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新人教选修)。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新人教选修)》,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新人教选修)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阮籍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4、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5、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忧思”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动静结合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2.难点:“忧思”的深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一)……
二、作家作品
1、生平、性格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2、创作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辑有集13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三、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诗歌。
六朝时期,五言诗的发展成为诗坛的主流。在正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应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籍有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抒写一生的志向、感触,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写夜中不寐,独自弹琴的情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2.师问: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生答:忧思
3.师问: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生答: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4.师问: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讨论: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钟会,官至司徒,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此人是个投机钻营的卑鄙小人,阮籍一向深恶痛绝。他时常来阮籍家作家,以此来探听阮的虚实。阮则置酒相待,开怀痛饮,对政事不发一言,钟会只得怏怏而归。阮有一女,容貌秀丽,司马昭想纳为儿媳,几次托媒人登门求婚。于是天天沉醉于酒中,等提亲的人来,已见他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了。这样一连六十多天,他都宿酒未醒。司马昭奈何不得,联姻之事,只得作罢……
5.主题把握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
6.阮籍诗小结:
⑴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过去还从未有人把人生描述的如此孤独、悲凉。他的诗重在写心,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揭露封建社会压迫人性、人权的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愤世疾俗之情的发泄
⑵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得厚重了。
⑶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言古体抒情组诗的体例。
四.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却极其严酷。从司马懿用政变手段诛杀曹爽而实际控制政权开始,到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续执政,十多年间,酝酿着一场朝代更替的巨变。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死在这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另一方面,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并为夺取政权制造舆论,又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位现象。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面对恐怖和虚伪的现实,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也就显得尤其尖锐、深刻。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式文人面对严酷的现实,很自然的发展了建安文学中表现“忧生之嗟”的一面,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也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也可以说,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这就是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他们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人。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五.作业
jAb88.COM
相关知识
2.4正态分布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3)
2.4正态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正态分布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结合正态曲线,加深对正态密度函数的理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正态分布的图形特征,归纳正态曲线的性质。
教学重点:正态分布曲线的性质、标准正态曲线N(0,1)。
教学难点:通过正态分布的图形特征,归纳正态曲线的性质。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想:在总体分布研究中我们选择正态分布作为研究的突破口,正态分布在统计学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分布。
内容分析:
1.在实际遇到的许多随机现象都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在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当样本容量无限增大时,频率分布直方图就无限接近于一条总体密度曲线,总体密度曲线较科学地反映了总体分布但总体密度曲线的相关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总体分布研究中我们选择正态分布作为研究的突破口正态分布在统计学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分布
2.正态分布是可以用函数形式来表述的其密度函数可写成:
,(σ>0)
由此可见,正态分布是由它的平均数μ和标准差σ唯一决定的常把它记为
3.从形态上看,正态分布是一条单峰、对称呈钟形的曲线,其对称轴为x=μ,并在x=μ时取最大值从x=μ点开始,曲线向正负两个方向递减延伸,不断逼近x轴,但永不与x轴相交,因此说曲线在正负两个方向都是以x轴为渐近线的
4.通过三组正态分布的曲线,可知正态曲线具有两头低、中间高、左右对称的基本特征
5.由于正态分布是由其平均数μ和标准差σ唯一决定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态分布就有好多好多,这给我们深入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我们也发现,许多正态分布中,重点研究N(0,1),其他的正态分布都可以通过转化为N(0,1),我们把N(0,1)称为标准正态分布,其密度函数为,x∈(-∞,+∞),从而使正态分布的研究得以简化
6.结合正态曲线的图形特征,归纳正态曲线的性质正态曲线的作图较难,教科书没做要求,授课时可以借助几何画板作图,学生只要了解大致的情形就行了,关键是能通过正态曲线,引导学生归纳其性质
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复习引入:
总体密度曲线:样本容量越大,所分组数越多,各组的频率就越接近于总体在相应各组取值的概率.设想样本容量无限增大,分组的组距无限缩小,那么频率分布直方图就会无限接近于一条光滑曲线,这条曲线叫做总体密度曲线.
它反映了总体在各个范围内取值的概率.根据这条曲线,可求出总体在区间(a,b)内取值的概率等于总体密度曲线,直线x=a,x=b及x轴所围图形的面积.
观察总体密度曲线的形状,它具有“两头低,中间高,左右对称”的特征,具有这种特征的总体密度曲线一般可用下面函数的图象来表示或近似表示:
式中的实数、是参数,分别表示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的图象为正态分布密度曲线,简称正态曲线.
讲解新课:
一般地,如果对于任何实数,随机变量X满足
,
则称X的分布为正态分布(normaldistribution).正态分布完全由参数和确定,因此正态分布常记作.如果随机变量X服从正态分布,则记为X~.
经验表明,一个随机变量如果是众多的、互不相干的、不分主次的偶然因素作用结果之和,它就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例如,高尔顿板试验中,小球在下落过程中要与众多小木块发生碰撞,每次碰撞的结果使得小球随机地向左或向右下落,因此小球第1次与高尔顿板底部接触时的坐标X是众多随机碰撞的结果,所以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随机变量都服从或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例如长度测量误差;某一地区同年龄人群的身高、体重、肺活量等;一定条件下生长的小麦的株高、穗长、单位面积产量等;正常生产条件下各种产品的质量指标(如零件的尺寸、纤维的纤度、电容器的电容量、电子管的使用寿命等);某地每年七月份的平均气温、平均湿度、降雨量等;一般都服从正态分布.因此,正态分布广泛存在于自然现象、生产和生活实际之中.正态分布在概率和统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说明:1参数是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的特征数,可以用样本均值去佑计;是衡量随机变量总体波动大小的特征数,可以用样本标准差去估计.
2.早在1733年,法国数学家棣莫弗就用n!的近似公式得到了正态分布.之后,德国数学家高斯在研究测量误差时从另一个角度导出了它,并研究了它的性质,因此,人们也称正态分布为高斯分布.
2.正态分布)是由均值μ和标准差σ唯一决定的分布
通过固定其中一个值,讨论均值与标准差对于正态曲线的影响
3.通过对三组正态曲线分析,得出正态曲线具有的基本特征是两头底、中间高、左右对称正态曲线的作图,书中没有做要求,教师也不必补上讲课时教师可以应用几何画板,形象、美观地画出三条正态曲线的图形,结合前面均值与标准差对图形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总结正态曲线的性质
4.正态曲线的性质:
(1)曲线在x轴的上方,与x轴不相交
(2)曲线关于直线x=μ对称
(3)当x=μ时,曲线位于最高点
(4)当x<μ时,曲线上升(增函数);当x>μ时,曲线下降(减函数)并且当曲线向左、右两边无限延伸时,以x轴为渐近线,向它无限靠近
(5)μ一定时,曲线的形状由σ确定
σ越大,曲线越“矮胖”,总体分布越分散;
σ越小.曲线越“瘦高”.总体分布越集中:
五条性质中前三条学生较易掌握,后两条较难理解,因此在讲授时应运用数形结合的原则,采用对比教学
5.标准正态曲线:当μ=0、σ=l时,正态总体称为标准正态总体,其相应的函数表示式是,(-∞<x<+∞)
其相应的曲线称为标准正态曲线
标准正态总体N(0,1)在正态总体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任何正态分布的概率问题均可转化成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问题
讲解范例:
例1.给出下列三个正态总体的函数表达式,请找出其均值μ和标准差σ
(1)
(2)
(3)
答案:(1)0,1;(2)1,2;(3)-1,0.5
例2求标准正态总体在(-1,2)内取值的概率.
解:利用等式有
==0.9772+0.8413-1=0.8151.
1.标准正态总体的概率问题:
对于标准正态总体N(0,1),是总体取值小于的概率,
即,
其中,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为概率只要有标准正态分布表即可查表解决.从图中不难发现:当时,;而当时,Φ(0)=0.5
2.标准正态分布表
标准正态总体在正态总体的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此专门制作了“标准正态分布表”.在这个表中,对应于的值是指总体取值小于的概率,即,.
若,则.
利用标准正态分布表,可以求出标准正态总体在任意区间内取值的概率,即直线,与正态曲线、x轴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
3.非标准正态总体在某区间内取值的概率:可以通过转化成标准正态总体,然后查标准正态分布表即可在这里重点掌握如何转化首先要掌握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标准差,然后进行相应的转化
4.小概率事件的含义
发生概率一般不超过5%的事件,即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
假设检验方法的基本思想:首先,假设总体应是或近似为正态总体,然后,依照小概率事件几乎不可能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原理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假设检验方法的操作程序,即“三步曲”
一是提出统计假设,教科书中的统计假设总体是正态总体;
二是确定一次试验中的a值是否落入(μ-3σ,μ+3σ);
三是作出判断
讲解范例:
例1.若x~N(0,1),求(l)P(-2.32x1.2);(2)P(x2).
解:(1)P(-2.32x1.2)=F(1.2)-F(-2.32)
=F(1.2)-[1-F(2.32)]=0.8849-(1-0.9898)=0.8747.
(2)P(x2)=1-P(x2)=1-F(2)=l-0.9772=0.0228.
例2.利用标准正态分布表,求标准正态总体在下面区间取值的概率:
(1)在N(1,4)下,求
(2)在N(μ,σ2)下,求F(μ-σ,μ+σ);
F(μ-1.84σ,μ+1.84σ);F(μ-2σ,μ+2σ);
F(μ-3σ,μ+3σ)
解:(1)==Φ(1)=0.8413
(2)F(μ+σ)==Φ(1)=0.8413
F(μ-σ)==Φ(-1)=1-Φ(1)=1-0.8413=0.1587
F(μ-σ,μ+σ)=F(μ+σ)-F(μ-σ)=0.8413-0.1587=0.6826
F(μ-1.84σ,μ+1.84σ)=F(μ+1.84σ)-F(μ-1.84σ)=0.9342
F(μ-2σ,μ+2σ)=F(μ+2σ)-F(μ-2σ)=0.954
F(μ-3σ,μ+3σ)=F(μ+3σ)-F(μ-3σ)=0.997
对于正态总体取值的概率:
在区间(μ-σ,μ+σ)、(μ-2σ,μ+2σ)、(μ-3σ,μ+3σ)内取值的概率分别为68.3%、95.4%、99.7%因此我们时常只在区间(μ-3σ,μ+3σ)内研究正态总体分布情况,而忽略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例3.某正态总体函数的概率密度函数是偶函数,而且该函数的最大值为,求总体落入区间(-1.2,0.2)之间的概率
解: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是,它是偶函数,说明μ=0,的最大值为=,所以σ=1,这个正态分布就是标准正态分布
巩固练习:书本第74页1,2,3
课后作业:书本第75页习题2.4A组1,2B组1,2
教学反思:
1.在实际遇到的许多随机现象都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在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当样本容量无限增大时,频率分布直方图就无限接近于一条总体密度曲线,总体密度曲线较科学地反映了总体分布但总体密度曲线的相关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总体分布研究中我们选择正态分布作为研究的突破口正态分布在统计学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分布
2.正态分布是可以用函数形式来表述的其密度函数可写成:
,(σ>0)
由此可见,正态分布是由它的平均数μ和标准差σ唯一决定的常把它记为
3.从形态上看,正态分布是一条单峰、对称呈钟形的曲线,其对称轴为x=μ,并在x=μ时取最大值从x=μ点开始,曲线向正负两个方向递减延伸,不断逼近x轴,但永不与x轴相交,因此说曲线在正负两个方向都是以x轴为渐近线的
4.通过三组正态分布的曲线,可知正态曲线具有两头低、中间高、左右对称的基本特征。由于正态分布是由其平均数μ和标准差σ唯一决定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态分布就有好多好多,这给我们深入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我们也发现,许多正态分布中,重点研究N(0,1),其他的正态分布都可以通过转化为N(0,1),我们把N(0,1)称为标准正态分布,其密度函数为,x∈(-∞,+∞),从而使正态分布的研究得以简化。结合正态曲线的图形特征,归纳正态曲线的性质正态曲线的作图较难,教科书没做要求,授课时可以借助几何画板作图,学生只要了解大致的情形就行了,关键是能通过正态曲线,引导学生归纳其性质。
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教案一(新人教A版选修2-3)
2.2.3独立重复实验与二项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进行一些与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有关的概率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承前启后,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和谐之美,体现数学的文化功能与人文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进行一些与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有关的概率的计算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事件的定义: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事件;
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2.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事件发生的频率总是接近某个常数,在它附近摆动,这时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的概率,记作.
3.概率的确定方法:通过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用这个事件发生的频率近似地作为它的概率;
4.概率的性质:必然事件的概率为,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随机事件的概率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看作随机事件的两个极端情形
5基本事件:一次试验连同其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结果(事件)称为一个基本事件
6.等可能性事件: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个,而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每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都是,这种事件叫等可能性事件
7.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个,而且所有结果都是等可能的,如果事件包含个结果,那么事件的概率
8.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及一般求解方法
9.事件的和的意义:对于事件A和事件B是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的
10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
一般地:如果事件中的任何两个都是互斥的,那么就说事件彼此互斥
11.对立事件:必然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
12.互斥事件的概率的求法:如果事件彼此互斥,那么
=
13.相互独立事件:事件(或)是否发生对事件(或)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若与是相互独立事件,则与,与,与也相互独立
14.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一般地,如果事件相互独立,那么这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的积,
二、讲解新课:
1独立重复试验的定义:
指在同样条件下进行的,各次之间相互独立的一种试验
2.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公式:
一般地,如果在1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是,那么在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恰好发生次的概率.
它是展开式的第项
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二项分布:在一次随机试验中,某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发生的次数ξ是一个随机变量.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是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是
,(k=0,1,2,…,n,).
于是得到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如下:
ξ01…k…n
P
…
…
由于恰好是二项展开式
中的各项的值,所以称这样的随机变量ξ服从二项分布(binomialdistribution),
记作ξ~B(n,p),其中n,p为参数,并记=b(k;n,p).
三、讲解范例:
例1.某射手每次射击击中目标的概率是0.8.求这名射手在10次射击中,
(1)恰有8次击中目标的概率;
(2)至少有8次击中目标的概率.(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解:设X为击中目标的次数,则X~B(10,0.8).
(1)在10次射击中,恰有8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
P(X=8)=.
(2)在10次射击中,至少有8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
P(X≥8)=P(X=8)+P(X=9)+P(X=10)
.
例2.(2000年高考题)某厂生产电子元件,其产品的次品率为5%.现从一批产品中任意地连续取出2件,写出其中次品数ξ的概率分布.
解:依题意,随机变量ξ~B(2,5%).所以,
P(ξ=0)=(95%)=0.9025,P(ξ=1)=(5%)(95%)=0.095,
P()=(5%)=0.0025.
因此,次品数ξ的概率分布是
ξ012
P0.90250.0950.0025
例3.重复抛掷一枚筛子5次得到点数为6的次数记为ξ,求P(ξ3).
解:依题意,随机变量ξ~B.
∴P(ξ=4)==,P(ξ=5)==.
∴P(ξ3)=P(ξ=4)+P(ξ=5)=
例4.某气象站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为,计算(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1)5次预报中恰有4次准确的概率;
(2)5次预报中至少有4次准确的概率
解:(1)记“预报1次,结果准确”为事件.预报5次相当于5次独立重复试验,根据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事件恰好发生次的概率计算公式,5次预报中恰有4次准确的概率
答:5次预报中恰有4次准确的概率约为0.41.
(2)5次预报中至少有4次准确的概率,就是5次预报中恰有4次准确的概率与5次预报都准确的概率的和,即
答:5次预报中至少有4次准确的概率约为0.74.
例5.某车间的5台机床在1小时内需要工人照管的概率都是,求1小时内5台机床中至少2台需要工人照管的概率是多少?(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解:记事件=“1小时内,1台机器需要人照管”,1小时内5台机器需要照管相当于5次独立重复试验
1小时内5台机床中没有1台需要工人照管的概率,
1小时内5台机床中恰有1台需要工人照管的概率,
所以1小时内5台机床中至少2台需要工人照管的概率为
答:1小时内5台机床中至少2台需要工人照管的概率约为.
点评:“至多”,“至少”问题往往考虑逆向思维法
例6.某人对一目标进行射击,每次命中率都是0.25,若使至少命中1次的概率不小于0.75,至少应射击几次?
解:设要使至少命中1次的概率不小于0.75,应射击次
记事件=“射击一次,击中目标”,则.
∵射击次相当于次独立重复试验,
∴事件至少发生1次的概率为.
由题意,令,∴,∴,
∴至少取5.
答:要使至少命中1次的概率不小于0.75,至少应射击5次
例7.十层电梯从低层到顶层停不少于3次的概率是多少?停几次概率最大?
解:依题意,从低层到顶层停不少于3次,应包括停3次,停4次,停5次,……,直到停9次
∴从低层到顶层停不少于3次的概率
设从低层到顶层停次,则其概率为,
∴当或时,最大,即最大,
答:从低层到顶层停不少于3次的概率为,停4次或5次概率最大.
例8.实力相等的甲、乙两队参加乒乓球团体比赛,规定5局3胜制(即5局内谁先赢3局就算胜出并停止比赛).
(1)试分别求甲打完3局、4局、5局才能取胜的概率.
(2)按比赛规则甲获胜的概率.
解:甲、乙两队实力相等,所以每局比赛甲获胜的概率为,乙获胜的概率为.
记事件=“甲打完3局才能取胜”,记事件=“甲打完4局才能取胜”,
记事件=“甲打完5局才能取胜”.
①甲打完3局取胜,相当于进行3次独立重复试验,且每局比赛甲均取胜
∴甲打完3局取胜的概率为.
②甲打完4局才能取胜,相当于进行4次独立重复试验,且甲第4局比赛取胜,前3局为2胜1负
∴甲打完4局才能取胜的概率为.
③甲打完5局才能取胜,相当于进行5次独立重复试验,且甲第5局比赛取胜,前4局恰好2胜2负
∴甲打完5局才能取胜的概率为.
(2)事件=“按比赛规则甲获胜”,则,
又因为事件、、彼此互斥,
故.
答:按比赛规则甲获胜的概率为.
例9.一批玉米种子,其发芽率是0.8.(1)问每穴至少种几粒,才能保证每穴至少有一粒发芽的概率大于?(2)若每穴种3粒,求恰好两粒发芽的概率.()
解:记事件=“种一粒种子,发芽”,则,,
(1)设每穴至少种粒,才能保证每穴至少有一粒发芽的概率大于.
∵每穴种粒相当于次独立重复试验,记事件=“每穴至少有一粒发芽”,则
.
∴.
由题意,令,所以,两边取常用对数得,
.即,
∴,且,所以取.
答:每穴至少种3粒,才能保证每穴至少有一粒发芽的概率大于.
(2)∵每穴种3粒相当于3次独立重复试验,
∴每穴种3粒,恰好两粒发芽的概率为,
答:每穴种3粒,恰好两粒发芽的概率为0.384
四、课堂练习:
1.每次试验的成功率为,重复进行10次试验,其中前7次都未成功后3次都成功的概率为()
2.10张奖券中含有3张中奖的奖券,每人购买1张,则前3个购买者中,恰有一人中奖的概率为()
3.某人有5把钥匙,其中有两把房门钥匙,但忘记了开房门的是哪两把,只好逐把试开,则此人在3次内能开房门的概率是()
4.甲、乙两队参加乒乓球团体比赛,甲队与乙队实力之比为,比赛时均能正常发挥技术水平,则在5局3胜制中,甲打完4局才胜的概率为()
5.一射手命中10环的概率为0.7,命中9环的概率为0.3,则该射手打3发得到不少于29环的概率为.(设每次命中的环数都是自然数)
6.一名篮球运动员投篮命中率为,在一次决赛中投10个球,则投中的球数不少于9个的概率为.
7.一射手对同一目标独立地进行4次射击,已知至少命中一次的概率为,则此射手的命中率为.
8.某车间有5台车床,每台车床的停车或开车是相互独立的,若每台车床在任一时刻处于停车状态的概率为,求:(1)在任一时刻车间有3台车床处于停车的概率;(2)至少有一台处于停车的概率
9.种植某种树苗,成活率为90%,现在种植这种树苗5棵,试求:
⑴全部成活的概率;⑵全部死亡的概率;
⑶恰好成活3棵的概率;⑷至少成活4棵的概率
10.(1)设在四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至少发生一次的概率为,试求在一次试验中事件发生的概率(2)某人向某个目标射击,直至击中目标为止,每次射击击中目标的概率为,求在第次才击中目标的概率
答案:1.C2.D3.A4.A5.0.7846.0.046
7.8.(1)(2)
9.⑴;⑵;
⑶;⑷
10.(1)(2)
五、小结:1.独立重复试验要从三方面考虑第一:每次试验是在同样条件下进行第二:各次试验中的事件是相互独立的第三,每次试验都只有两种结果,即事件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
2.如果1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是,那么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恰好发生次的概率为对于此式可以这么理解:由于1次试验中事件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所以在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次,则在另外的次中没有发生,即发生,由,所以上面的公式恰为展开式中的第项,可见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及概率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六、课后作业:课本58页练习1、2、3、4第60页习题2.2B组2、3
七、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记:
教学反思:
1.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进行一些与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有关的概率的计算。
3.承前启后,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和谐之美,体现数学的文化功能与人文价值。
(新人教A版选修2-3)二项式定理教案
1.3二项式定理
学习目标:
1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2.能灵活运用展开式、通项公式、二项式系数的性质解题
学习重点:如何灵活运用展开式、通项公式、二项式系数的性质解题
学习难点:如何灵活运用展开式、通项公式、二项式系数的性质解题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二项式定理及其特例:
(1),
(2).
2.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
3.求常数项、有理项和系数最大的项时,要根据通项公式讨论对的限制;求有理项时要注意到指数及项数的整数性
4二项式系数表(杨辉三角)
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当依次取…时,二项式系数表,表中每行两端都是,除以外的每一个数都等于它肩上两个数的和
5.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是,,,…,.可以看成以为自变量的函数,定义域是,例当时,其图象是个孤立的点(如图)
(1)对称性.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个二项式系数相等(∵).
直线是图象的对称轴.
(2)增减性与最大值:当是偶数时,中间一项取得最大值;当是奇数时,中间两项,取得最大值.
(3)各二项式系数和:
∵,
令,则
二、讲解范例:
例1.设,
当时,求的值
解:令得:
,
∴,
点评:对于,令即可得各项系数的和的值;令即,可得奇数项系数和与偶数项和的关系
例2.求证:.
证(法一)倒序相加:设①
又∵②
∵,∴,
由①+②得:,
∴,即.
(法二):左边各组合数的通项为
,
∴.
例3.已知:的展开式中,各项系数和比它的二项式系数和大.
(1)求展开式中二项式系数最大的项;(2)求展开式中系数最大的项
解:令,则展开式中各项系数和为,
又展开式中二项式系数和为,
∴,.
(1)∵,展开式共项,二项式系数最大的项为第三、四两项,
∴,,
(2)设展开式中第项系数最大,则,
∴,∴,
即展开式中第项系数最大,.
例4.已知,
求证:当为偶数时,能被整除
分析:由二项式定理的逆用化简,再把变形,化为含有因数的多项式
∵,
∴,∵为偶数,∴设(),
∴
(),
当=时,显然能被整除,
当时,()式能被整除,
所以,当为偶数时,能被整除
三、课堂练习:
1.展开式中的系数为,各项系数之和为.
2.多项式()的展开式中,的系数为
3.若二项式()的展开式中含有常数项,则的最小值为()
A.4B.5C.6D.8
4.某企业欲实现在今后10年内年产值翻一番的目标,那么该企业年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最低应()
A.低于5%B.在5%~6%之间
C.在6%~8%之间D.在8%以上
5.在的展开式中,奇数项之和为,偶数项之和为,则等于()
A.0B.C.D.
6.求和:.
7.求证:当且时,.
8.求的展开式中系数最大的项
答案:1.45,02.0.提示:
3.B4.C5.D6.
7.(略)8.
四、小结:二项式定理体现了二项式的正整数幂的展开式的指数、项数、二项式系数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涉及到二项展开式中的项和系数的综合问题,只需运用通项公式和二项式系数的性质对条件进行逐个节破,对于与组合数有关的和的问题,赋值法是常用且重要的方法,同时注意二项式定理的逆用
五、课后作业:
1.已知展开式中的各项系数的和等于的展开式的常数项,而展开式的系数的最大的项等于,求的值
答案:
2.设
求:①②.
答案:①;②
3.求值:.
答案:
4.设,试求的展开式中:
(1)所有项的系数和;
(2)所有偶次项的系数和及所有奇次项的系数和
答案:(1);
(2)所有偶次项的系数和为;
所有奇次项的系数和为
六、板书设计(略)
七、课后记:
新人教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人教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篇1
学情分析:
针对我所带的班级高一(7、15、16班)学生生员构成复杂,大部分来自农村,远到喊叫水,下流水,城区学生少,普遍英语底子差,基础薄的实际,打算在高一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本着低起点,爬坡走,抓习惯的原则,长期不懈地抓好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的兴趣和习惯养成。指导思想是坚持“狠抓双基,改进学法,激发兴趣,提高学习英语的能力”。
教学内容:高一(上)的12单元内容。
具体安排:
1、继军训后结合学生初中英语实际状况,用一个月复习初中教材,为平稳向高中教材过度奠定基础,梳理初中知识,配发相应练习,通过习题讲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顺利进入新教材的学习。
2、对于高一(上)内容中的12单元,每一单元用8课时,新授5课时,练习2课时,阅读1课时,共用4个月的时间。适时适情的进行单元测试,详细分析学情和授课情况,及时调整进度,改进教法。
3、为了使学生打牢基础不至于出现知识断层,本学期要有计划的把学生初中学过的但掌握不好的时态、句式、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动词不定式以及部分掌握不好的词汇、短语、句型分插于12单元的新课教学中。
4、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尤其与旧大纲不同的地方,清楚哪些内容是新增加的,哪些内容是已经删掉的,哪些内容初中已经学的。认真研究新教材,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备课、上课,认真进行自习辅导和批改作业。
5、为了减轻高三听力训练的压力,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从高一就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除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外,还坚持每周三次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集体放听力。
6、单词一直是学生的难点、薄弱点,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要重视词汇教学,狠抓单词的记忆与巩固以及对词汇的意义与用法的掌握。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单词记忆方法和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
7、坚持每周一次作文训练,训练题材、方法力求多样化,并能及时进行讲评。坚持每天课前做值日报告和每周三篇的短文背诵检查(新概念英语2)。鼓励学生写英文日记,对个别英语特差的学生尽量多批改、多指导。
8、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重头戏。在单元教学中配发适当的阅读练习,在月考测试卷中阅读篇幅占一定比例,突出重点。有计划的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9、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有力保证,有利于经验丰富的教师与年轻教师互为补充、共同提高。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集同课头带课教师的智慧和经验,化解单元教学中的难点,减少教学中的授课弯路,突出重点。
10、坚持教学研究和相互听课,向同行学习,积极上网,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解决自己教学中的疑难和困惑。
新人教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5中有关过去分词的语法内容,进行过去分词的学习,教学中将语法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到一起,注重复习语法与语言的运用。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从而扩大课堂的语言输入量及学生的语言输出量。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英语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和一定程度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水平,巩固基础强化正确使用语法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深度和难度.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仍然较为薄弱,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较差,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够,然而他们学习比较认真,渴求知欲旺盛,思维比较活跃。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能主动配合老师。只有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因材施教,才能让他们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过去分词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的使用。培养学生通读,分析,理解,综合的能力,教会学生体察语境,结合上下文,符和逻辑推理和合理的想象,结合语法和题干中的语境解决问题。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能力目标:
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积极和谐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规范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准确表达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3.德育目标:
用含过去分词的句子结构表达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1.过去分词的用法.
2.过去分词的运用
五、教学难点:
1.结合语法知识,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强和提高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过去分词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的使用。
六、教学策略:
通过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具体形式,创设有利于高中生自己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的情境,利用他们自身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节、监控。因此,本课采用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任务的设计焦点是解决某一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在的各种“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并得出结论。
七、学习策略:
本课将各种活动设计成小组活动并开展小组竞赛和填写课堂自我评价表等非测试性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
八、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将本课所需要的图片、文字等制成PPT课件)
新人教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篇3
一、所教班级基本情景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5)高一(16)班的英语教学,这个两个班都是平行班,经过本学期的教学,学生已基本适应了上课的流程和掌握必须的学习方法,可是学生的语法基础普遍薄弱,单词记忆不是很梦想,听说读写的英语本事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指导思想
认真钻研新课标,树立新观念,探索新教法,在学校教学计划指导下进行工作、异常注意根据我校高一学生实际,努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本事构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本事异常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本事、继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培养听、说、读、写四会本事,理解、分析和阅读的本事,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三、教材分析
按照新课程改革,本学期开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模块必修(2)两个模块剩余和必修(3)和必修(4)、(人教版)共10个单元资料、共十二个模块、其中有两个模块为复习模块、
具体安排:对于10个模块,每一模块用10课时,课本的学习能够这样进行:上新课8个课时,单元复习检测2个课时、
四、教学资料
本学期主要学习必修三和必修四、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每个单元中的黑体词语以及出现的重要句型语法主要为:情态动词的用法名词性从句包括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主谓一致动词Ving的功能用法、其中名词性从句和动词Ving的功能用法是本学期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五、主要措施
(一)教学方面:
1、为了使学生打牢基础不至于出现知识断层,本学期要有计划的把学生初中学过的但掌握不好的时态、句式、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动词不定式以及部分掌握不好的词汇、短语、句型分插于单元的新课教学中、
2、在听力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从高一就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除了利用课堂上的时光外,还坚持利用课余时光给学生放一些英语小片段,趣味的视频和带中英文字幕的经典电影,让学生融入一个说英语的英语环境、
3、在口语表达方面,本学期要狠抓学生的口语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设计教学,把提高学生的口语安排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具体措施,每周二四六三次英语课,抽出5-10分钟的时光,安排一到两名学生到讲台前进行英语口语表达练习,形式多样,能够是即兴演讲impromptuspeech,天气预报weatherforecast,时政要闻politicalnews,幽默humor,笑话jokesorfunnystory,戏剧drama,诗歌朗诵readingpoems,美文欣赏等、
4、在词汇方面,单词一向是学记忆生的难点、薄弱点,直接影响学生综合本事的提高,在教学中要重视词汇教学,狠抓单词的记忆与巩固以及对词汇的意义与用法的掌握、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单词记忆方法和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为打牢学生的单词基础,在每周单元学习结束前对学生进行单词默写检查两次,一次让学生互评,一次由教师亲自评阅、
5、在阅读方面,阅读理解本事的培养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重头戏、在单元教学中精心设计一节课阅读课,充分培养锻炼学生的阅读本事,阅读技巧,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并且有计划的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6、在写作方面,坚持每两周一次作文训练,训练题材、方法力求多样化,并能及时进行讲评、并针对高一新生的写作基础,给予英文写作的指导和误区分析,可适当让学生多背诵一些常用的句型,句式,词汇和短语,或是很有代表性的范文、鼓励学生写英文日记,对个别英语特差的学生尽量多批改、多指导、
(二)在教研方面:
1、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尤其与旧大纲不一样的地方,清楚哪些资料是新增加的,哪些资料是已经删掉的,哪些资料初中已经学的、认真研究新教材,在团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备课、上课,认真进行自习辅导和批改作业、
2、坚持每周互相听评课活动,相互取长补短,提高自我的教学本事、
3、团体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有力保证,有利于经验丰富的教师与年轻教师互为补充、共同提高、作为新教师,坚持积极多参加团体备课,团体备课前先了解所教单元的重点、难点及在高考中的比重及为完成教学资料所用的教法,然后与全组人员共同探讨,最终确定下来、总之,要做到因材施教、
新人教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篇4
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
开学到现在我们高一英语备课组利用集体的力量和个人的智慧,按照“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再根据教材的基本要求灵活地进行内容新编,精心地设计编导课堂教学活动,经过大量的新课程模式改革收到了“新课标”预期的一些效果,较圆满地完成高中第一模块的英语教学工作。
一、集体备课实效化
集体备课是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为此,我组的集体备课有序地进行,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活动内容有教材分析、有教法研究、有质量分析、有教学反思等,并且认真学习《新课标》,不断钻研新教材。主讲教师提前钻研教材,吃透重难点,并能提出重难点突破方法,其他组员质疑、补充、完善,做到集思广益。集体备课后,各位老师分别承担各项任务,任务具体到人,具体到写教案、制作课件、出单元检测、语法专项、月考试卷、模拟试卷等。每个老师必须按时完成任务并传到共享文档,供其他老师分享,当然,其他老师都在此基础上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然后把修改过的教案等共享在网上。通过集体备课,发挥所有老师的智慧,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课;通过集体备课,使各位教师明确近期和远期任务。除了正式的备课时间外,我们还不分时间与地点,有问题随时随地讨论研究,并得到解决,有时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有时是一个知识点的落实,有时是一个考点的分析,有时是一点教学体会的交流-----总之,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更注重内容与实效。
二、教学计划清晰化
今年进入高一学习的这一届学生在初中时学的是人教版的教材,现在高一却又得学译林出版社的牛津版教材,因此,初高中学的教材本身就不衔接,怎样使刚进入高中校门的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英语的过渡是我们高一英语老师都觉得棘手的问题,但又必须战胜的问题。
开学初,在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时,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并了解教学情况,对学生以前学过的教材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析了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以及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备课组各位老师共同商讨制定了详细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及高一英语教育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导方案来贯彻实施。
三、措施具体化:
1、互相听课,共同进步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一全体英语老师都根据自己的计划,采取了具体的行动,尽最大的努力使工作细化,具体化。如每天早读的任务,培优补差的工作,默写环节的落实,课后的个别答疑,期中考试后开始的作业分层等,老师们都费尽心机。虽然工作忙,但我们备课组内常常互相听课评课,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
2、采取了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夯实巩固基础。
为了使学生能尽快地适应牛津教材,我们还把每单元词汇表上没有而学生没有学过的单词整理出来,督促学生背诵、记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逐渐形成。然而,我们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教学经验的积累还是粗浅的,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也有一些困惑有待解决。
①、如何杜绝对话课变成回答问题课。
在我校的英语课堂上,每位老师带入课堂的是精心制作的课件,和精心编织好的任务链,一些英语口语较好的学生,能轻松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而另一些学生常常无法用英语说出一段话,有的甚至听不懂老师的课堂用语,上课时老师不得不通过提问不断地启发,这样的一问一答,往往影响了整体性的教学内容,把对话化为回答,表面是师生的对话,是互动,而实质上学生仍然是“听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强调“对话”,而不是“满堂问”,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当前我校英语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②、如何杜绝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可是在有些班级中,有的学生不参与讨论,有的参与小组合作了,却一言不发,代表小组发言的往往是那几个人。课后,我们也尝试布置了一些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的作业,可最终有的小组由成绩好的同学代替小组其他成员完成,有的小组成员则商定每次这样的作业由小组成员轮流完成。这样合作学习还是没能真正地实现。
③、如何合理安排每个单元。
按照“新课标”,每个单元大约花十个课时,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时间不够。首先,每一单元的单词表上有很多生词,其实还有很多单词表上未列出的单词,尽管我们没有要求学生把每一个单词都背出来,但学生觉得有些单词光记其含义就很费力的了。其次,每个单元都有一些巩固练习要做,要讲评,因此,讲评课也要花掉几课时。所以我们仍在摸索如何合理地安排每个单元。
存在困惑是正常的,我会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争取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新人教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篇5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Words and Phrases
Four Skills: stomach fever ought ought to examine plenty plenty of diet keep up with make a right choice short of fit gain now and then
Three Skills: energy soft bar fuel chemical balance tasty boil mixture
Spoken English:
In the clinic / seeing a doctor:
What’s wrong with you?/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Lie down and let me examine you.
Let me have a look.
Where does it hurt?
Drink plenty of water and get some rest.
I’ve got a pain here. This place hurts.
There’s something wrong with back/my knee/my arm.
I don’t feel well.
Grammar:
Use of Language:
1. Master the function use of language as defined above.
2. Help the students to finish the tasks of listening, reading, writing, speaking presented in the book and the exercise book through using what the students have learned.
Learn the text about healthy eating. Get the students know about the basic knowledge of how to eat healthily.
Important points:
1. Talk 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food that one favorites.
2. learn the basic knowledge of healthy eating.
3. learn how to say in the clinic.
4. Grasp the language points and grammar in the text.
Difficult points: The use of modal verbs --- had better, should and ought to.
Teaching aids: computer or slider-projector
Way of Teaching: Communication way of teaching, discussion and group work.
Lesson 1Step 1 Warming-Up
First show the students some pictures of dishes and so to introduce the topic of this unit.
And then show the pictures on their text books and let them to decide what is junk food and what is not.
Here the students may have a short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o themselves more engaged in the topic.
Step 2 Listening
Let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be prepar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below.
Step 3 Speaking
Show the students the three situations as on P2.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prepared a dialogue according to the examples in pairs. Ask several pairs of students to present their dialogue
After that list the useful expressions in their dialogue.
Step 4 Homework
Prepare for the next class.
Collect some menus if possible for the next class.
Lesson 2
Step 1 Introduction
Using the questions on P3 to introduce the new text.
Step 2 Fast-reading
1.What does the “fuel ” mean in the first paragraph?
(It means different kinds of materials, such as protein, Calcium that we need to keep healthy.)
2.What do we have to consider when we choose to buy or eat?
(What kinds of nutrients that the food contain.)
3.What made our eating habit changing?
(Many things: what people believe, advice from companies and stores.)
4. How can we feel and look fine?
(We ought to learn about our body and the fuel it needs to keep fit.)
Explain the language points if necessary.
Step 3 Carefully-reading
How many par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What’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1.our eating habits are changing. 2.why the eating habits are changing 3.the best way to develop healthy eating habits.)
Step 4 Talking
Ask the students to take out their menus and read them carefully. Then prepare a dialogue that may happen between a customer and a waiter/waitress.
Step 5 Homework
Finish the exercise --- Vocabulary on P5. and P72-73
Lesson 3
Step 1 Revision
Check the homework.
Step 2 Grammar
First present the students the modal sentences with Modal Verbs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some sentences with them.
Step 3 Consolidation
(1) Finish the exercise on P5 and on P74
(2)Take out a piece of paper with the column “Ask ###” in order to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when you are giving advice it is better to use some sentences with had better (not), and ought(not) to, should(not). Then read a passage as an example and afterwards list the points you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when you give advice.
1.give advice that will really help the person.
2. be polite and sincere
at last get the students to finish the following practice.
Step 4 Homework
Finish the exercise 3 on P74 in the students’ workbook.
Lesson 4
Step 1 Revision
Let some students read their reply to the letters on P74.
Step 2 Reading
Read the text on P6 and then get the students to find the main idea of it (Snacks is also important . we need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snacks and the way to prepare it.)
Step 3 Writing
Ask the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to write the recipe for their favourite dish.
We may first give the tips on P7 as a guide.
Step 4 Discussion
First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on P75 and then giv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s the topic for the students to talk: What is a couch potato?
What does one have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in order to keep healthy? (food and exercise etc.)
Step 5 Homework
Do a general survey in order to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eople’s eating habits and try to find which is health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