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3-22《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左 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塑造形象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2.了解本文叙议结合、揭示事物因果联系的说理方法,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认识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的原因,认识取信于民的道理,了解掌握战机的重要性,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文学常识】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题目是编者加的。传说此书是春秋左丘明根据鲁史编写的,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史料。
2.《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春秋》三传”之一(《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的文学成就:①叙事具体生动,详略得当,手法灵活,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②善于写战事,大小战事有数百次,特别是几次大规模战事写得最出色,往往描写战争起因、性质、胜负的内外因素如民心向背、将帅品格等。《左传》,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正音正字】
1.易读错的字:刿guì 间jiàn 鄙bǐ 弗fú 帛bó 孚fú 乘chéng
2.易混淆的字:遂-逐 竭-渴 衰-哀 伏-优 辙-撤 轼-拭 靡-糜
【积累词语】
1.掌握常用词语:伐、间、鄙、安、牺牲、加、信、孚、福、狱、鼓、可以、靡。
2.掌握特殊句式:何以战(倒装句);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虚词积累】
之
代词;用在动词后代人或代事;相当现代汉语:他、他们、它、它们等。
用在动词后指代事物;相当现代汉语:这、这个、这件事。
动词;充当谓语;相当现代汉语:往、到、去。
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作定语的标志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必译。
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
用在表时间词语后或动词后,起延长、舒缓或调长音节的作用;不必译。
其
代词;指代人或事物;相当现代汉语:他、他们、它、它们等。
指示作用;相当现代汉语:这、这个、这些、哪、那个、那些。
物主代词;相当现代汉语: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等。
用在数词前;相当现代汉语:其中的。
副词;表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大概、或许、恐怕等。
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岂、究竟等。
表祈使;相当于现代汉语:应该、一定(要)等。
表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必译。
连词;表假定;相当于现代汉语:如果。
夫
代词;起指代作用;相当现代汉语:这、那。
助词;用于句首,作发语词,以引出议论;不必译。
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哎、呀、啊。
名词;相当现代汉语:丈夫、成年男子。
盖
副词;表示猜测语气,也称推原之词;相当现代汉语:大概、大约、原来。
助词;用于句首,以引起议论;不必译。
名词;相当现代汉语:盖子、顶蓬。
动词;相当现代汉语:盖。上
孰
代词;表示疑问;相当现代汉语:谁、什么、哪个、哪件事等。
通“熟”;相当现代汉语:成熟的;成熟、仔细、周详。
【朗读课文】
【课堂练习】
1.用文中一个词概括鲁庄公的特点。( 鄙。 )
2.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各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不仅明确鲁庄公“鄙”,更要揭示曹刿“远谋”,即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
3.解释下列古今意义有差别的词:
词语古义今义
师多指军队多指老师、师傅
狱诉讼案件监狱
加虚夸增加
牺牲古代祭扫用的猪牛羊等为正义目的舍弃自己生命,泛指捐弃某种权益
可以两个词:可,能愿动词,即“可以”;以,介词,拿、用的意思是一个能愿动词
4.辨析“其、之”:
其:其乡人曰(代词,代曹刿,译“他的”)
下视其辙(代词,代齐师,译“他的”)
公问其故(代词,指代战胜齐师。“那、那个”)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代词,代齐师,译”他的”)
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战争)
登轼而望之(代词,代齐师)
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
小大之狱(结构助调,可译作“的”)
忠之属也(结构助词,可译作“的”)
故克之、故逐之(代词,代齐师)、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语气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课外作业】
1.按要求的格式,逐句翻译全文。
2.完成“学习建议”。
3.通过图书馆或因特网,了解《左传》及其文学成就。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翻译: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要点: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秋》和《左传》记每年的事,都是先写出这一年是鲁国哪一个国君在位的第几年;并且称鲁国为“我”。师,作“军队”讲。这个意思现在我们还用,如“兴师动众”。伐,讨伐,攻打。这一句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和交战的是哪两个国家。
原文: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鲁庄公要迎战。曹刿请求谒见庄公。他的乡人说“有权位的人考虑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要点:将,时间副词。将战,要战而未成,意思是准备出战。请见,请求(庄公)接见。其,代词,他、他的,指曹刿。乡人,同乡人。肉食者,即食肉者(吃肉的人),指那些有权位的人。谋,谋划,考虑。之,代词,指打仗这件事。间,参与。焉,这里表示疑问语气。
原文: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翻译:曹刿说:“有权位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谒见庄公。
要点:鄙,鄙陋,目光短浅。远谋,远大的谋划,深谋远虑。乃,副词,于是。、入,进去,指进鲁庄公所在的地方。以上是第一段的第一层,写曹刿见鲁庄公。
原文: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曹刿)问(鲁庄公):“靠什么作战?”庄公说:“衣服食物这些安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要点:何,疑问代词,什么。以,介词。文言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须放在介词的前面。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条件作战?衣食安,就是衣食这些用来养生的东西。安,“养”的意思;加结构助词“所”,组成名词性词组“所安”,在句子里充当动词“专”的主语。专,专有,独享。“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于人”。(文言里,介词“以”的宾语“之”往往省略;“分人”,中间又省了介词“于”。)
原文: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不会跟随(你去作战)的。”庄公说:“祭神用的牛羊、玉器、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据实上告。”
要点:牺牲玉帛,都是祭神用的东西。牺牲,指牛、羊、猪之类。玉,玉器。
帛,丝织品。加,增加,这里有虚报、夸大意。必以信,必定用诚实的态度
(对鬼神)。信,信实,不虚伪。
原文: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曹刿)回答说:“小的信用未能取得神的信任,神不会保佑你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狱讼,即使不能—一明察,也必定以诚心来处理。”
要点:孚,大信,动词,取得信任的意思。福,作动词,赐福,保佑。狱,诉讼案件。虽,即使。察,仔细考查,弄清楚。以,按照,依据。情,诚,诚心。
原文: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曹刿)回答说:“这是尽心于人民的一类事情啊。可以依靠这个条件战一战。(如果)作战,(我)就跟您一块儿去。”
要点:忠,尽己之心,竭诚为民办事。属,一类。可,可以。以,介词,凭,靠,后面省略宾语“之”。可以,可以依靠(这个条件)。则,就,那就。从,跟从。以上是第一段的第二层,写曹刿问鲁在公。
原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翻译:鲁庄公同他(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这个地方)作战。庄公要击鼓。曹刿说:“还不行。”
要点:乘,四匹马拉的战车,这里作动词,乘战车。古时作战,击鼓进军,鸣锣收兵。一个“将”字,在结构上与上文“将战”、下文“将驰”照应;在刻画人物性格上生动地写出鲁庄公草率从事的鲁莽态度,更衬托出曹刿的有见识。鼓,动词,击鼓。鼓之,击鼓进军。“之”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未可,还不行。
原文: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翻译:齐人三次击鼓。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要点:三鼓,三次击鼓(古文表示动作数量,中间不加动量词)。可矣,可以了。
原文: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翻译:齐军大败。鲁庄公要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曹刿)走下车(或向下)观察齐国战车的轮迹;登上车轼了望,(然后)说:“可以(追赶)了。”于是追赶齐国军队。
要点:驰之,驱车追赶。未可,还不能追赶敌人。视,是近看。望,是远看。遂,于是,就。逐,追逐,追击。这一段,为战后曹刿论述战术原则伏笔。
原文:既克,公问其故。
翻译:战胜齐军以后,庄公问那个原因。
要点:既,副词,已经;克,动词,战胜;其,指示代词“那”“那个”。
原文: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激发(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完了。他们的士气完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有埋伏。我观察他们的车辙混乱,了望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追击他们。”
要点:夫,发语词,没实在意义。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激发(士兵的)勇气。再,第二次,省略动词“鼓”。而,相当“就、则”。衰,衰落。竭,尽。彼,他们,指齐军。盈,充满,这里引申为旺盛、充沛。测,推测、估计。惧,怕。伏,伏兵,埋伏。靡,倒下。军旗倒下是兵败的迹象。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有人物言谈的记叙、场面活动的描写;人物形象具体、故事曲折生动。但全文以“论”为中心。全文三段。
第1段,写战前,曹刿帮助鲁国作准备。曹刿请见,与鲁庄公论述战前政治准备——必须取信于民。
第2段,写战时,记叙战斗经过,突出曹刿的作用和战术。曹刿参战,辅佐鲁庄公打败敌人。曹刿协助庄公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为战后曹刿论述战术原则伏笔。
第3段,写战后,曹刿交代用兵的原因。曹刿论战,总结鲁军取胜的原因,补写上文的所以然。这样写,既合理,又突出重点。
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文章极具剪裁之妙,这主要体现在第三段。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可写的事情很多,而作者只写了“击鼓”“逐师”两件事,有意略去了与这次战争特点关系不密切的内容,而使剩下的这两件最富特色、也最为重要,成为战争致胜关键的事情在简练的叙述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思维训练】(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曹刿论战》,“论”是什么意思?文章“论”了什么?
论,评述,论述。 开头“论”请见缘由;中间“论”作战时机;最后“论”取胜原因。
2.曹刿为什么“请见”?
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为什么唯独“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4.曹刿认为出击、追击的最佳时机在什么时候?
最佳出击时间在“彼竭我盈”之时。最佳的追击时间在“辙乱”、“旗靡”之时。
5.从《曹刿论战》可以看出曹刿和鲁庄公是怎样的人?(各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曹刿——远谋。鲁庄公——鄙。
6.齐国进攻鲁国,是强国欺凌祸国,但鲁国打败了齐国,这是什么原因呢?
当时鲁国的曹刿看到情势危急,看到有权位的人未必能应付局面,于是积极向鲁庄公进谏,主动要求参战。鲁庄公采纳了他的战略,终于造成了我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叙述了追去的时机——辙乱旗靡。这是战略防御的原则。 )
7.课文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作者是围绕“论战”这个中心剪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凡是曹刿论战的部分就详写;与中心无关的,就尽量少写或不写。文章寓论于叙,在记叙曹刿的言行过程中,详写了三次对话,都紧扣一个“论”字,反映了曹刿在战略、战术方面的精辟见解。整个战争过程则写得十分简略。至于君臣相见之礼,战前物质准备,战场复杂情况,各军如何追击等等,都只字未提。全篇略写庄公,详写曹刿,从而集中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另外本文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左传》的文学艺术特点。
【拓展学习】阅读《子鱼论战》,回答问题。
1.“宋师败绩”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宋襄公的性格是导致宋师败绩的原因。子鱼的话道出了宋师败绩的原因,又紧扣“子鱼论战”这一标题,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2.鲁庄公的“将鼓之”、“将驰之”与子鱼的“请击之”有何本质区别?
鲁庄公“将鼓之”是在齐军士气正盛之时,表现其不懂抓住战机及急躁冒进的鄙陋,“将驰之”表现其不明白详察敌情、知彼知己的军事原则。
子鱼两次“请击”是在楚军立足未稳时,为了打他个措手不及。可见子鱼和曹刿一样,都善于把握战机,富有远见。
3.曹刿的“未可”与宋襄公的“未可”有何本质区别?
宋襄公两次说“未可”,都是在进军的关键时机,表现其要做“仁君”而屡次丧失进攻良机的迂腐,也表明宋襄公不听劝谏,刚愎自用的性格。曹刿两次“未可”,为了以逸待劳,或者查明敌情;不同的是鲁庄公的纳谏,使曹刿拥有实际指挥权,使弱势战胜强势;而宋襄公的固执,使子鱼的正确意见不能实现,最终导致自己的失败。
4.从立意、选材、表现方法三方面,对《子鱼论战》和《曹刿论战》进行比较。
比较点相同点《曹刿论战》《子鱼论战》
选材材料安排详写论战战前分析,战后总结偏重于战后论辩
战争结果庄公按曹刿的主张抓住战机打败齐军宋襄公不听劝谏,而失败
立意国君鲁庄公和宋襄公都鄙急躁冒进,但能虚心纳谏刚愎自用、文过饰非、假仁假义
军师精明善算讲究进谏方式子鱼过于简单化
胜败原因把握战机,取信于民丧失战机
表现对话议论为主,作战过程语言简洁生动,都是“未可”、“可矣”
议论方式议论在于立论议论在于驳斥
5.你知道出自《左传》的成语有哪些?
多行不义必自斃 其乐融融 众叛亲离 言不由衷 重修旧好 齐大非偶 志在必得
一鼓作气 凤凰于飞 唇亡齿寒 振振有词 于取于夺 不甘示弱 咫尺天涯 欲加之罪
幸灾乐祸 退避三舍 有恃无恐 胜之不武 厉兵秣马 相敬如宾 劳师动众 铤而走险
伯仲叔季 人谁无过 问鼎中原 知难而退 筚路蓝缕 名列前茅 困兽犹斗 刚愎自用
尔诈我虞 不侮寡矜 唯利是图 痛心疾首 上下和睦 伉俪情深 居安思危 不敢茍同
马首是瞻 区区之数 永垂不朽 众望所归 举棋不定 断章取义 人心如面 歌功颂德
宾至如归 戎马倥偬 发短心长 淒风苦雨 信而有徵 冠冕堂皇 从善如流 数典忘祖
除旧佈新 回祿之灾 下陵上替 平心而论 先声夺人 蠢蠢欲动 以小人之心度
欲盖弥彰 啧有烦言 共襄盛举 十年生聚 方兴未艾 臭味相投 丧心病狂 卵翼之恩
以袂掩面 食言而肥
【课外预习】
1.读一遍《邹忌讽齐王纳谏》,扫除文字障碍。
2.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相关知识
12曹刿论战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12曹刿论战》,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12曹刿论战[教学目标]
1.认识曹刿的智慧;
2.理解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
3.学习和掌握一些文言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
2.一些文言常识。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
1.诵读并抄写课文。
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中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
2.理解和掌握一些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并能够准确翻译。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
[导入示例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选自《左传》,它的作者是写战争的能手,《左传》中留下了许多文学性很强的场景和细节。但是,在这里的战争,好像没有流血的样子,也没有悬念和转危为安。前面一句“可矣”,下决心出击了,下面一句就是“齐师败绩”。这不是太轻松了吗?前面写战争前动员和政治上的调整和落实,花了那么多篇幅,都是为战争;可真正到了打仗,却好像还没有开打就赢了。再说,齐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曾经九合诸候,一匡天下,齐国的军队绝不是豆腐渣,怎么就这么轻易地“败绩”了呢?
这样的处理,透露出作者的匠心:文章的重点,不在战争,不在战争如何取胜,而在战争为什么取得了胜利。文章的中心,不是战争,而是决定这场战争并取得胜利的人。而且也不是这个人的一切,而是这个人的思想,他的战争理论。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他的理论吧。
[导入示例二]
本课文的题目“曹刿论战”,可能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这是一篇议论文。其实不是。这是一篇记叙文,是从《左传》中节选出来的。《左传》据说是对孔子所编《春秋》的注解和阐释。孔子编《春秋》,按年月日顺序,提纲挈领,很简明,于是后来就有人作“传”,也就是加以注解和补充丰富。现在读的这一节,就是左氏对《春秋》所记载的鲁庄公十年时的大事所作的一个注解和补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篇文章。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词句:
(1)乃入见:(曹刿)于是就入朝见鲁庄公。
(2)问何以战:(曹刿)询问凭什么来打战。何以,宾语前置。
(3)民弗从也:民众是不会跟从的。
(4)牺牲:祭祀用的牛、羊、猪等。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信用、信服;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
(6)忠之属也:这是尽本分的一件事。注意句子的判断句式。
(7)战则请从:请:请允许我……。注意与“曹刿请战”的“请”的区别。
(8)乘(shènɡ):战车。
4.请学生笔译本段。
5.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6.诵读本段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方法如上。
重点词句:
(1)战于长勺:(两军)在长勺开战。介词词组(于长勺)后置,翻译时要提到动词(战)的前面。
(2)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进攻。鼓:击鼓;名词作动词。之:语气助词,不译。
(3)驰之:驱车追赶。之:语气助词,不译。
(4)下视其辙:(曹刿)下车查看了齐国部队的车痕。
(5)既克:打败齐师之后。
(6)夫战,勇气也:打战,靠的是勇气。夫,句首语气词;本句是判断句。
三、布置作业。
诵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曹刿的智慧;
2.理解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一: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判断准确吗?请根据课文说出你的判断。
[参考答案及板书设计]
鲁庄公的意见曹刿的判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①②国内政治方面;③④军事方面。
可见曹刿的判断是准确的。
问题二:曹刿的“论”战,除了他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一些方面?
细心观察和准确判断。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问题三:本文主要体现的是曹刿的“论”还是“战”?请说出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论。文章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写曹刿的询问、对战斗过程的分析判断以及取得胜利的原因的解说。而真正表现“战”的只有第二自然段的几个句子。
问题四:本文与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写法上各有何特点?
本文特点:1,对“战”的描写并不具体,而重在“论”;2,战前的“论”,已预示了“战”的结果;3,把鲁国取胜的“谜底”放在文末,更体现了曹刿的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又有总结议论、突出主题的作用。4、文字简约、古朴,体现了《左传》的文风。
前篇特点:1,也以言语对话为主,并以对话推进故事情节;2,几乎每一层都从三个方面去写;3,以小悟大,从家事入国事,层层递进;4,以上两点以及文中的排比句式,都构成铺张排比的风格,体现了《战国策》的文风(下篇《唐且不辱使命》类同)。
问题五:你认为鲁庄公是一个“肉食者鄙”的代表还是一个善于听取正确意见的君王?
这一切,都可以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与曹刿的几个“未可”和“可矣”中去分析其中的“微言大义”:鲁庄公应该属于前者。这种非常含蓄的手法,后来就成了史学写作的传统,叫做“春秋笔法”。这个办法太厉害了,不管是国君还是大臣,都免不了要受到当世和后来的检验,所以有孔夫子订《春秋》而“乱贼臣子惧”之说。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既可。
三、课堂练习。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参考答案]
1.(1)谋划/参与(2)信用、信服/赐福、保佑(3)车子压出的痕迹/倒下2.(1)这是尽本分的一件事。可以凭这个打仗。(2)那齐国是个大国,很难意料,我担心它埋有伏兵。
四、总结
文章记载的是一次规模并不太大的战争。齐国是强国,鲁国是弱国,结果弱国却取得了胜利。这在鲁国历史上当然是要大书特书一番的。对于历史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事实。在这里就是战争的过程,尤其是决定胜负的关键的史实。但是,我们看到的文章,对于战争取胜的过程写得相当简洁,就是人家进攻了,军鼓打起来了,鲁国军队不动声色。待到人家打了三通战鼓,这才出击。从道理上说,齐鲁两国军队一番恶战,是免不了的。但是在本文中,从决定“可矣”之后,几乎没有任何战斗的描述,没有惊心动魄的搏斗,就一下子“齐师败绩”了。可见,作者写作的重心不在战争的过程,而在于曹刿对战争的判断,也就是他的战争理论。
文章是讲战争理论的,但是又用历史故事的形式来表现。故事是挺生动的,理论中充满了智慧。文章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智慧的趣味。
这篇文章的好处,就在于不仅仅记载了一场战争的胜利,而且借助曹刿的口,揭示了制胜之道。
首先,战胜之道,不完全在战争之中,而在战前。要调整、落实政策,以拉拢民心和“神心”(在当时,是十分虔诚的),特别要提起小大之狱,“必以情”,即使有处罚,也要合情合理,感情上沟通,也就是把内部矛盾从物质的到精神的降低到最大限度。这一点可以归结为曹刿战争理论的第一要领:民心。
其次,在战场上,敌强我弱。特别是在对方士气正旺之时,要沉住气,不能硬冲硬撞。等到他士气衰竭了,“彼竭我盈”,在士气对比上我方由弱转强,才可以反击。这一点可以归结为曹刿战争理论的第二要领:士气。也就是“蓄气(士气)”为上。
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还不是一般的勇气,而是“一鼓作气”。也就是第一鼓的勇气。第一鼓没有激发出来,再来第二鼓,就不但不能提高,反而是“衰”了,弱了。看到勇气“衰”了,再以第三鼓来提气,可能恰恰相反。把所气都鼓光,鼓可能泄气了。这可以说是曹刿的战争心理学。文章对于这种心理规律的概括也很精炼: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数千年来,在现代汉语书面和日常口语中,被广泛运用,说明这种理论得到广泛的认同,也说明他把抽象的理论,概括得很精炼尖锐,鼓气次数与质量成反比。这样的说法,与一般日常经验形成反差,因而具有思维的冲击力。
“齐师败绩”了,曹刿却并没有立即追赶,而是仔细拿准了齐国“辙乱、旗靡”,才下令追逐。这说明曹刿不但是理论家,而且很懂得战争的实践,不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很冷静,很从容地收集信息,不到有充分的把握,不下决心追赶。
这样的军事理论,本来是很简明的,如我们所指出的,就是一,民心,二士气,三细心。但如果直接把这些理论说出来,可能是很粗浅,很干巴的。本文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的经典,就是因为用了一些文学的笔法来讲述这段史实。因为有了故事,而且曲折悬念还挺多的,这样的行文,容易让读者产生期待。例如,曹刿问及战争的准备,一共问了三次,前两次,他都表示不满意;第三次,他的回答也是“忠之属也”,该做的都做到了,马马虎虎,可以打了。后来到了战场上,他一共只说了四句话,极其简短,每句只有两个字。第一句是鲁庄公想打了。他否定:“未可。”第二句,齐人三鼓了,他认为:“可矣。”齐人打败了,鲁庄公要追,他又说了:“未可。”等到他有把握断定齐人是真败,不是假逃。又说了两个字“可矣!”这真是太精炼了。想像一下,在当时的战争中,应该是战鼓喧天,人声鼎沸,血肉横飞的。在这样的氛围中讲话,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表情、语气、姿态全都省略了。为什么这么大幅度地省略呢?这是因为,全文的目的,就是讲曹刿的“战争论”,而这个战争论,又是要以战争的胜利来论证的。因而,与战争胜利有关的思想,都留在文章中;而与战争获得胜利无关的非思想性的感性形象,则一概删除。
[一点说明]
如果条件许可,本文还可以有另一种教学方式,即课文的标点符号去掉,并制作成课件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逐段进行断句。这样除了理解内容的意思,一些文言知识也可以在讨论中学习。如果担心学生文言知识掌握不牢靠,可以另外设计一些练习来加以巩固。
相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来攻打我国。庄公决定迎战。曹刿要去求见庄公。他的同乡说:“这是官老爷的事,你参予进去干什么?”曹刿说:“官老爷眼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就去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去作战?”庄公说:“穿的吃的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回答道:“小恩小惠不能使人民都得到,人民是不会听您的。”庄公说:“祭神用的三牲、玉器和绸缎,祷告时一定老老实实,决不敢虚报。”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会得到信任,神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查明是非,但一定按实际情况处理。”曹刿说:“这是尽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这打一仗。打仗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庄公和曹刿坐在同一辆战车上,在长勺作战。庄公准备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军已经击过三次进军鼓了,曹刿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齐军大败。庄公要命令军队追击,曹刿说:“不行。”他下车察看齐军车轮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望着远处的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便追逐齐军。
战斗胜利了,庄公向曹刿询问战时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勇气振作;第二次击鼓时,勇气便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衰竭了。他们的勇气消耗尽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能打胜。大国,很难估计它的底细,怕他们留下埋伏。我看到齐军战车的轮迹混乱,望见齐军的战旗倒下了,所以去追击他们。”
(二)“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重在“论”。以叙述为主。
第二题
第1小题:“既克,公问其故。”
第2小题:曹刿头头是道的分析,使鲁庄公对其智慧和能力产生了信任感。虽然从总体而言,“春秋无义战”(孟子语),但在具体战役、局部问题上,还是有诸如诚信与否、民心向背等方面的“得道”与“失道”之分的。曹刿善于审时度势,其战前的分析,基本符合当时人们的普遍观念,尤其是最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一语,充分肯定了鲁庄公应战的正义性和可行性,赢得了鲁庄公的认同和信任(或者说,迎合了鲁庄公的欲战心理),因此在战斗中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
第3小题:主要有三大好处:第一,给读者造成悬念;第二,更能体现曹刿的胸有成竹、稳操胜券;第三,有总结议论、突出主题的作用。
第4小题:一般而言,曹刿的分析有道理,一是抓住了交战方的心理特点,二是避强敌锋芒。第一鼓如果没有把勇气激发出来,第二鼓就难了,第三鼓反而会把气都鼓泄了。这讲的就是战争心理学。以鲁国之弱,对付强大的齐国,主张避其锋芒,后发制人,这个战术是正确的。当然曹刿的分析,只是一种常规常理,对于一场具体的战役来说,可能有简单化的缺陷。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因,是十分复杂、多方面的,并非单纯的“勇气也”。另外,兵不厌诈,战场上往往不按常规用兵。比方说,“一鼓”未必就是“作气”,也可能是佯攻,或虚张声势,等等。
但要说明的是,《左传》记事很简约,许多实际的细节、过程、复杂情况,可能都略去了。同时,记叙战争,也多带有主观性、倾向性,或事先加强某些情节或言论以预示结果,或从结果中引出“原因”以“证实”其观点,所以往往强调一点,不及其余。课文中曹刿的言论,以及战役的过程,都未必是完全真实的记录,其中多有《左传》作者的臆度或发挥。所以,我们读《曹刿论战》,一方面应把握它表达的基本道理,另一方面不应机械教条地去理解套用。
以上各题,具体参见主编导读和参考资料。
第三题
(强调诚信、民心,符合人类进步的战争思想。但具体战役的胜负,主要是取决于实力和谋略。毛泽东的评论,说的主要就是谋略。)
春秋时代,民本思想流行,曹刿的分析,强调了诚信、民心等道义因素,顺应时代潮流,也符合人类进步的战争思想。但与上一题同样,也不应机械地理解。因为对于具体的一场战役而言,并非得了民心就一定能取胜,其中更具决定性意义的,恐怕还在于军事实力的较量,以及在谋略和战术方面的对策(尤其是当我方实力较弱时)。而曹刿的分析,却对此只字不提。事实上,鲁国的最后取胜,恰恰就在谋略和战术的运用上,至于民心的作用,反倒是不怎么体现的。
毛泽东的话,严格说来,并非对“曹刿论战”的专门评述,而主要是取“长勺之战”这一战例中的战略和战术的运用,并联系历史上其他类似战例,来论证其“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这一“战略防御原则”的,因此重在战例的过程和结果,而对于本文重点的曹刿之论,他没有作更全面深入的分析评论。
详见主编导读,参见参考资料。
第四题
1.何:何必。间:这里作动词,读去声,意为参与。现代一般作名词,读阴平,多表示两者之中或其相互的关系。
2.牺牲:祭祀所用牲口。现代引申为动词,舍弃,捐弃。加:夸大,虚报。现代一般不用此义。
3.狱:讼事,案件。现代指监禁罪犯的地方。以:介词,根据,按照。
4.以:介词,凭借。何以,即“以何”,凭借什么。
5.可以:意为“可以凭借……”,二字分别独立使用,“可”是“可以”,“以”是介词,其宾语承前省略。现在“可以”二字连用,表示肯定或允诺。
6.败绩:军队溃败。
7.作气:振作士气。再:第二次。在上古汉语中,“再”只表示“二”或“第二”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则表示行为的重复。
《曹刿论战》学案
《曹刿论战》学案
教师寄语:位卑未敢忘忧国。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相传是时期的所作,是根据史编写的(体)史书。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的著名战例。本文通过对比塑造了曹刿和两个人物形象。
2、、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小信未孚()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
彼竭我盈()夫大国,难测也()
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小惠未,民弗从也。通
4、解释下面的古今词语
(1)牺牲玉帛古:今: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古:今: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今: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古:今:
(5)一鼓作气,再而衰古:今:
(6)忠之属也古:今: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
故公问其故()之故克之()
故逐之()忠之属也()
肉食者谋之()
6、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弗敢加也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
(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既克
(8)望其旗靡
7、翻译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合作探究
1、鲁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3.从齐鲁“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怎样的性格?
四、拓展延伸
谈谈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试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达标测试题
中考链接《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2)遂逐齐师()
(3)既克()(4)彼竭我盈,故克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对选文的理解仿照例句把以下两个句子补充完整。
曹刿选择进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曹刿选择反攻的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选择追击的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说出曹刿是靠什么赢得战争的。
答: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把认识曹刿形象,理解战争取胜的原因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对比的手法、词语的古今义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2、教学中重视学生熟读、背诵的训练,培养学生“以读促悟,以悟促记”的良好学习习惯。
3、课外搜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认识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朗读中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合理,尽可能表现出人物的情态,并使语句流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揣摩文章大意,进而要求熟读成诵。
2、点拔法。本文突出了人物语言的描绘,而且写了战前准备,战时经过,战后总结三部分,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学生在朗读之后,借助于比较完备的课下注释,可以粗通大意。
【学法指导】
知识归纳法: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知识,诸如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重点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哪位同学能举出实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役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著名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2、解题:
学生阅读注释(1)教师补充: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候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王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孙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孙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交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加点字读音: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鄙(bǐ)未孚(fú)长勺(sháo)弗(fú)未徧(biàn)辙(zhé)靡(mí)轼(shì)公与之乘(chéng)彼竭(jié)我盈(yíng)4、学生参阅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⑵课文共三段,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明确:按着战前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详写论战,略写战斗。
5、学生参阅注释,教师点拔,疏通文意。
6、文言知识归纳:
⑴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⑵一词多义:
间:
又何间焉: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以:
必以分:把
何以战:依靠
必以信:用
必以情:按照
可以一战:凭借
之:
肉食者谋之:代词,代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人
故克之:代词,代齐军
小大之狱:的
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
⑶词类活用:
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形容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古今异义:肉食者鄙(古义:鄙陋,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而舍弃生命)
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可以一战(古义:两个词,译为:“可以凭借”;今义: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⑷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曹刿)乃入(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
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
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
再(鼓)而(士气)衰,三(鼓)而(士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②判断句:
忠之属也。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③倒装句:
何以战(介词宾语前置,即“以何战”)
战于长勺(状语后置,即“于长勺战”)
7、揣摩探究:
⑴你认为鲁庄公是一位怎样的国君?
⑵简析曹刿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⑶你认为鲁国以弱胜强,凭借的是什么?
8、教材拓展:
结合中外古今战争史以少胜多的事例,谈谈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9、课后作业。
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脉络梳理)
求信于臣民弗从也
不可以战
战前准备求信于神神弗福也战略思想
信于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
战争经过战场指挥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遂逐齐师
彼竭我盈,故克之
战后总结战术思想
辙乱旗靡,故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