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
发表时间:2020-12-08四年级数学下册《旋转》教案设计青岛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旋转》教案设计青岛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下册《旋转》教案设计青岛版
教学内容:图形的旋转,课本第91页、92也。
教学目标:
1.理解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角度);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2.探索旋转的特征。
3.通过观察、感悟数学的美,了解由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教学难点: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丽的图片,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图片。在设计这些美丽图案的时候,用到了我们的数学知识呢,你知道这些图案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吗?
生:旋转得到的。
……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
师: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的旋转现象,我们就从与我们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开始研究吧!
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
(一)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含义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出示:钟表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
出示动画:(指针从12指向3)
师: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
生: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到“3”。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老师要引导:例如,指针旋转了多少度?转的方向,绕那个点转的?)
板书: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到“3”
师: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逆时针从12拨到9)
生:指针从“12”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到“9”。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如果指针从“12”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
生:6
1.小结,明确旋转的要素
师:我们描述了这么多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说哪些方面?
生: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哪一点、旋转方向、旋转的度数
板书:点方向角度
师:对!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特征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师:指针的旋转我们都见过,看看下面这个图形的旋转你见过吗?
师:这是什么图案?
生:风车。
师:看!在风的吹动下
,风车就要旋转起来了。
(出示动画:风车从图1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到图2)
2.小组活动
师:从图1到图2,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报告单上提出的问题。
(1)从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___度。
(2)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的?
生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实物投影展示)
(1)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2)组1,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3)组2,根据对应的线段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4)组3,根据对应的点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4.小结(教师边做小结边演示)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闪烁),而且,每条线段(闪烁),每个顶点(闪烁),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5.揭示旋转的特征.
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么什么是没有变的呢?
生1: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
生2:点O的位置没有变。
生3: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
生4: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师:如果我们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逆时针旋转90。,那么蓝色的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这条线段(师用鼠标指明)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生上台指明。
出示动画:(风车从图2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到图3)
三、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1.自主画图
师: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方格图:
学生在方格纸上完成。
学生交流画法:先画点A`,OA`垂直于OA,点A`与点O的距离还应该是3格。
可以展示错误的画法
(出示动画:线段OA顺时针旋转90。至OA′)
(2)出示:例4方格图
学生在方格纸上完成。
2.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师: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实物投影出示)
3.小结画法
师: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围绕的点,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出示动画:线段OA顺时针旋转90。至OA′→线段OB顺时针旋转90。至OB′→连接A′B′)
四、拓展延伸,感受旋转等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
1.综合运用
出示:
师:这是一座办公楼,使用的钢窗上面就藏着很多图形变换的小秘密,看看你能找到吗?
出示:
生上台指明。
(出示动画:随机演示图形的旋转、轴对称、平移)
六、全课小结
1.回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生:……
师:无论是旋转、平移还是轴对称,它们都象是一支神奇的画笔,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这支画笔,就能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多姿多彩!
【板书设计】:
旋转
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到“3”
点方向角度
旋转的图形位置变了,图形的大小、形状都没有变。
扩展阅读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设计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设计
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例1《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2.能够利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以及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互动,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接下来的这节课由我们共同合作完成,你们愿意吗?你们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吗?我先自我介绍一下吧,我叫白俊龙,属猪的,今年36岁!(板书)你们有属猪的吗?
指名:你今年多大?(板书)
师:你们能算一算老师和这名同学的平均年龄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36+12)÷2)我们计算出来的24就是36和12的平均数。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如何求平均数。
2.引入课题并板书:求平均数
二、新授
师:请同学们看白板。
学习例1
1.课件出示例1,叫同学说一说从统计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你从统计图上获取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演示。
2.课件出示要求的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3.前后桌合作,完成学习单。
师:请前后桌之间的同学合作解决,边做边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4.指名汇报,白板演示,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1)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出“移多补少”的方法。
师:谁能说一说你们在统计图上是如何操作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白板演示。)你们能给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起个名字吗?
(2)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出“先和后分”的方法,板书解决例题的算式。
师:你们是如何计算的呢?谁愿意分享一下?(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算式。)你们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先和后分”并板书。)
5.总结平均数的特点。(结合课件演示)
师:刚才我们用“移多补少”和“先和后分”两种方法都求出了平均数13,13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与最大数和最小数进行比较,总结出平均数大于最小数,小于最大数。
(二)小结
在学习和生活中平均数的应用还是非常常见的,比如说每次考完试以后老师都会算一下你们的平均分(家里平均每月用的电费、水费等)。
三、课堂练习
1.白板出示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
2.展台演示并集体订正。
四、总结
说一说你在本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
移多补少
先和后分
(14+12+11+15)÷4
最小数<平均数<最大数
四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平移》教案设计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四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平移》教案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四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平移》教案设计
图形的平移
一、导入新课:感受平移今天早上,同学们是怎样到校的?(骑车、走路)骑车、走路都是运动,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也是运动的,你们愿意看一看吗?出示汽车图片,请你说一说汽车是怎样运动的?出示电梯图片,请你说一说电梯是怎样运动的?出示蝴蝶图片展开,请你说一说蝴蝶图片展开是怎样运动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样的运动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好,就以大家说的来命名(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在三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图形的平移是图形上所有的点沿着平行的方向等距离移动。平移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方向,一个是距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它的位置。(板书: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了。)
二、探究新知:怎样平移多媒体课件出示:小亭子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你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吗?先回忆我们过去学习过的平移方法,看他先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个格子,又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个格子,可以把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尝试着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平移。(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以指点和帮助)小组交流反馈汇报怎样才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小亭子先向右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小亭子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6格。小亭子向右下平移,斜着过去。电脑演示三种方法指导画法,选择一种方法,投影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边指边说是怎样平移的?归纳提炼:学生自由发言,再次电脑演示,及时小结。选择方法一:先确定几个关键点(图中三角形的顶点和正方形的四个顶点),接着把这几个点分别向右平移6格,再连成图形,这是沿水平方向平移,最后沿竖直方向,用以上方法把图形向下平移4格。
三、反馈练习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1)出示小船图,谈话:仔细观察小船是怎样平移的,并用手指出小船的起始位置和平移后到达的位置,看一看先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再向哪边平移了几格。请你先在书上数一数,填一填。你是怎么数的?(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对应点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小船平移了几格)
(2)电灯平移图,同上教学
(3)提问: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达现在的位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平移方法)
2.设计运用,引入生活。
(1)出示梯形图:按要求移动。
(2)出示船图:如果你现在是一名轮船的调度员,你的任务就是应客户要求,调度车辆到达指定地点,那么,你能用哪些不同的平移方法做到呢?试一试吧!要求:为自己任选一题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小组长负责记录不同的方法,最后在全班交流。3画平移后的图形。(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学会看一个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如果请你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可以吗?请注意,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平移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用虚线画,平移的最终结果用实线画。(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3)投影学生作品,交流平移的过程与方法。
(4)转换练习。教师出示一把直角三角尺,并投影出示格子纸。把三角尺向下平移5格再向左平移3格;把三角尺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3格;个别学生上台按要求操作演示。(同桌练习,一人提要求,一人操作)
3,体验平移的价值。
(1)出示两条直线,观察这两条直线,观察这两条直线,你发现了什么?(是平行线)你怎么肯定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有无办法验证?
(2)学生默读课本65页第3题,按书上办法操作。
(3)观察画出的两条直线,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说一说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吗?小结: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然后把三角尺沿着直尺平移,在沿三角尺的同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样,先后画出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
(4)学生尝试这种方法画平行线。鼓励学生可以画不同的一组平行线。教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5)你能用这种方法检验刚才观察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吗?
四.全课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板书设计:图形的平移形状、大小位置平移不变变了
五,布置作业。课后习题做一做。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设计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一、单元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P2——P12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2、结合实际的生活情景,能主动探索和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3、掌握有关0的特性,知道在运算过程中0不能做除数。
4、让学生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3、能合理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难点:
1、准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2、能列出正确的综合式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0不能做除数。
四、单元教学安排
四则运算……………………………………………………6课时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出示教材P2例1主题图
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P3例1(2)(3)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而要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
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并板书。
你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发散
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写出下面算式对应的两道减法算式。
125+346=471
34+595=629
654+528=1182
2、独立完成P3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练习一
一、教学内容:练习一P4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及作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说出下列算式各部分名称
25+16=41321-100=221
2、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下列算式的()中填上适当的数。
105+56=161400-175=225
161-()=56225+()=400
()-56=105()-225=175
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引出课题。
(二)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3、完成教材第4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组内交流。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并说明理由。
总结后,让学生在同桌内互相出题,玩猜数游戏。
4、完成教材第4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填表。
反馈时重点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
5、师:我们学过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小结后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验算的方法。
(三)检测评价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347+275=914-508=
2、四年级有学生142人,其中65人参加了书法社团,其余人都参加了美术社团,参加美术社团的有多少人?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第3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5——P6
二、教学目标:
1、在已学的乘、除法知识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
2、在交流总结的基础上,掌握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明确0不能作除数及其中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计算下列各题,并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63+88=165-45=
2、我们学习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么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引出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乘、除法的意义。
(1)出示教材P5例2(1)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3+3+3+3=12(枝)或3×4=12(枝)
结合刚才的算式思考:哪个算式更为简便?想一想乘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2)出示教材P5例2(2)(3)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12÷3=4(瓶)12÷4=3(枝)
对比这三个算式,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除法?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总结:除法可以看做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商。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如果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后,板书总结。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通过刚才算式的比较,你能说一说除法和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总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有关0的运算。
(1)出示P6例3
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0的哪些运算?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说试题,教师记录。
预设:0+5=24-0=5×0=0÷6=4-4=
指名口算后,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一个数加上0还得这个数的本身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的本身
0乘任何数都得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为0
(2)思考:在除法算式中,0能做除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教师总结:5÷0不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和0相乘能得到5;0÷0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因此0作除数无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三)巩固发散
1、P6做一做独立完成,指名订正。
2、根据25×32=800写出两道除法算式。指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3、列竖式计算,并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4×65=704÷16=891÷27=326×12=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3+3+3=12(枝)12÷3=4(瓶)
3×4=12(枝)12÷4=3(枝)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0不能作除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第4课时练习二
一、教学内容:练习二P7——P8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师: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生交流后明确:学习了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今天,我们将通过“练习二”的习题来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板书课题:练习二。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07题。
1、完成教材第7页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列式计算,然后交流反馈。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分别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并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页第3题。
创设情境:有一只调皮的小猫弄脏了作业本。你有办法求出被猫爪踩过的数吗?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4、完成教材第7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由学生独立填写。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根据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来填的。
5、完成教材第7页第5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办法能证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利用乘、除法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6、完成教材第8页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师生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检测评价
出示“练习二”第7~9题。
1、完成教材第8页第7题。
题目出示后,学生直接口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2、完成教材第8页第8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8页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明确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独立思考,作出正误判断。
组织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及依据。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第5课时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一、教学内容:有括号的混合运算P9——P10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括号产生的必要性,掌握含有小括号、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能准确规范计算带有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
2、在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并能准确表达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带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说一说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36×4+2865-25+4012×5÷6172-42×324×3+32×5
引导学生明确: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法四种运算叫四则混合运算。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2、导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如果在算式里有括号,又按什么顺序计算昵?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教学例4
1、教师出示教材第9页例4的算式:96÷12+4×2。
(1)观察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算式中包括几种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指名板演:96÷12+4×2
=8+8
=16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应该怎么办?
教师适时介绍:可以利用小括号改变运算的顺序。
启发学生思考:只要在算式中加上一个小括号,就可以满足要求,即:96÷(12+4)×2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指名板演:
96÷(12+4)×2
=96÷16×2
=6×2
=12
师:在这个算式中,小括号起什么作用?(改变运算的顺序)
(4)介绍中括号的知识。
教师介绍中括号的写法,及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要按照从里到外的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括号内的运算,要按“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依次算”的顺序进行。
(5)学习计算带有中括号的算式。
出示算式:96÷[(12+4)×2]。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中括号里的乘法,最后算括号外面的除法。)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结果。指名板书:
96÷[(12+4)×2]
=96÷[16×2]
=96÷32
=3
(6)对比中强化认识。
比较96÷12+4×2、96÷(12+4)×2和96÷[(12+4)×2]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中的数字和包含的运算都相同,但是运算的顺序不同,导致计算结果也不相同。
教师强调: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先弄明白算试的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第二环节教学例5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5情境图。
1、阅读与理解。
师:说一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一共有30人要租船游玩,每艘小船20元,可以坐4人;每艘大船35元,可以坐6人。教师提出问题:怎样租船最省钱?
2、分析与解答。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思考与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后进行反馈:
(1)方案一:都租小船。
30÷4=7(只)……2(人)7+1=8(只)20×8=160(元)
需要租8只小船,共花160元。
(2)方案二:都租大船。
30÷6=5(只)35×5=175(元)
需要租5只大船,共花175元。
师:在这两种方案中,方案一更省钱。同学们想一想,方案一中的租船方案是否还能进行优化更加省钱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方案一中,全租小船,有一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可以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条大船,这样更省钱。
(3)方案三:组合租船。
6条小船:20×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3、回顾与反思。
师:我们是怎么解决刚才这个问题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我们是先假设全部都租小船或大船,然后再进行调整,保
证每艘船都不留空位,还要考虑每艘船的租金。
本题中,因为每艘小船的个人平均租金是20÷4=5(元),而每艘大船的个人平均租金是35÷6≈6(元),所以尽量租小船,这样会更省钱。
(三)巩固发散
1、先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5×[(470-320)÷15][35+(62-15)]×32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完成后,集体订正。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计算顺序。
(四)评价反馈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小括号、中括号有什么作用?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应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师生交流后明确:小括号、中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在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运算中,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五)板书设计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租船:
(1)方案一:都租小船。30÷4=7(只)……2(人)7+1=8(只)20×8=160(元)
(2)方案二:都租大船。30÷6=5(只)35×5=175(元)
(3)方案三:组合租船。6条小船:20×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第6课时练习三
一、教学内容:练习三P11——P12
二、教学目标:
1、巩固已学过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巩固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解狭问题的能力。
3、体会四则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练习三。
学生独立思考,回想之前所学的内容。
(二)知识梳理
1、梳理知识。
(1)提出问题: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三)综合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3题。
1、完成教材第11页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最后集体订正。
反馈时,师生共同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完成教材第11页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计算,然后进行交流反馈。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出综合算式的。
3、完成教材第11页第3题。
题目出示后,引导学生对比上下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后,再进行计算。反馈时,让学生总结括号的意义及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出示“练习三”第4~6题。
4、完成教材第11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独立解决,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12页第5题。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6、完成教材第12页第6题。
交流时,让学生写出三四个不同的算式后,组织交流、评价。
最后归纳出在凑数过程中主要运用8×3、4×6、12×2等基本算式。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