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化学之旅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3

化学之旅。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之旅”,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新泰实验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初三化学第一单元学案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二节化学之旅
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2、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并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从问题开始”并回答问题:
1、你对爱因斯坦的名言有何认识?

2、同学们看了“化学之旅”和“C60的发现”有什么感想?

3、我们怎样才能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讨论后回答

4、你有什么问题或谜团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阅读“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后回答:
1、科学探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基本环节。

2、怎样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实验探究一:认真阅读14页实验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备实验课上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
我的猜想:

我的设计方案:
选择仪器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二:
小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①实验一,如图甲,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结果发现低的蜡烛先灭,高的蜡烛后灭,对于该实验进行分析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②实验二,如图乙结果高的蜡烛先灭,请你分析原因?

③你认为以上两个实验条件有什么不同?

④对比以上两个实验,你对化学探究活动有什么看法?

当堂测试:
1、要解决化学问题,一般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一般是()
A.动手实验B.提出问题C.调查研究D.总结归纳
2、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A.水B.二氧化碳C.水和二氧化碳D.水或二氧化碳
3、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物质是()
A.水B.食盐水C.澄清石灰水D.糖水
4、下列疑问中你认为在科学上没有一定道理的是()
A.珠穆朗玛峰为什么是海拔最高的山峰
B.海洋中存在着大量的水,住在海边的人为什么还说缺饮用水
C动物呼吸,煤、天然气的燃烧需要大量的氧气,虽然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但随着森林面积的逐渐减少,空气中的氧气是否会越来越少
D在饮用上为什么矿泉水要比纯净水好
5、小明在厨房中发现一种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小花说“可以尝一尝”。对于“可能是食盐”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对于“可以尝一尝”这一过程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假设B.收集证据C.实验D.作出结论
6、要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设计实验的时候不需要考虑的是()
A.想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B.需要改变的因素是什么
C.需要测量的因素是什么
D、实验所需用仪器的产地
7、科学探究一般包括、、、、
等五个基本环节。
8、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实验方案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设计实验时必须明确:实验目的、、、,才能保证实验的公正性。

相关阅读

1.2《化学实验室之旅》表格版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1.2《化学实验室之旅》表格版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2化学实验室之旅

1.熟悉实验室规则,了解药品的放置规律。
2.认识部分常用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3.学会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4.熟悉实验室里取用药品的注意事项。

1.化学实验室规则和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150多年前,国际化学权威贝采利乌斯在上一堂实验课时,用手指在试剂瓶中蘸了些事先配好的很难品尝的液体,放入口中品尝,看到他那美滋滋的样子,学生们也跟着学起来,结果大上其当。原来贝采利乌斯是先把中指伸入溶液,而后把食指放入口中,他根本没有尝到药品,而学生们实实在在尝到了苦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验时一定要认真观察,遵守实验室规则,因为它是我们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好了,让我们到实验室参观一下吧!
化学药品柜
现代高标准的化学实验室
(1)化学实验室规则
化学实验室规则
一、按指定座位就座,并保持室内安静。
二、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动用仪器、设备及材料。
三、实验前,认真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四、实验时,严格遵守操作规则,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五、细心观察实验现象,作好实验记录,写好实验报告。
六、爱护仪器,节约药品,保持实验室整洁。
七、实验完毕,按要求做好清洁卫生工作。
(2)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
仪器用途注意事项
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
用于夹持试管防止烧损和腐蚀
搅拌、引流、蘸取少量固体或液体
加热—
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要配套使用,用后不能清洗
固定和支持仪器—
作配制溶液和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使受热均匀
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不能加热,不能做反应容器
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作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
用于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固体药品
用于过滤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验就要用到仪器,就必须了解常见仪器的用途、注意事项。
【例1—1】下图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化学仪器,相信你已经使用过。
(1)请说出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⑨__________,⑩____________。
(2)按要求把仪器的名称填在横线上:
A.常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或给少量液体或固体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
B.搅拌、过滤、蘸取少量液体时常用______。
C.向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盐酸______。
D.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________。
E.取粉末状药品________。
F.量取80mL的盐酸________。
G.将锌粒装入试管________。
解析:题中给出仪器的用途:药匙用于取用粉末或小颗粒状的固体药品;量筒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玻璃棒常用于搅拌、引流;托盘天平用于称量物质的质量;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多种仪器,常用于加热、过滤等操作;烧杯:用作①固体物质溶解、液体稀释的容器,②较大量试剂发生反应的容器;试管刷用来洗涤小口径器皿;集气瓶,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胶头滴管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滴瓶用于盛放消耗量较小的液体试剂。
答案:(1)①药匙②量筒③玻璃棒④托盘天平⑤铁架台⑥烧杯⑦试管刷⑧集气瓶⑨胶头滴管⑩滴瓶
(2)A.试管B.玻璃棒C.胶头滴管D.集气瓶E.药匙F.100mL量筒G.镊子
解仪器选择题,其关键是了解常用仪器的用途及操作要点,识别常见实验基本操作所需的仪器。
【例1—2】下列实验仪器可直接在火焰上加热的是()。
解析:烧杯底面积较大,不能直接在火焰上加热,可垫在石棉网上加热;集气瓶只用于收集气体,不能在火焰上加热;量筒只用于量取液体,不能在火焰上加热。
答案:B
加热所用仪器:①盛液体加热仪器:试管、烧瓶、烧杯、锥形瓶、蒸发皿等;
②盛固体加热仪器:试管、蒸发皿等;
③直接加热仪器:试管、蒸发皿;
④需垫石棉网才能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
不能加热仪器:集气瓶、水槽、漏斗、量筒、滴瓶等。
2.实验室安全知识和药品取用规则
(1)实验室安全知识
①使用浓酸、浓碱等强腐蚀性药品时,必须特别小心,防止皮肤或衣物被腐蚀。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万一眼睛里溅进了稀酸或稀碱溶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
②烫伤时,立即用水冲洗烫伤处,再涂上烫伤膏;割伤时,要立即进行消毒、包扎处理。
③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盖灭。
(2)药品取用规则
①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怎样闻气体的气味呢?
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仅使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
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
②药品的用量原则
以节约少取为原则,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的底部。
③剩余药品的处理原则
“三不一指定”: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3)实验室各类安全标识
实验室里的药品有的有毒性、有的有腐蚀性,要熟知下列各种标识(如下图所示)。
【例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做完实验后,剩余了一些食盐,关于四位同学的处理意见中,正确的是()。
A.李明:食盐无毒,随意丢弃
B.王霞:随手丢到垃圾桶
C.李阳:扔了太可惜了,放回原瓶
D.魏强:根据实验室规则放到指定的容器内
解析:根据药品的取用规则可知:
答案:D
3.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一般存放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或纸槽,有些块状药品可以用镊子夹取。
怎样往试管中装入固体粉末或块状固体?
①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先使试管平放,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如下图所示)。
取固体粉末时要“一斜二送三直立”。
②把块状的药品或密度较大的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应该把容器平放,把药品和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底部(如下图所示)。
取块状固体时要“一横二放三慢竖”。
(2)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放在细口瓶里,取用液体药品一般采用倾倒的方法。
①倾倒液体药品:先把瓶塞取下,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被污染),然后一手拿起瓶子(注意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倒完药品后,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另一手略倾斜地把试管持好。然后使瓶口紧挨着试管口,把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里。最后盖紧瓶塞,把瓶子放回原处,并注意使瓶上的标签向外(如下图所示)。
操作要点:
瓶塞倒放口对口斜倒缓流签向手轻刮残液塞紧塞放回原处签朝外
②用滴管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能平放或倒持,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以备再用。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其他液体。向容器里滴加试剂时,要保持滴管竖直在容器口上方,不可把滴管伸入容器内,防止污染试剂或滴管(如下图所示)。
胶头滴管使用时,要注意:“先挤后取悬空滴,不可伸入不可触,取液不平不倒置(或竖直悬空四不要)”。
③用量筒量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
a.操作方法:先用倾倒法倒入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直至刻度线;
b.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如下图所示)。
使用量筒时,要“先倒后滴至刻度,平放平视最低处”。
【例3】下列图中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解析:
A×视线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B√正确
C×胶头滴管插入试管且接触管壁
D×瓶塞应倒放、试管要倾斜
答案:B
4.给物质加热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如下图所示),给物质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1)酒精灯的使用
①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②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
③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
在使用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向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
(2)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
①试管要用试管夹夹持或固定在铁架台的铁架上,夹于试管中上部,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②预热(可移动酒精灯);
③对准试管内被加热的物质加热;
(3)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
①试管要用试管夹夹持于试管中上部,试管口与桌面呈45°角,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有人的地方,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②预热;
③集中在液体部位加热,还要不时地移动试管。
注意哦!①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要从试管底向上套,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取下时逆向退出,以免污染试管内的药品。②加热试管时,一定要使试管受热均匀,以免试管炸裂。a.试管外壁有水,擦干后再加热;b.加热时试管不能接触灯芯;c.烧得很热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骤冷)。d.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例4】酒精灯是进行化学实验时重要的加热工具,下列酒精灯的使用(如下图所示)正确的是()。
解析:根据酒精灯使用的注意事项:
A×可能引起酒精灯里的酒精洒出,从而引起火灾
B√在使用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D×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防止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内,引起着火或爆炸
答案:B

5.量筒的使用
(1)量筒的选择:遵循“一次性、最大量程与液体体积接近”的原则,即选取能一次量取全部液体最小规格的量筒。
(2)量筒在使用时分两种情况:
①给定体积的液体,读取数值,液面固定。
a.俯视读数:读数>实际液体体积
b.仰视读数:读数<实际液体体积
②量取一定量的液体,刻度固定。
a.俯视读数:量取的液体体积<要量取的液体体积
b.仰视读数:量取的液体体积>要量取的液体体积
(1)量筒读数可巧记为:俯大仰小不准确,即高看(俯视)偏高,低看(仰视)偏低。
(2)解此类题时可画图进行分析解答。
【例5—1】小明同学在实验室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他实验时量取47.5mL水,他应选择的量筒规格是()。
A.20mLB.50mL
C.100mLD.任意选用
(2)量取完后,读数时小明俯视读数为47.5mL,则量筒内液体的实际体积为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7.5mL。
解析:量筒在使用时应选取一次量取全部液体的最小规格的量筒,所以应选择最大量程为50mL的量筒。俯视读数量取的液体体积<要量取的液体体积(47.5mL),故量筒内液体的实际体积小于47.5mL。
答案:(1)B(2)小于
【例5—2】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读数为15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7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大于8mLB.小于8mL
C.等于8mLD.无法确定
解析: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是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当俯视刻度读数为7mL时,实际液体体积小于7mL(如下图所示),所以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8mL。
答案:A
6.给物质加热时要注意的问题
(1)加热少量试剂一般选用试管,加热大量试剂可选用烧杯、烧瓶等。
(2)无论是给固体加热,还是给液体加热,都要保持玻璃仪器外壁干燥,先预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集中加热。热的玻璃仪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要立即放在实验台上,以免仪器破裂或烫坏实验台。
(3)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预热时,使试管沿着45°角方向较快移动,集中加热时也要不时移动试管,以防液体局部过热沸腾喷出。
加热时玻璃仪器炸裂的主要原因是受热不均匀或骤冷骤热。解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可能造成仪器受热不均匀或骤冷骤热的原因。
【例6】新华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练习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下面是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就试管破裂的原因的交流,其中正确的是()。
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
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
③加热时试管底部接触灯芯;
④试管中液体的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⑤加热时没有不时地移动试管;
⑥没有进行预热
A.①③⑤⑥B.②④
C.②③⑤⑥D.②④⑤
解析:①正确,因为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②③⑤⑥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④中液体的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1/3,会造成液体沸腾时喷出容易伤人,与试管炸裂无关。
答案:C

7.实验在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是进行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常用仪器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初中化学实验的基本内容,它不仅应用于实验研究中,而且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注射器、筷子等在用途上与滴管、玻璃棒等仪器的用途很相似,说明常见化学仪器与生活用品有着密切的联系。
化学实验要求严格实验操作且进行规范化操作,否则将引起不良后果。在考查时常结合多种基本操作作为一个综合实验题来考查。仪器名称→用途→注意事项→原因是本课题综合的第一条线,仪器――→组合装置是本课题综合的第二条线,解决每一条线的关键是熟知常用仪器的用途。
解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试题的关键是了解仪器用途、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例7】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解析:
A×向试管中装入块状固体时,要“一横二放三慢竖”
B×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
C×滴管接触试管内壁,可能污染试剂
D√正确
答案:D

孤独之旅


学科

语文(第5册)

备课

教师

授课

时间

第周月日

教学内容

孤独之旅(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在自由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会分析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人物的刻画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读、多分析

教学准备

一﹑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谁来讲一讲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杜小康因家境中落,无奈中随父亲到远方的芦苇荡中放鸭,经历了茫然、恐惧、害怕、孤独等,最后长大成熟的故事。

如果学生说不好,教师预设的回答梯度。

提示:题目犹如文章的窗口,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窗口,窥视文本主要内容,把握行文思路。本文写的是谁的孤独之旅?(杜小康)他为什么要完成孤独之旅?(家道突然中落,他必须协助父亲重振家业)这趟旅途的结果如何?(杜小康长大了,成为男子汉了)在这趟旅途中他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暴风雨后──坚强。)

2.你认为课文想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

教师引导:杜小康最终长大了,坚强了,所以他的孤独之旅也是他的之旅。这篇小说的主题表现的也就是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这一主题。

二、再读,品味环境描写

投影:曹文轩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其特点是情节叙事性不强,而代之以诗意化的笔触和意境来表现一切,追求小说的语言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孤独之旅》就是这样的一篇“诗化小说”,没有单纯地描述故事情节,而是既写故事又写人、又写景。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形成飘逸隽永地优美意境。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小说中所营造和描写的孤独而诗意的环境。请大家跳读课文,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语段,并思考这些句段与人物的刻画、情节推动和主题的表达等方面有怎样的关系。

 1.围绕着“孤独与成长”这一主题,作者描写了哪些环境?

 明确:芦苇荡、鸭群、暴风雨、雨后天晴的月夜

 2.请分别找出相应的最典型的语句、语段,并分析它们与人物、情节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自由从文中寻找并发言。

环境描写与情节发展的关系:暴风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的杜小康找鸭群经历磨难做铺垫。

环境描写与人物刻画的关系: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为刻画人物服务,芦苇荡──故事主要发生在空旷无边的芦苇荡,这样的背景确能使人产生孤独之感,作品令人觉得真实;鸭群(扇面形水流)──衬托作用、孤独感、折射出少年的成长身影;芦苇——衬托人物不同的心情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成长;雨后天晴——衬托人物成长后愉快的心情。

环境描写与故事主题的关系:环境描写一方面是为了衬托人物的孤独之感,另一方面也是主人公成长的舞台与见证,共同表现了在孤独中成长这一主题。

三、感悟,总结学习收获

投影:孤独之旅走完了,而我们的小康还得沿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后来啊,他的前方出现了很多比孤独更可怕的敌人,他的鸭子都没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重了。但我们的杜小康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当他穿着破烂的衣服重新出现在油麻地时,他面容清瘦,但一双眼睛却出奇地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几个月后,他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就读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同学们,我们不要忘了,杜小康曾经可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啊。因此,把这些变化看在眼里的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学了这篇文章后,你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阅读方法上: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答题技巧。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故事主要发生在空旷无边的芦苇荡,这样的背景确能使人产生孤独之感,作品令人觉得真实)

二、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空旷陌生的水面,不安人世的鸭群,广阔无边的芦苇荡渲染了孤独寂寞的气氛,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三、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刻画人物形象。(芦苇、鸭群、暴风雪、月夜烘托了人物不同的心情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成长)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35段暴风雨的描写为下文的杜小康找鸭群经历磨难做铺垫)。

五、深化作品主题。

课文启迪上:

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只有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才能成熟、坚强起来。

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孤独不仅是人成长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人成长中的一种必需。孤独不是自闭、绝望、消极、颓废,它使人的目光和头脑变得冷静,使人日趋坚定、自信,并去除浮躁,走入一种冷峻、深刻的境界。孤独,是人成长需要付出的最贵重的一笔代价。所以,我们要学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自己人生成长路上的疾风暴雨。

布置作业:

孤独固然是一根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但孤独也是一朵花,可让我们因成长而成熟,生命变得更灿烂。

请同学们借鉴课文的写法(人物心理描写、环境的多重渲染等手法),以《阳光总在风雨后》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写自己的一段成长旅程。

备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学科

语文(第5册)

备课

教师

授课

时间

第周月日

教学内容

孤独之旅(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一、导语设计

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同学们,歌词意蕴丰富。的确,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1)注音

轩(xuan1)嬉闹(xi1)凹地(ao1)雍(yong1)掺杂(chan1)

胆怯(qie4)撅(jue1)给予(jj3yu3)觅食(mi4)撩逗(1iao2)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

驱除:赶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生(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3、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

(1)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2)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心理活动的发展: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⑤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⑧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⑨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⑩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2)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可以概括为两点:①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②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四、品味语句

1、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归结:

(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5)“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6)“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2、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合作探究:

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小组研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五、体验拓宽

学生合作交流下列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扩展语文学习。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七、布置作业

请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备注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芦荡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风雨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极地之旅


第十章极地地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ordm;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ordm;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6、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2、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ordm;,南纬60ordm;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ordm;,南纬70ordm;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3、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阅读课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5、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四)本课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