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案(附答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3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案(附答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案(附答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三单元复习
一、复习目标与重难点
1.掌握本单元的文学常识。
2.识记本单元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积累成语。
3、进一步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思想。
4.巩固背诵本单元的现代文片段和诗词以及诵读欣赏中的几幅对联。
5.复习检索书目,查检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做读书卡片。
复习重点:目标1、2、4;复习难点目标3、4。
二、自主复习
(一)复习提纲
1.熟记本单元的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他创作的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批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刘绍棠,中国现代作家,其获奖作品有《京门脸子》、《柳敬亭说书》等。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其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
2.熟记掌握本单元的字词(注音、字形、意思)。
归省行辈忌惮撺掇凫水潺潺怠慢絮叨蕴藻
屹立家眷漂渺踱步蘸水茶峒好事者泅水老鹳河
玉米糁儿簸箕烙饼疙瘩抠门阖家血渍疙瘩鬏
嚼舌栗丫黏秫秸低绮户佞臣无辜
3.背诵《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4.背诵《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并默写。
5.背诵默写诵读欣赏中的六副对联。
6.正确翻译《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
7.复习理解本单元各篇课文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写了“我”十一二岁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副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端午日》,作家沈从文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竞追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光的民族精神。
《本命年的回想》是著名作家刘绍棠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过年的情景,表明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十五夜望月》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形象的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特定的环境气氛,将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委婉动人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别离思聚之情。
《水调歌头》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情深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
《我的思念是圆的》抚今追昔,想到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多年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于是心头渗入更深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然而诗人从容达观地写下这首诗,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8.复习读书文摘卡的做法。
(二)、自主复习:1.按复习提纲复习教材。2.强化记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三、合作探究
(一)完成下面的阅读题,探究记叙文阅读技巧。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③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①段中与加点的“也许”有相同作用的词语是;③段中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
2.“那声音大概是……”中的“那声音”指的是①段中的。
3.“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的“他”指的是什么?
4.这段文字是从、、等方面进行景物描写的。
5.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请答在页面上方)
(答案:1、似乎(料想、依稀)果然2、歌吹3、宛转,悠扬的笛声4、嗅觉、听觉、视觉、触觉5、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反衬出“我”急切看戏的心情)
(二)、训练诗词赏析:
阅读《水调歌头》,完成后面的练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1.给下列几句划分节奏:
明月见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阈,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本词中表达词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3.“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4.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与本词中的最后一句意思相近,但在意境上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弄”有“舞弄”、孤芳自赏之意,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4.前者是客观描绘了相隔千里的人共享月光的具体情景;后者是主观表达了希望亲人能年年平安,共享月光的美好愿望,更有对所有千古离人的美好祝愿,意蕴更为深远。
课堂小结:本单元围绕民俗文化这一话题,安排了四篇文章,让我们领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希望同学们今后在生活中多观察,多阅读,积累更多材料。
第三单元单元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49分)
1、给下面的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6分)
潺潺(yù)蕴(báo)藻dài(zhàng)慢cuān(xī)掇
归省()Zhàn()酒泅()水伶()俐
hé()家疙()瘩哽咽()咽()喉
无gū()nìng()臣宫阙()烙()饼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这家工厂排出大量废气和噪声,周边居民对此意见很大,纷纷打电话到环保部门投诉。
B.在阅读文学名著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世间人生的真谛。
C.真正地亲近自然,融入自然,这样,我们的情感就会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D.今年5月31日是第22个“世界无烟日”,北京爱卫会发出了当天17:31分至18:31分全国公众禁烟一小时。
3、默写(18分)
(1)两岸的豆麦和河堤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都,但我还以为船慢。
(2)中庭地白树栖鸦,。,不知秋思落谁家。
(3)我欲乘风归去,,。起舞弄清影,。
(4)不应有恨,?,,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5)四面湖山归眼底,。
(6)青山有幸埋忠骨,。
(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8);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5、我们学习了中秋咏月诗三首,了解了一些中秋节的民俗,请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①、写出两句咏月抒怀的诗句。(课外)
②、我们本地中秋节有哪些习俗?有什么意思?
4、本期教材要求我们阅读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请你就自己的阅读,制作一张读书卡片。(6分)
jAb88.com

二、阅读理解。(51分)
(一)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后面的习题(21分,每小题3分)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地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第1自然段开头一句说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从描写方式上看,属于________,“说不出的大”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2、在这句话中,“大”字用得好,生动地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感觉。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我”的心情,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
3、第2自然段中加粗的词“跑”与第1自然段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答:
4、第2自然段中“两岸的豆麦……但我却还以为慢”。这段景物描写有四种不同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象,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动。
B.描写了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写美丽景色用以衬托船航行得快,表现出农家孩子划船技术的高超。
D.写航行的速度及“我”在看戏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现“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5、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哪两项?()
A.第1自然段中第三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语生动地表现出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B.上文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水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3自然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2自然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与“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2自然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6、从第1、2、3自然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用“﹋”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A.第1自然段________(活泼轻松)
B.第2自然段________(急切焦虑)
C.第3自然段________(惘然陶醉)
7、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上文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题目:(18分,每小题3分)
借你一个微笑(杨保中)
①李俊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阅完的试卷一发下,我发现他的眉头又锁到一起了,他只得了58分。
②一个学习成绩从来不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
③我合上教案面无表情地走出了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然后眼泪就要掉下来了。我站住,等他说话。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我静静地站着,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
④他递过一张纸条:老师,我的物理太差,你能不能每天放学后为我补一个小时的课?
⑤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我牵着他的手来到僻静处说:“老师答应你的要求,可我这两天太忙,你等等好不好?”他有些失望,但还是点了点头。我知道他中计了,接着说,“你必须先借一样东西给我!”他着急起来,可还是说不出一句话。
⑥“你每天借给我一个微笑,好不好?”
⑦这个要求太出乎他的意料了,他很困惑地看着我。我耐心地等待着,他终于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
⑧第二天上课,我注意到李俊抬头注视我,我微笑着,但他把脸避开了,显然他还不习惯对我回应。我让全班一起朗读例题,然后再让他重读一遍。他没有感觉我为难他,大大方方地站起来读了。也许想起了昨天对我的承诺,读完后,很困难地对我笑了笑。见他这样,我心生一计,又给他设置了一道障碍。我说,你复述一下题目的要求,这回他为难得快要哭了。不少同学对他的无能表现得很不耐烦,七嘴八舌地争着说起来,我制止住了大家。他终于张口了,语无伦次。我笑着让他坐下。
⑨他开始和同学来往了,一起上厕所,回教室……
⑩这样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提为他补习的事。一天下课李俊又拦住我,我知道他要干什么,很幽默地向他摊开手。他一愣:“老师您要什么?”我说:“你写给我的条子呀。”他笑了:“我不写条子了,您给我补补课吧。”
⑾我面带笑容:“功课你不必着急,到时候我会主动找你的,但我向你借的你还没有给够我。”
⑿“好的,我一定给足您。”等他高高兴兴又蹦又跳地走出好一段路后,我才像想起什么似的把他叫回来,递给他一张纸条,那里有我为他准备的一道题。我告诉他,一天之内把它做出来,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独立完成。我知道,他宁可“独吞”,也决不会和同学讨论的。这正是性格内向学生的最大弱点。下午他说还没有做出来,我有点不高兴,说晚自习你还没做好,我可要收回承诺了。自习时我见他站在一个男生边上,忸忸怩怩很不自然的样子,我得意地笑了。就这样我先后为他写了四张纸条,题目一次比一次难。后来,纸条一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争论开来。
⒀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的都差不多了。新学期刚开学,李俊休学了,因为他爸遭车祸瘫痪了,而他自小就被妈妈遗弃了——这也是他忧郁的一个原因。我有些担心,一个连话都不大愿说的少年,能担负起养护父亲的责任吗?
⒁星期天,我和几位朋友到茶室聊天。刚坐下就被一群小孩子围上了,硬要为我们擦皮鞋,只有一个小孩没冲进来,在外面吆喝着:擦皮鞋擦皮鞋!……离开茶室,我从那个小孩子面前走过时,发现那孩子竟是李俊!
⒂“老师,让我为您擦一次皮鞋吧。”他说,脸上没有腼腆也没有沮丧。我答应了,伸过鞋子让他很用心地擦着。他一边擦一边说,他虽然不缠人,生意也不错。顾客告诉他,他的笑容很好看。
⒃我说,是吗?他又笑着告诉我,不久他还会复学的。他学会了笑,他的笑让他挣半天钱就能养活他和爸爸了。
⒄我也高兴起来,我说我一定等你回来。可转过身,我的泪水就出来了。李俊大声地在后面喊,“老师您要笑呀,您不要哭!”我点点头,反而呜咽有声了。
⒅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是他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
1.“我”为什么每天要向李俊借一个微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他终于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从句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他的“笑”是“情不由衷”的?
3.人物的神态描写可以生动逼真地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第③段中画线语句写出了李俊怎样的心理活动?
4.第⑤段和第⑧段写老师两次用计,请概括第⑤段中老师用“计”的内容。
5.第⒀段中说“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的都差不多了。”而文章结尾义说“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这是否矛盾?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是否矛盾:你的理由:
6.在小说的结尾,作者饱含深情地写道“是他(李俊)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请简要说说李俊为“我”补的这堂人生课的主要内容。

(三)、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完成下面的题目:(12分,每小题3分)
1.写出词中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也表达了词人的美好愿望。3.表明作者于“理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间徘徊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一、略二、(一)1、心理描写夸张2、愿望终于实现时,“我”内心获得了无比的畅快和喜悦之情。3、“跑”与“飞”相呼应,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特点。4、D5、AC6、A.我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B.但我却还以为慢(急切)C.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陶醉)7、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二)、1、是让李俊能够逐步学会微笑,以便培养他的自信心,使他的性格由内向忧郁变得乐观开朗,由自卑变得自信,进而培育他健全的心理和人格。2、“噙着泪花艰难地”3、期待、难过、窘迫、紧张、拘谨、胆怯等。4、采用“迂回战术,没有直接答应李俊的要求。”5、不矛盾。“补的差不多了”是指“我”为他弥补性格.卜的缺陷;“没给他补课”足指“我”没有给他补物理知识的课。6、①李俊面临困境能自信乐观,勇于面对,充满希望;②我领悟到,一个人只要有了自信和乐观,就能克服网难,经受住考验。(三)、1、转朱阁,低绮户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4、诗人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对,说明事物不能十全十美。

相关推荐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学案(附答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课《在山的那边》学案

教师寄语: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学习目标
 1 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反复朗读,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3、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___________________
诱惑()___________________
一瞬间()__________________
隐秘()___________________
喧腾()___________________
痴想()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探究
2、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像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3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三、合作释疑
 4、学生研读诗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探究:
⑴ “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⑵ 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⑶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⑷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⑸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⑹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5、再探
 ⑴ “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⑵ 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⑶ 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⑷ 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⑸ 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四、课内精读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_________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_______在远方为我_______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_________?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_________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_________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_________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_________你的眼睛……
1、依据课文为上文空缺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2、解释画线词语的含义:
 ⑴ 一座座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一次次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何理解?
 ⑴ 诱惑着我的山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漫湿我枯干的心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文意思说一说要想实现理想应具备怎样的精神?
5、你心中的希望是什么?你是如何追求希望的?
五、拓展延伸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练习:《乡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构成四节诗的核心,而这一切无不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出了“乡愁”的底蕴,最难抑、最伤感的“乡愁”,莫过于这“一湾浅浅的海峡”。作者以_______、_______象征祖国,又充分运用了强烈的_______手法,含蓄、委婉地把_______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⑴ 凝成(níng):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⑵ 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⑶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⑷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⑸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⑹ 痴想(chī):发呆地想。
二、理解探究
2、(略)
3、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感悟和坚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4、⑴ 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⑵ “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⑶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⑷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⑸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⑹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 ⑴ 小时候理解的山是指具体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体验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是重重困难,道道难关。
 ⑵ “我”虽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顶之后,又坚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远方召唤着我,鼓舞着我。诗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海。而达到这个目标,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海”终将展现在你的眼前。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⑶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王家新创作谈》)
 ⑷ 由“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亮前后的心情是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让人兴奋、惊喜。
 ⑸ 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第一部分,他以一个孩子的语调写出,“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与“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四、课内精读
1、深根 依然 喧腾 是海吗 翻 攀 海呀 照亮 
 2、⑴ 追求信念的路途坎坷遥远⑵ 执著追求
3、⑴ 翻过山顶是“我”幻想成真正的必然,因而具有诱惑力 
 ⑵ 执著的追求变失望为希望
4、① 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② 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5、略。
五、课外阅读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母亲 新娘 对比 思念故国的情怀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资料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资料
单元目标知识与能力:
?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介绍了古今中外的建筑,包括碑、陵、宫、楼、园等多种样式。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体会建筑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教学说明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认识生动说明的作用,分析说明的顺序,掌握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有序地说明事物的要求。
重点难点知识: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引导学生从直观感受入手,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体特征,
(2)通过课文的阅读,了解文章的思路、文章说明的重点及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从而突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加深对课文要点的理解。
巍巍中山陵
(1)引导学生掌握课文要点时,加强诵读的训练,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2)理解人物的的精神
凡尔赛宫
(1)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文章重点抓住艺术价值高这一特征来说明。
(2)这篇设计以诵读为手段,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这一特点的了解。

短文两篇
(1)这两篇介绍古代建筑、园林的短文,初一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文中一些句子学生也较难理解。
(2)这篇设计以扶读为主,着重让学生读懂。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一字音字形:瞻(zhān)仰(yǎng)矗(chù)立
奠(diàn)基砌(qì)墙
伟绩(jì)镏(liǘ)金
上溯(sù)五卅(sà)
t朽(xiǔ)幅(fǘ)
天堑(qiàn)镶(xiāng)
嵌(qiàn)发髻(jì)

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

二词语解释: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巡捕:旧时代帝国主义在租界中的警察。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周定舫,(1931---),浙江定海人,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担任记者。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他在五十年代,曾连续报道了“毛泽东号”机车组、全国劳动模范李瑞环和张百发的先进事迹,激励和鼓舞人们去为祖国的伟大事业而献身。
他采写的和与人和写的《建设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北京公用事业的服务员们》《当你们熟睡的时候》《祖国的天常蓝水常清》等作品,分别被收入《北京在前进》《人民的好总理》等书中。
2写作背景:
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
四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1.文章的标题下面有个副题,副题起什么作用?
分析:文章标题表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题标明文章要具体介绍的建筑物。通过对纪念碑的介绍说明,讴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
2.“瞻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儿必须用“瞻仰”?
分析:“瞻仰”意为恭敬地看,表示对革命先烈的万分崇敬。
(二).结构分析:
第一段(第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十幅浮雕。
第三段(第11节):瞻仰后的感受。

(三)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1、作者用哪几个词句来形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你能举例具体说明吗?作者为什么要列数字、打比方呢?
分析: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纪念碑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以上种种仅是稍加说明,已显示出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庄严。
作者打比方、列数字,使读者对建筑物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增强了实感。
2、说明的顺序。
(1)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读者面前的?阅读2~5自然段,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归纳:按照作者的活动顺序把纪念碑介绍到读者面前。先“进入广场”,再“越过广场”,进而“踏着石道”,然后“走到碑前”,接着“踏上台阶”,而后“到了平台”。活动顺序清晰,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以及整个形象介绍得明明白白。
(2)到了平台仔细瞻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的?归纳: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等是按照空间的)顺序。由下而上:台阶——平台(双层汉白玉栏杆)——碑身——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由正面而背面:题词——碑文先四周后中间:碑身四周——碑身——碑心石。
(3)既然按照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身”前说明呢?“大碑座”又为什么不紧接着“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呢?这样是否显得杂乱?归纳:说明纪念碑的结构基本上按照由低而高、由下而上的顺序,但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把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的装饰花纹和小碑座四周的雕刻花纹集中起来写,阐发花纹的象征意义,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寄寓对先烈的崇敬。碑座总是在碑身的下面,这是众所周知的,不会引起误解。大碑座四周的十块大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作者另列开来进行说明,为的是突出中国革命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为了自由、解放,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4)十块汉白玉大浮雕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归纳:十块大浮雕按照方位的顺序加以说明,从碑身的东面起,依次到南、西、北,这个顺序正好与浮雕中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吻合。
(5)剖析“五四爱国运动”浮雕的记述,了解爱国青年在革命中发挥的先锋作用,理解背景和主体的记述和用词造句的恰当,如“慷慨激昂”、“愤激”、“怒形于色”这些形容词表达了学生热爱祖国,痛恨卖国贼的思想感情。根据上述要点阅读介绍其他浮雕的段落。
3、本文是怎样运用移步换形法进行说明的?
分析:按照观察者位置移动的先后来记叙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写作方法,称为移步换形法,或步移法。《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写了作者的三次大的“步移”,以及与之相应的三次大的“换形”。第一次,“我”“未进入广场”,从远处描叙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和八个金色大字;第二次“我”“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描述了纪念碑的高大、坚固和洁白;第三次“我”“到了第二层平台”,描叙了大碑座上的十块汉白玉大浮雕。这第三次的大移步,又可以与四个小移步,即从“碑身东面”到“碑身的后面”,再到“碑身的西面”,最后到“碑身的正面”。作者依月光所及,顺着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先后描绘了这十块大浮雕,从而细致生动地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展现了人民英雄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以下三个基本点:
(1)必须有“步移”,即必须写出观察者的位置的移动。本文是按作者瞻仰纪念的活动顺序来写的。
(2)必须使“步”和“形”一致,即所写的都是当时站在那个位置上所看到的。
(3)必须顺述,即先看到的先写,后看到的后写,不能把先后顺序颠倒了。
2、理解难句含义
(1)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第一句话告诉全国人民: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建成了。“落成”一词表明这一工程已胜利结束,内含庄重、庆贺之意。第二句点明了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印象和当时的心情:“巍峨、雄伟、庄严”,既体现了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的印象,又概括了纪念碑的总体特征;“瞻仰……纪念碑”既提示了本文论述说明的主要内容,也与“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扣合,体现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2)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商店关门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
在语言运用上,用数词“成千上万”,动词“举着”“冲破”“前进”“加入”“勇往直前”等表现了“五卅运动”声势之浩大,突出了上海人民同仇敌忾反对帝国主义的顽强斗争精神。(举一反三:在说明北面最大的一幅浮雕时,连用了一系列动词,其作用是突出渡江战役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雄壮景象。)
4写作特点:
(1)恰当地安排说明的顺序。作者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兼顾其他顺序来组织材料。

(2)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介绍。开篇用六个字概括了纪念碑的总体特征,然后围绕这一总体特征,说明了有关局部的具体特征。

(3)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说明语言。
5.体验拓展
本文作者在说明纪念碑时用了方位顺序,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能不能请你来说明一个你的家乡的建筑物,让人看了顺序井然。

6.课后练习答案:
1。“三年以来”是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至1949年的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而“三十年以来”是指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至1949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时期,而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1840年,这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此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第一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三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的解放战争时期
3、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个做比较的说明方法,使人们对“4.24米”到底有多高有了一个具体的感觉。10层楼大家都是见到过的,天安门就在纪念碑的对面,大家都很熟悉,一比较就可以想见纪念碑确实很高,从而突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雄伟”。
二,请你联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说说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为什么会入选;想一想,课文开头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
明确:《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文报道了世界顶级建筑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的事迹。贝聿铭先生之所以成为世界杰出建筑师,就在于他的建筑设计能“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就在于他设计的“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协调的景色”。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园方案,之所以能够入选也在于此。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吸收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
课文开头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一是为了说明中山陵园为什么就建于此;二是为了说明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与钟山环境、地形的协调一致;三是为了衬托孙中山的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的天安门还高4.24米”。加上这两句后,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明确:加上的这两句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加上这两句以后使人们对“37.94米”到底有多高有了一个具体的感觉。10层楼大家都见到过的。天安门就在纪念碑的对面,大家都熟悉,一比较就可以想见纪念碑有多高了。

《巍巍中山陵》
一字音字形:
(二)形近的字:
嵯峨(cuóé)麓(lù)巉岩(chán) 灵柩(jiù) 
竣工(jùn)龟趺(fū) 陀(tuó)深邃(suì) 琉璃(liúlí)
门楣(méi) 参错(cēn) 穹隆(qióng)纤细(xiān)牌坊(fāng)镌刻(juān) 栩栩如生(xǔ)断垣颓壁(yuán)叱咤风云(chìzhà)
(一)字音:
二词语解释:峻峭:形容山高而陡。
嵯峨:山势高峻。
麓:山脚。
灵柩: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
竣工:工程完成。
趺:碑下的石座。
深邃:深。邃,深远。
津梁:渡口和桥梁。
参错:参差交错。
穹隆:指中间高起成拱形的模样。
奉安:称君父下葬,也称神主牌位的迁置。
纤细:非常细小。
工笔: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
泼墨: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蘸墨汁大片地洒在纸上或绢上,画出物体形象。
策:帮助,加强。
肃穆:严肃而恭敬。
牌坊:由两根或多根并排的柱子支撑,上面有檐的一种建筑物,外形像牌楼。
镌刻:雕刻。
栩栩如生:看起来像真的一样。栩栩,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很大。叱咤,发怒吆喝。
断垣颓壁:垣,墙;颓,断。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作者刘叙杰是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教育家刘敦桢之子,南京师范大学大学附中49届校友,东南大学大学教授,著名古建园林专家专家、建筑学家。
2写作背景:
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
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
四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二).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方位。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说明中山陵园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设计方案的择优和兴建简况。第2自然段说明中山陵园地理、人文环境的特点。第3自然段点明了中山陵墓定址的内部原因。第4自然段说明中山陵园最佳设计方案的评选认定、特色,以及陵园的修建过程。
第二部分(第5-11自然段),说明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依次介绍各部分的建筑特点,突出陵园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说明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中山陵园十分关注,介绍了中山陵的景象。
文章按照空间顺序,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有条不紊地展开说明。先说明中山陵园的地理环境,后说到陵园的总体设计,再说到陵墓。在说明陵墓时,又按照“入口——石阶——碑亭——祭堂——墓室”的顺序,即由外而内的顺序予以说明。这种空间顺序很自然地反映了事物本身的逻辑顺序,说得明白清楚,使读者面前清晰地浮现出“巍巍中山陵”的形象。
(三)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1)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联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

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注重和谐协调),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弘扬民族精神),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追求形神兼备)。

(2)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3)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2重点语句点拨:
“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这一处描写有何作用?
这一处写大平台上近观远眺,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用文学语言生动描写。在说明文中,运用文学语言生动描写的范例不多见,但并不是说明文不能使用文学语言。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服务的,是为了使读者“有所知”,而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感”。
4写作特点:
(1)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

(2)以空间为序有条不紊地加以说明。

(3)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5.体验拓展
五、假设你是一个导游,请你根据课文,写一段文字简要介绍一下中山陵,并说给别人听听,介绍时要尽量让你的“游客”对中山陵有个总体的了解(如位置、外形、设计者等)。(3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后练习答案:
1、明确:“钟灵俊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2、本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1、石牌坊2、墓道3、小屋4、陵门5、石阶6、碑亭7、石阶8、平台
9、祭堂10、墓室
作者是按空间顺序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地说明的。
3、吕彦直的钟形图案被选中的原因:1、构思反映了设计着立意是深刻与精妙;2、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3、追求形神兼备,很好的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的精神
4、略

凡尔赛宫
一、字音字形:
(一)字音
磅(páng)礴 精湛(zhàn)绿茵(yīn) 轶(yì)事
葱(cōng)笼 络(luò)绎不绝 雄浑(hún) 静谧(mì)
心旷神怡(yí) 镶(xiāng)嵌恬(tián)静 摒(bǐng)弃
挥洒淋漓(línlí)加冕(miǎn)参(cān)天粼(lín)粼(lín)
(二)辨别字形
驰(奔驰)堪(难堪)隅(负隅顽抗)敞(宽敞)怡(心旷神怡)
弛(松弛)湛(精湛)偶(偶然)敝(凋敝)贻(贻笑大方)
二、词语释义
[磅礴]:气势盛大
[摒弃]:舍弃
[雄浑]:雄壮浑厚
[栩栩]: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精湛]:精深
[挥洒淋漓]:形容运笔自然酣畅
[静谧]:安静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构思
[恬静]:安静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粼粼]:形容波光闪闪的样子
[轶事]:世人不大知道的事情
[异曲同工]:不同的做法收到相同的效果
[加冕]:君王即位时的仪式
[瞩目]:注目
[络绎不绝]:(人车马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吉祖英,当代作家,1978年10月13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本文。
(2)探寻背景
凡尔赛宫及庭院是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至路易十六的主要住处,也是当时法国的政治中心。它的布局和建筑风格是欧洲17、18世纪许多皇家宫殿和园林的典范。气势磅礴的凡尔赛宫位于法国首都巴黎西南部18公里的凡尔赛镇,是一座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古典主义皇家建筑群,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按法国人说法,没有参观过凡尔赛宫,就不算真正到过法国,可见凡尔赛宫在人们心中地位之高了。它于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凡尔赛宫原是一个小小的村落。16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在这一带的树林中建造了一座狩猎庄。路易十三死后,他的儿子路易十四决定把它建成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从1661年动工,集中了当时最著名的设计家、园林建筑师,施工人员最多时达到30000人,直到1689年才完全竣工。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和重建,凡尔赛宫已成为一座宏伟富丽的宫殿,它占地111万平方米,其中宫殿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广义的凡尔赛宫分为宫殿和园林两部分,宫殿指主要建筑凡尔赛宫,园林分为花园、小林园和大林园3部分。庞大恢宏的宫苑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中轴线两则分布着大小建筑、树林、草坪、花坛和雕塑。宫殿顶部摒弃了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而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庄而雄浑。中轴线上建有雕像、喷泉、草坪、花坛等。宫前广场有两个巨型喷水池,沿池伫立着100尊女神铜像。一条长1650米的运河引来塞纳河水,600多个喷头同时喷水,形成遮天盖地的水雾,在阳光下展现出壮观美丽的七色彩虹。
四、课文内容分析
(1)题目解说
到法国旅游的人。肯定不会错过去参观举世闻名的凡尔赛宫,参观此地的人数每年达200多万。课文题目“凡尔赛宫”,表明了本文说明对象是世界驰名的法国王宫——凡尔赛宫。
(2)结构分析
《凡尔赛宫》的题目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全文共7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凡尔赛宫的方位和艺术价值。在结构上,这句话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说明凡尔赛宫的建筑时间、建筑特色和艺术价值。
第2段先交代了凡尔赛宫的建筑时间。接着用确凿的数据说明其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园林面积。紧接着围绕“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的总体风貌说明其建筑特色。在介绍总体风貌时,说明顺序是:宫殿形状—宫顶—宫殿外壁。
第3段说明凡尔赛宫内部陈设和装潢的艺术魅力。作者列举了许多确凿的数字重点介绍了镜廊。
第4段介绍正宫前面的法兰西式大花园。第1句总述,后三句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分述,抓住其“风格独特”的总特征。
第5段插叙一段凡尔赛宫修建的历史轶事。介绍这段轶事,主要为了说明凡尔赛宫与富有盖府第的建筑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可以增强说明文的趣味性,提高说明文的可读性。这一段在结构上起着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部分(第6—7段),说明凡尔赛宫在昔日和今日的重要地位。
第6段说明其在历史上是全世界瞩目的政治中心。第7段说明其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
(3)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1)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无论是对凡尔赛宫的建筑本身,还是对其内部陈设和装潢,以及外部的大花园,课文都能抓住艺术价值高这一特征进行说明。与艺术价值无关的内容一律略去。这样对凡尔赛宫的说明从总体突出了重点。从局部来说,也同样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介绍凡尔赛宫的内部陈设和装潢艺术时,重点介绍了镜廊,让读者以斑窥豹。因为它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两位建造者赫赫有名,镜廊本身的构成有特色,镜廊天花板上的巨幅油画气势横溢,富有艺术价值。这种“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要学会使用。(2)课文第5段插入了凡尔赛宫修建的一段轶事,这段轶事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段轶事在文中有四个作用:①为了说明凡尔赛宫建筑风格与富盖府第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突出其富丽堂皇的特征。②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奢侈腐败及嫉妒心理。③在结构上起着过渡的作用,承接上文,又引起下文。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3)作者在说明凡尔赛宫内部陈设和装潢的艺术魅力时,为什么重点介绍廊境?其中列举了大量的数据说明,有什么作用?
重点介绍廊境,是因为其出自名家之手,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列举了许多确凿的数字,说明其长、宽、高……这些数字既使人感到真实可信,又可感受到凡尔赛宫气势宏大,极具艺术魅力。
(4)阅读文章,试从文中找出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是什么?
打比方(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说明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
列数字(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说明了凡尔赛宫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作描写(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阴中女神雕塑亭亭而立。):生动说明,增强文章的文学性。
2主题
本文说明了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突出地表现了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3写作特点
(1)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无论是对凡尔赛宫的建筑本身,还是其内部陈设和装潢,以及外部的大花园,课文都能抓住艺术价值高这一特征进行说明。与艺术价值无关的内容一律略去。这样对凡尔赛宫的说明从总体上突出了重点。从局部来说,也同样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介绍内部陈设和装潢时,重点介绍了镜廊,因为它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分类别和列数字,同时运用了记叙、描写的方法。
(2)插入历史轶事,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文章的第五段插入了凡尔赛宫修建的一段轶事。这段轶事在文中有四个作用:①为了说明凡尔赛宫建筑风格与富盖府第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突出其富丽堂皇的特征。②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奢侈腐败及嫉妒心理。③在结构上起着过渡的作用,承接上文,又引起下文。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3)说明准确而富有文学性。说明镜廊时列举了许多确凿的数字,说明凡尔赛宫在历史上是政治中心时,又列举了确凿的事实,这样使文章很有说服力。在说明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时,作者选用了描述语言和比喻手法。
4体验拓展延伸
请大家搜索一下自己喜欢的外国建筑的资料或图片(如悉尼歌剧院、美国自由女神像等),依此写一篇一百字的说明文。
(4)课后习题答案
1一是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室内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二是外围环境优美,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三是建筑历史悠久,有着许多动人的历史轶事。四是在历史上它曾是法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今日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
2作者在重点介绍镜廊时,列举了许多确凿的数字,说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长廊一面是“17扇”拱形窗,另一面是“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这些数字会使人感到气势宏大,眼花缭乱。
3很有必要。见“写作特点2”。
4略

短文两篇
一、字音字形:
西南隅(yú)费祎(yī)巃嵸(lóngzōng)巍峨(wēié)返憩(qì)于此
四闼(tà)坐窥(kuī)井邑(yì)非显者刺(cì)门钥(yào)槛(jiàn)
颓然碧窈(yǎo)绝壑(hè)深邃(suì)螺蛳(sī)啾唧(jiūjī)
二、词语释义
[隅]角落
[登仙]成仙
[憩]休息
[名]动词,命名
[耸构]矗立的楼宇,“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
[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
[巃蓯]高耸的样子
[河汉]银河
[翼]古代建筑的飞檐
[闼]门
[霞敞]高敞
[井邑]城乡
[形胜]山川胜迹
[最]最好的事物
[所园]所建筑的园林
[园]动词,建筑园子
[显者]指有名声有地位的人
[款]殷勤招待
[绝壑]陡峭的山沟
[蒙丛]覆盖,丛生
[啾唧]细小而碎杂的声音
[显]显扬,有名声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阎伯理,唐代人,生平不详。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于仕宦家庭。明朝灭亡后,他隐居山中,在国破家亡之际,回首二十年前的繁华靡丽生活,写成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书,抒发了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
(2)探寻背景
历史上人们将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于园是江苏扬州邗江瓜州镇上的一所私家园林,园林景色与一般的自然山水不同,它们在较为有限的空间中,以人工创造出一个可居可游可赏的生活空间环境,其本身也就是一件体现古典人文理想的艺术小品。张岱的《于园》,意境悠远,给人以宛若置身山林之感。
(3)特殊句式梳理
①遂以名楼。
 “遂以(之)名楼”,省略句,省略了宾语。
②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判断句,“……,……也”是判断的标志,这里还带有陈述的语气。
③有黄鹤楼者。
 “有……者”,固定句式,可译为“有……的人”或“有……的地方(处所)”
四、课文内容分析
1题目解说
《黄鹤楼》节选自《黄鹤楼记》,节选部分不足100字,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遗。全文紧紧围绕其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可分三层。《于园》也是一篇节选。
2结构分析
《黄鹤楼》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第二层(第3—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第三层(第9—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于园》有两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于园所在地及其主人,交代了自己得以游园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写游于园所见所感。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园中无他奇”至“以幽阴深邃奇”),写于园奇在磊石。这一层采用了总分的写法,园子的奇特之处在于“磊石”,而“磊石”之奇在于“实奇”、“空奇”、“幽阴深邃奇”。
第二层(从“再后一水阁”至“颓然碧窈”),写水阁和四周的景色及感受。
第三层(从“瓜洲诸园亭”至篇末),说明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闻名的原因。
3课文翻译及分析
黄鹤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隅:角落。
文章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图经》云:“费讳登仙,尝兰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费讳三国蜀汉大将军。登仙,成仙。驾:乘、骑。憩:休息。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代黄鹤。名,动词,命名。《神仙》之传: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广采群籍,记载了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述异》之志:即《述异志》.南朝梁任舫著,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了望楼:黄鹤楼虽然是—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任舫的《述异志》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巃蓯:高耸的样子。倚:靠着。河汉:银河。重檐:两层屋檐。翼:古代建筑的飞檐。闼:门。霞敞:高敞。井邑:城乡。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形胜:山川胜迹。最:最好的事物。
前六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蓯”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读后令人胸襟为之一爽。“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登黄鹤楼如临仙境.难怪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于园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于园在瓜州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是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筑的园林。
瓜州:镇名。步:水边停船之处。所园:所建筑的园林。园:动词,建筑园子。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这座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打开门锁开门迎客的。
显者:指有名声有地位的人。刺:名帖。这里做动词用,投名帖。钥:钥匙。
[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主人处处殷勤地招待我们。
款:殷勤招待。之:人称代词,我们。
这一段首先交代园子主人的身份为“富人”,这从侧面告诉我们,建这座园子耗资巨大:“非显者刺,门钥不得出”一句告诉人们,只有那些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这座园子,一般人则不能。这也从侧面强调这座园子不同寻常,主人不肯轻意示人。给人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文中交代了“携余往”的人的身份,这既照应了“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一句。又说明了这次游园机会的难得。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这座园子里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
奇:特殊的,罕见的。磊石:用各种各样的石块堆砌成假山。磊,垒,堆砌。
[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堂屋前面有用石块垒成的斜坡,斜坡高两丈,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这里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
植:栽种。缘:顺着,沿着。以:因为。
[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后面的厅堂临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特的山峰和极陡峭的沟壑,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莲花反而好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
临:临近。绝壑:陡峭的山沟,
[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卧房的栏杆外面,有—条山沟盘旋而下,好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
这一层采用了总分的写法,先总写一笔,指出园子的奇特之处在于“磊石”,“磊石”奇在哪里呢?一是“实奇”,这里用石块垒成两丈高的石坡,上植松,沿坡栽花草,密密匝匝,人不能够上去,不像一般假山,玲珑剔透,这里奇在“实”上。一是“空奇”,这里的“奇峰绝壑”堆砌在后面厅堂旁的大池塘里,池水在“奇峰绝壑”四周。人走在池塘底部,抬头仰望,一片空漾,水面的荷花如在空中,这种构思,别出心裁,假山四周是水,上面是天空,水面的荷花更衬托假山之空之奇。一是“幽阴深邃奇”,卧房栏杆外,有一盘旋而下的沟壑,形状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奇特在阴暗深远。
[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乌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
再向后,有一座水阁,长长的,形状像小船。这座阁子横跨在小河上,阁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盖丛生,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坐在阁子里,这里的境界给人舒坦、碧绿、幽深之感。
阁:我国古代的一种建筑物,供游息、远眺、供佛或藏书之用。阁的平面呈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等,一般四周设隔扇。艇子:小船。蒙丛:覆盖,丛生。啾唧:细小而碎杂的声音:颓然:柔顺的样子,文中是舒坦的意思。碧窈:碧绿幽远。
这一层写了状如小船的水阁、小河、灌木丛、啼鸣的禽鸟等景物,动静结合。这里空间有限,却有着十分幽远的意境,给人宛若置身山林的感觉。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诸:众,各。俱:都。以:凭借。显:显扬,有名声。憾:心感不满。
这里由于园说到了瓜洲众多的园林亭榭,这些园林亭榭跟于园一样,凭借巧夺天工的假山而闻名的,而假山是依据自然之山石而创作的。它“胎于石”,有了自然之山石为蓝图还不行,还要“磊石者”一双巧手才能使它成为现实。所以说“娠于磊石之手”。“磊石者”手再巧还不行,还要有主人的精心构思,主人精心构思了,假山就诞生了,就像孩子出生或男或女一样。这种假山或雄伟,或秀丽。这一层不仅写出假山建筑的全过程,还赞颂了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园林主人的高超的艺术陶思。
4主题
《黄鹤楼》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于园》着重介绍于园磊石之奇及其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写作者游园得自然之趣的感受,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5写作特点
《黄鹤楼》结构严谨,前后呼应。这篇短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为神仙而命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黄鹤楼因“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四闼霞敞”所以可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也正因为这楼高耸入云,云烟缭绕,所以它是“会集灵仙”的所在。正因为内容环环相扣,所以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
篇幅短小,内涵丰富,节选部分只有115字,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疑,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用这么短的篇幅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不失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好文章。
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多用对偶:这篇短文,句式整散结合。富于变化。文中多用四字句,杂以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和八字句,并不时地加上一些虚词,使语意疏密有致,流转自如,感情充沛,节奏鲜明。如文中一连用八个四字句,对黄鹤楼的形态刻画尽致,气势流畅,接着用了一个八字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赞叹的浯气,并用虚词“亦……也”来表示判断和陈述的语气,使文气得到了舒缓。最后又用了长长的中间略加停顿的感叹加反问的句式,把对黄鹤楼赞美之情推向了高潮。至此。文章戛然而止,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音袅袅,耐人回味,全文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总之,这篇短文极具文采,使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一样,因文而更有名,因文而更使之流传千古。
《于园》按照空间顺序极有层次地来写于园。文章按照由前而后门空间顺序来写,先写前堂的石坡,石坡上的果子松、牡丹、芍药,接着写后厅的池塘,池塘中的奇峰绝壑,再写卧房槛外盘旋而下的沟壑。最后写园后水阁、小河、灌木、禽鸟。这样一步步写来,层次井然。这篇园林小品,抓住于园山石和建筑的特征,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意境。写于园磊石之奇,前堂是石坡,上植松,沿坡植花草,不留空隙,突出了意境之“实”。后厅旁一泓池水,池中建假山,池面浮莲花,由下往上看,蓝天、碧水、红荷、奇峰.组合一种空灵的意境。而卧房后的沟壑,状如螺蛳,盘旋而下,意境幽阴深邃。园后水阁一带,幽与绿是基调,这里有小河、灌木丛、鸣禽,意境幽远,使人仿佛置身于深山茂林之中。这篇小品,清新空灵,兼雅趣与谐趣于一身。
本文的语言特色是雅语、俗语兼用,十分传神,极有表现力。如“四围灌木蒙丛”中的“蒙丛”一词,就写出灌木丛生覆盖地面的状态。又如“一壑旋下如螺蛳缠”这一通俗的比喻,很形象地写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特别是介绍假山建筑的过程.用怀胎、孕育、生孩子作比方,使用极其通俗的市并语言,但它极形象地写出建筑假山的几个步骤。
6体验拓展延伸
美文积累:由唐人阎伯理的美文《黄鹤楼》,我们领略了它仙境一般的美景,它无愧于三大名楼之一的称谓。名楼美景自然会引来文人墨客的歌咏和赞美。同学们还收集了哪些有关黄鹤楼的文章。例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作者在全文的结尾处也写到了瓜洲众多的园林亭榭。它们都和于园一样,是凭借巧夺天工的假山而闻名。原因在哪儿呢?
提示:三个方面的因素:来源于自然之石、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园林主人高超的艺术构思。从于园到扬州众多的园林,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精致奇巧,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7课后习题答案
(1)说说对黄鹤楼的总体印象,应突出黄鹤楼的巍峨,“神游”的感受应突出如临仙境这一点。说说对于园的总体印象,应着重介绍于园假山的奇特。“神游”的感受应突出使人有置身大自然的岩壑林泉之感。
(2)名:命名园:建筑园子款:殷勤招待缘:沿着
(3)于:1在2到以:1用2因为其:1代黄鹤楼2代水阁
(4)略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中国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车尔尼雪夫斯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于美感要求。”建筑艺术是造型艺术之一,即通过建筑的空间与实体(包括周围的自然环境)的对立统一,使建筑既具使用功能又达到人们审美要求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本单元,我们将一起欣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庄严;领略中山陵的巍巍气势,直观法国凡尔赛宫的金壁辉煌、豪华非凡;回首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各种建筑艺术风格的美,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单元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介绍古今中外名胜古迹的文学作品,了解这些有名建筑的特点,品味其文化内涵,体会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2.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找出说明顺序。
3.学习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
4.品味课文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
5.能细致地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征,用简单的说明文介绍你熟悉的某一建筑。
6.说话时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把话说得生动形象。
单元教学思路
本单元介绍了古今中外闻名于世的建筑,大多是说明文,大量说明性的文字会令学生头昏脑胀,兴趣大减。学生由于经历有限,基本不可能游历这些名胜,因此,让学生了解这些名胜的意义价值所在,学生也许会感兴趣,激发游历的兴趣。
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文体已被淡化。本单元虽说都是说明文,但我们大可不必从说明方法、说明对象、说明顺序方面做大量烦琐的分析。而是要抓住每课语言的特点,进行学习。当然,淡化文体,并不是说我们不再需要关注说明文相关的语言知识。
单元教材分析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这篇说明文按空间顺序向我们介绍了纪念碑的位置,有条不紊,层次分明;题字和碑文,突出了纪念碑的意义;碑身造型,展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民族风格;十幅浮雕,向我们介绍了我国一百多年来重大的历史事件,歌颂了先烈们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光辉业绩,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文章既介绍纪念碑的所在位置以及它在结构、造型等方面的特点,又介绍它兴建经过以及作者在瞻仰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感受;既说明这座建筑物的总体特征,又介绍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特征。在表达上作者以说明为主,有机插入记叙、议论、描写,语言富于变化。
《巍巍中山陵》
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色,表达了它巍巍的气势以及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凡尔赛宫》
本文说明了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突出地表现了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文中插入历史轶事,颇有趣味性。语言准确而富有文学性。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法国凡尔赛宫的历史,以及它宏伟壮观的外部布局和金壁辉煌的内部陈设,那神奇别致的镜廊、优美恬静的法兰西式大花园,都让人赞叹不已,让我们领略到了这座驰名世界的宫殿的丰姿,也欣赏了外国建筑的独特风情。
《短文两篇》
《黄鹤楼》介绍了楼的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闻,突现了这座名楼的地位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本文篇幅短小,内涵丰富。
《于园》着重介绍了于园磊石之奇以及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写作者游园得自然之趣的感受,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这篇小品清新空灵,兼雅趣与谐趣于一身。
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2课时
《巍巍中山陵》2课时
《凡尔赛宫》1课时
《短文两篇》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单元小结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整体感知本单元介绍的几处建筑,确立自己本单元的单元研究活动专题。
第一块:导入单元学习,初步了解建筑的概念及其与艺术的关系。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导入:什么是建筑?
揭示:凡用砖石、金属、木材、混凝土、玻璃等各种材料建造的宫殿、楼阁、亭台、寺庙、塔院、会堂、旅馆、商店、剧场、车站、工厂、住宅、桥梁、陵墓等立体物,均属“建筑”。
本单元我们将研究建筑这一种艺术形式。各抒己见
2多媒体展示古今中外世界闻名的建筑物的图片。
任务:请同学们说说你认识的有名建筑并说说哪一个(包括多媒体展示的建筑物)最能打动你?为什么?学生欣赏各建筑物的图片
说说你认识的有名建筑
组织语言
说说欣赏理由
3评价引导:艺术指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的概括而创作的作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造型、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建筑艺术是造型艺术之一,这些建筑有的秀美,有的雄伟,有的现代,有的古典,有的庄严肃穆,有的奇妙玲珑。这些艺术品感染着我们,打动着我们的心灵。正如单元导读所说:“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听讲
第二块、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确立自己单元研究活动专题。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导入:本单元我们将接触形形色色的建筑,如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的中山陵、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等等。请你浏览一下本单元课文指出你感兴趣的建筑物,说说你感兴趣的建筑类型?学生浏览课文
思考、回答

2布置任务:找3—5个和你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大家一起读读你们感兴趣的课文,找出你们最想了解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作为你们本单元的专题。学生自由分组。
读课文,发现问题。
记录。
3组织交流交流各组的专题

第二课时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2.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课前学习: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等收集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所展示的历史事件的内容(任选一件),并把它整理成一个小故事。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初步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历史地位。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导入:多媒体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它的认识。
引导
点评观看
回忆
发言
学生也许会说:在新闻联播中,在外国使节访华新闻中,或直接看见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在这种重大的情况下出现,体现了它的政治地位、历史地位。
2布置任务:通读全文,从落成时间、位置环境、规模、高度、质地、艺术价值、意义方面概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学生阅读思考,按要求概括。
3教师评价学生交流
第二块:英雄的故事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十幅浮雕中的历史故事。
讲述要求:(1)要交代清记叙六要素和这个历史故事的意义。(2)口齿清楚,语言顺畅、生动。
评价要求:口齿清楚,事件交代清楚,语言生动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讲故事
其他同学倾听
2组织评价学生根据要求评价。
3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10幅浮雕分分类;研究课文,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由此说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学生思考后讨论
4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
第三块:探究活动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碑文中“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烈士们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能做些什么?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
2组织交流学生交流回答
3如果要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增加建国以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人民英雄的浮雕,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为什么?并请你描述一下浮雕的内容。(范例指导)思考,自由发言。
4教师组织交流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
1.设计一幅建国以来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牺牲的某一个或一群英雄的浮雕。
2.根据已学过的说明文知识找出课文中的说明顺序。
3.给你欣赏的说明语言作批注。

第三课时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重点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2.体会本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课堂学习:
第一块: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我们面前来?
(阅读2至5节,找出表明作者行踪的关键词语回答。)阅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
3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对照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教学挂图,根据课文的描述,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作者的写作顺序。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
4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发言
5小结:本文说明的顺序是:
一、从远到近的空间顺序(2-5节)
二、从东到南到西再到北的空间顺序与从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相结合(6-10节)听讲记录
第二块:体会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具体表现:
1、大量说明性的语言
2、不少记叙性、描写性的语言
3、一些议论性的语言
围绕以上三点各找两处加以体会学生认真读课文,围绕以上三点各找两处加以体会;
学习小组内交流,有不同意见的大家讨论;
2教师组织评价全班交流
第三块:写作练习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画出本校结构图,模仿本文的行文顺序,运用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写一篇说明文。学生写作
2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1.继续完成并修改课堂上的作文。
2.到网上去搜索更多有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资料,小组交流,把收集的资料了出一期板报。
3.收集为国捐躯的常州烈士的事迹,讲给家人或同学听。

第四课时巍巍中山陵(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2.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3.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课前学习:利用网络或查找资料了解孙中山的事迹及思想。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导入: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呢?(每至此日,人们会准备一些花圈和纸钱等去坟上祭拜祖先和已逝的亲人,因此这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清明节的情景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是唯一一个充满哀思的节日,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节日。今天恰巧是清明,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日子特有的沉重心情来悼念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亲人,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但是他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因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曾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建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说到这里,你们肯定猜出知道他是谁了吧?(孙中山)对,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他死后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回答
畅谈孙中山
各抒己见
2多媒体展示陵墓及周围环境
出示课题、作者
第二块:整体感知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谈谈中山陵的设计是抓住什么特征来写的?这种特征与孙中山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何联系?学生阅读思考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讨论
3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学生思考
4教师评价学生交流
第三块:深入探究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请你联系《展现华夏文化魅力》一课,说说吕彦知设计的钟形图案为什么会入选;想一想,课文开头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学生阅读思考
2教师巡视指导小组讨论
3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讨论

第五课时巍巍中山陵(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2.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中山陵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山陵。
课堂学习:
第一块: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填写探究练习二中的示意图,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阅读,思考,填表。
2组织交流、评价讨论、交流。
3假如让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学生根据课文,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解说词,四人小组交流,选出代表。
4组织评价学生解说
5说说在作者指引下,参观完中山陵,你产生了哪些感觉?为什么?思考交流
第二块: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本文虽然是一篇介绍中山陵的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优美,请你找出这样的句子,朗读它,并在句子旁写好批注。学生朗读、写批注
2教师点评全班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自选超市:
1“我心目中的”设计比赛。勾画出自己设计的某建筑的草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
2瞻仰完中山陵,请你说一段话,或者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表达你对中山先生的景仰。学生设计,准备进行描述
2组织评比自评、互评。
课后学习:继续完善“我心目中的 ”设计草图。
(王婷娜)
第六课时 凡尔赛宫(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2.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3.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搜集有关法国巴黎名胜古迹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昨天布置大家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了解法国巴黎的名胜古迹,欣赏外国建筑的风情,大家查到了什么?(巴黎圣母院、凯旋门、艾菲尔铁塔、凡尔赛宫等)法国巴黎的名胜古迹很多,今天我们选择其中的凡尔赛宫去游览一下。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出示幻灯片)
摒弃镶嵌淋漓静谧恬静
心旷神怡波光粼粼参天婷婷 轶事 加冕
学生活动:个别学生朗读并解释,如果有读得不正确或解释的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三、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教师活动:
我们已经掌握了本文中重要的字词,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凡尔赛宫,真真切切地感受它的美。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2.介绍建筑物一般以空间变换为序,本文在介绍凡尔赛宫时是按什么具体顺序说明的?
学生活动:
学生自读并思考,同桌交流后全班讨论
明确:1.一是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室内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镜廊名胜、驰名世界。二是外围环境优美,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三是建筑历史悠久,有着许多动人的历史轶事。四是在历史上它曾是法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今日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
2.全文第一段总说凡尔赛宫的方位和艺术价值,总领全文;第2至5段具体说明凡尔赛宫的建筑时间、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第6至7段说明凡尔赛宫在昔日和今日的重要地位,这两部分是分说;在介绍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时,又是以空间为序,由外而内的具体说明。
四、争做讲解员
教师活动:
跟随着作家的笔迹,我们欣赏了凡尔赛宫的美,但是还有很多人像我们一样不能一睹凡尔赛宫的风采,大饱眼福。今天就请同学们当一回凡尔赛宫的讲解员,把这座美不胜收的宫殿介绍给大家。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或者最喜欢的一处景点做具体介绍。要求:可以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图片,可适当加入自己的感受、看法。
学生活动:
1.学生口头完成后四人学习小组交流修改,推荐出一名代表
2.选出2至3个小组进行全班交流,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口齿是否清楚;仪态是否自然;语言是否优美;
五、比较分析,赏析语言
教师活动:
凡尔赛宫的艺术魅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要归功于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精巧的构思。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比较分析,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1.有人说,第5段插入了凡尔赛宫修建的一段轶事没有必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2.阅读下面语段,和文中第4小节作个比较,你认为哪一段文字更吸引人,为什么?
正宫前面是宫殿园林中的大花园。花园东西宽约200m,南北长约1000m。中心有一对大水池。南半部是规则的绣花形花坛,最南部地坪下降约5m,是一处桔园。有对称的水池和盆栽大树。北半部有绣花形花坛和树林,最北端是面积2万平米的大水池和海神喷泉。向西一条宽大的人工河,在中点还有一条横向的人工河,两条人工河十字相交,如同十字架。河边全是高大的乔木林,树木郁郁葱葱。
学生活动:
1.学生分析比较,做笔记
2.全班交流。
3.老师总结:说明文的语言,在准确简明的同时,可以选用描述性语言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介绍事物的特征,使说明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还可以引用相关的历史轶事,增强说明语言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六、现学现用
教师活动: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领会了说明语言的要求,下面就请同学们现学现用,进行说明文的写作练习。大家知道,清潭中学被誉为“公园学校”,平时也经常有很多的专家和老师到我们学校来参观学习,作为学校的小主人,该怎样向这些专家和老师来介绍我们的学校呢?老师拍摄了学校富有特色的几处景点,请你选择喜欢的一处进行介绍。介绍时,别忘了运用刚才我们探究到的“法宝”,字数:150——200字。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书写。
2.选择2至3位学生朗读所写的内容。
3.组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标准:内容是否符合事实;语言是否通顺;是否运用本文语言的特点。
七、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活动:自由表述,可以是文章内容上的、写作方法上的、学习能力上的……
八、课后作业:
请参观你喜欢的常州的一处名胜古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要求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的进行说明。
 (莫英)
《短文两篇》教案(两课时)
第七课时 《黄鹤楼》(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欣赏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3.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黄鹤楼的诗文
3.熟读课文,能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教师活动:
历史上,人们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岳阳楼因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知。有关黄鹤楼的诗文又有哪些?
2.学生活动:
交流搜集的黄鹤楼的诗文,如:
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教师活动:
刚才同学们交流的大多是古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唐人阎伯理写的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二、检查预习:
1.教师活动:
正音:(幻灯片打出)
隅、韦、憩、茏宗、邑、闼、窥、
2.学生活动:
个别学生朗读,如有不正确的,其他同学更正。
3.教师活动:
检查完了字音,下面请同学来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的停顿。
4.学生活动:
指名个别读后,其他同学点评,再集体读。
三、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教师活动: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如有不能理解的,做好圈点勾画。
2.学生活动:
(1)按要求自学,批注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全班交流解答。
(3)全班交流疑问,教师点拨;重点学习文言虚词“于”“以”“其”等及文言实词“名”等。
(4)翻译课文,教师点拨纠正。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教师活动:
通过刚才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依次介绍了黄鹤楼的哪些内容?
(2)本文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
(3)找出描写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特点的词语,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本文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2.学生活动:
自由精读课文,思考并批注
全班交流,明确:
(1)第一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第2—3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第4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2)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3)外观:“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建筑结构:“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4)侧面写出了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五、赏析品味,体会语言的优美:
1.教师活动:
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和同桌交流。
2.学生活动:
完成规定任务,并进行全班交流。
六、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课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特点,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七、课后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莫英)
第八课时 《于园》(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精致奇巧和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教学重点: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2.熟读课文,能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3.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古代著名的园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教师活动:
中国的园林建筑闻名于世,我们的老祖宗们用他们高超的设计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致奇巧的园林,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出一些你知道的中国古代园林的名称。
2.学生活动:
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3.教师活动:
于园,想必你们还未听说,它是富人于五建造的一座私家园林,建于明万历年间,在当时非常著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品赏这座中国古典园林的绝妙景致。
二、检查预习:
1.教师活动:
正音:(幻灯片打出)
钥 葆 壑 槛 邃 啾唧 窈
2.学生活动:
个别学生朗读,如有不正确的,其他同学更正。
3.教师活动:
检查完了字音,下面请同学来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的停顿。
4.学生活动:
指名个别读后,其他同学点评,再集体读。
三、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教师活动: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如有不能理解的,做好圈点勾画。
2.学生活动:
(1)按要求自学,批注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全班交流解答。
(3)全班交流疑问,教师点拨;重点学习文言虚词“于”“以”“其”等及文言实词“圆”“款”、“缘”等
(4)翻译课文,教师点拨纠正。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教师活动:
据我了解,私家花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它们大都模仿自然,推崇山水野趣,叠石掇山,楼阁重复,具有山水画意。下面,让我们重点学习第二节,看看于园究竟奇在何处?
请同学们自读第二节,思考以下问题:
(1)用文中的话说说于园奇在哪里?课文又是从哪几处来具体描绘的呢?它们各自奇在何处?
(2)作者介绍于园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请找出标志性的词语。
(3)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师生活动:
自读思考,并做批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纠正,明确:
(1)“园中无它奇,奇在磊石。”、课文依次描写了前堂、后厅、卧房槛外的磊石,它们分别奇在“实”“空”“幽阴深邃”。
(2)空间顺序,标志性词语有“前”、“后”“外”“再后”
(3)赞颂了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建造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3.教师活动:
作者除了介绍磊石之奇外,还写了哪一处景致?你喜欢吗?为什么?
“再后一水阁”,它让人产生一种怎样的意境?
4.学生活动:
各抒己见。
五、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于园的奇特之处,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并且学会了按照空间顺序有层次的来介绍园林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
2.你最欣赏于园中的哪一处景致,把你欣赏的理由和对景致的描述说给同学或家长听。
 (莫英)

第九课时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理解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学习、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学习:搜集你认为写得好的写景状物文章
课堂学习:
第一块 朗读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布置任务:四人小组内每人负责一篇文章,把这篇文章读给其他同学听。
找出文章中好的词句个人准备
朗读
分析好词好句
2布置任务:分析比较这些文章成功在什么地方。
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小组讨论
组长作好记录
3教师组织评价全班交流
第二块 拓展阅读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同学们课前已经搜集了许多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现在请你们再读一下这些文章。看看这些文章是有刚才我们分析的成功之处。学生重读自己准备的文章,思考
2你认为一篇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还应具有哪些特点?学生思考
3组织评价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
反复诵读《文笔精华(二)》,力求熟读成诵。

第十课时 写作(三课时)
好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仔细地观察,观察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用心去发现事物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表现事物的特点。因此,本单元作文训练的方向是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同时,要求学生运用生动准确,富于变化的语言去表达事物的特点。
第十课时: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组织自读《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学生自读文章,作好圈点勾画
2组织交流交流所得
3组织交流回忆本单元所学的关于写景状物文章的特点
4布置任务:口头作文(书上第二题)思考组织语言
5组织交流交流
第十一课时: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明确作文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
2组织学生自改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自改作文,也可请他人帮忙修改
第十二课时: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第十三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学会形象生动的描述事物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自学《话须形象才动人》
布置:文中的两段话为什么生动?阅读
2评价思考回答
3提供某物或某景的视频学生仔细看视频
4组织评价学生尝试生动地介绍它

第十四课时 单元专题交流
学习目标:介绍各组的活动过程、交流各组的活动成果、谈谈活动的体验与收获,在专题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评价。
专题活动:四人小组选择常州本地一处景物,查找有关资料,运用本单元学过的写景方法,抓住景物特点,拟出要点,加进自己的语句,或做精彩解说,或展示特长等等介绍该景点,小组内可以派出“首席发言人”、“魅力形象大使”等,推荐形式不限,目的是极力推荐自己介绍的景点.每一个候选景点需提供以下内容,包括:
景点魅力口号及概况描述
准确精炼地概括景点魅力所在
概况描述不少于50字
景点魅力图片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