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15墙上的斑点(第二课时)。
墙上的斑点(第二课时)一、导入语
作者介绍、意识流文学流派的介绍:
多媒体显示: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著名的女作家。生于伦敦的一个书香名门之家。弗吉尼亚天分很高,从小就立志要当作家,二十二岁时开始在《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她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小说——她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创者之一,这方面的小说代表作有《雅各的房间》(1921)、《黛洛维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海浪》(1931)等。在小说创作之余,她还写了大量的文学评论,收入《普通读者》(1925)和《普通读者二集》(1932)等书之中,此外,她的作品还有传记和女权问题论著《自己的一间屋》(1929)。
教师介绍: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912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在丈夫的鼓励下,伍尔夫开始创作小说。1917年,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小说。伍尔夫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多次发作。进入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1941年3月,伍尔夫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怀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
关于意识流文学
多媒体显示并讲解:20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崛起的新流派。因直接再现精神生活世界,强调描写人的意识潜流而得名。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现实面前,普遍感到悲观、孤寂,并接受当时哲学界推行的非理性主义影响而产生的。它着重描写人的意识活动,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取消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打破时空的局限,以意识流动为结构;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视人物内心奥秘。在表现手法上,意识流作家较多地采用了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的叙述方法;象征性的艺术结构;自由联想;类似蒙太奇的衔接技巧;语言形式的离奇的试验以及舍弃标点符号等等。由于意识流小说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使得他们的小说走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终于衰落下来,被其他艺术流派所代替。但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来说,“意识流仍有其可取之处。意识流小说能打破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在有限的篇幅,短暂的时间内,反映出人物思想活动的全过程,因而具有较大的浓缩性凝聚力。
二、归纳提要
1.学生在第一课时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本篇小说的内容提要。
示例1: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示例2:作品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写一个女士由墙上的一个斑点所引发的种种联想:她想到生命的神秘,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法庭上的诉讼程序等,最后又回到那个斑点本身,那个斑点不过是只爬在墙上的蜗牛。
示例3:从叙事的角度看,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以内心独白的方式,通过回忆交代了发现斑点的时间、当时的情形、斑点所在的位置、斑点的运动及颜色等情况。第二部分先写猜测斑点是否是钉痕及由此推测所引发的联想;再猜测是否是花瓣的印痕及由此猜测所引发的联想;然后猜测斑点是古冢还是钉头所引发的联想。第三部分写认清斑点,原来是只爬在墙上的蜗牛。
(还可以有很多的示例,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2.理解墙上斑点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示例1:斑点是生活的某种象征或暗示,作者想探索生活的真相、真谛,生活究竟是什么呢?作者展开了一系列的想像,从古到今,上下求索。也许本来觉得这个斑点是多么的神秘,多么的深奥,于是费了那么多的心思去解释,待她走近一看,原来是只蜗牛。也许生活就这么简单,这么可笑,也许我们的探索还只能永远停留在它的表面。
示例2:“墙上的斑点”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达九次之多,它是作者联想和想像的一个触发点和起点。比如第二段,作者把斑点想像成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又由钉子想到钉子的用途——挂油画,又由此想到房主人等等。文章开头写看到一个斑点,最后点出是蜗牛,首尾呼应。因此可以把斑点看成是作者意识流动的一条联想的线索,也正因为有了这条线索,才使得整篇文章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示例3:作者对墙上的斑点的最初猜测是钉子,而最终告诉我们的是蜗牛,在英文里,钉子(nail)和蜗牛(snail)只有一个字母“S”的差别,我以为这是作者预设的一个讽喻,是作者美学思想与人生观念的反映。在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并不重要。真正有意义的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示例4:“墙上的斑点”虽然本身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但它是作者意识流产生的触点和起点,即由“斑点像什么”或“如果它是什么”来引发作者的意识。结构上,由于“墙上的斑点”的间隔性出现,使得文章张弛有度,伸缩自如。
三、品味课文,随感随录
默读品味课文,在哪些地方有自己的感悟,随手作下点评或批注。
示例1:“只有充塞着光亮和黑暗的空间,中间隔着一条条粗大的茎干,……玫瑰花形状的斑块,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会越来越清楚、越——我也不知道怎样……”引申联想、想像。
示例2:“所有这一切历史的虚构是多么沉闷啊!……连那些真诚地相信自己不爱听别人赞扬的谦虚而灰色的人们头脑里,也经常会产生这种想法。……”注意连贯、变换而引申生发出来的线索,把握思路的连续性。
示例3:“世界会变得多么闷人、多么浮浅、多么光秃、多么凸出啊!”怎么会变得“凸出”?因为背景突出主体消隐了。
示例4:“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这段话深刻表现了现代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我们知道,意识流小说是上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崛起的新流派。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现实面前,普遍感到悲观、孤寂,并接受当时哲学界推行的非理性主义影响而产生的。弗吉尼亚伍尔夫时时处于一种封闭孤独的心理状态,时时感受到命运的不确定性的思想意识,由此可以推断出。
“这种情形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轻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这段话说明生活是多么的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人与人之间是多么的飘忽不定,生活中充满了偶然和碰巧。
示例5: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大量运用了色彩词,而且基本上是冷暖两色交替出现。请看开头一段:作者先连用了四个“红”:“黄色的火光”(通常人的视觉中“火光”也是一种“红”)“火红的炭块”“鲜红的旗帜”“红色骑士”;接着便出现两个“黑”:“黑色岩壁”“呈暗黑色”。“红”与“黑”分属冷暖色调中的两个极致,它们先后出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预示着作品中涌动着两种对立的情感:亢奋与压抑,渴望与沉沦,开放与封闭,自由与禁锢,即作者说的“兴奋或痛苦的思想”。可以说,开头出现的这两种颜色,实际上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接下去出现的幻象,可以说都是这两种情感的形象展示。由此可见,意识流小说中的幻象并非胡思乱想,更不是致幻剂下的怪异形象,它在貌似荒唐的连缀中,表现出作者明确的意识指向,它是作者“注意”与“选择”的结果,正如“意识流”这个概念的发明者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意识始终是对于它的对象的一部分,比另一部分更感兴趣,并且在思想进行的全部时间,都在欢迎这个,拒绝那个,换言之,都在选择。”
示例6:弗吉尼亚伍尔夫经常借助一种闪烁其词的风格,努力描绘那些在意识中不断跳跃流动的物象,使文本具有一种诡谲神秘,散漫不羁的特征。但由于时时处处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顿悟,却使这些平常而又奇特,琐屑而又稍纵即逝的无数个意象显出了一种强劲的穿透力。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笔下,那些惊人的哲理,常有以下作用:①用来引导过渡,如在对斑点展开联想之前,她写道:“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这句话既说明了人的思维与意识的特点,也为自己后面的联想奠定了基础。②用来概括总结,例如当她的思路从斑点联想到木块上的裂纹,联想到木板,再联想到树及树的倒下后,写道:“即使到了这种地步,生命也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这个句子,是对前面一次连续的意识流动的提炼,从中揭示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③用来突现并提升主题,《墙上的斑点》所要表现的是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从而否定束缚生命的种种陈规陋习,追求生活的自由流畅,为此,在作品中,多次出现相关的哲理式句子,如“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人们在儿童时期就认为这些事物是正统,是标准的、真正的事物,人人都必须遵循,否则就得冒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危险”“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这些句子,使文本的意义变得明确起来,使读者对作者头脑中的无数个印象也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四、探究质疑
有的人认为意识流的作品笔法散漫随意,它是不讲究结构的,从中你找不到任何结构的脉络,你这样认为吗?请以《墙上的斑点》为例,试作探讨分析。
人们对意识流小说的误读,很多情况源于对意识流小说结构的这种误解,这也是意识流小说家的美学思想不能持久地为大众所接受的重要原因。其实,意识流小说并非不要结构,只是它们对传统的文本进行了解构,重组了自己的小说结构,或者说是在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和形式中重建了人的经验。即摆脱那种依赖情节及其后续发展的传统的束缚,反对对“事物的精心编造”,转而寻求“表现转瞬即逝的感觉,或头脑中意识与无意识的精神活动,然后将其与外部同一样式和节奏的一种更加普遍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瞬间的反应、暂时的情绪、短暂的刺激、随意的暗示和游离的想法,实际上‘集中’在与某些相互连贯和构成事物的文体关系上”(安德鲁桑德斯著,谷启楠等译《牛津英国简明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细读《墙上的斑点》,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种“事物中的相互连贯”。这里有必要将作者意识的流动作一番剖析。在《墙上的斑点》一文中,作者主要采用了两种流动方式,一种是跳跃式流动,一种是连环式流动。跳跃式流动又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平行跳跃流动,即事物与事物之间处于一种平行的关系。例如鸟笼子、铁裙箍、钢滑冰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弹子戏球台、手摇风琴、珠宝等,这些事物可以随意编排,不存在排序上的先后。另一类是层进式的跳跃流动,即事物之间存在着浓淡深浅高低大小早晚等关系,例如斑点——钉子——肖像画——老房子——旧房客——火车上所见等等,这些事物无论是它的形式还是意义,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是不能任意排列的。连环式流动,类似于我们修辞学上的“顶针”,即由前一个物象引出后一个物象。例如古冢——坟墓或营地——白骨——收藏家(收藏白骨)——牧师(与收藏家通信)——老伴(借考证带老伴旅行)——樱桃酱、书房(此时老伴正想做樱桃酱或收拾书房)——营地或坟墓(牧师的希望)等,可以说这些物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一件事引发出另一件事,它们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连环关系。由于作者采用了这样两种意识流动的方式,所以,小说在松散的表面下,隐藏着严谨的深层结构。除此以外,小说采用变式反复的手法进行过渡,也使结构变得自然合理。如“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可是墙上的斑点不是一个小孔。它很可能是什么暗黑色的圆形物体”“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圆形的”“假如我在此时此刻站起身来,弄明白墙上的斑点果真是——我们怎么说不好呢?——一只巨大的旧钉子的钉头”“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看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是只钉子?一片玫瑰花瓣?还是木块上的裂纹?”“真的,现在我越加仔细地看着它,就越发觉得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哦,墙上的斑点!那是一只蜗牛”。这些过渡句既显示出作者语言的丰富性,更使意识的流动显得环环相扣,前呼后应。
五、拓展延伸
以《墙上的斑点》为依据,还可以通过与传统小说的比较,试总结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示例1:传统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意识流小说则通过描绘人的意识来反映个人内心的自省。
示例2:这些作品的结构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的结构是不同的。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示例3: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像表现出来。
示例4: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示例5: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示例6:传统小说中也有心理描写,但那些心理描写都是局部的,是依附于人物、情节或环境并为之服务的。意识流小说则将人物心理的意识流动作为独立的事件,置于作品的主体位置,表现出对传统小说的反叛性。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下文是爱尔兰著名意识流小说家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中的一个片断。它通过海浪的变幻与流动以及人物澎湃的思绪,展示了人物内心活动中通过自由联想而涌现出来的记忆、思想和情感。阅读之后,请写出作者的联想过程。
有人从莱希平台上小心翼翼地走下台阶,女人下到了倾斜的海滩上,蔫蔫无力地迈着八字步,深陷在淤塞的泥沙里。像我,像阿尔吉,来到了我们强大的母亲身边。第一个助产妇的包沉甸甸地摆动着,另一个伞尖戳进了沙滩里。从市郊来,下班休息。弗洛伦斯麦凯布太太,帕特麦凯布的遗孀,真伤透了心,家住布赖德街。她的同行姐妹托着我的身躯使我哇哇坠地。从空虚混沌中创造。包里装的什么?一个托着脐带流产的死胎,裹在沾着血的棉絮里默默无声。脐带是代代相连、串联盘绕、联接众生的细带。因此,才有神秘主义的僧侣,愿像神一样吗?注视自己的肚脐眼吧。喂,这是金奇,接伊甸园:AAOOI。
示例:我们通过主人公的眼睛看到了远处出现的人影,他判断出来者是两个女人,她们走下了海滩,使他联想起阿尔吉,这位英国诗人曾说:“我要回到伟大而甜蜜的母亲身边,大海啊,热爱人类的母亲。”主人公进一步看清:这两个女人是助产妇,她们从市郊来,刚刚下班。现在他认出其中一个是麦凯布太太,并由此联想起身世、住址。助产妇使他想起了自己的出生,上帝创世。助产妇身上的包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猜想包里装的是拖着脐带的死婴,联想起脐带使代代相传,一直与人类的始祖相通,进而又使他想起可以心神相通的另一种方法,即像神秘主义的伴侣可以通过凝视自己的肚脐而与神相通。这使他异想天开,把脐带变成了电话线,并通过脐带编织成的电缆打电话到伊甸园,其电话号码为AAOOI。
●学习卡片
感悟课文:
1.思想是可以飞翔的。
2.全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场面,没有冲突,没有时间、地点、场面等的介绍,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驰骋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这个“我”的性别,“我”(或者她)几乎与外部世界切断了一切联系。根据我们传统的分析法来判断,这个“我”其实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线索的作用,是这个“我”将看似毫不关联的意象组合成块;此外,在小说的结尾还出现了“一个人”,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同样也不可能以传统的小说人物形象来框定他。原来可以这样写小说,不仅小说。
3.《墙上的斑点》中的那种自由洒脱的语言,她对排比、类比与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熟练运用,作者笔下那种隽永深刻的象征与暗示以及她对人类精神复杂性的阐释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口清澈而深邃的精神之井,《墙上的斑点》则是这口井中泛起的一朵小水花,在你觉得你已看到它、把握它的时候,它已融人井水之中,除非你能喝干井水,你才可以说,你真正理解了它。
相关推荐
墙上的斑点(第一课时)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墙上的斑点(第一课时)》,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墙上的斑点●说课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叶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用与传统的写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它是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一种小说流派。这种意识流小说既没有划一的规格,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一是“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二是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对意识流作品,多数中学生相当陌生,故宜点拨导读,通过老师多方面的点拨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体验,把握作者意识流动的脉络;老师可根据课后练习或自己设计话题与学生讨论,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对话活动。
对于作品的深层含义不宜挖得过深,不宜设置难度过大的问题,试图一步到位式的阅读是徒劳无益的。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2.掌握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体会意识流小说的语言风格,以及与传统小说的区别。
3.学习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4.分析心理描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作用。
5.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6.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首先的重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突破方法:通过预习提纲导引,化难为易让学生迅速快速有效的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体会意识流小说的语言风格,以及与传统小说的区别。突破方法,教师课堂点拨,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与文本对话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预习,有条件的可以是课外预习,也可以放在课堂内预习;第二课时突破难点,延伸拓宽)
●教学方法
点拨导读法,通过预习提纲点拨,通过课文悟读点拨,通过比较阅读点拨,通过巧设教学突破口点拨,通过有效的训练点拨。
●教学用具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可通过多媒体手段,配乐配照引入诗人宋毅烈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名字为题写的一首小诗(见下),有关的资料也可通过多媒体手段介绍给学生,这样可以节省一些课堂教学的时间。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课内预习或课外预习提纲)
一、导入语
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处,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现代诗人宋毅烈曾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名字为题写过一首诗:
墙上的斑点想了一生/她疯了,不,她摔碎了闹钟
婚姻是一只闷盒子/只能看不能想:回形针
房间被布置以蝴蝶标本/抽一支烟,从侧面去观察男人
早晨需要阿司匹林/哦,一只患了抑郁症的花瓶
喜欢带有尼古丁味道的男人/喜欢优雅的手势
“让我们谈谈眩晕症吧/或者避孕药如何使用”
她害怕套间,抽屉/她说尖叫吧;女人应该歇斯底里
坏天气,潮湿的婚姻/她对安眠药的依赖性
她偶尔谈到孩子/她的子宫忧郁症:耽于幻想
和自我封闭。/她疯了,不,她摔碎了闹钟。
这首诗较为形象地概括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命特征、生活追求与创作历程。
二、预习提纲,自学要求
(一)语文基础
1.选择注音正确的一项()
A.簇拥(cù)赝品(yàn)别墅(shù)铁箍(ɡū)
B.积蓄(xù)笼罩(zhào)芜菁(jīnɡ)呆滞(chì)
C.地毯(tǎn)古冢(zhònɡ)都铎(duó)箭镞(cú)
D.鳍翅(qí)鸟窠(kē)怂恿(cǒnɡ)褶皱(zhě)
答案:A
2.选词填空
(1)大地的寒气________(凛凛、凛冽)逼人,压得树木的纤维一根根地断裂开来。
(2)一定有哪位古物收藏家把这些白骨________(挖掘、发掘)出来,给它们起了名字……
(3)惠特克序列表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________(沉迷、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话……
(4)人们总是本能地________(保护、保障)自己的形象,不让偶像崇拜或是什么别的处理方式使它显得可笑。
3.判断下列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这个地区位处热带雨林地区,山上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小河,跳下山崖,形成一幅幅壮美的瀑布。(错误,只能用于别的事物,表比喻)
(2)这件事不能长期拖延下去不做决断,悬而不决对谁都没有好处。(错误,与前一分句重复)
(3)他为人闲散,回到家吃得心满意足之后,却什么正事都不干。(错误,应用“酒饱饭足”)
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园形的迹印,在雪白的墙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时的地方。(园—圆,时—寸)
(2)它们是花了多少心血节衣缩食积畜起来的啊!此刻我四周全是挺有份量的家具,身上还穿着几件衣服,简直是奇迹。(畜—蓄,份—分)
(3)同时,我一直在头脑里把自己的形像打扮起来,是爱抚地、偷偷地,而不是公开地祟拜自己。(像—象,祟—崇)
(4)在世界的中心扎下根,透过灰暗的海水和水里瞬间的闪光以及倒影向上看去,这里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签——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暗—黯,签—鉴)
(二)内容整理
课文中主人公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根据内容填写下表:
对斑点的推测意识涉及的事、物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快速、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墙上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树、树的生存
三、结构形式感悟
这篇小说的结构与我们以往学习过的中国小说如《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有什么不同?
示例:本篇小说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在课文中,“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多是线性结构,一般是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逐步推动情节发展的,这种结构我们称是线性结构。
硫酸(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过程:
引入:探究活动:讲解“蔗糖葫芦”实验要领,学生分组实验,师生共同讨论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应用浓硫酸的性质解释你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分析“蔗糖葫芦”产生的原因
组织、讨论、总结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组织部分小组汇报实验现象
●各组讨论探究问题
●组织各组代表分别
●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点评
学生分组实验:
“蔗糖葫芦”实验
实验步骤:
取药:分别称取20克蔗糖、量取15毫升浓硫酸。
混合药品:将蔗糖放入200毫升烧杯中,滴入几滴水后,用玻璃棒搅拌均匀。然后小心倒入浓硫酸,迅速搅拌至蔗糖变黑,静置玻璃棒。
总结实验现象,小组展开讨论,解释所看到的现象,并进一步解释“蔗糖葫芦”产生的原因。
讲解:浓、稀硫酸的性质决定了硫酸具有广泛的用途。利用幻灯片展示硫酸的用途。
板书:4.用途
讲解:下面学习一种实验方法,即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板书: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提问:如何检验溶液中是否有硫酸根离子存在呢?
●组织学生实验(给出实验步骤)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步骤
●组织学生总结检验方法(学生自愿回答)
板书:离子的检验方法:在试管中取少量待测液,先用少量盐酸或硝酸溶液酸化,再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原溶液中有存在。
学生实验: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稀硫酸、硫酸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再加入少量盐酸或稀硝酸,振荡。继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并讨论硫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课堂练习:
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Na2CO3四种溶液?
组织学生讨论检验方法、并实施。
(如果有可能,可分小组进行实验。)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检验方法之一:
1.分别取少量待测液,滴入几滴稀盐酸,观察。有气泡产生的液体为碳酸钠溶液。
2.另取少量余下三种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有沉淀生成的为硫酸钠溶液。
3.再取余下两种溶液,分别滴入少量硝酸银溶液,有沉淀生成的为氯化钠溶液。无现象的为硝酸钠溶液。
师生小结:硫酸溶液因组成不同其性质有所不同。稀硫酸溶液中主要成分为H+、,主要表现H+的性质,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的主要成分是H2SO4分子,具有浓硫酸的特性。
课后作业:
1.网上查询硫酸钙、硫酸钡的组成及用途并记录下来。
2.书后作业138页第三、四题
3.思考题:比较浓、稀硫酸的氧化性。
板书设计:
4.用途
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离子的检验方法:在试管中取少量待测液,先用少量盐酸或硝酸溶液酸化,再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原溶液中有存在。
烷烃(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师]现在给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些小球,(黑色稍大球代表碳原子,红色稍小球代表氢原子)和小棍,要求按照烷烃分子的结构特点,来制作含有五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的可能结构的球棍模型,并根据自己所制作的模型写出对应的结构式和分子式,看看哪个小组又准又快。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制作,综合各组结果得到三种结构:
分子式:C5H12
分子式:C5H12
分子式为C5H12
并初步认识到它们的结构虽然不同,但分子组成即分子式是相同的。
[师]从大家的制作结果可以看出含有五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尽管分子式相同,均为C5H12,但它们的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现象在有机化合物中非常普遍。我们称之为同分异构现象,具有相同分子式但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之间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板书]二、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问]同分异构体的性质相同吗?
[生甲]相同,因它们的分子式相同。
[生乙]不同,因它们的结构不同。
[师]评价两学生的回答,肯定生乙的。并同时指出:同分异构体的分子式虽然相同,但结构不同,而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所以它们的性质不同。如丁烷,存在两种同分异构体,一种是分子里的碳原子互相结合成直链,被称为正丁烷,另一种分子里的碳原子却带有支链被称为异丁烷,它们的性质就有明显的差异。
[投影显示]正丁烷和异丁烷的某些物理性质
名称熔点/℃沸点/℃相对密度
正丁烷-138.4-0.50.5788
异丁烷-159.6-11.70.557
[设疑]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同分异构体之间的熔沸点、相对密度有何变化规律?
[生]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异丁烷的熔沸点、相对密度均比正丁烷的低。
[问]两种分子结构上有什么差异?
[生]异丁烷含有支链,而正丁烷为直链。
[问]将表中数据与它们的结构区别结合起来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分子中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相对密度越小。
[师]这一结论已被实验证明是正确的,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各同分异构体当中分子里支链数越多,该分子的熔沸点越低,相对密度越小。
[板书]2.烷烃同分异构体之间熔沸点的变化规律。
[投影练习]1.将CH3(CH2)3CH3、CH3(CH2)2CH3、CH3CH(CH3)2三种烷烃熔沸点(相同条件)由低到高的顺序自左向右排列。
[思路分析与答案]本题解决时应考虑两个因素:①碳原子数越多沸点越高,②支链越多物质的熔沸点越低。故由低到高的顺序为:CH3CH(CH3)2、CH3(CH2)2CH3、CH3(CH2)3CH3。
[师]通过开始大家的模型制作得知,含五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即戊烷存在三种同分异构体,分别称为正戊烷(不含支链)、异戊烷(含一个支链)、新戊烷(含两个支链)。很显然它们的性质也应该有明显的差异。那么在烷烃分子里,若含碳原子数越多,碳原子的结合方式就越趋复杂,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就越多,如含十个碳原子的癸烷,其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就有75种之多。
[生]思考、体会,进一步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师](强调)大家在理解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概念时应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分子式相同。分子式相同必然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分子式不一定相同。如H3PO4与H2SO4、C2H6O与CH2O2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分子式不同。二是分子结构不同。分子结构不同是分子里原子或原子团的排列方式不同而引起的。
[设疑]什么叫烃基?烃基的“基”与以前学过的“根”有何区别?
[生]自学烃基的概念,思考、讨论“基”与“根”的区别,并作答。
生甲:烃失去1个氢原子后所剩余的原子团叫做烃基。烃基一般用“R—”表示。
生乙:烃基一般呈电中性,属于烃的一部分,不可以独立存在,而“根”往往带有电荷,可以在溶液中独立存在。
[师](补充说明)如果该烃是烷烃所形成的烃基便称之为烷基,如—CH3叫甲基,—CH2CH3叫乙基。由于烃分子存在着异构现象,那么当碳原子较多时,烃基也存在异构体,如丙基就有两种情况:CH3—CH2—CH2—叫正丙基,CH3—CH—CH3叫异丙基。
[板书]3.烃基的概念
[设疑]如何完整地写出一种碳原子数较多的烷烃分子的所有同分异构体(如C7H16)?
[生]思考、讨论,写出一些异构体,有一部分经推敲之后发现为同一种分子。
[引导]在书写烷烃分子的同分异构体时一方面为了简便其见,可以先不写出氢原子,只用碳原子的不同关系来表示,因为同分异构体的形成正是由于碳原子的位置或排列变化而引起的。书写时有如下技巧:先写最长链;然后从最长链减少一个碳原子作为取代基,在剩余的碳链上连接,即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中心排向两边。
[投影显示]C7H16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步骤
①将分子中全部碳原子连成直链做为母链C—C—C—C—C—C—C;
②从母链的一端取下一个C原子,依次连接在母链中心对称线一侧的各个C原子上,即
得到多个带有甲基、主链比母链少一个碳原子的异构骨架C—C—C—C—C—C
C—C—C—C—C—C但应注意取代基不能连在末端,否则与原直链时相同;
③再从母链上一端取下两个C原子,这两个C原子相连或分开,依次连在母链所剩下的各个碳原子上,得到多个带乙基或带两个甲基、主链比母链少2个碳原子的异构体骨架
④再从母链上取下3个碳原子,依第③步骤书写:
[提示]从母链取下的碳原子数,不得多于母链所剩余的碳原子数,所以C7H16的同分异构共有9种,那么像烷烃分子同分异构体这样的同分异构现象,叫做碳链异构或碳架异构,当然最后可以将这种碳原子骨架转变成对应的结构简式。
[板书]4.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投影练习]2.书写C6H14的所有同分异构体。
[思路分析及答案]按照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步骤可以得到:C—C—C—C—C—C,
等五种结构,故C6H14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五种即:CH3(CH2)4CH3、(CH3)2CH(CH2)2CH3、CH3CH2CH(CH3)CH2CH3、(CH3)2CHCH(CH3)2、(CH3)3CCH2CH3。
[过渡]前边我们把含有一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叫甲烷,含二个和三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称为乙烷和丙烷,又把四个碳原子的两种烷烃分子分别叫做正丁烷和异丁烷等,这些就像有些同学除了学名之外还曾有过小名一样,下面就来讨论有关烷烃分子的命名。
[板书]三、烷烃的命名
[设疑]什么叫烷烃的习惯命名法?
[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学、讨论、总结后由一名学生代表回答):根据分子里所含碳原子数目来进行的命名,就叫习惯命名法。
[板书]1.习惯命名法
[问]习惯命名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生]碳原子数后加一个“烷”字,就是简单烷烃的名称,碳原子的表示方法:①碳原子在1~10之间,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②碳原子数大于10时,用实际碳原子数表示,如C6H14叫己烷,C17H36叫十七烷。
[问]若存在同分异构体时如何解决?
[生]为了区别同分异构体的名称,可以根据分子中支链数目的多少以“正”“异”“新”等来区别,如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分别叫做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问]那么当一种烷烃分子的同分异构体数目较多时,如C7H16有9种同分异构体,用习惯命名法该如何命名?
[生]无法用习惯命名法进行一一命名。
[师]这就说明习惯命名法对于分子里碳原子数很少,分子结构简单的烷烃分子还较适用,而分子里碳原子数多,分子结构复杂的烷烃的命名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时候就得换一种命名方法,这种命名法叫系统命名法。
[板书]2.系统命名法
[师]使用系统命名法该如何对烷烃分子进行命名呢?
[生](自学、归纳总结,由一名学生代表回答):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选定分子中最长的碳链为主链,且依主链上碳原子的数目称之为“某烷”;
(2)把主链中离支链最近的一端作为起点,用阿拉伯数字给主链上的各个碳原子依次编号定位,以确定支链的位置,(板演)如:
(3)把支链作为取代基,把取代基的名称写在烷烃名称的前面,在取代基的前面用阿位伯数字注明它在烷烃直链上所处的位置,并在数字与取代基名称之间用一短线隔开。例如,异戊烷用系统命名法应该命名为:(板演)
(4)如果主链上有相同的取代基,可以将取代基合并起来,用二、三等数字表示,在用于表示取代基位置的阿拉伯数字之间要用“,”隔开;如果主链上有几个不同的取代基,就把简单的写在前面,把复杂的写在后面。例如:(板演)
[师]总结同学的回答(边总结边板书)
(1)系统命名法的步骤
①选主链,称某烷
②编号码,定支链
③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连短线
④不同基,简在前,相同基,二三连
[提示]烷烃的系统命名法使用时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①最简化原则,②明确化原则,主要表现在长、近、多,即“长”是主链最长,“近”是编号起点离支链最近,当两个相同支链离两端相等时,以离第三个支链最近的一端编号,“多”是指当最长的碳链有两条以上时,应选含支链最多的一条作为主链。这些原则在命名时或判断命名的正误时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板书](2)系统命名法的命名原则
①最简化原则
②明确化原则
[投影显示]系统命名法命名图例
[生]体会、理解系统命名法的基本步骤及命名原则。
[投影练习]
3.写出下面烃的名称
答案:a.2,2,3,4—四甲基戊烷
b.2—甲基—3—乙基己烷
[师]系统命名法不仅能通过命名来区别不同物质,更重要的是利用命名来力求反映出物质内部结构的特殊性和组成中的数量关系,同时,还可以从有机物名称了解物质的结构,从而可以初步推断物质的大致性质。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和讨论了烷烃分子知识中实际也是整个有机化学中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同分异构体和系统命名法。了解了同分异构体的特点和写法,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同时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意志品质,烷烃的系统命名法不仅适用于烷烃,同时也适合于大多数的有机化合物。
[作业]P120一、2,3二、2,3,4P121三、四
●板书设计
二、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2.烷烃同分异构体之间熔沸点的变化规律
3.烃基的概念
4.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三、烷烃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2.系统命名法
(1)系统命名法的步骤
①选主链,称某烷
②编号码,定支链
③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连短线
④不同基,简在前,相同基,二三连
(2)系统命名法的命名原则
①最简化原则
②明确化原则
●教学说明
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很类似于无机化学中所学过的同素异形现象和同素异形体,在教学中以学生动手制作含等碳原子数的所有模型为手段,让学生感知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可能具有不同的结构,从而展开同分异构体的教学,尽管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大纲中没做过高要求,但通过书写同分异构体既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引起同分异构现象的原因,同时也可锻炼同学们的意志品质。烷烃的命名不仅对烷烃适用,而且对所有的有机物的命名都具有指导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并作了适当地补充,以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
●参考练习
1.分子式为C7H16主链上为五个碳原子的有机物共有
A.3种B.5种C.2种D.7种
答案:B
2.进行一氯取代反应后,只能生成三种沸点不同的产物的烷烃是
A.(CH3)2CHCH2CH2CH3B.(CH3CH2)2CHCH3
C.(CH3)2CHCH(CH3)2D.(CH3)3CCH2CH3
答案:D
3.比较乙烷的二氯代物的种类和四氯代物的种类,前者与后者的关系是
A.大于B.等于C.小于D.无法判断
答案:B
4.写出下列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或名称。
(1)2,3—二甲基戊烷
(2)2,2,4—三甲基—3—乙基庚烷
答案:
(3)2,2,4—三甲基己烷
(4)3,3—二甲基—4—乙基庚烷
硝酸(第二课时)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硝酸(第二课时)》,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实验室中制硝酸的反应原理、了解工业上氨氧化制硝酸的反应原理。
(2)了解王水等的性质。
(3)掌握有关硝酸反应的计算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有关硝酸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玻尔跟诺贝尔奖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的巩固。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上堂课内容]
让学生完成下列各个问题,可以独立完成,若不能独立完成也可以相互间进行讨论。
问题1:在硝酸溶液中滴加酸碱指示剂,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再加热时会产生褪色现象。在品红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会褪色,再加热又会变红色。请分析上述产生这两现象的化学反应原理。
问题2:什么叫“王水”?“王水”的性质上有什么特征?
[教师介绍]化学家玻尔巧妙珍藏诺贝尔奖章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那种强烈的爱国心和科学智慧完美统一。
问题2:下面是氮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请写出其中各步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入]在上列转化反应中,找出能用于工业制硝酸一条反应路线。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后,意见逐渐统一到下列两条反应路线上。
反应路线一:N2→NO→NO2→HNO3
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2+O22NO(属于吸热反应)
2NO+O2=2NO2(属于放热反应)
3NO2+H2O=2HNO3+NO(属于放热反应)
反应路线二:NH3→NO→NO2→HNO3
4NH3+5O24NO+6H2O(属于放热反应)
2NO+O2=2NO2(属于放热反应)
3NO2+H2O=2HNO3+NO(属于放热反应)
[引导学生讨论]上述两种反应途径,哪种更适合用于工业上制取硝酸
学生从反应的可能性、原料、能量消耗等各个方面进行讨论可得出结论。
[教师讲授介绍现代工业制硝酸的方法]早期工业曾有硝石法、电弧法制硝酸,现代工业上一般都采用氨氧化法制硝酸。
[板书]
3.硝酸的工业制法------氨氧化法制硝酸
反应原理:
4NH3+5O24NO+6H2O(属于放热反应)
2NO+O2=2NO2(属于放热反应)
3NO2+H2O=2HNO3+NO(属于放热反应)
生产步骤和产要设备:
氧化炉:氨氧化成一氧化氮;
吸收塔:一氧化氮转化成二氧化氮,用水吸收二氧化氮生成硝酸。
蒸馏浓缩:用浓硫酸或硝酸镁作吸水剂进行蒸馏浓缩可得到更浓的硝酸。这种方法可制得96%以上的硝酸溶液。
[引导]实验室若要制取硝酸,应该选什么作为原料?同学们可以联系实验室制氯化氢的方法进行类比。
[板书]
4.硝酸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可用硝酸钠跟浓硫酸反应制取硝酸:
NaNO3+H2SO4(浓)NaHSO4+HNO3↑
注意,一般情况下,该反应不需高温,以使硫酸氢钠跟硝酸钠进一步反应(这一点跟实验室制氯化氢气体有差异)。
[引导]硝酸的化学性质比较复杂,有关硝酸的计算问题也比较复杂,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有关硝酸参加反应的计算问题。
5.有关硝酸的计算
例1:某化肥厂用氨制备硝酸铵。已知:由氨制NO的产率是96%,NO制HNO3的产率是92%,硝酸跟氨合成硝酸铵。则制取硝酸所用去的氨的质量占总消耗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不考虑其他方面的损失)
解析:设氨的总的物质的量为1mol,制硝酸所用的氨为xmol,则与硝酸反应的氨为(1-x)mol。根据题意,反应关系为:
NH3~HNO3
1mol1mol
x×96%×92%yy=x×96%×92%
NH3+HNO3~NH4NO3
1mol1mol
1-xx×96%×92%
即有:(1-x)=x×96%×92%解得:x=0.531mol
所以制取硝酸所用去的氨的质量占总消耗氨的质量分数为53.1%。
题2:在c(NO3-)等于4mol·L-1的硝酸铜和硝酸银的100mL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铝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纸上的沉淀干燥后称重为24.8g。将此沉淀加入稀盐酸中无气体产生。滤液中滴入氯化钠溶液无现象,后加入过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沉淀,过滤,加热,冷却,称重为4g。求参加反应的铝的质量。
[解析]题中所述的反应关系可表示成如下:
再结合溶液中NO3-离子守恒进行整体分析。
由于反应前NO3-是以Cu(NO3)2、AgNO3形式存在,反应后NO3-是以Al(NO3)3、Cu(NO3)2形式存在,所以有:
m(Al)=(4mol·L-1×0.1L-)××27g·mol-1=2.7g。
参加反应铝粉的质量为2.7g。
[巩固练习]
1.实验室可以利用硝酸钠跟浓硫酸加热制取硝酸,这是利用了硝酸的()。
(A)氧化性(B)强酸性(C)不稳定性(D)挥发性
2.工业上用氨的催化氧化法制取硝酸时,先制成质量分数为50%左右的硝酸,再制成质量分数为96%的浓硝酸,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A)加热蒸发浓缩(B)加生石灰吸去水分后再过滤
(C)加硝酸镁后再蒸馏浓缩(D)加入浓硫酸后再分液
3.在容积为672mL的烧杯里充满NO、NO2混合气体,将其倒立在水槽里,去塞后再缓缓通入280mLO2,反应恰好完全,且水充满了烧瓶(所有气体体积都已折合为标准状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总反应为:NO+NO2+O2+H2O=2HNO3
(B)总反应为:4NO+8NO2+5O2+6H2O=12HNO3
(C)烧瓶中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3mol·L-1
(D)烧瓶中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45mol·L-1
4.某金属与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O2,消耗金属和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则该金属可能是()。
(A)Cu(B)Ag(C)Al(D)Fe
5.有关物质有如图1-3-4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A的浓溶液与单质B在加热时才发生反应①,A的稀溶液与足量B在加热时才发生反应②,D的稀溶液与苯酚溶液混合后呈紫色。据此填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D________,E_______。
(2)反应④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的浓溶液与单质B加热时能否产生G?为什么?(结合图给信息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