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马说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小学拓展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18

马说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马说基础知识、练习、拓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马说
一字音字形:
(一)字音:
祗(zh)骈(pián)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二)通假字: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sì喂养。
不能尽其材“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同“耶”,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
二字词积累:
(一)重要字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虽有千里之能:即使。
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况且;等同,一样。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其真无马邪?难道。
(二)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
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做动词,受屈辱。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早孤,由嫂抚养。贞元进士。贞元十九年(803年),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言京包百姓穷困,请求缓征摇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效还后曾任国子博士、邢部侍郎等职。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因上表谏迎佛骨,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后被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赦还后任吏部诗郎,曾权京兆尹。卒溢”文”。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骄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摆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好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叫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二)结构分析: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深刻嘲讽)
(三)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段解】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解读】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手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段解】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解读】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手里而食”这一点上。“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段解】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解读】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狂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和荒唐。后发感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旬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2课文翻译: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3.主题:
本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4写作特点:
(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只辱干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2)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术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5.体验拓展
各抒己见韩愈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的命运完全取决于伯乐的发现和赏识。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甲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需要“伯乐”来赏识、重用。放眼历史,商汤耐心聘请人伊尹,使伊尹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姜子牙因为得到周文王的赏识,才在年老之时得以施展抱负。萧何月下追韩信,才没有失去一个叱咤风云的将才。刘备三顾茅庐,才有后来的孔明成就蜀国帝业。这么多例子,无一不验证了“伯乐”的重要性。倘若没有像周文王、刘备这样的“伯乐”去赏识姜子牙、诸葛亮这样的“千里马”,那他们的才能也只会被埋没,就像屈原虽有一身的抱负、理想、才能,但楚怀王不重用他,最后也只能含恨投江。可见,没有“伯乐”,有“千里之能”又有何用?
乙生:我认为千里马也不能完全依赖伯乐的发现。“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只要你是千里马,就一定能够展现自己的抱负;只要你是金子,肯定能发光。当然,这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相信自己,积极进取,不断磨炼自己,打造自己,敢于大胆、主动地展现自己的才干。
我的看法:
6.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题:《马说》这篇文章作者运用了借物寓意的手法,借千里马遭受屈辱,比喻奇才异能之士沉沦下僚,慨叹封建统治者不能加以识别和任用。可以认为,本文是作者对人才选拨、任用制度的有力抨击。千里马一定要有机会展示其特长,才能被人发现,受到重视,甚至一战成名。这个道理,不论古今都是一样的。但是,时代不同了,社会环境变化了,人的观念也在改变。在当代,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来临。更不能坐失良机。
第二题:或:有时
是:这
等:等同,一样
安:怎么
道:方法
第三题:1.食吃喂养2.以拿按照3.之的它
4.其它难道恐怕5.驱使马鞭记载
第四题:
第一种标点,先提出反问,然后用推测语气作出判断,明确揭示问题的实质,凸现文章的主旨。
第二种标点,表达选择关系。非此即彼,没有明确揭示问题的实质,不符合原作的精神。
第五题:略
同步训练:(100分90分钟)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30分)
1.填空:韩愈,字,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之首,与并称。(5分)
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6分)
①世有伯乐()
②然后千里马()
③祗辱有奴隶人之手()()
④骈死于槽枥之间()()
⑤不以千里称也()()
⑥一食或尽粟一石()()
⑦食马者()
⑧才美不外见()()
⑨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⑩或尽粟一石()
4.按要求默写:(9分)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②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③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④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⑤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⑥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⑦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⑧全文的主旨句是:
⑨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二课内语段阅读(13分)
阅读语段,回答文后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加[]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3分)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以”字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策之不以其道B、以丛草为林C、以至鸟兽木石D、不以善小而不为
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1分)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做“”,而伯乐喻指,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2分)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作者借此表达了的心情。(1分)
6、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天下无马。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7、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2分)
三课内迁移探究(10分)
1.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2.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3.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四课外拓展阅读(15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
蝂,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①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③矣。苟能起,又不艾④。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①卬ánɡ:高举着头。②踬zhì仆:跌倒。③病:疲惫。④艾yì:停止,悔改。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6分)
辄持取( )人或怜之( )
苟能行( )又持取如故( )
又不艾( )亦以病矣( )
2.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3分)
A.以厚其室B.为去其负C.日思高其位D.大其禄
3.选出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

4.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3分)
五中考题(12分)(2006盐城)
1.某企业车间因工作需要,放置了一个活动梯子,用时将梯子支上,不用时将梯子移到拐角处。为防止梯子倒下砸人,工作人员在梯子旁写了一个条幅:注意安全。不久,来厂考察的一位专家建议厂长将条幅内容改为: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请你比较一下条幅修改前后的效果有何不同,说说理由。(4分)
2.毕业之际,你一定有许多心里话要对同学说。请你写一句毕业赠言,送给你最要好的同学并与之共勉。(4分)
3.2006年5月29日,脚伤初愈的刘翔在美国尤金田径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再度夺冠。当这一喜讯传来时,同学们欢呼雀跃。假如同学们推荐你给刘翔发一份电子邮件,请在正文空白处写下你们内心的激动和感受。署名:小飞人(正文内容不少于40个字)(4分)
文件(F)编辑(E)查看(V)工具(T)邮件(M)帮助(H)
答复全部答复转发打印删除上一封下一封地址
收件人[emailprotected].com(虚拟)
抄送(无)
主题翔哥,为你喝彩小飞人
正文
六.片段作文(30分)
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同步训练参考答案
一、1.填空: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5分)
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6分)
①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
②然后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③祗辱有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
④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食器)
⑤不以千里称也(凭,凭借)(著称)
⑥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吃尽)
⑦食马者(通“饲”,喂)
⑧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⑨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等同,一样)
⑩或尽粟一石(有时)
4.按要求默写:(9分)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④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⑤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⑥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⑧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⑨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二、1、①喂养吃②表转折表承接③鞭打记2、A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食马者千里马圣明的君主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6、B7、学生能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三、1.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2.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四、1.就,总是 有的人 如果 先前,从前 停止,悔改 疲惫
2.B 3.B
4.特点:用了对比写法,用蝂的生活习性同“嗜取者”的思想行为作对比。寓意:深刻地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的贪官污吏,指出他们实际上跟小虫一样愚蠢,结果必然自取灭亡。
五、1.(4分)修改后的效果好(2分)。前者只是提醒注意,后者明确告诉了怎么做,把梯子倒下砸人的潜在危险彻底消除。或答语言委婉,体现对人的关怀。(2分。意思对即可)
2.(4分)赠言主题积极向上2分,体现同学情谊1分,语言精炼1分。
3.(4分)基本要求:格式基本规范2分,内容符合主题2分。
六、略JAB88.cOM

相关知识

窗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窗基础知识、练习、拓展”,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字音字形
(一)字音
消遣俯瞰一泓斑斓草坪肘心弦栩栩如生气喘吁吁争相斗妍
(二)字形
咳嗽斑斓困扰
洗漱波澜合拢
二、词语解释
俯瞰:俯视。瞰,从高处往下看。
斑斓:灿烂多彩。
争相斗妍:竞相开放,比谁美丽。妍:美丽。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感染人、使人心情激动。
栩栩如生:形容活泼生动的样子。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大惊小怪:形容对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惊讶。
气喘吁吁:形容大声喘气的样子。吁吁,拟声词,形容出气的声音。
三、文学常识
作者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本文是一篇小小说。
四、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这篇小小说以“窗”为标题,寓意深长。这扇“窗”既是病房的窗户,更是人物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看到的是一美一丑,一善一恶两种心灵。
(二)结构分析
这篇小小说共15段,仅1300来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小说的开端,写融洽的二人世界。
第二部分(第4—7段):小说的发展部分,写不靠窗的病人“享受”病友生动的描述,逐渐滋生了嫉妒心。
第三部分(第8—12段):小说的高潮,写不靠窗的病友见死不救。
第四部分(第13—15段):小说的结局部分,写不靠窗的病人终于“如愿以偿”,看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三)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2.重点语句点拨
(1)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
这句话交代病房的环境。“十分”和“仅”强调病房窄小,说明只有一个病人的病床乐意靠近窗口。
(2)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同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窗”是文题,也是故事的焦点。这儿先点题,然后交代窗户对于两位病人的意义与作用:病房窄小,只容得下两人,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会给他们单调的生活带来趣味和享受。透过这扇“窗户”,我们也看到了两位病人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道德灵魂。外界本来仅仅是一堵墙,这里笼统的说成“外界”,为的是渲染靠窗的病人对窗外美景的讲述,突出出人意料的结尾,强化小说的对比效果。
(3)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不靠窗的病人”费尽心机,终于如愿以偿,可是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只是”起强调作用,使悬念顿失,真相大白,让人回味无穷。这两个字既表现了“靠近窗口的病人”心灵美好,品德高尚,也讽刺了另一位病人灵魂的卑劣。
3.主题
本文通过对同病房的两位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
4.写作特色
(1)对比手法的运用
小说写了两个人物,通过心理、动作的描写,将“靠窗的病人”与“不靠窗的病人”作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表现更为突出。课文第一、二部分主要是人物心理上的对比:“靠近窗口的病人”,也应当“静养”,但他“为同伴”不断编造“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将公园景物描述得丰富、生动而美丽;“不靠窗口的病人”,由感到是“一种享受”到“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三个“为什么”表现了他“强烈”的嫉妒心理。最后一部分只写了一个“不靠窗口的病人”,通过描写他“探头朝窗口望去”的动作,及所见到的“光秃秃”景象,反衬出“靠近窗口的病人”心地的善良,道德的高尚。
(2)构思巧妙,情节曲折
小说虽然写的是现实生活的平常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构思巧妙、写得很有波澜。虚幻、美好的公园景物,让人丝毫不怀疑它的存在。结尾则不仅让不靠窗的病人明白,窗外不过“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也让读者恍然大悟。这个结尾实在让人耐人寻味。假如开头就说破窗外什么都没有,小说就没有了悬念,人物间的对比、衬托效果绝不会如此强烈。
(3)语言精练含蓄
小说言简意丰,情节完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主题深刻,真可谓短小精悍。开端部分用极精练的语言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发展部分描写公园景物和比赛场景,虽为重点,却也不过二三百字;高潮部分写人物心理活动,笔法洗练;结尾只有短短一句,却绝不晦涩,画龙点睛,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5.问题探究
阅读下面的励志短文,然后完成1~3题。(8分)
不要怕土地贫瘠,只要你有手,提地就会变肥沃。不要怕路途遥远,只要你有腿,路途就是近的。不要怕山峰耸峙,只要你有毅力,山峰就在脚下。,,。
你想想:哪块贫瘠的土地,不在农人的手下献上粮食。哪条遥远的道路,不在我们的前进中逐渐缩短。哪座巍(é)的高山,不在登山者的脚下A(臣服、屈服、折服)。哪个黑暗的长夜,不在我们的忍耐中变成光明。伸出你的双手,迈开你的脚步,坚毅、忍耐、B(跨进、奋进、迈步),胜利就在眼前。
(1)第一段中,加点字“峙”的读音是;第二段中,“巍”后面应填的字是。(2分)
(2)第二段中,A、B两处应填的词语分别是:A。B。。(2分)
(3)在第一段末尾补上与第二段内容相照应的句子。(句式上要与前面句子大体一致)(4分)
,,。
4.连词组段。请从下面词语中任选4个写一段话。(要求:内容集中,语意连贯,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5分)
涟漪繁盛婆娑嬉闹姹紫嫣红温声细语
5.请用相关成语替换划线句子,使文意表达更为简洁。(3分)
黄山——我国完美的山水旅游胜地,果真是很好,不是空有虚名()。那里,山山相连,重重叠叠(),绝壁峡谷,花树如炬,清泉激石……引人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他们俩人。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只有静静的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什么,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如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阅读下面《心灾》一文,完成14~18题。(共16分)
中国人多数都有一个乳名,又叫小名。这是大人给孩子作的一个永久性记号。它记载着人们各式各样的思想和情感。大人们的这个寄托和念想对孩子来说伴随终生。
我的乳名就是这样,大人们叫我“xīnzāi”,是什么意思呢?已上学的我求不出这个解。父母说是爷爷奶奶起的。一天放了学,心软的奶奶在我的追问下打开了话匣子。
“你的名字叫‘心灾’,”她说着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你是心里有灾,心灾!”“怎么能是这两个字呢?”我心里想着,没有说出口。奶奶把表情愕然的我拉到身边,轻轻抚摸着我的脑袋,眼里忽然射出一种少见的悲愤的光,牙齿像是咬着似的说:“这得从你的出生说起。鬼子进村时你出生的。”
“那天(1943年1月8日)天刚亮,外头就有人喊‘鬼子来了,鬼子快进村了’!真是晴天霹雳啊!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从据点出来就是扫荡啊!小鬼子是野兽,没有人性啊!到哪儿都是‘三光’(抢光、杀光、烧光)啊!该千刀杀的鬼子怎么这时候来了啊!正是你要出生的时候。家里只有我和你娘。我怕你的小命要葬送到小鬼子的手里,我更怕你娘月子里有了好歹。听说鬼子已经从村东头进来了,你娘紧张、害怕,我更紧张。就因为紧张,还没准备好,你哇哇地落地了。这怎么办呢?日本鬼子是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啊!得跑啊!再怎么也得到野坟地躲一躲。可十冬腊月,你娘俩受了风寒怎么办啊?真是左也怕右也怕。但思来想去,走一步说一步,先躲过鬼子的刺刀再说。也是急中生智,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急急忙忙烙了两个又厚又大的油饼,用蒸馍的笼布包起来,让你娘前胸贴一个,后背贴一个,然后用带子勒上。用它抵御腊月里野地的风寒,也能用它来挡饥。就是这样,我们抱着你,在野地坟间冻了一天一夜。直等到看见日本鬼子驮着粮食,赶着牲口,狼烟动地地出了村,知道那是扫荡完了,然后才回到家里。幸好你的命大,活了下来。可你娘从此落下了毛病。”
奶奶说到这里,已是气喘得厉害,她用质问的口吻说:“我啥时候想起来啥时候心里打颤,嗓子眼儿里冒火:咱在自己的家过日子,日本人有日本人的地儿,他们凭什么来到咱们家门口横行霸道啊?世上咋兴这样的强盗恶魔啊?咋没人治治这些禽兽不如的东西呢?”
奶奶缓过一口气以后对我说:“孩子,你真是有大灾啊!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头就遇到强盗、恶魔!差一点要了你的小命。你这是胎里带来的灾啊!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消掉这个灾。我听人说要消心里的灾就要把它说出来撂到明处。大家经常喊来喊去,灾就消了。我就给你起了个小名叫‘心灾’!我孙子的这个灾,也是咱全家的灾,我这一辈子不会忘记,我也叫你永远不忘记。”
我在襁褓时发生的惨烈故事,不可能清晰的存留在我的记忆中。但是,奶奶对我乳名来历的诉说,已经并将永远成为我人生最深刻的记忆。
(作者:孙荪选自《青年文摘》2006年6月绿版,有删改)
10、奶奶为“我”取“心灾”这个乳名的用意是什么?(3分)
11、第4段的情节可分五个阶段,下面已概括了首尾两个阶段。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短语补写出中间三个阶段的情节。(3分)
听说鬼子进村→()→()→()→见鬼子出村而回家
12、联系全文,就文中加点和加线的词句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眼里忽然射出一种少见的悲愤的光,牙齿像是咬着似的说……”一句,表达了奶奶怎样的思想感情?
(2)“奶奶说到这里,已是气喘得厉害……”一句中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13、文章主体部分主要是通过奶奶的口吻来叙述的,若改用“我”的直接叙述好不好?为什么?根据文章中“我”和奶奶各自的叙述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简要回答。(3分)
14认真研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主旨,说说我们今天应怎样正确对待“侵略所造成的伤害”这个历史问题。(3分)
(1)作者孙荪在写作此文时说“我所以来告诉世人自己的一点近乎隐私的东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那些企图淡化甚至涂改日本作为侵略者的历史罪责的人给我的刺激”,又说“一个民族受侵略被蹂躏的历史,和一个负有侵略罪责的民族的历史,都是人类的惨痛悲剧和经验”。
(2)在南京东南大学工作了12年的日本老人植松信晴常常告诉他的中国学生,日本人有很多事情要弥补,破裂的感情需要精心的呵护才会康复。他在1997年获得了“江苏友谊奖”。东史郎等多名日本老兵,为求得自己余生的宁静,多次来中国向中国人民忏悔,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他们还用下跪的方式谢罪,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理解与尊重。
15、综合性学习。(3分)(2006镇江中考)
今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赠送给布什总统一套中英文两种版本的《孙子兵法》。舆论认为,例行国宾级的赠书,一般都是赠送一些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民俗、中医药及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和现代面貌的书籍,这次胡锦涛主席赠送给布什总统一套《孙子兵法》,多少显得有些“非比寻常”。
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能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外,综合下面几则材料,揣摩胡锦涛主席赠送《孙子兵法》给布什总统的深刻用意。

材料一:《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它所提出的原则和策略,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中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孙子在《兵法》中提出的“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注:意思是不经过战争就能取得胜利是战争的最高境界)等作战原则是其战略思想的核心。
材料二: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之前,因伊朗恢复铀浓缩活动导致“伊朗核危机”,美国政府扬言欲对伊朗动武,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材料三:胡锦涛主席送给布什总统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直属)制作的丝绸精装版,其中中文版是用15.5万条紫罗兰绢丝把文字绣在丝绸上的。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2006南通海门)
A.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行,一路美景令我们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B.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纷纷表示赞同。
C.陕西姑娘刘波在女子50米步枪奥运选拔赛中一鸣惊人,获得了第一名。
D.最近,向阳社区开展了许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明荣知耻”主题文化活动。
17.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6分)(2006南通海门)
①互联网作为人们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新兴媒体,它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②然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个别网站也存在着传播不健康信息、提供不文明声讯服务等危害社会。③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第句,修改意见:
第句,修改意见:
3.(1)zhì峨(每空1分)
(2)(2分)A臣服B奋进(每空1分)
(3)(4分)示例:不要怕长夜黑暗,只要你能忍耐,光明就会出现。(内容符合要求,句式与前面的句子大体一致,语言通顺,就得满分)
4.略
5.名不虚传重峦叠嶂流连忘返
6.讲窗外见闻和听闻。精彩的窗外世界,美好的生活图景。
7.交代背景(环境),发展情节。
8.出人意料的结尾。“光秃秃”反映出奉献者的善良和嫉妒者的卑劣心灵。
9.透过“窗”看世界,透过“窗”看的内心世界。
10、答题要点:(1)为了消掉心里的灾,(2)叫“我”永远不要忘记这个灾。(3分。答到第一点得1分,答到第二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11、依次为:孙子忽然降生→急烙(贴、勒)油饼→躲进野坟地。(3分。一处1分,意对即可。)
12、(1)写出了奶奶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2分。意对即可)(2)既写出了话语的多和讲话的快速,又写出了奶奶说话时的气愤之情。(2分。答到一点得1分,若只答奶奶的年龄大得1分。)
13、没有标准答案,赞成与反对都可,也可取折中态度。
参考:若反对,可围绕奶奶语言的特点和作用(口语化、真切自然、真实可信、感情强烈等)来说;若赞成,可依据“我”的语言的特点和作用(有较大自由度,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文学性强,能直接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等)来说;若折中,可把两者的特点和作用结合起来阐述。3分。视分析是否有理,语言是否通顺分3、2、1给分。)
14、不设统一答案。答案要点:(1)被侵害的一方,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侵略者带来的伤害和灾难;(2)对负有侵略罪责的一方,只要能真诚忏悔、谢罪,也应给予理解与尊重。(3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15、答题要点:胡锦涛主席送《孙子兵法》给布什总统,一方面有规劝美国政府不要轻易动武之意,另一方面是反映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及高超的工艺水平。(3分。答到第一方面得2分,答到第二方面得1分,两方面均答到得满分。)16.B(2分)
17.①把“水平”改为“需求”或“需要”②在“危害社会”后面加“的问题”或“的现象”(每空1分,共4分)
6、去年李文同学参加市作文大赛,名落孙山,他很沮丧。语文老师对他只说一句话:“这会过去的。”今年,李文同学又参加市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他可高兴了。这时语文老师还是对他只说一句话:“这会过去的。”
请问:语文老师去年的今年说的“这会过去的”各表达了什么意思?(4分)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去年10月12日至17日,历经5天5夜115小时,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太空之旅。
B.“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言简意赅,寓意深远,在对比中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C.美国总统布什和到访的英国首相布莱尔5月25日在华盛顿公开承认,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犯有无可非议的错误。
D.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教师对课文条分缕析,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形成,也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6.给下面一则消息拟写一个标题,要求不能超过10字。(3分)
据新华社三峡工地5月20日电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毕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建设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和期待。今年汛期,三峡大坝开始全面挡水,可使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能够有效控制,长江中下游1500万人、150万公顷良田从此解除洪水威胁。
三峡工程迄今已完成投资1260亿元。工程安装了26台70万千瓦的特大机组,年发电可达847亿度。高峡平湖的出现,还结束了川江自古不夜航的历史,万吨级船队可直抵重庆。
(摘自《大众日报》2005年5月21日)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旅游日记,这段话在语言组织上有不够妥当的地方,请按要求帮助修改整理;在内容安排上也有不足之处,请提出改善意见。(4分)
好不容易等到周末的时候,老师终于带我们出发了。汽车行驶两个多小时后,我们便到达了向往已久的人间仙境——桃花源。我们欢呼雀跃,兴奋不已。一下车,我们就直想往里奔,老师连忙招呼我们,要我们稍稍休息一下,告诉我们买了门票后才能进入。买好了门票我们便在一位导游小姐的带领下欢快入场。我们穿过桃树林,观赏了好些古香古色的建筑,浏览了许多精美的石碑石刻,还上山顶饱览了景区全貌,最后来到泰人村,穿越泰人洞,结束了这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通过这次旅游,使我获得了不少收获。我既感受到了大自然景物的优美,也感受到了人文景观的优雅,还感受到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融洽相处的愉快。真是一次难以忘怀的旅行!
①开头的一句话不简洁,可去掉多余的文字,宜删除:
②“通过这次旅游,使我获得了不少收获。”这句话有语病,应作这样的修改:
③这段文字其实可以划分为两个段落,请在文中用“//”标出段落界限。
④从内容安排上看,这段文字也有明显的不足,你的改善意见是: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那是一个寒风料峭的严冬日子,那间屋子冷若冰窖,我们身体上穿着大衣,还冷得头皮发麻。
B.电影《无极》上映以后,郭敬明的同名小说也备受青睐,观众认为其画面精美,善于营造视觉氛围。
C.一个人在学习与生活中是否浮躁,关键在于他的使命感、理想志趣及品格修养强不强。
D.有的同学很想学好数理化和语文外语等基础课程,而常常把与这些课程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忽视了。
二、阅读下列文章完成9-14题(18分)
风筝(课文节选)
鲁迅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后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以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怨,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9.文学常识填空。(6分)
本文作者鲁迅,原名,浙江人。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和革命家。我们学过的鲁迅作品有、。
10.在第一、二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小兄弟”的语句,并在原文中用横线标出。(2分)

11.就选文第一、二段的叙述与描写,简要分析“小兄弟”的人物形象。(2分)

12.注意文中划线的句子,按要求简明回答。(4分)
①“这一节”是指哪一件事件?

②“胡涂”在这里是指不明哪一事理?

13.在第三、四段中,文章反复强调“我”的心情很沉重:“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你对“我”此时心情的“沉重”是怎样理解的?(2分)

14.文章后面又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你对“我”此时心情的“沉重”又作怎样的理解?(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18题(18分)
月光晒谷
罗西
①有句话叫“月光晒谷”,其实月光是晒不了谷的,可是却能够晾晒人的灵魂。在现代社会里,我们需要钢铁般的意志,求得生存发展;同时,也需要温柔的月光,去爱、去体恤……
②不久前我去宁德采访,在车站附近碰见一个农妇,正挎着一篮子草莓叫卖。我忍不住多看了一眼,那是一篮鲜红欲滴的草莓。
③我只是匆匆一瞥,农妇就追上来了,跟在我身边不断地说:“很好的,一篮只卖10元,要不要?”我和善地摇摇头——不可能带一篮草莓长途旅行吧。可是,她紧跟不舍,斗笠被风吹掉了也无心去捡。
④夕阳在远处,天快暗了,她一定很想卖掉,然后拿着钞票回家。家里有饥饿的孩子在等着她吗?或者还有刚下班正等着晚饭的老公?
⑤但我只能说:“对不起!”她步伐不停,脸上的雀斑被晶亮的汗水洗得更加明显,沮丧极了。我想,干脆给她10元?但是她又不是乞丐!
⑥我突然想起在我们单位门口卖菜的男子,他的菜比市场上便宜,而且新鲜。一次,我给他一元钱,他给我一条黄瓜、一捆空心菜、三根葱,完了还要找我一毛钱。我说不用了,你客人多,招呼他们吧。可是他居然扔下菜摊和其他顾客,追了我10多米远,把一毛钱给我。他呵呵地笑着说:不是我的,一分钱都不能要。
⑦奇怪的是,他黑红的脸,和此刻眼前农妇的脸,居然都让我莫名地感动。他们过得都不宽余,他们流汗的脸,他们奔跑的姿势,让我还有些隐隐不安。
⑧最终,我掏钱买下了这篮草莓,并且把它送给了附近玩耍的小孩。
⑨非洲之父史怀哲曾说:“倘若欧洲人的幸福对非洲人的苦难无丝毫帮助,那幸福必然是有缺陷的。”我不是这个世界的富人,解决温饱而已,但是我同样对穷苦的处境感到酸楚,对此曾有过切肤之痛。从儿时起,我就有大侠梦,幻想自己可以飞檐走壁,做个佐罗式的英雄,出没在月光下,消失在晨曦里。
⑩我有一个朋友,同样有过佐罗梦。法律专业毕业后,他改行做了策划人,后来成为职业策划大师,搞了一个又一个大型活动,让那些富翁、新贵之流,很高兴地解囊掏钱,他再把这些钱,用于救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11他有一个24K真金的头脑,也有一颗24K真金的心。他经手过一笔又一笔的善款,但他的手一直非常干净。他仍然生活清贫,但他无比快乐满足。不用剑,不用枪,甚至不用拳腿,他用智慧成就善良,真当了一回英雄。
○12我没有如此能耐,但也以自己的方式圆梦。装修房子时,买材料我会斤斤计较,一块砖便宜两毛,就能节省好几百元;但在请民工搬运时,我从不讨价还价。给自己添置衣物我很抠门儿,但是每逢开学我都会给失学儿童寄点学费。
○13写下这些,我不怕有人见笑。虽然通常只有阳光能晒谷,月光是晒不了谷的,我所做的,如此微不足道,但毕竟我在接近自己的理想。每一天,我都有心去做诸如此类的小事,也许最终无法改变什么,但如果人人都有“月光晒谷”的心肠,那么爱心造就的和谐的美,就会如同花香,盈满我们的世界。(选自《今日文摘》2006年第1期,有改动)
15.本文围绕“月光晒谷”,详写了哪两件事?又略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并填写下表。(4分)
详写①

略写①

16.文章第⑦段中,“我”看到卖菜男子与卖草莓农妇的流汗的脸、奔跑的姿势,为什么会有些“隐隐不安”?(3分)

17.从全文看,作者知道“其实月光是晒不了谷的”,却呼唤“月光晒谷”,为什么?(4分)


18.假如你所在的班级要举行一次“月光晒谷”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为了彰显主题,营造气氛,请你拟一则标语用于布置教室。(3分)
 
 (2)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不少于80字)(4分)
四、作文
题目:最好的奖赏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略
2.醒——省意——异斤斤——津津原——缘
3.4.(4分。各2分,意对即可)去年说的意思是:没获奖,别气馁,以后还有机会的。今年说的意思是:获奖了,值得高兴,但别骄傲,今后还要更加努力。
5.答案:C 评分:选对得3分。
6.答案:三峡大坝全线建成 评分:本题3分,超过字数不得分。7.①“的时候”②去掉“通过”(或去掉“使”)③“//”标在“通过”之前④把中间观赏游玩的内容写具体细致(大意如此即可)8.D(3分)
9.周树人绍兴文学家思想家《孔乙己》《社戏》
10.横线打在两处:第一段中的“和我……他高兴得跳跃”。第二段中的“他向着大方凳……瑟缩着。”
11.要点:“小兄弟”特别喜欢风筝,具有一般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但在他的身上更多的是压抑和受委屈,他瘦弱多病,胆小怕事,遭受欺负。
12.①指“我”当初毁掉弟弟的蝴蝶风筝②“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也可用自己的话作答)
13.当“我”明白了游戏和玩具对儿童的重要性的道理后,觉得当初毁掉弟弟的风筝是一种精神的虐杀,因而感到深深地自责、愧疚和懊悔,所以心情沉重。而这种沉重的心情由于时空的缘故暂时无法排解,便只得“堕着、堕着”。
14.要点:想得到弟弟的宽恕而不得,因而心情不能宽松起来,显得依然沉重;为弟弟的被虐杀而不自知感到悲哀,为这种愚昧麻木感到沉重;为虐杀和被虐杀的普遍现实感到沉痛。
15.详写①“我”掏钱买农妇的草莓②朋友策划活动救助人
略写①“我”不与搬运工讨价还价②“我”给失学儿童寄学费
评分标准:4分,每点1分。答“卖菜男子追‘我’还钱”,未扣住“月光晒谷”,该空不得分。
16.答题要点:卖菜男子与农妇生活穷苦,为生计奔波,“我”同情他们的境遇,很想接济他们,但我不是这个世界的富人,不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因而隐隐不安。
评分标准:3分,回答不全面酌情扣分。
17.答题要点:①月光虽然晒不了谷,却能够晾晒人的灵魂。②温柔的月光虽不如阳光热烈,但也能给需要的人以爱和体恤。
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要紧扣“月光”来答,只笼统回答“爱心”、“奉献”等至多得2分。
18.(1)答案示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请伸出你我的双手,让更多受助者走出贫困。(语意符合“月光晒谷”的主题即可)
评分标准:标语设计能紧扣主题,营造氛围,有创意得3分;能扣主题,但创意一般得2分;与主题无关不能给分,其它情况酌情扣分。
(2)评分标准: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要求紧扣主题,语言简洁明了,要有感染力。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散步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散步
一、字音字形:
(一)字音
嫩芽(nèn)调皮(tiáo)霎时(shà)依偎(wēi)蹲下(dūn)
背起(bēi)粼粼(línlín)拆散(chāi)煎熬(áo) 分歧(qí)
(二)多音字
shì似的liǎng伎俩qiào翘翘板
似俩翘
sì似乎liǎ姐弟俩qiáo翘首以待
二、词语释义
[信服]:相信并佩服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各得其所]:每个人或每种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挺]:勉强支撑
[熬]:忍受,耐苦支持
[酷冬]:极冷的冬天
[一霎时]:一会儿
[分歧]:不同的观点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代表作是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散步》《花样年月》,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系列小说《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2)探寻背景
《散步》的写作契机(莫怀戚):“《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现在回想,应该是两个。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但是当时我们的笑,是为小家伙的出语机灵而兴奋,像所有年轻的父母一样,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过人之处——你看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归纳,将来岂不是个哲学家?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他还同我一起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四、课文内容分析
(1)题目解说
《散步》的线条比较明晰:(1)“我”劝母亲散步;(2)全家一起散步;(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4)“我”决定委屈儿子;(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如此简单的事情,作者何以将它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呢?细味之,不外乎采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
(2)结构分析
全文共8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4段)这一部分是一家人整个散步过程中的前奏曲,初步展示了我和母亲的关系这条主线。
第二部分(5—8段)这一部分是一家人散步过程中的发展和高潮,充分展示了我和母亲的关系这条主线。
(4)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2)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3)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4)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5)探讨《散步》中的人性美。
文章开篇写“我们”一家去散步,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了觉得很累。”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于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本不愿出来的母亲何以又答应了呢?作者这样写的:“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在散步遇到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时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当然取决“我”了,此时,作者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又于心不忍。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个选择应该说是入情入理,体现了“我”爱幼更尊老的情感。当“我”作出“走大路”的决定后,结果竟出人意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忽然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如果说“我”的决定易于理解的话,那么母亲的改变则有悖常情了。但正是这不合情理的地方,人的真诚善良却得到了充分的光照,这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与体贴都融进了这深深的爱之中。这不正是以血缘构成的家庭最稳定、最能持久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吗?“有意思”的小路的确不平顺,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只好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这一“背”实际上是背起生活的重担,架起了两代人之间的桥梁,含蓄地影射了“我”这一辈人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重大使命。
2主题
课文以“我”为中心,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渐次展现了一家人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3写作特点
景物描写的诗意美。《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两段文字加起来也不过七十余字,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两段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散步》的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下面从三个方面作具体分析。(一)情趣盎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二)含义丰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三)意在言外。“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4体验拓展延伸
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母亲。一天与一位老朋友拉起家常,你会怎么向她讲诉儿子带你出去散步的事呢?请你学学老人的口气说出老人当时的真切感受。
(4)课后习题答案
1这两个想象性句子,既夸张又幽默,淋漓尽致而又贴切的表达了寻常事中的不寻常。在历史关头,民族领袖的决策和趋向,影响着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我是家庭的主脑,如果处理不好母亲、妻子、儿子的关系,也会影响家庭和谐,我把这种问题的处理,想象成“民族领袖在历史关头”,由此可见,我对家庭的重大的责任感,表达了我对他们三人的浓浓亲情。“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文中还有一些大致对称的句子,如: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祖孙对举,表明双方既各有所为,又共同为家尽心尽力。语句大致对称,以优美整齐的形式强化了亲情,且富于趣味。
3略
同步练习(100分90分钟)
二、基础知识与运用(20分)
1.选出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2分)
A.嫩芽(nèn)调皮(tiào)B.霎时(sà)依偎(wèi)
C.蹲下(dūn)背起(bèi)D.粼粼(línlín)拆散(chāi)
2.运用下列词语造句。(6分)
各得其所:
分歧:
委屈:
3.在下列横线上,仿照加粗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4分)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还要有:春天百花散发的缕缕芳香,夏日碧水带来的阵阵清凉。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语境意义。(8分)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语段阅读(13分)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1.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__和________。(2分)
2.下边的文字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联系选文内容,放在哪儿最合适呢?(2分)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3.对选文第③段中“强壮”“高大”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说一说。(3分)
4.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把你的理解说一说。(3分)
5.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3分)
我说:“走大路。”(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三、课外拓展阅读(19分)
孝心无价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磋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的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债。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4分)
嗷嗷() 磋跎()() 咫尺()
2.解释下列词语。(5分)
磋跎:
行将就木:
衣锦还乡:
不堪一击:
稍纵即逝:
3.文章第三段中一共用了四个“相信”,它们的主语(陈述对象)一共有几个?都是谁?请在原文中找出来。(2分)
4.作者说她不喜欢“苦孩子求学的故事”,也不喜欢“父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那么,她对那些“赤诚忠厚”而准备“从容尽孝”的孩子持何态度呢?(2分)
5.作者对求学的苦孩子和断然离去的游子都作了道德上的评价,请从文章中摘录出来这方面的语句。(2分)
6.作者主张如何尽孝心,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来概括。(2分)
7.请从文章中摘录出两组富有哲理意义的格言式的句子来。(2分)
四、中考题(2007福建福州)(18分)
学会做人
①一个初中学生对我说,老师要我们“学会做人”,难道我们这些学生不是人吗?我们有头脑、有五官、有四肢,我们本来就是会说话、会思考的人,为什么还要“学会做人”?
②这的确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朱熹曾说过,“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曾国藩也说过,“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他们所说的“做人”、“圣贤”,固然都有着历史的局限,甚至还有着封建礼教的糟粕,但他们强调的是“做人”要有道德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做人”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
③比如“圣贤”、“好人”的标准,在今天都有着不同的诠释和妙解。被誉为“共同致富的红色亿元村”的南街村,镌刻在街头的是:“大公无私是圣人,先公后私是贤人,公私兼顾是好人,先私后公是庸人,损公利私是坏人。”“当代毕昇”王选院士对“好人”是这样诠释的:“我赞成季羡林先生关于‘好人’的标准: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儿就是好人。不过,我以为,这个标准还可以再降低一点儿,就是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的就是好人。”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哲学系教授,把“标准”又降低了一点儿:“下品:一辈子损人利已的人;中品:一辈子偶尔损人利已的人;上品:一辈子都不损人利已的人。”
④对照这些箴言,大家不妨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你是大公无私,还是先公后私?是考虑别人和考虑自己一样多?还是一辈子从不损人利已?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即使不像白求恩、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人那样“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好人”。
⑤倘若你是一个“损公利私”、“考虑自己总是比考虑别人多”,抑或是“一辈子损人利已的人”,那就危险了,你“做人”的资格,就值得怀疑了。虽然你也有头脑、五官、四肢,但你只不过是一个徒具肉身,而缺乏高尚灵魂的人;如果你是一个贪官,那么,你就是蛀虫、硕鼠;如果你和歹徒勾勾搭搭,那么,你和他就是狼狈为奸;如果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那么,你就是变色龙;如果你抢劫杀人,那么,你就残毒如蛇;如果你能把稻草说成金条,骗人上当,那么,你就是狡猾的狐狸;如果你一见权势人物,就点头哈腰,不讲原则,一味讨好,那么,你可能就是一条摇头摆尾的叭儿狗……正因为如此,人们对那些行为猥琐、心理阴暗、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人,称之为衣冠禽兽,或者称之为禽兽不如。
⑥你看,人和禽兽之间,仅仅就是一纸之隔。人和人都有灵与肉,但不同的却是那个“灵”字,有的灵魂高尚、有的灵魂卑下、有的灵魂亮丽、有的灵魂龌龊,怎样“做人”?关键是塑自己的灵魂。
⑦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我们塑造灵魂的一面镜子。面对是非、善恶、美丑,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要旗帜鲜明,要知荣明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选自《福州晚报》略有改动)
1本文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3分)
2第③段对“好人”的诠释有不同的标准,请找出并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⑴南街村人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⑵季羡林先生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
⑶王选院士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⑷北师大教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析第⑤段运用一连串比喻句的表达效果。(5分)
4白求恩、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都是大家心目中的榜样,文中却说即使不像他们,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好人”。对此你有何感悟联想?(100字左右)(6分)
五、写作练习(30分)
学习描绘生活图画的方法来反映家庭生活的一角(比如可抓住一家人包饺子时的景象,来反映家庭生活的主旋律)。

一1D
2略
3秋季稻谷染成的灿灿金黄,冬日雪花舞出的片片遐想。(只要句式相似,语言生动,形象即可)
4(1)一个“像”字架起了母子亲情关系今昔比较的桥梁:儿子小时候很听母亲的话,是个乖孩子;母亲现在老了,十分尊重、顺从正当中年的儿子;可以说是母慈子从,儿孝母顺。写出了母子间几十年来相处和谐的关系,充满骨肉亲情。
(2)“总算”表露出“我”盼春春至的欣喜之情。表达了“我”对慈母的孝敬之情。
(3)一个“熬”字形象地写出了老母亲面对漫长的酷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所经受的磨难之巨。
(4)“太迟,太迟了”表达了“我”对春天久盼不至,致使一些老人经不住严冬的折磨而在清明将到时死去的怅恨之情,其间也交织着对自己母亲身体的担忧和焦虑之情。
二1.地点人物2.第②与第③段之间。
3.“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的,在年迈的母亲眼里,儿子正值中年,是“强壮”的;“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的。
4.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我”的处理,决定着一家人散步的气氛,而家里所有的人又都听“我”的,所以,责任重大。
5.晚辈尊重孝敬老人。长辈爱惜小孙子。尊老爱幼的品质
三1.略2.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行将就木: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衣锦还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了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不堪一击:承受不了打击。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和机会极易失去。
3.两个,第一个是“我”。第二个是: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4.也不赞成。
5.对求学的苦孩子:“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对断然离去的游子:“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6.“抓紧”。7.①有一些事情,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②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四1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2⑴公私兼顾⑵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儿
⑶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⑷一辈子偶尔损人利己
3这一连串的比喻,列举了衣冠禽兽的种种表现,有力地阐明了这些人做人资格值得怀疑的看法,语言形象生动,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言之成理即可)
4示例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我的心目中是遥不可及的,总觉得做这样的好人太难了。读了本文后我才明白,只要你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考虑别人的利益,你在利己的同时不损人,就可以成为了不起的好人。可见,做个好人并不难。示例②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普通人,总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不能因为犯了错误,就认为他不是好人或不能成为好人。即使我们犯了错误,不像白求恩、雷锋那样做到大公无私,我们也要努力争取做到公私兼顾,至少做到“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成为一个好人。示例③“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能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作为一个中学生,能遵纪守法,尊师敬老,与同学友好相处,不自满自负,不自私自利,不撒谎不攀比,就是一个好学生了。(言之有理均可)
五略

错过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错过基础知识、练习、拓展”,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错过
一、字音字形:
贻误(yí)颟顸(mān)侥幸(jiǎo)驾驭(yù)硕果(shuò)
斑斓(lán)咀嚼(jué)憬悟(jǐng)渊薮(sǒu)惆怅(chóu)
二、词语释义
[跳槽]:比喻人离开原来的单位
[贻误]:错误遗留下去受到坏的影响
[常态]:正常的状态
[存活]:生存的意思
[欣慰]:喜欢心安
[情愫]:真实的情意
[颟顸]:糊涂,不明事理
[憬悟]:醒悟
[万无一失]:绝对不会出差错
[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
[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刘心武(1942-),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钟鼓楼》、《风过耳》、《四牌楼》等,还出版8卷本《刘心武文集》。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2)探寻背景
本文是一篇文艺性政论文,也称杂文,一般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具有形象性、时评性、论辩性等特点。明人吴纳在《文章辨体序说》中称:“杂著者何?辑诸儒先所著之杂文也。文而谓之杂者和?或评议古今,或祥论政教,随所著立名,而无一定之体也。”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称:“以其随事命名,不落体格,故谓之杂著。”冯雪峰认为:先秦诸子杂文,是最好的最出色的和最本质的杂文。诸子杂文是我国古代杂文的第一个繁荣期。在鲁迅为首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杂文创作形成了又一个高峰期,杂文作为一柄锐利敏捷的思想武器,最充分地发挥了它的艺术战斗作用。近些年,杂文数量增加,对杂文理论的探讨也有所发展。如陈瑞衡对杂文的定义就做过新的补充,他说:“杂文是一种迅速反映和积极干预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问题,具有运思机智而笔法灵活、语言幽默而常带讽刺、体式多样而生动活泼、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等特点的文学作品。”
四、课文内容分析
(1)题目解说
“当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错过其实是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人是有得有失的,不必大惊小怪,而应以平常心对待。
(2)结构分析
《错过》的题目揭示了本文的议论中心。全文共15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问题,摆出事实:大小错过真不少。
第二部分(第3~6段),分析问题,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第三部分(第7~13段),解决问题,具体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
第四部分(第14~15段),总结全文,强调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到达终点站。
(3)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1)课文的提出问题部分,作者摆出哪些事实?
第1段,用对话的口吻,说过去一年,又错过许多。第2段,用一个长句举例说明错过的事真不少。所举事例,一为购物,二为跳槽,是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所以具有典型性。
(2)作者如何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
第3段是一个疑问句,第4段是个反问句,在文中紧相连用,后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了前面的困惑和不解,否定了一般人内心存在的没有错过的希望,语意明确肯定。第5段是正面回答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问题。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得失本是人生常态,人有错过,不值得大惊小怪。第6段,是对第二部分的小结,没错过与错过是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的见证人,有了它们,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作者在这里用存活而不用生活,存活是生存的意思,多指生命受到威胁后生存下来。第6段不仅小结第二部分,又引出第三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作者是从几个层次来具体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
文章的第三部分分三层。第一层(第7~8段):意识到错过与没有意识到错过正反对比,强调突出意识到错过的意义。第二层(第9~11段):具体阐述如何正确对待错过。第9段分析如何正确对待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第10段分析如何对待机不再来的错过。这两段也形成了正反对比,强调对不同的错过,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第11段,用设问句开头;用两个立刻强调速度要快;批评那种意识和行动迟缓的现象。第三层(第12~13段):对错过要习惯它、品味它。这一层是对第三部分的小结。
(4)课文第14~15段,运用通俗的比喻讲出了令人深思的道理,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第14段,把人生比作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第15段,作者把那些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扬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5)文章中说: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试结合阅读课文并谈谈你的看法。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过错;错过自有意义,人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产生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所以必须品味过错。
(6)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作者的这段话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描写保尔柯察金在墓碑前的心理活动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目’碌碌羌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2主题
文章辩证地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我们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3写作特点
(1)本文是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它符合一般议论文的特点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文章开头摆出“错过”现象,从中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许多“错过”,怎样正确对待“错过”。在分析问题时,充满着辩证的色彩,对具体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很有说服力。结尾总结全文,深化论述的中心。
(2)文中正反论证,相得益彰。如第三段“人生的路啊,为什么,为什么总是充满着这样多的过错”这个问题后,先用反问句进行反面论证,紧接着进行正面论证。二是对比论证。例如第7段和第8段,“没有意识到”和“能意识到自己过错”相对比,突出“意识到”的重要性。
(3)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语言鲜明、生动、含蓄。具体表现在设问与反问并用;广泛使用比喻句,如最后两段;长句与短句并用。如开头第二句长达150字,显得语意周密,第12段,只用一句不长的话构成;整句与散句并用,整句如“没错过,抓住了,错过了,溜走了”结构匀称,铿锵有力。当然全文仍以散句为主,这样可以灵活的表达自己观点。
4体验拓展延伸
赵刚在上初三以前,一直担任班干部。升入初三以后,班上进行班干部竞选,赵刚听说初三很紧张,当班干部影响学习,于是没有参加报名。事后,他看到班干部们工作得很顺心,学习也没有受到影响,面对这次“错过”,他很后悔。如果你是赵刚的好朋友,你打算怎样开导他呢?
(4)课后习题答案
1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错过;错过自有意义,人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细微深入丰厚的情愫,所以必须品味错过。
2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最根本的追求。
3略
4略
同步练习(100分90分钟)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3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8分)
xīn()慰duò()入mānhān()yuān()薮
jiǎo()幸滞sè()咀jué()变huàn()
2理解带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错过一般来说,属于人生的常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下列句子的意思及写作手法。(6分)
(1)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正是人生的经纬线,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
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云:“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一是“悟”,二是“追”,二者要刻不容缓,课文中哪一段文字与古人的教诲一致呢?(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语段阅读(14分)
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有的所错过的,还有机会再次相遇,正因为对错有了痛切的感受,当机遇再次呈现时,你便会有高度折应变力与把握力,也许,那最后的结果,是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你冷静而成熟地驾驭……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致了你这次的获得硕果!
有的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你立于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彩。
一念之差中,失之交臂了吗?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立即意识到了以后,竟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于过错。
1“灵魂具备了升腾的力量”如何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致你这次的获得硕果。”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段中把“真切”改为“深切”好不好?(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4段中“既倒”改为“将倒”行不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的“错过”与“过错”有什么区别?(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错过?(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拓展阅读(17分)
人格——最高的学位
⑴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⑵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⑶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出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后来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就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⑷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的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⑸几日后,在北大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年轻的学子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竟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⑹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是关心的是什么?
⑺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这位在“五四”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80年的岁月而仍未老。
⑻历史虽然早已远我们而去,然而,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接触后,你就知道,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崇高的人格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
⑼前几天,我在北大又听到了关于季老的另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老,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⑽这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⑾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⑿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着地前行。
1从全文来看,标题“人格——最高的学位”的含义是(2分)
2请你合理想象一下这位学子在开学典礼上面对季老时的心情,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
3能读全文,仿照卡萨尔斯的回答,在第⑾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2分)
4作者为什么还要叙写有关季羡林的第二个故事?(5分)
答:
5选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4分)
A.本文形象地诠释了作者对“到底怎样才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优秀人才”这一问题的深刻见解,同时也使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了“到底应该怎样做人”的道理。
B.世纪老人冰心的回答“简单而感人”的原因是她一辈子都在孜孜不倦地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目标,直到接近人生的终点,仍然牵挂着芸芸众生。
C.第⑻段中,“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一句是说“五四”运动和世纪老人尽管都已离我们而去了,但“五四”的钟声仍在耳畔回响,血的教训千万不能忘记;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反思自我,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D.第⑽段中,“只是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一句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当今社会世风日下、学术界热衷功名的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愤慨之情。
E.全文选材典型,条理清晰,语言朴实,富有哲理,既显示了作者的文学功底,又体现了作者对“人格魅力”的深刻挖掘和充分肯定,有较强的感染力。【】【】
四、中考题(2007浙江丽水)(16分)
总有一种角色适合我
薛崇伟

①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②静谧的非洲大草原上,夕阳西下。这时,一头狮子在沉思,明天当太阳升起,我要奔跑,以追上跑得最快的羚羊;此时,一只羚羊也在沉思,明天当太阳升起,我要奔跑,以逃脱跑得最快的狮子。
③话说这只狮子发现了一只羚羊,追了半天也没追上。别的动物笑话狮子,狮子说:“我跑不过是为了一顿晚餐,而羚羊跑却是为了一条命,它当然跑得快了。”
④是的,无论你是狮子还是羚羊,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奔跑,尽管有的为晚餐,有的为生命。因为目的从来是没有过失的,错误与罪恶总是出在手段上,犹如猎手只瞄准而不射击,士兵只呐喊而不冲锋。
⑤也许你奔跑了一生,也没有到搭彼岸;也许你奔跑了一生,也没有登上峰顶,但是抵达终点的不一定是勇士,敢失败的未必不是英雄。不必太关心奔跑的结局如何,奔跑了,就问心无愧;奔跑了,就是成功的人生。
⑥人生之路,无需苛求。只要你奔跑,路就会在你脚下延伸,人的生命就会真正创新,智慧就会得以充分发挥。
⑦生活中,那些所谓的成功者总是被善意地夸张着,好像他一生下来就证明了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而那些曾和你我一样的凡人,却在一遍又一遍地演绎着试图证明自己不是凡人的闹剧。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之后,凡人终于发现其实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凡人。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点,所有的一切事情的得失就似乎都算不了什么了。一次次相遇的错过,一次次逝去的优越条件,一个个失败……凡人问自己:“这难道就是凡人的悲哀吗?”凡人就是凡人,
凡人只有凡心。于是凡人对自己说:“何必沮丧呢?我干吗要庸人自扰地看着别人的角色而懊丧呢?这个世界一定有一种角色是适合我的。”
⑧凡人渐渐发现,凡人也有成功的时候,一个善意的赞扬、一次深深的感动、一种不菲的收获……都意味着凡人的成功。“成功”这个字眼儿并不意味着像爱因斯坦那样闻名于世,像爱迪生那样造福人类……凡人终于知道所有的成功并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也并不一定要出人头地,只要你把握自己,好好地活着,别在烦恼中虚度光阴,你就会发现茫茫人海中,你也是不平凡的一个……
⑨人能奔多远?这话不是问双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跑多快?这事不是问双脚而是要问素质。
1作者在文章开头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什么用意?(3分)
2第⑤节中,“奔跑”一词的含义是什么?(3分)
3作者在第⑦节中说:“凡人就是凡人,凡人只有凡心。”什么是凡人的“凡心”?(3分)
4概括第⑧节所表达的意思。(3分)
5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要和大家分享?(4分)
五、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需要的有时很多,有时很少。有的人需要无限的鼓励、关怀、理解和空间,有的人则只需要一张书桌,一个上学的机会;有的人渴望成长,无惧挫折,有的人则害怕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亲爱的同学,你认为成长最需要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和感受,在下面题目的横线上填入一个你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如宽容、空间、挫折、成功、快乐、付出代价等),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30分)
题目:成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一1欣堕颟顸渊侥涩嚼幻
2(1)“一般来说”限定了范围,指出了普遍性。
(2)用两个“立刻”强调速度之快。
3(1)“抓住”与“溜走”两相对照,相得益彰,更加突出了“没错过”和“错过”是常见的。以“人生的经纬线”这个比喻进一步强调“没错过”与“错过”的屡见不鲜,并用“见证”把这个比喻拟人化,就是说“没错过”和“错过”是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的见证人,正因为有了它们,生活才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2)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谁的人生能够“万无一失”,所以必须“习惯”“错过”;错过自有意义,人只有经过了错过后才能“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产生“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所以必须“品味”它。这句话用两个结构相同的短句各自独立成段,显得铿锵有力,隽永含蓄,耐人寻味。
4课文的第十一段。
二1首先必须意识到自己错过了,其次必须有追悔的情愫,才能产生灵魂升腾的力量。
2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不好,因为“真切”有“真实而深切”之意,意思比“深切”多,程度也深。
4不行,“既倒”指已经错过,只要立即意识到,加以弥补,还可以变过来;而“将倒”指还未形成错过,也就谈不上弥补。
5“错过”还有机会相遇,还有机会把握;“过错”是基本无法挽回的错误。
6要认识错过并立刻行动起来,设法改正弥补,使它转化为收获。
三1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追求崇高的人格在每个人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性。(意思对即可)
2一是惊讶,堂堂北大副校长居然如此平易近人,出乎预料;二是惭愧,自己耽搁了季老的宝贵时间,只是礼节性地道声谢,感到内疚;三是赞叹,季老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人格魅力令人钦佩。(第一点必须答,2分;二、三两点答出其中一点就得2分。只答对某种心情不分析得1分,意思对即可)
3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是自然地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句式1分,内容1分,意思对即可)
4一方面与前文相照应,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季老的崇敬之情(1分);另一方面巧妙地证明了季老的人格魅力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更多的人,赢得了更多的人的尊重(2分);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2分)(分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5C、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得4分)
四1引发议论,使说理更加生动。(大意答对即可)
2奋斗、拼搏、努力、“试图证明自己不是凡人”、“把握自己”。(大意答对即可)
3“这个世界一定有一种角色是适合我的。”(用自己的话作答,意对亦可)
4凡人只要把握自己,也可以成为不平凡的人。(摘录文中的有关句子酌情给1—2分)5略。(根据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酌情给分)
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