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12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演说辞感情饱满,以情动人的写法。
2、理解文章中心,赞扬莫泊桑的文学天才,充分肯定莫泊桑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1、感情饱满,以情动人。
2、语言富有感染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介绍莫泊桑小说的故事,引入课文。
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汪战争爆发,遂应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主要作品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俊友》等。
作者简介:
左拉(1840—1902),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一生写成数十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为《萌芽》。
左拉与莫泊桑交往甚密,他在得知莫泊桑英年早逝的消息后不胜痛惜,以无比悲伤的心情于1893年7月6日在莫泊桑葬礼上发表了演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明确:全文六段,可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向莫泊桑致敬。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对莫泊桑的深情回忆。
第三部分(第4—5段):精辟地论述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第四部分(第6段):以“永在”的赞词结束演说。
三、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思考:第1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文章第1段一方面把作者自己炽烈的痛惜之情和深切的缅怀之情全部地托出,为演讲的展开奠定了强有力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也把听众“同样的情感”引发出来,形成情感和认识上的一致和共鸣。
四、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2、3段。
思考:课文第2段从莫泊桑的哪些方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第3段怎样具体回忆莫泊桑的成名经过及其杰出的文学成就?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2段,回忆初识莫泊桑。左拉认识莫泊桑的地点是在当代文学大师福楼拜的家中。当时,莫泊桑的年龄在18至20岁之间,血气方刚。“眼睛明亮”是写莫泊桑的外貌特征,“含笑”“沉默不语”是写莫泊桑的神态,“谦恭”“洗耳恭听”是写他的品质,“老半天才斗胆插上片言只语”是写他的睿智,“开朗”“坦率”“朝气”是写莫泊桑的性格特征,“棒小伙子”“健康的气息”是写他的身体,“我们却不曾想到他有朝一日会有才气”这一句既是段旨的引申,又引起下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3段,回忆莫泊桑的成名经过及其杰出的文学成就。莫泊桑的《羊脂球》独占鳌头,使他一举成名。“下车伊始”说明《羊脂球》是莫泊桑的处女作;“决定意义的作品”,是对《羊脂球》的高度评价;“跻身于大师的行列”,是写这篇小说的重要意义。“我们为此感到莫大的愉快,因为他成了我们所有看着他长大而未料想到他的天才的人的兄弟。”这一句有两层意思:①表达左拉对莫泊桑一举成名的愉快心情;②莫泊桑的天才是看着他长大的左拉等所未能料想到的。这一句又与第2段“我们却不曾想到他有朝一日会有才气”相呼应。接着,左拉回忆莫泊桑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以“高产、稳产”,“源源而出”“无限地丰富多彩”来描写莫泊桑作品之多;以“炉火纯青”“令我惊叹”“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来形容艺术水平之高。这些都表现了莫泊桑的文学成就。此外,作者还用“小小的喜剧”“完整的戏剧”“生活的窗口”这些比喻来描述其文学价值。“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是写莫泊桑作品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五、小结
这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辞,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以饱蘸炽烈的情感的特点,使听众在情感、认知上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从而使演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六、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交流自己看过的莫泊桑的作品,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4、5段。
思考:找出第4段中作者对莫泊桑作品评价的句子。第5段中作者怎样评价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4段,对莫泊桑作品的评价。左拉以独词句“啊!”开头则感叹,也是惊叹。在强烈的褒贬对比中,展开对莫泊桑作品的评价。左拉把莫泊桑的作品比做“清澈的美的源泉”,而读者对它的欣赏仿佛是“在清泉中开怀畅饮”。左拉深情地说“我爱莫泊桑”,是因为他属于“正派的文学伟人的家族”,这是褒;而对复杂派、玄妙派和晦涩派则认为是“堕落”,是“离经叛道”,这是贬。左拉以“面包”为喻,说明人们需要的是“面包”,因为它既有营养,又永不“厌腻”的日常“必吃”的东西。
第5段,论述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左拉通过与“规模庞大的系列作品”进行对比,肯定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那些“规模庞大的系列作品”,能够流传后世的不过是“寥寥几页”,而莫泊桑“一篇三百行的小说”,却成为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的读本,它是“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其寓言或故事则“交口相传”。
三、学习第四部分
学习朗读第6段。思考:莫泊桑光荣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这是“更牢靠、最坚实的光荣”?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莫泊桑的光荣所在是:①他的成名作《羊脂球》是一篇杰作,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生活的窗口”、“清澈的美的源泉”,具有崇高的文学价值;②在15年中发表了将近20卷作品;③“他属于正派的文学伟人的家族”,他的作品是人们日常必吃的富有营养的“面包”。为什么说这是“更牢靠、最坚实的光荣”?因为他的作品扎根于人民之中,流传后世,成为“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作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他的作品将永生,并将使他获得永生。”
四、探究活动
1、作者演讲开始时为什么要“请允许我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讲话,作为战友、兄长、朋友,而不是作为同行向吉德莫泊桑致以崇高的敬意”?结尾说:“这就是莫泊桑光荣所在,而且是更牢靠、最坚实的光荣。”这“光荣”指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并说说文章首尾的内在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同行”是一般的关系,而“战友、兄长、朋友”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这一方面是事实。左拉与莫泊桑都具有拉丁血统,都属于正派的文学伟人的家族,都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左拉生于1840年,莫泊桑生于1850年,左拉长莫泊桑10岁,他们两人过往甚密,由此,可见左拉确是莫泊桑的战友、兄长、朋友。另一方面,这样写是为了抒发炽烈的痛惜之情和深切的缅怀之情,为演讲的展开奠定强有力的情感基调。
结尾所说的莫泊桑的光荣,指莫泊桑的作品具有不朽的价值,“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作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这与文章开头“请允许我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讲话”是紧相呼应的吻合的。
2、莫泊桑的写作是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源源而出,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但文章又指出:“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小的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的窗口。”这该怎样理解?“人们终归还是吃那使他获得营养而又不会使他厌腻的日常必吃的面包”是什么意思?试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里所说的“喜剧”、“戏剧”不是从文学作品的样式方面说的,而是指莫泊桑的小说作品揭开了生活的矛盾,对生活中庸俗的一面充满了深刻的幽默和讽刺,收到使人“笑或是哭”的效果。意味深长,达到了喜剧的效果。莫泊桑的作品是“明晰”、“清澈”地反映现实的,代表了文学创作的主流,作者以“面包”为喻,表明莫泊桑为代表的“纯朴派和明晰派”的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五、小结
这篇演说,以其流畅、热烈的旋律,强烈的感情,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弹琴了一曲葬礼赞曲和安魂曲。
左拉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热烈地赞扬莫泊桑的文学天才,充分地肯定莫泊桑的文学成就,并在褒贬对比中精辟论述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满怀敬意地预言莫泊桑将与他的作品一样获得永生。
六、布置作业。

相关推荐

八年级语文下册《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知识点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八年级语文下册《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知识点”,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知识点

一、词语积累
强悍(hàn)跻身(jī)精湛(zhàn)醒豁(huò)
晦涩(huì)厌腻(nì)卷帙(zhì)重荷(hè)
无懈可击(xiè)秉烛夜读(bǐng)杳无音信(yǎo)

二、作家作品
左拉(1840~1902年),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一生创作数十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为《萌芽》。

莫泊桑(1850~1893年),法国作家。其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羊脂球》,另有《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佳品。

福楼拜(1821~1880年),法国的语言巨匠,莫泊桑的严师,其代表作是《包法利夫人》。

三、课文简析
左拉与莫泊桑交往甚密,他得知莫泊桑英年早逝的消息后,不胜痛惜,以无比悲伤的心情于1893年7月6日在莫泊桑葬礼上发表了这篇演说。

左拉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热烈地赞扬莫泊桑的文学天才,充分地肯定莫泊桑的文学成就,并在褒贬贬对比中精辟论述莫泊桑的文学成就,并在褒贬对比中精辟论述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满怀敬意地预言莫泊桑将与他的作品一样获得永生。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重点分析

作品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写向莫泊桑致敬。奠定基调,激发情感。第二部分(第2~3段)写对莫泊桑的深情回忆。
第2段回忆初识莫泊桑。

第3段回忆莫泊桑的成名经过及其杰出的文学成就。第三部分(第4~5段)精辟论述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第
4段对莫泊桑作品的高度评价。

第5段论述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四部分(第6段)以“永生”的赞词结束演说。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⑴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⑵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⑶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3、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
一、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三、课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中国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四、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五、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提示:“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六、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七、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粗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教学方式】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1、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2、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2、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
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3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3”,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什么是诗歌,特别是现代新诗。

2、 抓住课文,引导学生探讨新诗的审美特征。

3、 学习诗歌的部分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独立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5、 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诗歌的审美特征。

2、 诗歌的修辞手法。

3、独立解读、鉴赏诗歌。

4、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一些与课文同时代的代表性诗作(例:朦胧诗——《迷途》)以及作者王家新的其他代表作(例:《帕斯捷尔纳克》)。课件。

2、 学生:收集一些新诗,每位学生摘录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让学生背诵或朗诵一些自己熟悉、喜欢的诗歌,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

二、 讨论: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歌?

三、 讲解:诗歌的定义。

1、 释义:《說文》:詩,志也。從“言”,“寺”聲。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

讲解:a、诗歌是“言志”——表达思想感情的作品

b、诗歌与音乐分不开。(很多诗歌是可以吟唱的:举例)

2、 诗歌的外形式

给学生们介绍一首英文诗歌,增强学生对诗歌外在形式的感悟

a leaf falls(一叶之飘零)

请学生们翻译这首诗,并讨论诗歌的外形式

结合课文讲解:

a、 视觉上:分行排列,句式整齐。

b、 听觉上:节奏分明,合乎音律。

3、诗歌的内形式

(1) 诗情:抒发真挚、浓烈的感情;(例:《示儿》,强烈的爱国之情)

(2) 诗意: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深切体验和对人生真谛、美的真谛的诗意发现;(例:“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 诗味:人生的感悟和体验。(体会余光中的《乡愁》)

4、总结:诗歌是一种用丰富的想象和讲究韵律的语言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

知识扩充:诗歌的特点是具有想象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跳跃性等。诗歌按时代分为现代诗和古代诗;按内容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说理诗)。按形式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5、 作业:熟读课文并背诵。

第二课时

诗歌的审美性特征

一、丰富的想象(形象性)

1、“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义,还有其他含义吗?

(1)字面意义上表达了对大海的向往和有关海的信念。

(2)“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3)“山”:中国传统文化(文明),“海”:海洋文化(文明)

王家新是二十世纪70年代末进入大学开始写作的,对当时所接触到的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学思潮如饥似渴。妈妈除了能给“我”提供山那边是海的信息外,就什么也不能提供了。而“妈妈”所在的山中更没有什么东西:贫穷并贫血。

(4)既然从“妈妈”所在的山中已经找不到所需的东西,当然离“妈妈”而去了。

研究性思考:山那边是海,海那边是什么呢?

知识扩展:意象:诗歌的“意象”是指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感情本是无形的,要借助于外在的形象去抒发,同时这种间接表达更具有耐读性。想象能为情感造型。例:母爱是一杯浓浓的热牛奶。

二、浓厚的感情

“所有的好诗都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中自然而然地溢出来的”——[英]华兹华斯

1、 请同学们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1) 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的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2) 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 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 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并为之不懈的努力。

三、跳跃性的结构

思考:在诗歌的第一节,孩子对母亲关于山那边是海的回答就很怀疑,而且后来孩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山那边不是海,为什么到了诗的第二节,诗人忽然说:“在山的那边,是海!/用信念凝成的海”?

1、 意义上的空白:诗人省略了有关过程和过渡性的句段,有意留下空白。

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那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小孩子有时候是很执著和固执的

参考故事:《夜莺的歌》(张爱玲)

研究性思考:诗歌的跳跃性结构

2、 时空上的跳跃:诗歌并不遵循自然的时空顺序,在时空上任意收缩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