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学案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14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学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消息(新闻)的文体特点,理清消息(新闻)的结构组成;

2.能力目标:体会消息(新闻)的结构魅力、语言魅力、情感魅力;

3.情感目标:感受毛泽东主席热烈的爱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二.重点:体会消息(新闻)的结构魅力、语言魅力、情感魅力。

难点:通过对毛主席个人魅力的挖掘,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当我们到六楼上阅读课,看到各种各样的书籍和报纸,你首选看什么?······小说和《故事会》似乎比新闻更好看,但其实,如果你善于读新闻,你会发现其实新闻也很好看呢。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主席写的文章——《消息二则》,就要教大家如何读出新闻的独特的味道出来。长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道场,请看大屏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不仅是激发历代文人灵感的源泉,更是千古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

想当年,诸葛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一千八百年之后,一场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战役在这千里长江上拉开了雄壮的大幕。

毛主席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于是,大江之上涛走云飞,百万雄师蓄势待发。

这是国共之间惊心动魄的大搏杀,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渡江战役。

万船齐发,气势如虹,千里江防,全线崩溃。

向全国进军的号角就此吹响,

一个国家的黎明即将到来!

2.热身运动

自由地大声诵读第一则消息,结合旁批收集整理有关消息的知识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长江和三路大军进攻简图,加上导语标志;板书消息的粗略结构图;请一学生完成消息结构图;请全体学生朗读并熟记。)

3.读出消息的结构魅力

挑战一:

东路军很烦恼:因为他们被毛主席他老人家安排在了新闻四个层次的最后一个层次。他们不服气,认为自己的位置完全可以往前移动。

你以为如何呢?你能说服他们理解毛主席的安排吗?

请你用句式说话“东路军啊,你听我说······”

明确: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中路军首先发起进攻,所以先写中路军。又因为中路军和西路军一样,所遇抵抗非常微弱,所以接着写西路军。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放在后边单写。(板书:结构严谨)

4.读出消息的语言魅力

挑战二:

A.你从下列加粗的词语中读出了什么?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明确:通过词语的赏析,突出这则消息表达缜密的语言特点。(板书:表达缜密)

B.请你对照课本,老师可以这样表达吗?

改文:

歼灭一切抵抗之敌,

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占领江阴要塞,

切断长江。

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原文:

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控制江阴要塞,

封锁长江。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通过两段文字的比较,突出这则消息动词讲究的语言特点。(板书:动词讲究)

C.请你注意对比以下两句话的表达效果,你更欣赏哪一种?

原文:

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改文:

占领扬中、镇江、江阴等县的广大地区

已经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诸、业已”这两次词语体现出毛主席深厚的文言功底。(板书:文言典雅)

5.读出消息的情感魅力

挑战三

A.寻宝游戏:

在文本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这个词语在许多时候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但是它的表现力是极其强大的。它不是动词,也不是形容词,它是一个代词,请你找到这个宝藏。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播放视频——百万雄师渡长江)

明确:文章中的“我”代表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是千千万万受苦的中国老百姓。毛主席反复用“我”来表达,表现了他对解放军的自豪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板书:情怀热烈)

B.小活动:请你也用上这个“我”表达我们引以为豪的事情。

明确:我班的同学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是多令人欣喜啊!

C.毛主席受人敬仰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更是因为他像曹操一样能赋诗写文,有人曾用一句诗来概括: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啊!同学们,看呀,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文中感受他博大热烈的情怀。请看《沁园春·雪》和《七律·长征》

《沁园春·雪》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七律·长征》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6.总结提升

“这一篇”新闻的魅力:

结构谨严

表达缜密

动词讲究

文言典雅

情怀热烈

7.课外延伸:

普利策新闻奖是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此外还有“世界新闻摄影”荷赛奖和罗纳德.里根新闻奖。

我们国内也有“中国新闻奖”“韬奋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和“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四大奖项。

8.板书

标题

消息(新闻)导语

的结构电头(消息头)

主体

结构严谨

表达缜密

文章魅力动词讲究

文言典雅

情怀热烈

9.课后反思:如果学生没有熟读课文,挑战难度就有点高,1606班自主发言较多;品味语言魅力的教学环节的活动还需要设计更好玩一些。

相关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四、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消息结构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

电头( ):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附】:新华社即新华通讯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总社设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区都设分社,在世界许多国家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并向国外发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如:法国:法新社。英国:路透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消息的文体知识)

本文电头中发电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标题:新闻内容的提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三标齐全,或只有主标。(前)引标:交待背景,点明中心。(中)主标。(后)副标: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本文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思考: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

本文的导语: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句在地点上作补充:“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思考:(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2)为什么导语部分不交待时间?

因为在《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4月22日2时电)已作了介绍,本文是报道渡江战役的第二篇,时间仅隔20小时,读者关心的是战役的进展,故时间交待从略。

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本文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五、分析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六、分析主体部分:

(一)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各路军渡江情况:

军别时间地段人数遇敌

中路军20日夜安庆--芜湖30万甚微

西路军21日下午五时安庆--九江(不含)35万甚微

东路军同日下午五时南京--江阴35万较强

进展:

渡至繁昌,鲁港等地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_

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分析第三层:阅读第三层回答:

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段防线

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21日下午五时。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与第一句照应。因为这句中提到“防线是很巩固”的,“抵抗较为顽强”是与之有联系的。

5.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

首先要理解“歼灭与击溃的意思。“歼灭就是打死了,而“击溃,只是打败,没有打死。当时实际战况是,有的敌军被我军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改成那两句就与实际不相符了。

6.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

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占领”。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

(二)思考:(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

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B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

明确: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

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则要详议几笔:B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

东路军由于所遇敌情与中、西路不同,而且上一篇也没报道,因此较为详尽。

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报道准确

(6)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准确: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真实、及时、准确——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

七、小结:文章中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八、课堂练习:

写一条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新事(当堂讲评)

要求:标题醒目、恰当 内容绝对真实 导语有概括性、准确性语言简洁

八年级语文上册15散文二篇导学案(部编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八年级语文上册15散文二篇导学案(部编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5.*散文二篇
国学名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了解作者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学习难点
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兴味()洗涤()卑微()牛犊()茸毛()
消逝()繁殖()蔓延()凋谢()遏制()
濒临()俯瞰()深渊()星辰()
答案:xìngdíbēidúróngshìzhímàndiāoèbīnkànyuānchén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生命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

(2)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3)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答案:(1)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2)蔓延:形容象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3)濒临:接近、将要。(4)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3.文学常识填空。
《永久的生命》作者,原名湖北武昌人,作家。本文选自。《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奖。
答案:严文井严文锦《严文井散文选》罗素英诺贝尔文学
合作探究
4.阅读严文井《永久的生命》思考: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
(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答案:(1)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4)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5.阅读《我为什么而活》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文章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三种: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总-分-总(总提人生追求-分述追求理由-总结表明态度)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答案:有三方面的原因:a.爱情可以带来狂喜;b.爱情可以摆脱孤独;c.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3)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答案: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a.了解人类心灵;b.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c.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4)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答案: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6.赏析下列句子。
①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②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答案:①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这三种激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在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
②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孤寂的恐怖和可怕,反衬了真挚爱情的可贵,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拓展延伸
7.请你积累古今中外名人的生存观,事例、名言都可。
答案示例:(1)名人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
(2)名人事例:
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为实现民族解放、中华复兴而活着。
马克思为替工人阶级谋福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活着。
司马迁隐忍苟活,穷尽毕生心血,终于写出了煌煌巨著《史记》。他的“苟活”,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完美实现。
当堂测试
8.阅读冰心的《谈生命》(节选),完成文后的问题。
生命又像一颗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1)一棵小树经历了哪几种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在这些生命的状态中,小树表现了怎样的心理和情绪?
答案:(1)破壳出土——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叶成阴,呈现累累果实——秋天转眼灿烂,宁静怡悦——冬天归落大地(2)生命诞生,成长发展,创造辉煌,归根奉献(3)积极奉献坚强自信庄重乐观
(2)画线句给人深刻的启示,下到各项中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揭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话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生命的意望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永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长青。
答案:C
(3)为什么说“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怎样理解“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答案:(1)“成树”预示着人生经历种种奋斗,最终实现远大理想,为社会所承认。在奋斗的历程中必经艰难险阻和幸福快乐;假如不经历这些,半途而废,便难以“修成正果”。
(2)这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豁达宽广的胸怀。生命本身不会永远是阳光坦途、畅达顺利,常常伴随着坎坷痛苦,而这也是茫茫宇宙生命的共性。只要不息奋斗,无私奉献,一切便无怨无侮。
(4)结合全文,你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答案:本质:蓬勃成长、顽强进取、坦诚奉献,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生命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逆境相伴相随。
(5)在全文中,冰心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你还可以把生命和人生比作什么?写出两个形象的比喻句来。
答案示例:生命像蜡烛,流着痛苦的泪,燃着快乐的光。生命像灿烂的星空,愈是黑暗,愈能显出繁星的璀璨。
总结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19蝉导学案(部编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19蝉导学案(部编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19*蝉
国学名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以及法布尔和《昆虫记》的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学习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以及法布尔和《昆虫记》的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自主突破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支撑(chēng)金蜣(qiāng)隧道(suì)汁液(zhī)
B.暴晒(pù)估量(liàng)臃肿(yōng)罅隙(xià)
C.刹那(chà)翘起(qiào)纤维(xiān)狭窄(zhǎi)
D.牲畜(chù)轧碎(yà)鳍状(qí)黏土(nián)
答案:1.B解析:“量”应读:liá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蝉喜欢顶干躁、阳光充足的地方。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晒干的泥土和沙石。B.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僻大门口。
C.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恢泥。
D.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答案:2.D解析:A.干躁——干燥,B.开僻——开辟,C.恢泥——灰泥。
3.文学常识填空。
《蝉》节选自《昆虫的故事》,原文有四个部分:“蝉和蚁”、“”、“蝉的音乐”、“”。作者,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国人。代表作《》,又名《》,全书共10卷,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雨果称为“”。
答案:3.蝉的地穴、蝉的卵法布尔《昆虫记》《昆虫的故事》昆虫的史诗
4.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幼虫再用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缝隙)
B.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什么也不知道)
C.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指对不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关心,处处关心。)
D.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声音嘈杂)
答案:4.C解析:“无动于衷”的意思是: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5.下列词语填入括号处正确的一项()
(1)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一到七月初,蝉就()了我门前的树。
(2)我要()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3)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砖墙使地道()。
(4)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上()刺出三四十个孔。
A.占据观察牢固往往B.占领考察坚固常常
C.占领观察牢固往往D.占据考察坚固常常
答案:5.D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占领”的意思是:用武装力量取得某个地方。“占据”的意思是:用强力取得保持。结合第(1)句的句意此处应该填写“占据”;排除B、C两项。“观察”的意思是: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考察”的意思是:实地观察调查。结合第(2)句句意此处应该填写“考察”。排除A项,故选D。
6.下列各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假使它估计到外面有雨或风暴(当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这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隧道底下。
B.那空壳仍挂在树枝上,有时竟能保持一、两个月之久。
C.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你想,什么样的歌声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此时的快乐呢?
D.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时,常常在附近徘徊,寻找适应的地点——一颗小荆棘、一丛百里香、一根野草杆、或者一条灌木枝——蜕掉身上的皮。
答案:6.C解析:A项括号应改为破折号,B项顿号应删去,D项顿号改为逗号。
合作探究
7.结合全文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8.一般地,我们都是按照昆虫的生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但我们发现本文是从“幼虫”入手,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本文是按照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来进行说明?为什么这么安排?

9.本文尾段说:“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10.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

答案:7.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起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8.按照对事物的观察进程进行说明(外——内的观察顺序/事物发展变化顺序)。
(1)不落俗套,使文章新颖活泼;(2)幼虫建筑地穴,比成虫要生动、有趣,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4)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
9.从结构讲,这句话结束了从卵到幼虫的说明,收束全文。从作者的感受讲,这句话在概括蝉的一生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蝉的生长过程、漫长而苦难的历程的感叹、同情和怜爱。
10.准确性(准确、明晰、平实);生动性(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感情);通俗性(口语);拟人化手法。如:法布尔用拟人的手法说蝉“表演一种奇特的体操”用了一连串动词,如“腾越”﹑“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生动,准确的写了出来。
拓展延伸
11.扩展阅读《蝉和蚁》《蝉的歌唱》等文章,试比较这些篇文章和《蝉》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当堂测试
狼蛛的猎食
(1)我在实验室的泥盆里,养了好几只狼蛛。从它们那里,我看到狼蛛猎食时的详细情形。这些做了我的俘虏的狼蛛的确很健壮。它们的身体藏在洞里,脑袋探出洞口,玻璃般的眼睛向四周张望,腿缩在一起,作着准备跳跃的姿势,它就这样在阳光下静静地守候着,一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2)如果它看到一只可作猎物的昆虫在旁边经过,它就会像箭一般地跳出来,狠狠地用它的毒牙打在猎物的头部,然后露出满意又快乐的神情,那些倒霉的蝗虫、蜻蜓和其它许多昆虫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做了它的盘中美餐。它拖着猎物很快地回到洞里,也许它觉得在自己家里用餐比较舒适吧。它的技巧以及敏捷的身手令人叹为观止。
(3)如果猎物离它不太远,它纵身一跃就可以扑到,很少有失手的时候。但如果猎物在很远的地方,它就会放弃,决不会特意跑出来穷追不舍。看来它不是一个A(贪心大,老不满足)的家伙,不会落得一个“鸟为食亡”的下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狼蛛是很有耐性,也很有理性的。因为在洞里没有任何帮助它猎食的设备,它必须始终傻傻地守候着。如果是没有恒心和耐心的虫子,一定不会这样B(长久地坚持下去,),肯定没多久就退回到洞里去睡大觉了。可狼蛛不是这种昆虫。它确信,猎物今天不来,明天一定会来;明天不来,将来也总有一天会来。在这块土地上,蝗虫、蜻蜓之类多得很,并且它们又总是那么不谨慎,总有机会刚好跳到狼蛛近旁。所以狼蛛只需等待时候一到,它就立刻窜上去捉住猎物,将其杀死。或是当场吃掉,或者拖回去以后吃。
(4)虽然狼蛛很多时候都是“等而无获”,但它的确不大会受到饥饿的威胁,因为它有一个能节制的胃。它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吃东西而不感到饥饿。比如我那实验室里的狼蛛,有时候我会连续一个星期忘了喂食,但它们看上去照样气色很好。在饿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它们并不见得憔悴,只是变得极其贪婪,就像狼一样。
(5)在狼蛛还年幼的时候,它还没有一个藏身的洞,不能躲在洞里“守洞待虫”,不过它有另外一种觅食的方法。那时它也有一个灰色的身体,像别的大狼蛛一样,就是没有黑绒腰裙——那个要到结婚年龄时才能拥有。它在草丛里徘徊着,这是真正的打猎。当小狼蛛看到一种它想吃的猎物,就冲过去蛮横地把它赶出巢,然后紧迫不舍,那亡命者正预备起飞逃走,可是往往来不及了——小狼蛛已经扑上去把它逮住了。
(6)我喜欢欣赏我那实验室里的小狼蛛捕捉苍蝇时那种敏捷的动作。苍蝇虽然常常歇在两寸高的草上,可是只要狼蛛猛然一跃,就能把它捉住。猫捉老鼠都没有那么敏捷。
(7)但是这只是狼蛛小时候的故事,因为它们身体比较轻巧,行动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心所欲。以后它们要带着卵跑,不能任意地东跳西窜了。所以它就先替自己挖个洞,整天在洞口守候着,这便是成年蜘蛛的猎食方式。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
1.请在选文第(3)段A、B两处添上合适的成语。
A.B.
2.指出(1)(5)(6)段中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3.第(7)段中“不受任何限制”中的“任何”能否去掉,为什么?

4.结合选文,说说狼蛛“就像狼一样”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1.A贪得无厌B持之以恒
2.①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狼蛛的外貌特征;⑤打比方。把狼蛛比喻成人,形象风趣,增加说明的趣味性;⑥作比较。把狼蛛和猫相比较,突出强调了狼蛛捕食动作敏捷的特点。
3.不能,“任何”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小狼蛛捕食随心所欲,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4.①捕食动作敏捷。②对猎物蛮横凶狠。③饥饿时极其贪婪。
总结反思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