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现代实验技术

小学实验教案

发表时间:2020-04-24

现代实验技术。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现代实验技术”,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章D现代实验技术——数字化信息系统(DIS)

一.教学任务分析
数字化信息系统(DIS)应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自动获取和输入实验数据,通过计算机的快速处理得到实验的结果,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自主探究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习本节内容所需准备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有:(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图像描述;(2)位移、速度的概念;(3)长度的测量。
通过实例(利用传统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测量和讨论,感受引入DIS的优点。
结合“练习使用DIS”实验,了解DIS的构成和使用方法,并练习测定位移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归纳得出测量的三个组成部分。
通过“用DIS测量运动物体的位移和速度”实验,初步学会用图像描述和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进一步理解s-t图像和v-t图像的物理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理测量的三个组成部分。
(2)知道DIS的含义、构成和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组装DIS,用DIS获取实验数据、处理数据和得出实验图像。
(4)进一步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s-t图像和v-t图像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DIS实验数据的采集、列表、作图、拟合和转换等环节的处理过程,感受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和基本过程。
(2)通过对传统仪器与DIS测量物理量过程的类比研究,认识物理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通过应用DIS对几种直线运动情况的实验研究,感受图像法是分析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传统实验仪器与DIS传感器测量物理量过程的对比,体验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提高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通过应用DIS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实验研究,感悟物质运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建立团结协作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熟悉DIS的构成和使用方法。
难点:用DIS测量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和速度。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米尺,三角尺(或直尺),皮尺(或卷尺),计算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等)及配套的力学轨道,小车。
2、演示实验器材: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等)及配套力学轨道,小车。
3、自制课件。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数字化信息系统(DIS)的介绍;二是练习使用DIS;三是用DIS测量运动物体的位移和速度。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实际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对传统实验仪器和DIS传感器测量物理量的比较,使学生对DIS的构成、使用方法有感性认识和实践体验;在此基础上利用DIS位移传感器进一步探究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s-t图像和v-t图像的物理意义,并求出运动物体的速度。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熟悉DIS的构成和使用方法。方法是:通过提出“如何测量物理教科书体积,实验桌面积,教室内地面面积及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位移”等问题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分析讨论传统实验仪器测量物理量的优缺点,引出数字化信息系统(DIS)测量的优越性,并介绍DIS的含义、构成和实验框图;然后通过“练习使用DIS”分组实验,使学生熟悉DIS的构成和使用方法,并通过“大家谈”形式进行类比,得出物理测量的三个组成部分。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用DIS测量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和速度。方法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为例,运用DIS的数据采集、列表、作图、拟合功能,实时得出运动物体的s-t图像和v-t图像,并从中求出运动物体的速度。
本设计重视物理量测量的基本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完成本设计的教学任务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wwW.JaB88.COm

2、流程图说明
情景实验1和设问1
通过分组实验,以“用传统实验仪器测量物理教科书体积,实验桌面积,教室内地面面积及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随后让学生交流用传统测量工具测量物理量的体会。
活动I和活动IIDIS实验1和大家谈
通过“练习使用DIS”学生实验,使学生熟悉DIS的构成和使用方法,并通过“大家谈”的形式,通过类比得出物理测量的三个组成部分。
活动IIIDIS实验2
通过“用DIS测量运动物体的位移和速度”实验,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据采集,列表,作图、拟合、转换等实验技能,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物体s-t图像和v-t图像的物理意义。
活动IV小结归纳
通过“大家谈”的形式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由师生共同归纳得出DIS实验“实时、定量、快速、直观”的特点,并进一步指出传统实验和数字化实验的整合代表了新物理实验改革的方向;
问题设计方案
通过设置课后思考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联想,鼓励学生利用DIS在课外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创新,实现“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的教学设计意图。
七、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实验]
1、一本物理教科书的体积有多大?实验桌的面积有多大?教室内的地面面积是多少,请同学们动手测量一下?
2、让一位同学手持卷尺的一端做直线运动(单向或双向运动都可),请另一位同学通过卷尺刻度测出某段时间内该位同学运动的位移?
设问:用传统测量工具测量物理量的体会是什么?
小结:用刻度尺测量距离靠人眼观察、手工记录,操作耗时费力,测量精度较低,效率不高,实时测量有一定的困难。
中学物理课程中引入了数字化信息系统(简称DIS),给物理量的测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下面简单介绍如何用现代技术手段做物理实验。
(二)引入DIS,介绍概况
1、DIS:是DigitalInformationSystem的缩写,意为数字化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实验研究,我们称做DIS实验。
2、DIS:是DigitalInformationSystemLaboratory的缩写,意为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是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装有实验软件包)”构成的新型实验系统。
3、DIS的构成、系统框图和传感器使用方法可参考附录。
(三)实验探究,操作应用
应用示例1:练习使用DIS
实验目的:熟悉DIS的使用方法
实验器材: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等);刻度尺。
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步骤:(供参考)
(1)将位移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相连,数据采集器与计算机相连构成DIS实验系统。
(2)开启数据采集器电源和位移传感器发射器部分的电源后,打开教材专用软件,点击实验条目上的“练习使用DIS位移传感器”。
(3)将位移传感器的发射器与接收器相对放置,点击开始记录,观察计算机界面上的数据变化,并与刻度尺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4)改变接收器和发射器的相对位置,测量其可测的最大、最小距离和角度范围如图,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
实验记录:
位移传感器的测量范围
最大距离(cm)最小范围(cm)测量角度范围(θ)
大家谈:用刻度尺和DIS位移传感器测量距离有何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相同处:任何测量都有三个组成部分。

不同处:传统实验仪器精度较低、误差较大、可重复性较差。DIS具备“实时实验”功能,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都由计算机完成,测量时间省、精度高,误差小,传统实验和数字化实验的整合代表了新物理实验改革的方向。
(四)知识迁移,学以致用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s-t图像和v-t图像,今天我们就用DIS来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进一步理解这两个图像。
应用示例2:用DIS测定运动物体的位移和速度
实验目的: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s-t图像和v-t图像,并从中求出物体运动的速度。
实验器材: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等)、DIS配套力学轨道、小车。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供参考)
(1)将位移传感器的发射器固定在小车上,接收器固定在力学轨道右端(轨道稍倾斜,使小车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将接收器与数据采集器相连,数据采集器与计算机相连,构成DIS实验系统。
(2)开启数据采集器电源和位移传感器发射器部分的电源,打开教材专用软件,点击实验条目上的“测量运动物体的位移和速度”,屏上将出现“位移-时间”坐标。
(3)点击“开始记录”,将小车放到轨道上,令其滑下。数据采集完成,点击“停止记录”,获得位移-时间图像,从点的走向可以大致看出小车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拖动滚动条,将对应小车运动状态的s-t图像置于显示区域中间,点击“拟合”,得出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5)点击“选择区域按钮,在s-t图像上选择研究区域。点击鼠标确定研究区域的“开始点”;再次点击,以确定研究区域的“结束点。此时在软件界面左下方的数据窗口中,即可显示出研究区域内s-t图线的初位移、末位移、时间差、速度的值。
(6)点击“v-t图像,观察研究区域内s-t图像对应的v-t图线。
大家谈:如果实验得到的s-t图呈曲线,v-t图像呈非水平直线,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答:说明小车未作匀速直线运动,应调节力学轨道的倾斜度重做实验。
(五)小结归纳,理清思路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性的、能力性的、兴趣等方面)。
(略)
(六)拓展联想、课外探究
你还了解哪些现代测量工具替代传统的测量工具的实例?
设计方案:DIS位移传感器在哪个测量范围内数值较为精确?
设计方案:如何用DIS位移传感器测出书本的体积,实验桌的面积?
设计方案:寻找其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者自己制造一个可能的匀速直线运动,然后用DIS加以检验,看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并测出速度大小?
设计方案:运用DIS研究以下物体的运动

附录:
1、DIS的构成(以DISLabV5.0为例)
(1)传感器:把实验中测量的各种物理量转换成标准的电信号,并把这些信号传递给数据采集器。DIS配备了多种传感器,详见下表。
传感器名称量程分度
电流传感器-1A~+1A10mA
电压传感器-10V~+10V10mV
微电流传感器-1μA~+1μA/
温度传感器-10℃~+110℃0.1℃
压强传感器0~300kPa±0.1kPa
力传感器±20N/±10N0.1N
磁感应强度传感器±15mT0.1mT
位移传感器0~200cm1mm
光电门传感器/0.01mS
声波传感器100Hz~1KHz1ms
光强传感器/1mm
G-M传感器40000cpm(最大计数率)1cpm

(2)数据采集器:把实验中用传感器采集到的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传递给计算机。DIS数据采集器采用四路并行输入,可同时接插四种传感器。
(3)计算机(装有实验软件包):通过实验软件包中的教材专用软件和教材通用软件,以数值显示、图表、曲线等各种方式表现实验数据,并可根据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数据统计、数据公式计算、曲线猜想与拟合等各种分析与处理。
2、DIS实验系统框图:

3、传感器使用方法简介:
(1)电流传感器:使用方法与电流表类似,使用时把电流传感器串联在电路中。如果待测电流从电流传感器的红色线流入,黑色线流出,显示的数值为正数;如果反接,显示的数值为负数。
(2)微电流传感器:一般用于定性观察实验,其使用方法与电流传感器类似。
(3)电压传感器:使用方法与电压表类似,使用时把电压传感器并联在电路中。如果电压传感器的红色线接到电路的高电位端,黑色线接到低电位端,显示的数值为正数。如果反接,显示的数值为负数。
(4)压强传感器:用于测量气体压强,其读数为绝对压强值,无需通过大气压加以换算。使用时应保证被测气体容器与压强传感器前端的软管连接紧密。
(5)温度传感器:使用方法类似温度计,其温度敏感元件置于传感器金属探针的顶端,使用时要让被测物体与此处充分接触。
(6)声传感器:声传感器的敏感器件置于传感器前端,使用时要将其对准声源。
(7)位移传感器:由超声波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两部分构成。使用时将位移接收模块与数据采集器连接,位移发射模块与运动物体固定在一起,或直接将其作为运动物体(如振子、落体等)使用。
(8)力传感器:既可测量拉力,又可测量压力。软件中规定:拉力的示数为正值,压力示数为负值。
(9)磁传感器:磁传感器探管前端内置磁敏元件,使用时需接入数据采集器预热几分钟,待读数稳定后再进行测量。软件规定:当传感器的探管指向被测磁场的S极,即磁感线经传感器从探管顶端处穿出时,测量值呈正值;当传感器的探管指向被测磁场的N极,即磁感线从探管顶端处进入传感器时,测量值呈负值,如图所示。示数的绝对值即为测量点处平行于探管方向的磁感强度分量。

(10)光电门传感器:使用高精度光敏器件构成连续的光路。在已知运动物体长度的条件下,记录该物体遮挡光路的时间,即可得出物体的运动速度。下图为本市某中学利用两个光电门探究加速度与力、物体质量关系的实验装置图(未显示计算机)。

精选阅读

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二节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

知识与能力方面:
1.描述转基因技术育种和细胞杂交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
2.列举现代育种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探讨其前景。
3.关注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引发的社会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
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探究转基因技术育种和细胞杂交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在农业、生活中的应用。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注科技发展,关爱农业发展、热爱农业的情感,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同时,关注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引发的社会问题。

1.转基因技术育种
2.细胞杂交育种

转基因技术流程

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

1课时。

(导入新课)师:师生共同探讨转基因技术以及细胞杂交技术的科技新进展。
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探究转基因技术流程和细胞杂交育种
一、探究转基因技术育种
1.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克隆出来,加以修饰和改造,在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从而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流程:
2.转基因植物的实例.
(1)转基因耐贮藏番茄
(2)转基因抗虫作物
(3)抗除草剂作物
3.转基因动物实例
二、细胞杂交育种
1.概念:细胞杂交是指将同类或不同类生物体的原生质体或体细胞,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条件下进行融合形成杂种细胞,再创造条件将杂种细胞培养成完整的杂种生物个体。
2.
(1)植物细胞杂交示意图


1.在农业生产中,常用杂交的方法获得所需的品系。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杂交后的个体基因发生了突变
B.杂交技术不会改变原有的遗传物质,但获得的个体形状是不能遗传的
C.杂交个体的生活力、生长速度、抗逆性以及形态大小等方面明显优于杂交双亲的现象
D.杂交后的个体,具有了很强的变异性,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2.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
A.细胞的全能性。
B.细胞的分化。
C.基因突变。
D.基因重组。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转基因技术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改造生物。
B.组织培养是植物细胞杂交的一个比较关键的阶段。
C.组织培养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
D.植物体细胞杂交不用去掉植物的细胞壁。
做学案上的练习题

本节课与农业生产、畜牧业生产联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联系实际,讨论的比较热烈。对各种技术流程也讨论的比较到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时,还要从网络中找一些资料,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学生的兴趣比较高。教师还应该找一些典型的题目进行巩固。

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教案


第二节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

知识与能力方面:
1.描述转基因技术育种和细胞杂交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
2.列举现代育种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探讨其前景。
3.关注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引发的社会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
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探究转基因技术育种和细胞杂交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在农业、生活中的应用。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注科技发展,关爱农业发展、热爱农业的情感,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同时,关注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引发的社会问题。

1.转基因技术育种
2.细胞杂交育种

转基因技术流程

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

1课时。

(导入新课)师:师生共同探讨转基因技术以及细胞杂交技术的科技新进展。
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探究转基因技术流程和细胞杂交育种
一、探究转基因技术育种
1.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克隆出来,加以修饰和改造,在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从而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流程:

2.转基因植物的实例.
(1)转基因耐贮藏番茄
(2)转基因抗虫作物
(3)抗除草剂作物
3.转基因动物实例

二、细胞杂交育种
1.概念:细胞杂交是指将同类或不同类生物体的原生质体或体细胞,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条件下进行融合形成杂种细胞,再创造条件将杂种细胞培养成完整的杂种生物个体。
2.
(1)植物细胞杂交示意图


1.在农业生产中,常用杂交的方法获得所需的品系。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杂交后的个体基因发生了突变
B.杂交技术不会改变原有的遗传物质,但获得的个体形状是不能遗传的
C.杂交个体的生活力、生长速度、抗逆性以及形态大小等方面明显优于杂交双亲的现象
D.杂交后的个体,具有了很强的变异性,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2.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
A.细胞的全能性。
B.细胞的分化。
C.基因突变。
D.基因重组。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转基因技术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改造生物。
B.组织培养是植物细胞杂交的一个比较关键的阶段。
C.组织培养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
D.植物体细胞杂交不用去掉植物的细胞壁。
做学案上的练习题

本节课与农业生产、畜牧业生产联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联系实际,讨论的比较热烈。对各种技术流程也讨论的比较到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时,还要从网络中找一些资料,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学生的兴趣比较高。教师还应该找一些典型的题目进行巩固。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简要说明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1、重大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与意义

1958年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标志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70年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3年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1983年

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

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003

10、15

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①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②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③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知道我国的“双百方针”,认识“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概述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

1、“双百”方针

(1)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的艺术可以自由发展;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意义:“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

②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无情批判

③无数优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

④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中只有所谓“样板戏”一之独秀

3.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二为”方向的提出和“双百”方针的继续执行: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

(3)影响:①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②体育事业也取得喜人成就(许海峰,第一枚奥运金牌)

(三)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主要成就,认识“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

2、文革对教育破坏:

①破坏:“上山下乡“运动;招生制度、教学体制被破坏殆尽;

③影响:“人才断层”,“文化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3、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①1977年恢复高考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整理]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整理]”,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地理学习方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也日新月异,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开始与教育,地理学科内容有直观性强、综合性强、信息量大、信息源种类繁多、研究尺度(时间和空间)范围变化大等特点。既有宏观、抽象的知识,又有微观具体的现象;既有美不胜收、风景迷人的自然地理内容,又包括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传统地理教学虽然也重视直观教具的作用并运用挂图、地图、图片、图象和模型,有些教师还结合教材内容,自制了不少非常实用的教具,但这些大多数是静止画面,不便进行局部放大或缩小,无法详尽地反映出地理事物连续变化的过程,无法将宇宙中的天体运动和地球上的大气环流等动态知识讲透彻,难以完全表现出地理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不易从宏观、微观的分析建立时空观,尤其不易根据教师的思想及课堂要求进行演示,不利于学生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致使教学效果难以大幅度地提高。它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其它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固有的超文本阅读、信息量丰富、交互性强、反响快速、贮存量大、集图形、文字、声音、动画、图像于一体的多种媒体刺激的技术特点,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与学的活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探索地理知识和交流合作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恰当地运用CAI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有利于学生大脑的开发,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与记忆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益处,也可以起到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多姿多彩。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7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