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杠杆”教学设计(第1课时)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1

“杠杆”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杠杆”教学设计(第1课时)”,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工具杠杆谈起,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猜想、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件。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

1.学生自备的工具。(剪刀、直尺、木棍等)

2.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3.杆秤、水果、汽水瓶、多媒体、光盘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学生如何打开汽水瓶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的话题。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工具,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展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锤、订书机等)。WWw.jaB88.CoM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大型机械吗?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鼓励,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产中常见的机械(如吊车、推土机、汽车、飞机、轮船等)。

介绍:我国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种机械的先例。指出,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件,方便了生活。

多媒体显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使用情况。

教师总结并指出: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

教师提问: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杠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认识杠杆:

学生活动1让学生观察桔槔(多媒体显示)。

学生活动2学生观察教师用木棍撬重物的过程。

学生活动3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学生活动4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点。

学生活动5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手柄压水画面,观察固定点。

学生活动6教师让学生用杆秤称水果。提问:杆秤是不是杠杆?它的固定点在哪里?并由此导入以下内容。

认识杠杆的几个科学术语: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F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F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学生活动7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几个杠杆示意图,学生指出图中的支点、动力、阻力。并作出动力臂、阻力臂。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活动8让学生使用杆秤称不同个数的水果,引出杠杆平衡概念。

杠杆平衡: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9学生观察:教师开门时的两种不同情形:一次在门把手附近用力,一次在门轴附近用力,教师引导学生猜想:要想使杠杆转动或静止,需要力的大小可能与力臂的大小有关。

学生活动10学生按照教材61面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实验。

教师提示学生之间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

学生活动11学生处理实验数据,为了使数据真实有效,教师随机抽出4个小组,每组取出一组数据,让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依次排除错误的猜想,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处理实验数据时,要注意与前面的猜想结合起来。)

实验结论:动力/阻力=阻力臂/动力臂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提出问题:在本次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开始的时候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相关推荐

《人口与人种》第1课时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人口与人种》第1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口与人种》第1课时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学会通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资料,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学会通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资料,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了解人口密度的含义,学会通过面积和人口数计算一地的人口密度;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读图,如何从图上获得有关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1.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世界人口的分布差异

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利用世界上第五十亿和第六十亿人诞生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对世界人口问题你了解多少,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

自由发言、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材料,归纳出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问题、人口的分布和世界人种四个问题,指出这是本节要讲述的主要内容

提问人类历史已有几百万年,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呢?

(学生读图和书,教师巡回辅导。最后引导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读图及教材相关文字并思考下列问题:

活动一:1、计算人口每增加10亿用了多少年。(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

2、利用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结论)

1.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

2.18世纪以前增长缓慢;以后增长加快,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1930年以来速度更快;

提问:你熟悉的亲戚、朋友,近几年家庭人口变化了吗?怎样变化的?

人口数量变化跟什么有关?(出生和和死亡的人数)

请解释下面的一句话:“我国197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4%,1985年下降为1.12%”

读教材提供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用自己的话解释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活动二:计算4国1998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提问:(1)按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给这些国家排队,看看哪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2)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理解情况进行纠偏、落实

提问: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情况一样吗?

活动三:完成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全体思考、讨论并回答:各大洲人口增长是否一样快,有什么不同?

各洲人口增长速度不同,非洲最快,欧洲最慢;发展中国家快,发达国家慢;

人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

世界上的人口是如何分布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

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

活动四:通过练习计算两地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的疏密程度。

承转:前面我们学习了人口密度的概念,它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的分布状况,接下来我们就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一下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成因。

回忆人口密度的概念及计算

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总特征

读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人口分布不均匀”

指导读图方法:“世界人口分布图”是分层设色的等值线图。和我们以前学的地形图、等温线图类似,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人口密度。

结论世界人口分布的总特征“人口分布不均匀”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地区。

提出问题:读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地区。

分组活动:

找出人口稠密和人口稀疏的地区,并准确描述其位置。

结论:

“四密”1、亚洲东部2、亚洲南部3、欧洲4、北美洲东部

“四疏”1、沙漠地区2、高原山地3、高纬度地区4、雨林地区

对照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气候图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主要自然因素

提出问题:结合地形图和气候图分析以上各地区人口稠密或稀疏的主要自然原因

分组活动:

每一组分析一个地区的影响因素

最后老师总结

结论:1、人口稠密区都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宜),沿海(降水丰富)平原区(地形平坦),都是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2、人口稀疏地区都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

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

看图片、资料分析总结

利用景观图和资料让学生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

结论:人口分布除了受自然因素(地形、气候等)影响外,还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开发历史长短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世界人口增长图

算一算: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要增加多少人?(6885人)相当于我校总人数的多少倍?

一分钟钟内,要增加多少人?

1.完成活动(1)

2.全班每三人组成一小组(三人之一:负责计时三人之二:负责计算三人之三:完成一项自己认为在一分钟之内能完成的事情。例如:做一道算术题、把自己的书包重新整理一遍)

指导学生活动,让学生体会在一分钟内我们能做的事情及世界上新增加的人口数。

提问:请你说说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

活动:脑力激荡

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一个组写出的最多(发每组大白纸、彩笔、胶条)。

小结:看来人多的问题还真不少,那是不是人少就好?

阅读材料:

不同的人口政策

提问:那怎样的人口才是适宜的?

学生分组讨论

总结: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人口增多的同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人口问题

人口分布

协调人地关系

世界人口的增长

稠密区

稀疏区

自然

经济

社会

历史

因素

[课堂小结]

[作业]:1.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一份课堂笔记

2.地理填充图作业

Unit1第1课时


课题

SectionA----1a,1b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听,说,读下列单词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ellohib)学习识记人名AliceBobCindyDaleEricFrankGracec)熟练应用日常问候语:

Hello,hi.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cetomeetyou,Nicetomeetyou,too.

2、能力目标:

a)学习见面时的相互问候

b)认识英文名字,认识1a中的8个人物,能正确读出他们的名字。

3、情感目标:

学习日常问候,处好人际关系。

自学提纲

Activity1

Beginbygreetingtheclasswithasmile:Goodmorning,class!

Introducethewords“MissMr.Mrs.”and“class”.教师可用手势及肢体语言介绍学习这些词,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然后就课堂环境反复练习使用,比方Class,pleasesitdownandclass,pleasestandup…

Activity2

学生了解class,以及对人的称谓以后之后,问候学生:Goodmorning,class.Nicetomeetyou.以此导入日常用语教学。师生反复练习对话:-Goodmorning.–Goodmorning./-Nicetomeetyou.–Nicetomeetyou,too.

Activity3

Showthelearningtasks.使学生明白本节课所学内容及其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汉语出示,英文使用task单词,学生初步认识,便于以后学习任务的呈现。

Activity4

Showthewordsbyatimetable.教师用时间表呈现早中晚三个时段三个单词,使学生明白morningafternoonevening分别所代表的含义。然后问候学生Goodmorning/afternoon/eve师生练习,个别练习,分行练习等多种形式。

Activity5

Lookatthetextbooks,Unit1,SectionA–1认识somechildren以及英文名字。识记英文名字可进行游戏分组,每组命名AliceBobCindyDaleEricFrankGrace,快速叫起练习:Standup,某某人;Sitdown,某某人。这样既训练学生反应能力,又使学生熟悉人名及应用。

Activity6

Lookatthebooks,listenandrepeat.训练听的能力,注意发音,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

补充内容

1.Hello,hi,goodmorning,等的区别。2.强调标点符号的使用。3.分小组练习,两人小组,三人小组和四人小组。4.SectionA:4b部分提到本课时解决。

自学提纲

Activity7

Askthestudentstopracticetheconversationsinthepicture.

Thengreetthepartnerwiththegreetingstheycanspeak.可以根据时间让学生到讲台上表演问候或者下位子训练交际能力。使学生体会应用所学语言的快乐,便于学习兴趣的培养。达标测试

基础训练1,2B

教学反思

1、任务型教学强调的是应用。所以在以应用为先导的前提下,要学生在表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说话的流利程度等等。先口头,再书面。
2、学习者的参与与语言熟练程度关系很大。所以应抓住学生在课上的每一分钟,将学生吸引到听英语、讲英语的活动中来,所以我设计了小组练习goodmorning/和/hello步骤。任务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以学生的个体活动或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因此,如何才能做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及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最高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即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既放得开学生,让学生们自己去开展小组内的学习活动,又能控制住每一组学生都能够保证注意力在课堂上。我想我们可以尝试成立固定的小组,选好组长,加强小组的力量,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在课前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如:使他们明白自己身为小组长的责任,重要性;教给小组长如何组织活动?当组员不会说英语怎么办?等等。小组长是老师的助手,要在自己学会的同时,还要以自己学习的体会教给同学学习英语的方法。

3、本课人名单词不要求记忆。

制取氧气(第1课时)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制取氧气(第1课时)”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课题:课题3制取氧气(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写出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原理。
2、能说出催化剂的概念,催化剂的作用。
3、能说出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操作步骤。
重点: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及实验操作,分解反应。
难点:正确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制取氧气的装置选择。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的是什么药品?其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怎样书写?

2.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在实验室里要收集一瓶比较纯净的氧气,最好用什么方法?

3.理解催化剂概念应注意哪几个要点?

二:自主探究
1、[实验2—5]:过氧化氢制氧气
实验编号现象
①过氧化氢溶液
○2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2、从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为什么总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3、化学反应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催化剂概念的学习。
在化学反应里能_______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_____和________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剂的特点:一变三不变
一变: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不变:①本身的______不变,②本身的________不变,③反应中生成物的______不变。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______________。
(硫酸铜溶液、红砖粉(氧化铁)对过氧化氢的分解也具有催化作用。)
讨论: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反应条件是什么?

一)、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AB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a).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
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b).导管只需略微伸出橡皮塞
c).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探究:
写出需要的仪器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注意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_______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试管口塞一团______: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_____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_______移出水面,然后_______: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c.实验操作步骤:
a).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b).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c).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d).固定试管:装入药品的试管固定到铁架台上
e).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f).收集气体: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g).将导气管撤离出水面。
h).熄灭酒精灯。
检验及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__________,说明是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______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仪器的拆卸:按先右后左,先上后下的顺序。
你能否用七个字总结出实验步骤吗?即:查—装--___---___---___---___---熄。
三:合作探究
讨论:比较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哪一种方法更好?有什么优点?
四:学习评价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1)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2)检查装置气密性;(3)装入药品并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5)停止加热;(6)把试管从水中移出来。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2.在学习中要不断总结、归纳,发现规律,解题就会简约化。例如,在标准状况下,各种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密度、实验室收集方法如下表所示,通过比较找出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标准状况下的密度(g/L)收集方法
空气291.293
氧气321.429向上排空气法
二氧化碳441.964向上排空气法
氢气20.089向下排空气法
(1)你发现的规律是;
(2)实验室制取氨气(其相对分子质量是17,并且易溶于水),用法收集。
3.请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原理:(各物质的化学式写在对应的物质下面)
五: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节课内容并由做出反思
六:评测
包含自我评测、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