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讲座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15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讲座。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讲座”,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是2010年提出来的一个阅读能力点和测试点。这个能力点的提出,表明现代文阅读测试增加了创造性阅读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创新意识的要求。

一、什么是阅读中的推断和想象

阅读中的推断和想象,属于阅读心理学上称为的“预测”,是一种根据已知探求未知的过程。我们平时读小说,看电视连续剧,推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就是这种方法自觉不自觉的运用。只要有阅读,就会有推测;完全没有的推测的阅读是不存在的。

根据文章内容作推断和想象,通常放在第Ⅰ卷现代文选读(一)中,用单项选择题考,第Ⅱ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偶然也会出现这样的推断题。

二、推断和想象的类型

主要有下列三种类型:

1.根据文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结论

这实际上是运用原文所提供的材料,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推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得出原文所没有必要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

譬如,我们在《筛选和整合信息》一讲中全文引用了《转基因作物》(1998年高考试卷选文)。文中说“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作物的脱氧核糖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据此,可以推出这样的看法:“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不过十多年时间。”文中又说:“同时也有些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据此,可以推出这样的看法:“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两例的推断,都属于根据文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结论。

2.根据文中的观点推出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这一类推断比上一类推断要困难一些。这困难主要表现在对作者在文中观点的准确把握;也表现为对“相关问题”的了解程度,还表现为一个联想和推理过程。1997年高考就出过这样的试题。当年所给的材料是郁达夫的《〈中国新文学大·散文二集〉导言》的节选文字。节选的部分专门论述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弊端,丝毫未涉及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创作,却出了这样一道题:

关于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心”,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散文应该表现作者个性

B.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

C.散文应该反对封建教条

D.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

E.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械梏

要解答这道题,首先要从原文对《古文辞类纂》的评述中,把握作者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心”的看法,知道这“心”就是指主题,中国古代散文的“心”是宣扬尊君、卫道、孝亲这“三种教条”的;知道文中所说的“体”是指文章的表现形式,知道中国古代散文的“体”是刻板的、僵化的。还要知道作者把中国古代散文创作中的这两个弊端概括为“两重械梏”,并且说,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是写不出好的散文来的。因此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创作要突破这两重械梏。只有到了这一步,才能进入答题状态。而答题时又要扣住散文的“心”即主题来判断。据此可知,本题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A、C。因为中国古代散文创作是宣扬封建教条、严守封建教条的,所以新文学散文的创作应该“反对封建教条”、“表现作者个性”。B、D两项原文未尝论及,自然不符合作者观点。当年错判最多的是E项,主要是考生不明白“两重械梏”包括“心”和“体”两个方面,而试题只要求对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作推断。如果考生对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创作具备一定的知识和阅读经验,解答本题会得到一定的方便。

3.根据语境推断和想象作品和相关要素

这里所说的“相关要素”,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更多的则是两者结合的。譬如过去考过根据文意补写一个领起句,补写一个总结句,或者根据一首诗的具体描写和抒情,推断诗中所写是哪一类人,等等。这类推断的基本之点是对所给文章有准确的把握,还要分析具体的上下文。

例:阅读下面一篇微型小说,完成后面的题。

“书法家”

司玉笙

书法比赛会,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根据语境作推断和想象,在文中的横线内补写承先启后的两句话。这两句话应是:

要完成这道题,要注意这样几点:①“书法家”上加引号,是讽刺的,否定的;②“书法家”高局长因为经常批文件只会写“同意”二字,其他字不会写,自然隐含着没有实际本领的意思;③这高局长为人并不坏,“笑眯眯”、“歪着头”、“我就献丑了”、“不写了吧”的神情、对话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至少态度不恶劣;④“高局长循声望去”,这表明有人在较远处大声说话;“不写了吧”表明大声说的是请他再写几个字。而“轻抖手腕”、“劲秀”等表明“同意”二字写得不错。根据这样的分析,补写的“承先启后的两句话”应该是:“人群里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当然,不一定就这样补写,只要补写出的两句意思正确,能“承先启后”就可以。

不过,这种类型的推断和想象,近若干年高考未曾考过。考的主要是前两类。

三、推断和想象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应注意两点:

1.推断的和想象的根据要充分

这“根据”就是原文的内容。原文的内容是推断和想象的前提。前提条件必须充分。如果不充分,推出的结论便不可信。(这称为推断有“据”。)

2.推断要合乎逻辑

这里所说的合乎逻辑就是符合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指符合推理的规则。如果用因果推理法,就要看事物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如果用类比推理,就要看事物之间是否有可比性,如此等等。这称为推断要有“理”。请参见典型题分析。

四、典型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类正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虐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1.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

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

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

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

生的保温效应。

2.根据原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

A.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导致不少地区沙漠扩大,疾病流行。

B.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一些地区会因为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

C.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D.台风频频袭击,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

3.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

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

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

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

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

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

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C.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

见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D.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

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

这是2003年全国卷的7—10题。

第1题考查对文中基本概念的理解,答案是A。关于“温室效应”这个概念,第二段有明确界定:“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保温效应。”这句话有四个要点:①保温效应;②阳光透射;③密闭空间;④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对照四个选项,A项具备这四个要点,所以“最准确”。

第2题考查对文意的分析能力,答案是C。原文首段说明“全球变暖”的“灾难性后果”。文中说,“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据此,C项符合题目要求。

第3题考查对重要文句的理解能力,答案是D。解答本题要扣住“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一要求。D项“雷击和虫害”不是“人类自身活动”造成的;“人类对此束手无策”也不是“人类自身活动”的结果。故D项不正确。

第4题考查推断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B。B项有两处错误:一是“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因为滑雪运动能否继续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二是“台风将远离日本”,因为原文说,在全球变暖的条件下“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后,充其量台风只是“绕道而行”,不可能“远离日本”。这两项错误,既有推断根椐不足之误,又有推断过程之错。

对照原文,其他三项推测根据充分,推断过程合理,因而都是正确的。

五、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的两河文明

近几十年来,在长江流域发现了不少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于是,有人借用一个老词儿,称中国的上古历史是又一个“两河文明”。

中国的“两河”,比原来常说的“两河”,比原来常说“两河”,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度格里斯河,要长大得多,两岸也辽阔得多。中国的“两河文明”需另有个说法。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历史上有苏美尔等古老文明发祥,两河合力浇灌,养育出灿烂成就。两条河流在人文发展上有明显的“一体化”特点。

中国的黄河、长江,在养育早期文明方面,很难说一体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不同,是两大类各自成长的原始文化,互不统属。即使到了铜器时代,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人文关系也不是那么清楚。最早何时共尊一个王权,还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不过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黄河、长江的统一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

在中国早期国家阶段,所知力量最大的王权,即夏朝和商朝,都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夏王权势力是否曾到达长江流域,历史学家对此多抱怀疑态度。商朝的势力到没到长江,本来也是否定的人多,赞成的人少,但是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提供了一些有利于赞成派的观点,问题开始变得有趣。

首先是1974年湖北黄陂盘龙城高代遗址的发现,各种铜器、陶器的风格与郑州商朝都城遗址的相同。根据这些实物证据推测,很可能是黄河流域商朝的一支贵族率人来到这里筑城定居。如果这位贵族不是偶然来到这里,而是履行商王的一项部署,那么我们可以说黄河流域商朝的王权到了长江。

不过,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际的经济、军事或信仰的说明,才站得住。无端的邻地扩张在商代是不应存在的。在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犹如惊人重笔勾勒出长江流域的铜器文明,最有名的当属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在考虑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战略意义时,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在长江中游的发现尤其值得注意,它可能提示着北方早期王权凯觎长江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文明特征而论,没有铜器不成商朝,商王朝对于铜矿资源的控制一定不吝代价。所以一些考古学家推测,盘龙城商朝据点与控制长江中游的铜矿可能有关系。经济的需求(铜矿)导致政治行为(诸侯据点),在理论上没有问题,在史实上也很有可能,也许黄河与长江的政治结合就是这样开始的。

1.联系全文,下列对“另有个说法”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西亚两河文明比较,中国的两河文明在人文发展史早期“一体化”的特点不明显。

B.中国的两河流域不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文化上互相统属,政治上共尊一个王权。

C.与西亚两河文明比较,中国的两河文明“一体化”过程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

D.中国的两河流域不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合力浇灌,共同养育出灿烂的文化成就。

2.下列是对“黄河、长江的统一比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的原因的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两河流域辽阔宽广。

B.中国两河之间相距遥远。

C.黄河流域的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各自成长,各成体系。

D.统一不仅要有政治上的需求,而且还要有经济上的需求。

3.下列可作为两河“共尊一个王权”的最重要证据的一项是()

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盘龙城筑城建立据点。

B.在湖北黄陂发现的盘龙城据点有重要战略意义。

C.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

D.长江中游地区发现了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两河”要比西亚的“两河”长大、广阔得多,因此,中国的“两河文明”

要比西亚的“两河文明”灿烂得多,伟大得多。

B.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可见,

中国的古代文化没有出现过“一体化”。

C.到目前为止,在长江流域只发现了商朝据点遗址和一批商周时期的铜矿遗址,这说

明北方王朝对长江流域的控制不会早于商代。

D.以文明特征而论,没有铜器就不成商朝。四川广汉三星堆铜器文明遗址的发现,说

明商朝的政治势力已经控制了四川广汉。

附:答案及简析

1.B(本文并没有否定中国的两河文明“共尊一个王权”的史实,只是认为中国两河文明共

尊一个王权的时间要比西亚晚,且艰难得多)

2.D(任何地区的统一必须具备这两需求。这不能成为中国两河统一难于西亚的原因)

3.D(“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效的经济说明”,“铜矿遗址”就是一种经济文明;而且这些

“铜矿遗址”是“商周时代”的。A项只是一种推测,不是证据;B项具有战略意义不是

证据;C项虽“有铜器朝代的重要遗址”,但如果不能确证这些遗址的风格与北方王朝的

相同,都不足以证明北方势力已到达黄河流域)

4.C(一个政权对某区域的控制,离不开政治、经济两大因素。因为在长江流域没有发现早于商代的有关政治、经济方面的依据,因此可以推出北方王权对长江流域的控制不会早于商代。A项比较只是一个条件,不是惟一条件;B项“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只能说明在中国上古时代没有“一体化”;D项不仅商代有铜器,周朝也有铜器,即使这些铜器出现在商朝时期,如果不能断定是商朝的铜器,也不能仅据此就断定商朝的政治势力曾经到达)

延伸阅读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9)名句名篇默写(一)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9)名句名篇默写(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9)
名句名篇默写(一)
从2002年起,语文高考试卷增加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考点。这是对过去同类考试内容的继承和发展。在1998年以前,高考有“默写中国名言警句”一项。比较这两个相似的考点,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为了引导高中生重视文化积累和语言积累,丰富高中生的人文内涵;要求考生默写的都是“常见”的,知名度高的。不同之处是现在的要求提高了,增加了“篇”的要求。我个人倾向于“名篇”中的“名句”这样的理解。从去年全国卷和二省(河南、江西)一市(天津)的试题和2003年全国卷试题看,这个理解是不错的。
再从试题的表述看,过去是“写出下列名言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三句);现在的表述是“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很显然,过去试题着眼于句,而且每小题只要求默写一句;现在的“空缺部分”,从2002年和2003年的试题看,至少是相连的两句,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五尺应门之童”,多则要求写出四句甚至五句,如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中的五句,这实际上隐含着“篇”的要求了。
从默写的内容看,过去多为“警句”。所谓“警句”,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是“简练而含义深刻动人的语句”从当时的具体试题看,多为包含哲理的句子。现在试题的范围扩展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现的是一种人情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是意味深藏的景物描写。默写这样的句子在过去的试题中似乎很少见到。
再从默写的材料来源看,过去默写的名句多来自课本以外,课本内的则比较少。去年的全国卷和二省一市的试卷,默写的材料,无论是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还是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清平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今年的李密《陈情表》、杜甫的《登高》。则全是来自课本(试验修订本必修),而且全是要求背诵的。
去年初,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民先生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谈到“默写名篇名句”时,有两点是值得重视的:一、默写不会为难考生,要求默写的是学过的,或者是大家都知道的(在“知道”前似应加“应该”二字);二、在谈到如何命题时说道,给篇名或者给首句,要求写完全篇。(见《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2期)前者强调的是默写内容的知名度,即“常见”,这已经得到证实。后者强调“篇”的概念。今年又说“名句名篇的默写首先要能默写课内要求背诵的篇目,在此基础上能够背诵一些课外的但常见常用的名句则更好。”事实证明,张先生不是随便说的。
《名篇名句默写》(一),全是来自教材;《名篇名句默写》(二)主要来自课外。
一、默写先秦汉魏诗歌
补写出下列汉魏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屈原《离骚》)
2.“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3.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孔雀东南飞》)
4.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迢迢牵牛星》)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二、默写唐代诗歌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
3.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台一万八千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别君去兮何时还?,。,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
《蜀道难》)
6.,。,。人生得意须尽
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7.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行路难》
其一)
8.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9.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客至》)
10.风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霸雪霁寒宵,。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
1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
舟。,。(杜甫《登岳阳楼》)
1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三、默写唐五代词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江南好,,。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其一)
2.照花前后镜,。,。(温庭筠《菩萨蛮》)
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4.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李煜《虞美人》)
四、默写宋代诗词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2.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留恋处,兰舟催发。,。念去去,千里烟波,。(柳永《雨霖铃》)
4.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背西风,酒旗斜矗。征帆远棹残阳里,,画图难足。(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8.花自飘零水自流。,。此情无计可消除,,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
9.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清平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0.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仍在,,。
,?(姜夔《扬州慢》)
五、默写先秦散文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
3.百亩之男,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六、默写汉魏晋散文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离,却匈奴七百余里;,。于是废先王之道……(贾谊《过秦论》)
3.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此地有,,又有,。(王羲之《兰亭集序》)
4.但以刘,,,。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5.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陶潜《归去来兮辞》)
七、默写唐宋散文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未云何龙?,不霁何虹?,不知西东。歌台暖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5.呜呼!,;,。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杜牧《阿房宫赋》)
6.六国破灭,,,。(苏洵《六国论》)
7.,,?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苏轼《石钟山记》)
8.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前赤壁赋》)

附:答案
一、1.余独好修以为常岂余心之可惩
2.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3.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4.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二、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雨舟
2.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3.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对此欲倒东南倾
4.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
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9.花径不曾缘客少,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10.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1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举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三、1.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四、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千风大散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3.都门外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暮霭沉沉楚天阔。
4.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5.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
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7.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8.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0.难赋深情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1.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朝廷之上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六、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群贤毕至,少长戚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4.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5.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速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七、1.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长桥卧波复道行空高低冥速春光融融
5.灭之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7.事不同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8.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古代文整体阅读(一)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三语文复习讲座:古代文整体阅读(一)”,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古代文整体阅读(一)
上一讲主要阐述了高考古文阅读的命题趋势和应试策略,本讲侧重说明如何整体阅读古代文语段。
一、整体阅读要领
1.依据选文特点
前面说过,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
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知人、明事、辨理。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①。”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实,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②,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凯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凯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凯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宋书孝义传》)
[注]①白粲:白米。②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家奉养。
这段选自《宋书孝义传》的文字,写了何子平、顾凯之等人,主要人物是何子平。他
“世居会稽,少有志行”,在乡里被人称道。顾凯之是镇军将军,当州的“上纲”。两人关系
很是密切,也许是朋友。全文所叙主要事件是:何子平之母户口本上的年龄比实际年龄要大。
按照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卸职归家奉养。何母实际年龄未至八十,“亲故所知”,何
子平奉公守法,“便去职归家”。顾凯之劝他在州中任职,他不愿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
不肯接受。顾凯之又劝他“以母老求县”,他也不愿意。顾凯之便更加敬重他。何子平回家
以后,竭力劳作,以保证母亲的供给。后来授官为吴郡海虞令。所得俸禄全部用来供养母亲,
妻子儿子“不犯一毫,”母亲去世,他“哀毁逾礼”。除了这主要事件,文章开头还叙述了何
子平在扬州为官之时的孝行。这一切都表明何子平“事母至孝”,表达了作者对何子平为人
的赞颂之情。能像这样分析文章的人、事、理,便可以认为读懂了文章。
2.依据试题的特点
高考古代文阅读的试题,既有实词、虚词含意和用法的辨别,有文句的翻译,又有筛选
信息、分析文意、评述作者观点态度,虽然已往考生在实词、虚词理解上也会出现误判,但更多的是在翻译文句、筛选信息、分析文意、评述观点态度上出错。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了解考试侧重点的变化,不知道这些试题其出发点就是考文意的理解,考查对选文句子含意、事件之间逻辑顺序的把握。譬如当年选用前面所举叙何子平“事母至孝”的文章,最后一道题的B项是这样的:“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本项“从而”前的话,孤立起来看,似乎都是正确的,可是将它们通通置于“子平归家”之后,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许多考生看不出“希禄本在养亲”、“县禄唯以养母一身”是何子平归养以后又重新任职时说的话,也看不出“从而”以下的判断更不符文意,因而错判。当年试题的C项是这样的:“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受顾凯之的敬重。”“归家养母,竭尽全力”在原文中是“凯之亦重之”以后的事,不少考生也看不出来,因而错判。至于因文句含意搞不清而答错题的情况,这里不再多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年来的选文内容还要复杂一些,分析、评述性试题还要难一点,因此阅读时就更要注意文意的分析、内容要点归纳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
二、典型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习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挚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为丞六年,百姓爱之。迁安化知县。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召履计事。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履曰:“世清矣,民安于农。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迁潍州知州。山东兵常以牛羊代秋税,履与民计曰:“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输粟便。”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陕西,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履遂乞骸骨归。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易:轻视。
B.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詈:辱骂。
C.以中益怒,曰:“丞慢我。”慢:诋毁。
D.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完:保全。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
受业:传授学业
B.则皆大惊,相率敛迹。
敛迹,收敛形迹。
C.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
淫祠:无节制地祭祀。
D.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
保险:占据险要的地势。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组是()
①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②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
③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
④履曰:“……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
⑤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
⑥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履自幼熟读史书,曾被聘为浙东郡学正,后转任南康丞。为了改变南康当地的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起到了重要的威慑作用。
B.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了乡邻;又用缚责巫人、丢弃神像的方式断绝了淫祠。
C.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避免了一场反叛,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募兵时只登记招收愿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
D.吴履任潍州知州后,常以百姓为念。鉴于牛羊容易生病死亡,他改变了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这种变化使得潍地民众的财产未受任何损失。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易氏逃死耳,非反也。
译文:
(2)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译文:
这是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内蒙古卷的古文阅读试题。阅读材料所写之主要人物是吴履、次要人物有知县周以中和李文忠等。这则材料所叙吴履之事有:①介绍吴履一般情况,这是史传文应有之意。②因李文忠的举荐而任南康丞;为了改变南康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并“改崇宽大,与民休息”③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释放乡邻,再晓以利害(“急且有变”),平息了他的怒气;又缚责丞人、丢弃神象,断绝的淫祠。④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安民于农”;募兵时只招收愿意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⑤迁潍州知州,常以百姓为念,改变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使得当地民众的财产未受损失。作者叙写这几件事,主要表现吴履治政“崇宽大”的精神,因而得到民众爱戴。阅读时,首先要对文章有这样的理解分析。
下面简述各题。
第11题考查理解实词的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C,“慢”根据文意应作“怠慢”讲,文中无“诋毁”意。
第12题考查理解特定词语的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少受业于闻人梦吉”的句意,“受业”应是接受学业。
第13题考查理解虚词的能力,不相同的一组是D。A项两个“者”为代词,相当于“的人”;B项两个“且”都是副词,“将要”之意;C项中两个“辄”,都是“就”,用法也相同。D项中前一个“以”为介词,用;后一个“以”,有人认为是连词,有人认为是介词,但意思都是“因为”
第14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实际是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项是B。句①中的“立释之”,句④中的“不来,诛未晚”,句⑤中的“不愿可勿强”,都表现出“崇宽大”。句③体现其破除迷信的一面,句⑥侧面表现其爱民,句②的“急且有变”是防止意外,全句是劝江阴侯的话。
第15题考查分析文意的能力。据上文分析,可知“不正确的一项是“B”。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乡邻”说法并不错,只是语序或者说逻辑上有不恰当之处,应当是释放在先,晓以利害在后(“立释之,乃以白中”)。
第16题考查翻译文句的能力,答案是:(1)易氏只是为免死而逃跑,并非谋反。(2)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逃死,逃离死亡,为免死而逃;籍,用作动词,故为兵者,过去法过兵的人。)
三、练习与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岁饥,屑榆为粥,讲论不辍。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邹亻叔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李泌为宰相,言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他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及裴延龄诬逐陆贽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闻者寒惧,城愈厉。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坐是下迁国子司业,简孝秀德行升堂上,沉酗不率教者皆罢,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薛约者,狂而直,言事得罪,谪连州。吏捕迹,得之城家。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帝恶城党有罪,出为道州刺吏。至道州,治民如治家,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不以簿书介意,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卓行》
[注]簿书:官府中的文书簿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觉,痛咎谢咎:归罪、责怪
B.屑榆为粥,讲论不辍屑:碎末
C.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委:丢下
D.简孝秀德行升堂上简:选拔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而言
B.慷慨引义,申直贽等
C.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D.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不以簿书介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阳城清慎正直的一组是()
①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
②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③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
④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⑤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
⑥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A.①④⑥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城的品行深受人们的景仰。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当地的人有了争执,就请阳城来裁决。
B.阳城为人宽厚仁慈。对于偷盗他家的树的人,阳城退步避让,以免对方羞愧;对于擅自以米换酒并醉倒于路的仆人,阳城将他背回了家,并宽慰他,让他不必自责。
C.阳城忠于职守,直言敢谏。他虽不如其他谏官那样对政务事必躬亲,但大臣遭陷害,无人敢言时,他却能不惧触犯君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D.阳城教化有道,他担任国子司业,对于太学诸生,奖掖孝道德行出众者,斥退酗酒不遵守教化者。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都能严守法度。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
译文:
(2)吏捕迹,得之城家。
译文:

附:答案及简析
1.B(“屑榆为粥”的“屑”作动词用,磨成碎末)
2.C(“斤斤”在古代汉语中为拘谨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为过分计较琐碎的或无关紧要的事物。A项为所得所失,利弊,B项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D项为在意,古今义都相同)
3.A(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B项“于”前为介词,向;后者虽为介词,但意思是“对”“对于”。C项“且”,前者为副词,相当于“将”、“将要”;后者为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D项“与”,前者为介词,相当于“跟”、“同”;后者为连词,表示关系,相当于“和”、“跟”、“同”)
4.D(①表示宽厚④表示教化及成效,排除这两句可得正确答案)
5.C(“他虽不如其他谏官那样对政务事必躬亲”,错,应是其他谏官都只是就繁杂琐屑的事频频进谏,使得皇帝很厌烦)
6.(1)有人怜悯他饥饿,给他食物,他不肯接受。(2)刑吏循踪追捕,在阳城家中将他抓获。(第(1)小题,或,有人;哀,怜悯,同情;馁,读něi,饥饿;与,给;纳,接受。第(2)小题,“吏捕迹”应是“吏捕之以其迹”的省略,“以其迹”凭他的踪迹,循他的踪迹;“得之城家,应是“得之于城家”的省略,即在阳城家中抓获他)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0)名句名篇默写(二)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0)名句名篇默写(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0)
名句名篇默写(二)
上一讲引用了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民先生这样的话:“名句名篇默写首先要能默写课文要求背诵的篇目,在些基础上能够背诵一些课外的但常见常用的名句则更好。”2003年的高考试题果真有课外的一小题。这就是《论语雍也》中的“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能默写出来的极少。本讲专门选编课外(含初中学过的)名句名篇。
还要说明的一点是,备考不仅要注重背诵,还要注重“默写”,把句序写对,把字写正确。从这两年高考情况看,有的考生虽然会背诵,但默写时常常写错字,尤其是《陈情表》中的那两句出现了几个莫名其妙的错字,因而不能得分,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历代散文中的名句名篇
补出下列文中空缺的部分。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是故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故曰:。(《礼记学记》)
2.独学而无友,;燕朋逆其师;。(同上)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故能成其大;
故能成其深;,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李斯《谏逐客书》)
5.暮春三月,,,。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忄良!(丘迟《与陈伯之书》)
6.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
,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韩愈《进学解》)
7.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殡殓不得凭其棺,窆不得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韩愈《寄十二朗文》)
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陋室铭》)
9.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事务;每读史书,多求理道,始知。(白居易《与元九书》)
1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其必曰“,”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1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停记》)
12.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13.故予与同社诸君子,,而为之记,亦以,
。(张溥《五人墓碑记》)
14.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自力者也。(彭端叔《为学一首示子侄》)
二、默写唐诗中的名篇
补写出下列诗中空缺的部分。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蜀州》)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3.黄河远上白云间,。,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末还。,。(王昌龄《出塞》)
5.独在异乡为异客,。,遍插茱萸少一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7.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朝发白帝城》)
8.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望天门山》)
10.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流。乃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1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1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13.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杜甫《前出塞》)
14.好雨知时节,当春及发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15.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月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16.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7.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
1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19.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孟郊《游子吟》
20.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2.客舍并州已十霜,,无端更渡桑乾水,。
(贾岛《渡桑乾》)
23.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山行》)
24.长安回往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枚牧《过华清宫》)
25.千里莺啼绿映红,。,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2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2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三、默写唐宋词名篇
补写下列词中空缺的部分。
1.西塞山前白露飞,。,,
。(张志和《渔歌子》)
2.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思悠悠,,,。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浊酒一杯家万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4.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5.去年元夜时,。月上柳梢头,。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
6.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8.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李清照《如梦令》
9.常记溪这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如梦令》
10.当年万里觅封侯,。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
1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1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马作的卢飞快,。,。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1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4.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面战未体。?。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四、默写宋诗中的名篇
补写出下列诗中空缺的部分。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王安石《泊船瓜洲》)
2.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4.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天时夜扣门。(陆游《游山西村》)
5.僵卧孤村不自哀,。夜阑卧听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6.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扉九不开。,。(叶绍翁《游小园不值》)
7.,石桥朱塔两依然。
,细雨垂杨系画船。(范成大《横塘》)
8.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9.梅子黄时日日晴,。绿阴不减来时路。(曾几《三衢道中》)
10.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附:答案
一、1.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相长也
2.则孤陋而寡闻燕辟废其学
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4.太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王者不却庶众
5.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
7.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
8.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12.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13.哀斯墓之陡有石也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4.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
二、1.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3.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9.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0.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
1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3.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1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15.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16.正是江南风景好,落花时节又逢君。
17.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8.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
21.几处早莺夺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2.归心日夜忆咸阳,却望并州是故乡
23.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5.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2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三、1.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吴山点点愁恨悠悠,恨到归时方使休
3.长烟落日孤城闭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5.花市灯如昼人约黄昏后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6.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8.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9.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0.匹马戍梁州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1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零落成泥碾作尘,惟有香如故。
12.沙声秋点兵弓如霹坜惊弦。也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1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4.工尽长江滚滚流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四、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尚思为国戍轮台铁马冰河入梦来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7.南浦春来绿一川年年送客横塘路
8.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9.小溪泛尽却山行添得黄鹂四五声
10.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3)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三语文复习讲座(3)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3)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字字形的考查主要就是要求考生辨别词语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
一、试题特点
1.总体要求有所下降
关于错别字的考查,过去曾采用过几种不同的方式。如在一句话中辨识错别字,在字音字形都完全不同的词语中辨识错别字,甚至要求在一句话或一组词语中选出两个错别字,等等,试题有一定的准度。
例1:下列四组词语都有错别字,其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
A.漱口国藉雄赳赳源远流长
B.斑斓沉湎金钢钻插科打浑
C.诠释惦量荧光屏鸠占雀巢
D.宣泄竣工家具店委屈求全
例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翔实词不达意冷寞一愁莫展
B.痉孪不经之谈偏辟励精图诒
C.风靡蘖根祸种攀缓始作俑者
D.倾轧气冲宵汉弘扬扑溯迷离
例1是1997年的全国卷第2题。四组词语都有错别字,你得一个一个地找出来,再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题目比较难,至少解答这样的试题要多费时间。答案是C。A项“国藉”的“藉”应为“籍”;B项中“插科打诨”的“浑”应为“诨”;D项中“委曲求全”的“屈”应为“曲”;C项中有两个错别字,一是“惦量”的“惦”就是“掂”,二是“鸠占雀巢”的“雀”应是“鹊”。
例2是1999年的全国卷第2题,要求选出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这使暗示着各组的情况不一样,需要仔细辨别。A项有两个错别字,一是“冷寞”的“寞”应为二“漠”;二是“一愁莫展”中的“愁”应是“筹”。B项也有两个错别字,一是“痉孪”的“孪”应是“挛”;二是“偏辟”的“辟”应是“僻”。C项“蘖根祸种”的“蘖”应是“孽”。D项有两个错别字,一是“气冲宵汉”的“宵”应是“霄”;二是“扑溯迷离”的“溯”应为“朔”。答案是C。
一道试题中要逐一查出多个错别字以后再来认定答案,试题自然是比较难的。从2000年起,只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或“有错别字的一组”,相比而言,要容易得多了。
2.着重考查常用字中的错别字辨别
这从上列两题可以清晰地看出来。不过在常用字中选例的重点是两个,一是音同、音近而误写;二是形近而误写。如例2中“寞”与“漠”、“愁”与“筹”、“辟”与“僻”,都是音同而误写;“蘖”与“孽”、“孪”与“挛”、“宵”与“霄”,则是音同、形近而误写。
例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拖沓娇生贯养伶俐倜傥不羁
B.造次索然寡味迁徙惨绝人圜
C.描摹幅员辽阔惶恐法网恢恢
D.窥测慷慨激昂装祯提要钩玄
这是2000年的全国题,选用的全是常用词语,没有错别字的是C项。A项“贯”应是“惯”,B项“圜”应是“寰”,这是音同、形近而误写;D项“装祯”的“祯”应是“帧”,这也是音同、形近而误写。
同音字、近音字、形近字较多,这是汉字的一个特点。音同、音近而误写或形近而误写,这是一般人写错别字的主要情况。因此高考着重选用常用字中的这两类字让考生辨别,既是从汉字的特点出发,又有着现实的针对性。它启示着我们复习这一考点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典型题分析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留恋流连忌返厉害利害得失
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
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
D.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
这是2002年的第2题。本题全是选用的常用词语,要辨别的都是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随声附合”应是“随声附和”。因为“随声附和”是跟着人家的意思,依从应和的意思。其中的“和”是“唱和”的“和”,与同组的“符合”意思不同,所以把“附和”写成“附合”不但意思不对,事实上也根本没有这个词。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部署备受青睐恰如其分可望而不可即
B.报道伶牙利齿群贤毕至一年之计在于春
C.揣度共商国是唾手可得冒天下之大不违
D.通谍猝不及防大相径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这是2003年全国卷第2题。国家考试中心公布的答案是A。A项确实没有错别字,“即”也可以写成“及”。B项“伶牙利齿”规范的写法应是“伶牙俐齿”,是在“伶俐”中插入了“牙”和“齿”。C项“冒天下之大不违”的“违”应是“韪”,“不韪”,不是、不对;写作“违”意思说不通。D项“通谍”之“谍”应是“牒”,因为“通牒”是一种文书。本题所选词语全是常用词语,错别字都是音同、音近或形近而误写的。
三、解题的技巧
辨别错别字的技巧主要是“以意辨形”,也就是说,根据字义、词语的意思来辨别书写的正误。上文所引的例子中,“国藉”的“藉”是“籍”的误写。“籍”有“书籍、籍贯、原籍、党籍”等,而“藉”只有“垫、借”的意思。“插科打浑”是“诨”的误写,“诨”是“戏谑xuè”、“开玩笑”的意思,显然不解用表示水污浊的“浑”。又如“惦量”的“惦”是“掂”的误写。惦,读diàn,有“记挂”的意思;而“掂”读diān,是用手托着东西估轻重的意思。
例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具备万事俱备风声谈笑风生
B.求实实事求是世故人情事故
C.陈规黑守成规精心漫不经心
D.直接直截了当剧增与日俱增
这是1998年的全国题,选的全是常用词语,要求辨别的也是音同、音近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其“人情事故”的“事”就“世”。成语“人情世故”是指为人处世的道理,而“事故”是指意外的损失或灾祸,如交通事故,如果把“人情世故”的“世”写成“事”,这个成语就说不通了。其他三项根据“以意辨形”的原则,可见都是正确的。
有时还可从分析词语的结构入手以助辨别。如“纷至”和“沓来”的并列,“至”与“来”意思相近,“沓”与“纷”也是意思相近,表示“多”,如果将“沓”写成“踏”,就可看出写得不正确。
四、练习及答案
1.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三天的时间里,把栏目标志,片头改过来又改回去,这在央视的历史上是决无
仅有的。
B.音乐界、教育界一些知名人士大声急呼:让好儿歌尽快走向我们的少年儿童。
C.如果那里的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引进几个人才也是杯水车薪,无计于事。
D.这一带山清水秀,没有任何污染,是人们度假休闲的理想场所。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提纲融洽拭目以待通货膨涨
B.赋予迁就宏伟报负弥天大谎
C.振幅贡献墨守成规英雄辈出
D.予备通牒寻物启事演绎归纳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戳穿力挽狂澜暧昧食不果腹
B.震撼融汇贯通喧嚣响彻云霄
C.深奥死不瞑目气慨雍容华贵
D.凋蔽哗众取宠辍学愤世嫉俗
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是非文过饰非提名金榜题名
B.付出入不敷出蒙昧素昧平生
C.风采光彩照人历书变本加厉
D.开合信口开河出奇出奇不意
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谋取牟取暴利源流渊远流长
B.黯淡暗然无光焕然涣然冰释
C.直言仗义执言棘手痛心疾首
D.壁画金璧辉煌餐具与时俱进
6.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招聘目不交接诡秘瑕不掩瑜
B.坐落风靡一时编纂脱颖而出
C.蝉联沸反盈天怄气迫不及待
D.悖谬郑重其事昏聩优柔寡断
7.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不堪不刊之论国事共商国是
B.原型原形毕露解疑妙语解颐
C.退化蜕化变质描摹观摩教学
D.结对成群结队行迹行迹可疑
8.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立意标新立异分外应得份额
B.生色声色俱厉洪火规模宏大
C.坚韧坚忍不拔按照安装设备
D.清净耳根清静钢笔刚愎自用
9.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经典弱不禁风宣泄大事渲染
B.繁琐要言不烦抱负饱以老拳
C.谙熟万马齐喑侪辈人才济济
D.亵渎穷兵黩武嘻笑文恬武嬉

10.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不期而遇指桑骂槐睚眦毁谤
B.游刃有余平易近人技俩钦定
C.居高凌下淆乱乾坤内蕴机缘
D.积毁销骨众口烁金攀附卑怯
11.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丧心病狂蜂涌而上同舟共济相得益彰
B.耳提面命世外桃源逆来顺受荡然无存
C.牵强附会赏心悦目乌烟瘴气叹为观之
D.自顾不暇眼花撩乱矫枉过正未可厚非
1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闲情逸致淋离尽致出神入化骄揉造作
B.情随事迁隐约其辞夸夸其谈前赴后继
C.梦寐以求百折不挠辟头盖脸惨谈经营
D.言简意赅言近指远伸张正义川流不息
13.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淡褪玉砌雕栏失魂落魄亘古不变
B.弥漫恪守教诲言词中肯衣锦还乡
C.荫凉精神慌惚声名狼藉迅若流量
D.虔诚瞬息万变苍海桑田消魂钩魄
答案:
1.D(A项“决无仅有”的“决”应为“绝”;B项“大声急呼”的“急”应为“疾”,疾呼,高呼;C项“无计于事”的“计”应为“济”,济,补救)
2.C(A项“膨涨”的“涨”应为“胀”;B项“报负”的“报”应为“抱”;D项“予备”的“予”应为“预”)
3.A(B项“融汇”之“汇”应是“会”;C项“气慨”的“慨”应是“概”;D项“凋蔽”之“蔽”应是“敝”——破败)
4.D(D项“出奇不意”的“奇”应为“其”)
5.C(A项“源远流长”的“渊”应为“源”;B项“暗然”的“暗”应为“黯”,黯然,阴暗的样子;D项“金璧辉煌”的“璧”应为“碧”)
6.A(A项中“目不交接”的“接”应是“睫”)
7.D(D项“行迹可疑”的“行”应是“形”)
8.D(D项“耳根清静”的“静”应是“净”)
9.D(D项“嘻笑”的“嘻”应为“嬉”)
10.A(B项“技俩”应为“伎俩”;C项“居高凌下”的“凌”应是“临”;D项“众口烁金”的“烁”应是“铄”)
11.B(A项“蜂涌而上”的“涌”应是“拥”;C项“叹为观之”的“之”应是“止”;D项“眼花缭乱”的“撩”应是“缭”)
12.B(A项“骄”应是“矫”;C项“辟”应为“劈”;D项“指”应为“旨”)
13.C(C项“荫凉”应是“阴凉”。A、B两项无错别字。D项有两个错别字,一是“苍”应是“沧”,二是“消”应是“销”)

附录1易错字形览表
双音词(括号内为正确字形)
针贬(砭)烦锁(琐)寒喧(暄)松驰(弛)暮蔼(霭)
响午(晌)通谍(牒)蹩气(憋)脱化(蜕)震憾(撼)
范筹(畴)秧然(怏)通辑(缉)防害(妨)慎密(缜)
漫延(蔓)焕散(涣)羁拌(绊)脑怒(恼)技俩(伎)
脉膊(搏)接恰(洽)秘决(诀)真缔(谛)协从(胁)
慢谈(漫)融汇(会)报消(销)萎糜(靡)教悔(诲)
急燥(躁)呕歌(讴)骄健(矫)缀学(辍)全愈(痊)
掘起(崛)瞻养(赡)眩耀(炫)免励(勉)冒然(贸)
卫戊(戍)陪偿(赔)霎那(刹)膨涨(胀)揉躏(蹂)
污告(诬)竭见(谒)坦护(袒)沤吐(呕)鬼计(诡)
咀咒(诅)分岐(歧)决择(抉)针炙(灸)撒慌(谎)
清冽(洌)商摧(榷)璀灿(璨)争辨(辩)纵恿(怂)
鼓惑(蛊)摧眠(催)尝罚(赏)挛生(孪)函养(涵)
拖杳(沓)简漏(陋)垂弃(唾)膺品(赝)教梭(唆)
游戈(弋)板面(版)伥然(怅)稠怅(惆)作崇(祟)
穿带(戴)装钉(订)复没(覆)急待(亟)刻簿(薄)
闪铄(烁)渲泄(宣)茶毒(荼)妥贴(帖)幅射(辐)
频临(濒)园满(圆)毒棘(辣)座标(坐)忘想(妄)
桥粱(梁)摄服(慑)弛骋(驰)按磨(摩)撕杀(厮)
誉写(誊)欧打(殴)问侯(候)恢谐(诙)帐蓬(篷)
戊戍(戌)证卷(券)肆业(肄)污篾(蔑)挑畔(衅)
钓杆(竿)招幕(募)消遥(逍)矍烁(铄)道谦(歉)
膏盲(肓)贪脏(赃)竟赛(竞)枯躁(燥)脉胳(络)
蓝球(篮)搞劳(犒)演译(绎)高梁(粱)撩绕(缭)
观磨(摩)姿式(势)
附录2易混字
弊作弊弊端除弊利利害利害得失
敝敝衣敝帚自珍厉厉害变本加厉再接再厉厉行节约
蔽遮蔽掩蔽隐蔽励勉励奖励励精图治

混混杂鱼目混珠颗颗粒一颗黄豆
浑浑身浑然一体棵一棵菜一棵大树

采神采兴高采烈泄排泄发泄泄漏
彩色彩光彩精彩喝彩丰富多彩泻泻药一泻千里

象表象迹象惨象印象气象抽象练训练熟练练笔简练精练
像画像肖像录像好像炼锻炼炼丹炼钢炼狱精炼
相相貌相片众生相

迭迭起迭次忙不迭度欢度春节虚度年华度日如年
叠重叠折叠层峦叠嶂渡横渡长江渡过难关过渡时期

迹足迹事迹古迹慨感慨慷慨愤慨
绩成绩功绩业绩概大概概况概不退换气概概念

即即使立即若即若离
既既然既而既往不咎

交交税交代交公粮
缴缴费缴纳缴枪

附录3成语及其他短语中易错的字
和霭可亲(蔼)原物必还(璧)天崩地折(坼)并行不背(悖)
计日成功(程)哀声叹气(唉)民生凋蔽(敝)出类拔粹(萃)
刚腹自用(愎)暗然销魂(黯)披星带月(戴)清彻见底(澈)
明辩是非(辨)鞭苔三百(笞)撤消处分(销)遮天避日(蔽)
飞扬拨扈(跋)赤博上阵(膊)大有稗益(裨)以逸代劳(待)
一张一驰(弛)纵横俾阖(捭)惮精竭虑(殚)趁心如意(称)
按步就班(部)一愁莫展(筹)虎视耽耽(眈)肆无忌弹(惮)
裨官野史(稗)布署已定(部)万事享通(亨)曲高合寡(和)
相形见拙(绌)穿流不息(川)言简意该(赅)感人肺府(腑)
残无人道(惨)搬门弄斧(班)吊以轻心(掉)沾污清白(玷)以见一般(斑)义不容词(辞)轰堂大笑(哄)声音宏亮(洪)
戮穿阴谋(戳)扬常而去(长)一股作气(鼓)卑恭屈膝(躬)为虎作帐(伥)坠落腐化(堕)欢渡春节(度)横度长江(渡)
英雄倍出(辈)富丽堂黄(皇)有持无恐(恃)精神焕散(涣)
惨绝人环(寰)如法泡制(炮)提纲契领(挈)明知固犯(故)
拙拙逼人(咄)三翻五次(番)手不失卷(释)一窃不通(窍)
张慌失措(皇)心恢意懒(灰)磬竹难书(罄)挑拨事非(是)
性格粗旷(犷)步入正规(轨)披沙捡金(拣)倾刻之间(顷)
翻复无常(反)翻云复雨(覆)到处传颂(诵)篷筚生辉(蓬)
风雨如诲(晦)迫不急待(及)批漏百出(纰)手屈一指(首)
行踪鬼秘(诡)浪废金钱(费)金榜提名(题)卑躬曲膝(屈)
防碍交通(妨)丰功伟迹(绩)当人不让(仁)嗜好成僻(癖)
既往不究(咎)随声附合(和)前扑后继(仆)列出题纲(提)
貌和神离(合)入不付出(敷)义愤填鹰(膺)稳操胜卷(券)
破斧沉舟(釜)不记其数(计)儒子可教(孺)括不知耻(恬)
模范事绩(迹)规规距距(矩)星落棋布(罗)骄揉造作(矫)
合盘托出(和)佳宾满座(嘉)揠旗息鼓(偃)风尘扑扑(仆)
励行节约(厉)风声鹤泪(唳)甘冒不讳(韪)挺而走险(铤)
性格崛强(倔)千钓一发(钧)始终不逾(渝)耳嚅目染(濡)
箴口不言(缄)坚难困苦(艰)敷演塞责(衍)滥芋充数(竽)
史无前列(例)火中取粟(栗)运筹帷握(幄)淹没无闻(湮)
工程峻工(竣)不卑不坑(亢)大伤原气(元)为命是从(惟)
草管人命(菅)直接了当(截)不可思义(议)渝期作废(逾)
一枕黄梁(粱)廖廖无几(寥)自顾不遐(暇)一口同声(异)
接长补短(截)书写了草(潦)口干舌躁(燥)暇瑜互见(瑕)
情不自尽(禁)功亏一匮(篑)一劳永易(逸)世外桃园(源)
蜡梅盛开(腊)事过景迁(境)通霄达旦(宵)苦心孤旨(诣)
竞竞业业(兢)流连往返(忘)绿草如荫(茵)举止端祥(详)
流览一遍(浏)陈词烂调(滥)修养生息(休)敲榨勒索(诈)
无耻烂言(谰)不径而走(胫)动则得咎(辄)遗笑大方(贻)
纠纠武夫(赳)高官厚碌(禄)反应情况(映)脱化变质(蜕)
语无论次(伦)可作篮本(蓝)寒喧客套(暄)改弦更章(张)
身体赢弱(羸)前踞后恭(倨)仗义直言(执)化学反映(应)
龙盘虎据(踞)风糜一时(靡)良秀不齐(莠)气喘嘘嘘(吁)
望风披糜(靡)甜言密语(蜜)殉私舞弊(徇)举世振惊(震)
再接再励(厉)修茸一新(葺)莫中一是(衷)忧柔寡断(优)
免强答应(勉)临摩字帖(摹)记忆尤新(犹)宣宾守主(喧)
含辛如苦(茹)礼上往来(尚)梳装打扮(妆)出奇致胜(制)
感情融恰(洽)洽如其分(恰)怨天由人(尤)沤心沥血(呕)海市唇楼(蜃)偃苗助长(揠)少纵即逝(稍)招摇装骗(撞)
巧装打扮(乔)名落深山(孙)妄费心机(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