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青岛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05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青岛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青岛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教材通过学生春游时分面包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会有剩余,然后结合具体实例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通过野营时分小鱼的活动,引出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无论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教材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分食品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关平均分的问题,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通过分一分,得出结果。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些小朋友参加野营活动的情境,通过提出一些有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学习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除法竖式的写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1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1—分食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平均分有剩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这一群小朋友春游时正在吃午餐,他们都带了什么好吃的?是怎样分的?(出示挂图)
二、引导学生看图,并提出、解决问题。
1、引导看图,提出问题。
请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你看到什么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师:你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先自己试试看。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商量后再交流。
2)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3)交流:
(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分?(锻炼学生的思维)
4)师:用算式怎样表示?(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9÷4=2(个)……1(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引导学生互相读算式
5)师:其他的食品怎样分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10碗方便面平均分给4人,每人2碗,还余2碗;11瓶饮料平均分给4人,每人2瓶,还余1瓶;
师:同位互相说说算式,独自观察,发现了什么?(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仔细观察图画,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人?)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1题。
学生先动手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再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评议。)
2、出示第3题
练习时,引导学生先仔细读题,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适当进行补充)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很高兴,你们高兴吗?说出来听一听。
作业设计:
认识有余数除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说说生活中遇到的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9÷4=2(个)……1(个)
读作:9除以4商2余1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1—分食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有余数除法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
教学准备:
电脑、挂图、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认识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32÷8=14÷6=45-5=
2×9=3×9=34÷5=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同位互相说说做题理由,重点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做法)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创设情境,让小组同学摆出自己的学具:铅笔数、橡皮数;再数数小组的人数;把这些学习用品平均分,每个人应分多少?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强调:平均分成几分有剩余的情况。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3、完成自主练习。
1)出示第1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圈一圈,再一填,最后同位互相说说自己的算法。
(集体评议时,要关注个别学生)
2)出示第3题
学生认真看图后,讨论: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个?
集体评议时强调有余数除法。
3)出示第5题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然后互相说说,13个易拉罐可以搭几辆小车?集体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4)出示第6题
学生看图后想一想:
每种工具都平均分给9个班,怎么分?
想一想,你还能题什么问题?
5)聪明小屋
(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积极动脑寻找不同的规律。
练习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题目的意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表现的非常好,能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能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课后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听。
作业设计:
进一步认识有余数除法;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考考你。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个?
14÷4=3(盒)……2(个)16÷6=2(盒)……4(个)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2——搭帐篷
教学内容:
第6页信息窗2,第7页你问我答。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电脑、挂图、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课。
同学们来到野外可高兴了,有的扎帐篷,有的采野果,有的采蘑菇……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信息图,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师生共同解决: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2÷4=5(人)……2(条)
3、教学竖式的写法。
教师板竖式,并讲解每一部分的名称。
注意数位一定要对齐。
4、小组内解决: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商的?
观察一下上面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5、独立解决: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三、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1()里最大能填几?
这是一道试商练习,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评议。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试商方法。)
2、学生独立做自主练习2。(把竖式写完整)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数位要对齐。(特别注意商的位置)
3、出示自主练习5
25÷6=()……()
44÷()=()……8
做一件风衣用2米布,11米布最多可做()件
鼓励学生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然后再进行计算。
4、补充练习。
先摆一摆,再计算
(1)9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了()份,还剩()根
9÷2=()……()
(2)把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根,还剩()根
11÷4=()……()
四、教师小结:做有余数的除法题时应注意什么?
作业设计:
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解决。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22÷4=5(人)……2(条)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2——搭帐篷
教学内容:
第8、9页的练习及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谁能举例说明?指名回答。
2、出示投影:你知道余数它藏在哪里吗?请你把它找出来。
14÷4=3……2
8÷5=1……3
16÷3=5……1
10÷4=2……2
3、小组内说说算式的意义
二、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4
把余数是2的涂成红色。
2、解决实际问题:快乐的星期天。
题目给了4幅图,分别画的是小男孩星期天做的事情,根据图画,找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根据找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游戏:蚂蚁躲雨
27÷836÷622÷748÷9
37÷448÷849÷733÷5
想一想蚂蚁到哪去躲雨?分组讨论
(1)没有余数的算式
(2)余数是3的算式
(3)余数是1的算式
4、把2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1)小组里分一分,统计有几种分法,填在表格里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25----
3
4
5
6
四、小结。说一说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作业设计:
回家与父母一起分糖果,记录分的结果,列出相应的算式;
思考:一堆苹果,如果6个6个地分,最后余3个,那么3个3个地分,最后余几个?(鼓励学生回家先用小棒摆一摆,还可以与父母一起进行,最后再回答)
板书设计:
27÷836÷622÷748÷9
37÷448÷849÷733÷5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第10页信息图及“丰收园”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巩固本阶段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形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巩固本阶段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投影出示:口算并说出各部分名称
57÷850÷764÷8
41÷672÷946÷9
2、看图填算式。
(1)9÷4=(盘)……(个)
9÷2=(个)……(个)
20÷3=(个)……(个)
20÷6=(束)……(个)
(2)学生先看懂图意再计算
(3)交流计算方法
二、教学:我学会了吗?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仔细读题目的要求,先自己进行探索。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一情景,对自己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自我检测。
(先回想学过的知识,在根据要求思考题目)
(1)二年级有46个学生来看足球赛,至少需要乘几辆车?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鼓励学生说一说)
这些数学信息你是怎样知道的?
有46人每辆车限乘8人
46÷8=5(辆)……6(人)需要6辆车。
(2)50元最多能买多少张c区的票?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这些数学信息你是怎样知道的?
鼓励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3)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鼓励学生从多具角度进行观察,只要问题提的合理,教师就要给与肯定。
3.引导学生通过反思与回顾,总结自己学习本单元的表现和主要收获。学习了本单元,你有什么收获?丰收园里的果子,你能摘到几颗?
作业设计:
将自己的收获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板书设计:
丰收园
我知道生活中经常用到有余数的除法;
我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积极、合作、会想、会问、会用)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游览北京——万以内数的认识
信息窗1:来到城市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一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千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它是学习万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信息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农村学生进城后的所见所闻。情境图分别呈现了下火车的人数,停车场停放汽车的数量、住宅楼的户数及花坛中花盆的数量。借助“一千是多少?”及“怎样写一百二十五呢?”引入计数单位千的认识和千以内数的读写。教材内容选择联系城乡的现实性素材,为学生认识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大数。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整十数的口算加减法。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通过用数来描述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个星期天,我们的手拉手学校的同学来到了青岛,你们看看,他们都参观了咱们城市的哪些地方?(学生回答)。
请学生找出信息,并读出信息.
(学生可能有些数读不出来)
师适时小结:看来这里有很多新的数,我们还不能很准确地读出来,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和学习“千以内的数”(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究、建立数感。
1、初步感知。
(1)出示一小堆方块(10块)
谈话:你能估计一下这里有多少个方块吗?请你数一数。
(学生进行初步地数数体验)
提问:我们是怎样数的?(学生可能回答:一个一个地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一]
继续提问:我们还可以怎么数?(学生可能回答: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
教师对学生多种数的方法都要给予肯定。
(2)出示一堆方块(100)
谈话:你能估计这堆方块有多少块吗?
(学生进行估计,可能回答50块或80块)
课件演示:一排10个方块,共10排。
提问:现在你知道有多少个方块吗?你为什么能一下子说出是100块呢?
引导学生理解以10作单位清楚、方便,并板书[十]
请学生随着课件一十一十的数一数:10、20、30……90、100
(3)出示更大一堆方块(1000块)
谈话:你现在还能估计这堆方块有多少个吗?
(学生再次进行估计)。
课件演示:一板100个方块,共10板。
提问:现在知道有多少个方块吗?你为什么也能一下子说出是1000个方块呢?
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以100作单位,能更方便地数数。板书[百]
请学生随着课件一百一百的数一数:100、200、300……900、1000
(4)进一步感知1000这个数
请学生回忆并提问:刚才我们在900以后数的数是多少?我们刚才是怎么数出1000的呢?
(学生根据数的过程回答: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引导学生开火车数数:
l一百一百地数,从100数到1000
l一百一百地数,再从1000数回100
2、认识计数器上的“千”。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在计数器上拨出一百二十五吗?
(学生自己尝试拨数)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一百二十五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让学生在回忆前面所学计数器上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继续提问:你知道从右边起的第四位是什么位吗?
(学生利用迁移规律认识千位)
3、活动体验。一千到底有多少呢?
(1)[出示一本笔记本]
谈话:请同学们看,这本笔记本有100张纸,1000张纸有这样的几本?
请学生想象一下做做手势,比划一下1000张纸的厚度。
(2)[出示一袋牙签]
提问:这袋牙签有200根,多少袋牙签是1000根呢?
学生能够估计出大约5袋牙签是1000根。
教师呈现1000根的牙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1000这个数。
(3)[出示一本书]
提问:书上的这段文字大约多少?请你估计一下。一页大概有多少字?1000字有这样的几页呢?
学生从估计简单的文字数量到估计稍多一点的文字数量,逐步感知千以内的数。
(4)生活中感知:
提问:
l我们的阶梯教室能坐500人,几个这样多的人是1000人?
l我们班同学40个,多少个班的同学大约有1000人?
l一千到底有多少,你能不能也举出你身边的例子呢?
4、数数练习(一个一个地数):
(1)从195数到204。
(2)从407数到414。
(4)从989数到1000。
5、学习写数: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读数,你能试着写出这个数吗?写125。
请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写的方法,并向学生介绍习惯的写法是从高位写起。
练习写数。
谈话:同学们仔细思考,想想三百和八百零八怎样写呢?(学生自己试写)
如果个别学生将八百零八写错,引导学生仔细想一想,八百零八里面有几个十,(一个十也没有),在十位上应该写几?
三、解决问题,实际运用。
谈话: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数。我们来看看我们身边的数!
1、谈话:刚才我们在情境图上看到了很多的数,现在你能准确地读出这些数吗?
请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2、出示:温州大桥全长6977米,桥塔有50层楼那么高。184根钢索,把宽27米、跨江400多米的巨大桥身托了起来。桥面上有6条行车道。399根双叉灯柱整整齐齐排列在两旁。
请学生自己先读,并且在小组中交流。
3、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数,你们也搜集了不少吧,请你们相互交流,汇报在生活中搜集到的数。
4、猜数游戏。(以“幸运52中猜价格”为形式)
(1)吸尘器150元。
(提示语以“少了”或“多了”为标准,如:生说100,师说少了,生说200,师说多了等,直到猜中为止。)
(2)羽绒服789元。
(方法如上。)
(3)消毒柜999元。
(改题提示为:它的价格是一个三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字都相同。是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四位数1000非常接近,请学生以此为例进行猜测。)
5、拓展游戏活动:
谈话:有两个小朋友在做一个转盘游戏,我们来看看:转盘转到了3、6、9,这三个数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请你们把它们写出来。
学生交流结果(369、396、639、693、936、963。)
四、全课总结,不断升华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认识了比百大的数——千以内的数,希望你们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身边的数学,认识千以内的数。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手拉手学校的同学今天来到了数学王国,他们想邀请你们和他们一起闯关,去探寻数学的奥秘,你们想去吗?
学生充满快乐地开始学习活动。
二、闯关练习,巩固知识:
1、拨珠数数游戏:
谈话:请你先拨出178,然后在个位上再拨上1颗珠子,用计数器边拨珠边数数,读出“179”,接着照样子继续边拨珠边一个一个地数下去。
让学生先自己数一遍,再在小组进行交流,重点交流从179数到180的过程,一直数到191。
请学生照着这样的样子,再多举几个例子,边拨珠边数数。
2、拨珠写数游戏:(自主练习3)
谈话:刚才大家都能够正确地拨珠数数,那么写数呢?请你自己试着写写拨出的数,看看每个数中“4”表示的意义,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在小组里多加一些相应练习,多拨珠写数。
教师要加强这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
3、看图填数游戏:
出示情境图(自主练习2)
先让学生独立地观察图写出数,再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写出的,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蝴蝶采蜜:(自主练习4)
谈话:这些蝴蝶都到哪朵花上采蜜?请你连一连。
挑选267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数都表示什么?
5、我当口算小能手:(自主练习5)
请学生快速计算出这些口算题,再在小组中进行批阅和交流,请计算错误的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全班进行点评。
6、你说我写:(自主练习6)
活动时,可以2人一组,一人说数,另一人写数;也可以3人一组,一人说数,两人写数;还可以变化形式,一人说数,一人说组成,其它人写数,加强熟练程度。
7、我来考考你
“聪明小屋”是一道智力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教师可激发学生想出多种答案。这道题的答案有:380、508、586、589、598、600、660、690、900、960、990。
三、总结提升:
谈话:愉快的旅程就要结束了,看来今天大家都有了很多的收获,你都来说说吗?其实,还有很多数比1000还要大,下节课让我们和手拉手学校的同学继续我们的数学旅程吧,相信你会更有收获的。
课后反思:

信息窗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信息窗二。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千以内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大到万以内数的认识,因此在学习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正确迁移到万以内的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不仅是以后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教材的重点是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难点是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等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3、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感受身边的数据。
1、师: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你还记得哪些有关数的知识?能大声的说给同学们听吗?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更多,更大这样的数,你瞧:(多媒体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图。)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数据,你呢?(请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数据并展示。)
二、认识计数单位“万”
1、故事竞猜:课件出示故事画面
森林里小猪、小熊、小猴比赛数数,大象当裁判。它们从989开始数,比比谁先数到5000。
小熊是这样数的:989、990、991、992、993……
小猪是这样数的:989、990、1000、1010、1020、1030、1040……
小猴是这样数的:989、990、1000、2000、3000……
(1)小朋友你猜猜谁先数到5000?为什么?数数都可以怎样数?
(2)你能像小猴这样继续数下去吗?试试看。
(3)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师生一起边数边拨,当拨到9000时,问:再拨1000是多少?怎样拨珠?
小结:10个1000是10000,这就用到一个新的计数单位“万”(板书:万),他所在的位置是什么?你能联系前面的知识说说吗?
(4)今天学了“万”你觉得应该怎样补充数位顺序表?
(5)读数位顺序表。从右往左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
2、感知“一万”。
问:你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用过“万”这个计数单位吗?你们觉得万这个计数单位大不大呢?你知道“一万”究竟有多少吗?我们来看看吧。
A、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八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邢慧娜获得了女子10000米跑的冠军。你知道她围着体育场的跑道跑了多少圈吗?(25圈)(课件二)
B、我们学校有多少人?(1036)想象一下,一万人大约有多少?(10个我们学校这么多人。)(课件三)
C、一张纸非常薄,10张纸叠起来大约厚1毫米。一万张纸叠起来有多厚呢?(1米)(课件四)
D、如果每秒数一个数,连续不停的数,数到一万,大约需要多长时间?(3小时,就是同学们从上早自习起到第三节课下课那么长的时间。)(课件五)
3、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刚才听你们读起这些数时都那么流利,真不错。那你们是怎么读的呢?
(1)认、读、写几千几百几十几
教师一次在计数器上拨出3个百、6个十和5个一。问:这个数是多少?试着读一读。再问:你是怎样读的?再在千位上拨上2个千。问:这个数是多少?试着读一读。再问:你是怎样读的?(千位上的“2”读作“二千”,百上的“3读作“三百”,十位上的“6”读作“六十”,个位上的“5”读作“五”。)学生齐读一遍。
学生尝试写数。(一生板演,并讲解:千位上写2,百位上写3,十位上写6,个位上写5。)
练习:师在每个数位上再添一个珠。问:有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3个千、4个百、7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学生试读写,一生汇报,一生板演。
(2)认、读、写万以内中间有0的数。
A、去掉百位上所有的珠(3个千、7个十、6个一)。
问:这个数是怎样组成的?你能读出它是多少吗?(强调:百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要读作“零”。)你能写出来吗?(一生板演)
B、去掉十位上所有的珠(3个千、6个一)。
问: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的?应该怎样读?
学生试读,指名汇报,强调: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两个0,只读一个零。
学生尝试写数,一生板演。
练习:师写出6003,让学生说一说它的组成和读法。
独立练习P17第2题(强调:末尾的0不读)
问:像这样的万以内的数,你们在生活中遇见过吗?把你们收集到的数据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读一读。
请几生汇报:1202,6078,2002,6008,2260,2200,2000。读一读
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与写法。
三、练一练。
1、P18D3
2、发散练习:按要求写数。
(1)4个千和9个百组成的数是()。
(2)4个千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
(3)4个千和9个一组成的数是()。
(4)1个万、6个千、4个百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5)写一个比3205小的四位数。
(6)写一个比9080大的四位数。
(7)写一个最接近10000的四位数。
(8)写一个比7839小2000的数。
(9)写一个比6045大5的数。
(10)组数游戏:请你用0、6、0、1组成四位数并读一读,写一写。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谈话:同学们,谁想谈谈上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咱们就来比一比谁会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好吗?
活动一:基本练习
1、接力数数(课本第17页第1题。)
学生分组用小纸条接力,一个同学做完就传给下一个同学,直到全组都做完。哪个组先做完、做对的是赢家,并给这个组奖励。
2、填空。
9089的下一个是(),9799的下一个是(),9899的下一个是(),下一个是(),9989下一个是(),9999的下一个是(),
3、课本第18页第4题,并补充以下练习(课件出示)。
(1)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长4589米,铁路桥长6772米
(2)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共有鸟类1189种。
(3)南浦大桥是上海市区第一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全长8346米。
4、填一填
(1)3560读作(),是由()个千、()个百、()个十组成的。
(2)5316读作(),是由()个千、()个百、()个一组成的。
(3)9998再数()个一就是10000。
(4)9920再数()个十就是10000。
(5)9800再数()个()就是10000。
5、抢答题(课本第19页第6题)
把口算题制成不同的动物头形,先在组内抢答,谁做对谁得到头像,谁就是裁判。哪个小组先做完,哪个小组就得到一个大的动物头像。
教师宣布比赛规则,
教师宣布比赛开始,
给有关组奖励。
活动二:变式练习
摆数游戏:教师出示写有数字的小棒,请你用2个4和2个0组成以下各数:
a、摆出只读一个0的四位数。
b、摆出不读0的四位数。
摆出之后再读一读。
课后反思:JaB88.CoM

信息窗三------走进学校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3。
教材简析:
该图仍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光明小学和实验小学的学校人数、学校餐厅以及图书馆”引入对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
教学目标:
1.掌握数位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方法;
2.掌握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并认识近似数。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农村的小朋友非常好客,今天他们邀请城市的小朋友去参加手拉手活动,让我们一起跟着他们到农村去看一看,好吗?(出示教学插图)
1、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左边有950棵桃树,右边有1200棵梨树。
鹌鹑有895只,鸽子有806只。
动物彩蛋530个,脸谱彩蛋495个。
2、找到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这节课主要解决比较多少)
可能有的学生会说果树真多,左边有950棵桃树,右边有1200棵梨树。哪种树多?
鹌鹑有895只,鸽子有806只,鸽子和鹌鹑谁的只数多?
……
3、引导解决哪种果树多。(不同数位的数比较大小)
学生思考,要知道哪种果树多,需要比较1200和950的大小。
(1)怎样比较1200和950的大小?
学生分小组交流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比较方法。
(2)方法一:
学生根据数位的多少来比较,得出四位数比三位数大,1200950。
方法二:
学生根据数的组成,里面有几个百,进行比较,得出1200950。
方法三:
学生借助标准数1000来比较,得出1200950。
(3)鼓励、肯定:同学们用各自的方法,均得出1200950,这说明什么树多?什么树少?
活动二
1、我们再来解决鹌鹑和鸽子谁多的问题吧。(相同数位的数比较大小)
养殖场有鹌鹑895只,鸽子806只,怎样知道谁多、谁少呢?
这就需要比较895和806的大小。
2、学生充分讨论,全班交流:
介绍一下你比较的方法和结果好吗?
(1)数位相同,从高位比起。
895和806百位相同比十位,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所以895806。
(2)借助标准数(即近似数)的方法进行比较。
890接近900,806接近800,因为900比800大,所以895806。(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此法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介绍自己的这种方法)。
(3)谁还能举例说说谁是谁的近似数。可多安排学生举例说明。
活动三
1、其余的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
动物彩蛋和脸谱彩蛋哪个多?
……
2、学生自主解决补充出示的其它有关比较的问题。
3、介绍一下,你解决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问题的方法。
如:不同数位……相同数位……学生交流。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数字王国擂台赛。
先将计数器表示的数写出,再比较大小。
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第一题百位上8比3大,所以803大于308,第二题999是三位数,1000是四位数,三位数比四位数小,所以999小于1000)
2.手指裁判。(打手势判断:是<的,伸出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其余手指握紧;是>的,则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
1001○999123○96765○769
3.谁发现了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
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就小。位数相同的数比大小,从最高位比起。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后面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真思考、自行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发挥了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搭桥引路,让学生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已是水到渠成,从而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
活动二:
自主练习
第1题:是结合现实情境比较大小的题目。
题目中出现了位数相同和不同的数的比较两种情况。教师可多为学生提供现实性的素材,如两个书架上图书册数的比较、两本书的页数的比较、两页纸上字数的比较等,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对现实生活中较大数的感性认识,为以后估数打下基础。
第2题:给学生规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内容。
第3题:进行连线,学生在做完后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第4题:是一道通过语言描述确定数的大小的练习题。
练习时,要指导学生体验大(小)得多与接近的差别,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连线。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地扩充,如让学生说一个比800大得多、小得多、大一些、小一些等等的数,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5、6题:让学生在小组的范围内进行。
第7题:是一道分析、应用统计数据的题目。
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教师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交流。这个问题没有准确的答案,学生预测的结果只要有合理的根据就应给予肯定。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如果学生提出计算的问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把问题放在问题口袋里。
[设计意图]
这些练习题的设计,形式活泼、富有弹性,诱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因材施教。用操作学具设置开放性习题,既使学生思维辐射到与同题相关的知识点上,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的意识。
[课后反思]

信息窗四估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四。
教材简析:
教材在引导学生认识千以内及万以内的数的同时,始终将数的估计与数的认识结合在一起,并专门设计了本信息窗,呈现了城市的孩子到农村去参观新建的学校、苗圃、菜地的情境,引导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大约有多少学生在做操?”“大约有多少棵大白菜?”等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估计的策略与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估计事物的过程,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计,体会估计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估计的策略与方法。
2、经历估计事物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3、通过估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第七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体会估计的重要性。
1、情境激趣、提出问题。
(1)师生交流对农村的感受和印象。
问:小朋友们,谁去过农村呀?说说你对农村的印象和感受吗?
请有过对农村亲身感受的孩子说一说对农村的亲身感受。
教师引导:是啊,美丽的新农村,农民的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老师继续带同学们走进新农村,和农村的小伙伴手拉手,体验一下农村生活,好吗?
(2)课件展示走进农村的场景画面。
场景一:手拉手希望小学操场。
场景二:白菜园。
场景三:小树林。
边展示边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
课件定格三个场景,问:看着这三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种了多少棵大白菜?
有多少棵小树苗?
教师有顺序的将这些问题板贴。
2、数一数,初步体会估计的重要性。
(1)数一数。
问:数一数,你能很快地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给学生时间一定时间,让学生数数看。
(2)谈体会:
问:你得出结果了吗?遇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因为数量太多,一时数不过来、也数不清楚。
(2)有些白菜被挡住了,看不着,没法数。
(3)我数出了每行有6个人,有16行,想用乘法,16X6我不会算。
……
(3)教师引导:
遇到数量较多的物品,我们一下子数不过来,就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先估计一下大体数量,今天我就来学习数量的“估计”。板书:估计。
补充板书:大约
大约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大约种了多少棵大白菜?
大约有多少棵小树苗?
[设计意图: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对广阔的农村充满了好奇,本环节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通过走进农村、体验生活的情境,扩大学生感受估计的空间,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千、万这两个较大的计数单位,“估计”是发展学生对较大数的数感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让学生体会估计的重要性的认识,本环节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数一数,亲身感受一下“数大数”的困难,体会到必须要寻找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估计的必要性。]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寻找估计策略。
1、探寻估计策略。
(1)明确问题:大约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课件展示场景一:手拉手希望小学操场。
(2)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画面,动脑筋、想办法,请你自己先试着估计一下。
(3)小组内合作交流。
你是怎样估计的?在小组里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4)小组汇报,向全班介绍估算方法。
可能会出现下面方法:
两横排大约是30人,用笔把两横排圈出来,六横排圈了3个圈,大约是90多人;
两竖行大约是10人,把两竖行圈成一圈,16竖行可以圈成8圈,大约是80多人。
数出每竖行有6人,10竖行是60人,再加上6竖行36人,一共是96人。
一半有8竖行,每行有6人,一半有48人,两半合起来大约有96人。
……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用笔笔圈一圈,估一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估计正确率。
(5)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普遍都采用数出有几行、有几列,然后通过确定一部分来估计全体的方法,还有不少同学用到了估算。估计的方法很多,只要合理就是正确的,结果不一定完全相同,
2、巩固估计策略。
问题一:大约种了多少棵大白菜?
课件展示场景二:白菜园
(1)学生个人尝试估计。
教师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画面,请你自己先试着估计一下。
(2)全班交流估算方法。
可能会出现下面思路:
先算出1畦白菜有多少棵(一畦白菜有5行,每行6棵,共30棵),再推想8畦白菜大约有多少棵(2畦大约有60棵,4畦大约有80棵,8畦白菜大约有240棵。)
先估计2畦白菜有多少棵(2畦白菜有10行,每行6棵,共60棵),8畦白菜4个两畦就是有4个60棵,大约有240棵。
……
(3)教师小结:估计的时候要有一定根据,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估计。
问题二:大约有多少棵树?
(1)教师提出要求:比一比,看谁估计得最快、最准。
学生比赛。
(2)交流估计经验。
请估计的最快最准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估计方法。
[设计意图:对于估算的策略和方法的学习,学生在平日已经断断续续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本环节教学中,教师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寻找估计的策略和方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体会估计要有一定的依据。学生的估计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合理,教师都要加以肯定。本环节最后还设计了“比一比,看谁估计得最快、最准”的小竞赛,请比赛的前几名同学介绍估算经验,帮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最合理的估计策略,优化估计策略。]
三、走进生活,巩固拓展,完善估计策略。
1、估计“给爷爷的一封信”的字数。
(1)课件出示小明给爷爷的一封信,请一名学生读一读。
师生交流读信感受。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估一估小明大约写了多少个字?
学生尝试估计后,全班交流估计的结果和估计方法:
A、先估计1行的字数,再算几行的方法。
B、先估计空白的格数,再整页写满的字数减去空白的字数。
C、用割割补补的方法,将开头一行的字补到第三行中,凑成一整行,再按(1)的方法进行估计。
……
2、教材25页自主练习第2题。
估一估,大桶里能盛多少个乒乓球?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观察大桶的体积大约是小桶的2倍,所以大桶能装的球大约是小桶的2倍。
3、教材26页自主练习第3题
大约还能再放多少盆花?
“还能再放”是什么意思?
然后学生独立估计,全班订正。
4、教材26页第5题
学生独立估计后,全班订正,交流估计的方法。
5、课外实践:
在学校操场上走100步,估一估有多少米?
想一想1000步大约有多少米?
围学校操场走一圈,数一数走了多少步,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米?围绕这个问题请你写出一份小实践报告。
[设计意图:课堂中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必须回到生活得到应用,才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给爷爷的一封信”,到生活中常见的乒乓球、盆花、水果数量的估计,再到对操场距离的估计,本环节将估计的知识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初步形成的估计的意识、能力、策略和方法在不断的应用中,使获得拓展与深化。]
课后反思:

编辑推荐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3(青岛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3(青岛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3(青岛版)

第六单元小桥流水人家---方向与位置

1课题信息窗1---探访桃花村

教学内容:方向与位置,课本第63~66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学会根据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向的方法,学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2、经历探究辨别方向与确定位置的过程,体验合作探讨问题的乐趣。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合情感。

教学重点: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任意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教学难点: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观察信息窗,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美丽的风景画,咱们一起来欣赏吧。出示图。图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师:哪是北呢?你们知道吗?谁来指一指?

指出现实生活中的北。

师:请大家面向北站好,说出你的左边、右边和后边各是什么方向。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师:面向北,大家能够说出其余的三个方向。面向其余的方向,你能很快的说出你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吗?在小组里试一试。

二、结合现实回答问题。

1、说一说,校园的北边是什么。南边是使什么,东边是什么,西边是什么。

2、师:现在我们要做一张学校的平面图,需要将学校的四个建筑物贴在这张纸上,你认为贴在哪儿合适呢?

学生尝试完成。

展示贴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3、大家填的图各有各的道理,都不错。可是,同是一个校园,平面图却不一样,选用哪幅图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呢?

生讨论并交流,达成共识,需要统一画图的规则。

4、师介绍地图上规定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帮助信息窗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

1、你能说说到桃花村怎么走吗?小组同学共同说一说,再交流。

2、如果从杏花村到竹林,应该怎样走?学生交流。

3、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生活中的数学。

说一说学校大致在你家的哪个方向?说说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和老师一起表示在图上。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六、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探访桃花村

教后反思:

1、给定一个方向能够分辨出其他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学生有困难。

2、缺乏在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题信息窗1---探访桃花村练习课

教学内容:方向与位置,课本第65~66页。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学会根据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向的方法,学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2、经历探究辨别方向与确定位置的过程,体验合作探讨问题的乐趣。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合情感。

教学重点: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任意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教学难点: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在全班交流,交流时重点加强学生练习的活动性,让学生面向给定的方向站好,再说出其他三个方向。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分别面向不同的反响,确定其他三个方向,巩固辨认方法。

2、自主练习2.3。

这是实践性的题目。练习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与实践开展必要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辨认方向。

3、自主练习4。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4、自主练习5。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全班交流,巩固看路线图的方法。

5、自主练习6。

先让学生描述路线,然后再计算路程。

6、小资料。

学生自己了解。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3课题信息窗2---小桥流水人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68的内容。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学生能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学生能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1、谈话引入,观察照片。

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儿吗?(在屏幕上依次打出两张分别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3、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二、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1、给小熊“拍照”。(拿出小熊玩具)

(1)指导“拍照”方法:请小熊“坐”在课桌中央,让学生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个框来表示“相机”,用这个“相机”去给小熊“拍照”,看清楚了就“拍”下来。

(2)实地“拍照”:

先自己选一个喜欢的角度给小熊“拍”一张照片,想一想这张照片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再变换角度,从小熊的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给它拍几张照片。想一想这些照片拍出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们都“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3)辨认照片:在屏幕上依次打出在小熊的前、后、左、右拍的照片,请学生判断是在什么位置拍的,就站到相应的位置去。当学生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出现困难时,引导学生到小熊的左、右两边再次进行观察,比一比这两个角度拍出的照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看清小熊的脸是朝哪边的。经过再次观察和比较,让学生重新做出判断,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

2、给小闹钟“拍照”。

(1)出示4位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给小闹钟拍照的场景及3张不同的照片。请学生判断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并在书上69页连一连。

(2)核对结果。

3、观察小木船。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图,在这美丽的小河上有一条小船刚刚划过小桥,这时,有3位小朋友看到了这只小船,他们都给小朋友拍了照。

(1)请组长拿出小船模型,按老师指定的朝向放在课桌中央。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并把每次看到的样子记

(3)在屏幕上打出3位同学分别从上、前、侧面观察木船的场景,并出示3种不同的视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谁看到的。

(4)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议并核对结果。

4、观察大水车

(1)出示“小桥流水人家”图

(2)有2个小朋友看到了大水车,引导学生他们的位置关系。

(3)请一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讨论:2个小朋友看到的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5、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观察图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

1、出示一张大楼的照片,说明:这是一幢长方体的大楼。

2、引导学生想象:从大楼的前、后、左、右去观察,分别会看到什么样子呢?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想象的结果。

4、出示四张图片,请学生判断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四、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你还想观察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再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那些不同得样子?把你看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设计:小桥流水人家

教后反思:

1、给定一个方向能够分辨出其他三个方向,回看简单的线路图,但如果让其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学生有困难。

2、缺乏在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题信息窗2---小桥流水人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9-70的内容。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学生能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学生能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实际观察,然后再交流辨认的方法。

2、自主练习2.3。

这是具有现实情境的看图题,先让学生独立辨认,然后集体交流。

3、我学会了吗。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课题实践活动二-—我喜欢的地方

教材解读:本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根据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及初步学习了根据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知识之后安排的。活动的开展既是对方向与位置知识的巩固,又是在一个具体活动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内容:课本第71页。

课型:实践活动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我喜欢的地方进行实地观察和描述,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方向和位置的问题,并进一步结合生活实际辨认方向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亲身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亲身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通过对我喜欢的地方进行实地观察和描述,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方向和位置的问题,并进一步结合生活实际辨认方向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谈话法,实践活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教师设计好方案,做好4幅图的展示,学生准备好纸和水彩笔。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说一说

1、谈话切入主题:我最喜欢的地方。

2、广泛交流自己喜欢的地方

交流前教师提出要求:能用方位词语表达清楚自己所熟悉的环境。通过交流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活动方式:先以小组为单位,再全班交流。

活动二:看一看

1、观察情境图,课件展示,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理解每一个画面的意思。

2、让学生描述不同位置的方位。

如:操场在教学楼的东面,村的南面有一条清清的小河,体育中心的前面是足球场等等

3、提出关于方位的问题并解答:以小组为单位,互问互答。

活动三:画一画

将自己喜欢的地方画下来,并标出所在的位置。

活动四:把自己画的“我最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上方位词语表达清楚。用实物投影仪投出学生的作品,边欣赏边听学生介绍。

活动五:将自己的画进一步修改,美化,贴在教室的外墙上。

五、总结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我喜欢的地方

第七单元制作标本---表内除法

1课题信息窗1---采集动植物标本

教学内容: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教科书第72~74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2~5的口诀求商。

2、经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2—5的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会用2—5的口诀求商。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经常到郊外去玩吗?在郊外你参加过哪些活动?今天天气特别好,你们想到郊外去玩吗?快快闭上眼睛,咱们现在就出发!(投影显示情境图)

师:快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听了这些小朋友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2)小女孩采了几种花?

(3)女同学平均每人采了几种叶子?

二、探索新知:

(一)师: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板书:15÷3

师:15÷3等于几?你想怎么样来计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学具。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到学生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的情况。)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了哪几种方法?

1、用小棒摆一摆:

2、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

……

师:同学们刚才想了许多好的办法算出了15÷3的结果。其实我们都是在想几个3是15?也就是用三五十五的这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么样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助穿红裙子的小姑娘算一算她采了几种花,列算式表示出来。师:说说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师:刚才没有用口诀来计算的同学,你现在能再来试一试吗?

师:计算除法,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竖式。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4……商

除数……2╯8……被除数

8……2和4的积

(三)学生自主解决平均每人采了几种叶子。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复习2~5的乘法口诀。

2、自主练习第1题。涂一涂。

3、同学们喜欢玩风车吗?这3个风车上都有除法算式,如果你想让风车转起来,就赶快来算一算吧!看谁的风车转得最快!

四、全课总结:

谁来说一说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15÷3

4……商

除数……2╯8……被除数

8……2和4的积

教后反思:

1、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老师还没有讲解时就已经知道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且运用灵活。

2、生仍然不善于提问题,今后教师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课题信息窗1---采集动植物标本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75页。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2~5的口诀求商。

2、经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2—5的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会用2—5的口诀求商。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4计算。

巩固表内除法竖式的练习。

2、自主练习5魔术箱。

动手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

3、自主练习6。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画面上的信息,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4、自主练习7.8。

这是两个实践性的问题,先让学生了解题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聪明小屋。

练习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3课题信息窗2---观赏蝴蝶标本

教学内容:课本第76~77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初步体验用一句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方法。

2、经历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体会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察信息窗,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墙上挂着5件标本,每件标本用了两只蝴蝶。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思考作答,师板书:一共用了几只蝴蝶?

二、探索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师板书:2×5=10(只)

口诀:二五一十

引导:根据一共用了10只蝴蝶,你还能想到求什么?

如果求做看了几件标本,怎样列式?10÷2=5(件)口诀:二()一十

如果求每件标本用了几只蝴蝶,怎样列式?10÷5=2(件)口诀:()五一十

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说说算式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

体会:运用一句乘法口诀是怎样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77页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求的是什么问题,是用哪一句口诀来计算的。

2、课本第77页第2题。选择三个数字,列出乘除法算式。

3、课本第77页第3题。综合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观察画面,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列出算式。引导学生根据一组信息提出三个数学问题,并列出三个算式。

4、课本第77页第4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分物品的活动巩固除法的计算方法。交流时,重点说明是怎样解决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2×5=10(只)

口诀:二五一十

教后反思:这节课

4课题信息窗3---制作植物标本

教学内容:教材78~79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的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会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上次一年级2班的小朋友到郊外游玩,采集回来很多的植物的叶子,今天他们要把这些叶子做成植物标本。(出示78页情境图)

师:快来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回答。

师:听了这些小朋友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72片长叶能做几件标本?

56片黄叶能做几件标本?

42朵红花能做几件标本?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解决长叶能做几件标本。

师:长叶子标本能装几盒?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板书:72÷9

师:72÷9等于几?你想怎么样来计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学具。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到学生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的情况。)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了哪几种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

(1)、用小棒来摆一摆。

(2)、用乘法口诀八九七十二来计算。

(3)、……

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想出了许多的好办法算出了72÷8的结果,其实我们都是在想几个9是72,也就是用八九七十二这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师板书:(八)九七十二商是8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红花能做几件标本,列算式表示出来。

师:说说你是怎么样来计算的?

师:刚才没有用口诀来计算的小朋友,你现在能再来试一试吗?

师:谁能用竖式的方法表示出来?

3、学生独立解决黄叶能做几件标本,集体订正。

三、自主练习。

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每一道题的计算过程。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72÷9(八)九七十二商是8

5课题信息窗3---制作植物标本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79~80页。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的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会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用口诀求商的准备练习。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填写,再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2、自主练习2。

我说你写,学生自己完成。

3、自主练习4、5、6。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自主练习7。

练习时,先让学生了解图意,并说一说篮球比赛的相关知识,再引导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提出问题。注意引导学生找到隐含的信息。

5、自主练习8。

综合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然后交流想法和算式。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6课题信息窗4---采集贝壳标本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2页。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你们喜欢到海边捡拾贝壳吗?下面我们一起到海边去看一看,好吗?

观察情境图,说出信息,提出问题。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关问题:

李飞拾得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

刘林拾得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林杰拾得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二、合作探究、鼓励创新。

1、建立倍的概念

(1)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建立倍的概念。用学具来摆出李小飞和王一丁拾的贝壳数,第一行摆3个方块(小棒),第二行的小方块(小棒)不要一个一个地摆,要以第一行的根数为标准,3个3个地摆,要明确李小飞的贝壳数是2个3只。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王一丁拾的贝壳数是一份,李小飞拾的贝壳数有2份,就可以说李小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一丁的2倍。也就是说6里面有2个3只,就可以说成6是3的2倍。在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之后,教师可以拓展一下:如果第二行摆4个3只,如果摆5个3只……那么可能说李小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一丁的几倍?可以再让学生摆摆学具,然后再说一说。

(2)为了加深对倍的理解,可以增加这样的练习:在第一行摆4根小棒,在第二行摆12根小棒,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几倍?或者苹果有3个,桃子有9个,桃子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解决问题。在这一阶段,教师不要操之过急,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要学生通过摆一摆解决问题即可,但一定要让学生有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学生就能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了清楚的“倍”的概念。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1)活动后交流:小组为单位,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和讨论交流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把要求的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数学问题,联系除法的含义,来确定解决方法。即要知道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就是看8个里面有几个4个,8就是4的几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结合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知道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2)绿点例题让学生运用初步构建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分析思路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学生可能还要借助学具来摆一摆,借助操作活动,看出18是6的3倍;有的学生则可能在直观的基础上,将求18是6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18里面有几个6的数学问题,并能根据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列出算式。这两部分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不同步是正常的。教学时,可以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学生逐渐地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学会应用所学除法的含义来分析数量关系,初步理解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回归生活,体验成功

设计一组练习题:

①以教室中的实物和人为内容的:红粉笔有5支,白粉笔有10支,白粉笔的支数是红粉笔的几倍?一组有4名同学,第一小队有20名同学,第一小队的人数是一组的几倍?

②以班级的评选活动为内容的:谭颖得了6朵大红花,刘鹏得了18个大红花,刘鹏的红花数是谭颖的几倍?

③以学生的家庭生活为内容的:小红今年7岁,妈妈今年35岁,妈妈的年龄是小红的几倍?等等。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时,因为有了前面动手操作的经验,能够在头脑中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可以脱离学具解决问题,逐步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对“倍”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三、自主练习:

第1题,先让学生圈一圈,再根据操作结果填一填,帮助学生理解算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李飞拾得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

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林杰拾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7课题信息窗4---采集贝壳标本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83页。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自主练习第2——3题是练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习题呈现方式由具体的操作活动到生活里的现实问题第2、3题都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这两道题不能像第1题那样先圈圈、画画找到答案。需要从“倍”的含义出发,经过推理,确定算法。教学时要让学生说说推理的过程,即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的理由。

第4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第5题是“倍”的知识的综合应用的题目。题中的成绩单以表格的形式提供了很多的数据。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先独立解决题中提出的问题,之后引导学生交流思路。接着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组织全班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缺乏实际意义,如王军投进的球是范明没投进的几倍,教师要注意给予恰当的引导。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计算时不能整除,可以让学生列出算式即可。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8课题信息窗5---制作贝壳标本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86页。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难点: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小朋友们在做什么?你从中发现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林杰用了多少贝壳?

李飞比王晶多用了多少个贝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师:求林杰用了多少个贝壳,怎样计算?

小组合作:用学具摆一摆。然后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白,求刘林用了多少个贝壳,就是求2的3倍是多少。2的3倍就是3个2.

刘林用的贝壳数:○○

林杰用的贝壳数:○○○○○○

列式:2×3=6(个)

2、师:求李飞比王晶多用了几个贝壳,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说出信息后,教师再引导分析:要求李飞比王晶多用了几个贝壳,必须先求出王晶用了多少个贝壳。

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情景图,提出可以解决的乘加和乘减的问题进行解决。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分析思路。

三、自主练习:

第1题是用图文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教师可多增加一些类似习题,让学生结合动手操作,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为解答有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林杰用了多少贝壳?

李飞比王晶多用了多少个贝壳?

9课题信息窗5---制作贝壳标本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86页。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难点: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第2题是求几的几倍是多少,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题口算能力练习。

第4、6题可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来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第5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这道题有多种答案。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要让学生说说先涂的是什么颜色,再怎样涂的。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先涂绿色确定个数,再根据红色是绿色的5倍这个关系涂红色球。这样有条理地思考可以渗透分析问题的有序性。

第7题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小朋友练习电脑打字的情境。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地编数学故事,提出问题,然后讨论解决。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10课题小小宇航员—回顾整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7~91页。回顾整理。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对本单元学过的除法的意义、用口诀求商及“倍”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2、通过系统整理,培养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情境,对本单元学过的除法的意义、用口诀求商及“倍”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教学难点:通过具体情境,对本单元学过的除法的意义、用口诀求商及“倍”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景图,回顾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

1、了解信息,分类整理

教师可先与学生交流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小学生对太空充满了向往,该话题会激起孩子了解太空的欲望。之后,再出示画面,介绍小小宇航员到太空中的工作、生活情况。由于图中的信息比较多,师生可以一起进行分类整理。在整理信息时,可以把相关联的两个信息写在一起。如,有28瓶饮料,我天天喝4瓶。这样,便于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

2、提出问题,独立解决。

根据整理出的信息,引导学生提数学问题。学生会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板书在黑板上。可以问问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到哪些信息,借此将问题与相关信息写到一起,便于后面问题的解决。

回顾整理把本单元的知识分成了两部分进行整理,一部分是对除法意义知识的回顾整理,另一部分是对口诀求商及“倍”的有关知识的回顾整理。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按照这个知识脉络引导学生进行解决。如,先通过“24人去太空,每次乘载6人,需要几次?”“计划3天访问12个星球,平均天天访问多少个”引入对除法意义的回顾整理。可让学生说说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回顾除法的意义。利用课前预备的学具(圆片或立方体块)进行分物品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来分,说一说分的过程,再列出除法算式,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及每部分的名称。再通过解决“有18名男生,6名女生。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等问题,让学生回顾倍的意义,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可结合学具的操作进一步深化对倍数关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较为抽象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找出存在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并能说出谁是谁的几倍,谁的几倍是多少,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3、巩固练习,形式多样。

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巩固之后,教师要充分利用综合练习中的相关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本单元的知识。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在解决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既有学数学的机会,更有用数学的机会,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综合练习教学:

第1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计算的掌握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不断地练习加、减、乘、除的竖式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第2题是一道比较大小的题目。由于学生比较的方法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学生独立完成以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看看谁的方法更简单。

第3题是一道填表题。在练习之前先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知道表应当怎样填。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两道题是比较开放的,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全班交流,在同学们互相启发和学习的同时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4题是一个数学活动,课前预备数字卡片,活动时以小组为单位,仿照教材的例子说说生活中的事例。一个学生说完之后并用算式表示出来,其它学生给予判定。学生可以说两个数的除法关系,也可以说加、减关系。

第5题创设了小猴和小猪运西瓜的情景。图中的信息有:西瓜总数以及小猴和小猪每次运的个数,练习时,让学生根据题中给出的问题自己解决。其中第三个问题“他俩一块运,需要运几次?”引导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先知道什么。

第6题是一个小姑娘去买火腿肠的情景。在练习前,先让学生说说题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如小姑娘带了多少钱,都有哪些不同价钱的火腿肠。这样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对于第二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解决,把解决的方案写下来,再进行相互交流与评价。教学时,还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第7题呈现的是两个小朋友投飞镖的信息图。练习前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下飞镖的靶子,知道怎样算飞镖得分。

聪明小屋和我学会了吗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订正。

三、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四、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第八单元亲近大海---统计与可能性

1课题信息窗1---亲近大海

教学内容:分类统计,书第101~103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

2、分类的多样性,体会分类统计的意义,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会填统计表。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会填统计表。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大家喜欢大海吗?你最喜欢到大海边做什么呢?

师:那好,现在就让我们到大海边玩耍去。

活动二:

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

师:到底有多少人呢?

怎么样才知道?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交流。

生可能回答:大约有30多个。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生:分类数不容易数错。

师:那怎么样进行分类呢?

生:按男女分类

生:按戴不戴泳帽分类

学生积极地动脑参与,在交流中充分表达想法。

使学生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计算结果的一致性。

活动三:

师:刚才我们大家统计了正在游泳的人数,你还想统计什么?

学生观看大屏幕,指名提出问题集体交流。

师:咱们先来解决“海里一共有多少艘船?”这个问题。你打算按什么标准分类,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大家按照分类标准数一数,再将结果填在表中。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活动四: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都非常积极投入,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

完成自主练习1-4题。

小组比赛用分类方法进行统计。

实物投影仪播放观看花灯的情景图,引入需要解决问题。

活动五: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分类统计,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活动五: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作简单回顾与整理。

板书设计:亲近大海

教后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的提出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对于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学生的理解不是很深刻。

2课题信息窗2---沙滩游玩

教学内容:认识可能性,教材第104—106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步确定的。

2、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并简单第说明理由。

3、在判断可能性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巩固对可能性的认识,能够多角度的思考生活现象,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巩固对可能性的认识,能够多角度的思考生活现象,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今天这几只小螃蟹要进行一场跑步比赛,它们都雄心勃勃,想取得胜利,不信你听!你们说说谁能得第一?要是再来一场比赛呢?

学生交流后师小结:

是呀,在不同场次的比赛中,每一只螃蟹都有可能取胜,这就是可能性。(板书:可能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动手动脑来体会可能性。

二、活动体验,自主探究

1、师生共同体验“一定”、“不可能”

师:我这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装着一些彩球,都有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谁来摸一个给大家看看?

指名摸球,其他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1)你们猜猜他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

(2)你说说你有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

(3)我也想猜猜,你摸出的一定是粉色的。

(4)谁还想摸?你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

(5)我猜一定还是粉色的。

(6)谁还想来试试?

师:你知道这个盒里的小秘密了吗?

小结:正像你们所说的,这个盒子里都是粉色的球,任意摸一个,摸出的一定是粉色球。(板书:一定)

师:在这个都是粉球的盒子里,有可能摸出你们刚才所说的黄色的球吗?为什么?

小结:是呀,正因为这个盒子里没有黄色……的球,任意摸一个就不可能是黄色的。(板书:不可能)

师:在这个都是粉球的盒子里,有可能摸出你们刚才所说的黄色的球吗?为什么?

小结:是呀,正因为这个盒子里没有黄色……的球,任意摸一个就不可能是黄色的。(板书:不可能)

2、小组合作,体验“可能”。

师:在我们摸球的同时,有几个小朋友也在摸球,看看他们是怎么摸的?

师:看明白了吗?做这个游戏时应该注意什么?交流摸球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组长的带领下按顺序摸球,请把结果填在表格中。小组活动,小组交流。

师:我们统计一下,你们组摸到粉球几次,黄球几次。

师:观察每组摸到粉球和黄球的次数,你发现了什么?

师:大胆的想像如果盒子里粉球黄球的个数同样多,那摸到粉球、黄球的次数会怎样?

你想说什么?独立思考,动手验证。

全班交流。

三、联系生活,学以治用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可能性的问题,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些事情是不能确定的。下面我们来做个小练习。

出示情境图,(1)让学生猜一猜三个小朋友能挖出什么?

(2)猜猜贝壳在哪只手里?

猜的时候用上“一定”、“可能”、“不可能”。

2、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你能说说吗?

学生回答并简单地说明理由。

3、完成自主练习中的题。

四、总结全课

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作简要回顾整理。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可能性

教后反思:

1、能够根据信息窗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与统计有关的问题,初步认识一些事物可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3课题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教材第107页内容。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会用不用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

2.借助生活经验,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重点:借助生活经验,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借助生活经验,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用不用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

2、自主练习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自主练习3。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题目,多让学生说一说。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第九单元休闲假日---混合运算

1课题信息窗1---进入景区

教学内容:教科书108页—109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

教学难点: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泰山风景图片欣赏。

2、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旅游团去泰山游玩。

出示情境图,学生欣赏,然后寻找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板书: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活动二:积极探索,解决问题。

(一)1、师:请你认真观察画面,你能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吗?

学生根据画面寻找所需要的信息:

导游说:“9人一组,已经分了4组。”

游客说:“还剩5人。”……

2、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求出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吗?请试试看,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尝试解决,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谁能上来讲一讲你的方法?

学生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9+9+9+9+5

(2)先算9×4=36(人)

再算36+5=41(人)

(3)9×4+5

(4)5+9×4……

4、这些同学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重点明确:这几道算式都是先求4个组的人数,再加剩余的人数。也就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5、师:当算式里有加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在算加法。

6、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二)1、出示司机拿钱交款的画面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了?

引导学生看图说出: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小型车:4元每辆,大型车:6元每辆

司机要交9辆大汽车的停车费,他拿出来50元。……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一共要付出多少钱?这些钱够不够?还差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并讲解自己的思路。

2、问题:大汽车比小汽车少几辆?

学生独立寻找信息,自主解决。

3、小结:当算式里有减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在算减法。

(三)1、师: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2、师:当有乘法和加减法时,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算式里都有乘法,都含有乘法和加法或乘法和减法两种运算。

都是先算乘法。

3、师总结:在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

三、自主练习。

师:请大家完成教科书110页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1)9+9+9+9+5

(2)先算9×4=36(人)

再算36+5=41(人)

(3)9×4+5

(4)5+9×4……

教后反思:对于学生来讲,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比较困难,教师过于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因而在讲解的过程中过于简单,学生掌握的不够理想。

2课题信息窗1---进入景区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9页—111页。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

教学难点: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自主练习3、6。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3、自主练习4.5.7。

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练习时先让学生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决问题。

4、自主练习8。

找规律,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完成。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3课题信息窗2---观光旅游

教学内容:除加(减)混合运算,教材第112—114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除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第思考问题。

3、建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学习除加(减)混合运算,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进一步学习除加(减)混合运算,理解算理。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出示情境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回答所看到的信息。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先来帮助小朋友们解决一下他们遇到的困难。谁能说说看,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学生答:他们不知道还差几条船。

师:还差几条船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吗?

小组合作,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然后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真棒,差几条船呢,你能帮他们算一算吗?

学生独立探索,全班交流。

学生边展示边讲解,可能有一下方法:

①45÷5=9(条)9-8=1(条)

②45÷5-8=1(条)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名同学的算式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师小结:当算式里有除法和减法时,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活动二、继续观察,提出并解决新的问题。

师:从图中,你还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观察画面,寻找信息,并能提出数学问题。

师:请大家尝试自己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并讲清自己的思路。

活动三、观察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师: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师:当有除法和加减法时,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

师总结:在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先算除法。

活动四、练习巩固。

师:请大家完成教科书第113页自主练习题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活动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有什么收获,或者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在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先算除法。

教后反思:在讲解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上能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又显得有些乱,计算顺序容易出现问题。

4课题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课本113-114页内容。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除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第思考问题。

3、建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学习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进一步学习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理解算理。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3.5。

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练习时先让学生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决问题。

2、自主练习4。

先让学生说说规律,然后独立解决。

3、我学会了吗。

练习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问题并予以解决。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第十单元过年---总复习

1课题复习过年情境图和回顾整理

教学内容:课本116-119页内容。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乘除法的意义,表内乘除法,角的初步认识,方向与位置,统计与可能性,混合运算等知识。

2、经历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练习,形成知识网络,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本学期的数学知识已经学完了。看,书上的最后一个单元留给我们一幅美丽的图画——“过年”。你仔细思考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在这幅图画中包含了我们已经学过的所有知识,可以根据图画提出好多数学问题。怎么样,有兴趣吗?

二、新授。

1、出示“过年”挂图。

1)同学们喜欢这幅图画吗?它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小朋友在干什么?(让学生先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2)你们最喜欢图中的哪部分?(学生认真看图后回答)

3)引导学生看图中放鞭炮的。

同学们,你看到有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同位互相看看)

4)能说给你的同位听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

5)左边有什么?认真观察(小朋友放鞭炮)

6)右面有什么?上面的一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2、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3、认真观察图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按照顺序)

4、你们能按照顺序再说一说吗?(图中有哪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

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情境。

三、自主练习。

完成课本118-119页回顾整理。

1)左上角:由“今天刮的西北风、房子的东面有条河等”引入对方位知识的整理。

2)左下角:由“有多少个玉米”引入对“乘法”的整理,由“树上多少只小鸟?”引入对混合运算的整理,借。并且涉及到乘法口诀、表内乘除法等知识的整理

3)右上角:“我们学过的角、我能画一个大角、我发现我们周围到处有角”引入对“角的认识”的整理。

4)右下角:通过“图中有-----”、“我们统计一下吧”引入统计知识的整理,除了统计表中提供的统计事物外,还可以统计男女同学、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等其他事物,引导学生从统计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小结。

同学们,你们觉得数学有意思吗?这节课你们学得都很棒,不但故事讲得精彩,还学会了回顾了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认真观察你周围的事物,你就会发现生活与数学是互相联系的。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过年——总复习

左边右面(按照顺序)

总复习(回顾整理)

方位与图形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角的认识和统计

2课题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120页综合练习1-5题。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对乘法、除法的认识以及对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2、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对乘法、除法的认识以及对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乘除法等知识”,知道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得最好,题做得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1、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说给大家听。

2、同位互相说说(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三、巩固练习。

1、请同位互相背乘法口诀。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综合练习。

1)出示第1题。引导学生先看懂图意,再进行列式计算

2)出示第2题。(练一练,进行填数的练习,互相说说知道什么,要求什么。再进行填数

3)出示第3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互相说说,再列式计算。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4)出示第4题(是一道口算题练习)反复练习,达到正确、熟练的目的。

5)出示第5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互相说说,再列式计算。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同学间能互相合作完成练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过年(综合练习1)

8×8=14÷7=16÷4=

16÷4=18÷2=49÷7=

3课题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121-122页综合练习6-10题。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对乘法、除法的认识以及对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2、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对乘法、除法的认识以及对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我们学过的一些知识,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8×8=14÷7=16÷4=

16÷4=18÷2=49÷7=

2、同位互相出口算题(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三、巩固练习。

1、请同位互相出题做。(乘除运算的练习)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综合练习。

1)出示第6题。(两幅情境图)通过第一幅图提出“长绳的长度是短绳的几倍?”,复习除法,通过第二幅图“长绳是短绳的3倍”,复习乘法。练习时要充分利用图中信息,达到一图多用的目的。

2)出示第7题。(三幅情境图)通过第一幅图提出“够吃三天吗?”,复习乘法,通过第二幅图“可以怎样分?”,复习除法。通过第三、四幅图复习乘除法以及混合运算。练习时要充分利用图中信息,达到一图多用的目的

3)出示第8题。(比较大小的练习)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互相检查,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4)出示9题(通过观察画面,从“鸭的只数是鸡的多少倍?”练习除法的运用)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5)出示第10题。引导学生先观察画面,提出不同的问题,讨论后解决问题。出示第15题(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练习时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整理,然后按照统计表中的要求进行整理填写结果,引导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进行。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同学间能互相合作完成练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过年(综合练习2)

长绳的长度是短绳的几倍?

12÷3=4

4课题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123-124页综合练习11-17题。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分类、统计、角、可能性的知识,巩固练习方位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2、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复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巩固练习方位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1、说说你的前后左右是谁,你有什么玩具,分别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所见到的角。

3、从生活中找一找角。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综合练习。

1)|出示第16题。(复习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知识)练习是先让学生观察小动物所看到的画面的情境图,想象出是前、后、侧哪一面照的,然后圈出来,练习后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出相应的例子,进行充分的练习。

2)出示第15题(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练习时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整理,然后按照统计表中的要求进行整理填写结果,引导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进行。

3)完成聪明小屋,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4)出示第11题引导学生画出角,并标出各个部分的名称。可以进行类似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5)出示第12题。学生先观察有什么规律,再接着画下去,并说说图中都有哪些角?

6)出示13题。学生先说说计算方法,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7)出示14题。复习方位练习题。

学生看着路线图先互相说说小明从家到书店先向哪走?再向哪走?

8)出示17题。学生仔细看图,先模仿小朋友说的练习,再照样子说下去。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特别是有的同学还能用不同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5课题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125-126页我学会了吗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出示挂图,使学生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2、通过丰收园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通过出示挂图,使学生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学期要学的知识我们都已经学完了,你们学的怎样呢?这节课,我们来检查一下,相信同学们会做的更好。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分组说说自己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自己数数,然后填写统计表,同位互相说说怎样分类,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出示第2题。

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小朋友在干什么?

先独立出算式,再交流,仔细看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图中的图画分别是谁画的?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出示第3题。

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学生先观察画面,互相讲故事后再说说怎样选择盒子?

4、鼓励学生看图后,提问题。

同学们再仔细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同学讨论)

请一组同学上台说说。

三、丰收园。

1、同学们,全册知识我们都学完,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同位互相说说。

2、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收获。

3、交流结果(我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我能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我会分辨东西南北了;我有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我更愿意和同学交流了;我更喜欢思考数学了。)

4、我们还要作生活的有心人,处处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练习,老师看得出大部分同学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好,继续努力,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争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青岛版)


信息窗5——买纪念品
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
用50元前去买海螺和贝壳,还剩多少元钱?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有的学生可能用连减的方法,依次写两个竖式,可以鼓励学生把两个竖式合成一个连减的竖式,并让学生分析两种写法的异同。
(4)有的学生可能先把海螺和珊瑚标本的价钱加起来再用50去减,老师可以提示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在一个算式里,先算海螺和珊瑚标本的价钱再算剩下的钱我们就要想一个办法,比如可以用一个符号表示。
2.学生说说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教师总结:算式里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
4.你能解决“要买海豚玩具和贝壳还剩多少元钱?”这个问题吗?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5.请你自己解决
(1)买珊瑚标本、贝壳、海豚玩具一共需要多少钱?
(2)买海豚玩具和贝壳比买海螺多花多少钱?
三、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自主练习1—5
[教学目标]
1.巩固10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具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1)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
(2)自己尝试写连加竖式,并与连减竖式比较。
(3)搜集感兴趣的日历,进行有关的加法运算。
2.自主练习2
(1)学生独立完成,重点交流计算每一道题时的运算顺序。
(2)集体纠正答案。
3.自主练习3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明确题意。
(2)这几道题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3)你能说出正确的答案吗?
(4)全班交流。
4.自主练习4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明确题意。
(2)比一比看谁算得正确。
(3)全班交流。
5.自主练习5
(1)充分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编一个数学小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
(2)提出有关需要加减两步解决的问题。
(3)全班交流。
教具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6
小组合作,提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并说一说确定租车方案的理由。
2.自主练习7
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估计,独立完成之后,学生交流估计的结果及方法,并体会估计的策略。
3.自主练习8
口算题,注意及时纠正答案。
4.自主练习9
(1)猜一猜硬纸板下盖住了哪几个数?
(2)盖住的数最小的是多少,最大的是多少,两个数相差是多少?
(3)说说你想怎样玩?
5.自主练习10
学生独立思考,找出图形位置的变化规律。
[教学反思]
赶庙会
——回顾整理
[教学内容]赶庙会
[教学目标]
1.整理回顾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加减混合运算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热闹的庙会上去逛一逛,你们也和爸爸妈妈去过庙会吗?谁能说一说你们逛庙会的情景?
二新授
1.仔细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先独立观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或小组内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交流)。
3.(图的上半部分)交流的问题有:
(1)孔雀开屏的花灯由多少盏灯做成?
(2)大孔雀比小孔雀多用多少盏灯?
(3)两个人一共卖了多少串?
(4)谁卖得多谁卖得少?
4.你想提醒大家在计算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1)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2)计算时别忘了进位和退位。
5.教师总结: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应注意的问题。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6.(图的下半部分)交流的问题有:
(1)参加演出的大约有多少人?
(2)还剩多少个气球?
7.你想提醒大家在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什么?
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8.教师总结:加减混合运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三总结
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厘米、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厘米、米的认识,厘米、米的关系及用厘米、米进行测量。教学重点是厘米、米的认识,难点是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厘米、米的认识,难点是建立长度观念。
[课时安排]4课时
信息窗1——阿福做长袍
[教学内容]信息窗1、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厘米的认识。
[教具准备]挂图、尺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动画片,希望同学们仔细观察里边有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
大家想知道原因吗?通过这节课学习就能明白其中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价“厘米”。(板书:厘米的认识)
二观察探究
1.学生观察直尺,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直尺,仔细观察,直尺上有些什么?看谁观察的最仔细!
(1)每个学生观察直尺,并汇报。(发现了数字,长短不同的线、cm)。
(2)教师出示直尺,让学生充分认识直尺。(师板书:刻度线、刻度、厘米、0起点)
同学充分认识了直尺,那你能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吗?
(3)学生观察直尺,找出1厘米,并到黑板上演示。
(4)教师总结:(同学们找的很好,像直尺上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同学们很聪明,从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那1厘米有多长呢,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5)学生观察尺子,并比划。(师导语: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像1厘米这样长的物体)生回答。教师展示准备好的1厘米的物体,如(小方格,枕尺,笔记本,图钉)
同学们从直尺上很快就能找到1厘米,那你能找到2厘米吗?
(6)学生观察,到上面演示找到2厘米,并画出。(多个同学演示),然后学生自己找5厘米、10厘米,并用手比划。
2.估测物体长度
导语:刚才同学们通过动脑,认识了厘米和几厘米,下面老师想测一测同学们的眼力。
(1)教师出示5厘米的卡片,学生估测。
(2)再一次估计15厘米长的纸条,引导学生测量。
(3)测量物体长度(把物体的左端对着“0”刻度,物体的右端指着刻度就是几厘米)。
三实际操作
1.测量一拃
导语:大家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出了测量物体长度方法,那大家想知道自己一拃有多长吗?
(1)测量自己一拃,并汇报。
同学们量出了自己的一拃,那你们想知道动画片中师傅和徒弟的一拃长吗?
(2)认识师傅、徒弟的一拃长,(导语:现在同学们知道故事中徒弟为什么把衣服做小了吗?)
2.小蟋蟀能跳多远?填一填。
3.测量自己的一步和一拃。
4.下面哪些是线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信息窗2——阿福做长袍
[教学内容]信息窗2、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米的认识。
[教具准备]挂图、尺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去看看阿福的新衣做得怎样了?你能看图把后来发生的故事讲完吗?(学生交流)
二新授
1.仔细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同样是一件衣服,为什么师傅和徒弟量的不一样呢?
2.先解决1米有多长?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
(2)学生感受、比划1米的长度。
(3)学生利用软尺量出1米的长度,观察是多少厘米。
(4)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总结
100厘米就是1米,1米=100厘米。
4.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
三小结
第二课时
1.自主练习1
(1)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
(2)用直尺连一连。
(3)集体订正。
2.自主练习2
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的?
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集体纠正答案。
3.自主练习3
先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怎样测量乒乓球台的长度?
小组内讨论合适的方法。
4.自主练习4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明确题意。
(2)引导学生在测量实际要选择用米做单位的,又要选择用厘米做单位的。
八、我们的鞋码——统计[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2.通过实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能够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
3.结合现实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
4.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数据,以及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课时安排]2课时
信息窗1——我们的鞋码
[教学内容]信息窗1、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会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数据,以及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以前表演过节目吗?
前不久,歌舞团举行了一次艺术体操表演。大家看屏幕,这是同学们在比赛前做准备的两个镜头。你们看,他们穿的靴子漂亮吗?
这可是他们自己经过调查、整理,然后,老师根据他们所调查的结果,才买到了这么合适的靴子。
二新授
假设咱们班也举行这样的活动,你能像他们一样通过收集、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吗?
1.那我们应该先知道些什么呢?
到底每种鞋号各有多少人呢?能想个好办法让老师知道吗?
2.那怎么来记录呢?小组同学赶紧商量商量,选一种你们组认为又快又准的方法。
现在咱们就找一位同学来念鞋号,其余同学仔细听,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来记录。
3.老师也有一种好方法,你们想知道吗?老师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的,你看,“正”字正好是5笔,画完一个“正”字就代表5个人。大家比较一下,老师的这种方法好不好?好在哪?
老师这种方法不但记录简单,最后数的时候还可以5个5个地数,你瞧,(手指着“正”字开始数),5个、10个、15个,是不是比1个个地数要快呢?
那以后你们在统计的时候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
4.为了更清楚地看出每种鞋号的人数,我们可以把调查结果整理一下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大家看,这就是统计图。你知道用统计图是怎么来统计吗?
用涂小格的方法来统计。现在咱们就根据刚才的记录把统计图和统计表舔好。
大家认真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统计图,咱们一眼就能看出什么最多,什么最少。这就是统计图的最大优点。
三总结
第二课时
1.自主练习1
(1)学生自己讲讲题目的要求。
(2)同桌合作完成。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自主练习2
(1)利用学具盒里的小方块,试一试你能摞多少块?摞5次把结果填在统计表里。
(2)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
九、儿童乐园——总复习本单元复习的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减法;认识钟表;简单的方位与平面图形;人民币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简单的统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和有关时间、长度、方位与图形、人民币、统计等知识。
基本技能: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统计整理复习。钟表的认识整理复习。人民币的认识整理复习。厘米、米的认识整理复习。方位与图形。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终于闯到了最后一关——儿童乐园,想去吗?
二整体观察
1.平常我们去儿童乐园都要先干什么阿?
好,那我们就先去儿童乐园的售票处看一看吧。
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引导学生自主回顾本学期学过的知识点,对儿童乐园的情景图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解决问题
1.儿童乐园里的小朋友这么多!老师想知道坐龙船的有多少人?请你先来估一估,再数一数。
(1)你能再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吗?
(2)下面我们就来分别统计一下玩各种游戏的人数。
(3)看着表中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5)计算百以内的加减法时……
(6)刚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数数、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统计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有关内容。
(板书: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
(7)对于100以内数的认识,你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一实践应用
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这些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1.综合练习1
你从题中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先发现泡泡中的数的规律,再按规律在空泡泡上填上适当的数。
2.综合练习2
小游戏:快速抢答、比大比小、加和减
教师先与一名学生示范,然后同位之间互相练习。
3.综合练习3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明自己运用的比较的方法上。
4.综合练习5
图中的同学们在干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打算怎样解决?
5.综合练习7
你从图中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组织学生按照规律给叶子涂色,然后独立图写统计图和统计表。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我学会了吗?让学生自己反思整理所学的知识。
第三课时
一回顾整理
你今天早晨几点起床的?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咱们来复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学会看表了吗?看表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那天我们知道在儿童乐园里有四个小朋友在玩电瓶车,你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始玩的?什么时候结束的?
二解决问题
1.综合练习4:看图编一个数学故事。
同位组合,讨论,小组中交流。每组推荐一名全班交流。
2.实践运用:
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绘制一张一整天的作息时间表。
补充练习:
钟表小魔术。时针分针随机组合。
三我学会了吗?
第四课时
一回顾整理
天气热了的时候,小朋友们都愿意买根冰棍解渴。小强在儿童乐园里面也买了一支冰棍和一瓶矿泉水,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小强应付多少钱?冰棍8角,矿泉水2元,所以一共应付2元8角。
小刚看到小强买了冰棍和矿泉水,他也着急了。他拿着2元钱去买冰棍,应该找回多少钱?
小芳有5元钱,想买两瓶矿泉水和一瓶汽水,够不够呢?为什么?
你还知道元角分之间的什么关系?
二解决问题
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红红妈妈带着她去买文具。我们来一起看一看她都准备买什么?
红红和妈妈来到了文具店,她们带了20元钱,够吗?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有关人民币的认识的复习,你觉得哪个地方还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不要出错?把你的好办法给我们大家介绍介绍吧!
第五课时
一回顾整理
同学们,你们去公园时要买票吗?那你们小时侯为什么可以不买票啊?公园有规定,小朋友够了1米就要买票。那1米是多长呢?
表示长度的单位我们还学过什么?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也就是身高100厘米以上要买票。
那什么时候用哪一个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
第六课时
一复习“方位与图形”
1.儿童乐园里有许多建筑物,你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再从回顾整理的背景图中找一找,看看谁的眼睛最尖!
2.愿意和我们说说,你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吗?
我们的操场在教学楼的什么方向啊?
二解决问题
1.综合练习12
说一说,填一填,把得数是16的部分涂上金黄色。
三我都学会了吗
引导学生独立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2(青岛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2(青岛版)

第四单元凯蒂学艺-----表内乘法(二)
1课题信息窗1缝沙包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学会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经历6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经历6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和凯蒂去小红家做客,并一起做几个沙包,你们高兴吗?瞧,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现在凯蒂正在小红家做客,小红家都有什么?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了些什么?小组讨论一下看你们能不能编一个小故事,想想小朋友们都会在一起说什么?(小组讨论时间充分一些,让学生能充分理解图意)
2个小组的同学讲讲他们编的故事
缝一个沙包要用6块布、他们共缝了6个沙包、沙包真难逢……
同学们看得真仔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缝3个沙包要用多少块布?
缝4个沙包要用多少块布?
缝5个沙包要用多少块布?
缝6个沙包要用多少块布?
桌上一共有多少个纸杯?
墙上一共挂着多少只纸鹤?
凯蒂见大家那么聪明,他想请大家帮忙算算缝6个沙包要用多少块布?你愿意帮忙吗?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用加法加出来的(让学生说说如何列式边列算式边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分别求出要用多少块布说一说,在小组里摆一摆,编一遍,说一说。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编制的儿歌呀?)、可以列乘法算式让学生一一列出……
你们能根据列的算式编出其他的关于6的口诀吗?
咱们把儿歌整理一下吧!试着自己整理一下,整理完以后可以和其他小伙伴交流一下。
2、刚才我们编制了儿歌,现在我们就借助儿歌来编6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乘法更方便。
师生合作,共同总结6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关记忆。(让学生观察6的口诀及算式从中找出规律进行记忆)
3、刚才我们编制了6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吧!看谁最有办法!
茶几上放了多少个纸杯?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游戏:
看算式说口诀
看口诀说算式
同位互相背口诀
开火车背口诀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6的乘法口诀
教后反思: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借助相关的问题引入对6的乘法口诀的学习,让学生用已经熟悉并喜欢编儿歌的方式,记住6的口诀。
2课题课本32页自主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巩固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看,小蚂蚁来找大家玩了,我们和他们做游戏吧,你能根据要求请你把口诀填完整,然后想一想,怎样填,才能填得又对又快。(小组比赛看哪一小组所有同学都填完)
填完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2、完成自主练习2。
想一想,歌咏哪一句口诀计算。
3、完成自主练习3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看,我们来个小比赛,你能根据老师念的乘法口诀写出算式吗?有几个算式呀?
想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完成这个游戏吗?好,开始吧!
4、完成自主练习4
自主完成计算题,然后想一想,怎样填,才能填得又对又快。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
5、完成自主练习5
瞧,小明带来了许多气球装饰教室?你能估一估,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吗?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间说说自己的方法。(可以有多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式计算)
6、完成自主练习6
看这两幅情景图,谁能说说看到什么?
同位之间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间说说自己的方法。
在下面填空,完成算式的计算。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教后反思: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记住了口诀的基础上,才能灵活的应用口诀来解决问题。这节课,我注意检查了学生对口诀记忆情况,然后再引导他们正确的应用。并且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方法练习,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3课题信息窗2叠纸啪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学会7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3、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在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操场看凯蒂下课和小朋友们游戏的情况。你们高兴吗?瞧,你看到了什么?小组讨论根据图意编故事。
二、探究新知:
1、现在凯蒂正在和小朋友玩什么什么?图上的小朋友都有在玩什么?说了些什么?(2个小组代表说故事)
叠纸啪、每人叠7个、一共能叠多少个?玩老鹰捉小鸡的有2组、玩转圈的有4组……
同学们看得真仔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叠纸啪的同学每人叠7个,一共能叠多少个?
玩老鹰捉小鸡的有2组,一共有多少同学?
玩转圈的有4组,一共有多少同学?
凯蒂见大家那么聪明,她想请大家帮忙算算7个同学叠纸啪,每人叠7个,一共能叠多少个?你愿意帮忙吗?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让我们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在小组里摆一摆,编一遍,说一说。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编制的儿歌呀?
用加法加出来的、用口诀算出来的……
你们还能编出其他的关于7的口诀吗?
咱们把儿歌整理一下吧!试着自己整理一下,整理完以后可以和其他小伙伴交流一下。
2、刚才我们编制了儿歌,现在我们就借助儿歌来编7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乘法更方便。
师生合作,共同总结7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关记忆。
3、刚才我们编制了7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吧!看谁最有办法!
有多少同学在玩老鹰捉小鸡?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
有多少同学在玩转圈?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游戏:
看算式说口诀
看口诀说算式
全班齐背口诀
同位互背口诀
开火车背口诀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7的乘法口诀
教后反思:教学本课时,我由学生做游戏的话题引入,结合看图将数学故事的方式引入,注意培养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4课题课本35-36页自主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7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巩固7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一个星期有几天你们知道吗?你能根据要求填出来吗?填完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2、完成自主练习2。
请你把口诀填完整,然后想一想,怎样填,才能填得又对又快。(小组比赛看哪一小组完成的最快)
3、完成自主练习3。
先自主完成计算题,然后想一想,怎样填,才能填得又对又快,然后将答案一致的锁与钥匙连线。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老师订正有错误的提出来强化讲一讲
4、完成自主练习4
你们喜欢热气球吗?看,我们来个小比赛,看谁能乘着热气球去旅行?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想和小伙伴一起去旅行吗?好,开始吧!
学生尝试自己完成算式的计算。老师订正有错误的提出来强化讲一讲
5、完成自主练习5。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看,我们来个小比赛,你能根快速地背出7的乘法口诀吗?你还能怎么背?
想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完成这个游戏吗?好,开始吧!老师订正有错误的提出来强化讲一讲
6、完成自主练习6
我们来把乘法口诀整理一下吧,学生尝试自己完成口算表的填写。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
7、看这幅情景图,谁能说说看到什么?
同位之间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小组间说说自己的方法。
学生尝试自己完成算式的计算。在下面填空,完成算式的计算。
8、聪明的小猫咪,你能看出它是怎样排列的?你能从表中找出什么规律?
开动你的脑筋,让他快速旋转,我们出发吧!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这节课的任务主要是应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相关的问题,只有在记住了口诀的基础上才能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边学边练的方法,让学生每个算式都说出用了哪句口诀。
5课题信息窗3学做中国结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8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
3、能够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经历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在经历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和凯蒂去教室里看看,并一起学做中国结,你们高兴吗?瞧,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现在凯蒂正在教室里做手工,教室都有什么?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了些什么?小组讨论一下看你们能不能编一个小故事,想想小朋友们都会在一起说什么?(小组讨论时间充分一些,让学生能充分理解图意)
2个小组的同学讲讲他们编的故事
做一个中国结需要8枚钱币,他們共縫了?个中国结,中国结真难做……
同学们看得真仔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做3个中国结要用多少枚钱币?
做4个中国结要用多少枚钱币?
做5个中国结要用多少枚钱币?
做6个中国结要用多少枚钱币?
桌上一共有多少幅剪纸?
一周值日生一共多少人?
凯蒂见大家那么聪明,他想请大家帮忙算算做6个中国结要用多少枚钱币?你愿意帮忙吗?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用加法加出来的(让学生说说如何列式边列算式边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分别求出要用多少枚钱币说一说,在小组里摆一摆,编一遍,说一说。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编制的儿歌呀?)、可以列乘法算式让学生一一列出……
你们能根据列的算式编出其他的关于8的口诀吗?
咱们把儿歌整理一下吧!试着自己整理一下,整理完以后可以和其他小伙伴交流一下。
2、刚才我们编制了儿歌,现在我们就借助儿歌来编8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乘法更方便。
师生合作,共同总结8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关记忆。(让学生观察8的口诀及算式从中找出规律进行记忆)
3、刚才我们编制了8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吧!看谁最有办法!
茶几上放了多少个纸杯?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游戏:
看算式说口诀
看口诀说算式
同位互相背口诀
开火车背口诀
2、编个表格记口诀
中国结个数
1
2
3
4
5
6
7
8
需要钱币数
8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8的乘法口诀
教后反思:在本节课教学时,我鼓励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借助填表格的形式独立编出8的口诀。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我注意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引导他们把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有机的结合起来。
6课题课本39-40页自主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8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巩固8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我们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吧,你能快速地对出口令吗?
2、完成自主练习2。
对卡片,说口诀。
3、完成自主练习3
自主完成计算题,然后想一想,怎样填,才能填得又对又快。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
4、完成自主练习4
你能算一算各有多少元钱吗?
学生尝试自己完成算式的计算。老师补充练习:老师说算式让学生说用的哪一句口诀。
5、完成自主练习5
学生自己解决第一个问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间说说自己的方法。(可以有多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式计算)
6、完成自主练习6
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我们学习的乘法口诀吧。
7、自主练习7。
你能填出下面算式中未知的因数吗?试试看。
8、自主练习8。
这是一道乘法综合应用的题,1,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3,4统一订正。
9、自主练习9。
教师先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再由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交流。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个别学生把口诀弄混淆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一方面重新让学生回顾理解乘法的意义,另一方面引导他们采用正确的方法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比一比谁记忆的又对又快。
7课题信息窗4趣味剪纸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学会9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3、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在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操场看凯蒂下课和小朋友们游戏的情况。你们高兴吗?瞧,你看到了什么?小组讨论根据图意编故事。
二、探究新知:
1、现在凯蒂正在和小朋友玩什么。?图上的小朋友都有在玩什么?说了些什么?(2个小组代表说故事)
作纸灯笼、每串9个、一共能剪多少串?
同学们看得真仔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剪纸灯笼的同学每串剪9个,一共能剪多少串?
一串幸运星的有9个,有6串,一共有多少个?
每行剪纸有9幅,有4行,一共有多少剪纸?
凯蒂见大家那么聪明,她想请大家帮忙算算7串灯笼,每串9个,一共能剪多少个?你愿意帮忙吗?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让我们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在小组里摆一摆,编一遍,说一说。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编制的儿歌呀?
用加法加出来的、用口诀算出来的……
你们还能编出其他的关于9的口诀吗?
咱们把儿歌整理一下吧!试着自己整理一下,整理完以后可以和其他小伙伴交流一下。
2、刚才我们编制了儿歌,现在我们就借助儿歌来编9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乘法更方便。
师生合作,共同总结9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关记忆。
3、刚才我们编制了9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吧!看谁最有办法!
有多少同学在玩老鹰捉小鸡?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
有多少同学在玩转圈?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游戏:
看算式说口诀
看口诀说算式
全班齐背口诀
同位互背口诀
开火车背口诀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9的乘法口诀
教后反思:在这节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根据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通过小组交流弄清应该怎样编9的乘法口诀,编完口诀后再让学生观察、分析9的乘法口诀,哪些好记,哪些不好记,引导学生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规律。
8课题课本43-44页自主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9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巩固9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九的乘法口诀,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
1、把口诀填完整。
自己先填,然后教师讲解,同桌互对。
2、:找规律
本题先让学生自己做,最后小组讨论,找出规律。
教师对学生的规律进行总结。
3、计算。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计算。
4、如何记乘法口诀更快。
这是一个规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下自己的规律,然后将小组的意见汇总,得出背乘法口诀比较快的方法,
5、用竖式计算。
这是学习竖式的基础,也是乘法利用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打好基础。
6、价格应用。
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价格问题,这是头一次遇到,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完全可以解决。
7、聪明小屋。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用连线的形式,找出搭配方法,最后通过交流加深对合理的思维方法的体验。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这节练习课主要通过每组题的练习,让学生提高9的口诀的应用能力。个别学生因为对9的口诀记忆不扎实导致做题慢,甚至出错。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解答完。
9课题课本45页回顾整理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6~9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经历6~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在经历6~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我们不但学会了剪纸、缝沙包还学会了乘法口诀。
出示乘法算式卡8×6和6×8等类似这样的算式,
老师出示乘法算式卡开火车练习(强化学生对口决的熟练)
同为互相出示口算卡练习
老师将乘法口诀表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自主在书上填,填得快的同学到黑板上填!
全班总结。
让学生从口诀表中找出规律:
6的口诀又6句,
7的口诀有7句,
······
结论:几的口诀就有几句。
横着看一行比一行多一句,竖着看一列比一列少一句,全表一共有45句口诀。
9的每一句口诀,积的各位和十位上的数加起来都得9
除“一一得一”和每行最后一句口诀外,用其余的口诀都可以算两道乘法题。
(这些规律有的学生能自己发现,有得需要引导着让学生来说)
还有学生能发现一些规律只要符合实际情况就应该鼓励!
二、练习
补充练习题让学生尝试做各种不同类型的题!
讲解数学基础训练中的练习!
三、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四、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乘法口诀
教后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对1—9的乘法口诀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通过整理、分析乘法口诀,对乘法口诀进行整理和梳理,然后应用口诀解决计算题目。
10课题课本46页综合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1~9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1-9的乘法口诀
教后反思:在这节课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进行复习。让学生把准备好的1—9的乘法口诀卡片,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乘法口诀。
11课题课本47页我学会了吗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乘法算式,说出是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熟练背诵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结合情景图将所学的乘法口诀运用到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
本单元在数学课你有哪些收获?背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几个数学问题,你们有信心吗?
二、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仪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图上共有几组商品?他们的价钱是多少?
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
生质疑,师板书:
1、动画片有多少张?
2、中性笔有多少枝?
3、笔记本有多少本?
……
分小组讨论,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式。
选代表说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式)
1、动画片有多少张?
9×2=18(张)
2、中性笔有多少枝?
5×9=45(枝)
3、笔记本有多少本?
4×9=36(本)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所说符合图意就可以评价为好)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四、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你学会了吗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1课题信息窗1---森林聚会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理解平均分,课本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小动物?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想知道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来没来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新知:
1.师:好热闹的聚会啊!在刚才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表述看到的)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吧!猜猜看这两只大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
(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当学生提到把竹笋分给每个学生同样多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板书:同样多)
4.师: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分法,真不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分法——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5.师:你能用学具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
6.师: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
生1:我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竹笋,先给大熊猫1个,再给小熊猫一个;然后再拿1个给大熊猫,再拿一个给小熊猫。一直分完,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2:先拿2个给大熊猫,再拿2个给小熊猫,然后再拿2个给大熊猫,拿2个给小熊猫,剩下2个一只一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3:先拿5个给大熊猫,再将剩下的5个分给小熊猫,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4:先拿3个给大的熊猫,再拿3个给小的熊猫;剩下的4个每只再分2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7.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有1个1个分的,有2个2个分的,还有3个3个分的,4个4个分的,5个5个分的,都是分完为止。在同学们的分法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虽然分法不同,但两只熊猫分到的竹笋都是5个。
师: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
8.师:刚才我们帮熊猫解决了问题,瞧,小猴子正着急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猴子分一分,看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吗?
(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分法。)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懂得了什么是平均分,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其它小动物分一分他们喜欢的食物。动手操作的乐趣表现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2课题信息窗1---森林聚会练习课
课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理解平均分,课本第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2分石榴。
你能把这些石榴平均分吗?自己分分看。
2、自主练习3。
动手做一做,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方法。
3、自主练习4。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利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让学生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为除法意义的认识打好基础。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懂得了什么是平均分,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其它小动物分一分他们喜欢的食物。动手操作的乐趣表现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3课题信息窗2---动物联欢
教学内容:理解除法的意义,教科书第51~53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森林里小动物联欢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你们想参加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小动物联欢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们有可能提出加法或减法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收入问题口袋。)
除法问题:
1、12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怎样排队?
2、30只松鼠,怎样分组?
3、6只小猴分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探索新知。
(一)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二)12个小动物怎样排队?
1、.师:12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他们该怎样排队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学生利用学具摆出各种情况)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3、师: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板书各种平均分的结果)
可能出现:
(1)每4只一行,,排3行;
(2)每3只一行,排4行;
(3)每6只一行,排2行;
(4)每2只一行,排6行。
4、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分法用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会发现:其相同点都是把12只小熊平均分,每份分的同样多。)
(三)30只松鼠怎样分组?
1、.师:刚才我们帮小熊排好了队,那么30只松鼠怎样分组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助小松鼠分组吗?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方法
(1)30只松鼠,若每组6只,可以分成5组,若每组5只,则可以分成6组。
(2)30只松鼠平均分成6组,每组5只;若平均分成5组,则每组6只。
2、师:谁愿意把你的分组方法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四)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
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帮小松鼠分了组,小松鼠非常高兴。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1、教师向学生介绍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各部分的意义。
教师边介绍,边板书:
30÷6=530÷5=6
2、.师:谁知道这两个算式怎样读?它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请会的学生介绍,也可由教师介绍)
3、师:“小熊怎样排队?”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五)小猴子怎样分组?
师:瞧,小猴子急了,请同学们来帮小猴子分一分组,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好吗?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集体交流时说出师怎样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介绍算式个部分名称及意义。)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连一连,分一分,说一说。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第二题:圈一圈,填一填。
(1)与同位说说怎样分
(2)说说你的想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学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两种含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能运用除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题信息窗2---动物联欢练习
教学内容:理解除法的意义,教科书第53页。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第3题:分一分,记一记。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3,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第4题:分一分,填一填。
(1)与同位说说怎样分
(2)说说你的想法
3、学生自己完成自主练习5,教师集体订正。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学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两种含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能运用除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课题信息窗3---猴子捞月
教学内容:课本54——55页。有关0的除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会用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接着学习除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提出问题: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
3.学生说自己的做法,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0÷5。
4.小组讨论学习: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
讨论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板书: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
三、自主练习
1.先让学生看图自己列式计算,然后引导学生套用规律进行计算。
2.综合练习,帮助学生熟练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讲解。
3.第三题只给出了条件,让学生在自己提问题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列式计算。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讲解再让学生完成。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猴子捞月
教后反思:大部分同学内容能够掌握有关0的除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很熟练,必须多做练习。
6课题信息窗4---水中救援
教学内容:课本第56——58页,除法的简单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平均分,会列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会平均分,会列除法算式。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仔细观察画面,看看谁能编出一个数学故事来。
四到五名学生讲述数学故事。通过讲故事、听故事,进一步理解图意。
二、探索新知:
(一)学习“知道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能平均分成几份”的除法
问题: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清楚。
方法⑴:用学具摆一摆。
方法⑵:用算式表示15÷3=(条)
小练习:
1、28个枣,每个盘子放7个,需要准备()个盘子。
2、16个桃,每人分8个,可以分给()人。
(二)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除法
提出问题:把10只狮子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只?
方法⑴:用学具摆一摆。
方法⑵:用算式表示——10÷5=(只)
小练习:
1、14个橘子,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个。
2、8个西红柿,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个。
三、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先让学生实际分一分,在圈一圈,然后再做一做。
2、自主练习2。
先引导学生摆一摆,在练习。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学生在计算方面没有掌握技巧,不能熟练地利用口诀来求商。
7课题信息窗4---水中救援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第59页,除法的简单应用。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平均分,会列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会平均分,会列除法算式。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3,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第4题:
(1)与同位说说怎样分
(2)说说你的想法
3、学生自己完成自主练习5,教师集体订正。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8课题信息窗5---重建家园
教学内容:课本第60~62页,综合应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
师:同学们,小动物们忙着重建家园,你们想帮帮他们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帮助他们吧!(出示小动物重建家园情境图)
师:它们干得多么起劲呀!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从图中能发现:
(1)有20只熊猫,每个山洞住4只。
(2)有16只兔子,要建4座房子。
(3)有21块砖,每次搬3块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放入问题口袋)
二、探索新知:
(一)师:同学们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二)20只熊猫,每个山洞住4只,该怎么住?
1、师:20只小熊,每个山洞住4只,怎么住呢?同学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师: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3、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展示不同的方案。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以下不同想法。
学生交流
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有16只小兔,要住进4座房子,可以怎样住?
1、师:刚才我们帮小熊解决了困难,那么小兔怎么住呢?
2、师:谁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四)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帮小松鼠和小熊解决了住处。那么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1、每个山洞住4只,需要几个山洞?
2、每座房子里住着几只小兔?
学生交流:
(1)是怎样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
(2)介绍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五)21块砖,小熊每次搬3块,几次能搬完?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说说你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自己看图说题意,然后独立解答。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重建家园
教后反思: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算式列得比较准确,计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说明对除法的计算还不熟练。
9课题信息窗5---重建家园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第60~62页。综合应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2。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在全班交流,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讲清自己的解题思路。
2、自主练习3,4。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自主练习5。
练习时,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第二小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解决“够不够”这一问题,先要算出“7只猫需要多少条鱼”,然后再解决“还差几条鱼”这一问题。
4、我学会了吗。
让学生先独立解决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再读了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1(青岛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1(青岛版)

第一单元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
1课题变花---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信息窗解读:这幅图呈现的是魔术师在舞台上表演魔术变花的情景。图中的信息有:魔术师变花,变了3次每次2朵;有4个鱼缸,每个鱼缸4条鱼;空中挂着5串灯笼,每串3个;有4盏聚光灯,每盏有6个灯泡。情境创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2课题体验相同加数连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借助练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练习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和练习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教具模块,分三组摆好。
进行提问:想知道一共有几块模块怎样列算式?
2、学生回答:3+3+3=9(块)
3、说说算法:一共有三组,每组有三个。
二、巩固练习。
(一)练习第三题:数一数,算一算。
1、让学生数数图中水果的个数。
2、列出相应算式。
3、找学生说说算法。
(二)练习第四题:小鸡种禾苗。
1、先让学生观察图,自己说说图意(个性设计)
2、小组交流图意,独立列出算式。
3、集体交流
4、教师提示;禾苗有多少棵?可以有几种算法?
5、提示算法多样化:不同的观察角度有不同的算法,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三)练习第五题:洗照片(讲解法)
1、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
2、小组交流图意,教师加以指导。
3、独立列出算式。
4、集体交流。
5、教师讲解:一共有三张照片,每张照片上有三个人,每人洗一张照片。
(四)练习第六题:找规律、涂颜色。
1、先让学生巩固复习单数、双数。
2、让学生观察图,自己说说图意。
3、独立列出算式。
4、集体交流。
三、补充练习。
1、利用投影出示电脑图,让学生仔细看图。
2、组织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六、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教学反思:在这节练习课中,我采用了同桌合作,小组讨论交流,交换学具的个数等形式,反复进行练习,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几个几连加运算的基础,还进一步理解了乘法算式的意义。
3课题变葫芦---乘法的初步认识
信息窗解读:这幅情景图是第一个信息窗的继续和发展,呈现的是魔术师变葫芦的情景。图中的信息有:8串葫芦,每串5个;3个笼子,每个笼子里有4只小鸟;4盏聚光灯,每盏灯有6只灯泡……情境创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乘法意义的学习。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4.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刘谦的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观察信息窗,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如:6+6+6+6=24,4+4+4=12,5+5+5+5+5+5=30
2、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琐: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初步思考: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8串呢?
3、明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老师故意写成9个5相加。
学生发现老师的错误后帮助找出写错的原因。
师:那我们能不能想一种新写法,既能让人看懂是8个5相加,写起来又不易出错比较简便呢?
4、小组合作交流,创造数学符号。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学生讲述自己创造方法的想法,然后大家来比较每种写法的优点。
5、引入乘法。
8×5=40或5×8=40
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意义和读法。
引导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学生交流。
师生小结: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另一个因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从加号到乘号的过程。
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拓展,巩固新知
练习1:根据魔术师的表演把写出的加法算式改写出乘法算式。
练习2:寻找生活中的乘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后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已经学完,也为学生作了相应的检测,总体来说还可以,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有许多同学对乘法的意义理解还不透彻,如7个6相加,有些同学列式为6+7.而求8+8+8+8+8+8+8+8的和是多少,有些同学列式为8×8.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题目解决不够好,(1)一星期有7天,3个星期有()天。(2)我们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大约是6小时,一周(过双休)在校学习时间大约是()小时。这两个题目可以说是拔高的题目,仍有大部分的同学做对了,但也有老师讲解完还是不明白的同学,还需多进行生活实践类题目的指导。
4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得出乘法的积。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图意和加法算式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钢笔挂图,教师问:同学们仔细看图,一共有几个两枝?
回答:(3个)
谁会列加法算式?2+2+2=6(个)
小组讨论交流:根据加法算式列乘法算式。
出示小花图,教师问:同学们仔细看图,一共有几个5朵?
回答:2个,
下面小组讨论交流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么列。汇报学习结果。
二、补充练习
(一)动手操作题:
1、每堆摆2个,摆4堆。
2、小组讨论交流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么列。
3、汇报学习结果。
(二)动手摆一摆
1、每堆摆4个,摆2堆。
2、小组讨论交流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么列。
3、教师和全班学生讨论结果
三、自主练习
(一)练习第三题: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1、让学生观察题意
2、全班进行交流
3、教师提示:题目中有乘法,有加法,注意仔细审题。
4、学生完成
5、全班交流
(二)练习第四题:找朋友
1、先让学生观察图,自己说说图意
2、小组交流图意
3、集体交流
4、教师提示;秋天到了,枫树上的叶子掉了下来,要仔细帮他们找到家。
5、学生做题
(三)练习第五题:大手小手秀一秀
1、同学们把手拿出来,摆一摆,你看到了什么?
2、小组交流图意,教师加以指导
3、独立列出算式
4、集体交流
5、教师讲解:注意观察好图片
(四)练习第六题:找规律、画一画
1、先让学生巩固复习乘法算式的意义
2、让学生观察图,自己说说图意
3、独立画一画
4、集体交流
四、补充练习
1、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5+5+5+53+3+32+2+2
(5×4或4×52×3或3×22×3或3×2)
2、练习第一题,
出示投影,学生做练习:
每堆有几个胡萝卜,有几堆,一共有几个。
每盘有几个草莓,有几盘,一共有几个。
同桌讨论后,把答案填上。
3、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个()相加以及乘法算式,进一步理解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
2个3相加2×3=6或3×2=6
3个4相加3×4=12或4×3=12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六、布置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在这节练习课中,我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每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发言,再集体订正讨论,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5课题教科书第8-9页信息窗3、自主练习。
信息窗解读:这幅情景图是前面信息窗的继续和发展,用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魔术师变鸽子的情景。原来桌子上有三顶帽子,每顶帽子里面有1只鸽子,经过魔术师一变,帽子里一只鸽子也没有了。借此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1和0的乘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有关0的乘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3=12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三、巩固练习。
1、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习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1+1+1=31×3=30+0+0=00×3=0
教后反思: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习,加以巩固.
第二单元看杂技---表内乘法(一)
1课题观看自行车表演---1、2、5的乘法口诀
信息窗解读:这幅图呈现的是一位老师与两个小朋友观看杂技表演――骑自行车的情景。主信息是5辆车,每辆车上5个人,其中每人手中转着2块红方巾。通过师生编儿歌的对话,引出对5和2的乘法口诀的探索,并学会应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
2、通过实践熟悉、掌握5和2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熟悉、掌握5和2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窗口
1、同学们,艺术节到了,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本领。你们看,她们现在正在表演的节目是——车技。看图,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每辆车上有5个人,每辆车上有2个轮。
2、同学们观察得很具体。有一个小朋友,看了这个节目特别高兴,他不但发现了咱们发现的这些,还根据这些编了一个顺口溜,就在咱们书的右下角,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一辆小车2个轮,上面共有5个人,两辆小车4个轮,上面共有10个人。
3、你能接着往下说吗?
对能接着往下说的学生给予肯定,不能,也不做强求。
4、想知道这个顺口溜是怎么编出来的,怎样接着编吗?(激趣)通过咱们今天的学习,你也能会编顺口溜了,同学们想学吗?
二、新授。
1、摆一摆
用你手里的小圆片来表示车轮,用小棒来表示车上的人。先表示出一辆车的车轮和人的数量。
学生摆,教师巡视。
根据你刚才摆的,你能来说说一辆车有几个轮子几个人吗?
引导学生按照顺口溜的方式说一说。
板书:一辆小车2个轮,上面共有5个人
125
2、现在咱们再来看看两辆车上有几个轮子几个人。
A在你刚才摆好学具的旁边,用同样的方式再表示一辆车。
B现在你摆了几辆车了?
C那么两辆车上有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
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看着摆的学具说加强直关认识理解)
22+2=45+5=10
板书两辆车上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
2+2=45+5=10
3、你能用同样的方式先摆一摆,再说一说3辆车上有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指生答,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板书:3辆车上有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
32+2+2=65+5+5=15
4、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书上其他部分。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5、指生答:你是怎样完成的?
指生板演。
板书:4辆车上有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
2+2+2+2=85+5+5+5=20
5辆车上有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
2+2+2+2+2=105+5+5+5+5=25
咱们把儿歌整理一下吧!试着自己整理一下,整理完以后可以和其他小伙伴交流一下。
这些加法算式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一辆小车上有五个人,就是1个5,那么可以用乘法算式1×5=5来表示。
指生说各部分的含义。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给他编了一个乘法口诀,就是一五得五。
2、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2辆小车上的人吗?
指生答2×5=10
那么我们也可以给它编一个乘法口诀,就是二五_____
3、在你的作业本上自己表示三辆小车的人数,并且给它编一个口诀。
4、学生独立完成四辆小车、五辆小车的乘法算式和口诀。指生答。
刚才我们编制了儿歌,我们借助儿歌来编了5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乘法更方便。
师生合作,共同总结5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关记忆。
刚才我们编制了5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吧!看谁最有办法!
一共转动着多少块红方巾?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自己完成书13页2的乘法口诀。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1辆小车2个轮,上面共有5个人125
2辆车上__个轮,上面共有__个人22+2=45+5=10
3辆车上__个轮,上面共有__个人32+2+2=65+5+5=15
教后反思:这节课中,学生刚开始学习口诀,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口诀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行记忆,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课题课本14-15页2-5的乘法口诀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熟练掌握2和5的乘法口诀。
2.运用2和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2和5的乘法口诀的应用。
教学难点:2和5的乘法口诀的应用。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背诵2和5的乘法口诀。
⑴集体背诵。
⑵指名背诵。
⑶对口令。
二、做自主练习中的习题。
1、2、把口诀填完整。
3、看口诀说算式。
4、乘法的计算。
5、8解决实际问题。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说说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6、比较大小。
7、估一估,数一数,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朵花?
体会算法多样化。
三、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四、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3课题观看顶碗表演---3.4的乘法口诀
信息窗解读:呈现的是教师和学生观看小丑表演――顶碗和晃板的情景。图中提供了灯笼、晃板、顶碗三组信息。通过师生有兴趣的编儿歌的对话,引出对3和4的乘法口诀的探索。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
2.通过实践熟悉、掌握3和4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熟悉、掌握3和4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3和4乘法口诀的产生过程。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艺术节的表演越来越精彩了。小丑头顶小碗,手扔彩球,每个小丑头顶多少个小碗?手里有几个小球?
有一位小朋友又编了一个顺口溜,一个小丑3个球,4个小碗顶在头;两个小丑6个球,8个小碗顶在头。你能接着说下去吗?
二、新课
1、摆一摆
用你手里的小圆片来表示小球,用小棒来表示小碗。
先表示出一个小丑头上顶的小碗的数量和手里扔的小球的数量。
学生摆,教师巡视。
根据你刚才摆的,你能来说说没个小丑头上有几个小碗,手里扔着几个小球吗?
引导学生按照顺口溜的方式说一说。
2、现在咱们再来看看两个小丑几个小碗几个球。
A在你刚才摆好学具的旁边,用同样的方式再表示一个小丑。
B现在你摆了几个小丑了?
C那么两个小丑____个球,____个小碗顶在头?
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时老师板书加法算式
23+3=64+4=8
3、你能用同样的方式先摆一摆,再说一说3个小丑____个球,____个小碗顶在头?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指生答,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4、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书上其他部分。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让学生在摆的同时理解相同
加数连加的过程,为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做准备
5、指生答:你是怎样完成的?
指生板演。
这些加法算式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一个小丑3个球,就是1个3,那么可以用乘法算式1×3=3来表示。
指生说各部分的含义。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给他编了一个乘法口诀,就是一三得三。
2、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2个小丑手里的球吗?
指生答2×3=6
那么我们也可以给它编一个乘法口诀,就是二三_____
让个别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由几个算式编出的口诀
全班齐读算式和口诀。
指生答。
引导学生找到规律,发现其中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掌握乘法口诀。
三、巩固练习。
1、你能把学过的口诀说个你的同位听一听吗?
2、看口诀,说算式
自己完成书17页2的乘法口诀。
3、自己完成自主练习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熟记3、4的乘法口诀
整理学过的乘法口诀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1个小丑3个球,___个小碗顶在头134
2个小丑6个球,___个小碗顶在头23+3=64+4=8
3个小丑9个球,___个小碗顶在头33+3+3=94+4+4=12
…………
教后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承接了信息窗1的情境图,引出继续看杂技的话题,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情境图中的信息,让后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展开自主编制口诀的活动。
4课题课本21页综合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1~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经历1~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于1~5的乘法口诀,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了很多的实际生活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些综合练习。
二、自主进行综合练习:
1、兔妈妈给小兔子买耳环,看看小兔子,你发现了什么?兔妈妈一共要买多少个小耳环呀?请你把相应的算式填出来。
2、请你把答案填上,并且想一想,怎样可以做得又对又快,和同学交流一下。
3、这些加减法的计算你还会吗?自己独立做一做。(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快又对)
4、你能看着口诀写出算式吗?再说几个乘法口诀考考你的同位。
5、小明遇到了一个难题,这里有一张写字台,请你仔细观察后,想一想,5张写字台,有多少个抽屉?多少扇门?多少条腿?你能不能试着编个小儿歌接着说下去呢?
6、请你找一找图中的规律,然后算一算,涂一涂。
7、今天是周末,红红的爸爸、妈妈约了同事一起去旅游,请你思考一下,他们租这辆车行吗?在小组中说明你的理由。
8、小猴子给我们带来了一道智力题,要把木料锯成4段,需要锯几次?如果是5段呢?10段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老师拿一张纸条当木料“锯”给学生看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自己独立思考解答问题,提出疑义。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这样效果很好。
5课题课本22页我学会了吗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将所学的乘法口诀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得数想口诀,也能够根据口决列算式,可以由算式想到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亮亮要帮奶奶找药,他可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发现了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它们吧!
学生完成问题的解决。学生还能提出问题,让他们根据各自提出的问题列式
二、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基础训练
三、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四、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在完成了课本的这项练习以后,我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编一个故事,讲给同学听,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的运用。
第三单元小制作---角的初步认识
1课题信息窗1教室里的角
信息窗解读:本图呈现的是学生们在教室里进行手工制作的情景。画面中蕴含着大量有关“角”的信息。教材以借助对生活中具体角的讨论,提出“什么是角呢?”问题,展开对角的知识的学习。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重点:
1.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难点: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红领巾、三角板、纸、两根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制作吗?有一天,小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突然像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似的叫了起来:“快来看啊,快来看,红五星上有许多---”
学生:观察剪好的五角星。
师:对,就是角,同学们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看到这儿,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哪里还有角?
(2)、什么是角?……
二、学习新知:
师:在图中你发现那里有角?能上来指一指吗?
学生:同为交流观察到的角,再到前台指给全班同学看。
师:你能说说观察到的角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学生通过自己感知的角,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角的感受。
演示角从实物(钟表、三角板、扇子)中抽出来的过程。结合刚抽出来的图形讲述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学生:理解角,认识角。
师:你能给角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
学生:学生给角的各部分命名。
教师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你能做一个角吗?
学生:学生独立做角,可能会根据情景图的提示剪一剪、摆一摆,也可能用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作角。
三、认识直角:
出示情景图
师:你能指一指图上其他的角吗?
学生:到情景图上找角。
出示:
显示在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
学生:观察并再一次认识角。
师:观察这些角,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学生可能发现:
(1)这些角有大有小。
(2)第三幅和第四幅图中的角形状一样……
师: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给它标上直角符号。你看,直角符号像什么?你还在哪见过直角?
学生:在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找,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找。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本节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画面中的角,然后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角。由此引出对角的认识和学习。
2课题课本25页自主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重点: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直角的画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找找角,下面的图形中那些是角?并说说为什么说他们是角。
出示图片:
学生:学生独立做出判断,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同学汇报,主要说说那个是角,为什么?
教师小结:同学们判断的非常正确,1、4、6、7这些图形是角,因为他们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而且边是直直的组成,所以这些图形是角。而其他的图形,有的没有顶点,有的边不直,所以他们不是角。
2、说说你见过的角。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方面的找角。
3、师:老师要考考同学们的眼力,请你看看下面的图形中有没有直角,如果有就用直角符号标上。
学生可以用直角尺帮助去量一量来验证,并且标上直角符号。然后全班交流。
4、画一画
这部分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直角的画法,然后教
师对于学生的讨论给于指导,并且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画直角,最后用直角板老验证。关键提示学生要标上直角符号。
5、看图列式: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6、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7、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在练习画角之前,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具体事物如三角板、扇子等上的角的样子,分析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的样子,然后根据角的组成各部分名称,练习画角。
3课题信息窗2玩调皮猴
信息窗解读:这幅情境图是呈现的是小朋友在手工课上玩调皮猴的情景。在玩的过程中通过一个小朋友提出的“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这个问题,引出对比较角的大小的研究和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三角板、卡纸、剪刀、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图画。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什么这两个调皮猴不一样高。)
二、新授。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认真,看出这两个调皮猴不一样高。那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我认为是两根木条的长短不一样。
我认为是角的大小不一样。
……
师:同学们发言真积极,还有想说的吗?
学生:我观察发现,调皮猴身上的木条的长短是一样的。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真仔细,请大家测量一下。
学生:木条的长短确实一样,调皮猴的高度是与角的大小有关的。
师:哪个角比较大呢?请你估计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探索。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与大家共同分享?清在投影上展示讲解一下。
学生:我们是这样做的,把这两个角描下来,重叠在一起比一比。
我们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第一个角比直角大,第二个角比直角小。
我们用纸折出与第一个角同样大的角,再放到第二个角上比较。
……
师:同学们太棒了,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谁估计对了呢?想想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为什么?
学生:我喜欢第二种,这种方法又快又简便。
师:既然同学们都喜欢用第二种方法,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完成一个任务:你们能再三角板的帮助下给他们分分类吗?
学生:在小组里练习分类。
师:谁想上来分分看看?
学生:请几个小组的同学上来分给大家看,要边说边分。
师:像这样的,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大家再在小组里分分,说说这些角的名称。
学生:在小组里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刚才学习的非常认真,那你能不能看看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这些角?你的周围又没有这样的角?你的生活中又没有这样的角?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全班再交流。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纸来折一折锐角和钝角。然后用三角板来验证一下,折的对不对。
用纸片来拼一拼锐角和钝角。
你会画锐角和钝角吗?那就请你来画一个吧。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直角、锐角、钝角
教后反思: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玩,在玩中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中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进一步以我们的调皮猴为什么不一样高了呢?这一问题引出对角的大小比较的学习。
4课题课本27页自主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三角板、卡纸、剪刀。
教学过程:
1、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角
因为在课堂上练习过,所以可以请学生回顾一下,说几个就可以。
2、比较角
用三角板先来比一比,比直角小得角就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
在班级中交流的时候,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比较角的,为什么说他们是锐角和钝角。
3、画锐角和钝角
这部分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先让学生讨论这些角的画法,然后教师对于学生的讨论给于指导,并且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画锐角和钝角,最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验证。
4、让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操作,通过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准备两个长短不一样的活动角,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5、对图形中的角,只要学生能数出个数就可以,不要再过多的扩展,以免增加学生的难度。
6、这是一个做角的活动。可利用图中呈现的方法,也可用自己所喜欢的其他方法。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种角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与本单元的信息窗首尾呼应,突出了动手操作的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然后认真观察,寻求符合条件的多个答案。
7、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8、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在学生认识了角的基础上,通过练习,一方面深化了对锐角、直角和钝角概念的认识,另一方面学习了画角的知识。练习时,我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借助合作交流学习角的画法。
5课题课本28页我学会了吗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从图形中找角。
教学难点:从图形中找角。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综合练习。
“我学会了吗”呈现了一幅用各种图形拼成的风景图。该图图文并茂,用一首小诗增加了题目的诗情画意。练习时,可通过找一找、比一比、做一做等形式,引导学生用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找出图中所包含的各种角。然后组织交流回顾,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可引导学生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学习:
1、找一找图中的锐角、直角、钝角。
2、找出两个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并和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3、你能用带角的图形来创作一幅画吗?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在这节中,我充分利用了情境图,通过找一找、比一比、做一做等形式,引导学生用单元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体现能力培养和数学美的教育。
课题实践活动一-—我们身上的小秘密
信息窗解读:本实践活动是在第二册已认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开展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合作测量,记录和了解人身体的有关数据,感受人体上的数学,形成初步的研究与探索意识。
课型:实践活动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身体各部分的长度,以及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感受人体的数学。
2、主动参与小组学习,初步学会与伙伴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3、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自身的联系,数学就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对学生进行数学人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测量身体各部分的长度,以及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感受人体的数学。
教学难点:主动参与小组学习,初步学会与伙伴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测量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1.5米长的米尺、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通过怎样才能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呢?复习有关厘米和米的知识,为后面的活动做准备。
2、教师向学生了解询问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小秘密,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我们身上还有其它的小秘密,进入活动。由此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二、活动过程。
1、在认识庹、身高、脚长、拳的周长,让学生们进行估测,来调节课堂气氛,进一步加深对估测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29页的插图。
提问:插图中学生是如何分工的?
都是由做什么的?
他们各自是如何进行测量的?
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他们是如何准确读出测量结果的?
如何记录?
学生小组研究讨论,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整理。
3、小组测量。
(1)小组内分好工,有测量的、被测量的、记录的,要做到既分工又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进行指导,真实的关注每个小组的进展情况。
(3)小组整理记录让学生填写p29上的表,做到记录准确,书写认真。
4、分析整理。
小组内同学进行比较分析测量数据,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比较的方面。如每位同学的庹长与身高的关系、拳的周长与脚长的关系、同学与同学庹长、身高、拳的周长、脚长的关系等。然后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汇报、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关注规律的总结,启发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特别是与自己身边的关系,让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性。
三、书写活动报告。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测量后,组织学生进行书写本次的活动报告。书写时要提醒学生做到说清活动的内容、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收获、以及在活动中的感想。在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存在数学,落实《新课标》中的“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新知识以及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让学生通过书写活动报告,更深入的了解本次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四、实践活动练习。
同学们,我们今天研究了庹长、身高、拳的周长、脚长的关系。虽然我们重新研究和发现了他们存在的各种关系,但毕竟是我们自己努力的结果。老师祝贺你们的成功,老师这里有一个新的问题不能够解决,老师想让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帮老师解决,这也是一次你们自己发现获得知识的机会。
一、调查内容。
1、每个人的身高与腿长的关系?
2、腿长与裤子长短的关系?
3、你关心自己的身高吗?
4、如何才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成长呢?
二、调查方法。
先通过同学了解每个同学的身高、裤子的长短,同学家长的身高、裤子的长短,然后全班或小组内进行交流信息,并进行记录、整理。
三、调查表。
姓名
身高
腿长
裤长
四、分析后回答以下问题。
1、你发现身高与腿长有什么关系?
2、你发现腿长与裤长有什么关系?
3、你通过调查获得了那些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成长的知识?
五、书写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书写你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发现了什么?都进行了那方面的活动?有哪些感想?对一些习惯不好的同学有什么建议?
板书设计:我们身上的小秘密。
教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又注重智力发展,学生热衷于实践方面的课程,孩子的天性就是爱动,在活动中获得未知的新东西,更喜欢这个过程。避免了单纯的说教和想象,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来获得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到的知识。其次,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和综合知识应用的良好机会,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许多的活动不可能一个人单独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又需要多个人的配合协作,同时又离不开个人的积极思考。因此这个过程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最后,给学生一个同学之间知识进行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培养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和情感。是学生之间产生思想碰撞的一个机会,可以让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从而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情感培养。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

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

课时

1课时

设计人:

教学目标设计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1、操作法:通过操作整理人民币,初步感知人民币,认识人民币。

2、观察法:通过观察发现各种面值的热民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

1、数数

2、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快速说出数的组成。

3、复习数位表

(二)导入:

(三)新课:

1、教学例四: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24?

2、教学例五:

(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

信息窗二是窗一的延续,在了解了南极的整体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天上有47只贼鸥,冰上有32只贼鸥,由此引出对两位数的读、写方法的探讨以及对两位数比较的认识。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利用计数器来拨不同的两位数,因此对于两位数的读写困难不大,但是对于读法与写法的区别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存有一定的困难。而相对于两位数的比较,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经验,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比较,因此这部分只是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不太困难。

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利用学生的经验,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探讨算法的多样化,并密切结合学具进行教学。

学生利用计数器表示出天上贼鸥的数量,并根据计数器上的表示写出数量,并学会读数。

1、数数:从100倒数到1

从35起,五个五个地数到80

从10起,十个十个数到100

从50起,二个二个数到64

2、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快速说出数的组成。

3、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百)对!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7?”(指名回答,并上来拨珠子)板书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3)同桌2人合作,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五)做34页:学生独立完成,

(六)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对47和32进行比较,鼓励学生多种不同的比较方法,既可以用书中展示的两种方法,也可以有不同的思路,比如从小数到大数47在32的后面,所以47大,32小。

引导学生对两个数字进行比较,强调几十几和整十数间的比较,十位相同的两个数间的比较以及100与其他数间的比较。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24?(指名回答)

想:24由2个十和4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2,在个位上拨4。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

写作:171915212440

读作:十七十九十五二十一二十四四十

课后反思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有了生活中的经验,读数写数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要让孩子从数的组成和数位进制的角度去认识读数和写数;数的比较的方法应该是孩子有不同的方法,不需要统一成一种方法;多得多,少一些是一个难点,可以重点单独拿出来练习。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动手、动脑去读数,写数,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知十进制记数方法,加强对计数单位“个、十、百”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展,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找规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找规律

单元教学内容:第九单元(找规律)(第115—118)
单元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与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一样,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也可以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对学生发现的不同规律,都应给予肯定,对循环排列的规律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其他方式动态展示,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教学中用主题图找规律的方法。
2、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找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5—1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给每对同桌学生提供3组图片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
1、观察(出示教科书第115页墙面图、地面图)
师:小东家厨房装饰得真漂亮,你能发现瓷砖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如果学生只看到斜行的规律,则教师酌情启发学生注意横行、竖行的规律,要是还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启发)
a、每行有几种瓷砖?
b、这几种瓷砖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1)学生交流
(2)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的图形排列规律,并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规律,帮助总结:
(1)从看的方向不同来寻找规律
(2)从图形的不同来寻找规律
(3)从图形的排列来寻找规律
2、把同学们发现的规律进行分析,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排列,我们叫这种排列为循环排列规律。
3、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或别人好的想法说一说。
4、欣赏生活中的规律图案。
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排列的现象到处都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课件出示)
三、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刚才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有规律图案,如果你是小小建筑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美丽图案?老师和同学拿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请大家设计一些有循环规律的图案。
2、展示:□○★△、△□○★、★△□○、○★△□
3、让学生按要求去思考,下面的图形应当怎样摆。
生:这图形是后面的向前循环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应该是□○★△,与第一个图一样。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规律?
五、提高练习:
出示小黑板:
1、我爱数学、学我爱数、数学我爱、。
2、1234、4123、3412、。
3、上下、下右、右左、左右、上左、下上、。
4、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
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一课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教学目标设计为: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3.使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分为“感受规律→认识规律→创编规律→自主总结”四大环节。
其中,认识规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和重点。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比较合适,要注意的是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小组内交流规律,交流过程中使思维快的学生初步总结、表达规律,思维慢的学生受到启发,体会规律。第二,让学生到前台表演规律,使“静的规律”变成“动的画面”,使复杂的规律变的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而形象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个环节有效的突破了关键和重点。整节课以“主题情境”活动为主线,以“合作探究”活动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美。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与交流”,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学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图形排列的规律,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又通过组织学生“拼摆与画画”,渗透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大部分学生从开始摆出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到接受新知识一步步在交流中学会一种又一种图形移动的规律;少数程度好的学生在其他学生学习他们创造出来的机会的同时又尝试在前面的基础上迁移性地创造出更多新的规律。尊重了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第二课时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图片若干、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独立完成
(1)14710

(2)46810
(3)△▲△▲
请三位学生上台来做。
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变化规律”(揭示课题)
2、请大家看书第117页,用已掌握的知识把第2题最后一个图的时针和分针画在书上,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课件出示)
3、动物园在开运动会,小熊、兔子、猴子、青蛙都来参加了
出示小黑板:
第一行贴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
第二行贴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
第三行贴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
第四行怎样贴呢?由学生来贴,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贴?
3、问: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画一画
◇◆□■、◆□■◇、□■◇◆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认真审题,明确解题要求
2、请同学们尝试,动手画一画
3、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4、请学生汇报一下这幅图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1)它们全是四种图形组成的
(2)从右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
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
(3)看成动态的就是图在向前一格一格地移动。
5、完成第116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同组同学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6、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应该怎样画?为什么要这样画?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三中第1题
2、猜一猜:小调皮及聪明屋。(课件出示)
3、自由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的规律是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规律?
教学反思:
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在图形中寻找规律。图形中的规律是抽象的,用来描述图形中规律的式子是由一些数学符号组成的,它是枯燥的。我们要想让学生理解这些符号的意义,并学会应用这些规律,就必须要借助具体的模型,并且一定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是这样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
首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让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图形,并组织学生用一根小棒代表三角形的一条边摆出两个三角形。在学生回忆时质疑:图形中是否隐含着规律。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谈发现。学生深刻感受到独立排列摆出的两个三角形与连接排列摆出的两个三角形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变化”的操作中直观展示“公共边”,以此来为学生提供学习本课新知的认识停靠点。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处于一种对知识渴求的状态,这时是教学新知,引导探究规律的最佳时机。在这里为本课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接着,在用正方形连接排列的图形中寻找规律,这个活动中学生会迁移在连接排列的三角形中找规律的方法和经验,轻松地与老师共同完成列表,进行分析找到规律,其实这个环节也是对刚刚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的应用和巩固。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五边形和六边形连接排列的图形中还有没有这样的规律。这里是对已有经验的再次迁移,是数学思考方法的再次运用,是对图形中规律的拓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本节课图形中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小学生认识规律,注重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比较,切实经历知识的形成过成,用多种思考方法探究规律,并在分析中表述抽象的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第三课时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课本第116页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找规律。
第1题,接着再画出5个珠子。
第2题,按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图形。
第3题,在横线里填数。
471013
200180160120
2、游戏:接规律画几个图形,让你的同桌接着画下去。
3、导入: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1)让学生边摆边算,找出规律。
(2)小组合作交流想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11+()=(),肯定是11+5=16
学生汇报后,师进行小结。重点说明:例2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2、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出示课件:请你接着往下画一组。
2、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出示课件)巩固练习题
(1)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1、2、3、5、8、13、21、()、55
(2)96、()、24、12、6、3
四、教学效果测评:
1、独立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7——p118页(完成练习二十三)3—7题
第3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让学生先观察数轴上的数排列有什么规律,然后指名交流,再在书上填写。
第5、6、7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但找出了图形的变化规律,还找出了数字的变化规律。每组图形的个数是怎么变化的,就有了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六、拓展提高(出示课件)
按规律填数:(1)1248()()()
(2)134711()()()
(3)149()()()
(4)你能判断出动画挡住几个圆吗?
教学反思:
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动静结合、既节省教学时间,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突破重、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课堂开始用了三题情境图,分别引导孩子从颜色、形状、数量、去观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接下来P.116页一个正方形、两个正方形、4个正方形,7个正方形、11个正方形-------引导学生自己“找”规律,学生很快根据图形这些规律,接着我马上引导还有数字规律,其它规律找等等。从中得出结论。我还能能让学生从观察规律、发现规律,引导“联系生活”。这样思维的训练,有层次性、递进性。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总之,整节课对学生有提示性、启发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教的常规与学生学的常规都严谨有序。学生参与的面要广,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都吸引着学生津津有味地参与学习。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十单元总复习
单元教学内容:课本第119~127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本学期所学的“找规律”内容,目的是开括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学习,只是在练习中带着练习。编排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习。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要求: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复习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难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表内除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9页表内除法,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在复习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引导学生回顾本期已学知识。看目录相互说说,要求学生全班交流。概括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的变换,统计。
2.我们今天来复习表内除法。板书:表内除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亲切、自然、民主、平等的交谈中自然引入了课题。
二.复习整理:
1.说说下面各题你是怎样算的?(小黑板)
32÷481÷915÷5
24÷642÷740÷8
24÷314÷2
先独立做在课本上,再说一说怎么样算的。
2.针对刚才学生容易错的内容,用听算的方法,选拓展练习中的题进行训练。
在草稿本上听算练习。
3.复习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可挂图出示,小组讨论后学生口答)
出示挂图:教材第119页的第1题。(如果没有挂图可让学生看书)
想一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小组讨论交流后,口答。
4.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在○填上“<”“>”“=”。引导学生正确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笔试一试复习表内除法,并同时找找学生的问题,了解学情。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除法知识来解决。
三.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第1、2题。
巡视、评改。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同桌检查。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及时查漏补缺。
四、拓展性学习:
1.口算。
15÷5=6÷3=16÷8=9÷3=
45÷9=56÷7=49÷7=2×4=
45÷5=56÷8=63÷7=8÷2=
2.看图,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计算。
3.在○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8○4=221○3=7
20○5=256○9=5430○5=6

第二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法、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9、120页第3~8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的复习,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方法,正确、熟练地读数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对于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使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呢?请学生先小组讨论再汇报。
2、今天,我们将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法、减法的复习。(板书课题)
3、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旧知,自然引入本节内容。
二、知识整理:
1、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请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万以内数的哪些知识?
回忆学了万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2、下面先请大家独立做教材第119页第3题,然后集体订正。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3、写一写,再读一读。
①千位上是2个千、百位上是5个百、个位上是6个一。
②二千五百零六。
4、下面复习用计数单位表示数,独立完成书上第120页第4题,想一想是怎样做出来的。
5、复习近似数。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0页第5题,找出这段文字中哪些数是近似数?并画出来。再请同学回答。
6、复习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简单应用。
(1)请同学们口算教材第120页第6题,看谁算得都对。“开火车”订正。
(2)引导学生做教材第120页第7题。先笔算,再请两个同学到台上板书,并展示。
(3)通过第6、7题的计算,请大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4)请各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一下教材第121页第8题。我们怎样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处理意见,并在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紧紧围绕万以内数的认识,开展练习。难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综合练习教材第123、124页第3~6题。
2、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道和对学生进行帮助。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拓展性学习:
在下面各数的前后各写两个相邻的数。
698
3299
9998

第三课时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页第9~12题“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的复习”。
教学目标:
1、复习“克和千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形成锐角、钝角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质量单位的概念,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计算,我们现在来做几道计算题。请大家拿出口算卡。
100+200=110-20=
620+100=120+360=
130-70=240+70=
2000+50=1000-30=
1200-40=140-40=
860-80=880+1200=
【设计意图】:口算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基础,所以要加强口算训练。
二、整理复习。
1、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1)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1页第9题,大家想一想,你会怎么样去圈?为什么要这样圈?
学生根据原来有的克和千克的概念,动手圈。
(2)用重量去算一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判断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3)大家想一想关于质量单位,我们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复习到呢?小组讨论,把没有复习到的知识列出来,作好全面复习。
2、复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小黑板出示)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平移、旋转现象。升降机、观光缆车、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三、拓展性练习(略)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2页“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目标:
1.、复习“解决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看题,学生能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并能正确选择解决的方法。
2、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请大家想一想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复习了本学期学过的哪些知识?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法、减法。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2.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内容是我们没有复习到或复习了掌握不好的?如果学生有问题,则针对问题,让同学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复习整理:
1.分别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3、14题的挂图。(如果没有,就让学生直接看书)
(1)看了图后,你明白图中的画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看挂图,小组讨论这两题的意思。
叙述两幅图的意思,没有说好的请其他同学来补充完整。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怎样来解决这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明:12÷3=4(次)
一共要花:6×1=6(角)
8×3=24(角)
6+24=30(角)
或:6×1+8×3
=6+24
=30(角)
2.复习统计图。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5题。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第15题的数据怎么搜集?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用举手的统计方法来试试。
3.组织搜集数据,清点人数。
根据自己的情况举手,并把老师清点结果填在书上。
4.大家已经搜集好了数据,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请小组讨论一下,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
小组讨论,得到讨论结果后,全班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在复习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在这里发挥学生复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更多自我反思,有利于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三.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6、127页第11~15题。能够填在书上的就填在书上。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
四、拓展性学习:
1.调查班上昨天的数学作业,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并制成统计表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
2.二年级各班存放图书数目如下。

二年级下数学总复习----教学反思
本学期总复习分五课时,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
1、明确要点,分析单元知识要点,确定学生掌握措施。
2、通过回顾、反思、总结逐步领悟数学问题的规律性。
3、反复法,即通过同一情景的多次再现,让学生达到自觉领悟的目的。
4、选择典型范例进行剖析,从方法的角度用儿童可以理解的语言,描述数学现象、解释数学规律。如解决问题的教学,通过揭示条件与所求的联系,结合方法与思路分析,渗透“转化”等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
5、加强规范要求,严把过程关。许多学生错误的呈现,是源于找的过程、计算的过程不规范,不仔细造成的。例如:在针对一些图形,通过统计分别找到个数这样的题目时,我要求学生从简到难,分别做好记号,对于没有做记号的学生,哪怕答案正确,也予以批评,目的是硬性规范,提高正确率。又如:找规律,特别是数字变化规律,我要求每个学生写出规律,不能用想(说)代替写,这个过程必须落实。
6、加强方法沟通,体验方法的优化过程。统计与找规律有一定的方法,我们要充分的做好示范,更重要的是做好比较与沟通,同样是做记号,有的清楚,一目了然。有的最后一塌糊涂。还有找图形的顺序与计数的顺序,都是有着一定的学问,这里必要让学生自己比较之后,去“悟”。并最终实现能主动地采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7、关注学困生。学困生不是学不好,而是由于个性的学习心理、特点、品质造成学习过程注意力集中度差,反应慢,遗忘快等现象。比如陈伏洪同学,他的乘法口诀背的不好,以至于做除法题时经常出错,于是我就采取每天一练,组成一对一的帮教措施,让她天天都能得到锻炼,另外,每天安排一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口算。
通过这几节课系统的复习及相应习题的练习,学生基本上对旧知识达到了巩固复习,同时又从复习中体验到了掌握解题方法的重要性。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学案设计全册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学案设计全册”,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第23页例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求商的方法,能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
难点: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
预习作业
1、“我能点亮这颗星”。
2×=43×=64×=8
×3=12×4=205×=15
要求:a.独立思考,说说你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b.汇报。
2、分一分。把6个圆片平均分一分。(实物展示)
要求:a.小组合作完成,做好记录。
b.先说说分工情况,再说说怎么分的,算式是什么。
c.评价:引导学生发现别人的亮点。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我能点亮这颗星”。
2×=43×=64×=8
×3=12×4=205×=15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五角星涂红并写上答案,并让学生说说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2、6个圆片分法的展示:说说怎么分的,算式是什么。
6÷6=1
6÷2=3
6÷3=2
师:老师也认为这个小组的同学特别棒,不仅分工明确,讲得清楚,而且经过全组小朋友的努力,把6个圆片平均分的几种情况全部想到了。猴妈妈听了大家精彩的发言,特别高兴,它想把花果山的特产——水蜜桃送给小朋友们。看——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1)
1、课件出示情境图“猴妈妈分桃”。
2、观察回答:
(1)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课件出示:12个桃。每个小朋友分3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2)读题:自由地大声读一读。请声音响亮地孩子读一读。
(3)你会列算式吗?独立思考,汇报。师板书:12÷3=?
(4)你会算吗?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3、展示算法。
学生以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第一个人分3个,12-3=9;
第二个人分3个,9-3=6;
第三个人分3个,6-3=3;
第四个人分3个,3-3=0正好分完。
(2)学生用学具分,分成4个3。

(3)3+3+3+3=12。
(4)想:三()十二,三(四)十二,商是4。
4、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就想了这么多好办法来帮助猴妈妈。
如果你是猴妈妈,你会选择哪个小组的办法呢?为什么?
5、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师:听了小朋友的发言,老师觉得大家长大了,不仅能说清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能采用别人的好方法,老师也是用口诀求商的,像这题,只要想三(四)十二(板书),就能又快又准确地求出商来。猴妈妈对大家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教学例1(2)
1、出示:12个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请小朋友大声读题目,读懂了就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算一算。不清楚地找老师和同桌说一说。
3、做完的小朋友和同桌交流想法。
4、学生汇报,师板书:12÷4=3(三)四十二
(三)观察比较:
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师小结:大家的发现可真了不起,计算这两个除法算式可以用同一句口诀求商。(板书:用口诀求商)
三、闯关游戏
创设情境:猴妈妈想请大家到花果山去做客,愿意吗?她已经把你们精彩地发言、团结合作的精神用邮件发给了山上的小猴子,聪明又调皮的猴氏三兄弟想和大家比一比,在去花果山的路上,为你们设下了三个机关,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小猴1: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10÷2=12÷6=8÷2=
10÷5=12÷2=8÷4=
要求:a.自己小声说一说,有问题找老师或同桌帮忙。
b.你觉得哪个说得最棒,就说哪一个。
c.你发现每组题有什么特点。
2、小猴2:要求:把得数是5的涂成红色。把得数是4的涂成绿色。
8÷26÷310÷2
20÷524÷615÷3
18÷35÷130÷5
3、小猴3:送信。(练习五第三题)
卡片“信箱”贴在黑板上,请几位小朋友做邮递员来送信,比一比看谁送得又对又快。
师:得数是1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4、出示:(三只小猴子:欢迎到花果山做客!)
师:花果山上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下节课再去玩,好吗?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五、完成《课堂作业本》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第27—28页练习五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借助乘法算式想出除法算式的商。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借助乘法算式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以及集合、对应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预习作业:
预习课本第26页第4题
你是怎么列式?
每个式子什么意思?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式子:意思:
3×5=153个5总共是15人
15÷3=515人,平均3桌,每桌5人
15÷5=315人,每桌5人,平均分成3桌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去玩,你们想去吗?数学王国的国王听说咱们要去,非常高兴,他托老师给大家带来好多小礼物,他说:只要谁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就把礼物送给谁。你们想要吗?(随之出示漂亮的小卡片,卡片的背面是有趣的思维训练题)不过,去拜见国王的路上有很多困难,你们怕不怕?”
三、复习整理,巩固新知:
(一)活动一:向数学王国进发
1、师:为了顺利地见到国王,让我们先做做操,把身体锻炼好吧!拍手操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师:听,列车开过来了,让我们乘坐列车出发吧!(课件出示小火车,每节车厢是由一道道填空题组成,并伴随着火车的声音。
()四十二三()十五四()二十四
二()一十()六三十六三()十八
(二)活动二:进入数学王国
1、师:进入数学王国,先要进行测试,只要我们都做对了,就能顺利进入下一站,你们有信心吗?好,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最细心,能顺利进入大门。现在做课本26页的第6题。
2、课件演示校对答案,同桌互改。
(三)活动三:走“迷宫”
师:欢迎小朋友进入下一站。看这是一座“迷宫”,走“迷宫”的规则是:自己在“迷宫”的外围找到入口和出口,按着一定的顺序走。说说你是按什么走的?(课件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切换。)
(四)活动四:算对了,“kitty猫”就和你做朋友。课件出示课本第26页第5题。
(五)活动五:看谁先到家。(练习五第11题。)
四人小组竞赛,派代表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你们啦?(课件出示“kitty猫”),“kitty猫”夸大家今天表现得很好,都是爱动脑筋,聪明的孩子,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大的收获,有信心吗?
五、完成《随堂练习》

用2-6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29页例3。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预习作业:
1、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列式解答
1)拿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
2)拿12根小棒,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列式计算(出示课件)
1)把24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10里面有几个2?
3)15里面有几个5?25里面有几个5?
20里面有几个5?10里面有几个5?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出示课件,演示两种摆法)
1)
12÷3=4
2)

12÷4=3
二、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喜欢玩的一些游戏)
师:瞧,这些小朋友玩的多开心。说一说你看到什么(出示图片第29页例3主题图)
三、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师: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a、一共有多少学生?b、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c、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2、解决问题。
师:你们真不简单,一幅图提了三个问题,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如何解决。
生:3×5=15。
师:你能说说这样计算的理由吗?(学生陈述理由,复习乘法的意义)
师:那(2)、(3)这两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3、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15÷3=5(人)15÷3=5(组)
(1)师:能z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
生:因为这道题是要把15人平均分成3组,所以要用除法计算。
(2)师: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这个算式的意思就是把1人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5人。
(3)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3)。
4、比较沟通。
(1)师: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的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1:我们发现这三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只不过条件、问题调换了一下位置,所以用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生2:我们发现这三道题的算式是有关系的。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就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或者商,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除法版式中的被除数。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不仅解决了这三个问题,而且还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5、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1)师:看,又来了3个小朋友,(板书:又来了3个小朋友)那每组应有几人?你是怎样算的?和组里的小伙伴说一说。
(2)师:如果又来了一人,这时还能平均分成三组吗?为什么?
(3)学生汇报
四、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师:今天学习的知识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巩固练习
1、第24页第9题。(课件出示)
①请学生观察情景图后,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的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
②再加10人平均分到每个小组里,每个小组有几人?两种方法解答,课件演示。
③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完成第30页的练习六的的1题
口头编题,学生独立完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列式;30÷5=6(个)
3、完成第30页的练习六的的2题
学生观察图后,口头编一道应用题。学生独立完成
列式:18÷6=3
4、完成第30页的练习六的的3题
学生观察图后,编一道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受除法问题,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和“平均分成几份”引出可以用除法计算;由于对除法算式的理解不够,个别学生将除数与商错位。
六、完成《随堂练习》
附: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15÷3=5(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15÷5=3(组)

用2-6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练习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第30页练习六。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会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预习作业:
1、花儿后面藏着几?
6÷212÷320÷410÷218÷6
18÷620÷524÷625÷512÷2
2、有9个■,每3为一堆,可以摆几堆?
有24个★,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几个?
有12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说一说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2、列式:
9÷3=324÷6=412÷4=3
二、解决问题练习
1、第29页“做一做”。(课件出示)
①请学生观察情景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②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的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一部题。
③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小刺猬要运走12个苹果,每次运3个,要运几次?12÷3=4(次)
2、当小刺猬把水果运回家时,发现家里来了3个客人,它们送了很多萝卜给小刺猬。
小刺猬想: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只小兔,每人得几个?12÷3=4(个)
3、小兔对刺猬说:“30根萝卜,每筐装5个。”小刺猬想:“要几个筐啊?”
30根萝卜,每筐装5根,需要几个筐?30÷5=6(个)
4、小刺猬拿出家里的筐一看,只有5个筐,不够怎么办?
我只有5个筐,怎么装?30÷5=6(根)
5、小猴送来了24只桃子,小刺猬想把桃子分给客人。
小猴带来24只桃子,每个客人5只桃子,够分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0页的练习六的的1题
口头编题,学生独立完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列式;30÷5=6(个)
2、完成第30页的练习六的的2题
学生观察图后,口头编一道应用题。学生独立完成
列式:18÷6=3
3、完成第30页的练习六的的3题
学生观察图后,编一道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受除法问题,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和“平均分成几份”引出可以用除法计算;由于对除法算式的理解不够,个别学生将除数与商错位。
四、完成《随堂练习》

5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31页例4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具、学具准备:依据教科书第31页的例4情景图制成的课件。
预习作业:
1、把24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自学例4,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24÷4=6
2、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商店吗?今天小明和小芳来到了小小商店,同学们猜一猜他们要买什么东西呢?(出示依据例4制成的课件)
让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观察到的情况。并汇报小组解决的步骤。
二、探究新知
1、发现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师:小明和小芳到底要买什么呢?他们在说什么?(出示售货员和小朋友的对话)
学生读出现的对话。在这个基础上,呈现出要解决的问题。
师:小明说要买5辆小汽车,小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生:小明应付多少钱?
师:怎样才能求出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呢?要求出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应先知道什么?怎样才能求出。现在小组讨论一下。
各小组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适时给各组适当点拨。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知道要解决提出的问题,需要先解决“买一辆汽车用多少钱”的问题。
师:要求出“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同学们看看从哪里我们可以知道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
生:从售货员阿姨说的“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可以知道一辆小汽车的价钱。
师:一辆小汽车多少钱?怎样列式?
生:12÷3=4(元),买一辆小汽车需要4元。
师:知道了一辆小汽车4元,那么5辆小汽车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
生:4×5=20(元),买5辆小汽车需要20元。
2、总结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都很好,那么谁能通过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个问题,说一说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学生发言,共同总结出: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缺少什么信息数据,就把它当作为先要解决的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获得需要的信息数据,才能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
数学活动:学生说要买商品,提供条件。要求学生想付多少钱,要先求什么。
条件:(1)3元可以买10本练习本。
(2)5只小熊猫15元。
(3)10元可以买1个小娃娃。
(4)18元可以买3个篮球。
(5)买10支铅笔只需5元。
(6)12元可以买4个铅笔盒。买7个地球仪要付56元。28元可以买,两副羽毛球拍。
(7)买6个闹钟需要36元。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怎样去解决问题,学会了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找出所需要的信息,如果缺少了什么数据信息,就把它作为先解决的问题,最后解决提出的实际问题。
五、完成《课堂作业本》

除法应用题练习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第32页34页练习七的第4—10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问题的特点,能正确解决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巩固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乘除法的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习重难点:比较熟练地解答乘除法的应用题。
预习作业:第33页练习七的第7题。
一、预习反馈
课件出示第33页练习七的第7题,复习口诀求商及计算的方法
二、指导练习
导语:“六一”儿童节快到,我们要把校园打扮一下。你们愿意帮助老师一起做吗?
1、第33页练习七的第2题
1)2张纸可以做8朵花。做16朵花,需要几张纸呢?8÷2=4(朵)4×5=20(朵)
2)做16朵花,需要几张纸呢?
8÷2=4(朵)16÷4=4(张)16÷8=2(朵)2×2=4(张)
2、第32页练习七的第3题。(课件出示)
1)平均分给4人,每人几个气球?8×3=24(个)24÷4=6(个)
2)平均分给6人,每人几个气球?8×3=24(个)24÷4=6(个)
3)每人6个气球,够分吗?
3、出示依据教科书第31页“做一做”制成的课件。
请学生看题,提醒学生想一想,要解决“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这个问题已经有什么数据(小朋友设计的“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和“两组盆花,每组有9盆花”),还缺少什么信息数据(一共有多少盆花?)。应怎样解决?可先让学生自已尝试解决。学生完成后,请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促使学生弄清楚解决用乘法和除法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步骤。
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和除法计算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2页练习七的第5题
看图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2、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好。(完成第32页练习七的第7题)
3、完成第32页练习七的第8题。
看图口头编题,在说以说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问什么?
4、完成第32页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疑
5、完成第32页练习七的第10题
看图口头编题,在说以说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小猴的只数是小兔的3倍。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四、完成《课堂作业本》

7整理和复习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P35《整理和复习》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悉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整理过程,体验归纳整理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对2-6的口诀进行整理。
预习作业:
整理和复习2-6乘法口诀求商,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可以表格、画图等各种形式。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今天小鹿和同学们一起整理和复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它很想知道哪些小朋友学得好。请同学们把你们的预习情况反馈一下。
二、创设情境,整理口诀:
1、小鹿是个爱学习的小动物,它很想知道2-6的乘法口诀有多少句,你们知道吗?请你们同桌合作,一个背另一个数,然后交换背。(2-6的乘法口诀有20句)
2、小鹿说:“乘法口诀有什么本领呢?”你们能告诉它吗?同桌先讨论一下,再汇报。(乘法口诀不但能计算乘法求积,还可以计算除法求商呢!)
3、请你根据口诀写出两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三六十八四五二十三四十二
()()()
()()()
()()()
()()()
有的口诀写出两个算式,你知道有哪些口诀吗?(指名回答,师板书)
4、小结:原来口诀的本领可真大,记住它不仅能计算乘法,还能计算除法呢。
三、用口诀,综合训练:
1、独立完成P35第1题,看图写算式。
2、指名说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乘除法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然后汇报)
4、玩气球游戏。
①(课件出示P35第2题)小鹿和公鸡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戏。(游戏规则:每次两位同学参与,一位当公鸡,一位当小鹿,小鹿问公鸡算得数并快速说出口诀。)
四、实践拓展
1、出示P35第3题主题图:
2、引导有序观察。
3、汇报你的发现。
4、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口述数学问题,集体解答。
一、全课总结。
六、完成《课堂作业本》

二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青岛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青岛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_一__年级班主备人授课人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设有一个信息窗,以“下雨了”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通过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引起学生对认识钟表的需求,体会认识时刻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自主练习,认识钟面,认读“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个时刻。其中,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时应注意加强直观操作。

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感受时间的意义。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重点
难点重点: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
难点: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教学措施1.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2.人文思想贯彻教材其中,无声的画面效果营造一个个浓浓的“情”字。

教学准备钟表模型
课时安排2课时

课题:信息窗一:下雨了学看钟表(11页)

一年级班主备人授课人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感受时间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中,认识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个性化修改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钟表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出示老师与小力通电话的情景。放大出示小力家的钟面,提问:“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刚才许多小朋友都知道了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看来你们已经认识了钟表。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小钟表,观察小钟表,你会有哪些发现?把你看到的和知道的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小钟表放在实物投影上边指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边演示边介绍)
教师:(屏幕上出现钟面。配合教师讲解闪烁)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字,还有12个大格;钟面上还有两根指针,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分针闪烁,并出示“分针”二字),这根又粗又短的针叫时针(同上)。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学生用手势表示)
师:自己动手让你的小钟表转起来。(学生操作)
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小力是5时到家的,下面还有几个钟面,你能读出每个钟面上的时刻吗?
(屏幕上逐次出示10时、8时、3时三个钟面,让学生认读,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认读的。)
教师任意说一个整时的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订正。
指一名学生说整时的时刻,其他学生拨表,同位互相检查。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
师:谁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继续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分别出示老师与小云、小青、小林通电话的情景。分别放大出示小云、小青、小林家的钟面,提问:“小云、小青、小林分别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小结、引导得出“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的读法。
教师任意说一个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集体订正。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自主练习第3题)
让学生完成教材12页的空,集体订正。
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让学生观察自主练习第5题的图,会发现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使学生明白一天有两个8时。
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讲数学故事,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培养学生初步的时间观念,教育学生养成有规律作息的良好习惯。
课堂总结:

课题:综合练习课我学会了吗?(15页)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个性化修改
教学重点难点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教学准备钟表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忆一忆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二、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课件演示旗杆在四个时刻(四个时刻用钟表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各小组选出代表,组间交流各组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小结,及时发放丰收园里的大苹果。
三、巩固拓展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14页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谈体会,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5页第6题,做后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复习提纲(冀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复习提纲(冀教版)
一排列问题
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能够按照事物的排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表内乘法和除法
1、能够根据口诀写乘除法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乘除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倍数问题。
3、余数问题。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除数一定要比余数大。
37÷8=4……5(余数)读作:三十七除以八等于四余五。
3、读作、写作及口诀。
三观察物体
1、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
2、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和宽。知道长方体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3、正方体的特征。知道正方体的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4、球的特征。中心到表面的距离都相等。
四统计
能够根据数据画出条形统计图,并解决实际问题。
五认识1000以内的数
1、以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
2、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
3、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六方向与路线
1、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它七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3、能辨别八个方向。
七千克和克
1、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3、千克用“Kg”表示,克用“g”表示。
4、根据天平的状态判断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
八四边形
1、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2、正文形的特征。正方形4条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并能分别画出。
4、会用七巧板拼图。
九加减法
1、掌握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几百几十加、减整百或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并能熟练的口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秒》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秒》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秒的认识。课初我首先出示一幅学生熟悉的百米赛跑的场景图,通过交流小朋友跑100米所用的时间引入“秒”,使学生感受秒也是一个时间单位,并且是一个很少的时间单位,产生学习秒的心理需求。接着说明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结合直观的钟面让学生认识秒针,使学生知道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接着我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钟面上秒针的走动过程,发现秒针走60个小格的同时,分针走1个小格,从而得出秒和分之间的进率。

然后我介绍常用的电子表和秒表,让学生学会读电子表上显示到秒的时刻,并让学生知道赛跑时常用秒表来计时。

练习主要采用课本“想想做做”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秒是一个很小的时间单位,初步建立1秒的时间概念。第1题的教学,我让学生看着秒针的走动拍手,以拍手的动作感受1秒的持续时间。第2题,因为学生自己操作较难,我先指名几个学生进行示范,分别测试他们做一次深呼吸、跳绳20下以及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各需要几秒,接着同桌进行合作完成任务,让学生通过对几秒、十几秒的体验,进一步建立关于秒的时间观念。第3题让学生30秒内背诵乘法口诀,一方面巩固了旧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30秒的持续时间。其中还有一题,在让学生从1数到60,这题是让学生利用对1秒时间的初步感受,合理控制数数的速度,以进一步让学生体验1秒、1分的持续时间,但学生数的过快,不到一分钟就可以数完60个数。课后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一般,还需要加强指导练习。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冀教版)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本单元教材分析
(内容、体系及前后联系)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上,认识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和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第1课时,在学生动手拼、摆图形的过程中,探索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第2课时,教材设计了两个学生熟悉的事情,学习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本单元教学目标、
要求1、通过拼摆、交流、观察等活动,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
2、结合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3、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积极参加操作、拼摆、交流活动,发现和欣赏图形排列的美妙。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重点、难点、关键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会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充分拼摆、交流、观察。
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为学生提供充分拼摆、交流、观察等活动的机会。


共3课时

排列问题………………1课时

排列组合…………………1课时

机动……………………1课时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教学内容排列问题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拼摆,交流,观察等探索稍复杂图形的排列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图形排列中的简单规律,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心里体验,发现和欣赏图形排列的美妙。
重点
难点
关键能发现图形排列中的简单规律,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课件及教具准备图片若干张方格图课时安排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摆一摆: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准备好的○,□,△图片各三张在桌子上有规律的摆成一排。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自己的摆法,告诉大家你摆的
(2)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自己的摆法,告诉大家你摆的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3)师:你可以怎么接着摆?下一组是什么?
对于不能出现的方法,师组织讨论。
1.自主学习
在九宫格里有规律地摆图形:
(1)出示3×3方格图,师提出要求:
师:这张方格纸有什么特点?
(2)师:现在要把这三种图形有规律的摆在方格中,要使每行或每列的图形相同,怎么摆?请大家试一试。
(3)师:谁把你的方法给大家说一说?
(4)师:如果要使每行或每列的图形各不相同,可以怎么摆?
(5)总结图形排列规律:
二.探索新知
师:这么多的排列方式,有什么规律吗?讨论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摆的情况。
交流摆的结果:
生:先摆3个○,又摆3个□,再摆3个△。规律是3个○,3个□,3个△。
生:再摆3个○,3个□,3个△。
生充分交流,学生可能有图形位置不同的摆法,师给与肯定。
生:每行有3个方格,每列也有3个方格。
生:一共有9个方格。

生动手摆,师巡视。

全班充分交流学生的不同摆法。

生讨论,总结规律:
三种图形依次摆放,一个一个往第一个格摆。




习1、3页第1题: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各种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想一想空格中应该放哪种花。
先讨论一下,再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2、书3页第2题:同学们都喜欢玩扑克牌,谁知道扑克牌中有几种花色?都是什么?
先照书中样子摆一摆,再发现摆的规律,并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板书设计排列问题

把○、□、△图片各3张,有规律的排成一行。
1、○○○△△△□□□
2、○□△○□△○□△
3、○□△○○□□△△
把它们有规律地摆在下面的方格中。

业练习册
课后反思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教学内容排列组合(4、5页)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探索,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规律。

2.在进行探索,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联系,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重点
难点
关键在进行探索,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课件及教具准备照片,照相机课时安排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对话引出课题:
师:大家都拿了你最喜欢的照片,谁来说一说你的照片上都有谁,你们照相时站的位置。
2、师:谁来说一说如果照片上是两个人,能照出几种不同的照片?
二:探索新知:
1、师:如果照片上有3个人,你们说能照出几种不同的照片?
2、师:现在咱们找3个人来试一
试,看结果。
3、师:请你用不同的表示方法把照片表示出来。
4、交流表示方法。
5、给照片分类总结简单规律。

三:应用
1、乓球比赛:
师:看教材,谁来说一说结果可能有几种?
集体整理比赛情况。明确3个人共6种可能。
生交流照片的照时站立位置。

生:能照出2张照片。

生答案不一。

交流照相结果,师板书在黑板上。
结论:照出6张照片。

生操作,师巡视。
交流时师给与肯定。
明确:同一人在一个位置可以照出2张照片。

充分交流表达结果和想法。
生:假如聪聪得第一,有两种情况。
生:假如小强得第一,有两种情况。
生:假如亮亮得第一,有两种情况。



习1、3和7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个不同的两位数。它们分别是____。

2、把下面3个玩具按不同的位置摆放,有()种不同摆法。
小狗小马小熊

3、口算。
63-20=25÷5=34-14=
77+9=36+20=30÷5=
6×4=96-9=25+25=
板书设计排列组合
三人照相。爸儿妈妈儿爸儿妈爸爸妈儿儿爸妈妈爸儿共6种。
乒乓球比赛
小强第二聪聪第三
亮亮第一{
聪聪第二小强第三

亮亮第二聪聪第三
小强第一{
聪聪第二亮亮第三

亮亮第二小强第三
聪聪第一{
小强第二亮亮第三

业练习册
课后反思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交流、观察等活动,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
2.解决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3.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积极参加活动,发现和欣赏图形排列的美妙。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重点
难点
关键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课件及教具准备照片,照相机课时安排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1、了解知识窗:知道有关飘虫的知识。
2、观察情景图:
师:看课本6页的图,观察这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二.合作学习:
1、师生完成7×1的算式和口诀。
师:一只瓢虫有7个点,算式是什么,口诀呢?
2、小组合作学习7的乘法口诀。
师:两只瓢虫身上有几个点?怎样列乘法算式?可以总结出什么口诀?3只、4只、5只、6只、7只呢?有关7的乘法口诀请大家小组合作总结。
3、全班交流算式和口诀。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答案?
4、总结7的口诀特点:
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
1、齐读7的乘法口诀,把7的算式和口诀写在书上。
2、默记7的乘法口诀,然后背诵口诀。生交流信息:
看见有7只瓢虫,每只瓢虫的身上都有七个点等.
算式是:7×1=7
口诀是:一七得七

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

生说时,师板书。

给大家充分时间表达自己的方法.

同桌检查,师巡视。

师抽查。




习1.练一练第一题
师:现在请同桌两人做对口令游戏,一人说口诀的一半,另一个人说另一半。
2.练一练第二题
师:小孔雀看大家表现得都很棒,它们也高兴的开屏了,它们希望同学们能帮助它们把算式补充完整。
把答案写在书上.全班交流方法和答案,重点说应用的口诀.
3.练一练第三题
师:现在我们做找朋友游戏,连线在书上。
交流时说算式和口诀。
4.练一练第四题
师: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写完后同桌交流,说一说用哪句口诀计算。
板书设计7的乘法口诀
7×1=7一七得七
7×2=14二七十四
7×3=21三七二十一

7×4=28四七二十八
7×5=35五七三十五

7×6=42六七四十二

7×7=49七七四十九


业练习册
课后反思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练习课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交流、观察等活动,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
2.解决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3.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积极参加活动,发现和欣赏图形排列的美妙。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重点
难点
关键重点: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难点: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关键:积极参加活动。
课件及教具准备小黑板。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先找规律,再画上合适的图。
(1)○●○●●○●●●()。
(2)☆★☆☆★★☆☆☆★★★()。
(3)◇◆△▲◇◆△▲◇◆△▲()。
2、我会填。
(1)7和4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个不同的两位数,它们分别是()。
(2)7、5和4三个数字可以组成()个不同的两位数,它们分别是();可以组成()个不同的三位数,它们分别是()。
(3)7、4和0三个数字可以组成()个不同的三位数,它们分别是()。
5、我算得很认真。
74-50=25÷5=34+15=7+35=
48+9=24÷4=18÷6=42-6=
6×6=77-8=45+45=27+28=
6、数学思考。
晓云、小冬和小芳进行羽毛球比赛,比赛的结果可能有几种?
(1)晓云第一,小冬(),小芳()。
晓云第一,()第二,()第三。
(2)()第一,()第二,()第三。
()第一,()第二,()第三。
(3)()第一,()第二,()第三。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8、9页)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过程。

2、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问题,正确计算7以内的乘法。

3、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
难点
关键重点:正确计算7以内的乘法.。难点: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问题。关键: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件及教具准备口诀卡片课时安排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问题情境
1、师:谁知道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请你给大家讲一讲.
2、师:大家看书,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干什么呢?
二、自主探索
1.师:在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2.师:现在请大家帮小矮人解决这个问题。
3.全班交流学生的不同算法
师:请你把你计算的结果和方法给大家说一说?
明确7×3和3×7都用三七二十一这句口诀.

4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交流时教师重点说一说每个算式运用的口诀.
请一名学生给大家讲故事,师简单介绍。
生:在吃饭.。生:白雪公主在拿盘子等。

生:小矮人问: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生自主探索,师巡视。

生:求3个7是多少?算式是:3×7=21口诀是三七二十一
生:7×3=21口诀是三七二十一

生:一共有多少汉堡?2×7=14和7×2=14
口诀是二七十四
生:一共有多少根薯条?7×7=49
口诀是七七四十九
生:一用有多少个鸡块?
4×7=287×4=28
口诀是四七二十八
生:一共有几杯牛奶?
1×7=77×1=7
口诀是一七得七




习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大家真棒,解决了那么多问题。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用乘法计算。请大家先观察图,蓝灵鼠要我们帮他解决什么问题?交流所观察到的信息,再独立解答,进行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我出一句口诀,同学们说出用这句口诀能算出的两个算式。
师:现在请大家完成书中的第2题。
3.练一练第3题
师:先计算出答案,再把结果按大小排序。
4.练一练第4题
师:现在我们进行计算比赛,看谁计算的又对又快。
四、问题讨论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生:一个大桶能装三瓶水。
生:一瓶能装七杯水。
生:1个大桶能装多少杯?
师:那么1个大桶能装多少杯?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也可以画画图。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设计7的乘法口诀
3×7=21口诀:三七二十一
7×3=21口诀:三七二十一
7×7=49口诀:七七四十九
2×7=14口诀:二七十四
4×7=28口诀:四七二十八
1×7=7口诀:一七得七
因为1大桶水=3个水瓶的水,1个水瓶的水=7个水杯的水,
所以1个大桶能装21杯水。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是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

1.表内除法

(1)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三册里,现在是乘法口诀全学完之后,再学习。

(2)仍分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

2.万以内数的认识。

(1)仍分两段: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

(2)不同的是:提前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义教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中)。

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2)增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

4.量的计量

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5.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

(1)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继续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

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6.解决问题

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单独安排一个单元。

2.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其他教学内容安排例题或练习。如,在“克和千克”(第87页的内容、第89页第7题)和“统计”(第113页第3题)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习。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与变换(包括:平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

(三)统计(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仍然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四)实践活动(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两个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该怎么呈现,这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的。就目前,我们认识的水平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如“生活中的数学”。二是单独安排,大体上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在活动中巩固数学知识。2.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体会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体会、应用数学知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有多重”,属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数学知识,这些活动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的,由此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列的简单排列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各单元介绍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

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

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并解决问题。

同前几册一样,教材仍然在单元之前,安排一个大情境,引出后面的几个例题。每个例题的情境或是主题图的一个局部,或是主题图中某一情节的发展,使学生在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境中学习不同的内容,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1)主题图以学生熟悉的“游乐园”为背景,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有多少人在玩沙包?”等等。从图中还可以得到其他信息,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2)对于每一例题中的问题,教材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解决。使学生感受到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

四、具体内容

主题图(游乐园情境)(P2~P3)

设计了四个活动:看木偶戏(包括正在看戏,以及准备去玩丢沙包的和准备来看戏的)、跷跷板乐园、玩沙包(包括正在玩和准备来玩的)、买面包。这些活动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

学生观察图时,开始说得可能比较概括,进一步引导他们描述每个情境时,为了更好地说明图意,最好把人物进行量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观点观察问题。

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学生可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对于一步计算的,可当时就让学生解答;对于两步计算的可以暂时留下,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由此情境,引出了后面三个例题。

例1(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1)由看木偶戏引出,通过人数的变动,教学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2)给出了学生三种不同的解法。

例2(教学使用小括号)

(1)是一个买面包的热闹场面,通过对话给出信息和所求问题。

(2)呈现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引出小括号。

练习一

第2题,所有信息、问题全通过对话呈现,以收集易拉罐为背景,渗透环保教育。第4题,以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为题材,

通过计算B组各队得分,既练习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又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5*题,是一个关于年龄的思考题,也需要用加、减两步运算来解决。有多种方法。方法一:方法二:

(1)过多少年爸爸50岁:50-35=15,(1)父子俩相差多少岁:35-8=27

(2)爸爸50岁时小朋友的年龄:8+15=23。(2)爸爸50岁时小朋友的年龄:50-27=23。

例3(教学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1)以玩跷跷板活动为实际背景,教学用乘加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2)教材提出“还可以怎样算?”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做一做P9

创设一个美丽的童话情境,让学生学习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可提出下面一些问题。

◎鸟:现在有几只鸟?(可用加、减两步运算解答)

◎花:一共有多少朵花?(可用乘加两步运算解答)

◎蜜蜂:有多少只蜜蜂在采蜜?(?)

练习二

第3题,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题,二年级上册出现过,是父女俩去海洋馆,算两人买票一共要花多少钱。这里是算一家三口逛动物园买票一共要花多少钱的问题,既可以用乘加两步运算,也可用连加进行计算。

第4题,与练习一的第4题对应,也是计算参赛各队的总分,只是这里其中一个条件要用乘法计算出。

第5*题,选做题,通过计算方木块的个数,既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又练习用乘加或乘减运算解决问题。

五、教学建议

1.注意例题与主题图的联系。

由于例题的情境都与主题图有关,所以在例题教学时,最好先由主题图引入,让学生看到情节上的联系,过渡比较自然,也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选取联系学生生活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教材中设计的场景均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情况、学生特点,选取学生感兴趣,又有一定实际价值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3.让学生自主选择解答方法。

这部分内容,每个例题都呈现了解答方法多样化的特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对于不同的方法都应给予肯定(如数的方法),保护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于解答方法的优化,要允许学生通过交流、反思自主选择。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一、教学内容

(1)除法的初步认识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解决问题”结合上面内容进行。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

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加强除法概念的教学。

(1)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过去只有一个(分木块)例题,教学“平均分”含义。

现在“平均分”专门列为一段(以毛毛虫的形式),安排3个例题,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为教学除法建立良好的认知基础。

(2)更加注重概念的本质特征。

除法不再从两种分法进行教学,而是建立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

两种分法安排在“平均分”中,作为分东西的不同分法。

2.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P14:展示了学生生活经验中不同的分法。

P23:利用学过的连加、连减和乘法的基础,呈现了学生自主探讨的不同求商方法。

3.解决问题结合相应的内容进行。

“解决问题”的内容,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除法两步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1.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1)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在建立“平均分”概念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平均分

主题图

(1)呈现了二(1)班学生分春游食品的情境,其中包含了四个“每份同样多”的例子:矿泉水每份2瓶,面包每份2个,橘子每份3个,糖每份6块。使学生知道分东西每份分得同样多在生活中到处存在,为引入“平均分”做准备。

(2)学生会列除法算式后,可以回过头来让学生用除法算一算主题图的每份东西的数量。充分利用主题图。

例1(引出“平均分”)

(1)由学生分糖和橘子的情景图引入,让学生说一说糖和橘子是怎么分的,糖每份几块,橘子每份是同样多吗,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

(2)看一看主题图中其他两种食品是怎样分的。

由上,引出“平均分”。

做一做P13

呈现10个面包实物图,把它们平均分成5份,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例2(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1)由主题图分橘子引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2)探讨分的方法:可能有的每次每盘放1个,有的每次每盘放2个,也可能两种方法同时并用,教材提出“还可以怎样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但可以问一问哪种分法比较快。

(3)通过操作、交流进一步体会:无论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做一做P14

呈现12瓶矿泉水的实物图,要求学生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说说是怎样分的。让学生再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学会平均分的方法。

可增加矿泉水的瓶数,如15瓶、18瓶,让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比较快的方法。

例3(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1)呈现了一幅学生准备租船的情境,要算租几条船,要用平均分来解决。

(2)可用直观方法,每4人站在一起,数有几个4。这里不要求列算式。

(3)学完除法后,可回头来列式解答。

做一做P15

用平均分帮助小熊解决分筷子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每位分几根。

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法。

加法:1位2根,2位4根,……6位12根。

减法:1位分2根,还剩10根;再给1位分2根,剩8根……。

乘法:1位2根,6位几根。

练习三

第1~2题,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第3~6题,用分实物卡片或连线等方法,寻求平均分的结果。

◆除法

例4(教学除法的含义)

通过熊猫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说明除法的含义(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由此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

做一做P18

通过多次平均分18块饼干,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熟悉除法算式的写法。

每次写出算式后,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例5(教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熊猫每4个一盘地分20个竹笋,分了5盘。使学生看到分的结果仍然是每份同样多,也是平均分,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由此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做一做P19

第1题

通过多次实际分○,熟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每次写出算式后,说说除法算式的含义,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练习四

第2、3题,都是把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分成了几份。

第4~6题,都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东西。

使学生看到实际生活中两种分东西的方法确实存在,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第9题,练习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填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为用口诀求商做准备。这样的练习可以经常做。

第8、10题,被除数可通过乘法求出,由此体会乘、除法的关系,为教学用口诀求商做准备。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分成两段。

(1)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的)。

利用学过的连加、连减和乘法的基础以及“平均分”的实践经验,促使学生自主探索不同的求商方法。

(2)被除数不超过36。(突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解决问题(结合除法计算出现)。

(1)在除法的初步认识中孕伏。P20第2、3题,体会生活中存在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中进一步孕伏。如P23例1,使学生在学习除法计算方法的同时,初步体会怎样用除法解决问题。

(3)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除法两步运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

内容的呈现,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素材。如P29例3(15个小朋友做游戏),P31例4(用儿童商店里购物情境展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除法计算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NextPage]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被除数不超过12,探讨求商的方法。)

(1)除法的结果,前面学生已学会通过分、连线等直观方法得出,这儿的重点是探讨求商的方法。

(2)从猴妈妈分桃,引出两个除法计算问题。

(3)第(1)题:多种算法:连减(算剩下的)、乘法口诀(算分掉的),小精灵用口诀求商。

(4)提出:你喜欢哪种方法。让学生通过探索和交流不同算法,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快。

(5)第(2)题,鼓励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但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法。

例2(被除数不超过36,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

(1)呈现学生植树情境,用乘法算出一共栽了多少棵树(一个乘法算式)。

(2)结合情境和乘法算出的结果,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列出两个除法算式,对照乘法算式,想口诀求商。

(3)“你是怎样算的?”组织学生交流,加深对用乘法口诀求商思路的理解。

做一做P24

第1题(被除数不超过12,配合例1)

没有插图和乘法算式,每组是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鼓励学生直接想出用哪句乘法口诀求商。

第2题(被除数不超过36,配合例2)

乘法算式和相应的两个除法算式编排在一组,帮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掌握求商方法。

填完得数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明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练习五

第1、2题,根据除法算式的含义,去解决实际问题。(题目中没说平均分,但所提问题是关于除法的,其根据是题目中的除法算式。)

第1题,根据除法算式的含义,看图提出“每个同学分几个气球?”再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第2题,数出鸽子的只数,鸽房的个数,根据算式中的“÷”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要求用乘法口诀求商。

第7题

练习用一句乘法口诀说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体会乘除法的关系,为熟练求积求商做准备。

使学生明确:当两个因数相同时,只有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第12题,平均分的实际应用,为教学解决问题做准备。

解决问题

例3(教学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呈现15个小朋友做游戏的情境图(3组,每组5人),由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分别提出两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式解答。

(2)紧扣题意说明单位名称的写法。

(3)“如果又来了3人,每组平均应用几人?”

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对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

直接把又来的3人,每组分1人,得到每组平均6人。

列除法算式计算:18÷3=6。

做一做P29(获得初步的提出除法计算问题,并加以解决的经验。)

设计了一个小刺猬运苹果的童话情境,从中教材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每次运3个,几次可以运完?让学生解答。

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还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练习六

第1题,用对话形式给出了部分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其他信息(有5个人)比较隐蔽,需要学生自己去找。

第3题,开放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解决的问题。

例4(教学用除乘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1)设计了儿童商店购物的情境,通过对话呈现了需用除法和乘法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这种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

(2)通过小精灵明明和聪聪的对话揭示解决问题的步骤。教学时,可让学生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仿照教材,看图提出类似的问题,并加以解答。

做一做P31(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如,问题不变,改条件:“每3盆花摆一个图案”、“每2盆花摆一个图案”等。)

练习七

第1~4题,配合例4,其余是有关乘、除法的综合练习。

第4题,开放题,有不同算法。

先算每群兔子需要几个萝卜(3×2),再算3群要几个(6×3)。

先算一共有几只兔子(3×3),再算3群需要几个萝卜(9×2)。

第5题,信息资源比较丰富,给出了四种商品的价钱。

教材根据其中2件商品的价钱,提出了两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根据4件商品的价钱,学生自己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整理和复习

1.第1题:除法的有关知识: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2.第2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可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怎样想商。

3.第3题:解决问题:重点是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开放性。可提的问题:“几次运完?”“需要几辆车?”等。

练习八

第4题,开放题,可以提出不同的乘除法计算的问题。

一步的:18箱饮料,每人抱走2箱,需要几个人?

18箱饮料,每次运走6箱,要运几次?

二步的:18箱饮料,每次3个工人来运,每人运走2箱,需要运几次?

地上有12箱饮料,3个工人每人抱走2箱,原来一共有多少箱饮料?

第5题,联系实际的题目,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教学建议

1.让学生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概念是第一次出现,要让学生切实理解。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充分的体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2.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求商的过程。

3.合理地组织练习,完成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标。

表内乘除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要求比较熟悉的掌握,教师要合理地组织练习。

(1)经常安排与乘法口诀有关的练习。

经常练习2~6的乘法口诀

适当安排把口诀填完整以及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的练习。

(2)适当加强课堂练习的密度。

(3)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NextPage]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

一、教学内容

1.锐角和钝角。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中,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学习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角时,可以说“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只能说出红领巾上有角)。另外,掌握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2.平移和旋转(《课标》要求增加的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它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平移: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

旋转: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2.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3.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编排特点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

不管是锐角和钝角的认识,还是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概念,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介绍平移和旋转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概念。

认识锐角和钝角时,通过动手做、动手画锐角、钝角和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三种角的认识。

学习平移和旋转时,通过拉转圆片;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画出在水平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使学生感知旋转、平移。

四、具体内容

主题图P37

(1)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游乐场情境,包含了本单元涉及到的主要概念。

三种角。如,风车上相邻两片扇叶之间组成的直角,秋千架上的直角,观览车上的锐角,滑梯上的钝角。

平移和旋转。如,火车在铁轨上直行是平移现象,大风车、观览车、转椅都是旋转现象。另外,学生滑滑梯也是一种平移现象,但不同于本单元所讲的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的平移,而秋千、跷跷板都属于摆动现象。

(2)利用主题图教学。

让学生说说图上有哪里有角,哪些是直角,那些不是直角的角是什么角,从而引出锐角和钝角的课题。

学生掌握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后,可以让学生再次利用这幅主题图,判断一下图上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

教学图形变换时,既可以用主题图上的情境引入课题,也可以在学生学完了平移和旋转后,判断图上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锐角和钝角

锐角和钝角P38

(1)呈现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图上有直角,也有锐角和钝角。

(2)从图上抽取三个角的局部进行放大,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我们所要观察的角。通过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看到这三个角的大小不同。

(3)从实物图中抽象出角的图形,给出各种角的名称,并提供判断的标准。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编排顺序,符合儿童认识数学概念的规律。

做一做P38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折纸、用铅笔搭、做活动角),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还可以设计更多形式的活动。

此外,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通过多种活动认识各种角。

练习九

第3题

利用不同的工具(如三角板、直尺)画角。

画完角后,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判断是什么角,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判断。

第4题

用几个相同的三角板拼摆,初步体验几种常见角之间的关系。第1个图,两个三角板上较小的锐角拼在一起还是锐角,两个较大的锐角拼在一起是钝角;第2个图,三个较小的锐角拼在一起正好是一个直角;第3个图,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是一个正方形;第4个图,两个相同的三角形(与第1个图中的两个三角形相同,但拼法不同)拼在一起是一个长方形。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还可以自由地拼摆,拼完以后再说一说各种角的关系。

生活中的数学P40页

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这些物体上有直角、锐角或钝角,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平移和旋转

例1(平移)

(1)引入平移现象

教材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移现象:建筑工地上的升降机的移动、观光缆车和推拉窗的移动。

还让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利用教具或课件把平移的过程动态展示出来,还可以让学生表演帮助理解平移。

学生在描述平移时,可能说得不够准确,教师要注意及时点拨、引导。关键是把握住物体作平移运动时,本身的方向不改变。学生说出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

(2)在方格纸上平移

通过在方格纸上按不同的方向平移小房子,了解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以向上平移5格、向右平移7格示例,了解向哪个方向平移多少格的意思,其他两种情形让学生填完整。

学生很容易对移动几格造成错觉,会错误地把移动7格理解成两个房子中间的空格是7格,教学中可以通过用学具展示平移过程加以引导。

还可以利用这个图进行进一步的巩固练习,如提问:最右边的房子向哪个方向移动多少格就回到原来的位置了?

做一做P42

让学生利用学具,用平移的方式画一排小鸭子,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教学时,先让学生想:怎样才能使鸭子学具的移动是平移?启发学生在教材上的鸭子底部向右画一条横线,以这条横线为基准,画出的鸭子就是平移得到的。当然,不必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这种方式来画,只要学生能基本按照平移的思路来画就可以了。

例2(旋转,编排思路与平移基本一致。)

(1)通过生活中旋转的实例使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现象,并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2)教学时,只要学生举出的例子大致符合旋转的概念就可以了。关键是把握住物体旋转时,是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作圆周运动。

做一做P42(很有意思、非常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

圆片上按一定比例涂上红、黄、蓝三种颜色,快速旋转以后,看到的是三种颜色混合后的一种颜色,按照光学原理,看到的应该是白色,但在实际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粉红色。

不必向学生解释这一现象的原理,只要让学生通过活动看到旋转可以引起这么神奇的结果,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可以了。

还可将书后P129中的其他圆片,做成旋转学具,拉一拉,看看颜色有什么变化。

练习十

第2题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画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先把每个点平移后的位置找到,再连起来,就是平移后的图形。

第4题

渗透了两次平移的思想。如左上角的小鱼可以通过先往右平移,再往下平移的方式,到达红色小鱼的位置。

学生涂完后,可以让学生观察这些小鱼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启发学生说出这些小鱼头尾方向相同的结论。

第6~8题

让学生利用学具通过拼一拼、拉一拉、转一转,在游戏过程中体会平移和旋转。

第7、8题还可以使学生体会组合的思想。活动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一共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案。教学时,重点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下,通过一些不合理的组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建议

1.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教学空间与图形的概念。

(1)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为此,在引入概念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

(2)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为学生准备其他的实物,帮助学生认识锐角、钝角以及平移、旋转现象。

2.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1)教学中可以仿照教材上设计的活动,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2)除了教材上提供的活动形式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例如,让一名学生站在教室里,演示一下分别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再如,让一组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旋转一下,或是拿一根线,一头拴上橡皮,在空中旋转一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3.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学时,要准确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要求。

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重点是让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知道它是锐角(或钝角)就可以了。

再如,本单元对平移、旋转主要是从生活化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学生大致能辨别这两种现象,并能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或旋转)。

实践活动:剪一剪

一、教学内容

内容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设计了两个比较简单的剪纸活动。

1.剪出排成一排的小纸人。

2.剪出围成一圈的小纸人。

二、目的

1.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感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通过观察图形的形成过程,找出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学生要求不易过高,有初步的认识即可。

三、教学建议

1.在剪纸活动中,注意让学生感受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

2.留给学生一定的创作空间。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比如蝴蝶、雪花等等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NextPage]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一、教学内容

第一阶段(第二单元):主要学习除法的概念,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二除段(本单元):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应用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三、编排特点

与原义务教育教材相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再分3小节编排,而是集中编排,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思路与第二单元基本一致: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结合计算学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主题图

(1)展示了准备“欢乐的节日”情境,其中有三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会自然地想到相应的除法问题,以其中的做小旗的问题引出例1。

(2)其他几个问题,教学例1之后让学生解答。

例1(主题图的继续)

(1)依次由其中的两个问题,引出除法算式56÷8、56÷7。

(2)引导学生探索56÷8的解法,56÷7由学生独立计算。

做一做P49

相关的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成组编排,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

练习十一

第5题,求一个因数和除数的练习。既体会了乘除法的关系,又锻炼逆向思维。

第7、9、11题,直接用除法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学生在二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在此基础

上,来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二个例题的层次: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及解答方法;例3,解决实际问题。

例2

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10根(2个5根)与5根”、“15根(3个5根)与5根”的倍数关系,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做一做P54

通过摆学具,直观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3

(1)脱离实物操作,利用文艺演出的情境,通过对话和舞台上清晰可见的跳舞人数,给出问题全貌:“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的几倍?”。

(2)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做一做P55

呈现运动会的局部场景:三组学生(跑步、踢球、练武术)。

根据各组人数的倍数关系,教材提出一个“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的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继续提问题。

练习十二

第1~3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第1、3题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教材只提出了一个,鼓励学生提出不同问题。

第4题,开放题。

第(1)题,要求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第(2)题,通过涂两种颜色的圆片,找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为减少涂色的盲目性,可先让学生填下表。

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另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你能提哪些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表中的某一种方法涂色,并根据涂色情况提出问题。

第7题,以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呈现数据。既体现了问题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又体现了条形统计图的直观性(可直观判断两种数据的倍数关系)。

第8题,第(2)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提高题。先想“去年妈妈几岁?小红几岁?”再求“去年妈妈的岁数是小红的几倍?”

2.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例4P59

(1)以一群学生在公园里,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2)有序出示两幅图表示上面情景,第一幅图隐含的问题是第二幅图所需的信息。

(3)两幅图有序出示,直观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序思路。

(4)自主探索,展示学生两种解法:分步、列综合算式。通过“你是怎样想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解法。

练习十三

第1、2题,允许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解答。组织学生交流,从他人的解法中感悟思考问题角度的多样性,不断拓宽自己的思路。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生已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数目大了些。因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2.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由具体到抽象。例2及“做一做”,都是通过具体活动,直观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由抽象回到具体。当学生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有初步认识后,可让学生摆学具表示:12是3的4倍。

3.加强基本练习。

整理和复习

1.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复习

(1)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先按乘法口诀表填出45个除法算式,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找出所有的排列规律:横向、纵向、斜着。

(2)按一定的规律整理除法算式。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如,按除数相同整理,按商相同整理等等,只要说的有道理,都可以。使学生通过合作进行“创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2.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

除了利用教材的素材,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学习资源。

练习十四

第3题,开放性很大,使学生通过从身边的事发现、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从数学化的角度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第7题,结合“按医嘱吃药”的生活实例,用乘除法两步运算解决“一瓶药够吃几天”的问题。

第8题,开放题。

给出了很多信息(通过情境和对话),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教学时(1)按一定的要求提问。如提出有关倍数的问题,或提出需用两步解答的问题等。(2)将学生有创意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解答。如,20元买冰淇淋和雪糕,可以各买几根?

第9题,通过游戏,复习“倍”概念。可让同桌两人进行类似的猜数活动。

[NextPage]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万以内数的认识: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编排特点

1.优化教材知识结构。

(1)仍分两段(同义教):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

(2)不同的是:把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和认数结合起来,有利于对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读写不再分开教学。把数的读、写、组成结合起来教学。

2.密切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培养数感。

(1)创设丰富的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情境。如体育馆、长江大桥、广场上的鸽子、空中气球、树林里的树、飞机、火车、轮船的速度及可载人数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大数,体会数在各方面的用处,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

(2)用生活中的用语“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等,描述数的关系。

(3)培养估计意识,增加近似数的教学。

3.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用木块数数(P68、P73),让学生在操作中领悟:一百一百地数十个一百是一千,一千一千地数,十个一千是一万。

整理万以内数位表,学生自己尝试制作数位顺序表。

四、具体内容

千以内数的认识

主题图P67

(1)呈现一个体育馆(能坐10000人)开运动会的场景图。

(2)猜猜大约能坐多少人,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培养数感。

也可使用本地(校)大型集会的图片,让学生猜猜其中的人数,感受大数。

例1(认识计数单位千)

(1)通过数方木块,认识计数单位“千”。

(2)“怎样数更大的数?”启发学生:一百一百地数。

(3)“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学生总结出:数更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做一做P68

克服数数难点,重点练习接近整百、整千数的下一个数该怎样数。

例2(教学1000以内数的读、写)

(1)写出计数器的数,再读出来,并说出各个数的组成。

(2)教学304、580时,提醒学生看哪位上没有珠子,该怎样读写。

例3(教学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1)借助计数器,直观比较,可以从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意义去比较。

(2)分两种情况: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

(3)不给学生概括比较数的大小的抽象法则。

做一做P70

第2题

通过在计数器上表示数,体会相同的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

可以在计数器上拨出一些类似的数,让学生加深体会。

第3题,通过“少一些”“多得多”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培养数感。

练习十五

第5题,借助行车距离,让学生看图填数,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第6题,估计书架上书的数量,培养数感。学生的估算策略可能很多,只要合理都应给予肯定。

万以内数的认识

情景图P73

(1)呈现壮观的南京长江大桥,给出其公路桥的长度和铁路桥的长度,让学生感受大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产生认识万以内数的需要。

(2)可以提供贴近本地学生的与万以内数有关的情境,增强学生对万以内数的感知。

例4(认识计数单位“万”)

(1)借助方木块和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数到一万。

(2)可以先用方木块数,再在计数器上数;也可配合着数:每用方木块数一千,就在计数器上拨上一千。

(3)提供创设更多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10000的大小。如

课前让学生数出10000粒粮食,课堂上交流是怎样数的,并感受10000粒粮食有多少。再让学生交流生活中遇到过的万以内数的情境。

例5(教学万以内数的读、写)

(1)用方木块表示数,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然后读、写,并说出数的组成。

(2)明确数位顺序,让学生制作数位顺序表。

例6(教学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1)同1000以内数一样(例2),借助计数器教学读写。

(2)总结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教学时可通过读写具体的数,进行总结。

例7(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有两种情况: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借助两种家用电器的价钱);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直接出数比较)。

(2)加强对容易出现错误的情况的指导,如2859和2895,3010和3100的大小比较等。

(3)可多提供有现实意义的材料让学生比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例8(教学近似数)

(1)不出近似数的概念,而是通过两个情境,对比育英小学和新长镇的准确人数和近似人数,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2)列举生活中碰到的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用途。

(3)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是唯一的,只要接近都可以称作近似数。

练习十六

第7题,可以在课外进行调查,课上交流。调查的内容也可以超出课本上的。

第9题给出三个数据让学生判断,判断的依据,是根据学生的对话,他们用“多得多”“少一些”来描述三种交通工具能坐的人数情况。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两类:(1)整千数的加、减法(可以归结为10以内数的加、减法)

(2)整十数、整百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可以归结为20以内的加减法)

例9(教学整千数的加、减法)

(1)通过计算老爷爷家新添的两件家用电器一共花多少钱,教学加法,通过计算冰箱比彩电贵多少钱,教学减法。

(2)鼓励学生探讨算法,但应通过交流优化算法。

例10(教学整十数、整百数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加减法对照编排,引导学生归结为2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计算。

数学游戏P82

猜数游戏,采取的策略可以很灵活。

五、教学建议

1.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本单元主要体现:

(1)在现实素材中感受万以内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

(2)体会万以内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进行估计。

(4)会用万以内数表示具体事物的数量和交流信息。

2.突出教学的重点,切实解决难点。

重点:万以内数的读写,数的组成,数位等。

难点:(1)数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2)多位数中的数位的意义,以及十进关系。(3)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NextPage]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一、教学内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编排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如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

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

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再如,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

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具体内容

1.主题图。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克和千克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地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3.认识常见的秤。

教材第86页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秤,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再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

4.解决问题。

教材第87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里买的苹果和鸡蛋的质量和数量,并推算一下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大约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素材提出一些计算的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5.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应给学生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在教学教材第87页“做一做”中第2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活动时,依次出示大家带来的物品,让每个学生都先估一估,记录下来,再选择合适的秤称一称,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6.练习十八

第1题和第2题,都是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练习,让学生读取常见的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

第6题,是先估测再实际测量的练习。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活动时,先让大家估测其中一名同学的体重,记录下来,再称出这名同学的体重,比一比,看谁估得准。重复上面的过程,直到称出组内每一名同学的体重,比较一下组内同学的体重,看一看谁最重,谁最轻。

第7题,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练习。教材呈现了“在水果店买水果”这样一幅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图,给出6种水果的价格,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并要求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NextPage]

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教学内容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编排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本单元遵循这一原则,为计算教学设计了坐船出游、收集矿泉水瓶等情境。使学生一方面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受到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本单元仍然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既呈现了口算方法,还出现了在脑中想竖式的方法;在教学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还出现口算的方法。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

3.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随着计算内容的进行适时安排一些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点,前面在二年级上册在100以内的加、减法中已经正式出现过估算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本单元共安排了5个例题。

情景例题教学内容

上船情境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

例2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

收集矿泉水瓶子例3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笔算)

例4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笔算)

例5加、减法估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与计算起了铺垫作用。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见下表)。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例如,一位数除多位数,试商时从被除数里减去除数和商的积,如果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比较熟悉,就能较快地判断出余数的大小以及商是否合适。

100以内的计算

口算

一年级(下册)笔算

二年级(上册)口算

二年级(下册)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1.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1)主题图。

教材在第91页呈现了二年级同学准备坐船“去鸟岛”的热闹场景。图中给出了二年级四个班各班的人数和船的限乘人数,为引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提供现实背景。

(2)例1

例1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其情境图是主题图的继续:二(1)班、二(2)班两个班正在上船,老师在问“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小精灵也在问:“二(3)、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教材从解决老师和小精灵的问题入手引出两位数的不进位加(23+31)和进位加(32+39),并通过对话形式给出了两个学生的不同口算思路,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两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之后,让学生解答自己对主题图提出的问题,并交流计算结果以及思路。

(3)例2

例2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其情境是例1的发展:二(1)班、二(2)班全坐下后,船上还剩一些位置,教师问:“还能上几人?”之后小精灵问:“二(3)班上一些人后,还剩多少人?”由此引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并呈现了学生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包括在脑中想竖式计算),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由于两位数加、减算理基本相同,通过例1,学生已了解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思路,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索解题思路,对于不同的方法,教师要给予鼓励。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开始学生可能比较慢,所以最初的练习要注意正确,不要强求速度,还可以适当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步骤,以后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如准备一些式题卡片)经常带着练习。

(4)练习十九

第3题,是实际应用的问题。教材给出了4件商品的价钱,让学生计算买两件商品要用的钱数。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按教材给的示范,计算阿姨买一个台灯和一个闹钟一共用的钱数,然后再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计算。

第8题,结合学生打篮球的情境,让学生用两位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题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除了计算教材上提出的问题外,学生还可以根据图中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科书第96页上面呈现的是一幅学生爱护环境,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境图:学生有的在捡矿泉水瓶,有的正将收集的情况记录在表里。教材通过解决从中提出的实际问题引出例3、例4。

(1)例3。

例3教学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教材以上面的情境图为实际背景,从“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引出解决“第一周、第二周共收集了多少个”的问题,列出算式180+340。教材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以两位数加为基础的几百几十加的口算、笔算方法,并以一个学生的疑问:“为什么百位上不是4?”引起对笔算中应注意的问题的思考。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然后分小组讨论怎么算,教师也可适时点拨: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答?由于前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学生已接触过转化的方法,这里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可能有的会想到把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十,转化为两位数加两位数来口算,也可能有的会想到列竖式计算。不管哪种方法都应让学生说说算理,同时提醒学生各种算法中应注意的问题。如笔算可通过启发性的问题:“百位上为什么是5,而不是4?”引起学生对进位时应注意的问题的重视。之后,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尝试一下其他算法,通过对照、比较选择出适合自己的算法。

(2)例4。

例4教学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教材仍然以例3上面的情境图为计算的实际背景,从解决“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多少个”的问题,引出340—180。计算方法探索的过程教材采取了与例3相同的方式,仍然呈现了口算和笔算的两种方法,同时以启发性的问题提醒学生笔算减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3.估算。

(1)例5

例5教学估算,仍然以收集矿泉水瓶为现实背景。教材给出一个表,表中呈现了学生四周收集的矿泉水瓶的数量,通过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引出估算(见下图),让学生探索解答方法,同时解决“大约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500个可以送一次)。教材给出了两对学生的不同解答策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估算,再进行交流,教师尽量把不同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到:(1)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计算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不同,如,估算第三、四周一共收集的个数,如果把192看成200,219看成200,估算结果是400个;如果把192看成190,219看成220,估算结果是410个。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只是一种稍微粗略些,一种稍微精确些。(2)在解决问题时,估算、精确计算可以同时采用。如,解决“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时,可以用估算,在解决“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时,可以精确计算。

最后,教材还提出“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提示教师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培养合理运用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2)练习二十

第3题,以种树为题材,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里只有一个问题,练习时,还可以让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如今年比去年多植多少棵),或者改变题中的数据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既增加了练习的密度,同时又使学生受到绿化环境的教育。

第4题,借助小明在一年间眼镜度数的改变,练习几百几十的减法,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爱护眼睛。此题应让学生通过计算,体会其中的用意。

第6题,通过计算从北京到大连的火车票比飞机票便宜多少钱,让学生体会估算策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7题,给出两种商品的价钱,判断妈妈的钱买这两种商品够不够,让学生通过解决这种实际问题,学习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估算策略。此题有多种不同的估算策略,如将两种商品的价钱245、187,看作250,190或200,200甚至是250,180,其中看作200,200的估算结果是400,与实际情况不符,这时需要通过交流、讨论,判断结果的合理性,调整估算策略。

第8题,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题,让学生估算一本书大约还有多少页没看。教材通过学生的自言自语给出全书的页数,通过翻开的书上显示的页码给出已看的页数。此题的第二个条件比较隐蔽,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

第10题,计算两个年级共需要多少个一次性的注射器,其内容是学生生活中的事。学生可能对一次性注射器不太熟悉,练习时,教师可作适当说明。

第12题,是联系生活实际的估算题,要求估算冷饮店一天卖出的冰棍和矿泉水的数量。学生估算出结果后,可以引导学生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预测冷饮店叔叔第二天两种冷饮的进货情况。如,矿泉水比冰棍卖得多,第二天矿泉水要多进些。

4.整理和复习

教材主要结合教科书第102页的第1、2题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结合第3题复习估算,教材创设了学生看木偶戏,需要估算一、二年级同时观看能不能坐下的情境,让学生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以及估算策略的灵活性。

复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可以让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如用口算的,在把几百几十归结为两位数计算后,要注意得数后面别忘了加0;用笔算的,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如果是进位加,在加百位上的数时,别忘了十位上进上来的数。

复习估算时,要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只要合理就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符。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教学的,如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都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如23+31,可以分解为:23+30=53,53+1=54。而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因此教学时,应注意相关内容的复习。

2.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内容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同时也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是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NextPage]

第八单元统计

一、教学内容

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编排特点

1.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统计学生体重的变化和视力情况、统计学生参加什么课外小组、过往车辆,调查同学们喜欢吃什么蔬菜等。

2.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如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动物卡片、什么玩具、喜欢吃什么主食、喜欢什么体育比赛等,了解到大家的爱好、特长是什么,知道一些生活常识等等,使大家体验到统计确实是很有用的。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教学内容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合理的预测,初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3、4题,让学生根统计结果据预测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什么车?根据五年级比二年级近视的人多,根据一周每天电视机销售情况和学生需要增添什么图书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初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

四、具体内容

本册教材与上一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在已经学习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复式统计表;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5个单位。

1.例1

(1)是在前面学习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测量体重的情境,通过统计全班同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时的体重,先分别用单式统计表表示,再引出复式统计表。

(2)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填写可让学生自主探索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

(3)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尤其是第3问,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做一做

课外小组的项目不一定适合所有学校,教师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

地使用教材。

3.例2

(1)是在前面学习简单的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某路口20分钟过往车辆的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认识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1格表示2个单位的基础上,体会1格表示5个单位的必要性。

(3)没有条件进行现场统计的学校,可通过放录像或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统计,统计时注意用画正字记录,便于用1格表示5个单位。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统计图,如果统计中出现不是整5的数据,可在条形图上方把数据标明,条形图位置要基本准确。

(4)回答问题,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第3小题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

4.做一做

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市场经济意识,体会统计在经

济活动中的作用。

5.练习二十二

第2题要对学生进行保护视力的思想教育。

第3~4题具有一定的弹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去调查收集数据,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五、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4.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

第九单元、找规律

一、教学内容

在学习了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后,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

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三、编排特点

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意贯彻《标准》的精神,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生活

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例如,在生活中,家庭和一些公共场所如商场、宾馆的室内装修有很多美丽的有规律的图案;在本单元开始设计了家庭厨房装修的画面,装饰的瓷砖都是有规律排列的,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四、具体内容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套教材注意体现这一要求,二年级下册教材继续学习找规律的内容。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1.主题图

教材的主题图设计了小东家厨房装修的画面,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都是有

规律排列的。排列的规律是这样的:在墙面和地面的每四组图形中,各有4种图形,每一行和每一列都有这4种图形,呈循环排列。在学生探索完它的排列规律后,安排了学生独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境。

2.例1

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设计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本规律与主题图是一样的;

区别是图形不再按行列方阵的形式排列,而是排成了一行,每组图形呈循环排列:从左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

3.做一做

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巩固例1的练习,没有任何提示,基本规律类似,只不过每组图形循环变化的方向相反,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

4.例2

例2是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与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类似的地方是:

无论是图形还是数的排列,不再研究形状和位置的变化,而是研究数量的变化,图形的变化也要通过计算相邻两项数量的差来找出规律。与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不同的地方是:它的规律是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是1。而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数列本身就是一个等差数列。

5.做一做

例2下面的做一做与例2类似,区别是相邻两项的差组成的新的等差数列,等差的差不是1,是2。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启发学生通过迁移类推完成。

6.练习二十三

第1题与例1基本类似,不同之处是图形按顺时针旋转循环,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的题型与前面学过的略有不同,在一年级上册思考题中出现过类似的习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3题启发学生根据学过的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来思考(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每一项上的数的10倍是后一项上的数。

第7题启发学生根据数位知识思考。

第8*题第(1)小题是著名的裴波那契数列,从第3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教师可向学生略做数学史料的介绍。第(2)小题是等比数列,每个数都是前一个数的一半。

练习二十三的最后是思考题。是一个特殊的数列,每一个数是这个数所在项数的平方。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青岛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