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十章《浮力》知识点整理

幼儿园知识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05

第十章《浮力》知识点整理。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十章《浮力》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十章《浮力》知识点整理
10.1浮力(F浮)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产生原因: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控制变量法):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

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10.2阿基米德原理
1.实验: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1,小桶所受的重力G2;
②把物体浸入液体,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1,(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G1-F1)并且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
③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总重力G3,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G排=G3-G2。
2.内容: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3.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4.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大小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动状态无关。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物体的浮沉条件:
状态F浮与G物V排与V物对实心物体ρ物与ρ液
上浮F浮>G物V排=V物ρ物ρ液
下沉F浮<G物ρ物ρ液
悬浮F浮=G物ρ物=ρ液
漂浮F浮=G物V排V物ρ物ρ液
2.浮力的应用
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
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或下潜。
3)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来改变浮力。
4)密度计是漂浮在液面上来工作的,它的刻度是“上小下大”。
4、浮力的计算:
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称量法:F浮=G物-F拉(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测力计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漂浮悬浮法:F浮=G物
阿基米德法:F浮=G排=ρ液gV排(当题目中出现体积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延伸阅读

第十章极地地区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十章极地地区》,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十章极地地区
一、素质教育目标
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具学具准备
地球仪、南北两极挂图、南北两极景观图片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共同讨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指导学生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南北两极地理位置
(2)南北两极环境特点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地球仪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从而思考形成极地气候的原因。
(2)从海陆状况、气候状况、资源状况、代表动物入手分析南北两极的差异。
(3)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推理能力、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4、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知识深入化。
(2)理解事发有因,看问题要懂得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二)教学过程
[引入]今天我们学习新的章节极地地区,在地球南北两端,有两个十分特殊的地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板书]第十章极地地区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五带的划分,其中涉及到北极圈,请一位同学回答北极圈是指北纬多少度?
[回答]北纬66.5度
[展示说明]将地球仪拿出来说明北纬66.5度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我们称之为北极地区。
[板书]一、北极地区
中间是北冰洋
[引导提问]北极圈在这里,北纬66.5度,南极圈具有对称的特点,请一位同学说说南极圈的纬度是多少?
[回答]南纬66.5度
[展示说明]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地区是指南纬66.5度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
[板书]二、南极地区
中间是南极大陆
[引导过渡说明]由于海洋与陆地分布不同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
关于南极的自然环境:
(1)“冰雪高原”的“高”是如何造成的?
南极本身陆地海拔高度并不是特别大,但冰川的厚度非常大,所以形成了“冰雪高原”。
[点明]这是长时间气温过低,降雪日积月累的结果。
(2)南极成为世界“冷极”的原因: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高,地面接受太阳光热少;南极洲平均海拔较高;南极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着,冰雪对阳光有强反射作用,热量难以吸收。
(3)被世人喻为“白色沙漠”的原因:南极位于极地高气压带,空气以下沉运动为主;南极上陆地面积广阔,而海洋面积小;常年受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
(4)为什么南极和北极相比风力更大?
这与南极的低温有较大关系。
南极由于气温比北极低,因而产生非常强烈的低气压中心,会造成比北极更大的气压梯度力,所以南极会有“风库”之称。
[板书](1)“冰雪高原”
(2)“冷极”
(3)“白色沙漠”
(4)“风库”
[总结]南极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大,北极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
[介绍]南北两极资源,包括分布矿产、冰川和原始自然环境等
[板书]三、南北两极资源状况
(1)南极:
(2)北极:
[展示]南北两极景观图片
[提问]从北极景观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动物?
[回答]北极熊
[提问]从南极景观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动物?
[回答]企鹅
[板书]四、南北两极的代表动物
(1)北极:北极熊
(2)南极:企鹅
[填表题总结以上所学内容]
南极北极
海陆状况中间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所包围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是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气候状况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大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
资源状况矿产、冰川、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环境主要为矿产资源
代表动物企鹅北极熊
拓展: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让学生读关于日本捕鲸的报道,并让他们搜集更多的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同时学生会认识到一些国家虚伪的面目,假借科学研究的名义而发展本国的经济。结合本节的活动1讨论:“面对着最后一块净土,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讨论的结果最终要落在两点:一是签定条约,进行国际间合作,和平利用,共同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利用本节活动2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下做北极地区环保与利用的宣传活动,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既了解了相关的事件与知识,又在教育别人的同时教育了自己。

第十章神奇的压强


第十章神奇的压强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
解读
对于压强的概念,《课标》与原来的教学大纲要求相比有较大不同。知识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但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要求有很大提高。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来学习。这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教师设计、组织、指导科学探究的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2.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估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产生压强的大小。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解读
对压强计算的要求,属于“理解”水平层次,与原来教学大纲相比降低了。“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指的是如果知道压力、受力面积、压强这三个量中的两个,能够计算出第三个,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解决计算问题。“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项要求,属于“了解”水平层次,既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3.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液体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解读
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对知识点本身只作“了解”要求。
4.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初步认识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解读
通过实验或日常现象,让学生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由于托里拆利实验不便在教室里演示,让学生“了解”这种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即可。
二、本章教材分析
1.本章概述
本章是在前面学习了力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力的作用效果——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压强。主要内容有:压强、液体的压强以及大气压强等。压强是重要的物理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实际中都经常用到,也是后面学习浮力和高中学习气体性质的基础。
压强是重要的物理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中都经常用到,又是后面学习浮力和高中学习气体性质的基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周围世界的科学认识,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
本章教材大体按照“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顺序编写,其中压强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第一节通过学生感到神奇的“大型载重车的许多轮子”和学生十分熟悉“按图钉”两个例子,让学生感受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安排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建立压强的概念。在学习压强的基本概念后,第二节通过两个学生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液体压强的“神奇”,接着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随后通过理论推导和例题介绍液体压强的定量计算,并通过“连通器”的介绍,使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第三节首先安排了两个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日常生活现象,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并通过“人对大气压变化的感受”、“日常生活应用”和“航天事业”三个侧面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使学生对压强的认识得以扩展。
本章教学重点:压强是贯穿本章的重要概念,因此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强的概念、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感受大气压是本章的重点。另外控制变量法是本章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也是教学的重点。
本章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是本章的难点,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来定量描述压力所产生的效果,他们常常错误的把压强和压力混为一谈。学习液体压强的知识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这方面的感性经验又比较少,所以会形成难点;因为学生体验不到大气压的存在,而需要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才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这会造成学生理解大气压的困难,尤其是测量大气压和利用大气压知识分析解释有关现象时,可能弄不清其中的物理情景,思路和表述语言都会出现混乱。本章科学探究实验较多,学生如何设计和描述实验方法和过程、如何得出正确的结论等也是教学的难点。
2.编写特点
本章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
(1)教材注意呈现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而目前部分一线教师对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教学仍把握不好。有些教材对科学探究内容的编写,仍然是将实验步骤全部罗列出来,学生还是照着教材现成的步骤进行实验,这样仍然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目的;有的教材则留的空白太多,使教师和学生茫然无措。而本教材却采用了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的编写方法,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这同时也就给教师指出了一种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教学路子。如第一节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为了让学生设计出实验,先通过“金钥匙”栏目告诉学生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然后以一个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为范例,并对范例中的实验步骤提出两个思考题,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选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这样处理既避免了“放羊式”教学学生茫然无措的现象,又不是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材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而是教给学生如何探究,让学生从学习到模仿再到创新,切实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2)重视学生的体验,通过新奇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思考,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如第二节液体的压强,通过“活动1”,首先让学生体验液体压强产生的神奇效果,意识到液体压强具有与固体压强不同的特点,然后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又如第三节大气压,先让学生做几个关于大气压的实验(如覆杯实验等),“奇怪”的现象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3)提倡“瓶瓶罐罐做实验”。本章的许多实验都是利用身边的物品来做的,如用砖块、细沙、肥皂、海绵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用饮料瓶等模仿帕斯卡裂桶实验,用茶杯、挂衣钩做大气压实验。这些实验简单易行,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物理“神奇”而不“神秘”,培养和增进学生对科学的感情。
(4)注重联系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注重STS教育。通过引入大量学生熟悉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用手轻轻的向墙壁上按图钉、宽宽的书包带,到纸能托住杯中水、吸盘能挂住重物,再到潜水员在深水潜水要穿潜水服,从多轮子的载重卡车,到“水刀”能切割大理石和钢板,再到宏伟的三峡船闸、宇航员的航天服。另外,还通过“信息浏览”、“STS”等栏目作为知识的拓展延伸,为学生提供更多了学习资源。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把物理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养成观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养成关心我们周围的物理现象的习惯,培养崇尚科学、关注现代科技发展的良好素养。
3.课时安排
全章共3节,建议本章教学用5课时,其中第一节用2课时,第二节用1课时,第三节1课时,复习总结用1课时。

第十章极地地区(学案)


第十章极地地区(学案)
一、知识目标:
1.能在地图上指出两极地区的范围,环绕北冰洋的大洲和环绕南极地区周围的大洋。
2.知道两极自然景观和环境的差异及代表动物。
3.能在图上找出我国的两个考察站,并能说明在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意义。
二、知识结构: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极地区,是指__________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_________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__________________三洲的陆地和岛屿;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地区是指_________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_________以及周围的海洋.
2._______是南极的象征,________是北极的象征.
3.________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目前,已有____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______多年科学考察实验站.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___________,我国于_______年正式加入.
三、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环绕南极洲的大洋,按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排列正确的是()
A.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C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2.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最好日期是()
A.3月21日左右B.6月22日左右C.9月23日左右D12月22日左右
3.有冰雪高原之称的是()
A.北极B.南极C.青藏高原D.帕米尔高原
4.北极地区周围的大洲按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依次是()
A欧洲亚洲北美洲
B亚洲北美洲大洋州
C.欧洲北美洲亚洲
D.北美洲亚洲欧洲
二、综合题
1.读北极地区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是_________岛,B是_______洲,D是________海峡,E是________洲,F是__________洲,G是______洋.
(2)C处石油资源丰富,该地属_________国家,F地是北极地区气候最温暖的地方,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北极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候比南极温暖
B.风力比南极大
C.降水比南极多
D矿产资源还未得到开发

2.读南极地区图回答:
(1)图中大洲名称
A是__________,C是_________
E是__________,
大洋名称B是__________,D是____________,F是__________
(2)G.H是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其名称分别是G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
我国两个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份,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矿产资源分布的信息看,南极洲的_______________等矿产丰富.已发现的矿产大多分布在大陆边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极地区被成为白色沙漠的原因是。
(5)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