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语文《逍遥游》课时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7

高二语文《逍遥游》课时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逍遥游》课时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逍遥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本篇历来是难篇,不光是词句的掌握,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与写作的手法,都对理解全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去推断、疏通文意,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分析写作手法,领悟庄子的思想,从而导出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文

1、同学们以前学过《秋水》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背背。

2、《秋水》讲的是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其实庄周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也有很多。你能再举出几个吗?

(濠梁之鱼庄周梦蝶曳尾而涂涸辙之鲋击缶而歌……)

庄周在《逍遥游》里又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教师引导

1、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有疑问处圈画出来。

(教师在穿行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疑难点,解决个别疑难,并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字词疑难板书在黑板上。)

2、集中解决同学们反应的共同问题。

3、问:在疏通整个文章中,觉得哪一类句子最难把握?

多媒体展示下列句子: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彼且奚适也?

E、彼且恶乎待哉?

F、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

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要前置(有时是介词带宾语);

③“之”或“是”式的提宾句

(三)文本探究,师生合作

1、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遥”的?

(逍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也就是说,有约束就不逍遥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几千年前的庄子也是如此看的。请找出课文中的原话读一读。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重点强调“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即“无待”。“无己”、“无功”、“无名”就是“无待”的具体表现。那么课文前面两段与这一结论究竟有什麽关系呢?

3、齐声朗读第一段。

问: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强调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鹏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马”、尘埃“以息相吹也”。作者用一大一小两种事物概括了宇宙间的万物“皆有所待”。)

问:写“杯水芥舟”、“适远备粮”有何作用?

(水要负大舟就得“积之厚”,风要负大翼也得“积之厚”,而要出行,粮食的储备也要根据路途的远近或多或少。这就从生活常识的角度阐明了万物不光“有所待”,而且“所待”还有大有小,也使得“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从前边的大鹏、尘埃等个例延伸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具有了普遍性。)

4、这样看来,道理到这里似乎已经说完了,那么第二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呢?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明确:“大知不及小知,小年不及小年”在文中起一个过渡作用。第一段是从广阔的宇宙既空间的角度取材,而第二段则从时间的角度取材。强调了“大小之辩”。)

问:一、二两段中有什麽明显的相同甚至可以说是重复的内容?你能说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三次写到鹏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说的,第二次用《齐谐》这一典籍说明,第三次则引用了汤问棘的史料,虽然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用意却是一致的:佐证自己所说为真实。这便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

穿插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便是庄子强调的“以卮言为曼衍”。

问:你认为作者写鹏、写蜩等动物,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明确: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也在悲着自己。鹏尽管有能力,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这不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吗?他参透世事,不愿被“供于神龛”,也能梦蝶忘我,不为丧死而悲,但他终是一条“涸辙之鲋”,不得不为“五斗米”而苦。《逍遥游》便是他在痛苦中的挣扎,也是挣扎中的期盼。但是正是有了这一份纯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充满了诗意。

•那么蜩、鸠自然也隐喻着生活中的那些无知而自大的人。这就是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寓言为广”。)

5、最后一段写了几类人?有何共同的特点?

(明确:承接上文的“万物皆有所待”而来,由物及人,点明“知”、“行”、“德”、“耐”者“犹然可笑”;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为最后点出观点做了最后的铺垫。)

6、有人说:庄子的“逍遥游”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实现。那么还有什麽学习的必要吗?

(明确:庄子的逍遥游的确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但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我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所以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解困的良药。这也是庄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四、拓展作业

“文为心声”。庄子借助于大鹏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许多心愿。跨入到一个新的年级,融入到一个新的班级,此时此刻,你最真切的愿望又是什麽呢?请以“我真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抟(tuán)坳(ào)蜩(tiáo)决(xuè)起而飞抢(qiāng)小知(zhì)

斥鴳(yàn)数数(shuò)然泠(líng)然

3、疏通、积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辩——辨而——耐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

重点生字

抟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写的事物的“所待”。

附:板书设计

(大)(小)

鲲鹏海运水击三千里野马、尘埃以息相吹

持扶摇培风芥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水之积蜩学鸠(适莽苍、百里、千里具粮各别)

皆“有所待”jab88.coM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2、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2、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总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1、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

宋荣子、列子

(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3、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绝对的精神自由。

四、总结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遥游。可谓想像奇特。论证时,首先指出大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为了强调大鹏“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比喻,论证“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为了使人们对结论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个生活常识为喻,证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谓说理透彻。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层抱负。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因此,《逍遥游》其实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五、鉴赏

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搜集庄子有关资料,写一篇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逍遥游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1)、鲲鹏——————形体的变化(描写)

————有所待

——————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

也有所待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

1、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补充验证前文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相关知识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高中语文必修五《逍遥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逍遥境界的真正内涵。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3、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积极意义。

重点难点:1、庄子“三无”思想的理解。

2、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有人说,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中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又有人说,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庄子倾注一生看守的月亮,他的灵魂、魅力便是逍遥,逍遥是庄子思想的精髓,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课时,共同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真正内涵。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二、知识链接:

(学生阅读《全优设计》及课文注释)

1、庄子其人: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2、庄子思想: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安时处顺,无为而治,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3、作品《庄子》:又名《南华经》、《南华真经》,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今天我们再一次接触庄子,我们要通过《逍遥游》了解庄子的哲学世界,走进庄子内心的深处)

三、整体感知:结构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本文论证思路,并提示所用论证方法)

1、学习角度:

(1)扣标题,提出问题:何为逍遥?

(找同学谈一下你对“逍遥”两字的理解)

教师明确:“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那么,庄子又是如何诠释他的逍遥观的呢?通过预习和整体阅读,我们能看出庄子在文中哪段明确提出了自己的逍遥观。

(2)扣行文关键词: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提示:文中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笑其不逍遥,其实自己也不逍遥。真逍遥什么?

2、学习思路:

提示:不逍遥——逍遥(驳论,先破后立)(如已学过的《拿来主义》)

提出两问题:

(1)每一段列举了哪些事物,是否达到了逍遥?(第一、二自然段)

(2)找一下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并翻译。(第三段)

四、梳理探究

(一)、引导学生梳理第一、二自然段。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学生深入文本,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事物,是否达到了逍遥?

明确:鲲鹏——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不逍遥(有待)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

2、为了论证事物有所待,还用了哪些比喻

大舟漂浮,有待深水

芥草为舟,杯水负载均有待

行路备粮,所待不同

3、第二段写了那些事物,作者如何归类

小知不及大知,小:朝菌蟪蛄

小年不及大年大:冥灵大椿彭祖

汤之问棘大:鲲鹏

小:斥鴳

4、第一二段之间关系如何

明确: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有大小之分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它们都不是自由的,皆“有所待”,即未达到逍遥之境。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文章的论述自然由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

(二)探究赏析

1、齐读第三段找一下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并翻译。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2、其中“待”字如何翻译,若将最后一句改成陈述将是什么意思。

明确;待:凭借,依靠。他们不凭借任何东西。

3、如何用两字概括逍遥境界

明确:无待

4、社会中的人如何做到“逍遥”,庄子认为哪些人才“真逍遥”

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引导学生对庄子“三无”思想理解: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6、文中其它生命形式如何不逍遥

知、行、德、征……有名、有功、有己(社会理想人格)

宋荣子……无名、无功、但有己(有我与彼的区别,犹有未树)

列子……无名、无功无己(物我合一)但乘风而行(有待)(不能真逍遥)

第四层次:至人、神人、圣人(超越一切的境界)

无名、无功无己无所待(真逍遥)

7、标题详解: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悠游自得、任性适意

游:心游、精神漫游、精神与心灵的放任

逍遥游:独立精神的自由翱翔。“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五、结构主题及写法

1、结构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大小之辩”→世人亦“有所待”(有所待→不逍遥)

(怎样才算“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无所待→才逍遥)

(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提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写法:

①论证方法:驳论,先破后立;②艺术风格:浪漫主义

③善用寓言,神奇想象,大胆夸张,并对比

概括本文主旨。

明确本文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六、拓展思考

1、试比较庄子和孟子、韩非子作品中寓言

明确:①孟子、韩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这类寓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将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形象例证。庄子寓言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

②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历史传闻。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2、讨论:我眼中的庄子?

于丹曾经说过:儒家给我们一方坚实大地,道家给我们一片自在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灵无疆。庄子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于丹对道家的评价,为我们重新审视庄子提供了平台。

(1)思考并讨论;故事中的庄子,面对富贵、功名不为所动,眼里只有濮水的清波,你是否支持庄子的做法

明确:

①志向远大,不局于功利。(传扬)

积极②追求精神自由,个性解放。

一分为二看庄子

消极无为思想:虚无主义绝对自由(摒弃)

消极遁世

(2)这就是庄子的个性,几千年前的庄子至今仍有魅力,下面我们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讨论)

明确;笑对人生,现实世界从容不迫;超越自我,心灵天地自在逍遥。

3、教师总结:

实际,庄子早就将这种人生态度寄托到了大鹏鸟身上,他是一个奋斗者的形象尽管前途渺茫,尽管随处都有学鸠、斥燕式小人的嘲笑。但是,奋斗者还是要高飞,要在那广野之乡找寻心灵停泊的港湾。面对大鹏,我们感慨万分,他时刻在指引、激励着后人如何面对困难、挫折。中国就是那只矫健的大鹏,他将永远高飞、远飞。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主义。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毛泽东……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4、文章启示:

一首汪峰《我要飞得更高》送给庄子及所有的炎黄子孙。

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现实就像一把枷锁/把我捆住无法挣脱/

这谜样的生活锋利如刀/一次次将我重伤/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抱/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翅膀卷起风暴/心生呼啸/飞得更高

一直在飞一直在找/可我发现无法找到/若真想要是一次解放/要先剪碎这有过的往

我要的一种生命更灿烂/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蓝/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5、作文布置:以“我要飞得更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逍遥游》读后感。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我觉得优点在于:庄子的思想深邃玄妙,具体体现在《逍遥游》一课中也是如此。虽然课文中用了大量的寓言和神话故事来体现作者思想,但仍然比较隐晦含蓄。对此,我采用了先入为主的方式,先讲了两个庄子的故事,以便让学生对庄子有大致了解,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主旨句,由果溯因去把握文中寓言和神话,将难度变小了。

授课时,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亮点在于把庄子的故事与其思想完美地连接起来,让学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有了直接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接收得比较好。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很好的理解了“逍遥游”的境界,并对庄子有了新的认识。既增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小的问题,如应该保证一些课堂交流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大家对庄子思想可以各抒己见,特别是对庄子中其他寓言故事的解读。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这个问题我在课后也明确提了出来。所以在练习完成后,我又安排了一节阅读课,单独把这一点教学内容补上,让学生自由地对课文、对庄子思想进行讨论交流,当然我也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我解答了学生对庄子思想的不少疑问。大家共同探讨,效果的确不错。

但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于是又布置了作文“我要飞得更高”。

人教版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1.介绍庄子及《庄子》。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情分析

该教学班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较薄弱,基础差。学生学习兴趣较高。

3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

1.介绍庄子及《庄子》。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评论(0)学时重点

1、熟通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

评论(0)学时难点

1、熟通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逍遥游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活动2【讲授】逍遥游第一课时

二、解题

1.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2.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活动3【练习】逍遥游第一课

检测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奋飞,此指鼓起翅膀。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③抟扶摇而上抟,环旋着向上飞;扶摇,旋风。

④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则,就。

⑤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触,碰。

⑥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到。

⑦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独。

⑧莫之夭阏者阻塞。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劝,勉励;非,非难。

⑩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拼命追求的样子。

⑾之二虫又何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①,这,指示代词;之②,动词,到。

⑿夫列子御风而行╱而御六气之辩驾驭。

⒀宋荣子犹然笑之讥笑的样子。

2.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①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即使)这样,那么……

②众人匹之一般人。

③腹犹果然吃饱的样子。

④穷发(fà)之北指草木。

3.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

①水击三千里在水面上,名词活用状语。

②而后乃今将图南向南飞,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4.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表并列。

②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表承接。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而①:表修饰;而②:表承接。

④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表转折。

5.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乘着。

⑦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6.指出下列各句中“也”的用法和意义:

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陈述句中表肯定语气。

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句中表停顿。

③南冥者,天池也表判断语气。

7.指出下列各句中“且”的用法和意义:

①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再说。

②且适南冥也将。

8.指出下列各句中“夫”的用法和意义:

①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指示代词,那些。

②夫列子御风而行发语词。

9.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①而莫之夭阏者没有什么。

②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再说,表进一层。

③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

④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此虽免乎行同介词“于”。

10.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①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冥,通“溟”。

②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返”。

③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④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

⑤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⑥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11.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①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③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④奚以知其然也?介宾前置。

⑤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⑥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⑦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12.翻译下列固定结构:

①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不是……吗?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里用得着……呢?

③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是……,还是……呢?表选择关系。

13.翻译下列句子: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当鹏迁往南海的进修,振翼拍水,水浪远在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之类一样。

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译: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因此而更为沮丧。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译: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⑤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至人(庄人认为修养最高之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声名。

活动4【作业】逍遥游第一课时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整理、积累本文的文言知识。

4.2第二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

1.探究对“逍遥游”的理解。

2.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3.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评论(0)学时重点

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评论(0)学时难点

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逍遥游第二课时

一、导入话题:

“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可见,“逍遥”是庄子思想的精髓之所在。那么,什么是逍遥游?怎样才能达到逍遥之境?这是解读本文的一个切入口。下面我就随着“水击三千,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走进《庄子》,走进庄子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

活动2【讲授】逍遥游第二课时

二、探究对“逍遥游”的理解

㈠方法点拨

解读议论文,我们常常采用剥洋葱式的方式,层层剖析,披文见义。《逍遥游》是篇旷世奇文,解读方式自然也不能囿有常规。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从挖掘其思想精髓入手。那么,同学们认为应从哪段开始?(生答:第三段。)

㈡重点探究

1.齐读第三段。(在重点语句下作上记号)

2.思考下列问题:

⑴这一段中,除了圣人、神人、圣人外,还列举了哪几类人?他们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没有?为什么?

明确:一类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或称之以出类拔萃之佼佼者),这四种人自鸣得意,以为生活得很惬意。其实,他们和斥安鸟一样,目光短浅,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无法摆脱各种制约,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一类是宋荣子之徒,其虽比前四种人高明一些,能置世人的赞誉与责难于度外,认请自物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但仍未达到逍遥之境。一类是列子之属,其比宋荣子更胜一筹,御风而行,飘然若仙,不汲汲于利,几近于神,然也未臻逍遥之境界。此三者,一言以蔽之,有所待也。待,就是凭借、依靠之意。德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这是为利所驱;“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为名所累。那四种人待于功名利禄,宋荣子“犹有未树也”,修养不够,列子“虽免乎行”,仍要“御风而行”。

⑵以上三类人,皆有所待,故不能臻逍遥之境,至此我们才体悟到真正的逍遥就是“无所待”。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无所待”呢?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顺万物之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边无边的境界之中)”,即能顺应自然规律,摆脱一切依赖的限制,进入到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⑶谈谈你对“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解。

解说:至人,即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无己: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李商隐的《锦瑟》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中一个就是“庄周梦蝶”的故事,此故事说明天人合一,万物同化的哲理,即忘掉自我)。神人,即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无功:不建树功业;圣人:这里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无名:不追求声名地位。(“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尾于涂中。’”此故事说明庄子不愿为功名所累,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这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桎梏之后的一种精神上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那么这三者是同一境界吗?宣颖在《南华经解》中说“此三句一篇之主也。第一句又三句中之主也”,三者之中,“至人”为最高之境界。能够做到忘掉自我,达到天人合人、万物同化的境界,还谈什么功与名,还谈什么生与死(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

小结:由以上分析可以得之,逍遥游就是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限制,无所凭借,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与物同化,从而达到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状态。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种思想追求,是他在现实困境之中的心灵慰藉。

4.3第三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

1、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

2、摈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评论(0)学时重点

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评论(0)学时难点

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逍遥游第三课时

三、分析论证思路

1.学生自由读第一、二段。

2.思考下列问题:

⑴第1段中列举了哪几类事物?它们达到了逍遥之境没有?为什么?

明确:鲲鹏、野马尘埃及蜩与学鸠。形体硕大的的鲲鹏腾空而起,乘海风飞上万里高空,可谓雄奇壮丽,然而它须“海运将徙”“去以六月息者也”,这说明它仍“有所待”,没达到逍遥之境。那么,就更不要说“以息相吹”的野马尘埃和“枪榆枋而止”的蜩与学鸠了。

⑵作者举“覆杯水于坳堂之……”的故事,旨在说明什么?有什么目的?

明确:这个故事说明世上万物处在各种相对的关系之中,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庄子指出,水太浅就浮不起大船,依次推之,风太小就托不起大鹏的翅膀。这说明大鹏展翅高飞,绝云气,背青天,仍有所依靠,仍受到一定限制,只是所依靠、所受限制有所区别罢了。其意图仍在说明大鹏的“有所待”,没达逍遥之境。

评说:在第一段中,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又以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表现出它们目光短浅、毫无自知的可怜与可笑。

⑶“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小知”指野马尘埃及蜩与学鸠,“大知”指鲲鹏。“小知不及大知”总结上文。“小年”指朝菌、蟪蛄、众人(普通人),“大年”指冥灵、大椿、彭祖。“小年不及大年”开启下文。同时,有了这总结上文、开启下文的语句,才使文章的诸多设喻,显得多而不乱,繁而不杂。

⑷“此小大之辩也”有什么言下之意?

注:可以以类比的方式来点拨学生。如学生打架,老师调解纠纷。一人说对方先动口,一人说对方先动手,老师一针见血指出,这只是大小不同罢了。言下之意,两人都有错,都不要为自己辩解。

明确:无论小智还是大智,无论是小年还是大年,它们只是形状、或所占空间、或所占时间的大小、多少不同罢了,皆是“有所待”的,没达到逍遥之境。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它们都不是自由的,皆“有所待”,即未达到逍遥之境。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文章的论述自然由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

四、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

解说:庄子的思想超凡脱俗,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迥然不同的哲学精神。“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对这种理想中的逍遥,无法用现实的语言来描述,因而只能通过制造各种意象,通过感性的、直观的形式,通过诡谲的语言来表述。因而,其文呈现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特色。下面我们来加以赏析:

㈠借用寓言,生动透彻

庄子的哲学思想,“意出尘出”,超凡脱俗,非逻辑论述所能阐明的,而只有过一些具体的、形象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的的故事,才可以将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玄妙的、难以言传的逍遥的精神境界,形象地展示出来,这也正体现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创作原则。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余万方,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共有一百多个寓言,可称为一部寓言故事集。通过寓言故事来阐述思想是一种很好的、也是很特殊的方式,有意会之妙。

㈡想像奇特,意境开阔

读《逍遥游》,让人无不沉浸在庄子所创造的奇幻世界当中。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翱翔太空,想像十分奇特,给人一种开阔的境界。丰富的想像使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㈢诗化语言,跌宕跳跃

清人方东树评庄子:“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此说极恰。庄子之文不是词意相接、逻辑严谨的论述性语言,而是语意变化、跌宕跳跃的诗性的语言。《逍遥游》正体现了庄子这种典型的语言风格,在这些变化多端的文字背后,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五、课文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奇幻,文字之跳跃,真可谓妙笔纵横,别具一格,无愧鲁迅先生“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评价。

活动2【作业】逍遥游第三课时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6*逍遥游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6*逍遥游

1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1.介绍庄子及《庄子》。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时重点

1、熟通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

学时难点

1、熟通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逍遥游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活动2【讲授】逍遥游第一课时

二、解题

1.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2.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活动3【练习】逍遥游第一课

检测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奋飞,此指鼓起翅膀。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③抟扶摇而上抟,环旋着向上飞;扶摇,旋风。

④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则,就。

⑤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触,碰。

⑥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到。

⑦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独。

⑧莫之夭阏者阻塞。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劝,勉励;非,非难。

⑩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拼命追求的样子。

⑾之二虫又何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①,这,指示代词;之②,动词,到。

⑿夫列子御风而行╱而御六气之辩驾驭。

⒀宋荣子犹然笑之讥笑的样子。

2.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①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即使)这样,那么……

②众人匹之一般人。

③腹犹果然吃饱的样子。

④穷发(fà)之北指草木。

3.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

①水击三千里在水面上,名词活用状语。

②而后乃今将图南向南飞,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4.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表并列。

②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表承接。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而①:表修饰;而②:表承接。

④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表转折。

5.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乘着。

⑦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6.指出下列各句中“也”的用法和意义:

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陈述句中表肯定语气。

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句中表停顿。

③南冥者,天池也表判断语气。

7.指出下列各句中“且”的用法和意义:

①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再说。

②且适南冥也将。

8.指出下列各句中“夫”的用法和意义:

①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指示代词,那些。

②夫列子御风而行发语词。

9.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①而莫之夭阏者没有什么。

②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再说,表进一层。

③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

④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此虽免乎行同介词“于”。

10.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①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冥,通“溟”。

②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返”。

③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④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

⑤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⑥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11.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①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③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④奚以知其然也?介宾前置。

⑤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⑥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⑦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12.翻译下列固定结构:

①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不是……吗?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里用得着……呢?

③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是……,还是……呢?表选择关系。

13.翻译下列句子: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当鹏迁往南海的进修,振翼拍水,水浪远在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之类一样。

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译: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因此而更为沮丧。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译: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⑤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至人(庄人认为修养最高之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声名。

活动4【作业】逍遥游第一课时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整理、积累本文的文言知识。

高二语文《逍遥游》优质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

2.把握《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及文章的结构。

3.文言词句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分层次朗读与品味,学习本文说理的基本方法,进而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和绝对自由思想,树立合乎规范的自由理念。

2.进行尊师爱生的文化教育。

重点难点:

一.重点:了解庄子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

二.难点:正确理解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一.安排3课时。

二.教法:朗读设疑点拨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庄子思想及其作品,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位哲学家,临死前,心情很平静。然而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却为弟子想法难过了。他对弟子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流泪了,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他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吃,地下有蝼蚁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这位勘破生死关的人就是庄子。

二.庄子其人及思想

1.庄子其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他曾作过只一段时间的漆园吏,因此长期生活在贫困中:靠打草鞋营生,饿得面黄肌瘦;身穿补丁衣服;曾向监河侯借粮。/但是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他低下高傲的头颅:他蔑视权贵,不愿为富贵利禄而苟且营求,曾拒绝楚王的千金聘相。/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庄子思想庄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神的主宰。庄子思想极为复杂,与儒、墨两家思想针锋相对。庄子建构的人生哲学体系有三个方面:

(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所谓自然,就是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他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他主张人应当超越于社会规范之外。(分析端正提高:网络游戏的愉悦与满足规则的前提关系)

(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但我们必须清楚他的“以无用为用”观点,即去除各种功利追求,既不对他人有益,也不求个人功名宝贵。(分析举例:人生愉悦的状态)

(3)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设计的途径:安命(庄子把现实中无法解释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看作“命”);齐物(否定和抹煞事物间以及物我之间的差别,反对人为的价值判断)。

三.《庄子》著作及其风格

1.学生参看课文题注。

2.背景知识及风格印象。

故事回顾:《目无全牛》《踌躇满志》《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东施效颦》《鹏程万里》《白驹过隙》《得鱼忘筌》。

庄子散文构思巧妙,想像力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且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幽默讽刺的的意味。《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风格。

四.自读课文《逍遥游》

1.指导朗读全文(或听录音两遍,形成语感,为加强理解服务)。

2.通读课文注释,疏通课文重要词语或理解障碍。

3.完成《步步高》的基本内容:字词注音;词义理解(通假/一词多义)

4.整理阅读思路,按出现的事物整理,继而归纳课文结构(要求学生动笔,必要时让学生上讲台板书交流)。

5.合作交流:

(1)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境界是怎样的?

(2)哪些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文第一段、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北冥有鱼…………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

②南冥者,天池也。

③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阅读并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明确并出示幻灯片:

鹏鸟:南徙以六月息抟扶摇高飞

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的结果

4.学生齐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之二虫又何知!”

5.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用法。

①置杯焉是胶,水浅而舟大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之二虫又何知!

6.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这种对象有何特殊表情?

蜩学鸠: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不至就控于地○笑

7.文中“之二虫又何知”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态度或道理?

讨论,明确:事物、目标无论大小,实现目标,都有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所依凭,不能随心所欲,总是心役于形,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

2.区分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①小年不及大年。

②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③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②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4.作者为了说明“此小大之辩也”这个道理,举也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发现,交流。明确:

例举的事物:朝菌、蟪蛄、冥灵、彭祖、与鲲鹏相较的斥鴳(此物重点处理)。

阐明的道理: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世界里,动物、植物、云气、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空间,大者大,小者小,都区分了大小、长短、远近、范围等等,有以物喜或以物悲的情绪,特别有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讽意味,这都表明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三.课后巩固、整理。

1.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2.整理课文中“之”“而”的用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课文第三段批判继承庄子思想领悟文本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20分钟)

1.学生试着翻译全段(分两组:一组翻译“故夫知效一方…………虽然,犹有未树也。”一组翻译“夫列子御风而行…………圣人无名。”)

2.效果检验

①知效一方,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③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讨论探求: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逍遥”的主张的?真正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哪些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分解一、前面两段主要是对世间万物的宽泛讨论分析,本段主要是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举“效”“比”“合”“征”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对比,说明这些人虽有区别,达到了相当的境界,但都不免有所待,从而从正面直接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说明了全文主旨。

分解二、真正逍遥游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要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做到“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也中人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此境界。

分解三、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关键的原因在于“有己”。因而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所谓“无己”,就是忘记自我,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物我合一。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神禄之心,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忘记荣辱得失,俯仰随我。这样一来,便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了超现实的绝对自由。

二、批判继承庄子的思想(10分钟)

设问:在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庄子描绘的那种“绝对自由”生活吗?如何处理?

讨论、交流。点拨:

①庄子的这种思想,在现实中就是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是超现实的精神上绝对自由。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确的,但我又发现这种“绝对自由”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唯心主义观。

②现实生活中这种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私利之心和不合时段与身份的杂念,勇敢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拼搏生活,创造美好生活。

③一定要注意社会生活的规约性,不可忽略个性释放的伤害性、攻击性。

三、领悟《逍遥游》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8分钟)

分解1.第一段中是如何描写鲲鹏的?形体硕大的它们是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

学生活动:找出语段,然后思考其描写的特点。

教师明确:想像奇特,大胆夸张,行文汪洋恣肆,把虚构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

分解2.第二段中描写了哪些超常的人或物?体现了何种特点?

学生活动。然后明确:超常事物有“冥灵”“大椿”“彭祖”“列子”。作者引用神话、传说中的人与物,以此来体现世界的神奇,表现了创作主旨,张显浪漫主义特色。

分解3.品读描写了“蟪蛄”“朝菌”“蜩”“斥鴳”的语句,思考其文采魅力原因。

小结:思维超常,材料神奇,辞格手段。

四、作业。《步步高•训练篇》全部习题。

高二《逍遥游》教案22


课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课时

2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

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主旨

课前准备

教学日期

教学班级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二、预习反馈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抟(tuán)坳(ào)蜩(tiáo)决(xuè)起而飞抢(qiāng)小知(zhì)斥鴳(yàn)数数(shuò)然泠(líng)然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4、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5、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课时

一、分析、理解第二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2、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总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二、分析、理解第三段

1、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

宋荣子、列子

(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3、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绝对的精神自由。

三、总结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遥游。可谓想像奇特。论证时,首先指出大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为了强调大鹏“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比喻,论证“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为了使人们对结论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个生活常识为喻,证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谓说理透彻。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层抱负。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因此,《逍遥游》其实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四、鉴赏

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搜集庄子有关资料,写一篇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逍遥游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

(1)、鲲鹏

(2)、野马、尘埃

(3)、大舟、草芥

(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补充验证前文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导学案答案

一、1.D(A.抟扶摇而上“tuán”;B.夭阏“è”;C.决起“xuè”。)

2.C(A.徒—徙;B.复—覆;D.辨—辩。)

3.B(A.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纯正的颜色。C.古义:不求名声;今义:没有名声。D.古义:四季;今义:春天和秋天。)

4.C

5.C(A.是,叫;B.表反问语气;C.作为,当作;D.替。)

6.优游自得的样子鲲鹏无己无功无名

网站地图最新更新

Copyright©2006-2022 88教案网 jab88.com 湘ICP备2022004057号-5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网站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