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高中教案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1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wwW.JAb88.Com/p>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阅读中领悟文章的主旨,认识和感悟人生意义。
2、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品中作者表现出来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文章的主旨,深刻体会并正确认识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1、讲个故事,2、读篇文章,3、听首歌曲,4、写段感想,5、悟点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从何而来?
人为何而生?
人死后又会如何?
——困扰着哲学界的三大命题
一、从伦理学意义上来说,我当然是我母亲生下来的;从生理学意义上来说,我当然是由一个受精卵经过283天的时间发育而成!而当我们把自身个体放到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中时,再次为我之生感到迷惑与震憾——如果从一个人一生下来往上推,他之所以存在,他的父母必须存在(2个个体生命),他的父母的父母必须存在(4个个体生命)……以此类推,人类出现在300万年前,仅以以计算,二十年一代,15万次。最起码是以2的15万次方的生命个体为基数而产生的;再往下推理的话,在整个宇宙产生的一刹那间便决定了在140亿年后的你的生命的开始。140亿年间有其它各种各样的天灾与人祸,只要在此间中任何一个环节,至少是2的15万次方的个体生命中有一个出了差池,那么这个人的生命都不可能于现今出现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根源就是一个原子或是一粒尘埃或本就虚无,我的生命来源于虚无!MYGOD!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结论! 
二、人有生必须死,那么死亡的人将去向何处?是不是真的会以另一种形式而继续存在呢?还是真正的彻底的消失,归于虚无呢?谁又能够真正的知道?生不可能知死之滋味,因为他没有死;死亦不知死之滋味,因为他既然死了,就不可能再活过来,如何知道?
既然出生已成为过去,死亡又是将来的事,那么人们更为关注的就应是现在----我为什么而活着?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传说中夸父是为追日而生,精卫是为填海而生;历史中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或曰为“中华崛起“而奋斗,或曰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有的人碌碌一生,未来得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三、作者介绍
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本文读来令人感奋不已。值得每一位善良、正义、向往美好人生的青年去阅读,去品味。爱因斯坦曾说:读罗素的书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我佩服罗素能把深刻的哲理讲得那么简单,而且又不失风趣,他知道的东西之多让人怀疑那是不是一个人能知的,而最最让人惊奇的是他的作品中折射出的人性和理性之光.
四、读篇文章,阅读分析文章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出各个段落之间的差异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板书文章结构:
(渴望)爱情爱情带来狂喜爱情摆脱孤独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缩影
(追求)知识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同情)苦难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2、分析文章主题意义
(渴望)爱情:传统意义上对爱情的理解------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广义上对爱情的理解-----爱---人间大爱,情---世间真情。
举例:人民总理---周恩来他离开我们也已经29年。作为在这个世界上走了一遭的伟人,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有形的东西,但是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至今,许多人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一谈国事就念总理。
20多年了人们悟出了一个理:总理六有,六无。一无是死不留灰二无是生而无后三无是官而不显四无是党而不私五无是劳而无怨六无是死不留言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着理解人间大爱懂得世间真情。
(追求)知识:例举有关名言
举例:罗素一生追求知识。11岁时就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18岁考人剑桥大学,大学前三年,他攻读数学,第四年转攻哲学。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作为数学家,他提出了“数学与逻辑是同一的”命题,这具有划时代意义,推动了数理逻辑的发展。作为哲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建立逻辑原子论与新实在论,成为现代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罗素从80岁起写小说,1950年,罗素获诺贝尔文学奖。
(同情)苦难:举例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举例:与通常纯学者不同,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终其一生热衷于政治活动和社会事物、并且撰写了大量关于政治和社会方向的著作。“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1961年,因反战静坐示威,89岁的罗素与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监禁。他支持希腊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反动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直到1970年(98岁)初逝世前还抗议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当他临终的时候就可以骄傲的说,我已将我的全部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哲人有哲人的思考,普通人也应有普通人的思考,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为什么活着进行思考。
五、听首歌曲,陈百强的《一生何求》『义不容情』电视剧主题曲曲:王文清词:潘伟源编曲:苏德华冷暖哪可休回头多少个秋寻遍了却偏失去未盼却在手我得到没有没法解释得失错漏刚刚听到望到便更改不知哪里追究一生何求常判决放弃与拥有耗尽我这一生触不到已跑开一生何求迷惘里永远看不透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一生何求曾妥协也试过苦斗梦内每点缤纷一消散哪可收一生何求谁计较赞美与诅咒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六、写段感想(每人写100字的阅读感想)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七、悟点道理

相关知识

《我为什么而活着》学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正字正音,熟练朗读,明确课文内容。
二、课前预习练习
1.罗素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他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遏制()飓风()濒临()震颤()
俯瞰()神秘()呼号()折磨()
3.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4.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5.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6.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课堂探究学案
1、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2、找出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3、请你谈谈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生存观,正反面人物都行。需列举三例。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阅读回答问题
我所以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________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一切。其次,爱情可以__________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___________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一般的人类生活也许太美好了,但正是我________爱情所得到的最终发现。
1.依次填入空格中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验脱离观察经过 
B.体会脱离体察经过
C.体验摆脱体察透过
D.体验摆脱观察透过
2.下面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是因果倒装句,强调的是“原因”
B.“如此有力”说的是为了获得爱情宁可牺牲一切。
C.“孤寂”指的是对生命消亡的感受。
D.“天堂的缩影”、“人生境界”、“最终发现”是同一个意思。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傍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见《现代评论》二十一期)。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
外国人中,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可是还有两种,其一是以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这些都可憎恶。至于罗素在西湖见轿夫含笑,便赞美中国人,则也许别有意思罢。但是,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
这文明,不但使外国人陶醉,也早使中国一切人们无不陶醉而且至于含笑。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1.第l段中作者用“所谓中国的文明者”要表达的意思是
2.依据第2段有关文字,用自己的话,概述作者认为可憎恶的两种人。
(1)
(2)
3.联系《我为何而生》说说“罗素在西湖见轿夫含笑,便赞美中国人”的“别有意思”指的可能是什么。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谈鲁迅与罗素两位思想家在这些文字中表现出来的共同思想感情。
(不少于150字)
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经常把我带回现实世界。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内心深处引起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我发现我完全失败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选自罗素《我为何而生》)
《我为什么而活着》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学案”答案
1.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未来时代的先知数学家逻辑学家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èjùbīinchànkànmìhaázhé
3.作者一生有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的关爱
4.爱情给作者带来狂喜,给作者解除孤寂,令作者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5.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6.痛苦的呼号,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课堂探究学案”答案
1.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的所有智慧和力量奉贤给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中。
显示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他直接参与救弱扶困,但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他曾受迫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他终其一生,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专制,追求和平。
受到的启发:作为学生,我们内心应该充满正义和温情,为了实现真正的人类和平而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2.示例:“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作者把激情比作飓风,飓风是威力无穷的,它将作者肆意地吹来吹去,这应该是指这三种激情无时无刻不在强烈冲击着他的内心世界,以致让他无比痛苦,所以作者才说“在深深的苦海上”、“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得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天堂与尘世是相对的。对爱情和知识的追求,把罗素引向了美好的天堂境界,让他忘掉了人世的种种不幸,然而下文提到,现世中存在着许多不幸,这就唤起了作者的同情心,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苦难。
3.传说中夸父是为追日而生,精卫是为填海而生;历史中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高耀洁古稀之年决定向“艾滋病”宣战。并且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课后练习提高”答案
一、1.D2.A
二、1.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文化
2.一是瞧不起中国人的外国人,二是不允许中国进步的外国人。
3.可能是罗素内心对人类的苦难的同情心使得他觉得这些轿夫虽然辛苦但是却嘴角含笑,不是那么痛苦,罗素当然也嘴角含笑了。
4.鲁迅和罗素这两位思想家都对人类的苦难表示出深刻的同情,罗素面对世上诸如饥饿、病痛、不平等而引起的痛楚感到深深地痛苦,于是愤然而起,为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而终生奋斗;鲁迅先生以自己犀利生动的文笔,唤醒人类的灵魂,鞭笞不平等的封建制度和思想,期望这些下层人民觉醒,起来反抗压迫自己的制度。两者虽方式不同,但思想感情是一致的。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阅读中领悟文章的主旨,认识和感悟人生意义。

2、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品中作者表现出来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文章的主旨,深刻体会并正确认识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1、讲个故事,2、读篇文章,3、听首歌曲,4、写段感想,5、悟点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从何而来?

人为何而生?

人死后又会如何?

——困扰着哲学界的三大命题

一、从伦理学意义上来说,我当然是我母亲生下来的;从生理学意义上来说,我当然是由一个受精卵经过283天的时间发育而成!而当我们把自身个体放到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中时,再次为我之生感到迷惑与震憾——如果从一个人一生下来往上推,他之所以存在,他的父母必须存在(2个个体生命),他的父母的父母必须存在(4个个体生命)……以此类推,人类出现在300万年前,仅以以计算,二十年一代,15万次。最起码是以2的15万次方的生命个体为基数而产生的;再往下推理的话,在整个宇宙产生的一刹那间便决定了在140亿年后的你的生命的开始。140亿年间有其它各种各样的天灾与人祸,只要在此间中任何一个环节,至少是2的15万次方的个体生命中有一个出了差池,那么这个人的生命都不可能于现今出现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根源就是一个原子或是一粒尘埃或本就虚无,我的生命来源于虚无!MYGOD!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结论! 

二、人有生必须死,那么死亡的人将去向何处?是不是真的会以另一种形式而继续存在呢?还是真正的彻底的消失,归于虚无呢?谁又能够真正的知道?生不可能知死之滋味,因为他没有死;死亦不知死之滋味,因为他既然死了,就不可能再活过来,如何知道?

既然出生已成为过去,死亡又是将来的事,那么人们更为关注的就应是现在----我为什么而活着?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传说中夸父是为追日而生,精卫是为填海而生;历史中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或曰为“中华崛起“而奋斗,或曰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有的人碌碌一生,未来得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三、作者介绍

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本文读来令人感奋不已。值得每一位善良、正义、向往美好人生的青年去阅读,去品味。爱因斯坦曾说:读罗素的书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我佩服罗素能把深刻的哲理讲得那么简单,而且又不失风趣,他知道的东西之多让人怀疑那是不是一个人能知的,而最最让人惊奇的是他的作品中折射出的人性和理性之光.

四、读篇文章,阅读分析文章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出各个段落之间的差异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板书文章结构:

(渴望)爱情爱情带来狂喜爱情摆脱孤独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缩影

(追求)知识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同情)苦难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2、分析文章主题意义

(渴望)爱情:传统意义上对爱情的理解------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广义上对爱情的理解-----爱---人间大爱,情---世间真情。

举例:人民总理---周恩来他离开我们也已经29年。作为在这个世界上走了一遭的伟人,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有形的东西,但是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至今,许多人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一谈国事就念总理。

20多年了人们悟出了一个理:总理六有,六无。一无是死不留灰二无是生而无后三无是官而不显四无是党而不私五无是劳而无怨六无是死不留言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着理解人间大爱懂得世间真情。

(追求)知识:例举有关名言

举例:罗素一生追求知识。11岁时就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18岁考人剑桥大学,大学前三年,他攻读数学,第四年转攻哲学。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作为数学家,他提出了“数学与逻辑是同一的”命题,这具有划时代意义,推动了数理逻辑的发展。作为哲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建立逻辑原子论与新实在论,成为现代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罗素从80岁起写小说,1950年,罗素获诺贝尔文学奖。

(同情)苦难:举例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举例:与通常纯学者不同,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终其一生热衷于政治活动和社会事物、并且撰写了大量关于政治和社会方向的著作。“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1961年,因反战静坐示威,89岁的罗素与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监禁。他支持希腊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反动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直到1970年(98岁)初逝世前还抗议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当他临终的时候就可以骄傲的说,我已将我的全部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哲人有哲人的思考,普通人也应有普通人的思考,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为什么活着进行思考。

五、听首歌曲,陈百强的《一生何求》『义不容情』电视剧主题曲曲:王文清词:潘伟源编曲:苏德华冷暖哪可休回头多少个秋寻遍了却偏失去未盼却在手我得到没有没法解释得失错漏刚刚听到望到便更改不知哪里追究一生何求常判决放弃与拥有耗尽我这一生触不到已跑开一生何求迷惘里永远看不透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一生何求曾妥协也试过苦斗梦内每点缤纷一消散哪可收一生何求谁计较赞美与诅咒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六、写段感想(每人写100字的阅读感想)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七、悟点道理

我为什么不喜欢《荷塘月色》?


我为什么不喜欢《荷塘月色》?

如果借用大话西游里面的几句台词,或许我可以说:讨厌一篇文章需要理由吗?不需要。需要吗?不需要!

但我要真这么遁开去,十分之十要挨板砖的。

1

现在关于《荷塘月色》乃至于朱自清的所有散文,研究应该说已经非常到位了。有一些老调子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否定。比如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阐释,已经构成了一种奇观。无论扯上大革命的背景,还是考证出朱先生刚才跟妻子吵了架,或者归结为其他方面的不顺心,对文章其实是毫无意义或者至少意义不大的,在我看来。

作为读者,我们关心的是通过文本,作者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东西,它与我们的审美体验构成了怎样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怎样轻而易举地就在我们的心灵之湖中激起阵阵涟漪。如果背景并不能有效地帮我们理解这些,那就毫无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荷塘月色》所体现出来的文本意义事实上已经被过度阐释了,而这种重负也最终摧毁了《荷塘月色》本身,使它便得面目可憎。一句话,它已经被庸俗化了,无力荷载这么沉重的思想和审美内涵。

很长时间我在想,为什么这么多老师讲得绘声绘色的《荷塘月色》居然打动不了我,我是不是欣赏能力有点低下啊。后来我反复地看,也教过,(主讲后半部分)总是很难把文章看成一个整体。吴老师说得不错,《荷塘月色》和《春》相比,后者太有点像学生作文,行文过于整饬,流露出了刻意为文的特点。

《荷塘月色》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我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觉得恰恰就在于它的写法不今不古,非中非外上。

有老师提出闲愁说,我觉得闲愁说有理,但中国古代表现闲愁通常用的是散点透视的方法,就是行文很散,但是它给你很多印象,这些印象或许是许多大大小小的细节,然而他们合在一起,集中表现了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当中,闲愁是占相当比重的。所以古人常常形容好文章是行云流水,行乎所当行,止乎所当止。在这方面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故都的秋》里,连落蕊都与作者的情绪连为一体,整篇文章的情感指向是非常模糊又明确的,那是同一种情感,不过碎在了各处。而《荷塘月色》似乎刻意追求一种首尾的圆合,同时又将笔力集中于那两三段写景上,让人觉得突兀,觉得这两段仿佛要与原文断绝关系似的,亭亭地冒上来。

所以从传统散文的角度来讲,《荷塘月色》的点不够散,不够匀整,从现代散文的角度来讲,又不够集中与深入,遂成四不象。

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对荷花荷塘的那一段“精彩”的描写才让我们觉得怪怪的。从传统散文的路数上来看,它似乎缺乏一种情感含量,很难有效地与整篇文章合而为一,其实这一点相当重要,再腐朽的比喻,一旦契合了情境,也往往能够化铁成金,同样,再精致的比喻,一旦没有情感含量或者情感指向不明晰的话,也往往是腐朽的,见不得空气。而这,正是荷塘月色的这一段本来不错的描写很容易被庸俗化的根本原因。而一般来讲,真正的经典名著总是被不断地仿效。但真正的经典从来不怕克隆,因为你可以偷走它的表达,甚至搬走它整个的句子,但你无法再仿造出同样一种情境,而这种情境,才是文气,是文章的生命力之所在,而《荷塘月色》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潜质。

被删掉的荷塘月色基本上是渗不忍睹的,(到现在我还想不通这个一篇文章是如何被千千万万老师教出来的)前半部分纤弱无比,后半部分又杂乱无章,仿佛一出戏,才亮了相就宣布了闭幕。而被删掉的部分应该是荷塘月色的精华之所在。在本来平面化的叙述中,突然插进这么一段东东,你会觉得仿佛一道闪电,我们在一瞬间仿佛看到了朱先生的内心世界,虽然只是一闪就过去了。一句“可惜现在却已经无福消受了。”中包含着的深深的失落仿佛也被我们感觉到了,我们也被这一段文字从琐碎庸俗的生活中突然唤醒,所以我经常吟诵这一段。

而《荷塘月色》被删之处的精彩恰恰在于,它使文章既在整体上保持一致,同时又有某种程度的游离,萧淡。

2

说到此处,不能不提到吴老师写的关于闲愁的文章。其他的说法均未见新鲜,比如心灵的外化啊,或者这结构那结构的,反正就那么一回事,倒是闲愁说颇抓住了几分神韵。(我个人觉得,用一半的文字可以讲得更精粹甚至更丰富一些)

但吴老师在此却要升华了,他要从闲愁说里看到散文上的一种承继。这当然放之四海而皆准,我的文章也有屈原的血,诗经的脉,其谁曰不然?只要你用汉语,更别说魏晋六朝。我觉得如此一来,麻烦就大了,不知道以后林语堂的,周作人的怎么来评?而神韵说,基本上是分析出来的,而不是作品所本来就具有的。

我拜读过李镇西老师的课堂实录,佩服李老师能够在别人发现不了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引导学生。但不幸的是,现在这些比喻都已经变得庸俗不堪,包括通感,不信你可以看看学生的作文。在我有限的阅读中,有一大批作家比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更为流畅和自然,更容易看出与古代小品文的传承,比如余光中,比如年轻一些的简媜。

最后要顺带说一句,李镇西老师的课堂实录是相当精彩的,但李老师的收尾,在我看来,仍然属于败笔,我不是一概反对卒章显志,而是这种表达与前面的分析究竟构成了一种什么关系,我看不出来。如果让我设计结语的话,我会从庸俗得不能再庸俗的“一切情语皆情语”的角度进行归纳概括,而不会突然与一些光荣,伟大,明朗的词联系在一起,这与全文的基调不谐调。所以当李老师讲,他从学生的眼睛里看到深沉与庄严的时候,我觉得有点搞笑。我觉得这是不是也有点韩军先生所说的伪圣倾向?

真的。

附李老师最后总结:

下课铃声响起了,我最后总结道:

“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中国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病交加的他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下课!”

当学生们整整齐齐地站立起来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他们的眼中,正闪烁着与他们的年龄似乎不太相称的深沉与庄严。

附注:这两日发烧,所以难免胡言乱语,而且因为头痛,没有翻阅朱先生的文章包括《荷塘月色》本身。对朱先生的其他文章我也有一些看法,等感冒好了以后再补足。先胡乱敲些,有砖也罢,无砖也成。言语中对吴李二位老师多有冒犯,本来上贴的时候想删去,一想二位大度,就留下了。

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什么是热岛效应,培养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将热力环流原理应用到城市热岛环流的分析之中,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的资料分析能力,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发生的原因,并能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
过程与方法
1.在所学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发生的原因。
2.以探究学习方式进行问题研究。从等温线分布图中发现问题,从景观图片中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讨论问题会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提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引导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
●教学难点
1.学生资料分析能力的培养。
2.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2005年2月19日,成都迎来了9年一遇的降雪。雪花飞舞、愉悦人心的时候,市民也发现,在离市中心不到20千米的三圣乡,雪花飘落在绿色的树叶和盛开的花瓣上,白茫茫的银装顿时让色彩斑斓的地方变成了北国风光。遗憾油然而生,成都城区虽然飘落着同样的雪花,但城市像一个“火炉”,雪不着地就没影了。为什么雪花不给城里人玩耍的机会呢?(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http://.cn??四川在线2005-02-2607:02:20)
生:是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师:正确。四川省专业气象台预报员吴德仁说,降雪当天,郊区最低气温降到了0℃,但城区温度却保持在2℃左右。所以,市民在城外可以欣赏到银装素裹的动人雪景,而雪花飘落到城区时,城里2℃的温度使雪花瞬间化成了水。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就是:为什么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板书)问题研究为什么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推进(新知识传授)
[教师精讲]
(投影)课题研究思路:
师:请大家按照投影上的课题研究思路来展开研究。
(投影——资料1)图2.29“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资料分析:
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特点。
2.总结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师:上个星期日我们请家住市中心的几个同学和家住郊区的几个同学分别在早上8:00、下午14:00、晚上20:00同时测量居住地附近的气温。请大家上台展示。
生:(分别上台展示测量结果)
(投影表格)教师同时录入学生测得的气温数据并演示出来。
地点
气温(℃)
时间市中心距市中心5km
(市中心外围)距市中心10km
(近郊)距市中心15km
(近郊)
8:00
14:00
20:00
师:(按市中心到远郊的顺序及时间的顺序,把学生测得的气温数据列表比较)请大家看投影图示,读图分析。同时,再对照我们同学测得的不同地点不同时刻的气温数据,看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分组合作讨论)1.图中气温曲线的特点是:城市中心的气温高于郊区,城郊居民区的气温高于农田。
生:(分组合作讨论)2.城市热岛效应:就是一种城市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
(过渡)
师:大家分析得很准确。每当炎炎烈日之下,我们忍受着城市里的高温酷暑,切身的体会使我们不由得要问: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城市的热岛效应?请看投影,分析资料。
(投影——资料2)图2.30、图2.31,资料分析:
1.对比以上两幅图片,讨论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2.除了照片上提示的原因外,想一想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城市热岛效应。
生:(合作讨论)1.地表覆被的不同是城市热岛产生的一个原因。
生:(合作讨论,参考课前收集资料)2.盛夏季节,城市里热浪滚滚,到了郊区,人们明显感到凉爽了许多。在城市里,人们大量地燃烧石油、煤气、煤炭等燃料,燃料中的化学能大部分转换成机械能、电能,其余的则转化为热能,直接释放到空气中。大城市有几十万辆汽车,每天要排放大量尾气,这些汽车尾气的温度都在100℃以上,这就大大影响了城市的气温。
城市中的建筑物鳞次栉比,水泥或柏油地面的街道纵横交错,因而造成城市下垫面的性质与郊区不同。城市的建筑物和深色路面,在白天会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热,并且很快地升温。因此城市成了一个巨大的“热岛”。
此外,由于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烟尘和各种气体污染物,因而在城市上空形成了云和雾。这些云雾在夜间减少地面的有效辐射,使得地面降温减缓。这些特殊的条件使城市具有“热岛效应”,即城市比郊区、田野气温高。
城市有许多高楼大厦。重重叠叠的高楼大厦组成了庞大的人造屏障,当较冷的空气从郊区流向城市里,这些人造屏障就会阻挡空气的流动,这样大部分冷空气就被阻挡在城市外面。这也是造成城市比郊区气温高的原因。
“热岛”的强度通常和城市大小有关。几万到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市市区和郊区气温相差2~3℃;数十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市区和郊区相差3~5℃;而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市区和郊区气温可相差5℃以上。
“热岛效应”反过来又使城市耗电及用水量大增,夏天要想降低1℃比冬天升高1℃用电量要大得多。这样,又要耗掉大量能源,造成更多废热,进一步加强“热岛效应”及其他气候效应。
师:据估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的太阳能比乡村多80%。到了晚上,城市降温缓慢,因此夏季前半夜便仍感闷热。还有,晴天的夜间城市上空常有逆温层存在,它阻碍了热量向高空扩散。
(投影——资料3)图2.32,资料分析:
1.热岛环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这种环流会对市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哪些影响?
3.还会产生哪些影响?
4.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影响?
生:(分组合作讨论)1.市区的气温高于郊区的气温,冷热不均造成市区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向郊区扩散,近地面形成较低气压;郊区气温较低的大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较高气压,大气向气压较低的市中心扩散。这样就在市中心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大气的热力环流。
师:请大家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绘制出城市和近郊大气流动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绘图)
师:(对学生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水平进行评价)
这种环流对城市大气污染有什么样的影响?
生:(分组合作讨论)2.城市的热岛效应对大气污染的扩散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城市好像一个“热岛”,热气不断上升,形成一个低压区,郊区的冷空气向市区侵入,将郊区工厂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市区,加上城区污染源又多,城郊和城区的污染物都向市中心集中,而原由市区扩散到郊区的污染物也随之重新聚集在城市上空,持久不散。由于城市热岛效应所影响的高度一般只能达到地面以上100~300米的低空,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市中心往往成了城市中大气污染物浓度最高区,形成远比郊区严重的大气污染。
生:(分组合作讨论)3.热岛效应在某些地区也有好处。比如在高纬都市区可采深色建筑以增强热岛效应。如北欧等高纬度地区,都市热岛效应对都市较为有利:因温度较高,冬季积雪较少,可节省清雪费用,可减少暖气消耗。
生:(分组合作讨论)3.由于工业、生活排放的各种污染物集中于市区,容易形成酸雾、油雾、烟雾、光化学雾等,所以城市雾气多。
生:(分组合作讨论)3.城市的热岛效应威胁着市民的生活和健康,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气温高于34℃,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此外,高温还可加快光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进一步伤害人体健康。
生:(分组合作讨论)3.在“热岛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中每个地方的温度并不一样,而是呈现出一个个闭合的高温中心。在这些高温区内,空气密度小,气压低,容易产生气旋式上升气流,使得周围各种废气和化学有害气体不断对高温区进行补充。在这些有害作用下,高温区的居民极易患上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此外,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数也有所增多。夏季因中暑而叫急救车上医院的人数增加。
生:(分组合作讨论)3.美国宇航局的一项新卫星观测结果证实,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地区降雨量显著增加,这一结果再次提醒人们要重视城市化给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谢泼德及其同事对美国宇航局“热带降雨测量”卫星观测数据的分析显示,受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顺风地带的月平均降雨次数要比顶风区域多28%,在某些城市甚至高出51%。他们还发现,城市顺风地带的最高降雨强度,平均比顶风区域高出48%~116%。
由于城市热岛有利于空气对流,在城市,出现雷暴、冰雹等强对流性天气也比郊区多。
生:(分组合作讨论)3.由于城市化对气候的这些影响,城市气候资源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说,在寒冷地区,城市的热量资源有所改善。在炎热地区,则更加剧了高温危害。
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影响?
生:(分组合作讨论)4.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
(过渡)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是城市的热岛效应,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讨论了城市热岛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下面,请你根据你搜集的资料,对应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从吸热和放热两个方面去考虑,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
生:(分组合作探究)高纬都市区可采深色建筑以增强热岛效应。(如北欧等高纬度地区,都市热岛效应对都市较为有利:因温度较高,冬季积雪较少,可节省清雪费用,可减少暖气消耗)
低纬度地区应避免建造玻璃帷幕式建筑,以减少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以免耗费冷气空调资源。
生:(分组合作探究)现在热岛的防治和城市的整个规划是非常有关系的。要逐步改善城市的布局,统筹安排工厂区和居民区,高层建筑不宜太密集,使风易于穿过市区。
生:(分组合作探究)还应尽可能地避免使人口特别密集。
生:(分组合作探究)防治热岛效应应注意到房屋形状的设计、通风的问题。在整个居民生活用的设施在散热方面统一规划,也会降低热岛效应的问题。
生:(分组合作探究)热岛的效应之所以这么突出,原因就之一是污染。污染就好像一个暖盖一样,这样一个暖盖使得下面的空气无法散发出去,就相当于一个温室的问题,更可以加重暖盖的效应。减少污染,使大气更透明一些,热岛效应可能会有一些缓解。
生:(分组合作探究)重新确立交通体系,抑制车辆的废热排放量、改进铺路材料,增强路面的透水性等。环境省的测算表明,如果建筑物的废热排放量减少一半、铺设保水性材料道路的普及率达到50%、有50%的建筑物实现楼顶绿化,城市市区的气温将下降0.7℃,气温超过30℃的天数也将减少21.3%。
生:(分组合作探究)严禁填湖行为,扩大水域面积,有助于降低炎夏热度。
生:(分组合作探究)对传统工业结构进行改造;
生:(分组合作探究)建设高层楼房时有义务确保相应的绿化面积。
生:(分组合作探究)国内外专家都在积极研究和探索减少“热岛效应”的方法。现在,许多城市都认识到“造绿”是改善城市“气候岛效应”的好办法。削弱热岛效应,专家认为要从大力优化生态环境做起:增加绿地面积,在路边、花园和屋顶植树种草,通过植物吸收热量。
生:(分组合作探究)广东省政协委员梁国昭认为,尽管广州近年对绿化越来越重视,但有不少环节仍忽略了“热岛效应”因素。比如,为了城市美观,一度营造出许多城市绿地,其实这些草坪的生态功能并不强,它们的蓄水能力较弱,缺少蒸腾作用,并不会给城市降温。我们觉得他的意见很有道理。
生:(分组合作探究)立体绿化有别于简单的草坪绿化,经过合理布局,立体绿化有开发占地小、绿化面积大、见效快的功效。“楼顶绿化”即是其一,既能给楼宇降温,又净化空气、美化景观。
生:(分组合作探究)城市热岛强度和平面结构与绿化程度及其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当绿化覆盖率达30%时,气温可下降8%;覆盖率达40%时,气温可下降10%;覆盖率达50%时,气温可下降13%。因此,当夏季白天气温为38℃时,50%的绿化覆盖率可使气温降低4.9℃,基本上消除了城市热岛的威胁。另外,城市中绿化覆盖率高的地段,都不是高温中心的所在地。北京市根据1981年的资料分析,该市夏季热岛分布呈许多中心型,在市区范围内常形成8~10个高温中心,而这些高温中心都与市区公园交错,或分布在绿化覆盖率较低的地方。
生:(分组合作探究)绿地增强城市的竖向通风。一般情况下,植物叶面的温度不超过35℃,而水泥路面、建筑物表面的温度则可达到40℃左右。城市中建筑物多的地区是暖点,加上工厂、锅炉等人工热源,形成了一个个高温中心,而公园和多树木的绿地则是“冷区”,这样,绿地附近的较凉空气就会不断地向高温中心输送,产生了微小的竖向通风,这种通风沿着城市的大街小巷穿行,也会给人们带来凉爽。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是城市的热岛效应,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讨论了城市热岛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并对应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希望大家能继续以这种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我们平时的各科学习搞得更有成效。
布置作业:以“为什么城市气温比郊区高”为题,撰写一篇小论文。把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得到的体会和结论写在论文里。
●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