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8)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12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8)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8)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8)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一、常见的修辞方法简说
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二、命题的特点。
主要有两个特点:
1.着重考正确运用
高考考修辞,一般不考修辞方法的辨认,着重考修辞方法的运用,即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近若干年来尤其如此。
2.多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
高考考修辞,注重综合表达能力的考查。有与仿写结合的,有与“连贯”结合的等等。即使考修辞方法,也很少只考某一种修辞方法的,往往多种修辞方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
例: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有些事情我们要勇于放弃,只有放弃才是明智的。悬崖上的青松懂得不放弃平坦,就难以展示自己独特的生命风采;。如果对什么都坚守,对什么都穷追不舍,则是愚蠢的,池中的鱼儿往往不知道放弃那些诱人的美味而上钩,从而把自己变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这道试题兼考修辞(拟人)、仿写、扩写、“连贯”诸项,有相当的综合性。所给材料,首句表明对“放弃”的看法,后面的话都是用来证明这一看法的。根据试题规定的“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的要求,“风采”后可以接写“荒野上的梅花知道,只有放弃春天的舒适,才能赢得人们对自己的品格的赞美。”“美味”后可以接写这样的话:“池中的荷花不懂得在严寒来临之前要放弃漂亮的衣裙,从而使自己变得形容枯槁。”
三、典型题分析
1.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一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相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1)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
(2)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
这是2001年全国卷的第26题。本题有明显的综合性。从修辞上看,兼有比喻和拟人;从句式上说,(1)要求运用假设复句,(2)是先用判断句子再作扩展;从表达上说,分号前后构成正反对照。只有满足了这些要求,才能构成正确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说,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在审题,在弄清要求,从而满足要求。
本题的答案举例:(1)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你曙光就在前头。(2)浪的帮凶,能把你埋在大海深处。
2.在下面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时代!
这是1999年全国卷的第27题。它兼考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题目要求考生在规定的语境中拟出一个恰当的比喻句,并且与所给出的语句组成排比格式,还要注意前后呼应,确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第一条横线上要写出比喻句“五十年像……”,并在第二条线上作扩展,且要用“有……也有……”的格式,难点就在于考生是否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能力,有没有较深刻的认识能力。第三条横线上填写的语句要与第一、二条横线填写的语句相呼应,还要构成排比。
答案举例:五十年像一首乐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乐曲渐趋高潮。
3.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曲: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这是2002年全国卷的第25题。这道题把修辞和仿写结合在一起考,主要考修辞的比喻。第一句的比喻领起下面三个比喻,四个比喻要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四个比喻都要合理贴切。
答案举例:春天是大自然的一本画册:/轻风细雨是导言,/飞禽走兽是线条,/花红草绿是春天的色彩。
这是一名考生写的答案,获满分。有考生写了这样的答案:社会是人生的一部乐章:/奋斗是主旋律,/挫折是休止符,/成功、喜悦是乐章的最强音。这个答案首句与下文无领属关系,故扣2分,还有考生写出这样的答案:高考是人生的驿站:/理想是灯火,/奋斗是钥匙,/成绩是驿站的通行证。因其各项都不符合要求而得0分。
四、练习及答案
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像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2.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即使书中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书籍仍旧是精神追求者的宠儿,因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是生命的落脚处。
3.在以下各句中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话语,使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基本相同。(6分)
(1)生命像花朵。乐观者,悲观者担心它会消尽短暂的香。
(2)青春如火焰。进取者为它加油,让它愈烧愈旺;退缩者。
(3)年华似流水。勤奋者;懒惰者随波逐流,终成碌碌无为的流浪汉。
4.将下列句子改写为一个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可调整个别词语,不得改变句子原意。(4分)
我喜欢自然风光,还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情节曲折的小说更让我喜爱,也喜欢大自然的音响,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更使我着迷,当然,那美妙动听的音乐尤其让我陶醉。
5.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尝试是什么?尝试是乌云蔽日时,勇于直上云霄的海燕;尝试是,
。对于勇敢者,尝试是一条通向成功的路;对于,。
6.以“风雨”为表达重点。辅以“小草”、“树木”等景物,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按下列不同要求扩写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4分)
(1)表现“喜悦”心情。
(2)表现“忧愁”心情。
7.元宵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下面是两副元宵节对联的上联,请参照示例,然后根据对联的基本要求,选出其中的一副对出下联。特别要注意上下联同位的字不要重复。
示例:上联飞龙舞凤成夜色
击鼓踏歌皆春声

(1)一路笙歌春似海

(2)银花焰吐长春景

8.写出下列句子的对句
(1)闻鸡起舞

(2)读书千古事
9.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话,表达你对承诺的理解,要求与前句在句式、修辞上保持一致。
(1)承诺不是蓝天上的一片白云,逍遥,飘逸;
(2)承诺如同珍珠,它的莹润是蚌痛苦的代价,也是蚌的荣耀;
1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画线处续写两个句子,要选择新的喻体,并使全段语句连贯。
青春是一首歌,她扣动我们的心弦。
青春是,
青春是,
11.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连贯完整。
我是一朵白云,
亲情是包容我的蓝天;
我是一棵绿树,
亲情是滋养我的土地。
12.依照下面的句式,另选一物写一句子,意思要完整,每句字数不一定要与原句相同。(5分)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
默默地生长,
向下,向下……
我相信
地心有一个太阳。
13.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内容要前后照应,并构成排比句。
用友谊写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在书里:友谊如珍珠,我们共同连缀,联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友谊如,我们,;友谊如,我们,。
14.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不在于成就了多大的事业,而在于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林中挺立的一棵;,;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求无愧地做白云中的一朵。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
,虽是一朵,却能装扮蓝天。这样的人生也就够了。
15.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语句。要求文意衔接,修辞方法与画的语句一致。
在我的记忆里,农村的生活是平淡的,农民的生活很辛苦。每天早晨,父亲一阵如雷般的吆牛声惊醒了太阳;每天黄昏,父亲的锄锹磕碰硬土块的声音溅出了星星。夏天,
,冬天,。

附:答案及简析
1.B(从B项的意思看,后一个“巴金”当指巴金作品的风格特点,而不是指代“巴金”这个人)
2.举例:①仲夏亭榭里的弄弦②深秋山林中的独步③是灵魂的依傍(前有“春日”,后有“隆冬”,故①②应填“仲夏”、“深秋”之类;③处应说书籍对人的作用)
3.(1)预祝它将留下甘甜的果(2)给它泼水,使它渐熄渐灭(3)乘风破浪,勇做大有可为的弄潮儿。(填下的句子应是前后对照的)
4.答案举例:我喜欢自然风光,喜欢大自然的音响,喜欢生活中的故事,而更喜欢富有魅力的风光摄影,更喜欢美妙动听的音乐,更喜爱情节曲折的小说。
5.大浪迭起时,敢于勇往直前的扁舟对于懦弱者,尝试是一堵阻止前进的墙。
6.(1)微风吹拂,春雨如牛毛,如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让漫步其间的游人感觉出春天的柔和与细腻,小草也贪婪地吮吸着雨露,柳条在轻轻摆动婀娜的身姿。
(2)风乍起,就掀起几片飘零的树叶,雨点像一个个小雪粒,浸入肌肤,让人不由得打了个冷战,抬起头来望望天,天色灰蒙蒙的,不知何处是归程?(以上是举例)
7.(1)千家灯火夜如昼(2)火树光腾不夜城(举例,合要求即可)
8.(1)跃马争春(2)修身百年功(举例)
9.各人可以根据自己对“承诺”的理解作答,只要符合要求都可以。(1)可以说“承诺是……”,(2)(要用比喻)
10.略
11.略
12.示例:我是溪水,/不知疲倦地在河床/潺潺地流淌,/向前,向前……/我坚信/前方有我的大家园。
13.友谊如彩绸,我们共同剪裁,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友谊如花种,我们共同播撒,培育出一朵朵五彩的鲜花;友谊如油彩,我们共同调色,描绘出一片片美妙的景色。
14.见到奔腾的江河,你只要无愧地做浪花里晶莹的一滴,虽是一滴,却能滋润禾苗。
15.父亲以豆大的汗珠滋润着禾苗,父亲上山植草种树,为大山准备锦绣新衣。(举例)

扩展阅读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八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知识梳理】
(一)修辞介绍: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形式。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从内容上分又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其作用在于增强感情,加强语气,强调主题;用在诗文中,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充满语言美。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二)比较分析:
1、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喻重在“喻”,喻体一定出现;而比拟重在“拟”,拟体一定不出现。如:岸边的垂柳醉汉似的摇晃着(比喻)。岸边的垂柳醉了似的摇晃着(比拟)。
2、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借代只代不喻,借喻喻中有代;借喻具有相似性,借代具有相关性;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如:世界一半银子一半墨汁,黑白分明。“看,一群红领巾!”前者为借喻,后者为借代。
3、对偶与对比的区别。
对偶追求结构形式上“对称”的表达效果,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则追求内容上“对立”(相反、相对)的表达效果,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需注意的是,对偶里的“反对”,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三)命题特点:
1、着重考正确运用。
高考考修辞,一般不考修辞方法的辨认,着重考修辞方法的运用,即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
2、多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
高考考修辞,注重综合表达能力的考查。有与仿写结合的,有与“连贯”结合的等等。即使考修辞方法,也很少只考某一种修辞方法的,往往多种修辞方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
【能力训练一】
1、下列各项中,属于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我常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墨色眼镜观察世界。?
B.各种想法在脑子里像火花似地一个个爆发,然后又熄灭了。?
C.登高远望,泰山的松树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
D.我时常告诫自己,不要像小时候那样,一味贪玩,好动。
2、选出下列没有运用夸张的一项()
A.下了一天雪,到深夜还没有止,屋外一切静极了,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
B.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犹如幼小时候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C.大家略有一点兴奋,但又很淡漠,不大相信,因为这一类不甚可靠的传闻,是谁都听得耳朵起茧了的。
D.强不知以为知,见骆驼就说马肿背,我真不懂得他们为什么要说这些昏话!
3、对诗句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B.“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
C.“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像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5、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
6、下面是表现一定生活观的句子,从修辞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文学似海乐无边,官爵如花期有限。B.风风雨雨过日子,炎炎凉凉看世界。
C.宁为八方苦水流浪鱼,不作一棵树上吊死鬼。?D.谈笑有布衣,往来无缙绅。
7、对下列古诗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天境”、“海楼”写荆门一带的奇妙美景,是比喻写法。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赋予“青天”以生命,直接同他对话,是拟人写法。
C.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泪没一朝伸。——“惊风雨”、“泣鬼神”赞扬李白诗才出众,是夸张写法。
D.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鸥处处随。——“轻舟短棹”写泛舟游湖,景色迷人,是借代写法。
8、填在下文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障,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崖壁上
9、填在下文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卢梅坡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常被人引用,借此说明__。
A.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B.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千秋
C.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短长D.任何人和事物者各有优势
10、选出填在下文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我得到了友情,便告别那____;我得到了真诚,便告别那____;我得到了希望之舟,便告别那____;我得到那光亮的一闪,便告别那____。
①黑暗的深渊②貌似善良的虚假③深恶痛绝的狡诈④犹豫之岸的彷徨
A.②③①④B.④②①③C.②③④①D.③②④①
1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行至流急涡回的七里泷,富春江裙裾一闪,____,____,____。壁立湾畔的奇岩崛石,似乎触手可及,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居农舍,更添无限野趣。
①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②江中之江葫芦湾便闪现出来。
③葫芦湾委实别致有趣。④别致有趣的葫芦湾。
⑤湾形酷似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芦。⑥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芦酷似葫芦湾。
A.②④⑥B.①③⑤C.①④⑥D.②③⑤
12、下面句子是对黄河壶口瀑布的描写,适当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把它改写成排比句。
正当平缓似锦缎的黄河得意之时,她突然以数里之阔的水面,跌入百尺之宽的峡谷。发出了震川虎啸般的声响,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黄色的浊流如腾飞的巨龙,激起的水珠如钢花四溅,使每一位风尘仆仆走近她的游客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训练二】
1、填入下文横线上的话,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______,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两侧,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两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两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幅
D.门外两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一幅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2、填入下文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_______。于是收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成长起来。
A.还会发现价值连城的钻石
B.也随时会发现粗劣的瓦砾
C.还常常会发现粗糙的砂砾
D.也不免会发现令人遗憾的败笔
3、依次为下列两副对联选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时,美国作家斯诺撰写了一副挽联,托人送到鲁迅先生追悼会上。挽联是: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____何人领呐喊?先生____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1990年德高望重的徐向前元帅逝世,越共领导人黄文欢即书一联以悼之,挽联是:________军心暖,威震沙场敌胆寒。
A.寰宇已经同甘共苦B.中国不幸同甘共苦
C.中国已经身先士卒D.寰宇不幸身先士卒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浓黑的夜幕逐渐淡薄起来,天边透出了一线白光,____,____,____,自由地飞到海的远方去了。
①这白光慢慢扩大起来
②那白光慢慢扩大起来
③眼前展开了漫无边际的海水
④漫无边际的海水在眼前展开
⑤无声地掠过绿沉沉的波纹的海鸥展开雪白的翅膀
⑥海鸥展开雪白的翅膀,无声地掠过绿沉沉的波纹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比如青春,这个曾被我们无数次吟诵、无数次咏叹、无数次自作多情的美丽字眼,当我们拥有它时,总不免出奇地慷慨,____,一旦意识到很快就要挥手作别时,我们才蓦然醒悟:____!
①越是失去之后才显示出价值的东西越是珍贵的东西
②越是珍贵的东西在失去之后越显示出它的价值
③犹如一掷千金、挥霍无度的百万富翁
④犹如百万富翁一掷千金般地挥霍无度
⑤一个多么凝重而悲凉的时刻降临了
⑥一个多么沉重而悲伤的时刻到来了
A.②④⑤B.①③⑤C.①④⑥D.②③⑥
6、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即使书中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书籍仍旧是精神追求者的宠儿,因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_________、_________、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__________,是生命的落脚处。
7、在以下各句中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话语,使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基本相同。
(1)生命像花朵。乐观者__________,悲观者担心它会消尽短暂的香。
(2)青春如火焰。进取者为它加油,让它愈烧愈旺;退缩者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华似流水。勤奋者________,____________;懒惰者随波逐流,终成碌碌无为的流浪汉。
8、将下列句子改写为一个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可调整个别词语,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我喜欢自然风光,还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情节曲折的小说更让我喜爱,也喜欢大自然的音响,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更使我着迷,当然,那美妙动听的音乐尤其让我陶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以“风雨”为表达重点,辅以“小草”、“树木”等景物,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按下列不同要求扩写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
(1)表现“喜悦”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忧愁”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元宵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下面是两副元宵节对联的上联,请参照示例,然后根据对联的基本要求,选出其中的一副对出下联。特别要注意上下联同位的字不要重复。
示例:上联飞龙舞凤成夜色
下联击鼓踏歌皆春声
(1)一路笙歌春似海____________
(2)银花焰吐长春景____________
11、写出下列句子的对句。
(1)闻鸡起舞__________
(2)读书千古事__________
12、依照下面的句式,另选一物写一段语句(意思完整,每句字数不一定要与原句相同)。
我是根,____________
一生一世在地下____________
默默地生长,____________
向下,向下……____________
我相信____________
地心有一个太阳。____________

高考专题教案: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专题教案: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2010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精品系列教案

高考专题教案: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课题】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课型】复习

【教学目的】

⒈明确考纲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格。

⒉熟悉修辞考查题型,积累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修辞考查题型,掌握综合运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研习考纲重难点

一、导入:

对于语言表达来说,语法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现在高考命题更加注重以能力立意为主,那么对修辞的考查无疑是重中之重。

修辞就是对语言的[答案]B

[分析]这道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也考查了修辞的作用分析。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认真判断它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对照该类辞格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再具体分析。这道题B项中前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后一个“巴金”指有巴金精神的人。所以,“后一个巴金”应改为“前一个巴金”。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以及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等。对于修辞的认识,其实绝不仅限于修辞方法。它的内涵远比修辞方法大得多,而且也都在高考的考试范围之内。

二、研习内容: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复习,应从下述三方面着手:

㈠熟悉八种修辞方法,辨析易混修辞格。(《语文基础手册》)

《考试大纲》限定考查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正确运用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和掌握这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⑵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两者缺一不可。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

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作比较)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表猜测)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列举) 

⑶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布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前面。四周的山把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⑷比喻的注意点

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③要注意思想感情。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用“子曰诗云”代四书五经之类)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群众的财物)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用“诸葛亮”代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用“鲁迅”代鲁迅的作品)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用“眉”代人的头)

⑥个别代一般。例如: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他们的大轿或汽车不经过的地方,便永远没有见过扫帚和水桶。(用“扫帚”“水桶”代清扫街道的工具)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阿Q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用“银的”“铜的”代银币和铜钱)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艾奇逊在这里强奸了美国的民意,这是华尔街的“民意”,不是美国的民意。(用“华尔街”代美国垄断资产阶级)

⑶借代的注意点

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⑶夸张的注意点

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③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⑵对偶的种类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是“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自问自答)

又如: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问而不答)

⒏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可用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问而无答的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

例如:这对于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再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受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⑵问而有答的反问。例如: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其次是特别注意和强化易混修辞格的辨析。

⒈比喻和比拟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⑴性质、作用不同: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

⑵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⒉借喻与借代

借喻和借代都是以借体代本体,本体不出现。它们的区别有两点:

⑴借喻重在比方,可换成明喻;借代重在指称,不能换成明喻。例如:

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②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

例①“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例②“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

⑵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

⒊排比与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⑴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而对偶则是两项的对说。

⑵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要求两联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

⑶排比中常含有反复出现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

⒋设问与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明知故问”,在这一点上,它们不同于疑问句,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⑴设问自问自答,有问必答;反问则可以不答,实际上一般也不需要作答,但是答案已十分明确。

⑵设问句后要用问号,反问句后可以用问号,感情强烈,可以用叹号。

再次不能忽略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往往几种辞格结合起来使用。形式可以分为套用、连用和兼用三种:

⒈套用——一种辞格里面包含着别种辞格。例如: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排比中套用暗喻)

⒉联用———个语句中连续运用几种辞格,既不彼此相融,也不互相包含。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连用了引用、比喻)

⒊兼用——一种修辞方式又兼有两种或几种辞格。例如: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对偶、夸张、比喻)

㈡明确修辞的表达效果,培养运用修辞的能力。

明确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的前提。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如下:

⑴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⑵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

⑶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⑷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⑸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⑹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⑺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⑻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而培养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不仅包括审题能力,还应包括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语境分析能力。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

㈢树立大修辞观,破除片面性。

首先在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时候,要理解修辞除修辞方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我们还要注意修辞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

其次,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还得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不对,而修辞管话说得好不好。说话、写文章,先要通顺、正确,然后要求好,即形象生动。

㈣提高思维能力,加强修辞运用。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三、课堂小结:

高考的命题体现了重能力、重运用、重主观、重综合的趋势。为了更好地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复习时先要从最基本的地方抓起,即不在修辞术语上的纠缠,而要明确各类修辞的特点,理解各种修辞方法不同的表达效果。只有掌握了这八种修辞方法的要点才能在语言表达时灵活运用。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探究解题新思路

【导入】

综观近六年来的高考试题,修辞的考查多以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综合性。它不仅涉及修辞,也涉及句式;不仅在仿写句式中考查,也在现代文阅读及古诗词鉴赏中考查;甚至高考作文中如果用上一些恰当的修辞,会使文采飞扬,赢得高分。

一、探究命题方式

修辞方法的考查重在运用,下面就近年来常见的考查方式加以分析。

第一种类型:客观选择题

运用修辞的基本知识,辩识辞格或判断其表达作用的分析是否恰当。这类题型近几年出现并不多。

⒈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

●研习1(2005年高考·浙江卷)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洋的呼吸。

B.珍珠是贝痛苦的结晶,是海的泪。

C.面对风暴的欺凌,松柏挺胸不屈,杨柳弯腰逢迎,江河寂然无语,高山昂然抗争。

D.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

【分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的能力。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必须写出物所具有的特征,这个特征和人是相通的。“杨柳弯腰逢迎”这个拟人句没有抓住风暴来临时杨柳的特征,杨柳本来就是弯腰的;风暴来临时,江河不可能寂然无语,逻辑上讲不通。正确答案为C。

课堂练习

(浙江省五校联考2005—2006学年度高三测试)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A.孙淑伟在跳板与水面之间描绘出一连串从容的曲线。

B.日记是心的轨迹,是撷取生活七色阳光的水滴。

C.笑,你是美的姐妹,你是艺术家的娇儿,你是碧空中那一抹烂漫的云彩。

D.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

[答案]D

分析]“万道霞光”与“含苞欲放的鲜花”缺少相似点,不能构成比喻。

⒉分析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研习2 (2005年高考·辽宁卷)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

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分析】本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也考查了修辞的作用分析。比拟修辞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修辞作用的判断错误,混淆了比喻、借代与比拟的作用。该项中的“直截了当”与后文的“激发读者的艺术联想”矛盾。另外“比拟”可分两种——拟人和拟物,它的表述不具体,原句是把长城当作人去写,应是“拟人”。正确答案为B

课堂练习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此句运用了多个比喻句,写出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句中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运用拟人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此句运用了借代的方法,句中用具体而又可感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却不可触摸的抽象精神,给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

[答案]B

[分析]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但并没有表达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却没想到后面表达的应是作者对我们希求完美的这种思想的否定。

第二种类型:主观表达题

就是提供语境,运用修辞方法造句、仿句及变换句式等,或者在现代文大阅读和诗歌鉴赏中考查。

⒈在仿写变换句式中考查

与这类题结合起来的考查的最多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对这一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展开必要的联想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达出来。这一类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主要形式,估计在2007年的高考中还会重现。

●研习3(2009全国2)仿照下面的事例,自选话题,写出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7分)
金钱不必车载斗量,够用就好;友谊不必甜言蜜语,真诚就好;人生不必惊天动地,踏实就好。

【分析】所造句子和仿造例句内容要贴切,句式要相同,构成排比,尽量做到有文采,注意前后的逻辑关系。

【答案】朋友不必前呼后拥,交心就好;房子不必宽敞明亮,温馨就好;旅程不必永世难忘,充实就好。

●研习4(2006届新乡市高三调研)读下列文字,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和句子,使前后句子协调,构成排比。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千枝秀;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太阳说,我燃烧的青春四海光芒。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排比句的仿写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弄清题目的明示信息与隐含信息。题目要求前后句子协调,构成排比,这是明示信息;再审读所给句子,原文段的前四个问句已明示了下文回答时的陈述对象应该分别是“年龄”、“心灵”、“人生”、“青春”,而且在回答的例句中,“鲜花”对应“年龄”,“太阳”对应“青春”,所以一、三两空所填的事物,应分别和“心灵”、“人生”对应。从句式上看,第二空所填,应与上面相应句式照应;第四空所填,应与其下面相应句子的句式一致。以上就是隐含信息。仿写时不能脱离这些信息要求。

【答案】(l)月亮,我坦露的心灵万里明。(2)海鸥,我搏浪的人生一路壮观。

课堂练习

(苏州市2006届高三调研测试)另举两个例子填入下面的空格内,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庄子是先秦乃至传统中国的最伟大的批判者,正是他的逍遥,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 ,,。无论是逍遥,呐喊还是抨击,他们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思想者和批判者。

[答案]鲁迅是现代中国最有力的批判者,正是他的呐喊,唤醒了无数沉睡的国人;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最杰出的批判者,正是他的抨击,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种种丑恶。

[分析]要注意分析例句的隐含要求,既要“形似”,又要“神似”。

⒉在现代文大阅读中考查修辞方法,多是考查其表达效果

做这类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方法,在答题时必须点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回答它的表达作用。

⒊在诗歌鉴赏中考查

多是判断所用的修辞方法和说明它的表达效果。

二、总结命题规律

⒈通过分析高考试题,修辞方法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⑴从命题角度看,本考点试题主要有客观选择和主观表达两种题型。客观选择题旨单一,眉目清晰,有利于减小审题难度;主观表达更能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修辞性语言的能力,更能区分出考生的语文灵性差异。

⑵从试题取材看,能够作为修辞题材料的,主要是那些描写、叙述或抒情方面的语段,比喻论证性的语段也可以作为修辞题材料,说明性的语段一般不进入修辞性试题。

⑶未来的修辞性试题有可能不囿于已经面世的题型,“连贯”性修辞题、“扩展”性试题、词语选用型试题等也有可能在高考试卷中占有一席之地,考生只有全面掌握各种修辞知识,提高语言表达素养,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⒉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考题,大致可分两类,其解法也不相同。

⑴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一是从辨格入手,然后根据该修辞格的规则,对各题支逐一进行审查,从中得出合乎题干要求的答案;二是从修辞效果方面审查,表达效果好的就是正确的,效果不好的就是错误的。

⑵运用相应的修辞方法书写句子:要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在充分考虑内容和形式相应称的前提下,展开必要的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述出来。

特别强调的是,不论哪种题型,都应该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显性和隐性要求。要像诗人咏诗一样,进入角色,最大可能地激活思维细胞,占领思维空间,发掘思维潜力,找准做题角度。

三、修辞解题提醒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必须做到三点:

⒈了解八种常见修辞方法的特点和形式。易混淆修辞格可用分组比较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⒉明确各种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平时练笔或作文时,能够有意识地较熟练地运用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表情达意。

⒊具体做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捕捉有效信息,深入分析语境。

〖课堂小结〗

提高修辞方法运用的水平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广大考生带着激情阅读,开阔阅读视野,掌握一定的修辞知识,背诵一些名篇名言,在写作中加强修辞运用。那种企图做几道试题就能奏效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巩固练习

⒈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莽莽苍苍的原野,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支正在覆灭的船队,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B、在不同风格的作品中,有的感情汹涌澎湃,有如奔腾在草原上的野马;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朦胧月下的荷花。

C、于是,我从记忆的树上摘下一片叶子,写下了《扳着指头数到十》这篇小说。

D、我拥抱着夏日的黎明,惊醒那温馨而生动的气息,美丽的花朵睁眼凝望,黑夜的轻翼悄然翔起。

⒉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晚霞如同一片赤红的落叶坠到铺着黄尘的地上,斜阳之下的山冈变成了暗紫,好像是云海之中的礁石。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从色彩和形象两个方面写出晚霞之下山冈的景色。

B、风是调皮的小男孩,抓把土抛到空中,趁机扯乱女孩子的长发;风是年老的画家,一味选用灰色调,造出昏黄的画面;风是不高明的小偷,溜进屋时弄响了门,逃走时还在窗台下留下了脚印。

——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情趣。

C、他肚子里有墨水儿,脑瓜又灵,看个文件什么的,只要拿眼把题目一扫,里面的内容便能猜个大概。——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形象而生动地点明了“他”有知识有文化。

D、蛙眼对运动的物体简直是“明察秋毫”,而对静止不动的物体却“视而不见”。——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蛙眼对不同事物的观察特点,鲜明地表现出蛙眼的特征。

⒊(2005年湖北八校联考)研读下面选文,按要求答题

尽管是风欺雪凌的日子,你(树叶)总是默默地等待着春天,渐渐地蕴蓄着充足的力量。一天清晨,微雨初歇,无数的珍珠散落在枝头,那是一滴一滴的雨点亲吻着稚嫩的尖芽,婷妍交辉。我感到绿意萌动膨胀起来了。春天就要来临了。

⑴精当的修辞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请就选文中某一处修辞运用作简要评析。(30字左右)

答: 。

⑵炼字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有时能收到一字传神之效。下面的诗句和选文中“膨胀”二字内涵最接近的一句是

A.千树万树梨花开B.红杏枝头春意闹

C.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D.桃溪浅处不胜舟

⒋(扬州市2006届高三质量检测)依照下列例句,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人是什么》)

⒌(开封市2006届高三质量检测)下面这首诗缺了两句,请你补上。(要求补写的句子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整体保持一致,每句7个字)

啊,逆流而上吧,

我同时代的青年!

摇起勤奋的桨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准理想的罗盘。

切莫怡然地随波逐流,

切莫留恋于避风的港湾。

迎着风雨去探索人生吧,

让浪花缀满勇进的船舷。

⒍(2002年高考·春季卷)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经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7.(2009重庆)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4分)
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不苟且,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要懂得尊重别人,,;人要懂得尊重自然,,。

8.(2009四川)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5分)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⒈答案B

[分析]“奔腾在草原上的野马”喻“感情汹涌澎湃”不当,因为“野马”向前奔跑,而“汹涌”指“(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应改为“大海的波涛”。

⒉[答案]D

[分析]不是“夸张”,是对比。

⒊[答案]⑴选文中运用了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方法,如“默默地等待着春天”、“无数的珍珠”、“一滴一滴的雨点亲吻着稚嫩的尖芽”等。

⑵B

[分析]⑴选取以上任何一处,抓住该修辞运用的效果进行评析均可,根据情况适当给分。

⑵“闹”字点染得极为生动,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⒋[答案]示例:他必然会像大海中失去航向的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里颤巍巍里随波飘荡。

⒌[答案]示例:①张满信念的风帆②握紧思索的舵把

[分析]这首诗将青年人追求理想的人生经历比喻成一次海上航行,“内容一致”即要求补写的句子与航行有关;“形式一致”即要求补写的句子是动宾结构,要用比喻,①句押韵,②句不押韵。

⒍[答案]B

[分析]这道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也考查了修辞的作用分析。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认真判断它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对照该类辞格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再具体分析。这道题B项中前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后一个“巴金”指有巴金精神的人。所以,“后一个巴金”应改为“前一个巴金”。

7.答案:尊重别人所以不狂妄,不狂妄所以有修养;尊重自然所以不胡为,不胡为所以有理性。

8.答案示例:
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复习八、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复习八、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建议
近年来高考命题中“修辞”考查的核心是检测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目的是指导语言实践,因此高考不会考查单纯的修辞概念。高考试卷中亮相以来,形式在不断创新,大致出现了这样两个特点:试题命制的形式,由主观题向客观题转变;考查内容的设置,由单一考查向综合考查转变。本专题的复习教师应努力达成这样两个目标: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即《考试说明》中所规定考查的八种常见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本考点的复习在内容上包括:①能够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②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③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等四方面。
复习的重点有:①结合语境,准确理解常见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其作用;②能够运用不同的修辞方法遣词造句。
复习的难点是:①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表达技巧的鉴赏;②在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修辞格的具体含义,理解语句。
问题磁场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意在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典型问题的思考,了解“修辞”在高考中的地位与知识的建构。并通过问题的点拨,能大致熟悉高考“修辞题”设置的角度、类型及解题要领。
二、问题磁场
1.找出《水调歌头游泳》中有5处修辞手法,并说说表达的效果。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点拨]开头两句既是引用又是对偶,引用两个古代歌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和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两句是对比句,诗人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表现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迎战风浪、激流勇进的革命豪情。“逝者如斯夫”这里引用孔子的名言,诗人自己也鼓励人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发图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风樯动”此句是借代,用风帆代替船只,是以部分代整体。“巫山云雨”这里引用一段传说。
2.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人格须挺立;,,;人的一生像水,要灵活,方法须随和;,,;人的一生像土,要本色,作风须朴实。
[点拨]此题把仿写与修辞运用结合在一起,做题时首先要把握好所提供语句的基本结构及表现特点,然后以联想的方式选择恰当的内容,并使整体语句符合试题要求的修辞要求。参考答案:人的一生像木,要充实(或成材),内涵须深刻(或立场须坚定)……人的一生像火,要燃烧(或要热情),性格须热情(或态度须诚恳);……
3.阅读下首一词,简要回答问题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后人的称道,你觉得为什么?
[点拨]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4.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就好像一道九曲黄河,永不停息地滚滚奔流着,它是既多曲折又割不断的一道长流。新的地理形势促使黄河转了弯,新的历史条件推动“五四”以来诗歌的革新。如果循流溯源,那当然还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那当然还是继承与发展着殷周以至明清的诗歌传统。只是自此而下,黄河便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回”,现代诗歌,已经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而直接汇入“世界文学”的汪洋了。
上文中有这样三个比喻:①“九曲黄河”,②“黄河之水天上来”,③“奔流到海不复回”,它们分别比喻什么?请你加以具体的说明。
[点拨]这道题实际上考查的还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把握比喻的构成,找出本体是解题的关键,如①对应的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一道长流”这句话,且句中有比喻词“好像”,但本体是“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还是“民族传统”?就需要从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形上加以区分了,通过比较可得出:奔流的九曲黄河还是跟传承的民族传统能够更好地对应,即可确定答案,②③两句也可按这样的思路。参考答案:①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②新诗继承与发展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传统;③新诗汇入了“世界文学”的汪洋。
案例探究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根据近几年高考“修辞题”基本考法进行探讨,意在引出规范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四个案例按“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断”“按要求拟写辞格句”“按要求仿写辞格句”和“按要求仿写辞格段”的顺序分类设题。使用时应提醒学生,先自己认真探究,再看后面的解题和探究。
二、案例探究
[案例1]2002年全国春季高考第6题。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比喻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解题思路]B项中的后一个“巴金”是指生活中的巴金,前一个才是指代巴金精神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正确答案]B
[评点与探究]本题考查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容易错选的是A项,认为把“话语”比喻成“棉球”不恰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此比喻由医务人员所说,并且其对象是病人,在特写的场合中是合适的。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各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然后结合语句的特定语境进行分析。
[案例2]2002年全国秋季高考第25题。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解题思路]要正确解答这一试题,首先要正确理解所给语例的比喻和所表达的意义。所给的四句话本体的中心是“海”。“浪花”“涛声”“鱼虾、海鸥”是“海”的局部细节或与“海”密切相联。四个喻体的中心是“字典”,“部首”“音序”“文字”是“字典”的组成部分,各自发挥作用。不仅如此,四个喻体与四个本体之间凭借“相似点”构成完整的比喻。这样“另写的一组句子”才能符合要求。同时,还要注意题干“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的要求。
[参考答案]事业是人生的一座大厦:追求是支柱,奋斗是砖瓦,热情是事业成功的脚手架。(或生命是人生的一颗树:出生是发芽,过程是树干,成绩付出则是树叶和果实。)
[评点与探究]这是一道主要考查比喻运用的试题。比喻是考生最常用的修辞手段,但此题更具有智力的色彩。本体和喻体要贴切,四个比喻句内容上要连贯,结构上要构成总分关系:第一句的比喻领有下面三个比喻,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案例3]假如你有一位同学“重理轻文”(或重文轻理),请你用赠言的方式启发他(她)纠正这个偏向,赠言中比必须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要求“必须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先要了解比喻辞格的基本特征,然后选择好设喻的角度。一般有这样三个角度可供选择:“重理轻文”、“重文轻理”抑或“文理兼顾”等。
[参考答案]精通“数理化”,学好“文史政”,是确定智慧与高尚“交点坐标”的两条轨迹。
[评点与探究]本题容易出错的是赠言内容虽然符合题目要求,但没有使用比喻辞格;或虽使用了比喻辞格,但赠言内容不符合题目要求。解题时必须在内容和辞格上加以综合考虑。
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是在“案例探究”的基础上的归纳和拓展,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修辞题”复习的注意点;二是高考“修辞题”的常见的四种题型和解题的策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行小结或归纳,这样相关内容的掌握,效果可能会更佳。
二、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次D级。近年来更多地趋向于简答、仿写、补写题,重在考查在实际语言环境中运用和理解修辞手法的能力,常出现在试卷的第五、六大题中。在今后的高考试卷中,修辞方法的考查同阅读、鉴赏结合,是重要的关注点;修辞方法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更是高考的发展趋势所在,这或许又将是以后几年修辞命题的一大热点。因此,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掌握各种修辞方法
比喻
1、构成条件:①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②本体与喻体两事物在某一方面具有相似点。由此可分析是不是比喻,例:①小玲长得象她的妈妈一样漂亮;②看照片,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③母亲觉得这个人好象有些面熟;④事实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⑤我们要放下包袱,解放思想。?
辨析:①句中“小玲”与“妈妈”是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仅是比较;②句中没有用一事物比另一事物,只是再现记忆中的某些情景,属单纯的想象;③句没有两个事物,“好象”像表示一种猜测;④句两事物实质上是同一事物事实结果与预料的结果,不是比喻,只表证实、等同;⑤句用的是“包袱”一词的比喻义,不再看作比喻修辞。?
2、修辞的作用: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能使事物生动、具体、形象、以鲜明可感的印象;用作说理,能使深奥的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通俗、生动。?
拟人
1、构成条件:拟人是赋予物以人的情态、感情或言行。
2、修辞作用:不仅可以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借代
1、构成条件:
①本体不出现,而借用一个事物来代替;②本体与借体是密切相关的两事物,存在着具体与抽象或部分与整体、专名与泛名、特征与本体等的关系。
2、和借喻的区别:①借喻的本体与喻体必须有相似性,借代的两事物则必须有相关性;②借喻能加“像”等喻词转化为明喻,借代不能。
3、修辞作用:引人联想,使表达的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夸张
1、夸张,是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2、修辞作用:①能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②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
排比与反复
1、构成条件不同。反复:相同词语、句子的重复。排比:①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短语或句子的排列;②排列的短语或句子三个或三个以上。
2、修辞作用。排比,能增强文章气势,增强感情的表达。反复,能突出、强调思想感情,加强节奏感。?
对偶与对比
1、构成条件:对偶①字数相等;②结构相同;③意义相联。
对比:用以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必须是确有相互对立的关系。
2、修辞作用:对偶,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3、区别:对比要求意义上的相反、相对;对偶要求结构形式上的整齐。?
设问与反问
两者均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设问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加强印象;反问的作用则是为了加强语气、语意的表达。
(二)把握试题的基本特征,及试题对修辞的基本要求。
1.注意形式要求。如写一个比喻句,语句整体上要构成排比句、对偶句等,
2.注意内容要求。所写内容要与已经提供的语句相关,或直接根据试题要求的话题内容进行做题。
(三)树立大修辞观,克服片面性。
1.在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时候,要理解修辞除修辞方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修辞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各种辞格的运用,还包括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
2.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要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不对,而修辞管话说得好不好。说话、写文章,先要通顺、正确,然后要求好,即形象生动。
⒊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备考创新训练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的练习按同“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分析与评价修辞方法运用的优劣”等四方面的顺序归类编排,以便于教师的指导,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训练形成规范的解题意识和实际运用技能。
二、备考创新训练
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用具体的可以感知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而又不可触摸的抽象的精神,给人形象而深刻的感受。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用多个比喻表现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解析]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但并没有表达“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却没想到”后面表达的应是作者对“我们”希求完美的这种思想的否定。
[答案]B
2.对下列句子(诗句)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述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紧扣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凸现诗仙的逼人才气和对盛唐诗歌的巨大影响。
B.月光把野地镀成银色。恰好有几片云小跑着去找月亮,月亮也小跑着躲那些云,云比月亮跑得快,月亮终于被遮住了。
——用拟人手法,笔法轻灵地描绘了一幅云追月的图画。把云和月都写活了。
C.巴金先生在致冰心的信中写道:“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我们放心了。”现在我们也对巴金先生说:“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我们放心了……”
——在引用和重复中,蕴含着对冰心、巴金先生的无限景仰之情。“灯”这喻体,使人联想到文坛前辈的不朽作品和巨大精神力量。
D.我的两耳灌满了大潮的喧响。多少面鼙鼓在擂动?多少面旌旗在翻卷?多少人组成的巨型乐队在演奏?大海是活脱脱的千手观音,大潮是大海充满魔力的手指。没有大海做力源,大潮哪有如此这般的强烈、浩大和雄奇?
——连续使用比喻、排比和反问,写出大海涨潮时的伟力和振聋发聩的声响。
[解析]D项中有4个问句,包括3个设问句和1个反问句,不可说“连续使用反问”。
[答案]D
3.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欢笑盛开在眉毛、眼睛上,心啊,要从嘴里跳出。
B.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青年人,珍重地描写吧,时间要翻着书页,请你着笔!
C.无数条淙淙流淌的河流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D.头发梳得光,脸上搽得香。只因不生产,人人说她脏。
[解析]脉搏只会跳动,不会流动,用来比喻小河不恰当。
[答案]C
4.对下面这首宋词所用的修辞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
A.“庭院深深深几许”句用了反复的手法。
B.“玉勒雕鞍游冶处”句用了借代的手法。
C.“泪眼问花花不语”句用了拟人的手法。D.“乱红飞过千秋去”句用了借代的手法。
[解析]“庭院深深深几许”用的是“反问”的手法。
[答案]A
5.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不超过60个字)
[解析]此题在仿句中考查比喻辞格的运用,找准“喻体”是解题的关键:题干要求以“时间”为本体,时间有哪些性质,哪些事物跟它有某一方面相同的性质,可作它的喻体等,注意比喻的构成要恰当;同时,要注意所提供的语句在形式上的特点。
[答案]①时间好比一个良医,它能教我们医治流血的伤口。时间如同一位慈母,它将帮助我们抚平心灵的创伤。②时间好比清风,它能帮助我们驱散心头的愁云。时间如同细雨,它能协助我们涤去心灵的杂质。
6.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解析]题目要求考生在规定的语境中,拟出一个恰当的比喻句,并且与所给出的语句组成排比,还要注意前后呼应。难点就在于学生是否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能力,有没有较深刻的认识能力。第三条横线上填写的语句要与第一、二条横线所写的内容呼应,还要与其前后语句构成排比,这又是一个难点。
[答案]五十年像一首歌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乐曲渐趋高潮
7.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即使书中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书籍仍旧是精神追求者的宠儿,因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是生命的落脚处。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中准确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填入适当的语句”,全句是说读书的功用,表达上是按时序,用比喻,所以满足这些要求的答案才能算“适当”,才能“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答案]①仲夏亭榭里的弄弦②深秋山林中的独步③是灵魂的依傍
8.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解析]这是一道与修辞紧密相联的仿写题,就本题来说修辞方式、句式都是限制。句①必须用暗语的修辞方法,并且用假设的句式表现出乐观者积极的态度;句②要写出风和某事物的关系,而且要写出风的消极作用以体现悲观。
[答案]①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②浪的报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9.将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改为句式整齐的排比句。可以更换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窥探一个成功人的履迹,无一例外,他首先是在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屋不会扫”的人,自然也“扫不了天下”,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作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在奔腾的大河面前,你只要无愧地把自己化作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水珠;仰望无边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毫无愧疚地让自己成为朵朵云中的最祥和的一朵……这样的人生就够了。
改句:
[解析]可把划线句改为三个含有“见到……你只要无愧地做了……”结构的句子,从而构成排比。
[答案]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大河,你只要无愧地做了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云朵中的最祥和的一朵。
10.对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宋代的苏舜钦住在他丈人家中,每晚要饮一斗酒。他丈人很奇怪,就去窥探他。只听他在朗读《汉书张子房传》。读到张良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拍案叫道:“惜乎击之不中!”就满饮一大杯。他丈人笑道:“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这就是有名的“汉书下酒”的典故,其乐趣在“书”而不在“酒”也。
A.好书一部不为多,只要有乐趣,越多越好。
B.精湛的书籍能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
C.好文章能引起人们的乐趣,读得越多乐趣越大。
D.能引起人们乐趣的好文章越多越好。
[解析]划线句中的“下酒物”喻指“文章”,“一斗诚不为多”喻为“读好文章应多读几遍”。
[答案]C
11.对下列古诗中加线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爱山的深厚情感。
B.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既是比喻又是排比,以景物喻愁思,烘托出闲愁之多。
C.螟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多。——运用对比手法,以彻夜听雨反衬叶落之多。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运用夸张手法,赞美诗人诗才出众。
[解析]C项没有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也不能说是“彻夜听雨”,因为诗中只是表明一夜未眠。
[答案]C
12.一位学生在学习中写落叶飘零的情景时写道:“一片片的落叶,轻轻悠悠的飘向原野、大道,也飘在人们身上。”请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将这句话修改的形象些,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
[解析]第一步,先找出可作为比喻对象的事物——应是落叶;然后展开相似联想,想出恰当的喻体。第二步,找出可以构成排比的词:两个“飘向”、三个相关词语“原野”、“大道”“身上”,这样,给“大道”前加上“飘向”一词,既可构成排比。
[答案]一片片落叶,像蝴蝶拍打着金灿灿的翅膀,轻轻的飞向原野,飞向大道,飞落在人们身上。
13.青少年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当你看到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的时候,你有何感受?请用两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例举污染或受破坏的现象,用一个比喻句描写你心中的感受。
[解析]首先要展开相关联想,联想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污染或破坏环境的现象;其次确定你内心的感受,或气愤,或忧虑,或沉重,或叹惋,然后围绕这种感受选择一个恰当的喻体,最后用语句按要求表述出来。
[答案]当我看见有人捕杀珍稀动物,有人肆意砍伐森林,我心中便燃起了熊熊怒火;看见有人损坏花草树木,有些工厂污染河流湖泊,我的心里就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
14.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渠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
[解析]对偶句要求上下两句结构完全相同。
[答案]A
15.依据下面提供的上联,请联系生活拟写出下联。
昔日范仲淹忧乐关乎天下,

[解析]此题涉及到的知识是对偶句的运用,拟写下联时应注意词性的对仗。
[答案]当代孔繁森血汗洒遍臧疆。
16.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问题。
归于长城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作出根本相反的解释无疑应该十分审慎。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成为“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贬为“巨大的纪念碑”的观点,于古于今都是荒谬的。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刻薄饶舌者不过是中华文明之树的蛀虫。
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20字)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形象性语言的再表述”能力,句中的“孟姜女”是借代“控诉长城的人”或“控诉建筑长城的人”,泛指“对长城持否定观点的人”。
[答案]中国不需要对长城的意义和作用否定的观点。
备课资料汇编
一、近年高考“修辞题”分析
◆2002年全国春季高考第6题(见前面“案例1”)
考查在具体语境中正确判断借代辞格及其修辞效果的能力。
◆2002年全国春季高考第26题(见前面“备考创新训练”第7题)
考查仿写中准确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能力。
◆2002年全国秋季高考第25题(见前面“案例2”)
考查准确运用比喻辞格的能力。
◆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第25题,请另选一物进行仿写。要求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符合该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情感。
雨伞
你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
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
却湿透你自己。
此题以仿写的形式考查准确运用拟人辞格的能力。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另选一物进行仿写,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寄寓一定的思想情感。然后分析原作的形式、内容上的特点:他是以“雨伞”为抒情物,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以第二人称,用了三个分句叙述“雨伞”的行为(其中第三个分句是转折关系),赞扬了“雨伞”的献身精神。最后可以选择“蜡烛”“粉笔”等带有奉献精神的抒情物进行仿写。
归纳: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的趋势看,“修辞”题已经不在选择题中单独设题考查,而是与其他考点相结合的“综合类”考查,备考时可特别关注以下四种题型:
1.与扩展语句题的结合。扩展语句往往是把抽象的语句进行二度创作,使之变得具体、形象、生动;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在描述性的语句,常常能起到形象化的表达效果,因此,扩展描写性语句时,要运用到常见的几种修辞方法。
2.与仿用句式题的结合。仿句题从近几高考的考查形式来看,往往与修辞、句意的连贯结合起来,既考查了语言表达,又考查思维能力,同时还考创造能力,真正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方向。
3.与换用句式题的结合。句式的变换,有时是为了增加文采,则可运用排比等修辞方法;有时是为了强调,则可运用句子成分的移位的方法;有时是为了连贯或话题的衔接,增强言语的清晰度,则可进行主语、宾语的调整等。
4.与诗歌鉴赏题的结合。古诗词鉴赏题考查重点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评价,而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时常常要从分析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着手。
5.与现代文阅读题的结合。在现代文阅读中还原或指明所运用的辞格,并分析该修辞方法的具体含义,从而把握整句话的意思。在理解表达作用时,我们既要考虑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也要考虑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二、如何应对高考中的修辞题
1.遵循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以训练带知识的原则;查漏补缺及时矫正的原则。
2.具体的方法:
(1)辨识题。我们要善于抓住各修辞方法的特征加以辨析,特别是几种不易辨别的修辞。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分析。辨识题的复习要结合理解题同时进行。
(2)理解题。对于理解语意,我们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并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表达作用,我们则既要考虑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也要考虑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3)评价题。我们要掌握各种修辞在具体运用中的要求,也就是要掌握评价的标准。评价题虽不常见,但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
(3)运用题。往往是综合题,需要我们考虑各方面的命题要求,既有修辞上的,也有可能是句式上的,还有可能是内容上的。我们可以结合小写作练习进行。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讲座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是2010年提出来的一个阅读能力点和测试点。这个能力点的提出,表明现代文阅读测试增加了创造性阅读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创新意识的要求。

一、什么是阅读中的推断和想象

阅读中的推断和想象,属于阅读心理学上称为的“预测”,是一种根据已知探求未知的过程。我们平时读小说,看电视连续剧,推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就是这种方法自觉不自觉的运用。只要有阅读,就会有推测;完全没有的推测的阅读是不存在的。

根据文章内容作推断和想象,通常放在第Ⅰ卷现代文选读(一)中,用单项选择题考,第Ⅱ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偶然也会出现这样的推断题。

二、推断和想象的类型

主要有下列三种类型:

1.根据文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结论

这实际上是运用原文所提供的材料,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推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得出原文所没有必要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

譬如,我们在《筛选和整合信息》一讲中全文引用了《转基因作物》(1998年高考试卷选文)。文中说“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作物的脱氧核糖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据此,可以推出这样的看法:“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不过十多年时间。”文中又说:“同时也有些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据此,可以推出这样的看法:“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两例的推断,都属于根据文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结论。

2.根据文中的观点推出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这一类推断比上一类推断要困难一些。这困难主要表现在对作者在文中观点的准确把握;也表现为对“相关问题”的了解程度,还表现为一个联想和推理过程。1997年高考就出过这样的试题。当年所给的材料是郁达夫的《〈中国新文学大·散文二集〉导言》的节选文字。节选的部分专门论述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弊端,丝毫未涉及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创作,却出了这样一道题:

关于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心”,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散文应该表现作者个性

B.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

C.散文应该反对封建教条

D.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

E.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械梏

要解答这道题,首先要从原文对《古文辞类纂》的评述中,把握作者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心”的看法,知道这“心”就是指主题,中国古代散文的“心”是宣扬尊君、卫道、孝亲这“三种教条”的;知道文中所说的“体”是指文章的表现形式,知道中国古代散文的“体”是刻板的、僵化的。还要知道作者把中国古代散文创作中的这两个弊端概括为“两重械梏”,并且说,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是写不出好的散文来的。因此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创作要突破这两重械梏。只有到了这一步,才能进入答题状态。而答题时又要扣住散文的“心”即主题来判断。据此可知,本题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A、C。因为中国古代散文创作是宣扬封建教条、严守封建教条的,所以新文学散文的创作应该“反对封建教条”、“表现作者个性”。B、D两项原文未尝论及,自然不符合作者观点。当年错判最多的是E项,主要是考生不明白“两重械梏”包括“心”和“体”两个方面,而试题只要求对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作推断。如果考生对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创作具备一定的知识和阅读经验,解答本题会得到一定的方便。

3.根据语境推断和想象作品和相关要素

这里所说的“相关要素”,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更多的则是两者结合的。譬如过去考过根据文意补写一个领起句,补写一个总结句,或者根据一首诗的具体描写和抒情,推断诗中所写是哪一类人,等等。这类推断的基本之点是对所给文章有准确的把握,还要分析具体的上下文。

例:阅读下面一篇微型小说,完成后面的题。

“书法家”

司玉笙

书法比赛会,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根据语境作推断和想象,在文中的横线内补写承先启后的两句话。这两句话应是:

要完成这道题,要注意这样几点:①“书法家”上加引号,是讽刺的,否定的;②“书法家”高局长因为经常批文件只会写“同意”二字,其他字不会写,自然隐含着没有实际本领的意思;③这高局长为人并不坏,“笑眯眯”、“歪着头”、“我就献丑了”、“不写了吧”的神情、对话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至少态度不恶劣;④“高局长循声望去”,这表明有人在较远处大声说话;“不写了吧”表明大声说的是请他再写几个字。而“轻抖手腕”、“劲秀”等表明“同意”二字写得不错。根据这样的分析,补写的“承先启后的两句话”应该是:“人群里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当然,不一定就这样补写,只要补写出的两句意思正确,能“承先启后”就可以。

不过,这种类型的推断和想象,近若干年高考未曾考过。考的主要是前两类。

三、推断和想象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应注意两点:

1.推断的和想象的根据要充分

这“根据”就是原文的内容。原文的内容是推断和想象的前提。前提条件必须充分。如果不充分,推出的结论便不可信。(这称为推断有“据”。)

2.推断要合乎逻辑

这里所说的合乎逻辑就是符合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指符合推理的规则。如果用因果推理法,就要看事物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如果用类比推理,就要看事物之间是否有可比性,如此等等。这称为推断要有“理”。请参见典型题分析。

四、典型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类正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虐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1.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

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

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

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

生的保温效应。

2.根据原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

A.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导致不少地区沙漠扩大,疾病流行。

B.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一些地区会因为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

C.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D.台风频频袭击,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

3.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

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

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

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

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

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

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C.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

见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D.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

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

这是2003年全国卷的7—10题。

第1题考查对文中基本概念的理解,答案是A。关于“温室效应”这个概念,第二段有明确界定:“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保温效应。”这句话有四个要点:①保温效应;②阳光透射;③密闭空间;④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对照四个选项,A项具备这四个要点,所以“最准确”。

第2题考查对文意的分析能力,答案是C。原文首段说明“全球变暖”的“灾难性后果”。文中说,“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据此,C项符合题目要求。

第3题考查对重要文句的理解能力,答案是D。解答本题要扣住“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一要求。D项“雷击和虫害”不是“人类自身活动”造成的;“人类对此束手无策”也不是“人类自身活动”的结果。故D项不正确。

第4题考查推断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B。B项有两处错误:一是“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因为滑雪运动能否继续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二是“台风将远离日本”,因为原文说,在全球变暖的条件下“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后,充其量台风只是“绕道而行”,不可能“远离日本”。这两项错误,既有推断根椐不足之误,又有推断过程之错。

对照原文,其他三项推测根据充分,推断过程合理,因而都是正确的。

五、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的两河文明

近几十年来,在长江流域发现了不少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于是,有人借用一个老词儿,称中国的上古历史是又一个“两河文明”。

中国的“两河”,比原来常说的“两河”,比原来常说“两河”,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度格里斯河,要长大得多,两岸也辽阔得多。中国的“两河文明”需另有个说法。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历史上有苏美尔等古老文明发祥,两河合力浇灌,养育出灿烂成就。两条河流在人文发展上有明显的“一体化”特点。

中国的黄河、长江,在养育早期文明方面,很难说一体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不同,是两大类各自成长的原始文化,互不统属。即使到了铜器时代,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人文关系也不是那么清楚。最早何时共尊一个王权,还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不过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黄河、长江的统一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

在中国早期国家阶段,所知力量最大的王权,即夏朝和商朝,都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夏王权势力是否曾到达长江流域,历史学家对此多抱怀疑态度。商朝的势力到没到长江,本来也是否定的人多,赞成的人少,但是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提供了一些有利于赞成派的观点,问题开始变得有趣。

首先是1974年湖北黄陂盘龙城高代遗址的发现,各种铜器、陶器的风格与郑州商朝都城遗址的相同。根据这些实物证据推测,很可能是黄河流域商朝的一支贵族率人来到这里筑城定居。如果这位贵族不是偶然来到这里,而是履行商王的一项部署,那么我们可以说黄河流域商朝的王权到了长江。

不过,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际的经济、军事或信仰的说明,才站得住。无端的邻地扩张在商代是不应存在的。在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犹如惊人重笔勾勒出长江流域的铜器文明,最有名的当属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在考虑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战略意义时,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在长江中游的发现尤其值得注意,它可能提示着北方早期王权凯觎长江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文明特征而论,没有铜器不成商朝,商王朝对于铜矿资源的控制一定不吝代价。所以一些考古学家推测,盘龙城商朝据点与控制长江中游的铜矿可能有关系。经济的需求(铜矿)导致政治行为(诸侯据点),在理论上没有问题,在史实上也很有可能,也许黄河与长江的政治结合就是这样开始的。

1.联系全文,下列对“另有个说法”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西亚两河文明比较,中国的两河文明在人文发展史早期“一体化”的特点不明显。

B.中国的两河流域不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文化上互相统属,政治上共尊一个王权。

C.与西亚两河文明比较,中国的两河文明“一体化”过程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

D.中国的两河流域不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合力浇灌,共同养育出灿烂的文化成就。

2.下列是对“黄河、长江的统一比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的原因的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两河流域辽阔宽广。

B.中国两河之间相距遥远。

C.黄河流域的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各自成长,各成体系。

D.统一不仅要有政治上的需求,而且还要有经济上的需求。

3.下列可作为两河“共尊一个王权”的最重要证据的一项是()

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盘龙城筑城建立据点。

B.在湖北黄陂发现的盘龙城据点有重要战略意义。

C.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

D.长江中游地区发现了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两河”要比西亚的“两河”长大、广阔得多,因此,中国的“两河文明”

要比西亚的“两河文明”灿烂得多,伟大得多。

B.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可见,

中国的古代文化没有出现过“一体化”。

C.到目前为止,在长江流域只发现了商朝据点遗址和一批商周时期的铜矿遗址,这说

明北方王朝对长江流域的控制不会早于商代。

D.以文明特征而论,没有铜器就不成商朝。四川广汉三星堆铜器文明遗址的发现,说

明商朝的政治势力已经控制了四川广汉。

附:答案及简析

1.B(本文并没有否定中国的两河文明“共尊一个王权”的史实,只是认为中国两河文明共

尊一个王权的时间要比西亚晚,且艰难得多)

2.D(任何地区的统一必须具备这两需求。这不能成为中国两河统一难于西亚的原因)

3.D(“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效的经济说明”,“铜矿遗址”就是一种经济文明;而且这些

“铜矿遗址”是“商周时代”的。A项只是一种推测,不是证据;B项具有战略意义不是

证据;C项虽“有铜器朝代的重要遗址”,但如果不能确证这些遗址的风格与北方王朝的

相同,都不足以证明北方势力已到达黄河流域)

4.C(一个政权对某区域的控制,离不开政治、经济两大因素。因为在长江流域没有发现早于商代的有关政治、经济方面的依据,因此可以推出北方王权对长江流域的控制不会早于商代。A项比较只是一个条件,不是惟一条件;B项“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只能说明在中国上古时代没有“一体化”;D项不仅商代有铜器,周朝也有铜器,即使这些铜器出现在商朝时期,如果不能断定是商朝的铜器,也不能仅据此就断定商朝的政治势力曾经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