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高中新中国的成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8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内容标准]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学习要求]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3.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4.感受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雄心抱负
5.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6.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7.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
8.列举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9.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0.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整体感知]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著名政治人物,他们的丰功伟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专题分别介绍三位杰出的政治家,内容包括三部分:1、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2、唐太宗东征西讨定伟业,开贞观之治,为盛世伟业奠定基础。3、康熙帝抗沙俄、内平叛,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康乾盛世”奠基人。
[知识清单]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
(一)、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1、背景(1)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泰国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2)在兼并战争中,泰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诸侯国;
(3)秦王嬴政广招贤士,重用人才,策略灵活得当;
秦王任用贤能的李斯、尉缭等客卿,重用王翦父子等著名将领,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他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重金收买六国大臣,离间君臣关系与军队的进攻结合起来。
2、过程公元前230年攻占韩国,韩国成为六国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
公元前228年,用离间计灭赵;
公元前226年燕国刺杀秦王失败,秦军攻占燕都;
公元前225年秦军水灌魏国,魏王投降;
公元前223年秦将蒙恬、王翦强攻楚国,灭楚;
公元前221年灭六国中最后一国——齐国。
3、意义:适应人民的要求,实现了国家统一,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二)、确立中央集权
1、背景(1)一统寰宇的强大帝国的形成;
(2)秦原来的一套政治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2、措施(1)建立皇帝制度: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尊号,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2)建立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协助丞相处理政事。三者分权独立,又相互制约,大权最终集中于皇帝手中。
“九卿”是听命于皇帝的九个主管具体事务的官职。
(3)建立地方行政体系——郡县制
全国分成36郡,由中央直接管辖。郡设郡守——最高行政长官、郡尉——掌管军务、监御史——掌管监察,三者相互牵制和监督,中央政府权力更加集中。郡下设县,设县令——行政长官、县丞——掌管司法和税收、县尉——主管军事和治安。县下有乡、亭、里等基层行政单位。
3、影响
(1)“三公”、“九卿”、各级地方官的任免权都掌握在皇帝手中,他们职责分工,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2)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金字塔式统治体系,一个空前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3)秦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沿袭了这种中央集权制度。
(三)、大一统政策的实施
1、统一文字
原因:战国时各国文字形体不同,统一后经济文化沟通和交流很不方便。
措施:秦始皇令李斯创小篆,通令全国各地使用;不久隶书出现,后来发展成楷书。
意义:推进了各地文化交流,对全国人民共同心理和共同文化的形成,具有深远意义。
2、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原因:战国时各国的货币、度量衡以及车轨都不统一,阻碍了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措施:①废除他国货币,改用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称为“下币”,以黄金为“上币”;②把秦国的度(尺寸)、量(升斗)和衡(秤)的标准推行到全国;
③规定车轨一律六尺宽,以便车辆可以在全国各地顺利通行。
意义:①方便了各地的贸易往来和国家财政税收;②车辆可以在全国顺利通行。
3、大力发展交通事业
目的:巩固统治
措施:①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②水路方面,疏浚鸿沟作为水路交通的主要路线;
③命令监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
4、南征北战
多次对匈奴和南越战争,巩固了北方和西南边防;
连接秦、赵、燕三国长城,形成万里长城,有效阻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四)、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1、功绩
(1)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3)采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
2、过失(1)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2)迷信法家,轻罪重刑,制定了严酷的刑法;
(3)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超过了当时人们所能忍受的极限。
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惟我独尊、专制暴虐的暴君,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
1、概念:唐太宗统治的贞观时代(627——649)是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的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史称“贞观之治”。
2、出现原因:
(1)唐太宗虚怀纳谏,知人善任,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能克制个人生活欲望;(2)统治者认识到农民战争的威力,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3)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4)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5)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为唐代奠定了基础。
3、表现:唐太宗善于用贤纳谏,轻徭薄赋,民族团结,对外开放,期间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艺术日趋繁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盛局面。
(二)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使唐朝出现了封建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的“贞观之治”局面,为唐朝开元盛世及其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
(2)其纳谏、用贤之风为后世称道。
(3)唐太宗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三、“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
(一)少年天子
1661年8岁的爱新觉罗玄烨即位,年号康熙。由于年幼,由四位辅政大臣主持政务,即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鏊拜,其中鏊拜逐渐专权跋扈。1669年康熙智擒鏊拜,剪除鏊拜集团,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1、平定三藩
三藩: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其中,吴三桂镇守云南、贵州,地盘最大,兵力最众,势力最大,尚可喜镇守广东,耿精忠镇守福建。三藩势力膨胀,严重影响全国军政的统一和清王朝的安危。
平定过程:(1)康熙十二年清廷撤藩,吴三桂公开反叛。(2)康熙先派八旗精锐部队南下荆州,与吴军对峙;又加强南昌防御,切断吴军与耿军的会合之路,再派图海率八旗家奴军队平定察哈尔、陕西叛乱,稳定西北局势。(3)康熙十五年,尚可喜之子叛附吴三桂,终成三藩之乱。清军击败耿精忠,重兵迫使尚可喜归降,吴三桂陷于孤立状态。(4)康熙二十年(1681)十一月,清军攻入昆明,最终平定了叛乱。
作用: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清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随之加强。
2、统一台湾
收复台湾:明清之际荷兰侵入台湾。1661年郑成功光复台湾。此后郑经同清廷对峙。
统一台湾:(1)康熙采取攻抚兼施的方针。(2)康熙二十年(1681),派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令姚启圣负责粮饷物资等后勤供应。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琅从福建铜山出发,经过7天攻下澎湖岛,郑克塽奉表投诚。
设台湾府:康熙决定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
作用: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使闽粤江浙沿海连成一片,巩固了东南海上防线,从此,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
3、抗击沙俄
沙俄侵略东北:16世纪中叶,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筹划自卫还击:(1)康熙两次亲赴塞外,巡视东北,观察边防;(2)带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随行,垂询欧洲情况;(3)派彭春、郎谈去雅克萨侦察地形,了解民情。
雅克萨之战:(1)康熙二十四年(1685)正式出兵,五月俄军投降,清军拆城堡,释放拖尔布津。(2)次年,拖尔布津再次窃据雅克萨,康熙立即派兵重创守敌。
《尼布楚条约》签订:1689年平等签署。这是中俄双方签订的一个平等条约。它为边境人民赢得了一个长期相对安宁的环境,更从法律和国际条约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都属中国领土。
4、三征噶尔丹
清初蒙古分裂:分裂为三部分,即漠南、漠北和漠西蒙古,在内斗中噶尔丹成了准噶尔汗,凭借武力占据天山南麓。
平叛噶尔丹:1690年噶尔丹兴兵作乱,康熙督师亲征,大败叛军。通过多伦会盟,将喀尔喀蒙古分编为34个旗,实行统一管辖的盟旗制度。1696、1697年康熙又两次亲率大军征讨噶尔丹余部,噶尔丹服毒自尽。
作用:清政府控制了漠北蒙古,进而控制了天山南北。
5、其它功绩
治理黄河水患、六次南巡、视察河工、改革赋制、减免赋税、厉行节俭、重视文教、进用文士组织编成《康熙字典》。
(三)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康熙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重点突破]
1、秦朝时为什么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你如何评价其历史作用?
原因:理论上来源于法家思想;经济根源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分散的自然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秦朝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战国时各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奠定了实践基础;秦始皇也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作用:①易形成暴政和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总之,在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占据主要地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中国向近代化社会前进的步伐。
2、历史上出现“治世”的一般性原因。如何看待“治世”?
(1)原因:①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唐朝实行均田制)②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剥削,部分地调整政策,利于农业生产;(如汉高祖刘邦)③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前提)④统治者勤政廉政,善用人才,居安思危,政策有连续性;⑤民族团结,对外交流频繁;⑥科技进步的推动力;⑦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2)看待:“治世”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治世”下并不排除阶级压迫和剥削,甚至还存在某些局部矛盾激化的现象。“治世”是相对的,社会基本矛盾依旧,农民地位依旧,这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它实质是统治阶级为维护长治久安而对农民的某些妥协和对地主利益的一定遏制。即使是“治世”的明君,也有贪暴、专制、荒淫的特征。在封建统治下,“治世”不会长久。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熙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1)通过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叛噶尔丹,抗击沙俄入侵,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捍卫了国家主权,缔造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一代帝王。
(2)康熙帝作为封建社会的君主,继续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对外闭关锁国,维护落后的封建制度。在西方国家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工业文明社会时,中国还在封建社会徘徊,他的统治使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大潮中落伍,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秦国完成统一是在
A、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359年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356年
2、秦朝中央机构中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
①处理全国军务②协助丞相处理政事③负责监察百官④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秦统一后的货币是
A、圆形方孔钱 B、蚁鼻钱 C、铲形钱 D、刀形钱
4、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和焚书坑儒是采纳
A、韩非的建议 B、蒙恬的建议C、李斯的建议 D、商鞅的建议
5、下列关于秦统一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A、战国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B、人民厌恶长期战争,渴望和平,统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创造了条件
D、秦始皇灭六国,建秦朝,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
6、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
①郡县的主要官员由皇帝批准任免②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③郡县的主要官吏各有分工、互相牵制④加强对各级官吏的考查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焚书坑儒”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秦始皇个性暴虐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
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8、下列说法不符合唐太宗的是
A、善于纳谏B、重用贤能C、轻徭薄赋D、唐由盛转衰
9、导致“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主要的政治条件是
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B、人口大量增加C、阶级矛盾缓和D、国家政权巩固
10、唐太宗开放的民族政策主要表现在
①虽然打败了东突厥,但封其首领为大将军,妥善安置其部将和民众②与吐蕃和亲③打败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④善于用人和纳谏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1、唐太宗具有很强的自我批判精神,表现在
①以魏征为镜,借以观身②用“君舟民水”的语言提醒自己③时常记住自己的过失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①②③
12、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上述引文表明他轻徭薄赋的根本目的是
A、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B、维护唐朝的封建统治
C、解决百姓的温饱D、使社会经济尽快恢复
13、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14、清朝前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A、西方殖民者联合挑起民族矛盾并支持分裂叛乱活动
B、中央开始设置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C、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来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
D、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相结合
15、中俄《尼布楚条约》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中俄双方同意停战B、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C、中俄两国西北部边界问题D、蒙古的归属问题
16、鸦片战争前我国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A、封建统治者积极组织反对侵略,同时国力与西方差距不大
B、我国处于封建社会繁荣时期C、西方军事力量不如我国强大
D、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7、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谈判的立场是
A、平等协商B、互不相让C、互相指责D、你争我夺
18、康熙帝能收复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客观条件是
A、康熙帝立场坚定,用人得当,决策正确B、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乱,政局稳定
C、台湾郑氏集团的腐朽统治和分裂祖国的活动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D、康熙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发达
19、康熙帝与蒙古贵族噶尔丹的战争,我们持肯定态度,主要是因为
A、是掌握中央政权的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
B、有利于维护内地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C、是反对少数民族进攻的自卫战争D、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0、“康乾盛世”等封建盛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B、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
C、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D、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但秦朝却“二世而亡”。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以上两则材料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1)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

(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⑵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⑶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三、问答题
23、怎样评价秦始皇。
24、康熙初年,面临哪些内部与外部的“民族”问题?评述清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所起的历史作用。

第一专题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345678910
ABACABDDDD
11121314151617181920
DBCDBAACDD
解析2、本题主要考查对秦朝所设中央官职职权的再认再现能力。回答本题可根据自己对主干历史知识的记忆,采用排除法。秦朝中央设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权分别是: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协助丞相处理政事。由此排除①④。正确答案选B
20、本题属于因果关系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题中有“根本”二字的要注意两点①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②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本题问的是封建盛世出现的根本原因,A、C二项是具体原因,B是表现。正确答案应选D项。
二、材料解析题
21.、(1)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材料二认为秦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说明:写出暴政具体表现即可);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2)没有关系。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但王朝的衰亡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说明:意思相近者亦可)
解析:(1)问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之后,即可作答。(2)问考查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不能认为郡县制导致了秦的灭亡,要全面而正确地分析王朝兴衰的原因,找出规律。

22、(1)有。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3)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三、问答题
23、、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迷信法家,轻罪重刑,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超过了当时人们所能忍受的极限;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惟我独尊、专制暴虐的暴君。
24、(1)内部:①平定三藩之乱,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使闽粤江浙沿海连成一片,以此来强固东南海上防务。从此,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进一步加强。③平叛噶尔丹,清政府从此控制了漠北蒙古,进而控制了天山南北。(2)外部: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中俄又方在平等谈判基础上签订的一个平等到条约。它为边境人民赢得了一个长期的相对安宁的环境,更从法律和国际条约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都属中国领土。
解析:本题考查康熙时期面临的内部分裂和外部沙俄入侵的史实,第一问要求在熟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概括;第二问要求对解决问题的各项措施所起的积极作用逐条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相关推荐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

[课程标准]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单元综述]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一)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

目的A、武王建立周,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B、周公东征,为了稳定东方,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再次分封。

内容A、分封的内容与对象: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参见教材P5图表)B、诸侯的义务与权利: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

作用加强了西周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政权。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瓦解原因:A、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

2、宗法制

含义: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目的: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小宗:次子、庶子的后裔。大宗率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作用:形成了森严的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难点突破: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什么?

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①皇帝制度: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高无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

②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太尉:负责全国的军务地位与丞相一样,但秦朝没设,秦始皇自掌。

③地方制度:郡县制: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重难突破]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

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清)

朝代

中央政治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

西汉

外朝(三公九卿)——执行机构

(汉武帝)

中朝——决策机构

汉初

郡国二制并行,后封国名存实亡

汉武帝

全国分为13州,州做为监察区

东汉

尚书台——中枢机构

(光武帝)

郡县两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东汉末年)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隋初

州县两级

唐太宗

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

唐肃宗

道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道、州、县

北宋

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

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

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成“路”,在州县之上路、州、县

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中书省)省的最早长官平章政事。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朝代

中央

地方

明太祖

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创立内阁

废行省,设三司

明成祖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明宣宗

票拟权

康熙

设南书房

雍正

设军机处

3、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4、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甚至废除相权,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作用:(1)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

(2)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科技文化的繁荣。

(3)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融合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消极作用:明清以后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还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复习


1、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这样,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2、自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2)消极作用:①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民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而存在;以明清时期为界,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了上风。


一、选择题:
1.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在诸神中祖先神最为尊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商朝社会弥漫着神秘色彩②对后世形成的宗法制有一定的影响
③祭祖现象可能已经存在④王权只有依附于神权才能使统治稳固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选C。主要考查商朝政治的特点。本题可用排除法,④说法有些绝对化,可排除。因为稳固统治可以有多种手段,依附神权只是其中之一,并非“只有依附于神权才能使统治稳固”。
2.(2010安徽省巢湖市高三模拟)2010年初山东淄博陈庄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丰般作文祖甲齐公
尊彝”铭文(图2)。(“丰”:国名,“般”:人名,“作”:制作,“文祖甲”:对先辈的尊称,“尊彝”:泛指祭祀的礼器。)这件青铜器及铭文可用于研究
①西周分封制②当时的冶铸业
③秦朝郡县制④隶书的特点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选A。本题可用排除法作答。题中铭文书写方式非隶书,可排除④;由“丰”国的存在,可知当时分封制依然存在,故③错误。
3.《三字经》中所说“周辙东,王纲堕。”透视出的深层政治信息是
A.统治中心实现转移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
C.君主权威发生动摇D.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
:选B。“周辙东,王纲堕”指的是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后,王室威望低落,纲纪和政治地位每况愈下。诸侯们各自为王,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干戈相向,天下从此变得纷乱不堪。
所以反映出:当时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
4.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
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
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
:选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秩序其原因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的结果。符合这一原理的只有B.
5.《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
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选C。“鼎”作为一种礼器在西周时期是王位和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意在向周王室发出挑战,企图夺取王位,反映了这一时期分封制受到破坏,王权衰微。
6.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以王位世袭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B.以禅让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C.以分封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D.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选D。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是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里,分封制是表。
7.读右图,公元前221年,我国政治文明历程出现拐点,有关说明错误的是
A.从分裂割据到实现统一
B.从分封制发展为郡县制
C.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D.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秦朝疆域图
:选D。公元前221年嬴政并吞六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确立了以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央集权制度。D项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了王位世袭制取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是指夏朝的建立。
8.《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
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这说明秦朝采取
A.皇帝制度B.郡县制C.统一度量衡D.世袭制
:选B。从材料可以看出秦朝吸取周灭的历史教训,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9.(2010浙江元济高中高三模拟)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
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以下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削弱相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设置处理国政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选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10.唐朝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
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参知政事
:选B。结合门下省的职责是封驳审议分析可得。
11.两汉的“七国之乱”与唐朝的“安史之乱”
①都是地方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
②都由中央“削藩”直接引起
③叛乱平定后,中央集权都得到强化
A.①B.①②③C.①③D.②③
:选A。两汉的“七国之乱”是由中央“削藩”直接引起,叛乱平定后,通过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唐朝没有。
12.为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下面有一组关于汉代以后,历
朝限制丞相权力的说法。根据你的理解,存在明显错误的是
A.为了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
C.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以此分割和限制相权
D.宋代废除丞相,为减轻帝王工作压力,设参知政事
:选D。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是否牢固,宋代设立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目的为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13.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
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明清的君主专制
C浅议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选D。雍正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空前强化;康熙帝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14.权力的高度集中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这造成深远的历史影响包括
①君权与相权矛盾重重②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
②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④是造成官僚政治腐败的重要因素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选D。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要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两方面、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去考虑。
15.若你想做有关明代内阁的研究,最有价值的资料应该来自
A.记录片B.《明史》记载
C.民间传说D.经过证实的带有“票拟”和“批红”的奏章
:选D。最有价值的资料应该是第一手材料——历史遗物、遗迹。
1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其出身草莽,自小颠沛流离,且又当过和尚,即位后且残杀功臣,其长相
如何在民间有多重版本,而大体可分为两类:①宫廷版:方面大脸,慈眉善目②民间版:五官不正,相貌丑陋(见下图),对此表述恰当的是
A.图①符合朱元璋真相B.图②符合朱元璋真相
C.图①图②都毫无史学价值D.真相有待科学考证
:选D。对历史人物的判断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在宫廷版的画像自然是慈眉善目;由于朱元璋从出身草莽到为强化皇权残杀功臣,民间也有丑化其的因素。
17.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力
:选C。明初废丞相,六部皇帝听命于皇帝,各个衙门分工不同,管理较细,形成了相互之间的牵制,但是正时都由皇帝亲自处理。
18.下列各图反映的重大历史活动,哪些是专制决策的结果
①长城②大运河③十三行④票号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选A。①②③是秦、隋、清朝为加强封建统治而兴建。④是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19.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映皇权和相权之争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之中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秦朝、唐朝、元朝、明朝四朝的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
:选D。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唐朝、明朝和清朝四朝中央机构设置情况。
20.到清末为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两种主要形式是
A、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B、皇帝制和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和皇帝制D、分封制和郡县制
:选A。秦以前的政体大体是分封制;秦之后是中央集权制。

二、材料解析题:
21.古代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创设了若干制度。这些制度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二十六年……遂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混战),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甚足易制(容易控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秦王赢政即位那一年(即秦王赢政元年)是公元前246年,那么材料中“二十六年”指哪一年?(1分)李斯主张建立郡县制,根据材料,指出他的理由是什么?(2分)

材料二: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俸禄)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俸禄)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这种官职叫“刺史”。
注:“石”为粮食重量单位,品级高的官员俸禄高,汉代俸禄折算成粮食。
——赵俪生《赵俪生文集第三卷》
材料三:(西汉)成帝末,翟方进、何武乃言:“《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请罢刺史,……”而朱博以汉家故事(指汉代的传统制度),置部刺史,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指为获皇帝赏识,积极性高)。……”于是……复置刺史。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
(2)请将材料二和材料三进行对比阅读,然后用材料二中的信息解释材料三中“以卑临尊”的含义。(1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刺史“秩卑”有什么积极作用?(2分)
材料四: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3)根据材料,判断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采用这种划界原则的原因。(2分)
(4)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演变的特点。(3分)

解析:本题以有关不同时代地方制度的材料创设情境,考察各朝代的地方行政或区划制度:秦朝郡县制、西汉的刺史制度和元朝的行省制度。第(1)问的材料很容易理解,纪年的转换掌握方法就很容易,就是246-26+1=221。关于李斯主张郡县制的理由,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很容易解答。第(2)问解释“以卑临尊”在材料二中能直接找出答案,“秩卑”的积极作用材料三也能找到答案。第(3)问原则的解答可结合材料的出处,原因在材料可找到。第(4)问在总结上述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公元前221年。(1分)分封制下诸侯混战,天子失势;(1分)郡县制有利于集权。(1分)
(2)“以卑临尊”指用六百石监察二千石。(1分)秩卑的官员积极性高;(1分)便于控制。(1分)
(3)犬牙相入。(2分)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1分);加强中央集权。(1分)
(4)中央对地方进行多层级管理(地方行政区划)(1分);中央对地方官员进行多渠道控制;(1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分)

22.14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
皇帝

御史大夫丞相太尉
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

材料三:“(明)太宗皇帝入继大统,首擢翰林编修,初建内阁于奉天门,简任翰林之臣七入其中,所职代言,属时更新,凡制造……咸属焉。”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赵翼《薝曝杂记》
请根据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1)秦朝、隋唐、明朝、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各是什么?(4分)
(2)中枢权力机构的发展演变有什么规律?(2分)
(3)材料一的制度有什么特点?(2分)
(4)材料四中的机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4分)
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2分)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教材的重点知识。四问都可以通过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1)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4分)
(2)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被废除;皇权日益加强(2分)
(3)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2分)
(4)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2分)
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2分)
反映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2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建议:
(1)、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海内为郡县”和“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两目是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2)、第一目“六王毕、四海一”,主要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其后继续开疆拓土的情况。一是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二是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三是将西南夷纳入版图,秦王朝在这些新征服地区设置郡县进行行政管理,并兴修水利工程和交通路线,发展经济,加强边境与内地的联系,巩固统一。数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秦朝的疆域图来讲解秦朝开疆拓土的情况。
(3)、第二目“海内为郡县”,介绍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确立及其主要特征。首先应指出郡县的出现并不是从秦朝开始,而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关于分封与郡县之争只要了解两派的代表人物即可,重在引导学生探讨为何李斯的主张和郡县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主要判别有两点:一是直属中央,二是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汉初在地方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到汉武帝时削除地方割据,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4)、第三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讲述秦王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职能。教材对于秦朝的中央官制采用了“三公九卿”的说法,要求学生掌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主要职能,至于九卿及其主要职能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能大概了解即可。朝议制度是秦王朝政治的一大特色,既要指出其可集思广益的好处,也要点明其局限性。
(5)、第四目“挟书律”,主要讲述秦王朝实行思想专制的情况。秦王朝的思想专制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焚书坑儒,二是挟书律。要点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与挟书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中的“学习思考”: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来分析挟书律的实质,根本目的及其作用。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概览整体设想

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影响;从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和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设置,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教学难点:结合夏、商、西周的相关史实,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特征;结合秦朝以来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高考预测

重要考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皇帝制和中央官制的创立、郡县制的全面推广,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和影响;从汉到元地方体制和中央机构演变的史实及其规律影响;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的原因和影响,清朝军机处设置的背景和影响,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和影响。

命题角度: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概念和特征;着眼于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背景、特征和影响等具体问题的分析评价;同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世界历史的相关问题,以及现实政治问题相比较联系。

教法建议

理解概念:重视指导学生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

掌握线索:指导学生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并探究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比较联系:纵横联系,特别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跨学科联系,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课时安排

新授共4课时:第1课,1课时;第2课,1课时;第3课,1课时;第4课,1课时。

单元总结测试2课时,讲评1课时。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知识与能力:

夏商时期的王位世袭制、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及对西周的影响、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古国。

中国古代的早期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一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分析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总体特征,让学生学会类比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本的故事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和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1课时

1、前言:古代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

基本线索:原始的部落民主向专制一步步强化;两大阶段:夏至春秋战国(早期)

与秦至清(走向成熟又走向衰落);着眼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内部的关系(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2、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图片——“鼎”,让学生讨论“鼎”的象征意义,引入第一节,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3、讲授新课: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特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开创者:夏禹第一个王朝(前2070年)

特点:国家机器——“家天下”

形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商朝)

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

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师(职责)

地方上:封侯、伯义务:纳贡、征伐

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夏商时期的相权状况意味着什么?(分别与禅让时代和秦之后的王朝相比)

侯、伯有几重身份?既是隶属中央的高官,又是地方上方国的首领(双重身份)

二、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1.西周的分封制(前1046年)

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功臣

内容:周王封土地,诸侯尽义务

影响:扩大了周朝疆域

分封制体现了森严了等级,维护这种等级制度,仅仅靠得是国家暴力机构吗?如果不是,还要依靠什么制度?

2.宗法制度(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

由来: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家族地位的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度

影响:保证了贵族政治垄断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

3.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楚庄王问鼎说明了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衰落(西周后期~战国末[秦])

原因:分封制的局限性: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早期)

三、小结:

春秋战国(衰落)

夏商(形成、发展)

周宗法、分封(完善)

特点:有专制色彩;宗族血缘关系为主要维系手段,形成家国一体形式。

1、反映我国禅让制被世袭制度所代替的史料是()

A.《国语》中记载“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B.《越绝书》“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C.《左传》“茫茫禹迹,划为九州”D.《礼记》“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2、《史记》记载,楚庄王向周王“问鼎大小轻重”,其含义是()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D.有与周王室平分天下的野心

3、“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度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A.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B.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D.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E.周王室——周王庶妻所生长子

4、孔子说:“殷因于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5、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各起了什么积极作用?为什么这种积极作用只是一时期的?

本课分析较透,内容处理较为恰当。教学操作体现了教学设计,但时间把握不太好(留下了一些尾巴)。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发挥较好。理论分析到位,学生掌握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