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秋天》人教七上14

小学秋天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7

《秋天》人教七上14。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天》人教七上14”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秋天》教案
张青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语言品味、培养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诵读、鉴赏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秋天,在我们的眼里,秋天是五彩斑斓的,秋天是多姿多态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造句的游戏好吗?
我们每个人用“秋天是……”的句式,比如秋天是一片随风飘逝的叶子,秋天是一缕送来稻香的清风,秋天是一抹温馨的金色阳光。造一个句子,看谁造的句子最有想像力、最生动具体。
教师点评
同学们用自己的心灵体会到了一个无比绚丽的秋天,今天我们来看看在诗人何其芳的眼里,在他的心中,他的笔下“秋天”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
(一)诵读
1、检查字音字形预习。
2、学生读,同学点评,教师点评。
3、教师范读(配乐、画面)。
4、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轻松、宁静。
(二)赏读
1、分析意象、品味诗中甜美、清静、闲适的意境。
(1)早晨树林里传出几声叮叮当当的声音,整个山林会给你什么感觉呢?
提示:清静
(2)请问同学们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清静、闲适?
提示:栖息
(3)第一节诗的结尾,诗人用“栖息”这个词是否准确?
提示:栖息qīx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秋天象一只可爱的鸟儿在农家休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呢?
露珠震落了,树木砍下了,稻谷收割了,瓜果收获了。这时候的秋天如果比作一个人的话,是个什么状态下的人呢?
像个劳动过后做过桑拿,躺下来休息的人。
所以“栖息”是准确的。
(4)这一节诗哪些词体现了农家风光?
露珠、伐木声、稻香、背篓、瓜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它是晶莹的,是秋天的,瓜果是金黄的,都是写颜色,还有声有香,秋天在何其芳的心里是这样的绚丽,丰富,它是立体的。
(5)是什么东西震落了露珠?
伐木声。
(6)“满披”改为“披满”行不行?
不行。“满披”突出了“满”,朗读时注意重音。
(7)“伐木声”作者认为好听吗?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好听。从“飘”字可以看出来,像一首歌在飘荡。
(8)“幽谷”的“幽”是幽深、幽静的意思,既然静,这一声声伐木声是不是噪音?
不是,更体现了山谷的幽静。
(9)“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生活中的话怎么说?怎么读?“稻子收割完了”,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用拟人和通感的手法,镰刀都足足地享受过了,写镰刀其实是写人的喜悦的心情。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10)用一句话形容这时的农人。
农人望着一堆堆金黄的稻谷、甜美地笑了。
(11)“背篓”改成大卡车行不行?怎么读?读出宁静。
不行。没有农家气息,大卡车轰隆隆地破坏了这里的宁静。
(12)我们可以给第一幅画命个名吗?
农家丰收图。
(13)第二节最后一句说秋天在“游戏”,实际上写了什么?
写渔民打鱼。
(14)写了几个动作?
三个,撒网,收网,归泊
(15)什么时候?
早晨,从冷雾可以看出。
(16)怎么撒?撒的动作是不是很焦急?象这样?(教师作动作)从那个词可以看出来?轻轻
(17)“圆圆的网”改为“方方的网”“不规则的网”可以吗?
不能,圆是最美的,给人轻柔、圆润的感觉,和全诗氛围谐调,体现了作者当时唯美的思想。
(18)渔民打捞起了什么?怎么读?
青鳊鱼、乌桕叶、倒装
没打捞起什么:从似的影子轻轻可以看出渔民打捞的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19)现在我们能明白是谁在“游戏”吗?
是渔民,表面上是写秋天象一个可爱的孩子在船头游戏,实际上是写渔民轻松愉悦的心情。
(20)这幅图我们又给它取个什么名呢?
霜晨归渔图。
(21)“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用正常的句子顺序说?怎么读?
是不是可以说秋天躲在牧羊女的眼里睡觉做梦。
(22)为什么会在眼里?不是在怀里呢?
实际上是看到了秋天的美景。
(23)“更”是什么意思?
衬托。
(24)“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香与热能流吗?
通感,是人的感觉,温馨、甜美的意思。
(25)题目是秋天为什么写夏天?
是牧羊女在怀念、思念。思念某个人,思念整个秋天,她在思念中陶醉了,做梦了
(26)这样看来“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牧羊女的心灵深处已经被秋天陶醉的意思,这样作者就从外在的秋景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去了,秋天姑娘的心是多么深情啊!
(27)怎么读?
要读出朦胧、甜美、陶醉之情。
(28)谁来模仿一下牧羊女的眼神好吗?
要深情、朦胧、甜美、陶醉,要象做梦一样的,有梦幻感
(29)这一节怎么命名?
牧女遐思图。
2、小结
这样看来,作者用“栖息”“游戏”“梦寐”这三个词集中写出了一种宁静、闲适、喜悦、甜美的乡村秋景的氛围。我们在现实中见过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吗?除了旅游景点外,很难见到,诗人往往是理想化的,作者向往一种简单、纯朴的生活,许多诗人都有这种理想,比如海子“愿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比如美国著名作家棱罗一直提倡过一种简单的生活。
3、学生朗读、评点
(三)创读
1、请同学们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①清晨的密林里飘散着丝丝白雾,一楼桔红色的阳光射在已经泛黄的树叶上;颗颗露珠晶莹剔透,发出钻石般的光芒。林中静悄悄的,慢慢地,从远处飘来人语声,接着便响起了叮叮当当伐木的声音,在幽深的山谷中回响。
走出密林,来到一家农舍屋前,远远望去,稻田里一夜间没有了随风翻腾的金黄稻浪,只有一簇簇直立的稻草束,搁在屋前的镰刀似乎更加锃亮;院子里堆满了金色的稻谷,仿佛一座金色的小山;屋后的竹篱上,满是肥硕的瓜果,主人背篓的绳深深扣进肩上的肉里,可他沾满汗水的脸上却泛起幸福的笑影。
②清晨,雾儿冷冷,船儿飘飘。江水里的影子,在清波里游荡,朦胧飘忽,是青鳊鱼在戏耍,还是乌桕叶的倒影轻扬?我撒下鱼网,网儿圆圆,霜雪凉凉。哼着小曲,轻轻摇着小船,如叶浮江,如风拂柳。这惬意的秋天啊!(张青云)
③草原和蓝天同样辽阔,满眼的绿,满坡的香。偶尔传来几声蟋蟀的叫声,悠远飘忽。溪水绕过草地,浅浅的,清清的,如薄纱飘挥,如琴弦谐奏。就在这儿,整个夏天曾经留给我多少甜蜜的回忆啊,那甜透心底的笛声,在多少个美丽的夜晚,引我遐思,牵我心魂。你这梦幻般的秋天啊,你用你的声音,你的芳香,你的温情,你的色彩,你用你温厚的手掌抚摸着我,你用你柔情的怀抱拥抱着我,融化着我。(张青云)
2、秋韵
张青云
没有春天的楚楚动人。
蜂萦蝶绕的枝叶已变得寂寞枯槁,在春寒中挣扎过的小谷芽却铺成了金色的稻浪。
没有夏天的喧嚣威严。
经过烈日煎熬的鸟儿唱起轻松欢快的旋律;农人们翻动饱藏果实的土地就像淘一堆堆金沙,昔日播种的希望已然换成了收获。
人们抚摸着秋像抚摸着长成的孩子。
走进秋天,拥抱成熟。不要做瞬间即谢的花朵,不要畏惧挥汗如雨的考验。要像小溪寻向大海,奔流的过程并不壮观,海的浩瀚却令人惊叹。要有秋的信念,像棵小谷芽。
于是你体味到了秋韵,你才成熟。

相关推荐

《羚羊木雕》人教七上14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直以来,众多人都局限于将本文定位为一篇反映亲情、友情的文章。旨在揭示子女与父母发生了冲突时,应该怎样与父母沟通,怎样正确对待友情。而实际上从物质之利、朋友道义和话语霸权的角度切入,可以为文章打开一个全新的解读空间,提升文章的审美空间。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少年愁苦谁人知?
辛弃疾曾经在一首词中写道“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天我们就要在这满目秋色中谈谈年少的愁苦,在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当中,你们最大的愁苦是什么?
我们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很爱我们,但他们的爱用错了方式去表达,从而造成了我们内心的愁苦,刚才每位同学的愁苦之情都是溢于言表,也许这就是我们成长的烦恼,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是另一位少年的愁苦世界,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羚羊木雕》。
2.文本研读
速读课文,并说说发生在“羚羊木雕”身上的故事。
概括得很到位,点出了文章的中心人物和事物,他们分别是羚羊木雕,我,父母和万芳,并且还说到了逼字,那么我们能不能在文章当中找出一句话,这句话能把这几个要点都包含进去呢?
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
结合文中具体句子谈谈:
他们是谁?——父母
而对父母而言羚羊木雕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呢?——贵重的东西
“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
“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
“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可是在我的观念里,当妈妈没有向我说明的时候,羚羊木雕有这么大的价值吗?
没有,它只是爸爸从非洲带给我的一件工艺品,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不是保险柜里,在我心里也许它就是一块好看些的木头。
父母把这么贵重的东西送给了我,说明了什么?
他们很疼爱我
而在文章当中,我到底具备了怎样的身份呢?
我是父母的(孩子)——
这意味着什么?
在父母眼中我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我还是个“小朋友”,我还不能独立自主,我的行为还要受到束缚。
而身为孩子,内心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可是父母了解我这样的想法吗?
我除了是父母的孩子,我还是万芳的(朋友)——并且在我心中万芳是个怎样的朋友?:仗义
你从文章哪里看出了万方的仗义?
父母知道万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吗?
刚才大家说我是羚羊木雕的(“主人”),但我是真正的主人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羚羊木雕的(“主人”)——只有使用权,没有支配权,这么名贵的木雕,父母把它送给了我,这说明父母很疼爱我,可是疼爱并不等于理解。当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它我仅仅是把它作为代表友情的信物送给了我最好的朋友的时候,他们却逼我去要回来,
一个逼字,充满了很多的无奈与感伤,而我受到的逼迫首先是来自语言上的,而妈妈对我的逼迫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换成“孩子,那只羚羊哪儿去啦?”朗读感受,体会区别)
说明妈妈很重视那只羚羊木雕,当时的心情非常急切。
妈妈的逼迫是这么地直接,不留余地,而爸爸又是以怎样的语言让我再没有理由不去要回羚羊木雕的呢?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如果让大家为文章中的我找到一个反驳的理由,你会说什么?
而当我面对这样的逼迫时,为什么“没有理由了”?
——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如何理解?)
爸爸是一家之主,掌握了充分的话语权,身为孩子的我必须服从。如果我面对逼迫,却不服从,会有怎样的后果?
罚站、挨揍——相对我在语言上所受的逼迫而言,这是行为上受到的另一种逼迫。
而面对逼迫,最后我通过什么方式宣泄了内心的情感?
哭——文中有多处落泪,分析其中不同滋味:“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
(难过,无奈和委屈)孩子的哭泣是否让大家回想起之前给大家讲过的沈从文《丈夫》中的丈夫的哭泣?同样身为弱者,他们都选择一种隐忍式的反抗,在接受的同时,通过哭泣来宣泄内心的情感。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感动,感激)
最后万芳的一句“咱俩还是好朋友”让我禁不住再一次地潸然泪下,友情保住了,羚羊木雕拿回来了,可是——
羚羊木雕应犹在,只是情义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秋风乍起霜叶苦红。
3.延伸拓展
用“看着你眼泪掉下来,我终于明白”的格式写一段话。
看着你的眼泪掉下来,我终于明白,
父母对孩子的疼爱,
应该包括理解,包容和不去伤害
因为孩子的心灵是个水晶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
永远保留着一个不灭的神话,
就是维护孩子天空下最纯真的情义,
将情义树立在最诗意的人生边上,
让今天的眼泪流成明天钻石般的回忆……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将人生最美好的信念坚持到最后的时刻!

《论语》十则人教七上14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罔wǎng说yuè——不亦说(悦)乎

4.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5.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6.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布置作业

1.抄写、今译、背诵前三节。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后三则;“而”字的几种用法。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古汉语中的“说”,有时通“悦”,是形容词;“可以”,多用作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当“用”、“把”讲,介词。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同。

2.进行新课。

(1)教学第四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hào),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这些人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

(2)教学第五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郭沫若诗两首》人教七上14


27、郭沫若诗两首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歌的主旨。

2、欣赏诗歌奇妙的想象,并能在阅读诗歌时展开自己的想象。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加强朗读指导。

2、领悟诗歌主旨。

3、培养想象力。教学方法:诵读法、想像法、比较阅读法。教学准备: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100多年前,一位唐代诗人凝望着星斗满天的夜空,有感于宫女的幽怨,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86年前,又有一位现代诗人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创作出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沫若是笔名,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留学,先后接触了泰戈尔、歌德、海涅、席勒、莎土比亚、雪莱、惠特曼及北欧、法国、俄国进步作家的作品,哲学上受到泛神论的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1年回国,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从事新文学活动。皖南事变前后,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历史剧,很好地发挥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1944年3月,为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三百周年,写了长文《甲申三百年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1949年后担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四、朗读体验

1、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

2、学生朗读,课件打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对照。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生字:缥(piāo)缈(miǎo)

(2)生词: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3、叫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配上音乐《星空》,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学生再读全诗,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韵律美。

5、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五、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中的联想和想象。

1、研习诗作第一节,体味联想的自然。

思考:
(1)街灯与明星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为什么把“街灯”比作“明星”,又为什么把“明星”比作街灯?

(2)在第一节中运用了哪些动词?这些动词用得如何?请仔细揣摩。

明确:明、闪、现、点
①“明”写出了人间万家灯火(灯火辉煌)的壮观景色。
②“闪”写出了群星闪烁的姿态。
③“现”既写出了天上的明星之多,又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④“点”字用得奇妙,它暗示了天上有人把街灯点亮了。一字传神,意境尽出。想象的翅膀便由此“点”展开了。
那么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产生了哪些无穷无尽的想像呢?
2、研习诗作后三节,体味想像的丰富和意境的优美。

(1)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诗作是怎样逐步展开想像的?

(2)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3)这些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五、背诵诗歌,体味语言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同时仔细体味诗歌语言好在哪里,并举例说明。

六、小结: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预习《静夜》。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二、朗读品味

1、听《静夜》诗歌朗诵。思考:

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2、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明确: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

三、朗读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四、比较阅读:看看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1、相同点:

(1)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2)内容: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

(3)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4)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

2、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五、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六、小结: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七、作业布置:背诵默写两首诗。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

《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三、写作背景介绍:

1919年5月4日,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全国展开,许多仁人志士为此热血沸腾,以为黑暗的中国从此有了新的希望。不久,“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去了,中国又陷入了死一般沉寂的黑夜中,此时,郭沫若从日本回到祖国,目睹眼前的一切,他一度的兴奋激动变为了失望和痛苦,但他并没有悲观绝望,依然执著地寻求光明与理想,于是,他写下了这首美丽而又迷人的诗。

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3)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学生讨论并归纳:

(1)“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就自然联想到明星(这是类似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种联想具体表现出来。同理,作者看到“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联想街灯。这样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1)逐步展开想像的过程:

街灯

天上的街市

明星

珍奇的物品→自由的牛郎织女

(2)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诗作中描绘了两幅令人心醉的图画:骑牛图、闲游图。“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3)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天上街市的美丽、富庶、幸福、自由体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揭露、否定,表达了诗人对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4)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不求谈得多么全面,只要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

1、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

2、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

3、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等。

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这是一个“平和洁净”的世: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结尾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

1、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夜晚景(写实):朦胧、恬静的美

鲛人泣珠(想像):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