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1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背诵古诗。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用时:6分钟)1.教师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导入新课。
3.板书课题和作者。1.学生听古曲,感受意境。
2.齐读课题。5.“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用时:10分钟)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2.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3.提出学习要求,课件展示: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理解诗句。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1.学生自学本课生字。
2.学生根据要求自学,小组进行讨论。
3.学生进行自学汇报。
4.大声朗读古诗。6.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潋滟:_________________
空蒙:_________________
西子:_________________
相宜:_________________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用时:17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二句,感受晴天和雨天的美。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三、四两句,感受西湖的人性美。
3.指导朗读。1.学生结合注释,图画,课件,发挥想象,理解西湖晴天和雨天时不同的美。
2.学生交流讨论。
3.学生总结学法,诵读第三、四句,理解诗意。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7.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体会情感,背诵古诗(用时:7分钟)1.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背诵古诗。1.学生交流从诗中受到的体会。
2.学生背诵古诗。8.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课堂一开始,教师播放古曲,让学生感受意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然后又从诗题入手,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又通过注释、课件、朗读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了西湖的美。[工作汇报网 gsi8.coM]
精选阅读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语文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编辑推荐:小学1-6年级各个版本语文教案汇总
提醒:
新学期军训、分班卷、课本同步试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
5、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菊花》和《枫桥夜泊》两首诗。
3、学习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
幻灯片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读熟三首古诗,试理解诗句含义。
2、了解诗人。搜集有关材料。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喜欢什么花?为什么?能吟几首写花的诗句吗?
二、出示元稹《菊花》。
谈话: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三、细读赏析。
1、自由读。
小组讨论,看看读懂了什么。不能解决的做出标记。
2、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提出质疑。
3、集体交流。
陶家,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家,陶渊明最爱菊,房屋周围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名句。
为什么把这里比作陶渊明的家?你感觉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说明了诗人为什么爱菊花?
(菊花好似百花中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作者从与众不同的角度赞美菊花,表达了他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品读成诵。
四、陶渊明诗句赏析。
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感悟古诗的意境,背诵古诗。
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整体读,感知美(用时:6分钟)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指名学生说自己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3.播放朗读录音。
4.指导学生诵读古诗。1.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了解的有关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
3.学生听录音,然后自由练习诵读。9.抄写古诗《望洞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美,洞察美(用时:10分钟)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2.指导学生读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以及课件,发挥想象述说古诗的意思。
4.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5.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6.背诵古诗。1.学生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古诗的意思。
4.学生练习朗读并背诵古诗。10.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诗中的“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比读,深化美(用时:17分钟)1.课件展示改编的诗和原诗。学生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2.再读原诗,体会语言的精妙。1.学生读改编的诗和原诗。
2.小组交流原诗的精妙。
3.学生汇报。1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中我没有单一地要求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起来,教师适当演示操作,让学生体会“白银盘”和“一青螺”分别指什么。这样,诗中美好的意境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诗所描绘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也一览无余了。
《古诗三首》教学片段
◆诵读理解古诗《望洞庭》
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望洞庭》,结合注释及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学生自读古诗)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生1: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教师多媒体出示)
生2: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3: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师:没有磨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读这两句。(配乐学生诵读)
(教师出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像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师:这首诗的意境很美,我们来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赏析: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比喻句多。第一个比喻句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说没有磨过的铜镜给人的感觉,再来理解潭面,学生就易懂多了。教学第二个比喻句时,教师拿来实物让学生观看并同画中的景象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了洞庭山水的美,体会到了诗中的意境美。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s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s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暮江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幻灯片古筝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
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今天,我们再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看看他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二、导入新课
1、解题导读。
板书题目:暮江吟
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能看出什么呢?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
什么是“吟”呢?请你们从老师的读中体会体会。
(教师范读)
谁体会到了?
(生1:“吟“是有感情。生2:声音大。生3:“吟”就是有节奏……)
对了,有节奏。下面,我们就一起有节奏的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在事先板书好的诗句上,加上表示停顿的间隔线。)
1.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首白居易写的古诗——《暮江吟》。
2.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时间:傍晚;地点:江边。吟:吟诵。
3.白居易在傍晚的江边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
4.指导朗读。
2.自读课文,结合预习提纲,自学诗中生字
3、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交流汇报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学这首诗,遇到疑惑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作好记号,我们一会儿讨论解决。
(学生静心自学)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学生纷纷发言,预计学生借助注释能读懂诗句的大致意思,在学生的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再予以深入的点拨和讲解。)
(1)一道残阳铺水中,
生初步理解后,师追问:“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
(说“一道残阳”是因为“残阳”指的是西沉的红日发出的光。)
讨论:“铺、照、射”有什么不同?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义的不同,准确理解:“铺”字说明阳光几乎是贴着地射过来的,恰到好处的照应了“残阳”的特点。进一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是啊,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的铺在江面上,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2)半江瑟瑟半江红。
补充讲解: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来指碧绿色。始终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共同探究: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江水颜色的不同,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这个“一半”应该怎样理解?
情境中诵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可以加上手势,美美得吟诵起来吧!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问: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帮助学生把自己理解的意思表达准确,在语序和语句的完整性方面要尤为注意。个体学生说,大家听,并及时予以纠正和适度表扬,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参考说法:更让人爱怜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亮的露水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多美的景象呀!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
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暮江吟》吧!
放音乐,学生开始吟诵。
三、拓展阅读
其实,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1、如果你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想做些什么?
2.你觉得这首诗可以画几幅呢?说说你的理由。——选择一幅画一画(音乐情境)。
(建议:画傍晚的选用黄色的纸,画晚上的选用蓝色的纸,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3.展示交流:
四、反馈练习
1、在本上默写三首古诗。
2、搜集其他描写景物的诗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五、板书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教学反思:学生根据古诗的含义,能够想象出丰富的画面,并进行描绘。在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很好的对诗句中的个别词语进行了解释。
三年级语文上册《金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金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抓关键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通过对比、想象,从中悟出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辛勤劳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认真阅读理解课文,适当想象,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词语
二、理解感悟课文:
(一)1.对比出示: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淘金者便蜂拥而至。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
唯一?什么意思?只有他一个人。刚才我们从蜂拥而至中知道来的人非常多,这里却说只有他一个人找到真金?
2.质疑:看到这你有什么疑问?
3.总结:有这么多人为什么只有彼得一个人找到真金?
难道他有三头六臂?还是碰上仙人指点?那他到底有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聚焦彼得,看看他到底靠的是什么,让他成为唯一一个找到真金的人。
(二)课文哪些段落写了彼得种花?
(三)出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4——6自然段,画出描写彼得的句子,谈谈你觉得彼得靠什么成为唯一一个找到真金的人?
1.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找到了哪些描写彼得的句子?
预设:生说第四段、第五段(还有谁找到了这一段?这么多人)、第六段
第五段:刚才我注意到了很多同学关注到这个句子,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指名读
(哪个词语让你对彼得有认识?)“若有所悟”,什么意思?刚才我们在学习蜂拥而至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理解词语?你能不能用上这个方法说一说,它的意思?
(1)彼得悟到了什么?生读句子。
(2)看了什么让他有这样的想法?出示第四段
三天三夜的倾盆大雨过后,小木屋前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你来读)如此普通的景象在彼得眼中却不一样,彼得若有所悟(请你接着读)
雨后推开小木屋的门,彼得看到(你来读)从这么平常的情景中彼得却想到了很多,彼得却若有所悟“(请你接着读)”
雨后大家都看到了小木屋前土地的变化(大家一起读)只有彼得一个人陷入思考,彼得若有所悟“但这土地很肥沃......”
(3)彼得由看到的普普通通的小草想到了(土地肥沃),由土地肥沃想到(),由可以种花想到(),由人们买花想到()
别人都没发现的事彼得发现,大家都没想到的事,彼得想到了。大家只看到了眼前,而彼得却看得很远。
(4)现在你觉得彼得成为唯一找到真金的人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板书:善于思考
(三)刚才还有同学找到了这个句子。
出示: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
指名读,你觉得彼得靠的是什么成为唯一一个找到真金的人。让学生自己板书:(全部精力)
(1)他可能会怎样付出全部精力?
(2)创境:彼得种花没有任何经验,这对他来说真是一种挑战,一次为了培育一种新的花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甚至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还有一次,他看到花病了,他焦急万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彼得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用心呵护着这些花儿们。
(3)配乐朗读。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体会彼得的辛勤付出。
小结:彼得成为唯一一个获得真金的人,除了他有长远的眼光,善于思考,还在于他的勤劳。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聚焦描写彼得的句子,抓住词语,体会到了彼得的这些品质。
(四)1.课文3-6段写彼得靠种花取得了成功,获得了真金,为什么还要写他淘金失败呢?再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从这件事中,你对彼得又有什么认识?
总结:虽然写了彼得淘金失败,但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他的这份坚持,这也是彼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2.课文就是讲彼得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其他淘金者呢?
板书文章的写法:巧对比
三、作业:
我么知道彼得成功的原因,但他的朋友杰克不知道,他给彼得写了一封信。指名读信。
老伙计:
当初我们一起来到萨文河畔,怀着一夜暴富的发财梦,但我们却没有淘到金子,只好扫兴离去了。最近听说你实现了发财梦找到了真金,能不能传授一下秘诀?
老友杰克
请同学们用上我们刚学到的对比的手法来给他回一封信。
亲爱的杰克:
当初我们一起来到萨文河畔淘金失败。你们_________________而我_________________。
面对下过雨后被大水冲刷平整的土地,面对绿茸茸的小草,你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我________。
种花是个精细而又繁重的活,当花儿们生病时别的种花人___________而我_________。
我就是靠_______________取得真金的。
老友彼得
五、板书设计:
22、金子
彼得观察思考坚持勤奋
淘金失败
唯一找到真金
种花成功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四篇精读课文、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除了《古诗三首》介绍了天门山、西湖、洞庭湖三处景色之外,其他三篇课文都是介绍了一处景色,分别是西沙群岛、小兴安岭、海滨小城。这些都是我国有名的景点,其山水、阴晴无不令人着迷;其丰富的物产,迷人的景色无不令我们叹为观止。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的地大物博,河山壮美。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版块的内容。
课题内容简说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富饶的西沙群岛本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优美的风景、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海滨小城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述了海滨小城的美景,突出了这座海滨小城的整洁与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
美丽的
小兴安岭课文描述了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和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1.认识43个字,会写51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潋滟、空蒙、西子、相宜、成群结队、各种各样”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望天门山》。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地大物博的特点。
4.初步学会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湖光山色的美。了解西沙群岛、小兴安岭、海滨小城的物产和景色,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掌握本单元的字词,积累词语。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技巧。
3.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壮美河山。
17.《古诗三首》…………………………………………………………………3~4课时
18.《富饶的西沙群岛》…………………………………………………………2~3课时
19.《海滨小城》…………………………………………………………………2~3课时
20.《美丽的小兴安岭》…………………………………………………………2~3课时
习作·语文园地……………………………………………………………………4~5课时
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内容。如《望天门山》要看到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则知道西湖在阴、晴天气中的不同风姿。品《望洞庭湖》则要看到洞庭湖的湖面风光,学习其他三篇文章,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各个地方的物产。引导学生搜索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我国山河风光的壮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17.古诗三首
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古诗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对文字、音乐、绘画的赏析,锤炼学生的艺术思维。在声情并茂的描述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引导孩子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古诗的神韵,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前准备1.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预习古诗,制作生字卡。(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3.朗读伴奏音乐。(教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会写5个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境。
学前准备1.积累李白的诗歌,预习古诗。(学生)
2.制作《望天门山》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1.师画简笔画,高高的山,并叙述天门山的来历。
2.板书课题和作者。1.学生观赏老师画画,并倾听故事。
2.齐读课题。1.请默写一首你学过的李白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了解作者,初识古诗(用时:10分钟)1.老师介绍李白。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导书写:断、楚、至、孤、帆。
3.学生听范读,画出节奏,比赛朗读。
4.初步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2.辨字组词。
至()断()
到()继()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时:10分钟)1.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想一想每句诗里的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1.学生自主学习,并在书上批注。
2.学生交流收获和疑问,并说说诗句里用的好的词语。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中断:_________________
回:___________________
相对出:________________
孤帆:__________________
四、交流分析,理解悟情(用时:15分钟)1.课件出示第一句思考:
(1)这句写了什么山,哪里的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从画面中你感受到天门山怎样?又感受到水怎么样?
(2)哪些字给你感受最深?
2.课件出示第二句,思考:
这一句主要写了什么?水流到这里发生了什么?通过“回”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指导学生朗读。
4.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四句。
5.指导朗读体会情感。1.学生读诗句,结合注释和教师展示的课件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2.学生自主交流,体会和感受。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小露珠》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小露珠》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的意思,并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学习小露珠牺牲自己,把美丽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重难点: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文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小露珠》这一课,请大家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让我们一起用甜美的声音来读读课题。)
3、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小露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看来这美丽的小露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你们喜欢它吗?你知道在课文里有谁和你们一样喜欢它呢?
(小动物和植物)
5、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小露珠呢?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这个童话故事里吧。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小露珠。
任务策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2-5自然段。
(1)找一找小露珠遇见了哪些小动物,并用圆圈圈出来。
(2)思考:小动物们为什么都喜欢小露珠?你是从哪看出来的?找出相关语句并用直线划出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并按照之前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第六自然段,思考:
(1)阳光下的小露珠是什么样子的?在课文中找出,并用波浪线划出来?
(2)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植物也喜欢小露珠?找出相关语句并用直线划出来。
自主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思考相关问题。
展示交流:
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天渐渐亮了,小露珠遇见了谁呢?
2、小动物们为什么都喜欢小露珠?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3、指名交流并板书。
4、看来小露珠在小动物的眼中各有特点啊。(指导朗读)
5、发挥想象,其他小动物见了小露珠又会怎样向它问好呢?模仿它们的说话形式来说一说吧。
(像宝石那么璀璨的小露珠)
(像玻璃那么清澈的小露珠)
6、交流。
学习第六自然段(小组展示)
1、此时,天越来越亮,此时太阳公公也探出了头,让我们来看看阳光下的小露珠是什么样的?(光彩熠熠)
2、不仅小动物喜欢小露珠,植物也喜欢小露珠,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植物也喜欢小露珠?
3、学生交流。
(教学生字“戴”)
4、引导理解“格外精神”
5、阳光下的小露珠既然能给植物带来“精神”“生机”和“美丽”,那么植物当然也喜欢小露珠啦。实际上,这是告诉我们露水有着滋润万物的作用,民间有句谚语“雨露滋润禾苗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任务二: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体会小露珠消失的过程,感悟小露珠的精神。
任务呈现:1、默读课文,思考:这段话讲了什么?
2、练习说话。
3、感悟小露珠的精神。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思考相关问题。
展示交流:
1、太阳公公越升越高,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它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向天空中飘去,离我们也越来越远……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七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这一段连用了“越来越”,你能用这一组词语来说一句话吗?
3、是啊,小露珠离我们越来越远,它要与大伙告别了,可是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啊,你瞧……(出示课件)
4、假如你是这些植物,你会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呢?(句式:我是……,我对小露珠说:……)
5、学生交流。
6、假如你是小露珠你又会向植物们说些什么呢?(理解“一一告别”)【机动任务】
7、此时此刻,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的心情吧。(依依不舍、依依惜别)
8、植物们也和大家一样非常舍不得小露珠的离开,不过没关系,小露珠明天还会来的,让我们一起学着小露珠的神态,笑盈盈的说:我明天还会来的。
9、同学们,学到这里让我们想想: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小露珠?
(外表美,心灵美)
10、是啊,小露珠的出现给万物带来了生机,当太阳渐渐升起时,它却蒸发了自己,它为的是别人,牺牲的却是自己。希望我们每位小朋友也能像小露珠一样,外表美,心灵更美,给大家带来欢乐。所以为了我们美好的世界,做一颗美的露珠吧!
三、检测导结
1、通过关键字词句感悟课文内容。
2、进行说话练习。
四、板书设计
小露珠
外表(美)心灵(更美)
闪亮装点植物
透明滋润植物
圆润
三年级语文下册《礼物》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三年级语文下册《礼物》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语文下册《礼物》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作者收到哪些礼物,但亲人们送这些礼物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朗读感悟,去体会亲情的伟大。
二、学习课文,出示学习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3、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描述的画面、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重点指导:
我收到了哪些礼物?
我从一粒种子生根发芽,读懂了哪些自然?(种子在春天会生根发芽,生长时需要阳光,水。植物给大地带来了绿色,可以吸收有害气体,释放出氧气。)
看到小鸡渐渐长大,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小鸡是那么可爱,只要对它们好,它们也会对你友好。它们和人一样,都是有感情的。生命是可贵的,动物长大是多么不容易呀,我们要保护动物。)
看着手表的指针不停的跳动,我懂得了什么?(时间就这样不停歇,当你玩的时候,它就从你的身边悄悄溜走了。我们要珍惜时间。)
为什么说世界是博大和精彩的?能把你知道的精彩的事讲给大家听吗?
为什么说小小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你收到过亲人什么礼物?
5、仿照课文前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三、积累语言,练习应用
1、指导生感情朗读全诗
2、这首诗实际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3、生感情朗读,小组赛读。
四、巩固延伸,试写诗歌
1、读课文前四小节,看一看这几小节有什么特点?
2、根据诗歌前四小节的形式仿写一段话。
五、学法迁移,以一带多
1、过渡导入,学习《阅读与表达》丛书中文章
2、出示学习提示。
(1)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文中重要词语,说出近反义词,并联系上下文写出意思。
(3)找出文中的成语。
(4)找出文中的重点语句或中心句,谈体会。
(5)写出学完这篇文章后所受到的启迪或感悟。
3、指名读提示。
4、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5、班级汇报交流,教师重点点拨引导。
6、教师总结,比较文章的异同点。
六、板书设计:
爷爷种子自然
礼奶奶小鸡生命关爱
物妈妈手表时间期盼
爸爸《少儿百科全书》世界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以及它带给我们的乐趣。
2.体会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有趣,增加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学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回顾内容,问题引导(用时:3分钟)1.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2.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感受金色的草地带给“我”和弟弟的快乐以及草地的神奇)1.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2.明确学习目标。5.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词析句,体验快乐(用时:18分钟)1.引导学生理解“金色”的由来。
2.引导学生感受兄弟俩玩耍的快乐。
3.指导朗读。1.读课文,结合收集的蒲公英图片、理解草地变金色的原因。
2.研读描写兄弟俩玩耍的句子,感受蒲公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3.朗读第2自然段。6.“一本正经”“假装”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语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悟结合,感受神奇(用时:16分钟)1.引导思考:作者发现草地有什么秘密?
2.组织交流:你注意到颜色变化和什么有关?
3.两次发现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4.指导朗读。1.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我”先发现了什么?接着又发现了什么?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
2.通过理解重点词:“起得早、中午回家、傍晚的时候”等词了解草地变化的原因。
3.学生自主交流蒲公英花的特征与形态。
4.朗读第3自然段。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1)早晨:
草地的颜色()
花瓣形态()
(2)中午:
草地的颜色()
花瓣形态()
(3)傍晚:
草地的颜色()
花瓣形态()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用时:3分钟)1.你能体会到获得这种发现的心情吗?读一读相关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3.引导学生理解“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1.讨论交流:蒲公英的花开,花合与人起居或昼夜的变化相似或相关。
2.因为蒲公英非常有趣,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所以是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8.你最喜欢的花是什么?它给你带来什么乐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课的重点是第2、3自然段。第2自然段着重写了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蒲公英的情况,第3自然段写“我”发现了草地变色的秘密。我请两位同学模仿他们的神态动作进行表演,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他们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金色的草地》教学片段
◆通过感悟、表演、感受草地的可爱有趣(教学重点)?
师:金色的草地这么有趣,给我们留下了快乐的童年,请快乐地读第2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课文,你最想说什么?
生1:“我”在这片草地上玩得很开心。
生2:草地给“我”和弟弟带来了很多快乐。
师:既然这么快乐,谁能表演一下“我”和弟弟玩蒲公英的情景?在表演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的内涵,这样你的表演才有活力。
生1:我要抓住“一本正经”来表演。
生2:“一本正经”就是态度很严肃,很庄重。表演时神态要严肃。
师:“假装”是什么意思?
生1:“假装”就是不是真的。
生2:弟弟看见“我”“一本正经”的样子,所以他忍住笑,“假装”打哈欠。
师:还有一个词,“我就使劲一吹”中“使劲”谁表演一下?(生表演“使劲一吹”。)
师:齐读最后一句话“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这个游戏,“我”和弟弟还会在草地上玩什么?
生:捉迷藏、跑步、摔跤……
师:草地带给“我”和弟弟这么多乐趣,多么可爱的草地呀!我们来读出它的可爱吧!
(生有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赏析:通过表演来感悟文章也不失为一种理解文章内涵的好方法。教师通过让学生细读文本,再用自己的动作、表情表演出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和弟弟的行为动作,体会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的快乐,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除了这个游戏,“我”和弟弟还会在草地上玩什么?把草地带给“我”和弟弟的快乐解读得恰到好处。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鹬蚌相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出示“鹬”图片)认识鹬。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
(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
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生1读: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生气的语气)
师: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呀?
生:那鹬啄住我的肉,居然还威胁我,我才不怕它呢!
师:你从哪儿看出蚌不怕鹬?
生:从“毫不示弱”这个词知道的。
师:谁跟她读得不一样?
生2读: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慢条斯理,但很坚定)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我觉得河蚌还会想:你不是要把我干死吗?我就不放开你,看你能怎么样?气死你!
(学生们都笑起来。)
师:哦,看来河蚌不光有股不服输的劲头,还很会气人呢!那鹬岂不是更生气了!
我们再一起读读鹬和蚌的对话,感受它们各自的心理。
2.表演体会鹬蚌相争的过程。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
学生们两个人一组,合作表演鹬蚌“互不相让”的争斗过程。
看完几组同学的表演后,同学们纷纷提出意见:
生1:它们不能说完话就放开,应该“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
生2:那个鹬的嘴用力往外“拔”是不对的,因为说的是“互不相让”,就说明鹬并没有想“撤退”的意思。
生3、对,应该是一个啄住不放,一个夹住不放!
…………
板书:互不相让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1:它们这样一直僵持下去的话,鹬会被活活饿死,蚌会被活活干死,谁都不会有好下场!
师:这就叫——
生:两败俱伤!
生2:如果有渔夫走过来的话,它们一个不能飞,一个跑不了,就会被渔夫一起抓走……
生3(抢着说):渔夫把它们抓走后,很可能会把鹬卖掉,把蚌用来煮汤喝……
生4:鹬也可能会被吃掉……
4.回顾历史故事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生1:我会想:如果我和燕国打起来,还不得跟“鹬蚌相争”一样,最终两败俱伤,谁也得不到好处?
生2:我不能去打燕国,一旦我们打起来,一定会劳民伤财,秦国再像那个渔夫一样乘虚而入,把我们都消灭了,那就惨了!
生3:我不但不能去打燕国,而且我们还应该和好,团结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四)创编故事,发散思维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五)作业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3.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鹬蚌
↘↙
相争
(毫不示弱)
↓↓
渔夫得利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设计
1.认识9个生字,学会7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中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重点难点掌握生字词、了解诗意,说说自己的见解。活动准备幻灯片、投影仪、课件教学过程环节学生学习教师导学二次备课一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谁能说一说。你们家里怎样过的?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同学们,快要放寒假了,我们每年最盼望的、全家过得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二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一、初步读文通过范读、自由读、个别读来整体感受古诗。
二、欣赏课件,领悟诗情。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过年吗?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的内容,找出相关的诗句。
2.小组讨论。分组汇报。一、教师讲解诗的大意。
二、精读古诗、领悟诗情、想象意境三
反馈展示
释疑解惑1.学生认读。
2.小组交流如何记忆生字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名小老师,到前面讲生字。
4.再找几名“小医生”为大家找出易错的字音、字型。
一、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2.教师指导强调要点。
3.教师推荐方法:
通过比较认识。“新”“旧”是一组反义词,来记忆。四
拓展提升
发展能力一、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
2.过节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3.课外再找一首关于春节的古诗。教师可根据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五
达标检测
查漏补缺读古诗:
1.送字宝宝回家。
2.再读古诗。针对读不准的字音强化巩固课后反思
长春版小语一下学案
学习内容?元日(第一课时)姓名编写者春阳小学孙凤琴学习目标1.认识9个生字,学会7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自主学习一、自主探究
1、背古诗。
自评:正确()流利()有感情()
2、请你把本课中不认识的生字找出来,想想可以用哪些好办法记住它们?并把你不认识的字做成生字卡片。
3、读读下面这几个词,注意生字的读音。
屠苏爆竹曈曈日千门万户
二合作交流
结合古诗说一说诗歌大概意思。可以问家长,可以查资料。
三知识应用
说一说关于过年的小知识
四拓展延伸
找一找王安石的其他诗歌
三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画杨桃》是岑桑写作的一篇文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欢迎参考!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例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4.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想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
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
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第二层(3~4句):教育学生不要讥笑别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审视严肃和颜悦色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
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回顾全文,联系实际。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父亲教诲叮嘱
28画杨桃审视
老师启发严肃我一生受用
和言悦色
相信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第二课时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课文主要写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了崇高的、美好的的品质,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
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身边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如朋友、老师、同学、爸爸,妈妈以及邻居…...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也能反映他们的优秀品质,他们或热心助人;或勇敢正直;或勤劳简朴……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交代任务,选材构思。
1.出示要求:
◎写小伙伴的一个特点;
◎用一件事来写;
◎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要能体现人物的特点。
写的人是你身边的人,选择其中一件事来写,这件事必须真实,不能凭空捏造,这件事要能反映人物的特点,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语句要通顺。
2.小组讨论:
◎想写谁?让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准备选择什么事例?
3.大组交流:
(1)教师随学生回答相应作评议和引导,有的学生不能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可以帮助孩子归纳,也可以板书学生所说的特点。
(2)如何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事情地起因,经过,结果。在写人物时要多写神情、动作、语言、心里描写。要大胆地想象。
三、提供范例,打开思路。
1.朗读学生地的优秀日记《我的爸爸》
让学生边看听思考:
(1)写谁?人物有什么特点?
(2)什么事表现了这一特点和品质?
(3)哪些细节描写生动地体现来这一特点?
2.交流归纳。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1.根据刚才的学习讨论,大家可以更好地条理自己的“构思”。题目自拟,但要认真给自己的作文起个题目,老师也提供一些题目,但仅供参考。(《他使全校轰动》《我心中的偶像》《任性的表妹》)
2.动草起笔。教师巡回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