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部编版八下语文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14

部编版八下语文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部编版八下语文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课题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演讲稿的特点,体会言简意赅、慷慨激昂的语言。
2.用演讲本文的方式加深理解,掌握演讲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1.识记并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奥林匹克精神,感受奥林匹克复兴人们的喜悦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版)。刘汉全、邹丽等译。有改动。本文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发表的演讲。顾拜旦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世界体育事业,他所弘扬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94年6月16日,这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神学院(巴黎大学前身)隆重开幕。到会代表79人,他们代表着12个国家的49个体育组织,法国驻比利时大使德·库尔舍被选为会议主席,顾拜旦主持大会开幕式,在有2000人参加的开幕式上,法国著名古希腊文化专家切奥多尔·莱拉赫发表了演说,巴黎国家歌剧院合唱团为大会演唱了阿波罗颂歌,唤起了与会者对古奥运会的神往。
读准字音姊妹(zǐ)嵌入(qiàn)襁褓(qiǎngbǎo)歧途(qí)?
枷锁(jiāsuǒ)拙劣(zhuōliè)麦穗(suì)奠定(diàn)沉甸甸(diàn)塑造(sù)无可指摘(zhāi)携手并进(xié)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无可指摘:没有什么可批评指责的。?
萦绕:萦回环绕,余音萦绕。?
嵌入:牢固地或深深地固定或树立;紧紧地埋入;镶入。?
极权:指统治者依靠暴力行使的统治权力。在极权统治下,人民毫无自由。?
枷锁:枷和锁链,比喻束缚人的观念、制度等。?
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木,指棺材。?
分崩离析:形容国家、集团等分裂瓦解。?
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新课导入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孔令辉获得冠军时忘情地亲吻胸前的国徽时,王军霞夺得金牌后激动的身披国旗绕运动场奔跑时,我们的泪水也会与领奖台上以手抚着胸前国徽高唱国歌的运动员的热泪一起落下。为了看体育比赛,我们甚至不惜守候到半夜而无怨无悔。在半夜看比赛时,我总在想:是什么让我们“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什么“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现在我有了答案:那是一种奥林匹克精神在激励着我们,在提升着我们。
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其就任宣言中指出:“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或许对体育来讲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
奥林匹克精神让我们振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用一句话,结合全文概括一下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又超越了竞技精神,它可以给人带来愉悦感,带来美感和荣誉感,它可以让大众参与,促进社会和平、公平和教育,推动社会的进步。?
2.阅读全文,你认为奥林匹克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实质:奥林匹克实际上是现代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把提高人的体质、才智和意志素质结合为一个平衡的整体,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出一种使人们在奋斗中寻求乐趣的生活方式。?
影响: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促进人类社会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品味亮点词语】?
1.本次庆典是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下举行的。?
“欢乐祥和”,绚丽的梦想逐步成真,肯定、自豪、有力。?
2.愿钟爱勇敢者的幸运之神,厚待刚刚决定申办第7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利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幸运之神”“厚待”,得体、巧妙的口语表达,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感悟精彩句子】?
1.“而今,它的眼前突然呈现出更为开阔的视野,这凸显了它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顾拜旦因何如是说?
顾拜旦对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背景、目前任务有相当深刻的理解,所以能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的加以表述。?
2.“当它为灿烂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欣赏该语句的表达效果。?
作者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有独到深刻的见解,所以能够用形象化的优美的语言加以详细。?
3.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比喻,预祝比赛成功。坚定的信念,昂扬的语调,热烈赞颂的语气。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作者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激情澎湃的畅想美好前景,确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将如阳光普照大地。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语言庄重,通俗易懂,意义深远。?
文章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着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语言庄严肃穆,说明了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竞技体育精神。?
2.情感真挚,真实细腻。?
作者以激情澎湃的语气来演讲,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欢快与感动,感情真挚,吸引读者。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突破重围,终于夺得冠军,试着写一写你的心情是如何的,200字左右。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演讲是勇敢者的活动,也是优秀者的活动,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与智慧、教养和风度,在本课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演讲能力,锻炼他们的口才和胆量,展示学生另一面。

相关阅读

语文八年级下册《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精品教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教案

【导学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学会演讲技巧。
2.理清课文的思路,用体育精神来激发自己学习、生活的激情。
3.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学生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与拥护。
4.了解顾拜旦,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孔令辉获得冠军时忘情地亲吻胸前的国徽时,王军霞夺得金牌后激动的身披国旗绕运动场奔跑时,我们的泪也会与领奖台上以手抚摸着胸前国徽高唱国歌的运动员的热泪一起落下。为什么“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现在我有了答案:那是一种奥林匹克精神在激励着我们。在提升着我们、奥林匹克精神让我们振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现代奥林匹克的创始人顾拜旦先生。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骤雨(zhòu)襁褓(qiǎnɡbǎo)崩溃(kuì)
携手(xié)阐述(chǎn)诞生(dàn)
枷锁(jiā)祈祷(qídǎo)拙劣(zhuō)
湛蓝(zhàn)萦绕(yíng)声誉(yù)
沉甸甸(diàn)
2.词语解释
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了。木:棺材。
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暴风骤雨: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
相辅相成:指两件事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
3.作者简介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1896年至1925年,他曾担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并设计了奥运会会徽、奥运会会旗,由于他对奥林匹克不朽的功绩,被国际上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4.写作背景
本文是顾拜旦在1919年4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发表的演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思考:文章中说的“五年前”具体是指哪一年?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这一年有什么重大事件?
【交流点拨】本文写于1919年4月,“在过去的五年内”“五年前”从这一年到作者演讲时为止的五年,这期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年来,战火把奥林匹克精神粉碎了,作者在这里纪念恢复,因此具有重大意义。
2.为什么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
【交流点拨】因为古文明的魅力,时有衰退,平和与自信正日益成为其有力的支撑。同时,它们也是那些即将在暴风骤雨中诞生的新文明必不可少的支柱。
步骤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奥林匹克主义”和一般的体育运动有什么区别?
【交流点拨】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奥林匹克主义的运动员非常享受努力拼博的乐趣。他们喜欢施加于肌肉和神经上的那种压力感,因为压力往往给人一种胜利在望的感觉,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奥运精神就诞生了。
2.“我们似乎是在为恢复奥林匹克的理想变成现实而庆祝”一句中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能去掉。因为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话,“我刚才回忆起1914年6月的庆典”,这说明说的是五年前的事,实际上由于战争的原因,并没有将理想变成现实。所以用了“似乎”二字。
3.为什么要重建奥运?
【交流点拨】一些青少年开始为呆板而复杂的教育枷锁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纵和不明智的严厉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渴求进步但又常常因夸大某种正确思想而误入歧途的人类精神,开始致力于将青少年从这种状态中挣脱出来。
步骤四把握主题探究主旨
1.文中说:“在那时,有这么多人可能确实是足够的,但今天则不然”。这句话说明顾拜旦提倡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交流点拨】从前后文看,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运动,应该是一种大众性的运动。它必须要面向大众。有什么名义能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这也是今天能够让全世界人民都关注奥运的原因。
2.通读全文,升华主旨,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
【交流点拨】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今天,我们要为它奠定基础。
3.顾拜旦倡导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交流点拨】顾拜旦倡导近代奥林匹克精神。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顾拜旦的一生,是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奉献的一生,他不惜倾家荡产、奔走呼号。他光辉的一生可以说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世界文化史和体育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现代奥运走过了百年历史,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也成功举办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个奇迹的诞生吧!
2.拓展延伸
收集奥运会的口号,以此激励自己参加此项运动中去。
【交流点拨】①更快、更高、更强;②点燃你的激情;③激情冰火属于你;④永不燃烧的火焰;⑤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⑥让世界凝集成一朵花。
【板书设计】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25周年)面向大众贵在参与强身健体奥林匹克精神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部编版八下语文23马说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23.马说

课题马说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2.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章意思,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今天的优越条件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骈文,提倡秦汉散文艺术。其散文雄奇奔放,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
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读准字音祇(zhī)骈(pián)槽枥(cáolì)
粟(sù)?奴隶(lì)食马者(sì)
外见(xiàn)无马邪(yé)
重点实词祇:只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执策而临之: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古今异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或许)
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平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驱赶)?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文言句式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面省略宾语“它”)
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食马者”)

新课导入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本文作者韩愈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发出不平之音,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作者是怎样“说马”的吧。
新课展开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参考译文:
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手中,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因为它能日行千里而著称。
4.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鞭打它,不能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2.文章首句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那么,你们说说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应该是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自然界)存在着的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但是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作者要这样说。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3.课文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4.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句中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致?
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三个“之”字用法不同。
【默读课文,探究主题】?
1.总结全文: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
《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诵读课文,品析语言】?
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文章语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轻重。七个“不”字别有韵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在今天的社会中你会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名言作为自甘沉沦,一味埋怨环境的挡箭牌吗?如果未被发现怎么办?(作者看来,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不会,尽管人才需要别人赏识,需要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本领,但作为千里马的人才应该主动创造环境,要给点阳光就灿烂,没有阳光也要自己发光。相信只要是金子,总会闪光的。毛遂自荐的方式。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呈现出来。可以暂当卧龙,等待机遇一举成名;“树挪死,人挪活”,换个环境,打造新局面吧。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
文章借助伯乐和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抨击了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
2.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文章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及其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以《勤能补拙》为题用正反论证的方法完成一个片段练习,内容不限,注意内容合理。
张溥小时候很“笨”,但他肯勤学苦练,正是因为如此他的文思才变得逐渐敏捷起来,26岁就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但他后来不思进取,长大以后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由此可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则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这一课,我觉得重在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由此感觉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课堂中学生学习劲头很大,气氛很好。拓展延伸一块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当今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凸显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同时,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

方法指导:怎样翻译文言语句
[解题技法]?
翻译文言语句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末助词,可不译。?
3.“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的省略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素材积累:古人怀才不遇时的心态和作为
1.毛遂自荐:锥处囊中,脱颖而出。
2.苏秦:悬梁刺股,发奋再学。?
3.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4.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5.诸葛亮:三顾茅庐方出山。?
6.姜子牙:垂钓等待,80岁遇文王。

部编版八下语文19登勃朗峰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19登勃朗峰
课题登勃朗峰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意蕴。?
2.把握文章内容,学习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1.了解作者,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掌握作者行踪,体会文中优美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学习作者的探险精神。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林文华译。作者于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社提供了一次前往地中海地区进行轮船旅游的机会。在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大量的旅行信件,1869年收集成《傻子旅行》一书。本文是他欧洲旅行游记中的一篇。
读准字音翌日(yì)灼热(zhuó)俯瞰(kàn)?巉峻(chán)
焦炙(zhì)拾阶(shè)?独踞(jù)纤指(xiān)
苍穹(cānɡqiónɡ)皑皑(ái)沟壑(hè)颠簸(diānbǒ)
打嗝(ɡé)骡背(luó)醺醺(xūn)?辚辚(lín)
纷至沓来(tà)络绎不绝(luòyì)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翌日:次日。
穹顶:悬垂的半球体空间或面积,穹或穹形面。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
拾级:逐步登阶。
巉峻:险峻陡峭。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往来不断。
轻歌曼舞: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
瞬息万变:形容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变化多而快。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登山吗?你们登过最高的一座山是哪一座呢?在欧洲,有一座山叫做阿尔卑斯山,它的主峰叫做勃朗峰,因其山势陡峻而成为欧洲名胜之一,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马克·吐温一起,看看他们是如何登上这座山峰的。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上山与下山的经历,这些经历有哪些不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1)作者上山时,是以写景散文的笔法,描述了沿途的秀色美景,高山的险峻陡峭,水流的清澈急湍,美不胜收。表达了作者游览时的激动与喜悦。
(2)作者下山时,是以叙述小说的笔法,用极为幽默诙谐的写法描述了车夫之王,以及他们惊险而又激动的旅行,富有感染力和传奇色彩。
2.本文第4、5段的描写十分精彩,试分析其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
选取勃朗峰上的山峰、高地,从视觉的角度描写,远近结合,相映成趣。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陡峭峻拔的山峰、色彩斑斓的天空、飘忽不定晶莹洁白的白云,体现了勃朗峰景色的优美壮丽。
3.通读全文,感受作者的笔法,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风格?有怎样的好处?
幽默讽刺的风格,写法多变,妙趣横生;语言诙谐有趣,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鲜明的色彩和感染力,引出无限感慨。
【品味亮点词语】?
1.穹顶呈V字形,巍峨壮观,此乃一座山门,?
“此乃”意为这就是,巧用文言词语,笔法幽默。?
2.“他扬鞭一挥,车便辚辚向前。如此颠簸,我生平从未有过。”这是一种怎样的旅行感受??
这是一种旅途中不只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乐的旅行感受。
【感悟精彩句子】?
1.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因巉岩太过陡峭,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
比喻、排比,足见勃朗峰周围山峰石头的奇形怪状、难以有双。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作者用幽默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勃朗峰的峻峭挺立、奇景怪石,抒发了作者对勃朗峰的赞美与向往之情,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感。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层次分明,善于简笔勾勒。
作者分别写了自己上山与下山的经历,各有侧重,按一定的顺序描写,凸显细节之美,又给人以整体的和谐感,层次分明;描述车夫之王用简单的语言讲述,不加任何修饰,体现了语言的简单美。?

2.抓住特征,细节展示充分。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注意抓住山峰的陡峭挺拔,水流的湍急,天空的五彩斑斓,展示了主要景物的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景物的细节展示得淋漓尽致。?
3.语言幽默,富有传奇色彩。
文中叙述了奇人奇事,描写了车夫之王的传奇怪异,让读者感受到了文章别样的幽默,带给读者感情色彩上的变化。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登勃朗峰》这篇课文充满乐趣性和幽默感,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注意到作者的语言特点,但文中留给学生拓展的时间少,下次教学我会注意这些问题,以便更好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