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14

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结构。
【能力目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本课必须突出学生的活动,通过活动,深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诱导、探究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运用网络查阅有关作者伯特兰•罗素的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风格、有关图片及评价性的文章等。
二、疏通字词,做到熟读成诵。
三、让学生思考:你有怎样的人生设想?你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
【教学思路】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熟读全文,并让学生畅谈读完这篇思想随笔的诸多感受,从整体上感知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和文章主旨。通过课堂活动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小说的主旨,理解其中所折射出的时代信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类何止这样千百次地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又简单又复杂。托尔斯泰说:“为自己的幸福活着的人,低劣;为别人的幸福活着的人,渺小;为大多数人的幸福活着的人,高尚.”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三问自己:
一问:人从何而来?
二问:人为何而生?
三问:人死后又会如何?
(学生讨论思考,作答后老师亮出史铁生的经典名句)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就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身边的魔鬼或恋人。
——史铁生
生命是何等精彩,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来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位大师他自己关于生存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BertrandArthurWilliam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分析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罗素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辉格党贵族世家。祖父约翰•罗素勋爵,在1840年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罗素的母亲也是出生贵族,她在罗素2岁时便去世了,2年后,罗素的父亲也去世。双亲去世后,他在祖母和家庭教师抚养、教育下长大。祖母在道德方面要求极为严格,精神上无所畏惧,敢于蔑视习俗,曾以经文“勿随从人作恶”题赠给罗素,这句话成为罗素一生的座右铭。1890年,罗素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数学,哲学和经济学。于1893年获得数学学位,而后在第四年转学哲学,并获得伦理科学学位。罗素曾四次结婚,三次离婚。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完成了70余部著作,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哲学大纲》、《教育与美好生活》、《罗素自传》三卷本。1950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评语是:“欲以褒扬他的哲学著作。从这些多彩多姿、包罗万象的著作里,我们知道他始终是一位人道主义与自由思想的战士。”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2.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晚年为其所撰自传而作的一则序言,文章以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他对挚爱与知识的执著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以上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结果,并讨论交流,最后由教师出示幻灯片做小结归纳。)
三、初读作品,畅谈感受
1.学生活动:请谈一谈你读完这篇思想随笔后的感受。
(学生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畅所欲言)
2.展示资料,总结感受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
——爱因斯坦
总结:这篇思想随笔似乎信手拈来,但却耐人寻味。充满激情,充满感慨,充满智慧,作者巧妙地将生活图景和自然景色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情文并茂,发人深省。又一次深刻地阐述了“我为何而生”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
四、再读作品,理清思路
1.思考:文章的结构是怎么样设置的?
点拨:总—分—总。开头总提,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最后总结。
2.理清文章的情节:
第一自然段:开宗明义:坦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感情。”
第二自然段:说明追求爱情的三点理由:带来狂喜,摆脱孤寂,梦见天堂。
第三自然段:说明追求知识的理由。
第四自然段:阐述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五自然段:总结并有所升华:人是值得活的,愿意再活一次。
五、学生活动,把握主旨
1.活动准备
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一小组分别对作者一生中的三种追求进行分析探讨。
第一组:爱情之花
第二组:知识之花
第三组:悲悯之花
2.活动要求
老师出示活动任务后,每一组的组员积极参与讨论,老师在学生活动中要及时给予适当的点评,及时鼓励,对于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处理。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生活有所思考。
3.活动任务
【任务一:爱情之花】
◆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点拨:作者一生有三种追求:一是渴望爱情,二是追求知识,三是同情苦难。
◆请同学们说说你们渴望爱情吗?渴望什么样的爱情呢?哪个流传至今美好的爱情故事令你感动呢?并说说感动的原因。
(学生探讨,但不宜渲染。这群孩子对此问题敏感,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学生有力的引导,避免学生乱讲,让学生正确地认知自己为何而生的问题)
点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跨越世俗的爱情,牛郎和织女的人神之恋,泰坦尼克号的生死爱恋;周恩爱和邓颖超志同道合的爱情等等。
◆我们对爱情有这么多的理解,那么再看看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是什么呢?其结果怎样?
点拨:一是爱情能带来狂喜、二是爱情能摆脱孤寂、三是爱情能见到天堂的缩影。渴望爱情带来的结果:虽然它对人生来说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我最终还是得到了它。(爱情的纯洁、美好、超凡脱俗)
【任务二:知识之花】
◆看看这些图片(老师出示幻灯片),这些图片告诉我们怎样的一个信息?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答:“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胆鼓励学生发言,小组相互交流)
◆我们再来看看作者追求知识的具体内涵?这些知识分为几大类?其结果怎样?
点拨:一是希望了解人的心灵(人类)
二是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自然)
三是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
追求知识带来的结果: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任务三:悲悯之花】
◆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在灾难面前涌现了一幕又一幕令人感动的画面,在这些画面中使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这些画面体现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
点拨:人们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向灾区人民送温暖、献爱心;弘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仁民爱物、物与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放射出感天动地的人性光芒。
◆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其结果怎样?
点拨:“人类苦难”主要指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出示链接图片)
同情苦难带来的结果: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体现了一个思想家对人类关怀,悲天悯人博大情怀。
4.疑难解析
(1)这几种追求有何内在联系?
(2)虽然罗素的一生追求给他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在文章最后他仍认为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还乐意再活一次。在这里进一步体现了罗素怎样的思想情怀?
老师明确:
(1)“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伟大的梦——关爱人类,解救人类、造福人类。
(2)体现他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他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5.活动点睛
活动分别由人世间的爱情、知识、苦难展开,结合文本加以拓展,明确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对我们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所指导,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从现在起就要树立崇高的理想,走上自强之路,实现自我价值。
老师小结:《我为什么而活着》是选自《伯特兰.罗素自传》的一篇序言。它既是作者心灵的抒发,也是生命体验的总结。作者以深刻的感悟和敏锐的目光,分析了人生中的三种激情,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对爱的渴望,使人欣喜若狂,既能解除孤独,又能发现美好的未来。对知识的追求,使人理解人心,了解自然,掌握科学。爱和知识把人引向天堂般的境界,而对人类的同情之心又使人回到苦难深重的人间。作者认为这就是人生,值得为此再活一次的人生,同时也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的人格,启发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崇高的理想,走上自强之路,实现自我价值。
六、拓展活动,畅谈收获
(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大胆地讨论,交流,老师通过学生的发言及时点评,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我将如何而活”。)
1.我们都学习过臧克家的《有的人》这首诗,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为什么呢?
2.俞敏洪在《赢在中国》第三赛季36进12现场即兴励志演讲视频,谈谈看完视频后的感受。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爱情”、“知识”、“人生”的名人名句。
2.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大多是有区别的,甚至人生的每一阶段的追求也会有所不同。请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为题,写一篇随笔。
八、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案例分析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案例分析”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教学过程: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1.听读。听音频朗读,认识生字。

遏(è)制 飓(jù)风 濒(bīn)临 俯瞰(kàn)

2.指点学生朗读。说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

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3.大声朗读课文,说说文章的结构特点。

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部分(第2~4段):分说。

第一层(第2段):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二层(第3段):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三层(第4段):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三部分(第5段):总结,这样的人生,作者觉得活着值得。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面对追求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他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

这句话,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形象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中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揭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是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与同情的内在联系。作者用含蓄而充满理性的语言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2.问题探究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①爱情可以带来狂喜;②爱情可以摆脱孤独;③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2)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①了解人类心灵;②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③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作者同情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们: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4)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生活的共同准则,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课文中,作者用凝练含蓄的语言叙写了自己一生的纯洁而无比强烈的人生追求,表达了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激励我们有所追求,奋发向上。

我为什么而活着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胸怀博大 积极乐观

本课两篇散文都与生命密切相关,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教师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真正的教育总是充满活力和生气,通过教师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熏陶,对个体生命的肯定、激励、褒扬,创造自由舒展的空间,使学生充满对生命的热爱,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学生个体生命情感在积极、活泼、明朗的教育环境中得以无声地滋润、涵化、延展、厚实,把教育中的个体生命引向高处。课堂教学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应该让生命教育走进课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这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

八年级语文上15散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八年级语文上15散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宝塔区蟠龙中学课时教案(环节设计)
备课时间2017年月日上课时间2017年月日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15.我为什么而活着共1课时第1课时



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并揣摩文章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交流等教学活动,掌握本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
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
难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难点的基本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诱导、小组讨论、问答法
教具
学具教案
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主备及执教者:马倩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生命的精彩也就在于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来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位大师他自己关于生存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二、预习检查
1.生字注音。
颤抖(chàn)秘鲁(mì)
颤栗(zhàn)神秘(mì)
2.词语辨析。
(1)氛围气氛
氛围:周围的气氛和情调。
气氛:周围环境中的一种精神表现或景象,不包括情调。
(2)遏止遏制
遏止:指用力阻止,侧重于“止”,使停止不前进。
遏制:指尽力控制,不让其发展、扩大,控制住。
三、作者链接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一生命运多舛。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四、文本链接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晚年为其所撰自传而作的一则序言,文章以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感情,表达了他对挚爱与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为我们彰显一个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五、整体感知
作者是怎样回答“我为什么活着”的主题的?
总-分-总。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中间三段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结尾总结,也反映了三种感情的纯洁而强烈。
六、课文精读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握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三种激情”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飓风”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激情强烈地支配着我的一生。在我漫漫的人生长路上,我活在这三个理由之间,我得到了爱情,但我获得的知识“并不多”,并且为了拯救人类自己也深受其害,所以这三个理由把我吹到了绝望的边缘。
2.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反衬出爱情之美。
3.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仙境”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虽然罗素的一生追求给他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在文章最后他仍认为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还乐意再活一次。在这里进一步体现罗素怎样的思想情怀?
体现他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他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七、文章脉络
本文具有演讲稿的一般特点,开篇点题,统摄全篇:“对爱情的渴望,以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地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使中心显得十分突出。下文分层论说,在每一方面的开头处,往往先说明要点,段尾再加重申,使各段意思集中不偏离中心。最后一段,收束全篇,重申自己的人生信仰与追求。全文三部分,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段落的中心意思,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非常清楚,鲜明易懂,从而使中心更加突出,使读者倍加感觉到其间所蕴含的深沉而激越的感觉。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第2-4段):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的原因。
第3段,写作者寻求知识的三个原因。
第4段,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第三部分(第5段);总结上文,得出结论: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活。
九、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默写课后读读写写。
15.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渴望(爱情)人类
我为什么而活追求(知识)自然崇高博大的情怀
同情(苦难)社会

对于本文来说,理解作者的思路并不难,理解观点也并不难,但如何让知行结合,从一种生活与人生观去认识作者的观点,学生会感到一定隔膜,练习的设计就是希望在此方面让学生有所改变。

八年级必修《花儿为什么这么红》教学设计


八年级必修《花儿为什么这么红》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春天来了,五颜六色、千娇百媚的花儿都竞相开放起来了,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面对这些美丽的花儿,你可曾想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说明这个原理的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板书)
二、生齐读目标
1.知道花儿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
2.学习本文严密而巧妙的结构;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3.学习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
三、自主学习
1、交流成果,检测预习情况
⑴作者:贾祖璋,生于1901年,浙江海宁人,我国老一辈生物学家、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普园地的拓荒人之一。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撰写的科普读物主要有《鸟类研究》、《生命的韧性》、《生物学碎锦》等。他的科学小品,内容充实,构思精巧,语言简洁洗练,文笔清新朴实。
⑵字词
易读错的字音:三棱镜裸子植物靛虞美人
易写错的字:充沛
多音字:分泌泌阳 褪色 褪袖子
词语释义:萎谢 浓艳 裸子植物 并蒂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完成文章结构图,并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板演)
教师小结:本文开头从赞颂花朵的红色入手,咏叹红紫烂漫的春天,于赏心阅目之际,设置疑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引出了本文说明的中心,(2-10)节,从六个方面说明了花色形成的原因。11节用一句话概括了花红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
3.在本文中,贾祖璋老先生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有关花朵为什么呈现红色和其他的色的科学知识,重点说明花朵的红色是它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的作用的结果,同时还赞颂了人类创造性的劳动。你学习了本文后,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个问题应该有所了解了吧?你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按照什么顺序介绍这个问题的吗?
本文从花儿的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了科学说明。综观全文,在说明的过程中,是按“花红”的主要原因到次要原因,花的自身条件(内)到外部因素的顺序来排列的,即由主到次,由内到外的结构顺序。
4、.文中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你能找出几种并举例说明其作用吗?
5、语言品析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密,请每小组同学以第四段为例,就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设计一道题目,考一考其他组同学。
“萎谢之前”、“早晨初开”、“中午”、“下午”是时间上的限制;“少量的”是数量上的限制;“微”、“淡”、“深”、“渐渐”是程度上的限制。这些修饰和限制性词语的恰当运用,准确而严密地说明了事理。说明本文语言准确而严密。
6、“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是一首歌曲的名字,作者借用为标题,且贯穿全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在课文中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为段落的第一句,它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出现过几次?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甲生:“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个句子在文中出现了七次,以它作为段首句,能明确提示文章说明的中心。
乙生:“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多是以设问的形式出现。除第一段是总提,以下几段都是分别设问,这样能起到提示说明角度及内容的作用。
丙生:这样写既能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又能把文章的层次说清楚,步步深入。
师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文中多次运用,这种方法在修辞上叫间隔反复。它的作用是使中心突出,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增强文章的语感,增加文章的艺术色彩。
1.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富有吸引力。2.标题提示了本文要说明的主要内容。3.贯穿全文,条理清晰。
四、小结
吴祖璋是一个生物科普作家,他给我们说明了自然界里的一个“为什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的科学道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多发现、多思考,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之中。
五、拓展延伸
1、有人统计过4107种花的颜色,作了如下的分类:
颜色白黄红蓝紫绿橙茶黑
种数119395192350430715350188
从这个统计中可以看出,白色、黄色和红色的花最多。1、鲜花中,惟独黑色花极少见,这是为什么?
2、那么自然界中的几种黑色花的应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花儿的色彩主要取决于花朵细胞里所含的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的缘故。类胡萝卜素使花朵呈现鲜明的橙色、黄色,而花青素则使花朵呈现红色、蓝色、紫色等等。花朵中含有多种色素,它随着日光照射的强度、温度、湿度和酸碱度的变化,会引起色素的变化,导致花儿变色。
科学家认为,黑色花稀少除了花朵的色素决定性因素外,与太阳光有密切关系。我们知道,太阳光由赤、橙、黄、绿、青、蓝、紫等7种色光组成;光波长短不同,其所含热量也不同——红、橙、黄色光为长波光,含热量较多;青、蓝、紫色光为短波光,含热量较少。花的各部尤其是花瓣,是比较柔嫩的,易受高温的伤害,所以它们一般吸收含热量较少的蓝紫色光,而将红橙光反射出去;这就是红、橙、黄花色较多的缘故。如果吸收含热量较多的红橙光,就容易受高温伤害,这就是蓝、紫色花较少的缘故。当然,如果花儿全部吸收七色光波,它所受的伤害就更大,因此很难生存。倘若生存下去,红橙光和蓝紫光一起反射出去,花儿便呈现黑色或近于黑色。这就是黑色花儿极少见的原因。
另外,黑花少见还可能与昆虫有关。黑色花儿很难吸引昆虫,而昆虫又是花儿授粉、传粉的重要媒介质,所以,在自然选择中,缺少昆虫传播花粉来繁殖的黑色花就逐渐被淘汰,存在于大自然的黑花也就极其少见。
2、走进生活中的语文
赠花礼仪:
赠花是一门艺术,因为送花的目的是以花为礼、联系情感,增进友谊。因此什么时候送什么花,什么场合选什么花,什么人喜欢什么花,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因对象而精心设计。否则因考虑不周而闹出误解,反而失去馈赠礼仪花卉的目的。
1.选花要懂得花的“语言”:
牡丹显示富贵 ,康乃馨代表友谊、母爱,菊花表示纪念、怀念,满天星是幸福的象征,梅花是高洁的比喻,玫瑰是爱情的寄托。
2.赠花与节日:
情人节送红玫瑰、郁金香;父亲节送红莲花、可斛花;母亲节送康乃馨;教师节送剑兰、菊花;新春佳节送金桔、水仙、状元红、万年青
3.赠送鲜花与数字:
生日送花十枝,十表示足数,美满幸福; 送老者宜用九枝,为阳数,表示天长地久; 新店开张宜送八枝,表示开张大吉,新居新发; 为晚辈送花,宜用六枝,表示六合同春;送夫妻爱人宜用两枝,表示成双成对,喜结良缘;而三、五、七少用,四忌用。
六、作业
1、收集有关花的诗句
2、完成有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