提出“民主的社会共和国”,以取代资产阶级共和国,所以六月起义就是“为保存或消灭资产阶级制度而进行的战斗。”

三、奥地利、普鲁士和匈牙利的革命(板书)

法国革命引起强烈的连锁反应,3月13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起义,3月15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起义,3月18日普鲁士首都柏林起义,德国的马伐利亚、捷克、罗马尼亚也先后卷入。革命浪潮汹涌澎湃,从汉堡到马勒莫,从布加勒斯特到巴黎,整个西欧、东南欧地图上插满了象征革命的红旗。

请同学们看漫画。梅特涅是欧洲著名的反动人物。他自称是“扑灭革命火焰的消防队长”,在维也纳起义中,竟然换上女人的裙子,套上头巾,扮成老太仓皇出逃。“消防队长”被革命火焰吓跑了,象征着1815年神圣同盟建立的统治秩序被冲垮了,就在这一刻,欧洲历史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所以马克思后来评述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在东南欧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是受奥地利奴役的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的名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流传千古的诗篇就是在这伟大的时刻产生,诗人带着诗篇和热血沸腾的起义者一起走上了战场。匈牙利的革命部队抗击了敌军的多次进攻,一度攻进奥地利,震动整个欧洲,1849年5月匈牙利正式宣告独立。

1848年革命波涛汹涌,吓坏了封建君主,也吓坏了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害怕革命继续发展会危及自己利益,于是把手伸向被打落水的封建势力,一面拼凑反革命力量伺机反扑;一面把未受革命感染的俄国看作是对付无产阶级的唯一救星。

当革命消息传到俄国、沙皇尼克拉一世立即停止舞会,发布了军队动员令,在波兰集结42万大军,准备派30万人去扑灭法国革命。法国六月起义被镇压,沙皇热烈祝贺,弹冠相庆。不久沙皇军队和土耳其军分头进攻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陷落,革命被绞杀,1849年5月匈牙利革命军大败奥地利军主力,收复首都。沙皇又派出14万大军从背后袭击,革命军腹背受敌,于8月13日最后失败。至此欧洲革命烈火被基本扑灭下去了,沙皇俄国充当了镇压革命的“欧洲宪兵”。

四、马克思、恩格斯和1848年革命(板书)

(提问学生归纳马、恩的革命活动)

〈1〉指导同盟(板书):马克思指导组织同盟参加革命和制订革命纲领,由于当时德国仍是处于割据分裂局面,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制订的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提出的基本任务就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统一的共和国。

〈2〉回德意志参加革命(板书):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意志在科伦创办了《新莱菌报》。由于当时德国的同盟组织和盟员已经溶合到革命浪潮之中,难以直接联络,通过报纸宣传,比原有的秘密联系能更有效地起到指导作用。新莱菌报的主要文章和评论几乎由马克思、恩格斯撰写,他们关注整个欧洲革命,逐日报导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对德国的反革命和资产阶级自由派的背叛进行公开的抨击,对德国以至欧洲的革命斗争起到重要作用。

在最后决战关头,马克思坚守新莱菌报岗位,直到报纸被查封,恩格斯以一支志愿部队副官的身份参加了南部的护宪起义,直至起义失败,才随革命军撤退到瑞士。

小结:〈1〉1848年革命是近代欧洲规模最大的一次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它扫除了欧洲一大批象梅特涅这样的政治垃圾,沉重打击了欧洲神圣同盟的反动体系,使革命后的19世纪50~60年成为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代。

〈2〉1848年革命带有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不同的特点,作为独立政治力量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起了主导的作用,而资产阶级则在革命获得初步胜利后,立即走向反动。由此马克思总结1848年革命的教训,得出了一个基本的结论:“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在下一次斗争中,法国的无产阶级将不会再受资产阶级的欺骗,他们将建立自己的无产阶级政权——这就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

(3)法国1848年革命是法国1789年以来的第三次革命高潮,请同学们填出下述时间法国出现的事件及政权名称。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2年(第一共和国成立)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七月革命,七月王朝建立)

1848年(二月革命,第二共和国建立,六月起义)

1852年(路易·波拿巴法兰西第二帝国)

(学生填写后,提问,用投影仪打出答案)

提问:①自1789年以来,法国有哪三次革命高潮?(答:1789年的大革命;1830年7月革命;1848年革命)

②1789年以来先后有哪两次建立共和国?

(1792年第一共和国;1848年第二共和国)

有哪两次建立帝国?

(1804年第一帝国;1852年第二共和国)

有哪三个王朝先后执政?

(波旁王朝,六月王朝,波拿巴王朝)

③法国频繁的政权更迭给我们什么启示?

(法国共和国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多次反复的历程。说明一个伟大深刻的革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蹴而成的。新的社会制度往往要数代人前赴后继,艰苦奋斗才可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