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矛和盾的结合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9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战后的西欧和日本”,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四、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课标要求:
以西欧、日本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含义、撒切尔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政策及成效;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的特征、内容;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内容及成效;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含义、政府主导作用的表现及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概况。
(2)过程与方法:比较英、法、联邦德国和日本四国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共同点;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实质;探究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努力学习、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采取的政策以及效果。
难点: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通过对二战后英、法、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模式的介绍,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通过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领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的差异;明白当今世界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道理。
一、在课前让学生思考: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归纳总结: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不断变化和调整实际上是对新政的继承和发展。)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中,各国结合自己的国情逐渐形成了适合各自特点的经济运行模式,以此引入新课。
二、第一目“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是本课的重点,主要讲述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形成、变革及影响。具体内容包括:(1)1945——1979年混合市场经济的形成。着重讲述五个方面内容:①工党与保守党政府轮流执政。②理论依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国家不采用经济计划的方式,而采用经济政策进行调控。③两党各自采取经济措施。④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的特征。⑤该经济模式的效果。教师要帮助学生搞清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含义。(2)1979——1990年撒切尔政府的经济改革。这是本目的重点。要求了解:①改革的背景(经济滞胀);②理论依据(货币主义理论);③政策措施:国有企业私有化、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减税、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削减社会福利,减少财政赤字。④成效(通货膨胀率下降,经济发展)。利用教科书中P107“学习思考”撒切尔政府的政策与工党的政策有何不同?让学生加深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探讨改革成功的原因。(3)20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趋势:“多市场、少政府”。教师要帮助学生搞清含义。
三、第二目“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主要从四个方面讲述:(1)形成:1946年开始的法国三党联合政府时期。(2)特征:国有化和制定经济计划。(3)主要内容(书上三点):①扩大国有经济成分;②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对经济发展实行计划指导和调节;③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4)效果:1990年,法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列世界第四。本目不需要展开讲,教学中只需向学生强调两个问题:①法国是西方发达国家中惟一有政府明确颁布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法国经济具有浓厚的国家主导色彩。②法国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而非指令性的,不带有强制性质。法国仍然是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国家,而非社会主义国家。
四、第三目“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教科书中从四个方面讲述,即:(1)形成:1949年上台的阿登纳政府建立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2)特征: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3)内容:①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②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③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4)效果: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60年代中期位居欧洲第一。关于“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要结合教科书中“资料卡片”(路德维希艾哈德语)内容理解。联邦德国的具体政策内容不必展开,但在讲完本目后,要将联邦德国模式同英、法对比,找出其个性:没有对德国经济进行大规模的国有化改革。
五、第四目,主要从四个方面讲述:(1)政府主导型经济的确立: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要明确“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含义: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竟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制定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2)特征。可以结合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进行相互比较,得出日本的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3)政府的主导作用的体现。对教科书的要点进行归纳:①实施产业政策,促使资源流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②制定经济计划,引导企业决策和行为。③采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经济。(4)效果。利用教科书中的数据、图片和“资料卡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印象,归纳为:①1987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②20世纪90年代,尽管出现“泡沫经济”,速度有较大下降,但是日本作为经济强国的地位没有动摇。
通过探讨“学习思考”日本经济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深入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认识到当今世界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
六、讲完本节四目内容后,让学生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以及平时积累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对比西欧和日本的经济运作模式,并探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从而深化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还要了解,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共同特征——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并存。
七、本节是本专题最后一节,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专题知识结构完整、系统。

相关阅读

走向世界的日本


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自由民权运动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革命运动B.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C.农民阶级暴动D.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1889年日本宪法制定的原因是
①由于农民负担加重,发生暴动
②中小资产阶级和地主掀起“自由民权运动”
③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不满情绪强烈
④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稳定社会局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3.日本政府第一任内阁首相是
A.木户孝允B.西乡隆盛C.高杉晋作D.伊藤博文
4.下列关于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由伊藤博文起草
B.天皇权力受议会限制
C.国家主权掌握在天皇手中
D.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
5.1894年,同意放弃过去对日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治外法权的国家是
A.美国B.法国C.英国D.德国
6.下列国家或地区遭到日本侵略的先后顺序是
①琉球②朝鲜③台湾
A.①②③C.③①②B.③②①D.①③②:
强化提高
7.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改革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B.资产阶级是改革的领导者
C.改革废除了封建身份制度
D.改革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8.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力量进行改革
B.倒幕派掌握政权,力行革新,顺应了时代潮流
C.废藩置县,建立近代统一国家,形成统一市场
D.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9.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未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重要的原因是
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B.资产阶级还没有能力克服封建专制主义
C.倒幕中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
D.日本1889年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10.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主要有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②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③由半殖民地状态走向了殖民扩张道路④封建等级制被形式上的平等所取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军找不到一张克里米亚的军用地图,士兵素质较差。军队缺少军需,而奸商贪官却倒卖军用物资。结果伤亡30万人后战败,接受苛刻的和约。
材料二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理率四艘军舰来到日本,以武力叩关。幕府被迫开国,不久相继和美、英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承认开港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
——岳麓版教科书
培理来航
材料三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指出俄国与日本改革的原因有何不同?
(2)俄国、日本两国的改革对本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相同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了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
12.胡适曾在20世纪初期说:“日本一个小岛围,那么贫癖的土地,那么少的人民,因为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等几十人的努力,只因为他们拼命为大家,肯拼命地用这个世界的新工具,居然在半个世纪之内一跃而成为世界强国之一。”胡适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论证说明。
高考链接
13.(2003年全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脱亚沦》一文中说:“为今日计,我国不能再盲目等待邻国达成文明开化,共同振兴亚细亚,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支那(指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我们日本人要……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福泽谕吉的观点被称为“脱亚入欧论”。
材料二1890日本首相在国会演说中声称,日本不仅要防卫国境线,而且要保卫国境线外的“利益线”。这一演说被认为是日本“大陆攻策”确立的标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对亚洲邻国持何种态度,主张对它们采取何种政策。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大陆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材料二中的“利益线”论对“大陆政策”的推行起到什么作用。
(3)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日本出现“脱亚入欧论”和提出“大陆政策”的社会经济原因。
14.(2007年大连模拟)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19世纪中期的俄国、日本最具有典型特色。
请回答:
(1)简要概括俄国、日本改革的相同历史背景。
(2)俄、日两国的改革都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试结合“解放法令”和明治政府的有关措施分别简要说明。
(3)1904~1905年俄日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而交战。这次战争与两国改革有什么必然联系?

参考答案
基础提高
1.BC项是一干扰项,A项中的“革命”不对;B、D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实质”之意的是B项“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2.B其中③表述不符合史实,当时日本政府给予他们种种特权和经济上的扶植,不可能会产生不满情绪。
3.DB、c所述两位是倒幕派的领袖人物;A、D所述两位相比较,符合题意的是D项“伊藤博文”。
4.BB项“天皇权力受议会限制”其实是“天皇独立专权”。
5.C1894年,日本同英国签订条约,英国同意放弃在日的治外法权,美国等国是随后放弃的。
6.D日本于18972年侵占琉球,1876年侵略朝鲜,1874年侵略台湾。
强化提高
7.D改革建立的应是天皇专制;B项应考虑到还有中下级武士;C、D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主要依据”之意的正确答案是D项。
8.BA、B、C、D四项都是其因素之一,但A项“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是《1889年宪法》颁布后获得的,C项“废藩置县”是一项措施,D项是一外因;符合题干“主导因素”之意的应是B项。
9.A日本的倒幕维新运动,均是由中下级武士领导的,倒幕之后建立的明治维新政府,本质上是个藩阀政府,这就使封建传统观念和专制主义政治得以保留。《日本帝国完法》之所以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正是这种保留的反映。B、C两项虽也属原因,但起的作用都不如A项重要。
10.C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封建国家,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所以①正确,明治维新期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同时,废除了不平等条约,结束了半殖民地状态,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课外延伸
11.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及分析材料的能力。第(1)题可结合材料进行回答,注意语言应简洁;第(2)题应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影响。第(3)题注意理解材料三中“西方文明”的含义是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答案:
(1)俄国: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暴露农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国内矛盾。日本:西方列强入侵,被迫开国,民族危机严重。
(2)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3)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或20世纪30年代侵华战争)。
12.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成绩是怎样取得的,围绕这个中心,基本可以得出三种结论。肯定这一观点的,论证时需重点强调倒幕派的强大和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及引进西方科技的学习精神。否定这一观点,则需要说明明治维新的成功是否仅仅“几十人的努力”的结果。认为观点不全面的则要运用日本强国的种种手段措施来说明。
答案:
观点正确论:①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日本的发展兴盛根本上是其自身努力奋斗的结果。②明治维新前,倒幕派果敢推翻幕府统治,明治维新中伊藤博文等大刀阔斧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清除了封建割据;并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发展教育,实现了社会转型。③明治维新后继续发展经济,推动了日本的强盛。_
观点错误论:①其强盛并不是伊藤博文等几十人努力的结果。武装倒幕有广大人民参加,特别是中下级武士的作用,经济发展多是国民奋斗的结果;②日本的飞跃并不是仅仅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等几个方面,而日本强盛是建立在对海外掠夺基础之上的。如侵朝战争,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③胡适的言论不过是为其资产阶级改良主张寻找历史依据而已。
观点不全面论:(综合以上两方面论述作答即可)
高考链接
13.通过阅读分析,从材料一中可以归纳出日本对中国和朝鲜的既定政策为模仿欧洲国家的侵略。第(2)问要求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就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材料二中的“利益线”只不过是它侵略的一个借口。第(3)问也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要求从经济角度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市场、资源,通过经济手段又难以达到目的,只有靠侵略来实现。
答案:
(1)对亚洲邻国持轻蔑态度。主张模仿欧美列强侵略亚洲邻国。
(2)以侵略中国为中心,把侵略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第一步。为侵略提供了借口。
(3)日本帝国主义发展需要扩大国内外市场,由于国内封建残余严重等原因,更需要国外市场,这一目的难以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更多依靠军事手段。
14.第(1)题先回忆两国改革的背景,再从中找出相同点。第(2)题主要回答两国改革内容中,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的措施。第(3)题实际是回答日俄战争的目的。
答案:
(1)欧洲工业文明的冲击;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2)俄国:废除农奴制,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商品销售市场;贵族地主掠夺大量赎金,积累了资金。
日本:废藩置县,统一国内市场;“四民平等”提供更多劳动力: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战后世界体系的建立和20年代的相对稳定


第七课战后世界体系的建立和20世纪20年代的相对稳定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主宰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主要内容。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和作用。国联的建立。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华盛顿体系的构成和作用。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
通过巴黎和会和各国关系的讲解,培养学生能够从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地位方面分析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的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社会现象来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和归纳知识线索和结构的能力。
通过对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巴黎和会是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凡尔赛和约是掠夺性的和约。国际联盟是帝国主义列强维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工具。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增强了美国的地位;《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凡尔赛和约,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主要条约。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结果如何?
(学生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思考题1.巴黎和会召开的时间、地点。
2.参加和会的国家有多少个?
3.主宰巴黎和会的国家和人物。
导入新课
1918年11月,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除,斗争从战场上转移到会议桌上,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即“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这些内容。
讲授新课
第10课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板书)
巴黎和会(板书)
(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大字部分,利用投影仪思考问题。)
1919.1巴黎凡尔赛宫27个国家英、法、美
巴黎和会是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及弱小国家的会议,苏俄没有参加,英、法、美三国成了会议的主宰。
劳合·乔治
克里孟梭
威尔逊(板书)
(看61页插图,并看录像带。)
左边第一位,即脱帽致意的是法国总理克里盖梭,态度顽固狡诈,权力主张以最严厉的手段削弱德国,目的是想凭借法国强大的陆军来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引导学生分析:外交上的争夺实质是大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大较量,广大中小国家处于无权地位。通过对人物的认识激发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兴趣,并了解实力外交政策。)
中间人物是美国总统威尔逊,是个固执己见的资产阶级理想主义者,他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目的是利用德国同英法抗衡,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实现其统治全世界的野心。
右边这位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他矮小、精明、圆滑,反对法国极力削弱德国的要求,目的是让法德两国相互牵制,以维护欧洲大陆的均势。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经过5个多月激烈争吵,最终签订了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它作出了哪些规定呢?
内容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军事方面A.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
B.莱茵河东岸地区50公里内不得设防政治方面禁止德国同奥地利合并殖民地A.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加以瓜分;
B.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人继承
(学生阅读课本62页大字部分,并按表格总结归纳知识点。)
从条约内容上看,哪些方面体现了帝国主义的掠夺性和分赃性?
(德国领土被宰割,限制军备以免造成对英法威胁,保留军队以镇压革命,对殖民地的重新瓜分,体现了列强的分赃性;干涉中国主权,说明列强欺凌弱小国家的反动本质。)
利用投影放大《一战后的欧洲》地图,分条讲解分析条约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列强分赃的实质。
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的什么运动?
联系中外史实,加强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复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除德国之外,协约国还同哪些国家签订和约了呢?
对奥、保、匈、土的和约(板书)
这些和约同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它对世界造成什么影响?
凡尔赛体系(板书)
凡尔赛体系的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复习同盟国的主要国家。)
巴黎和会并没有实现美国的野心,但在美国倡议下出现了一个新的国际机构一国际联盟。
(看课本第63页最后一段并回答问题。)
国际联盟(板书)
国联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它实质上是什么样的机构?
1920年(板书)
国联只是帝国主义列强维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工具。它实质是凡尔赛体系的继续,最后被英法操纵,干尽了坏事。
巴黎和会使列强在西方的矛盾暂时得到缓和,那么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又是通过哪次会议解决的呢?
华盛顿会议(板书)
(阅读课本第64页大字部分,并思考回答问题。)
时间——1921-1922年
倡议者——美国
地点——华盛顿
参加国一一9个
主要条约——《四国条约》
《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九国公约》
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分析主要条约的实质,增强爱国情感。
《四国条约》以体面的形式埋葬了英日同盟,增强了美国的地位。《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使美国取得同英国相等的制海权。《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对外扩张,中国被当作交易对象。证明了“弱国无外交”。因此,要使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必须提高人民素质,发展高科技,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努力学习,不让悲剧在我国重演。
然而,一战后毕竟也维持了一段相对稳定时期。
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板书)
(提问)出现相对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课本归纳回答
(提问)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概况如何:
学生回答:美日发展较快,法、德、某虽遭大战破坏严重,但也超过了战前水平。
教师总结:和平的国际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保证。
(三)总结、扩展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这次会议,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重新分割世界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但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出现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尤其是德国与战败国、美日之间矛盾。因此,该体系不可能维持下去,并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板书设计
第7课战后世界体系的建立和20世纪20年代的相对稳定
20世纪20年代的相对稳定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教案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教案

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德川幕府的统治

幕府统治的建立,封建等级制度,锁国政策与封建统治的动摇

幕府统治的实质及锁国政策的影响

探究幕府统治危机与明治维新的关系

图示法、综合探究、比较、分析

日本实际上是由幕府和藩国共同构成的封建统治国家

黑船事件

“黑船事件”《日美亲善条约》,锁国走向开国

东西方的差距,黑船事件使日本被迫打开国门

情境再现,问题与分析

闭关锁国、封建落后将会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

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

殖民势力的进一步渗透,社会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封建领主经济的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阶级矛盾的尖锐、民族危机的加深、导致了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

问题探究法

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是内、外因造成的,它是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源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状况及危机。

日本由锁国走向开国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德川幕府的统治

(1)德川幕府统治的建立。

1603年初,德川家康打败竞争对手,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江户设立幕府,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幕府统治,史称德川幕府或江户幕府,开始了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当时,天皇虽然享有崇高威望,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并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将军也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必须听命于将军。将军与大名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从将军或大名那里得到封地和禄米,但必须效忠将军或大名,这些武士一般是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的特权,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德川幕府为了从思想意识上培养武士这个支柱,大力宣扬武士应具有忠、义、勇的“武士道”精神,使武士为其效力和卖命。

(2)幕府统治政策。

实行幕藩等级制度。为巩固幕府统治秩序,德川幕府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将军、大名、武士占日本全国人口的10%,属于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占人口的百分之十,经营工商业,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农”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是受压迫受剥削的主要群体,他们不仅交租还要负担各种杂役和劳役;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是“贱民”。各等级界限森严,世袭不变,互不通婚,衣食居住都有区别。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德川幕府统治前,日本对外贸易比较发达,商船远航到中国、朝鲜及东南亚各国。16世纪下半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开始到日本活动,以传教士为先导的欧洲殖民势力迅速向日本渗透,全国天主教徒从30万猛增到70万人。一些藩国通过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德川幕府建立后,为巩固统治,防止外部势力对日本的侵入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从1633年起曾多次发布“锁国令”,严禁日本人与外国贸易,禁止日本与海外交往,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只许同中国、朝鲜、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对外商业活动受到严格控制,同时幕府还规定日本人不得出国,也不许在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的船只。

实行限制工商业政策。闭关锁国本身就严格限制了商业活动,同时对工商业者采取歧视态度,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实行商品专卖,设立关卡、对工商业者财产恣意没收。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把幕府统治限制工商业的政策与“工、商”社会地位联系起来分析,进而理解这一政策的消极影响。

(3)德川幕府统治开始出现危机,封建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第一,严格的等级制度虽然维护了封建统治,但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第二,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近代日本的落后。

第三,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德川幕府统治建立后,全国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农民负担相对减轻,生产积极性提高,因此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村手工业也迅速发展,并逐步同农业分离,新的手工业中心和商业中心也随之形成。商业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18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

第四,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封建主为解决经济拮据,变本加厉地剥削农民,大幅度提高地租,增加各种捐税,农民无法承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工商业者也不满严格的限制和掠夺;19世纪中叶,中下级武士阶层地位恶化,迫于生计,不得不冲破封建等级观念和法规的束缚,去做教师、医生或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有的甚至投身为商人家中的养子,武士的特权和利益受到挑战,逐渐滋生出反抗幕府统治的思想。1837年大盐平八郎起义表明日本封建社会统治基础已开始动摇。

看教材“武士”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增加学生感

分析农、工、商的位次,探究出等级制中隐含着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和封建经济缓慢发展的原因性认识。

学生阅读思考,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引起了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和封建等级秩序的变化,商人地位开始举足轻重,中下级武士穷困潦倒,从幕府统治的基础转变成反幕府统治的力量,进而全面理解日本封建社会统治基础已开始动摇。

简要解释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封建等级制度。

解题关键:封建等级制度,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思路引领:德川幕府实行封建等级制度的目的,等级的构成。

答案提示: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德川幕府把全国所有人分为士、农、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级,不同等级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士”为统治阶级,包括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及“贱民”为被统治阶层,“农”的人数最多,为各种杂役、劳役的主要承担者,工商业者在当时受到统治者歧视,等级制度维护了封建统治,同时也激化社会矛盾。

黑船事件

(1)西方列强侵略日本的背景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日本被纳入侵略目标。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19世纪中期,亚洲许多国家已相继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日本也成为列强侵略的目标。其实从18世纪中叶起,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窥视日本,首先是沙俄。1711年和1804年俄国两次要求通商,遭到拒绝。列强的多次叩关,均未能打破其锁国政策,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在打开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后,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日本。

(2)“黑船事件”及列强对日本的侵略。

1853年,美国海军将军佩里率领一支由4艘军舰组成的舰队来到日本,强行闯入日本港口。代表美国政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并约定将在第二年再来日本,听取答复。因为佩里舰队的军舰是黑色的,船上的蒸汽机又冒着黑烟,所以日本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黑船事件”。

关于《日美亲善条约》得出以下认识:①它是“黑船事件”的直接后果;②是日本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③条约的不平等性;④条约的影响。随后,英、俄、法等国也效仿美国,同日本签订了所谓的“亲善条约”,内容有过之而无不及。

(3)列强侵略日本的影响。

日本被迫开埠通商,列强同时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设立租界等各种特权,最终使日本从锁国走向开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从而引起整个日本社会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这种示威实际上是实力的挑战,是东西方发展差距的结果。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解题关键:日本社会状况的变化。

思路引领:从消极影响和客观上的推动作用两方面分析。

答案提示:①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打开了日本的门户;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日本主权遭到破坏,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②冲击着日本社会,激化了社会矛盾,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③冲击着旧体制,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④先进思想的传入,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列强的入侵,进一步暴露日本社会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腐朽,因此反对幕府统治,要求变革社会的呼声更加强烈。

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

(1)西方殖民侵略的进一步加强。教师可补充相关的数据来说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

开国后,西殖民势力不断向日本渗透,日本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欧美国家和廉价工业品大量涌进日本,如棉织品、毛织品、船只、武器等;日本的原料又源源不断运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如:生丝、棉花、油、茶、海味等,致使日本对外贸易迅速增长,1867年输出为1200多万美元,输入2160多万美元。另外,由于日本国内金银比价与国际市场比价差距悬殊,列强利用日本黄金价格大大低于国际牌价,大量套购,攫取暴利、致使日本大量黄金大量外流,钱价下跌。

(2)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一方面,外国工业品倾销,传统的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手工工场纷纷破产,工人失业,同时由于黄金大量外流,钱价下跌,物价暴涨,洋货大量输入、民族经济遭到打击,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纷纷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农民起义次数剧增,1865~1867年平均每年发生55.3起;城市贫民起义次数也显著增加,1865年~1867年平均每年发16.6起。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新兴地主和高利货商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对自己政治上无权的处境越来越不满;长期受幕府排挤长州、萨摩等西南诸藩,大名也不满现状;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下士,因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更加不满,这一切反映了幕府统治基础的进一步动摇。

(3)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侵略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无尽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料的大量出口刺激了生产的发展,1860~1867年输入总值增加了5倍多;同时,资本主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也传到日本,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长期与外国人打交道中,一些有识之士,目睹了工业文明的优势,开始从国外购进机器,建立工厂,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受幕府排挤的西南诸藩,大名们看到了幕府的软弱无能,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如保护和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创办西式企业、改革军队和采用洋枪洋炮、整顿财政、广求人才、鼓励西学。各藩的改革虽然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但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来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倒幕前的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改革力量的出现;美国首先打开日本的大门;倒幕力量的形成;德川幕府被推翻;明治维新

2.思想教育目标:

①国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造成了日本幕府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倒幕运动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建立了明治天皇政府。

②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划时代的资阶改革运动,它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3.能力培养目标:

①分析倒幕运动前日本改革力量的形成,帮助学生掌握从生产关系变化入手,正确认识新旧社会交替时阶级关系变动的科学方法。

②论述明治维新对日本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既有重点又能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

2.难点: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引起的日本社会的深刻变化和对明治维新的评价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法,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日本和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古代史部分,我们曾经讲过:1192年,日本进入了什么时期?

[导入新课]统治日本将近700年的封建幕府,终于在1868年被推翻了,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称为“明治维新”。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是怎样的呢?

[讲授新课]

一、倒幕前的日本(板)

19C中期,日本还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延设在京都,但实权掌握在将军德川庆喜手中,将军的政府设在江户(今天的东京),称幕府。德川家族就占有全国土地的1/4,将军以下有大名,全国共有260个,大名的领地叫藩,为了加强对大名的控制,规定大名须隔年到江户参观,侍奉将军一年,妻子儿女留作人质,常住江户。将军和大名有自己的家臣——武士,全国有200万人左右,所以说:“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的统治阶级。

占日本人口80%的是农民,幕府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德川幕府主张将农民置于不死不活的境地,“不要让他们困难,也不要让他们自由,就是对农民的慈祥”。农民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他们终年辛苦,却要将收获物的一半以上交给封建领主,还要担负名目繁多的苛税和徭役。统治者公然声言:“农民象芝麻,越榨越出油”。正是由于这样,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另外,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属于封建等级的下层,也受到幕府的歧视和压制。

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在日本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当时全国雇工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有三、四百家,有的手工工场雇工达一百多人,大阪、京都等城市成为商业中心,一些商人和高利贷者还在农村把农民抵押而过期无力赎取的土地据为己有,并召幕农民开垦土地,成为新兴地主。由于封建经济的衰败,大名、武士生活水平下降,一些大名、武士开始经商。总之,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他们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取得政治上的统治权,而一些大名和武士日益资产阶级化,由原先封建统治的支柱变成了反对幕府的一支力量。可见,封建的幕府已成为日本社会的众矢之的了。

日本除了内忧,还有外患。长期以来,统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锁国的政策,日本各藩不必向中央政府请示,可以随意击沉一切有登陆日本企图的外国战舰。19C中叶,西方列强打开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中国首当其冲地遭到资本主义的侵略。同学们思考一下,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不久,西方列强也敲响了日本的大门。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闯入日本浦贺港。第二年,它第一个强迫幕府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在这以后,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依仗着军舰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的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和以幕府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苦难深重的日本人民对幕府的统治更不满。内因和外因结合,造成了幕府统治危机的总爆发。

二、倒幕运动(板)

早在1837年,下级武士出身的大盐平八朗,在大阪发动武装起义,反对幕府的暴政,有几百人参加。尽管在一天之内被镇压下去,这次起义成为打倒幕府统治的一个信号。从60年代中开始,日本人民掀起了斗争的高潮。在这一过程中,日本西南部的长州、萨摩、土佐、肥前四藩中的下级武士,迅速扩大实力,成为日本资产阶级和倒幕的主要力量。

1867年,倒幕派加紧在宫延活动,联络一些权贵,争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获得讨幕密诏。陷于孤立境地的德川庆喜见势不妙,立即采取了以守为攻的政策略,辞去将军的职务,“奉还大政”于天皇,妄图以此来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时机,卷土重来。1868年初,德川庆喜潜出京都,逃往大阪,集结兵力,待机反扑,于是一场公开的内战爆发了。在京都附近的伏见、鸟羽一带,倒幕军与政府军展开了决战。这场战役,幕府军队全线溃败,倒幕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倒幕军乘胜追击,直逼江户,德川庆喜被迫投降。这样,日本最后一个封建幕府政权被推翻了。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往东京,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

三、明治维新(板)

(P161大字)明治维新是日本天皇政府自1868年开始实行的一场资阶改革运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取消大名对各藩的统治权,打破了国内封建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国家的统一;②在经济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实际上是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还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积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由于明治维新的领导权掌握在地主资阶的代表武士集团的手中,作为幕府统治的支柱,他们同封建势力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起以天皇为中心的地主资阶专政。同时,也由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间较晚,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占有殖民地等都落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后面,强迫日本的地主资产阶级特别狂热地运用对外侵略、掠夺和杀戳的血腥手段,来补充本国财政资本的不足。

[巩固小结]

本节课主要掌握一主题三方面:一个主题,就是明治维新。三个方面是指:产生明治维新的国内外因素;打倒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明治维新及其对日本社会构成的影响。明治维新是在日本的封建制度日趋瓦解、民族危机沉重的背景下发生的,明治维新又是地主资阶为代表的倒幕力量通过军事手段摧毁幕府统治、建立新政府而实现的。明治维新不仅使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摆脱了民族危机,很快成为亚洲的强国。

(六)板书设计

第20课明治维新

一、倒幕前的日本

二、倒幕运动伏见、鸟羽战役

三、明治维新

1.内容

2.影响

(七)作业:P163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