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4.1第1节 种群的特征

幼儿园母亲节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7

4.1第1节 种群的特征。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4.1第1节 种群的特征”,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

2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

〖讲述1〗样方法(quadratmethod)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n,则样方的平均数X=Xn/n。

〖探讨的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4.提示: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5%以内。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讲述2〗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method)

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即N∶M=n∶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N=Mn/m。

〖板书〗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immigrationrateoremigrationrate.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提示: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退型,B种群属于稳定型。这是由于种群中年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会越低。

2.提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板书〗sexratio是指种群众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板书〗五、种群的空间特征

〖小结〗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总体特征,这些指标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为三类:(1)种群密度,它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

种群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造成其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个体数量上的变动来看,则表现为由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四个基本参数所决定。这样,种群在某个特定时间内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式表示:

Nt+1=Nt+(B-D)+(I-E)

(Nt是时间t时的种群数量,B、D、I、E分别是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的个体数,Nt+1是一个时期后、时间t+1时的种群数量,则有出生率=B/Nt;死亡率=D/Nt;迁入率=I/Nt;迁出率=E/Nt。)〖作业〗练习一二

基础题

1.约386条。

2.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

3.B。

拓展题

1.提示: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种群不具备这些特征。将一定地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即种群)来看时,这个整体就会出现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可见,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加和,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

2.提示:随着营养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会延长;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出生率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升高。关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当调整,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求统一的答案。

相关知识

种群的特征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4.1种群的特征(第四章第1课时,总17课)
明确目标,勇往直前
1、知道怎样估算种群的密度。2、知道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3、能理解各种群之间的关系。
学习增长智慧,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
阅读教材P59的相关内容,完成:
1、种群概念:在一定的内,生物的个体形成种群。
群落概念:同一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
思考:下述说法中,属于种群的有,属于群落的有。(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B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C柳叶湖里的全部鲤鱼;D柳叶湖和沅水河的鲤鱼;E沅水中全部的鱼;F柳叶湖中全部的动物;G柳叶湖中全部的生物;H柳叶湖中全部的生物和它们生存的无机环境)
阅读教材P60-62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完成:
2、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有法和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取样常用的方法有取样法和取样法,且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适用样方法的有:等(P61第一段)。
标志重捕法:适用对象是动物,且他们的活动能力,活动范围,不宜用样方法。

3、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生率和、和迁出率、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可以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是:;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方向的是:;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的是:。

探究──发现新知,收获快乐、
1、1999年5月,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大草原发生蝗灾。为了调查蝗虫的发生密度,生态学家在1平方公里的草原上采用五点取样法采样跳蝻数量,每个样方为4M2,跳蝻数量分别为1344只、988只、1256只、1284只、1188只。请你帮助该生态学家求出跳蝻的种群密度为只/M2。

2、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⑴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A.30B.32C.64D.96
⑵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个条件是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思考:上图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
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属于增长型的是___
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属于衰退型的是____
种群数量会稳定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属于稳定型的是____。
4、请分析种群各数量特征的关系:(理科生)
请用(①决定大小②预测变化方向③影响数量变动)来说明箭头的含义。

当堂我就学会,我真棒!
1、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口出生1862个孩子,该年度人口出生率为。
2、近几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3、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
A.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B.种群性别比例改变C.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D.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E.环境中天敌增多F.环境中阳光不足
G.寄生生物增多H.寄生生物减少
4、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有
A一片农田中的全部水稻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蕨类 C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
D一个院子里的全部葡萄 E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F一个农民种的全部水稻
G一窝蚂蚁H一个狼群 I一片草原上全部老鼠

5、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一种类型
⑴此图表示_____型的种群。
⑵该种群中________个体多,______个体少。
⑶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种群)年龄组成与此图大体
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
为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人口的________政策。

6、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定地区内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B.一口池塘中鲢鱼的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
7、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种群的特征(2)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第一课时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问题探讨
引入新课教师准备四组相同的材料:100颗黄豆和200颗绿豆,一个较大的玻璃器皿,把两种豆子放进去混合。
1.教师把黄豆和绿豆放进玻璃器皿中混合。事先不告诉学生豆子的数量。
提出要求:尽量的发挥各自创造能力,找出办法来估算出它们的数量.
估算结束后,请同学把实验的结果公布出来,老师再公布真正的答案。
提问:同学们为什么的估算法都有哪些呢?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个别组同学估算的结果最接近呢?与什么有关呢?
根据讨论的结论,让大家思考密度方法能不能延伸到其它的地方去?学生分组后,讨论估测豆子数量的方法,简要写出操作步骤,教师询问准备好后,学生拿到相同的材料开始统计估测(有的组可能很快拿出结论,但是可能只取一次样可能不是很准确)。
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讨论,得出结论:第四组同学在估算的过程中用到了密度方法。
给学生的一定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对抽样统计(样方统计法是其中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肯定这一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激发学生用这一方法进行研究的兴趣。
探讨“种群密度的概念”提问:用初中时学习过物种的分类时提过在分类中最小的单位是什么?由此引出种群这个概念。举出身边有关种群的例子?并讨论大家所举的种群的之间有哪些的不同之处.
由于很多同学都能提出种群间的数量不同,抓住这一点,提问:我们知道发达城市人口数量多原因是什么?
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并要求同学把这个概念画下来,把知识落实。
2.注意:在解决种群的概念时,可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
②种群中个体有年龄的差异。
③强调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的累加,而是个体的有机组合,表现出个体不具备的诸多特征,比如说,个体会消失,而种群会延续。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会举一些身边比较熟的种群,比如校园内的各种植物,还有蚊子,蚂蚁,老鼠等动物。在讨论种群的区别的问题上,很多同学会可能会举出形态方面,生活条件,数目方面的不同。
学生回答城市人口数量原因问题会从很多方面来出发,如经济,地理条件,密度等。锻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归纳概念的能力,全面的理解种群的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探讨“样方法的概念”
针对探究试验中样方问题的讨论与解答种群密度只是本节的一个比较简单的概念,新版教材突出了对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即样方法。
课前让班上的生物兴趣小组选本校足球场的为1平方米的草地中蝗虫数量进行测量并把有关的情况向大家汇报。
引导学生对测量的方法提出质疑。(如为什么不把区内的每个地方的蝗虫进行测量呢?)紧抓学生的疑问,提出样方法的概念。并让同学们思考如何取样才能保证既科学又简单?(指导他们阅读探究实验)。
接着为学生提供生物园已划分好的面积为1平方米的草地,要求学生按照探究里的内容自行设计。写成报告形式。
引导学生举出用样方法来解决现实的问题的例子。并补充书本的两个例子。①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②某地区的人均收入等。做汇报的同学把当时测量的情况用相机拍下来,制作成幻灯片。与同学分享测量的方法与结果的同时,也分享了一些做这件事情的感受和乐趣。从而激发起其它同学的探索欲望。
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以及对探究实验的阅读,认识到取样法要随机取样。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取样法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体现的,引导他们自发的认识这些方法比生硬的灌输概念要好得多,学生会发现他们正在不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着一些日常问题。
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小结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的内容。
布置课后完成小组的探究活动报告。讲出本节的主要内容:
1.种群密度的概念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
强调样方法的几个要点:①客观的随机取样;②一定的样本数量;③误差的必然性和允许范围。简单的回顾,使学生理清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掌握好新课知识。
布置预习种群密度是一成不变的吗?以人类社会为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种群的密度?种群还有那些特征?课后预习课本P62-P64内容,重点结合人类社会,想一想这些种群的特征是怎样体现的,他们又是怎样影响人口数量的?带着问题区预习,在预习中解决问题,为学习下节新课做必要的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探究布置学生收集大量和种群特征相关的直观材料。学生能够思考在他们的身边有哪些种群,并通过图书馆和上网的方式查阅相关的资料,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把材料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锻炼学生自学和探究的能力。
复习旧课回顾样方法的概念,注意要点,应用范围;提出他的局限性即对活动范围大的昆虫等的种群密度的测定样方法就不适合。回答样方法的注意要点。巩固对样方法的认识,强化注意要点的理解。
探讨“影响种群密的因素”
探讨“出生率和死亡率”
探讨“迁入率和迁出率”
探讨“种群年龄组成”本节中讲了种群的几个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迁出率和年龄组成,可以用种群密度这个核心把他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3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
1.提问引入:为什么地球上的生物现在越来越少,很多物种正处于濒临灭绝的景况呢?而有些物种如蝗虫,人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消灭它,但其数量依旧还是有增无减呢?
紧抓学生讨论的结论引出出生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原因,并举出相关的例子。
2.引导学生从沿海地区的和西北地区人口的对比,找出其反差的原因,并分析我国人口流动有什么特点?
紧接学生的结论提出种群的第二个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年龄组成是这一节的难点。三种模式图清楚的表现了三种年龄组成。
但可以先提问学生推测年龄组成可能的类型有什么?然后与模式图做连线。然后根据模式图要求学生预测出种群数量的变化。
接着可让学生年龄三种模式图可能会对社会带来哪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地球环境的条件的变化,人类肆意的捕杀,物种本身的原因如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很多因素造成了物种数量的不平衡。明这些特征是怎样影响种群的数量和密度的。
学生可能会从夏天困扰人的蚊子,蟑螂,还有最庄稼有害的田鼠的事例,还有我国正在日益减少的大熊猫的事例中总结出影响的原因:繁殖的能力,寿命的长短,环境的因素等。
学生通过讨论,能提出沿海地区人口多的原因经济优势的吸引使得大量的外地人口涌入进来。相反,西北地区经济落后,使本来已经稀少的人口流出到发达的城市去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而且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相反农村人口由于迁出而减少。
对于年龄组成这个难点,不妨让学生自由讨论,再找个别同学进行解释说明,最后达到共识。
讨论一下中国属于哪一种年龄组成,中国将来的人口数量和年龄组成会有怎样的变化。也可以讨论一下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年龄组成和发展趋势。
学生能提出由于现在人的观念在改变,出现很多所谓的丁克一族(无孩子一族),因此可能会造成社会的老年化,给社会的就业,福利,还有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学生全面,整体的掌握种群的各个特征,强调这些特征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做到联系实际。对于年龄组成图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图形和预测事件的能力。
P63“思考与讨论”。第一个问题在前面已经解决。第二个问题先提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对这个问题自由讨论,找个别同学说明自己的观点,不求全面,只求合理,集思广益,列举出尽量多的可能的影响因素。使学生认识到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决不只是一两个,而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联系以前掌握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讨“性别比例”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的图片。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有一定的性别比例,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各种动物性别比例的特点。
提问:如果打破原有的性别比例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性引诱剂的作用是什么?兴趣小组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其他同学分享以下的信息:哺乳动物一般是1:1的比例,鸟类雄性少于雌性,而低等生物中,雌雄比例差别更是巨大。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可能得到以下的答案:种群在数量稳定时都有一定的性别比例,如果破坏这一比例,就会对将来的种群数量产生巨大影响。
经常在农业上应用,通过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导致雌虫受孕不足,进而达到减少害虫数量的目的。性别比例是种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比较恒定的特征。改变性别比例,在害虫治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探讨“种群的空间特征(选学)”种群的空间特征是研究种群密度的重要信息。让学生描述这3幅图中的种群各有怎样的空间分布特征,然后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比较恰当的定义。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的定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最后强调为什么种群会有不同的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学生观察后,描述这些种群的空间分布特点并且试探的给出定义。(直接给出定义对学生会有一些困难,所以先让他们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述,然后会有一定的归纳。这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调查再得出结论的习惯,避免武断的给出结果或者不敢给出结果。)学生了解种群的几种空间分布特征,这些特征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小结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的内容。
重点强调两点:
1.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都影响着种群个体的数量(或者种群密度),结合起来记忆会更加深刻。
2.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社会人口调控的重要参考指标。和老师一起完成种群各个特征的内在关系图如下简单的回顾,使学生理清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掌握好新课知识。
基础题课后习题
及拓展题基础题答案:
1.约386条。
2.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
3.B。
拓展题提示:
1.提示: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种群不具备这些特征。将一定地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即种群)来看时,这个整体就会出现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可见,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加和,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2.提示:随着营养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会延长;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出生率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升高。关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当调整,可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求统一的答案。拓展题采用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和学生自由交流的方式。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1.本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用样方法测定种群的密度,对于样方法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着重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讨论和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不能撇开生物学现象只是单纯的讲解数学问题,那样就使学生感到乏味,也不能只讲生物学现象而不结合科学的数学方法,因此二者的结合至关重要,要好好把握。
2.本节课讲授了种群的多个特征,但是有轻重详略之分,重点是种群密度,以及样方法在种群密度测定中的实际应用,其他的特征都可以与种群密度相联系的讲解。画出一个图表来表明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迁出率以及性别比例等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将有助于学生对种群各个特征的整体把握和记忆,
3.本节课的主要线索是种群的特征,但并不是仅仅描述性的讲,而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用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因此,让学生尝试、模仿调查种群密度,是本节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来制定,即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完成尝试、模仿的操作。教材中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模仿层次,故一般可以安排在本节结束时进行。
4.对于特征的讲解要多引用实例,尽量给学生以感官的认识不要过分强调概念。比如年龄组成这一特征完全可以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比如我国)和不发达国家间进行比较分析,问题甚至可以深入到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各自不同的年龄组成,这一年龄组成对这个社会的将来有什么影响。
5.人类社会是最复杂的种群系统,但是又具有种群的共性,把所学的知识和人类社会联系起来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种群的特征导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生物导学案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预习导航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种群在单位_______或________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_________________,求得每个样方的____________,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3.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________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5.标志重捕法: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_____,活动范围_____,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______________,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___________,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_________,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估计种群的密度。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1.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_________________的比率
2.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_________________的比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1.对于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占________的比率分别成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2.如果研究一座城市的人口变化,____________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_________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2.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例
五.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动课堂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___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_________的数量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方法一:样方法
(一)适用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1.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动物吗?如果能,请列举相关实例?
2.在选取样方时为什么要随机取样?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样地?

思考:
1.调查期间种群内有较多个体出生死亡或迁入迁出,能否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什么样的种群?
2.标志重捕法对于标志物有什么样的要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2.意义: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
2.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龄组成
1.概念:
2.分类:
3.意义: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维持稳定吗?
(五)性别比例
1.概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二.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
〖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大家看“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准备回答。
〖提示〗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
2.N=2216。
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
〖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P66图4-4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
〖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6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旁栏思考题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①食物和空间田间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等。
〖板书〗“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Nt=N0λt
〖问题〗“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板书〗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7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①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②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③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旁栏思考题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问题〗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
〖板书〗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学生活动〗阅读P67~P69并完成“探究”。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一、基础题
1.(1)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型增长。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的“J”型增长。(2)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这就是“S”型增长。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S”型增长的特点。
2.(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根据表中数字画曲线。
(2)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3)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自然灾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