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高中英语代词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17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2、能通过对冯延巳、李璟、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3、能用浅近的文言文拟写一两则词话。
(第一课时)
一、词的简介
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对它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音乐。词在唐五代时期通常称为“曲子”或“曲子词”,它在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词与诗不同,它必须是配乐吟唱的。唐五代词与汉魏乐府所不同的是:汉魏乐府一般先有歌词,后配乐;而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填词。
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隋唐到初盛唐,传世作品有限。到中唐,有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较多词人从事填词,词的写作才从偶发走向自觉。晚唐五代衰乱,一般文化学术日渐萎弱,但适合女乐声伎的词,在部分地区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却获得了繁衍的机运。到了五代十国,在西蜀和南唐形成了两个词的中心。
二、、简介花间词和南唐词
唐五代词主要有花间词和南唐词两大词派。
(一)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温韦外尚有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等共18人,后蜀赵崇祚将此18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亦称作“西蜀词派”。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该派的两种风格,其他人的词作多蹈袭温韦余风。
(二)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三)花间词派,向来是“温韦”并称。温词如周昉、张萱笔下的簪花仕女,簇金结绿,韦词如吴道子笔下的淡妆美人,疏朗清秀;温词如富丽堂皇之牡丹,韦词如清新明丽之芙蓉。温词多“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多“显而疏”,易于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学习,用心体会温词和韦词以上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下列几首词。
(一)诵读《菩萨蛮》,依次解释划线的词句;揣摩词意。
菩萨蛮温庭筠
小山①重叠金明灭②,
屏风上的小山重重叠叠,晨阳闪闪或明或灭,
鬓云③欲度④香腮雪⑤
鬓边发丝飘过雪白的香腮。
懒起画蛾眉⑥。
懒懒地起来画一画细长弯曲的美眉,
弄妆⑦梳洗迟。
迟迟地修饰仪容,梳洗打扮。
照花前后镜,
对前镜、后镜照一照新插的花朵,
花面⑧交相映。
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新帖⑨绣罗襦⑩,
穿上的刚熨平(或“贴绣”)的绫罗短袄上,
双双金鹧鸪⑾。
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品读与探讨]
1、诵读这首词,试圈出各词句的韵脚,想一想,词作是如何构成听觉之美的?
明确:这首词的韵脚前后分别是“灭”、“雪”、“眉”、“迟”、“镜”、“映”、“襦”、“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琅琅上口,富于听觉之美。
2、试找出全词中的物象,想一想:作品又是如何营造视觉之美的?
明确:词篇中的“小山”、“鬓云”、“香腮”、“蛾眉”、“画”、“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错彩镂金,精艳绝人,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3、你从作品美妙的声音和美好的形象中体会到了抒情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感情深藏不露,但可以从“懒”、“迟”的动作中窥探出,又可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发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此词正是通过描写一个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表现了她慵散无聊的心绪,自矜自怜的情怀。
[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2、完成《学习与评价》第1、2两题;完成作业纸上1-7题。
3、预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词,体会《菩萨蛮》词两仄两平的韵律特点。
(第二课时)
(二)诵读韦庄《菩萨蛮》词。
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①好,游人只合②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③人似月,皓腕凝霜雪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⑤断肠。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910)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韦应物四世孙。广明二年(881)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第二年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12年后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天佑四年(907)作为西蜀王建掌书记的韦庄劝王建称帝建西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终于蜀,谥文清。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旧址,后人又称“韦浣花”。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与温庭筠齐名。
[学习与探讨]
1、反复诵读这首词;逐条解释划线的语句。
2、请画出全篇直抒胸臆的词句。
3、词中“人”、“江南”、“老”、“还乡”诸语反复出现,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样写,既强调了“江南好”、“江南的生活太值得游子留恋”之意,更突出了“游子思故乡”的主题。
4、《菩萨蛮》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明确]作者描写江南美丽如画的风物人情,用以反衬“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忧时伤乱之痛、思乡怀归之情。“春水”二句写江南美景,点染勾勒,历历如画;“垆边”二句写江南美人,比拟描状,栩栩如生。加之“人人尽说江南好”的赞赏与劝慰之辞,直令词人产生“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终老还乡之意。然而这一切的美景皆从“游人”眼中写来,最终仍然难以消弭根深蒂固的“还乡”之意。在写足了江南游乐之景后,词的结尾反跌出“还乡须断肠”的沉痛悲哀。词人以乐景写哀情,更觉沉郁深挚。
5、比较温庭筠词与韦庄词各自的特色。(略)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第三课时)
背诵两首《菩萨蛮》词。讲解已批阅的作业,强调要点。略。

(三)诵读冯延巳《鹊踏枝》词,解释划线的词句。
鹊踏枝①冯延巳
谁道闲情②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③,敢辞④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⑤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⑥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⑦人归后。
[作者简介]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烈祖李昪时为李璟帅府掌书记。中主李璟保大初,拜谏议大夫、翰林学士,迁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官至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建隆元年卒,年五十八。
冯延巳是五代词人中词作流传下来最多的人。其词多写离情别恨,感情委婉深沉,语言清新,使婉约词有进一步的发展,对当时和后世词都有一定影响。刘熙载《艺概》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王国维称“冯正中词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廡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简介“闲愁词”]
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写的是春日怀人,词的核心字眼是“闲情”二字。对此二字,可作多种联想。“闲情”既可以指爱情的苦闷,也可以指人生的失意、理想的失落。词人以“闲情”为核心,采用层进手法,写出了闲愁的连续性。“闲愁词”是唐宋词的一个重大门类,有着独特的类型特征、美学价值。闲愁词的基本内涵——忧生之嗟与无涯的企羡——都是对人生最根本问题反思的产物。忧生之嗟源于对死亡问题的观照。经历了人类进化史上对死亡的本能的恐惧、长生的幻想、及时行乐的自我排遣等阶段之后,词人们达到了感性与知性的统一,形成了悲凉而旷达、自尊而又自伤的心态和观照方式。无涯的企羡起于对生存意义的观照。词人们感到了人生的缺憾欲求安身立命之处而未得,因而在沉静幽邃的词境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挣扎与渺茫的希冀。这种心态与主题自然带有时代的印记,然而时代的气候氛围只是外因。通古今而观之,由于这种主题触及到了人性心理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深层意识,对于千百年后的读者,仍可以激起感发与共鸣,因而具有较为长久的生命力。
[问题探究]
1、你是如何理解《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中“闲情”一词的内涵的?
[明确]这首词写的是春日怀人,词的核心是“闲情”二字,对此,我们可作多种联想。“闲情”既可以指爱情的苦闷,也可以指人生的失意、理想的失落等。
2、词的最后两句“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意境?
[明确]这首词的结句最为人赞赏,有画意,又有雕塑造型之美。月上柳梢头,人归黄昏后,可抒情主人公仍独立小桥,一任晚风吹拂,似在翘首等待,又仿佛在俯首沉思,韵味无穷。
3、想一想,词人是如何高明地写出闲愁的连续性的。
[明确]这首词妙在写出了闲愁的连续性。年年日日,闲愁都挥之不去。天天在花前饮酒,应该是非常快乐逍遥,可每饮必醉,连美酒都无法消解,足见闲愁的沉重。镜子里朱颜消瘦,面容憔悴,也是闲愁所致,进一步写出闲愁的沉重。过片宕开,将画面移向河畔草地、堤上杨柳,境界为之开阔,思绪也随之转移。但轻松的情绪稍纵即逝,“新愁”又袭上心头。上片说“日日”,下片说“年年”,各有侧重:“日日”强调了闲愁的连续性,“年年”则强调了愁苦的持久性。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完成作业纸11-13题;完成《解读》1-6题。
(第四课时)
先强调前三首词各自的写作特色;背诵;然后导入新课。

(四)诵读李璟词《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1、诵读几遍;解释划线的词句及加点的词语。
2、找出《浣溪沙》词押韵的平仄规律。
[作者简介]
李璟(916-961)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李昪长子,史称南唐中主。璟多才艺,好读书,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江南野史》说他“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但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一首律诗和四首词。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品读与探讨]
1、这首词中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词中塑造了思念远人的思妇形象,抒发了孤单寂寞之情。
2、为什么历来人们都称颂“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
[明确]因为这两句词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寄托深远:“梦回鸡塞远”是虚景,在睡梦中见到遥远的边关而去找寻想念的人;“细雨”是醒来后的实景,细雨迷蒙正与梦境的迷离相结合——边关何其遥远。后句“玉笙吹彻”为实,“寒”字写人的内心凄冷,为虚,渲染了抒情女主人公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
3、请说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明确]词眼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恨”;但南京大学傅庚生先生却别有会心地以“残”字为词眼。他说:“意以为全词固脉注于一‘残’字耳。‘菡萏香销翠叶残’是荷残也,‘西风愁起绿波间’是秋残也,‘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是人在残年对残景,诚然其不堪看也。王氏(王国维)之所云有美人迟暮之感者盖如此。‘细雨梦回鸡塞远’是梦残也,‘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曲残也,人在残年感已多,‘多少泪珠无限恨’,矧(况且)更‘倚阑干’对此残景乎?全阕脉络贯通,若拆散便不可得其解;而意相联属,似亦并不宜摘句以欣赏之耳。”
4、简介李煜词《乌夜啼》的大致词意,初步整体理解词意。

[又:讲析已经批阅的作业,强调“花间词派”两大代表作家不同的词风。]
[布置作业]
1、背诵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体会该词上片直抒胸臆,下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会词中“闲愁”的连续性。
(第五课时)
(五)学习李煜词二首《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著有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在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乌夜啼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自读要求]
1、自读两遍;对照文本注释理解词意。
2、熟读成诵
3、自读提示:
这首词是伤别之作,全篇从惜花写起,惜花惜人,语带双关。上片中“无奈”句,由惊叹转为怨恨,其中“无奈”二字,满蕴无力护花、无计回天之意,一片珍惜怜爱之情,跃然纸上。下片“自是”句重落,以水之必然长东,喻人之必然长恨,语最深刻,其中“自是”二字,尤能揭出人生苦闷之意蕴。词人就是这样将个人的人生体验,上升到了人类的生命共感。
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布局别致;夹叙夹议,情景交融。

浪淘沙令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诵读要求]
1、自读;齐读。
2、根据文本解释划线的词句和加点的词语,逐句理解词意。
3、思考“品读与探讨”3:关于下片首句“莫”字的读音以及其理由。
[明确]两种理解都通,但似乎理解为“暮凭阑”更好。理由如下:第一,这首词从时间顺序来看是由黎明写到黄昏,作“暮”字比较自然,而且与下文“无限江山”相连贯,“江山”在望,别易会难,正是凭阑时所见所感;如果说不要凭阑,却又说“无限江山”,上下文就有点不接气了。第二,从声调音节来看,一句词用“独”、“莫”两个入声字,显得十分急促,听起来不美;不如连用“自”、“暮”两个去声字,反而显得心情格外沉重。第三,这凭阑所见到的“无限江山”并不属于自己所有,这才有了下文“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叹。这样理解,似乎更顺理成章,更深刻,更显得悲怨凄凉,也显然比“不要凭阑”更有意境。

4、强调李璟和李煜词的共同特点:他们父子都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词的艺术境界,开拓了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苏轼《荷花媚》)的艺术特点。

[布置作业]
1、背诵李煜的这两首词。

相关阅读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


第九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4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与创作及元白诗派的特点。
重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创作成就,新乐府。
难点:元、白长篇叙事诗的特点。
有人认为,元白早于韩孟,如游国恩等主编的文学史、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等,其实不然。文学史上的事实是韩孟早于元白。韩孟的年辈长于元白,创作也早于元白。四人的生年顺序是孟(751)、韩(768)、白(772)、元(779)。韩派起于贞元中期,白派起于贞元末期:韩诗盛于贞元末至元和初,白诗盛于元和中期至长庆年间。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即是按照韩孟在先、元白在后的正确顺序编写的。
第一节、元白诗派概说
1、主要成员:元稹、白居易、李绅、张籍、王建等。
2、此流派成员都写了许多写实性的“新乐府”诗,风格也都是通俗平易。
3、“新乐府”的概念:就是以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
【附】“乐府诗”的发展:《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杜甫新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白等人的新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
“乐府诗”本来是汉魏六朝诗歌中的一种类型,初盛唐时候的乐府诗基本上都是借用旧题,这种诗叫旧题乐府。中唐时期,元白等人开始大量创作自创新题的乐府诗,是谓新题乐府或简称为“新乐府”。有人说,新题乐府始于杜甫,此说不准确,因为早在三国时,曹植已经写过自创新题的乐府诗。不过杜甫写的多一些,对元白等人的影响更直接一些,也更大一些。换句话说,元、白等人主要是受了杜甫的启发而进行新乐府创作的。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等都是新乐府。元稹指出它们都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元、白等人的新乐府除了受杜甫直接启发之外,也受到《诗经》和汉魏乐府传统的影响,前人曾经指出,《诗经》部分作品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特点,而汉魏乐府大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写实性的或者叫现实主义的诗歌。因此,元、白等人的新乐府,从创作方法上看,都是写实主义的(现实主义的)。此外,从内容上看,大多是批评和批判现实弊病的,所以白居易把它们称为“讽谕诗”。关于《诗经》的内容,汉代以来就有“美刺”之说,元、白新乐府即讽谕诗主要是继承发扬了“刺”的传统以前一直流行“新乐府运动”的说法,但近来有人认为这一提法不妥,因为就中唐新乐府创作实际看,未形成“运动”,所以现在新出的一些教科书未沿用这一提法。
4、新乐府诗的理论:主要在白居易《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1)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写时事,要有现实意义,写作目的是向朝廷敬献:“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2)追求浅切、明白的语言,使老妪能解。重内容轻形式:“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实,使来之者传信也,其体质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3)写作方式。写作新乐府,即事名篇,首章标其题,卒章显其志。
5、新乐府诗的缺点:由于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有的作品流于抽象说教:由于强调通俗,有些作品直白浅露,缺少美感和韵味。

第二节、白居易(772—846)

一、简介:字乐天,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闲居洛阳,自号“香山居士”。有《白氏长庆集》,存诗2800余首。其生平和思想可分为前后两期,以四十四岁贬谪江州司马为界:前期:积极入世,以“兼济天下”为主导思想。出生河南新郑,十一二岁随家人迁符离,后迁越中。二十岁后在符离勤奋读书、写作,二十八岁在宣城应乡试,二十九岁省试及第,三十二岁与元稹同登科第,授校书郎。后又应制举。三登科第,正在长安传为美谈。三十五岁至四十四岁在朝为官,其中在四十岁丁母忧。四十四岁,宰相武元衡遇刺死,任闲职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当天就上疏主张捉捕凶手,受诬被贬。后期:中年时由于受到政治挫折,思想趋于消极,奉行“独善其身”的处世原则,元和十年(44)至长庆四年(53),任地方官江州司马、忠州刺史、杭州刺史等。最后二十年任秘书监、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由八品至二品,由月俸一万六至月俸十万。晚年虽然官职不断升迁,但却采取了明哲保身信奉佛道的人生态度。闲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修香山寺,号香山居士。《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趟。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牛李争起,为避祸,分司东都。)
二、诗歌分类:白居易诗歌现存有近二千七八百首,为唐人之最。在江州自分其诗七八百首为四类(《与元九书》):
A、讽谕诗——美刺比兴,因事立题,新乐府150首。白居易乐府诗在反映现实的深广度和尖锐性上,超过了前人和同时代的人。《秦中吟》(十首),“一吟悲一事”,“卒章显其志”;集中暴露官场腐败、权贵骄横而百姓多苦难的社会现实。《轻肥》则将矛头直指宦官集团。《新乐府》(五十首),仍然是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的写法,但所不同的是,篇下附有小序对该篇主题揭示。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如《卖炭翁》、《上阳白发人》。白居易的这些新乐府在当时的影响并不大,“时人罕能知者”(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B、闲适诗——移病闲居,知足保,吟玩情性,100首。白居易的闲适诗主要是表现知足保和的心境的,流露出淡泊悠闲的情调,但是,这类诗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浅而又浅,俗而更俗的。苏轼有“元轻白俗”(《祭柳子玉文》)的说法,也即指这一类诗。
C、感伤诗——事牵情动,随感而吟咏,100首。白居易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归入“感伤”类的诗:《长恨歌》与《琵琶行》。唐宣宗李忱也有诗赞云:“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
《长恨歌》写于元和元年,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传说来结构全篇,所以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打破了自己设定的“核而实”的创作原则,在叙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为情而作,非为事而作,虽然仍然包含有讽喻的意味。此诗把特殊的事件普泛化,让天下痴情男女从中看到自己的面影,受到心灵的震撼。诗中最精彩的是表现刻骨相思,先是睹物思人的种种感触,再借四季景物的变化和孤寂来衬托,进而是“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觅,上天入地,最终相思化为长恨。情感缠绵悱恻,回旋上升。
《琵琶行》作于元和十一年江州贬所,“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唐宋诗醇》)因此,诗情就更加的深挚感切。诗中有很多的名句脍炙人口,如“千呼万唤始出来,半抱琵琶犹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此时无声胜有声”等,还有十分精彩的演奏描写,可以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比较起来读。
这两篇作品,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营造氛围、创设意境,特别是《琵琶行》中的秋天景象(枫叶、荻花)与茫茫江月,再加上淅沥的夜雨和清厉的铃声,构成孤寂哀凉的意境,透露出诗人凄楚怅怨的情绪。
D、杂律诗——亲朋离散,释恨佐欢,一时一物,一笑一吟,400首。(说明:①讽谕诗列为第一,说明白居易对新乐府诗很重视。②分类不严谨,因为前三类是以内容为准的,而后一类则是以形式为准的。闲适诗里有近体,感伤诗中也有讽谕。)去世前,自编其诗文“三千八百四十首”,分五本保存,这样他的诗文大部分得以保存。有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朱金诚《白居易集笺注》讽谕诗,以《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议婚、重赋、不致仕、伤宅、伤友、立碑、轻肥、歌舞、五弦、卖花)为代表。
此类诗之特点:1、题材广泛,多反映揭露时弊;2、主题集中,“一吟悲一事,”3、叙议结合,对比强烈;4、人事典型,形象鲜明;5、语言质朴、浅切。
但是,白居易不少的诗苍白浅俗,味同奏章,而把诗歌引入狭隘功利的窄途。一是公式化,“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不惜让诗都有一个“蛇尾”;二是语言直白,不精练,不耐味;三是缺乏深刻体验,有的诗只能靠议论和说教的堆砌。
三、白居易诗歌风格及其得失:各类诗歌总的风格特征:浅切、通俗、平易、随物赋形、直抒胸臆。《艺概诗概》:“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非易到。”《剑溪说诗又编》:白居易诗“往往意太尽,语涉粗俗,似欠澄汰之功。”
四、白居易的诗歌理想,就是补察时政。“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他的《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创造的。这是儒家诗教传统的直接继承,也是杜甫叙写时事精神的进一步发展,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在《新乐府序》中明确指出做诗“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的美学主张。著名的《与元九书》,系统地表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诗歌主张。
五、影响:白诗在当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罕有其匹。元稹《白氏长庆集序》:“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几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其甚者,有至于盗窃名姓,苟求自售,杂乱间侧,无可奈何。……自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自居易《与元九书》:“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王定保《唐摭言》卷15:唐宣宗吊白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精读作品篇目:
《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阅读作品篇目:
《买花》、《上阳白发人》、《轻肥》、《观刈麦》、《宿紫阁山北村》、《秦中吟重赋》、《新丰折臂翁》、《红线毯》、《杜陵叟》、《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庐山草堂记》

第三节、元稹(七七九一一八三一)
元稹,才子,洛阳人,生性激烈,少柔多刚,屡屡上书论事,指摘时弊,因此多次遭贬,于长庆二年升任宰相,但与裴度发生冲突,双双被贬。有《元氏长庆集》,存诗800余。与白居易情同手足,在文学上是知音,一唱一和。元、白酬唱诗,如“通江唱和”,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P352)在当时的文坛一时流行“元和体”。
今存诗八百余首。主要成就在:新乐府——有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与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齐名天下。
元稹的诗都是写实之作,概念化倾向很强,且叙事繁杂,常常“一题涵括数意”。他的代表作《连昌宫词》,是一首叙事长诗,通过连昌宫的兴废变迁,来探索安史之乱前后唐代朝政治乱的因由,明显的具有劝讽之意。但此诗将传闻与史实糅合在一起,再辅之以想象和虚构,集中在连昌宫展开故事的写法,还是很有感染力的成功之作。
艳情诗——他生性风流,有《莺莺传》记其事。苏轼评曰;“元轻白俗”。元诗“轻”大概指有些作品“轻佻”、轻薄,如《会真诗三十韵》等艳情诗,这是中唐文学世俗化的表现之一。另外可能也与《莺莺传》(又名《会真记》)的影响有关。“白俗”指白诗通俗平易。《行宫》诗很著名。
悼亡诗——妻韦丛贤惠,早逝,追思亡妻。这些诗使他永垂不朽。《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径花丛懒回顾,半为修道半缘君。”
《六年遣怀八首》其二:“检得旧书三四纸,高低阔狭粗成行。自言并食寻常事,惟念山深驿路长。”其五:“伴客消愁长日饮,偶然乘兴便醺醺。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
《遣悲怀三首》:“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日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乡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不展眉。

第四节元白叙事诗比较
两类:一是乐府:承“三吏”、“三别”,短小、写实。
一是歌行:长篇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长篇叙事诗的艺术风貌:
1、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
《长恨歌》:结合、惊变、思念、寻觅、致辞。
《琵琶行》:送客、闻乐、相邀、演奏、叙身世、感伤、再演奏。
《连昌宫词》:宫边老人的追忆,记叙变迁。
2、卓越的叙事艺术。
《长恨歌》:以李杨爱情为主线。
《琵琶行》:以演奏贯穿,又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联系琵琶女与作者的身世之悲。
《连昌宫词》:宫边老人的见闻写盛衰。
3、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
如杨玉环、琵琶女。
4、浓郁的抒情气氛。
《长恨歌》:抒悲情。
《琵琶行》:抒“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身世之悲。
5、与抒情、叙事紧密相联的景物描写。
第五节关于元和体、长庆体、元白体。
1、顾陶《唐诗类选诗后序》:“若元相国稹、白尚书居易,擅名一时,天下称为元白,学者翕然,号‘元和诗’”。
2、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又指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3、“元和已后,文笔学奇于韩愈,学涩于樊宗师。歌行学流荡于张籍,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元和体’。大抵天宝之风尚党(风格一致),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也。”(唐语林)

第六节李绅、张籍、王建
一、李绅,因“短李”。曾官至宰相。他是新乐府的最早创作者,原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可惜已佚。《古风二首》(又名《悯农二首》)流传甚广。
二、张籍、王建:两个都擅长写乐府诗,后世并称为“张王乐府”。王建有《宫词》一百首著名。
张籍与韩愈友善,有诗赠答。据说他焚烧了一卷杜诗,将诗拌蜜糖服食,以期换内脏作出好诗。(云仙杂记)
精读作品篇目: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遣悲怀》(谢公最小偏怜女)、《离思五首》王建《水夫谣》
阅读作品篇目:
张籍《贾客乐》、《野老歌》、《秋思》元稹《田家词》王建《当窗织》、《宫词》(教遍宫娥唱遍词)
第九章思考与练习:
1、白居易的创作思想简述。
2、白诗派特点简论。
3、元、白长篇叙事诗的特点讨论。

第十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4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唐代散文发展概况及韩柳古文运动。
重点:古文运动与韩柳散文的成就。
难点:韩柳散文的特点。
第一节、唐代散文
清嘉庆年间董诰等人奉敕编《全唐文》,收录作者3042人,作品18488篇。同治年间陆心源又补辑3310篇。编者使用大散文的概念,相对于诗歌、小说而言。唐散文有骈体有散体,骈体占主导,公文等都是以骈体写成。古文,相对于六朝时期盛行的骈体而言,因通行于六朝以前的先秦两汉的古代,称古文。
第二节、韩柳古文运动
一、古文运动的背景:唐代的散文改革是和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的,与强烈的中兴愿望相联系,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性格。中唐时,藩镇割据,佛道盛行,宦官专权,韩愈等人试图通过提倡古文和复兴儒学来振兴唐王朝。因此,他们以复兴儒学为旗号而进行了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称“古文运动。“古文运动”:这是中唐时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领袖、有广泛参加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韩、柳是“古文运动”的主帅。刘、白、元等都参与其间,一时作手如云,声势大震。
二、古文运动的理论
1、“文以明道”——古文运动的理论核心,道即儒家的伦理道德。
2、独立创新——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的革新。
文体——以散体代骈体。但并不一味摒弃,而是吸取精华,去其程式化、形式美的糟粕。文风——反对浮艳空洞的文风,提倡质朴自然的文风。文学——语言提倡“文从字顺”,也提倡“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贵创新。
3、蓄情养气——重视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要不平则鸣、理直气壮。自内容而言,就是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博采多师,其三,其四。
4、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其一、在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把散文引入了杂文学的发展途径,在创作实践中追求“务去陈言”的创新精神,把大部分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
其二、散文情感化,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文章讲“气”、重“势”,艺术个性极其鲜明,把古文提高到了美学的境地。

第三节、韩愈的散文:
韩愈最突出的主张,是重建儒家道统,越过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以孔、孟之道的继承人和卫道者自居,表现出为君权服务的强烈愿望。他是古文为其表,儒学为其里,“道”乃是其立身行事的价值标准。拒斥佛、道,与汉大儒董仲舒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一脉相传。
主要有议论文和记叙文。议论文有说理文,如《原道》、《原性》等阐释儒家道统及思想文字,还有杂感,如《师说》、《进学解》等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不平则鸣的文字。记叙文有碑志、传记、书启等,如《张中丞传后序》、《祭十二郎文》(与欧阳修《泷冈阡表》、袁枚《祭妹文》被称为三大祭文)。
其文特点:1、感情充沛,理直气壮。2、立意奇巧,结构变化多端。3、形象鲜明,描绘生动。4、语言精练,自铸伟词。如《送穷文》:取政治上无出路、倒霉之意,“君子固穷。”五个穷鬼:智穷鬼——刚正,不就圆;学穷鬼——好正言;文穷鬼——标新立异,怪怪奇奇的文字;命穷鬼——好的不沾边,坏运、恶运就来;友穷鬼——对友真而遭谗,无友。五穷鬼无论祸福都相随,没有送走。又如《毛颖传》:为兔毛笔立传。以毛笔的宦海浮沉来发牢骚,语含褒贬。
风格:闳中肆外,雄奇奔放,宛如江海。(闳中肆外,韩愈自道。闳中,指情感内容;肆外,指形式猖狂恣肆。)地位和影响:苏轼: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
精读作品篇目:
《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
阅读作品篇目:
《原毁》、《谏佛骨表》、《送穷文》、《师说》、《柳子厚墓志铭》、《毛颖传》、《送董邵南序》。

第四节、柳宗元散文
柳宗元虽然也是重新阐发儒家义理的重要作家,但是,他与韩愈不同,不那么偏激而走极端,体现了他“从宜救乱”的致用精神。
四种主要文体:
(一)议论文。《封建论》(与贾谊《过秦论》、苏洵《六国论》并称封建三大论。)
(二)传记文。《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
(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等。
特色:出色的景物描写:1、简笔勾勒全景,局部工笔描绘。2、表现景物活跃的生命力,以比喻、拟人手法。3、捕捉特征,表现个性,寄寓情感。其笔下山水的个性化:多世人所弃之山水,如己之遭遇;多奇山异水,以山水之美见社会之丑;寄情山水以排解贬谪之苦。
(四)寓言文:如《罴说》。《蝜蝂传》:讽刺日厚其室,日高其位,辄取其亡的人;《三戒》中“临江之麋”,刺依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黔之驴”,刺外强中干的小人。“永某氏之鼠”,刺自以为饱食无祸而最终惨败的小人。艺术特色:讽刺辛辣,寓意深刻;刻画准确,短小精悍;语言犀利,精练传神;风格沉郁严峻。寓言发展到柳宗元时,最后完成,使之成为独立文体。
精读作品篇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
阅读作品篇目: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段大尉逸事状》、《小石城山记》、《媍蝂传》、《罴说》、《捕蛇者说》、《三戒》。

第五节、古文运动的衰落和晚唐小品文
1、韩门弟子片面发展“文贵独创”的古文,追求怪怪奇奇,古文衰落。
2、罗隐、皮日休、陆龟蒙等继承柳宗元寓言的讽刺特点,创作了许多讽刺小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罗隐《谗书》、皮日休《皮子文薮》、陆龟蒙《笠泽丛书》。与皮日休齐名,称皮陆。他们的小品文,多愤世嫉俗之词,富有现实意义。鲁迅比之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
第十章思考与练习:
1、简述唐代散文发展概况。
2、韩柳散文特点、成就简论。

第十一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2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唐传奇发展概况及在中国小说史上地位。
重点:唐传奇特点及发展概况。
难点:唐传奇繁荣的原因。
第一节、唐传奇
一、唐传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得名于晚唐裴铏《传奇》小说集。传奇,即传述奇事奇遇之义。名之“传奇”,有贬义,以区别古文之高文。(鲁迅)
二、唐传奇兴盛的原因:
1、史传小说及魏晋小说的影响。记人记事志怪,如《世说》、《搜神记》。
2、古文运动的影响。从语言上说,两者都是以散体为主。而韩柳的某些以古文写成的传记文,接近传奇小说。如韩愈《毛颖传》“把‘笔’人格化,成了‘毛颖’这样一个人。又借这个‘毛颖’的遭遇,抒写自己的感激。因此,从表现手法说,它是托物喻意的。但它写得有故事情节,有肖像、动态、对话,且在某种程度上写出了人物性格,因此,又是一篇传奇小说。”(吴孟复《唐宋八家概述》)郑振铎:“传奇文的运动,我们自当视为古文运动的一个别支。”
3、行卷之风的影响。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曰: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遇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至进士则多以诗为贽。今有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是也。
4、佛道盛行。宣讲的神异故事及想象虚构的方式都对传奇有影响。
5、民间说唱文学的影响。如俗讲、变文、说话的出现,市人对小说看法改变。
三、唐传奇的发展:
1、发轫期(初盛唐),魏晋小说到成熟的唐传奇间过渡。题材以志怪为主,行文有骈文的特点。有王度《古镜记》、佚名《补江总白猿传》(或曰影射欧阳询)、张鷟《游仙窟》(最长传奇之一,见于日本。)、陈玄祐《离魂记》(郑光祖《倩女离魂》本此)
2、全盛期(中唐,尤其贞元、元和年间),作家、作品多而成熟,骈散相间。爱情传奇的成功:元稹《莺莺传》(《会真记》)、白行简《李娃传》、蒋防《霍小玉传》、李朝威《柳毅传》,另外侠义、历史和志怪题材: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陈鸿《长恨歌传》
3、衰落期(晚唐),爱情题材减少,侠义、历史和志怪增多。语言上,骈文成分增加。大量传奇集出现,如裴铏《传奇》、牛僧儒《玄怪录》、皇甫枚《三水小牍》。
四、唐传奇艺术成就:
鲁迅先生说唐传奇乃中国小说史上一大变迁:“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著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史略》)真正现代意义的小说出现,表现在:1、“有意为小说”。有想象虚构、有一定创作目的。白行简《李娃传》。2、篇幅较长,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生动。3、人物形象鲜明。4、文辞华艳,或骈或散,有诗笔,有议论、有叙事。
五、唐传奇的影响和价值
1、标志小说文体的独立、成熟。
2、叙事文学走向文坛。加强文学的表现力,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3、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情节模式。如元明清著名的小说、戏曲取材多本于此。
精读作品篇目:
蒋防《霍小玉传》、白行简《李娃传》
阅读作品篇目:
李朝威《柳毅传》、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元稹《莺莺传》、杜光庭《虬髯客传》。

第二节、俗讲和变文
一、俗讲:僧徒为弘扬佛教教义,在寺庙进行通俗讲经。僧徒俗讲时演唱佛经故事的底本,有三类:1、押座文(缘起)。2、讲经文(正宗)。3、变文(为吸引听众听讲经文而说唱的民间故事)。
二、变文:省称“变“,变是变化、改变的意思。其得名可能与佛经的“变现”(即显现某种幻境)及“变相”(变佛经为图相)有关。也即是说,变文与变相辅相成而行。今存敦煌卷中题为“变”或“变文”者,大致有四类:第一类与佛经故事有关,如《降魔变文》;第二类吟唱时事,又具有变文特点的,则今人称拟变文,如《张义潮变文》;第三类演唱历史故事,如《王昭君变文》;第四类是民间传说题材,如《舜子至孝变文》。变文体制特点:韵散相间,诗文结合,有说有唱。韵,以七言为主,间有杂言,或三、五、四言。散,浅近的文言或杂口语的白话,也有骈文。变文的影响:对传奇小说、白话通俗小说及说唱文学的兴盛有积极的意义。
【附】敦煌遗书(前秦甘露元年359或北魏太安四年458——北宋景德三年1006)敦,大也;煌,盛也。大而盛者曰敦煌。敦煌卷子约四万卷,1900年5月26日发现(或曰1899年发现)。劫掠情况:1907——1914,匈牙利人斯坦因,以500两银,得八千卷及绣品、绘画等29箱。(现存大不列颠博物馆,艺术品在印度中亚细亚古文物博物馆)1908,法国人伯希和,挑选有价值六千卷和写本,以50两银一捆,得十多箱。(现存巴黎国家图书馆)1914,俄国鄂登堡等,约一万卷以上,“敦煌特藏”,秘不示人。1963年始整理出版。(现存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1911,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取约492卷及精美彩塑。1924,美国人华尔纳,剥离唐代壁画20多块。北京图书馆约一万卷,多是价值不高的佛道经刻本、手抄本。封存了近千年的敦煌遗书,内容十分广泛,文献价值重大,如佛道经典、历史文书、经史子集、诗词曲赋和通俗文学作品等。发现的意义:
1、澄清了我国文学史上长期难以解释清楚的文学现象。如敦煌歌辞——乐府与文人词、宋词之间的过渡;话本小说——宋元话本的先河。变文——宋元以后出现的说唱文学与前代文学的连续。宋元诸宫调、明清以来弹词、宝卷的来龙去脉得以清楚。民间白话诗——通俗化,弥补《全唐诗》。
2、敦煌学兴起。新材料的发现带来新的学术发展的契机(陈寅恪《敦煌劫馀录序》)。
阅读书目: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汪辟疆《唐人小说》、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王重民《敦煌变文集》、程国斌《唐代小说嬗变研究》
阅读作品篇目:
《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降魔变文》、《伍子胥变文》、《韩朋赋》、《韩擒虎话》、《叶静能话》、《季布骂阵词文》
第十一章思考与练习:
1、了解唐传奇发展概况及在中国小说史上地位。
2、唐传奇特点及发展概况讨论。

第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4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晚唐诗歌总体和特点,李商隐与杜牧诗歌的成就。
重点:“小李杜”的诗歌成就及特点。
难点:李商隐无题诗。

第一节晚唐诗坛
中唐诗歌高潮到唐穆宗长庆时期逐渐低落。晚唐诗歌面貌再次发生变化。由盛唐的雄健壮丽,转而为哀婉凄艳。
余恕诚《唐诗风貌》把晚唐诗歌分为两大群体:一是穷士诗人,以贾岛、姚合、孟郊为代表,包括皮日休、陆龟蒙。风貌特点:收敛境界缩小、淡冷淡泊冷清的心理、着意写诗用心思。二是绮艳诗人,以“小李杜”、温庭筠为代表。风貌特点:悲怆、绮丽、委婉。
晚唐诗歌普遍带有衰飒悲凉的气氛,感伤色彩很浓。叶燮《原诗外篇》: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音衰飒。……盛唐之诗,春花也,……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美乎?
1、晚唐出现了“咏史派”。社会的衰败,使怀古诗的数量大增,情调也大变。初唐、盛唐是前瞻,晚唐则是回眸。国家飘摇,身世沉沦,抱负落空,情怀压抑,故多悼古伤今的感触。
刘禹锡在长庆末期和宝历年间写的《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台城怀古》等篇,开晚唐怀古之风气,杜牧、许浑、温庭筠、李商隐等大量写作。李商隐的咏史诗,托物寄慨,融入了诗人的人生体验,也反映了时代的普遍感受。如《马嵬》《流莺》等。
2、文学史上称之为“爱情诗派”,因为题材本身具有绮丽性质,加以奢靡之风对于美学趣味的影响,这一时期爱情诗比较的发达。温庭筠、李商隐并称。
温庭筠,存诗330首,多写闺阁宴游,非常重视视觉彩绘,侧重脂粉腻香的描写,仿佛齐梁诗风。但他的《商山早行》则写得清丽工细,深为后人所推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名词组合,“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见道路辛苦,羁旅愁思”(欧阳修《六一诗话》)。
还有韩偓,以写绮丽艳靡的“香奁”诗而著名,他的感怀诗也很有光彩。存诗330余。
晚唐诗人以李商隐、温庭筠、杜牧三人为代表。
第二节、李商隐及其无题诗
一、李商隐(八一三一一八五八),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人,他一生遭遇很尴尬,在牛李党之争的夹缝里生存。初在牛党令狐楚幕府,开成二年(八三七)登进士第,调弘农尉。李党王茂元镇河阳,爱其才,表掌书记,以女妻之,得侍御史。茂元死,游京师久不调。后干令狐绚补太学博士。辗转各幕府几二十年。年四十五卒。
因此一直沉沦下僚。时世、身世加上他孤介的个性,从多方面促成他多愁善感的内向型性格,形成了他悲剧性情怀。
二、张为《诗人主客图》列李商隐为“瑰奇美丽主”。有人称其为唯美文学家,又因《无题》诸作,无意中又成为象征文学之祖。在李、杜、韩、白之外,可以独立而成一家。
李商隐晦涩,则无可解释,内容却又总像影影绰绰蕴藏了许多东西似的,常会引起读者探索的好奇心。千余年来注家辈出,解《锦瑟》一诗者更不可胜数。
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望帝春心记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杨亿《谈苑》说商隐为文多简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
明胡震亨也说别家诗都可笺注,独商隐一集无一人能下手。
1、李商隐最为杰出的是“无题”诗,这些诗在他的诗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最能反映其独特的艺术风貌。这些诗以爱情的面目出现,表现的却是远非爱情的内容,超越了爱情而具有人生或其它更为深广的意义。如“相见时难别亦难”等。朦胧缥缈,含蓄蕴藉。无题诗两类:一是以“无题”为题,一是借用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碧城》。
2、李商隐无题诗的特色:
(1)表现的内容——“哀乐循环无端”的感情境界。有寄托还是无寄托?无题诗,所要表现的是一种“哀乐循环无端”(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的感情境界。这种感情的境界,在诗人笔下是以悲剧性的爱情相思的形态呈现出来的,但又不必拘泥于爱情生活这一点上,亦可以旁通于人生的其他领域,诸如政治的失意、身世的沉沦、年华的消逝、家庭的不幸以至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走向衰颓没落的悲剧性时代气氛,都能借以得到概括反映。要说有寄托,这也似乎可算作一种寄托,或者说得确切些,叫作寄托在有无之间,可以意会,却难以实指。无题诗之所以给读者带来一定程度的朦胧感乃至晦涩感,成为千古不破的“诗谜”,原因就在这里;而它之能够吸引各个时代的人们去细加玩味,甚且在无法确定其所指意图的情况下,仍能感受其艺术上的巨大魅力,道理也在这里。
(2)艺术手法——重内心深处的开拓。着力刻划、烘染爱情相思的内在心理。不在于容貌、体态、服饰、举止等方面的介绍,连恋爱的情事与活动的环境也很少涉及。展现在眼前的,主要是人物的各种心态——期待与焦虑、失望与苦痛、寂寞与忆念、憧憬与烦闷。一句话,是那种深心专注、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一首,由会见的艰阻引出别离的难堪,再从别离转入生死不渝的爱情自誓,进而设想别后的岁月不居和孤独难捱,而结以互通信问的想望与自我宽慰。整个心理过程写得细腻而有层次,显示了感情世界的波卷澜翻,诗篇便有了深度和力量,也才能引发人们无穷的联想与体验。
(3)艺术构思——循环跳跃。摆脱了对外在时空或因果关系的依赖,纯凭人的意识心理的流程来组合意象。即使写到一些爱情生活的场景,如“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末通”(《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的邂逅生情,或如“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的短促欢会,也都不作为独立的情事予以描述,而是安插在抒情主人公的回忆、想象乃至梦幻心理中表现出来,成为人物意识流程的一个片断。这种写法不仅浓缩了外在的情事,还可以造成虚实杂糅、迷离惝恍的幻觉气氛,两者都有助于扩大和深化诗篇的心理要素。
(4)意象的独特——典故和象征。他的《锦瑟》、《春雨》等风格近于无题诗,很善于把内心朦胧的内在图象,化为恍惚迷离的意象,形成了雾花镜月的缥缈美感。有的诗甚至成了千古诗谜,让人十分难以确解。《锦瑟》极多歧义,有人说“锦瑟”乃令狐家丫鬟,此为爱情诗;有人说此为追怀妻子的悼亡诗;也有人说是咏物诗,诗的中间四句各咏一调,涩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还有人说这是诗人自伤身世之辞,是其晚年追怀生平。以最后一种较为合理。他的诗所以难解,是意象问题;而他诗的意象有三点因素:其一,他所用意象多非现实的,都是诗人心造的意象,借以寄寓他感情经历中的某些难以名说的境界,也形成了他独特的意象群,如玉烟、蓬山、青鸟、彩凤、灵犀、梦雨等,均难以实指,这样一种由情趣外射而创造出来的意象,比之由现实事物提炼而成的意象,在内涵上当然要来得更不明确和更不稳定,从而也富于暗示性和概括性,更能启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想象活动;其二,诗中大量运用典故,内涵高度的浓缩,把情感隐蔽得很深,而他常常把典故演绎成与原本意义相悖的意思,使诗意深奥莫测(P433《嫦娥》)。其三,他的诗在内容传达上缺乏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不受时空的拘束,也不受因果关系的制约,如《锦瑟》里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泪珠等,这些意象构成的不是一个有完整画面的意境,喻体本身就具有朦胧的性质,再加上组合上的跳脱、甚至悖离,更显得扑朔迷离。
3、李商隐诗歌多义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写的是整个的心境,而不是只写一时一事。其心理负荷的过于沉重,诸多情绪的互相纠缠,这种心理状态被繁复的意象表现出来的时候,便有了“无端五十弦”的纷乱。即使是《乐游原》、《夜雨寄北》这样的短章,也是大幅度地跨越,把此地与异地、现在与未来、实景与假想等不同时空里的场景交融起来。因此,既然他所表现的题旨有许多的歧解,则让我们可能从更高的层次上解读,综合诸多观点,沟通众说中的合理成分,从诗境的多层次性上着眼。可以不必根究其“本事”,而侧重于情感内涵的总体把握,领略其诗意与诗美。
4、李商隐在诗歌上的重要贡献:一,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无古人的深入开拓与表现,充分发挥了诗歌在表现心理和抒情方面的潜能;二,在表现形式上,开创了诗境虚化的朦胧诗美学,极大地扩大了诗歌的容量,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三,首创了“无题”诗的新体式。清人吴乔云:“唐人能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义山。”(《西昆发微序》)。
精读作品篇目:
《安定城楼》、《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昨夜星辰昨夜风)、《锦瑟》、《夜雨寄北》、
阅读作品篇目:
《重有感》、《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马嵬》、《筹笔驿》、《嫦娥》、《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贾生》、《登乐游原》、《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第三节、杜牧及其诗歌
一、杜牧(八O三——八五二),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进士。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擢监察御史,官至中书舍人,卒年五十。其为人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喜谈兵,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全祖望称他是“中唐后最有才干之第一人”。他在当代文学家里面,佩服杜甫、韩愈,《读韩杜集》云:“杜诗韩笔愁来读”。称他小杜,以别杜甫。
二、绮艳诗:如《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董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样的“艳体”李白、杜甫、韩愈都不能作。
三、咏史诗,好为翻案文章,如《赤壁》:“春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乌江》:“胜负兵家未可知,含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精读作品篇目: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过华清宫绝句》其一、其二、《江南春绝句》、《泊秦淮》、《清明》、《赤壁》、《阿房宫赋》。
阅读作品篇目: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早雁》、《寄扬州韩绰判官》、《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附】小李杜比较:
“小李杜”并称,而诗风不同:商隐工七律,深情婉转;杜牧工七绝,俊爽清丽。《艺概》曰: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

第四节、温庭筠
其生卒年约当公元八二O一一八七O之间。数举进士不第,不得志,行无检幅,生活放荡。文思清丽,“温八叉”。温庭筠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三人皆行十六,故时号三十六体(《旧唐书李商隐传》)。温庭筠存诗330首,华美浓丽,多写闺阁、宴游,且以乐府为上。他的许多诗以齐梁宫体变化出之,又得力于六朝吴语文学,有一种说不出的新鲜趣味和风流情致。绮艳诗与李商隐并称“温李”。温,重视外部容貌、神态等的刻画;李,重心灵深处的开拓。
羁旅之情的《商山早行》著名:“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五节、韦庄(836—910)
“温韦”并称,主要指在词史上的地位。韦庄45岁在长安应举,逢黄巢功破长安。他逃出长安,避地江南。59岁中进士,66岁仕西蜀,71岁为安抚使,72岁助王建称帝,75岁死。其弟为他编《浣花集》。《秦妇吟》,唐代最长的叙事诗,1666字,七言歌行。写成后广为流传,称韦“秦妇吟秀才”。此诗可以说是唐末世乱,尤其黄巢暴乱的真实记录,具有史诗价值。《浣花集》未收此诗,竟不见于其他典籍。直到敦煌遗书发现才得再见(有十几种本)。原因主要有两说:一认为可能因其中有“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一联,为公卿所忌讳。(《北梦琐言》)一认为王建似黄巢而登帝,韦庄为王建相,为避王建猜忌而焚毁之。韦庄后期诗转向抒写个人情怀,情调也与以前有所不同。
第六节、皮日休、陆龟蒙等
在唐末一百多年间,贾岛、姚合的影响实在很大,有独领风骚的地位。在宋影响也很大,宋初有晚唐体,南宋有江湖诗人、永嘉四灵等。晚唐体的出现实在是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原因之一可能是一大批下层文人,没有李杜等人的天赋才华,又热衷作诗;在科场失意、仕途不辟的情况下,以诗歌自遣。
阅读书目:冯浩《李义山诗集笺注》、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
第十二章思考与练习:
1、了解晚唐诗歌总体和特点,李商隐与杜牧诗歌的成就。
2、“小李杜”的诗歌成就及特点讨论。
3、李商隐无题诗的特点及其价值简论。

第十三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4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唐五代词发展概况、“花间词人”及“南唐词人”的创作。。
重点:“温韦”与李煜词创作。
难点:温词的特点、李词地位。
第一节、词的起源——词是随着燕(宴)乐的兴起而兴起的。
1、燕(宴)乐的兴起:燕乐,是包括中原乐、江南乐、边疆民族乐、外族乐(胡乐)等多种因素的乐曲,其种类繁多、兼容并包的特点,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场合(雅俗)、不同阶层人的娱乐需要,适应范围极为广泛。
2、词的名称:曲子词(曲子、曲、子、词)(音乐与文词:字、句、韵数、韵位);诗馀(谓其不登大雅之堂的消闲之作);长短句:(句式参差,但与诗之长短不同:诗之长短不固定,词的长短不固定);乐府(入乐、合乐与乐府诗同,二者又有不同:乐府诗先有歌词,后有曲;词,先有曲,后有文词。另有乐章、笛谱、歌辞、琴趣、寓声乐府等。
3、词的特点:词人是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填词的,又叫依声。
(1)词有调名(音乐性),决定了句、字、韵等。(2)多数分片(遍、阕)——音乐唱完了一遍。(3)韵位不固定。(4)多为长短句形式。(5)声调配合严密,平仄固定,有时阴阳平、上去入都不能互用。
今天,“词”的概念已不同于唐宋时期,它已脱离了音乐,成为具备一定格律的、和近体诗有差别的诗体。它是律化的、长短句的、字句数和韵数、韵位都固定的诗——只作为一种文学体裁。

第二节、敦煌曲子词
敦煌曲子词的发现解决了由诗而词,词发展史上悬而未决的疑问。词也如其他题材的文字一样,是由民间发展而来的。最早词集《云谣集杂曲子》,收词三十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格律上较粗糙,用语朴拙,带有明显的草创之痕。不同于后来文人词单一的特点。敦煌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望江南》(莫扳我)。

第三节、文人词
一、中唐文人词
初盛唐时,民间词已广泛传唱,文人也开始模仿创作。如相传李白作的《忆秦娥》、《菩萨蛮》二词,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虽可能不是李白所为,但艺术水平高,已相当成熟。
中唐时,文人词已渐渐成为气候,白居易、刘禹锡、张志和等都有词传世。文人词比起民间词来,清丽优美,圆熟典雅。中唐以前的词传世的很少。词到了中唐开始从走向了自觉。
精读作品篇目:张志和《渔歌子》其一、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忆江南》(江南好)、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二、晚唐五代词
1、“温韦”与“花间词人”
《花间集》,后蜀赵崇祚于广政三年(940)编成,共十卷,选录词人18位,凡500首,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此集崇尚雕饰、追求妩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的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欧阳炯《花间集序》:“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案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
温庭筠,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填词的作家,存世约七十首。列于《花间集》之首,入选作品66首。其词题材狭窄,以绮闺阁为主,开词为艳科的先河。风格绮丽婉约。其词具有类似工艺品的装饰性特征,诉诸感官直觉,其意蕴情思,主要靠暗示,显得含蓄深隐。
韦庄,由唐入蜀为相,是后蜀词人中成就最高者。西蜀词人韦庄与温庭筠齐名。《花间集》收词48首。其词清丽秀艳。温词绵密而韦词疏朗,温词雕饰而韦词自然。其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白雨斋词话》),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背诵),结尾两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深婉悲郁之致。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二人之《菩萨蛮》可证。代表作《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
精读作品篇目: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迭金明灭)、《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梦江南》(梳洗罢)、《更漏子》(玉炉香)、《商山早行》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女冠子》(七月十四)
2、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人
冯延巳,字正中,存词九十多首,为五代词人之最。其词以男女之情、离别相思为主,然已去掉了许多香艳,往往通过情景表现人物的心境。他虽然仕宦显达,但身在朋党倾轧中,内心忧患苦危,使其词的内涵愈深。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谒金门》)
李璟,存词四首。较冯延巳更庄重,忧患意识更强。著名的有《浣溪纱》(细雨梦回鸡塞远)。
李煜,李璟第六子,字重光,不幸而为皇帝。青少年时代及在位后十五年,富贵荣华(975);宋破金陵,为俘,有《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写道:“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存词30余首,首首俱佳,他在诗文书画乐上,均有很高的造诣。因为阅世甚浅,他始终性格纯真,词的可贵特点也是“真”。本色而不雕琢,不矫饰,多用口语和白描,然因为亡国破家之恨重,感慨深邃,丽质天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把亡国之痛与人事无常的悲慨融合在一切,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故国之思,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浪淘沙》是对囚徒生活的不堪和无限的故国之思,“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寄慨深广,扩展为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最能引发普遍性的共鸣。再有《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背诵此三词)陈廷焯说其词“呜咽缠绵,满纸血泪。”
其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1、后期词由前期的艳情而至家国之痛、人生感慨。且用艺术化、形象化的手法表达出来。
2、由含蓄婉媚而至直抒胸臆,突破了词的抒写内容,拓宽了词境。
3、风格清丽典雅。王国维:词至后主而眼光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词虽然以宋为主,但是,南唐词深厚绵长的情致,对宋词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
阅读书目: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2500首,170人)、黄进德《唐五代词选》、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李一氓《花间集校》、王仲闻《南唐二主词》、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
精读作品篇目: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李煜《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阅读作品篇目:冯延巳《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薄命妾》(春日宴)、李煜《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清平乐》(别来春半)、《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第十三章思考与练习:
1、简述唐五代词发展概况、“花间词人”及“南唐词人”的创作。
2、“温韦”与李煜词风貌简论。
此讲稿2005年8月整理

【附】中国文学史课程参考文献
白话文学史胡适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新1版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罗宗强、陈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国文学史纲要褚斌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唐代文学史乔象钟陈铁民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唐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历年)
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隋唐五代文学绪论(2学时)教案


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唐代文学繁荣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及发展概况。
重点:唐代诗歌发展概况喝分期。
难点:诗歌的律体特点。

第一节隋唐五代文学概况
统一的大帝国,在前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出现了文学大繁荣。国力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唐代政治较开明。科举制代替门阀制,改变了上层文人的成分。以诗赋取士促进了诗歌的发展。文禁较松,文人思想解放。中唐后出现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三大痼疾。对文学也有多种影响。唐代文学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属于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宋,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
唐代文学出现空前交融与繁荣的局面:继承与创新并重,如古诗继续繁荣,近体诗也产生并臻于完美;骈文继续兴盛,借复古以革新的古文再度崛起。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并茂,既有李、杜、韩、柳等大家,也有很多民间作者,其代表成就是“敦煌文学”,还有很多热衷于俗文学的作家,如王梵志、寒山等。其总趋势是由六朝末期的贵族化趋向士大夫文人化以至平民化。唐文学繁荣体现在诗、词、古文、传奇(小说)四种体裁上,其中诗、古文大大发展;词、传奇是新文体。
一、唐诗
唐诗创造了诗歌史上的辉煌,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唐代文学的特色:诗唐。“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诗,才能欣赏唐朝的诗。”“唐人的生活是诗的生活,他们的诗是生活化了的。”(《闻一多论古典文学》,第82页。)唐人思维的诗美取向和唐代文化的诗学性格。
闻一多先生认为:“唐代文化即进士文化(政治与文学)。诗的教育,教育即学诗(宗教、癖狂)。诗才的最大限度之发展。”“诗化的人格与选举制度的会合——以诗取士。”(《闻一多全集》第六卷,第12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闻一多认为,“唐代文化即进士文化”。
“终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的时期。”(208—209页)有唐一代,乃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诗星璀璨,诗风万端,诗歌题材高度丰富闳阔。就表现领域来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调来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而且还出现了具有美学范畴意义的诗论,如“骨气”、“兴象”、“境界”说;就诗歌形式说,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过渡到唐诗的平仄律;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形成律篇。创造了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新诗体——律诗。
中国诗歌的高峰,有“诗必盛唐”之誉。对后世影响极大,或尊唐,或崇宋。
1、诗人多。清彭定求等人编《全唐诗》收诗近五万首,是唐以前诗歌总和还多(近二万首,据逯钦立编《全上古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今人陈尚君辑《全唐诗补编》收诗5000首。
2、诗歌多,艺术成就高;大家辈出、名作多。范文澜:“唐朝文人几乎无人不是诗人。”《全唐诗》录有2200余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诗薮外编》卷三(胡应麟):“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3、风格多样。明高棅《唐诗品汇》:“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4、流派纷呈。初唐四杰、上官体、山水隐逸、边塞、新乐府诗人、韩孟诗派等。
5、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社会各方面的生活,包括炼铁工人、采玉工人的生活等,充分展示了唐人的生活美、精神美。
6、诗体完备。古体、近体都具备,直到五四新诗出现。
关于唐诗体
一、种类:高棅《唐诗品汇》、沈德潜《唐诗别裁》分为七类: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五排。
往体(古体):1、五古;2、七古。另有四言、三言、六言、九言和杂言。
今体(近体):1、五律;2、七律;3、五绝;4、七绝。另有六律、六绝、五排、七排。
二、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体现在五大形式要素上: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
三、格律诗的形式要求:整、俪、叶、韵。
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虽不谐音律,仍为杰作的原因。作诗不要过于拘泥于平仄的规律,“文以气为主”,以免“以词害意”。林黛玉“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7、唐诗发展的轨迹(唐文学分期):
从唐高祖李渊代隋(618),至哀帝李柷被逼让位朱金忠(907),共换了二十一个皇帝,历时289年。
[附]唐诗分期研究
有二分、三分、四分一直到八分法,最常见的是四分法。四分法的建立有一个过程:四分法大略反映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反映各阶段唐诗发展的不同风貌,且与整个唐代社会变化相随。四分法:
(1)北宋杨时:“诗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唐而止。元和之诗极盛。诗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陋矣。”
(2)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认为:“大历以前分明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并无师承。他将唐诗分为五体: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这些都为后来人划分发展阶段提供了借鉴。
(3)元杨士弘据严羽说,在唐诗选本中分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并分“唐初、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
(4)最明确提出“四唐”说的是明代的高棅,其《唐诗品汇》中有明确的划分:“今试以数十百篇之诗,隐其姓名,以示学者,须要识得何者为初唐,何者为盛唐,何者为中唐、为晚唐。”太宗贞观—元宗开元初为初唐、开元天宝为盛唐、大历—贞元为中唐、元和及开成以后为晚唐。且确认诗人的地位:“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
二分法:胡适《白话文学史》。
陆侃如《中国诗史》亦取此法:“就唐诗而论,把世纪中年,是个分水岭,以前和以后的诗是不同的。”分水岭即安史之乱。
三分法:郭扬《唐诗学引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1、准备期:宫体诗、风骨诗、非古非律诗;
2、鼎盛期:主题正大,以气使才。主要形式有功业诗、边塞诗、山水诗等;
3、衰变期:新乐府、怨刺诗、咏史诗。
五分法: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992年辑入上海书店影印的《民国丛书》第三辑):1、齐梁古典作风期(初唐);2、浪漫文学隆盛期(李白及开元诗人);3、写实文学诞生期(杜甫、白居易);4、唯美文学发达期(温、李);5、唐诗颓废期。
六分法:梁超然《唐诗分期论纲》(陕西人民出版社):1、沿袭期(618—660,到高宗显庆年);变革期(高宗龙朔—开元初,即662—716);鼎盛期(开元天宝—代宗永泰年间,即717——766);徘徊期(代宗大历至永贞元年,即766—805);探索期(宪宗元年至大和年间,即806—836);深化期(文宗开成至唐末,即836—907)
许总《唐诗史》(江苏教育出版社)承袭期(六朝余绪)、自立期(唐音初起)、高峰期(气象高华)、扭变期(激荡回旋)、繁盛期(众派争流)、衰微期(艳俗余波)。
八分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基本上是将四分法再一分为二。
(注:唐诗发展不完全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发展同步。安史之乱后十年,许多盛唐时仍在,且创作出优秀的诗作。)
二、词曲子词的简称,是隋唐以后出现的新文体,是随着燕(宴)乐的兴起而出现的。“敦煌曲子词”是最早的词,产生于民间。盛中唐时为文人所喜,中唐时已出现大量的文人词了。晚唐五代词已很成熟,有两大创作中心:一是西蜀,“花间词人”——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二是南唐,“二主一臣”——李璟、李煜与冯延巳。
三、散文骈体:占主导地位;古文:韩柳古文运动,以恢复儒学为旗号而进行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以清新质朴的散体文代替华美空洞的骈体文。
四、传奇(即文言短篇小说,以区别后来戏曲等)唐时,小说作为残丛小语,不比古文之高文,鄙之曰“传奇”。得名于晚唐裴铏所编《传奇》小说集。传奇“有意为小说”:结构、篇幅、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已成熟,标志着小说文体的确立和成熟。
五、变文说唱文体,简称“变”。学界关于“变文”说法不一。有说起源于宣讲佛经,当时一种脚“转变”的说唱艺术,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为“变相”,其说唱的底本为变文。内容多为宣讲佛经故事、经义,也有讲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形式多样,或散韵相间、说唱结合;或全散;或全韵。对后世的话本、弹词、诸宫调等通俗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开白话文的先河。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二章盛唐诗


第二章盛唐诗
(4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盛唐诗坛的特点及其主要诗人诗歌特点。
重点:盛唐诗坛不同于初唐的特点。
难点:“盛唐气象”。
第一节盛唐诗歌概述
一、盛唐诗的划定(713—765)
在诗歌划分上,为什么我们把安史之乱后的十年也划入盛唐时期?
原因:1、生活在盛唐的大诗人在安史之乱后的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都还活着,且创作更丰富,如李杜。2、安史之乱后的十年的诗歌与乱前的诗歌相比虽有变化,但其总体风貌是一致的。
新教材上的分类,是以风格分:以王维为首的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群,以王昌龄为首的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群,以高适为首的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群。
老的分类,都倾向于按题材分,分为王、孟山水诗派和高、参边塞诗派。
思考题:那一种分类法好些?还可有哪些分法?(按形式分)
第二节盛唐诗坛的特点
1、诗歌走向社会,全方位地表现生活。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2、诗歌注重表现新的体验。即使是旧题材,也写出新体验。如边塞诗。
3、比较初唐诗歌的精细来,盛唐诗歌境界阔大。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李白: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第三节盛唐诗的风貌特点
盛唐诗歌是唐诗的黄金时代,代表了唐诗的貌特点。盛唐诗歌之盛,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质量和韵度风貌上而不是指“量”。如果从时间跨度和作家、作品的数量上看,盛唐不及中唐。此时期的诗歌艺术水平高,同时具有可以称为“盛唐气象”的美学风貌。初唐沈宋重声律,陈子昂重风骨——盛唐声律风骨兼备。
1、殷璠、严羽的论述:
殷璠《河岳英灵集叙》:“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实由主上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场,翕然尊古,南风周雅,称阐今日。”又云:“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在评陶翰诗时说:“既多兴象,复备风骨。”风骨,指情辞劲健;兴象,指情与景毫不着意地相融且时带比兴意味。有形象,有感兴。言近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盛唐,开元天宝年间(7世纪末到八世纪初),“神来,气来,情来”,声律风骨兼备,真正实现了南北文化合流的理想,诗歌高潮真正到来。
严羽《沧浪诗话》:学诗当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认为盛唐诗为学诗者“第一义”。且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他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笔力雄壮——指语言劲健有力;气象浑厚——指感情浓郁、内容充实。注:殷璠“声律风骨兼备”,主要着眼于两种成分的融合;严羽“雄壮浑厚”,着重揭示盛唐统一的艺术风貌。
2、现代学者的论述
缪钺:“浑雅空灵,情辞丰腴”。如芍药、海棠。(《诗词散论》)
李泽厚:“盛唐诗对人世现实充满憧憬,有着青春、自由、快乐。”(《美的历程》)
罗宗强:“追求风骨,又追求兴象玲珑的境界,情景合一,达到兴在象外,意在象外的境界。袁行霈: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他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3、“盛唐气象”的表现
盛唐诗歌的两个时期:(以天宝后期为界)前期:表现为诗人具有投身社会和参与政治的热情,具有高度的自信和自尊。以李白为代表。后期:表现为诗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暴露社会矛盾的勇气、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危机即将到来的忧虑。以杜甫为代表。
“盛唐气象”指的是一种美学风貌(以“雄壮浑厚”为主),与诗歌内容不能简单等同。”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为两类:(余恕诚)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
韩经太《论唐人山水诗美的演生嬗变》以为:盛唐山水诗的复调美。清纯,是对繁富与笼统的双重超越;高远是对玄远与浅近的双重超越。清纯高远之美,兼壮美和优美之胜,而却没有自大的张狂和弄姿的娇媚,以安详从容的气度高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文学遗产》1998,4)具有风华秀发,情韵深长,气象恢弘的共同风貌。
思考:(1)李白怨怼诗仍然突出地表现了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为什么?
(2)最能够体现盛唐气象的是李白、杜甫还是王维?为什么?
4、盛唐巨星王维、李白、杜甫的地位比较
王维、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的最杰出代表,也是有唐一代璀璨诗歌星空的巨星。闻一多把王维称为“佛——自然派”,李白为“道——纵横派”。杜甫一派称之为“儒——社会派”。“社会派天宝乱后始发展”。(《闻一多全集》六卷,第109、110页。)
(李、杜、王:仙圣佛;真善美;道儒禅)
第二章思考与练习:
1、在诗歌划分上,为什么把安史之乱后的十年也划入盛唐时期?
2、“盛唐气象”概说。
3、盛唐诗和诗坛特征概述(与初唐比较)。

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章李白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章李白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五章李白(4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李白其人与创作成就。
重点: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歌行体的艺术特征。
难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成因,乐府与歌行的比较。
第一节李白生平、思想个性
一、生平:(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官至翰林待诏,称“李翰林”,有“诗仙”之称。其出身有许多疑点,其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迷,主要有四种说法:(1)凉武昭王(李暠GAO或HAO)九世孙;(2)指李树而生(李阳冰);(3)其族获罪,谪居条支(属于西域,今在伊拉克境内);或说在碎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碎叶,今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4)陈寅恪《李白氏族之疑问》认为:李白父客,像是胡任到李唐经商而取李姓。从其诗中可看出他曾在胡人聚居地生活过。又有人说李白“眸子炯然”,如“饿虎”样,类胡人。白有许多习惯也很特别,如友人死,他为之剔骨而葬。其子女取名“颇黎”、“明月奴”。
李白一生主要分为五个时期:
1、读书与蜀中游历期。25岁之前。五岁随父到江油县,“五岁诵六甲(天干与地支组成六十组干支,其中起头的是‘甲’字的有六组,故称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不到二十岁,苏颋见到李白,说他“天才英丽,可与相如比肩。”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
2、壮游与求仕期。41岁之前。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湖北安陆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YU)师的孙女结婚,在此约十余年。
3、长安三年入仕期。42-44。有人考证,李白曾两入长安,开元后期一次,但无功而返。天宝元年可能由于玉真公主、吴筠、贺知章等人的推荐,召入长安作家供奉翰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但他实际是以诗名来供奉。而李白自恃太高,无心理准备,依旧纵酒狂歌,桀骜不驯:“长安市中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后受排挤,赐金放还。二入长安在李白一生中很重要,使其后的创作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4、再次游历期。45——55岁。离开长安,李白又开始漫游。在洛阳遇到了去长安的杜甫,杜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李白有二诗与杜,杜有十二首诗赠白。)之后,白与武后时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这期间,白热衷于求仙访道。
5、安史之乱期。56——62岁。安史乱后,白隐居庐山。玄宗奔蜀,马嵬后,肃宗在灵武继位。玄宗在成都尚不知时,发布公文,命其子平定天下。永王李璘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人,东下平乱,实则别有野心。他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白是不懂政治的人,只是出于报国安民的意图,入幕,作《永王东巡歌》:“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崩奔似永嘉;但永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肃宗以逆反镇压永王,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县西)。玄宗还都,大赦天下,白得还。据郭沫若考定“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诗即是李白听到遇赦而作,极高兴。他丛九江到三峡走了一年多,而回来是“千里江陵一日还。”62岁的白死于当涂,一说患腐胁疾而死,一说是因醉入水捞月而死。
二、思想:儒道侠兼有。道教思想伴其一生,也影响其创作个性。他在政治上极端自负,想有所作为:“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但他又以谢安自喻,追求功成身退:“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救苍生应为晚。”儒道兼重,又加上极度自负,政治上的无能,他的一生充满矛盾和痛苦。
三、生活和个性:生活:李白一生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A、信道求仙。他常梦见与仙人交游,对长生飞仙,深信不疑。白举行入道仪式,疑有两次。如《西岳莲花山》、《梦游天姥吟留别》。B、隐居游历。天下山水,白游历十之七八。他广交天下友。C、仗义行侠,嗜酒终身。他剑不离手,欲如项羽学万人敌。他挥金如土,讲义气,重然诺。自称“酒中仙”。杨义《李白的醉态诗学》:醉态成为他的思维方式,酒至醉而诗出,“斗酒诗百篇”;好酒入唇,下笔如有神“清平调”中“云想衣裳月想容”。其他诗人虽醉酒但不能成为其思维方式:阮籍好酒,“对酒不能言”;陶渊明好酒,“欲辩已忘言。”D、求仕与为官。白任情使性,不懂政治。虽为官很短,但影响其一生。
个性: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瓢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狂放不羁,追求自由平等,乐观豪迈、傲视权贵、粪土王侯,特别是他的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把十分繁难艰苦的事情看得一蹴而就的简易,以诗人之心观察政治和人情世态。而其结果则愈发加大了主客体间的落差,李白在这成反比的加速循环中,心理愈发敏感,情感也愈发容易激变,一旦有山水外物与之不平之心相撞,其深刻而巨大的忧愤和感伤便具象为崩云裂岸的潮回海涵之大观。吴经熊《唐诗四季》:李白像一曲交响乐。他像王梵志那么的快乐活跃;像杜审言那么夜郎自大(更有资格);像陈子昂、张若虚那么富有创造力和宇宙感怀,只是较他们货色更地道;像王昌龄和其他善咏春情的诗人那么了解女人的心理;最后,他描写大自然之动人,虽然与王孟之不同,却不弱于他们。他是盛唐最具人格魅力的人。有人认为,李白的悲剧,是科举制度替代传统的用人制度下的悲剧。(木斋等《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京华出版社2001,204-208页)其实,他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
其诗多是他遭到政治残酷压迫之后的产物,多于感激,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具有强烈的“骚”韵。上天入地的游心驰神,陷人于惝恍迷离之中。末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突兀而出,分明告诉世人:其醉翁之意不在山水,而在乎政治。因此,其诗中,不仅贯注以愤激之气,而且时不时地生硬地冒出几句牢骚语,使其山水诗政治抒情化了。他不断地动用“黄河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之类的意象,以泄其愤,以呈其才,更是表现其耽于酒精和幻想中的精神胜利的愉悦,让我们领略其醉的深度。其诗中十之七、八与酒有关,也正是这些以酒为题材的作品最能表现其气质和思想,最能代表其艺术个性。

第二节李白的诗歌艺术
一、艺术个性及主要特征
存诗940余篇,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阳冰曾编《草堂集》,今不存。现有宋人编《李太白文集》,最好的版本是日本静嘉堂文库所存。南宋杨齐贤编、元萧士赟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杨第一个为李白作注,萧进士及第后,专心注李诗,历时五十年。)王琦注《李太白文集》、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三十卷》,其诗内容有讴歌山水、赠别、抒怀、反映社会问题、反映妇女生活等。
1、在取材设象上:李白心高气傲,尤其喜好雄伟瑰奇,笔下多南方景,追求形象出众,怪石、危崖、飞瀑、惊湍、轰雷、掣电,借山水挥斥幽愤,把强烈的主观色彩,变现为极具个性化的抒情意象。李白这一特点表现为侧重抒发豪迈气概和激情壮怀,很少对客观景物作细致、具体描绘。于大自然的伟力神功面前,李白感到的不是己身的渺小无为,而有一种极其无限的解放感、昂扬感和飘逸感。
2、在表现形式上:李白多用七言歌行古体、乐府杂言,不主故常,任由意志主宰,不能以律束,往往是情感喷发式的无所节制,故纵横错综,气逸调雄,荦荦不可相羁,实在是与其秉性姿质相一致。
歌行:李白擅长的诗体是歌行及绝句(159篇),律诗不占十分之一。歌行是七古中最少约束、最多变化、最富容量的诗体:热烈的情怀、壮观的场面、动人的故事、昂扬的精神、缠绵的思绪,都适合用歌行来表现。李白的创造力、表现力都尽可能地在七古、歌行中展示。这一诗体最适合李白,这一诗体到了李白手里最具风神。《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注:七古,包括歌行、乐府、齐言七古和杂言七古。有人把七古等同歌行。)李白以歌行体造成抑扬顿挫、淋漓酣畅、气势飞动,铺张扬厉的特点。
李白也好用乐府旧题,擅长乐府,他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创新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古题写今事,缘事而发;一方面则用古题写己怀。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这些诗往往借这个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感情倾向,创造性地生发和联想,以纵横恣肆的文笔而形成磅礴豪放的气势,把乐府诗推想了无与伦比的高峰。但是,他的歌行成就比乐府还要高,他的生命精神和非凡气魄集中表现在这上面。但二者的界限不大容易划清。歌行的代表作有《梦游天姆吟留别》、《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主要的辨别记号是带有“歌”、“行”、“吟”、“谣”)其歌行,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上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任随性情。他的这类诗歌具有雄奇瑰伟的阳刚美,创造了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魏万推崇白“鬼出神入”。
李白除歌行外,还有五古,如《古风》59首、《丁都护歌》。李白古体诗是前朝之极致,而杜甫的影响主要在中晚唐、宋,尤其律诗。
李白七言绝句飘逸飞动、一气直下的特点依然存在,但比古诗多了几分蕴藉。如《望庐山瀑布水》、《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绝句中也有秀美的意象的诗,如《独坐敬亭山》、《静夜思》、《玉阶怨》等。绝句因其篇幅短小,多以一景、一事、一时之感受如诗,故多明快地脱口而出,形成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特点。明快俊爽,风神清朗的风格。
3、在艺术技法上:而李白的诗,想象力异常的奇特和丰富,想象奇之又奇,拘束不住。奇句夺目——起句突兀,往往破空而来,造成气势,具有“惊人“的艺术效果。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大跨度的景象扫描,大幅度的时空转换,大反差的情感升降,大起落的结体布局,加之以大夸张的虚构和想象,大胆的夸张,以及个性化的清丽明快的语言。诗人以神来之笔,忽而论文,忽而人生,忽而送别,忽而赏景,语言错落,任情舒展,似无章法,实则淋漓痛快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怀。李白感情抒发的方式是“李白式”的:一泄如注,一气呵成,淋漓痛快,不受拘束,如天马行空一般。有人说李白,用胸口一喷即成好诗。而杜甫的好诗是吭吭哧哧作出来的。他对杜甫的讥讽:“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舞。借来别来太瘦生,总为作诗太辛苦。”
4、在美学效果上:李白山水诗的主导风格:清雄逸放,奇瑰豪宕的壮美。境界恢弘,气象万千。“出鬼入神,惝恍莫测”(《诗薮》)。她在自己的诗中这样概括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很能说明诗人气质与其诗风必然的关系。语言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结构上“白诗天才纵逸,至于七言长古,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唐宋诗醇》卷六)生成了飞动飘逸、雄奇壮美的艺术境界。施蛰存《唐诗百话将进酒》云:“李白的诗,是第一流的浪漫主义作品,他在盛唐时期诗坛上的情况,正和雨果在法国、拜伦在英国一样。游仙、饮酒、美人,是他的浪漫主义形式;嵚崎、历落、狂妄、傲岸,是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二、李白的影响
李白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人格和非凡自信,狂放不拘的个性风采,以及那种天马行空、纵横恣肆的自由意志,那种与自然冥合为一的潇洒风神。其次是他诗歌的豪放飘逸、变化莫测的魅力,具有丰富而奇特想象力,超凡卓特的创造精神。除了最完美的浪漫主义诗篇外,就是其人格魅力。杨义《李白的醉态诗学》:“李白是中国最深入人心的伟大诗人之一。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这对于行为拘谨、思想沉重、顾虑重重的中国人,永远具有精神启蒙、净化和提升的价值。从这种意象上说,中国有李白,是中国文化的大幸。”

第三节李白作品分析
讲读之二《将进酒》(略)
讲读之二《行路难》(略)
扩展阅读论著
杨义《李杜诗学》,北京出版社2002
房日晰《李白诗歌艺术论》,三秦出版社1993
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1997再版
精读作品篇目:
《行路难》、《将进酒》、《月下独酌》、《赠孟浩然》。
阅读作品篇目: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古风》“西上莲花山”、“西上莲花山”、《金陵酒肆留别》、《战城南》、《登金陵凤凰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乌栖曲》、《嘲鲁儒》、《丁都护歌》、《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望庐山瀑布》、《永王东巡歌》、《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第五章思考与练习:
1、整理听课记录和课外阅读内容,全面掌握李白诗歌的艺术、思想特征。
2、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成因。
3、歌行体的艺术特征概述;乐府与歌行比较。
4、独立撰写一篇探讨李白思想的千字论文(或道教思想、或游侠思想、或纵横家思想、或佛禅、或儒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