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小学探究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5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一、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学部分的重中之重,呈现规律较多,变化相对复杂。从能力要求来看,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探究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测量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都是一个考验,是一个完整的探究题目。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要想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科学结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进一步延伸和细化。通过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将折射“现象”顺利地过渡到实际“应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相对较多,如果成像规律呈现得不够清楚的话,会显得很繁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于凸透镜了解很少,仅仅知道老花镜、放大镜是凸透镜,而如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这类生活中的凸透镜几乎不知道。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知道透镜的焦点、焦距、主光轴等概念。

了解了一些光学仪器,并了解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通过学习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从知识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自主地设计实验,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因此实际教学中还是需要采取以导为主的策略,及时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操作规范,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物距和像距的定义,能识别凸透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2.说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倒立放大实像、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

3.会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生活现象中提炼问题的过程,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经历用图片重叠来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归纳实验数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常见器物的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

【图片展示】

【引导语】假期老师去旅游拍了一些风景,大家一起来欣赏。

【问题导引】用到了哪些器材才把美丽的景色搬上了银幕?

学生活动:

【观察】美丽的西藏风光的图片。

【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回答】用照相机照相然后用投影仪投到银幕上。

教师活动:

【图片展示】

【问题导引】

1.大家是否想过,照相机、投影仪的镜头都是凸透镜,为什么一个成缩小的像,另一个成放大的像呢?

2.透镜的什么不一样?描述透镜的重要参数是什么?

学生活动:

【观察】照相机和投影仪的图片。

【回答】1.照相机和投影仪的镜头不一样。

2.凸透镜的焦距不一样。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展示美丽的西藏风光,自然顺畅的创设了凸透镜成像的情境,为提出本节课的问题做了铺垫,有助于学生将日常的生活经验与本节课的新知识建立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另外通过对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的比较分析,补充了学生的认知经验,从而顺利的构成了凸透镜成像大小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的知识。)

环节二:分析因素,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引导语】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焦距不同的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可能是不同的,那焦距相同的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就一定是相同的吗?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器材展示】

学生活动:

【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教师提出的“焦距相同的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就一定是相同的吗?”的问题。

【观察】观察实验器材,认识光具座、物体、光屏等实验器材。

【倾听】听教师介绍实验器材的名称和使用方法,体会器材的组装和使用方法。

教师活动:

【问题导引】怎么才能在光屏上找到它清晰的像呢?

【教师演示】教师缓慢移动光屏,提示学生观察光屏上的像。

学生活动:

【观察】观察教师在光屏上找清晰的像的过程。

【体会】体会在光屏上找清晰的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师活动:

【问题导引】

1.光屏上成的像与物体比较有什么特点?

2.光屏上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学生活动:

【观察】观察光屏上的像,归纳像的特点。

【回答】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教师活动:

【实验演示】教师缓慢移动透镜,光屏上的像由大变小。

【问题导引】

1.光屏上的像发生了什么变化?

2.谁的变化引起了像的变化?

3.透镜位置变化造成了透镜与谁的距离的变化?

学生活动:

【观察】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过程,重点观察光屏上像的变化情况。

【回答】1.光屏上的像变小了。

2.透镜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思考】透镜位置变化实质上是改变了透镜与谁之间位置的变化?

【回答】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变了……透镜到光屏的距离也变了。

教师活动:

【课件展示】

【知识总结】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叫物距(u);像到透镜的距离叫像距(v)。

【引导语】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即使是同一个透镜,也有可能成大小不同的像。

【问题导引】

1.同一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又与什么因素有关?

2.同一透镜物距发生改变后,能否保持像距不便?这说明了像距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活动:

【体会】体会物距和像距的含义。

【思考】什么因素影响同一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

【猜想】可能跟物距和像距有关。

【思考】物距和像距的因果关系。

【回答】当凸透镜的焦距保持不变时,物距决定凸透镜成像的性质。

教师活动:

【引导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同一个凸透镜成像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得很好,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不是由教师告知的,而是由学生主体通过观察、体验、对比、归纳后而发现的。例如:教师提出“怎么才能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呢?”这一问题,可以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通过教师的演示操作示范,学生自然地学会了在光屏上确定清晰的像的方法,为后边的实验探究活动奠定基础。在例如: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和有效的问题链为学生顺利提出可探究的问题提供了问题情境和的铺垫。)

环节三:分组实验,获得证据

教师活动:

【器材简介】

1.为了方便大家确定物体和像的位置,光具座标尺的零刻度线可以随透镜移动;

2.为了方便比较无像的大小关系,物屏和光屏都画有等宽标记线。

【实验任务】每组至少找到4组成放大的像的位置,4组成缩小像的位置。

【注意事项】

1.把物和像的位置、大小等信息标在记录图中。

2.成大像时用蓝笔,小像用红笔。

【个别指导】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学生实验,收集数据。

学生活动:

【倾听】1.倾听教师介绍器材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明确实验任务和实验要求。

【实验】依据探究指导卡(见附件),收集实验数据,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图中。

(设计意图:在探究学习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许多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时会感到不知所措,容易产生无效学习。因此,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加强教师的指导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本环节中教师利用学习指导卡来引导学生的探究实验过程的方法值得借鉴。另外教师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要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内改变8次以上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并通过移动光屏找到像的位置,并将物距、像距和像的性质等信息记录在记录表或记录图中,这种基于“证据”的分析得出结论,避免为追求结论而忽视科学方法的做法值得引起老师的借鉴和重视。)

环节四:分析数据,归纳规律

教师活动:

【数据展示】

将学生绘制的成像位置图一张一张的叠加,学生很容易看出成像的大小与物体所处位置的关系。

【问题导引】

1.红、蓝区域的成像有什么不同?

2.如果把物体放在红蓝区域之间,像应比物体大还是小呢?

3.成等大的像时,物距应为多少?

学生活动:

【观察】观察教师展示的各组同学的实验记录图。

【回答】物体放在红色区域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放在蓝色区域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思考】……

【回答】应该成等大的像。

【思考】……(可能先沉思,然后同学之间小声交流,也可能有同学常识回答)

教师活动:

【方法启迪】有些知识可以通过已经具有的知识推倒得出或生活经验,这种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叫演绎法。

【课件展示】

【问题导引】

1.ΔABF和ΔO’OF是什么三角形?

2.对应边BF与OF谁更长一些?

3.BO的长度是焦距的几倍?

学生活动:

【倾听】听教师分析讲解,体会“演绎法”。

【观察】课件内容,比较课件中的两个三角形ΔABF和ΔO’OF。

【思考】思考物体经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上成等大像的条件。

【回答】回答教师提出的引导性问题,并思考成等大的像的条件。

1.ΔABF和ΔO’OF是全等三角形。

2.对应边BF与OF一样长。

3.BO的长度是焦距的2倍

教师活动:

【知识总结】

1.B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等于焦距的二倍,所以我们管B点叫二倍焦距点,用2f表示。

2.当u=2f时,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u2f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u2f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方法启迪】这样,从大量的具体事物的认识中概括出抽象的一般认识的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就叫归纳法。

学生活动:

【体会】1.体会物体经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像时遵循的规律。

2.回忆自己经历的探究过程,体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部分教学中综合应用不同的科学方法逐步得出并完善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研究问题的方法。首先,将学生绘制的凸透镜成像位置图一张一张的叠加起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对比、分析,归纳出成像的大小与物体所处位置的关系。其次,利用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知识和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演绎推导出凸透镜成等大实像和虚像的条件。另外,本部分教学中教师通过追问来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人的印象深刻。例如: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1)红、蓝区域的成像有什么不同?(2)如果把物体放在红蓝区域之间,像应比物体大还是小呢?(3)成等大的像时,物距应为多少?)

环节五:引导观察,提出新问题。

教师活动:

【引导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各组的实验记录图中都没有记录物体在焦点之内时的成像情况,物体放在焦点之内时,为什么光屏上接不到像?

学生活动:

【思考】为什么把物体放在焦点之内时光屏上接不到像。(可能先沉思,然后同学之间小声交流,也可能有同学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

【观察验证】引导学生透过凸透镜观察凸透镜另外一侧的物体。

【问题导引】1.像是正立还是倒立的?

2.放大还是缩小的?

学生活动:

【观察】透过凸透镜观察像的性质。

【观察】1.看到的像是正立的。

2.像是放大的。

教师活动:

【引导语】我们透过透镜在物体的同侧观察到了一个正立放大的像,却不能用光屏接到,这又是为什么呢?

【课件展示】

【问题导引】

1.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什么特点?

2.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3.虚像能用光屏接到吗?

【知识总结】当uf时,在物体的同侧成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学生活动:

【观察】课件内容

【思考】为什么不能用光屏接到像。

【回答】1.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发散。

2.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所成的像是虚像。

3.虚像是不能用光屏接到的。

【体会】体会物体经凸透镜成虚像时的成像特点。

教师活动:

【引导语】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发现物体在焦点之外时,经凸透镜能成实像;在焦点之内时,经凸透镜能成虚像,把物体放在焦点之上的时候成不成像,要是成像又应该有何特点?

【课件展示】

【问题导引】

1.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什么特点?

2.平行光线既不正向汇聚也不反向汇聚,能成像吗?

【知识总结】当u=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不成像。

学生活动:

【观察】课件内容

【思考】在焦点上的物体经凸透镜能不能成像。

【回答】1.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是平行的。

2.平行光线不会聚能成实像,也不能成虚像。

【体会】焦点上的物体通过凸透镜不成像的原因。

(设计意图:由于虚像不能直接呈现在光屏上,学生不容易发现,所以直接让学生通过透镜观察像的大小和性质,再通过课件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为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知识提供了必要的铺垫,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环节六:总结特点,升华认识。

教师活动:

【知识梳理】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得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用一副对联来表示:

上联是:一倍焦距不成像,内虚外实分界明;

下联是:二倍焦距物像等,外小内大实像成;

横批是:物距决定性质

【动画模拟】通过计算机模拟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过程。

【问题导引】

1.大家注意观察,随着物体靠近透镜,像是靠近还是远离透镜?

2.像的大小是如何变化的?

【知识总结】当uf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距逐渐变大,像随着像距的增大而变大;随着物距的增大,像距逐渐减小,像随着像距的减小而变小。

学生活动:

【观察】观察动画模拟的凸透镜成像过程。

【回答】1.随着物体靠近透镜,像远离了透镜。

2.像随着像距的增大而变大了。

【体会】回忆自己经历的探究过程,体会物体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设计意图:本部分教学中,首先利用对联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在互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有效的帮助同学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在关系。另外,实验只能研究物体在不同点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不能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过程,利用课件模拟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过程,补充了学生的经验,使学生的认识又有了一次升华。)

环节七:课堂诊断练习。

1.如图所示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图。

(1)若在透镜右边的光屏上(光屏未画)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则蜡烛可能置于透镜左边点处;

(2)能在光屏上成离透镜最近的像的是点处;能在光屏上成最大的像的点是点处;

(3)成虚像的点是点。

2.关于凸透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像一定是倒立的,虚像一定是正立的

B.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是放大的或缩小的

C.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小

D.成虚像时,物体在二倍焦距之外

四、板书设计

2f2f>v>f倒立缩小实像;u=2fv=2f倒立等大实像;2f>u>fv>2f倒立放大实像。u=f不成像uf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随变小。src=/before/jiaoan/201811/20181120180230867.gifwidth=539height=309oldsrc=W020150122519607338941.gif_fcksavedurl=/webpic/W0201501/W020150122/W020150122519607338941.gif>

五、点评

张友金(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

本节课在如下几个方面较好地体现了课改理念

1.本案例中,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⑴利用生活情景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直接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铺垫。例如:通过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的图片展示创设情境,为提出本节课的问题做了铺垫,补充了学生的认知经验,从而顺利的构成了凸透镜成像大小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的知识。⑵通过系列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为学生的思维和推理提供必要与合理的“铺垫”。例如:课件展示凸透镜成虚像的光路后,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什么特点?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虚像能用光屏接到吗?⑶针对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的思维状态,用多种手段进行研究思路的指导,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或师生一起完成知识建构。例如:利用课件模拟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过程,补充了学生的经验,使学生的认识又有了一次升华。

2.既注重知识的传承,又注重方法的传授。例如:利用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知识和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演绎推导出凸透镜成等大实像和虚像的条件之后,明确提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演绎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3.在教学中应加强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可以通过探究指导卡、系列性的问题等手段实现。例如: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1)红、蓝区域的成像有什么不同?(2)如果把物体放在红蓝区域之间,像应比物体大还是小呢?(3)成等大的像时,物距应为多少?

4.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本案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实验教具做了卓有成效的改进。首先是光源,用发光二极管组成的物体代替蜡烛,便于让学生观察像;在物体和光屏上画出了大小一样的方格,便于学生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化;对光具座加以改造,用以凸透镜为零点、可以移动动的标尺,使学生轻而易举地读出物距和像距,节省了实验的时间。

附:探究指导卡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日期:2013年10月27日实验小组:负责人:

分工:实验员记录员发言人

实验任务:

1.组装实验器材:按图1所示顺序将物屏、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调节他们的中心在与光具座平行的同一直线之上。

2.练习在光屏上找到最清晰的像:按图2所示将物体放在透镜左侧较远处,同时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

3.找放大的像:改变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后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找到3组清晰放大的像。将像的位置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记录。

4.找缩小的像:改变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后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找到3组清晰缩小的像。将像的位置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记录。

数据记录表格:

分析与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推荐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0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0”,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一学期宜兴市太华中学初二物理教案

课题: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设计

思路

通过实验让学生在研究交流中经历探索发现,感悟探究实验的方法,从而建构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相关的知识体系,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

知识

技能

1、理解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

2、知道投影仪(幻灯机)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3、如何根据要求调节投影仪。

过程

方法

1、初步学会用刻度尺、烛焰、凸透镜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尝试用“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去探究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设置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产生成功喜悦。

2、通过合作、交流、分析、论证、归纳、表述等形式对透镜的成像规律有较好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重点

难点

重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难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具座

教学过程提要

教学环节

个人复备

一、

复习

旧知

引入

新课

一、引课

方法⑴:①让学生观察投影仪上成像的凸透镜。引课:教室里的这台投影以经常为我们上课服务,但谁知道为什么在玻璃板的投影片上的很小的“投影仪是一种很大的放大镜吗?”几个字的会让我们看起来这样大?

②谁又知道要想让投影仪投影出来的字更大些,投影仪上的凸透镜向上调还是向下调?

③大多数同学都有一个放大镜,你用放大镜放大书上字的时候,是否离书越远像越大?

④看,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这些问题的奥妙。

方法⑵:①演示把凸透镜当放大镜使用时的情景;接着点燃一支蜡烛,在暗室里模拟放电影的过程(也可以同时再放一下幻灯机)。

②引课:大家都知道凸透镜可以做放大镜,怎么放起电影来啦,这两个过程都有放大作用,是不是相同?不相同!观察位置不同,虚像、实像(小孔成像和平面镜成像时学过)也不相同。到底是什么道理,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这些问题的奥妙。

二、

讲授

新课

(新知

探究)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大家桌子上有刻度尺、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等,请你先点燃蜡烛,观察能不能看到成像现象。

②你所观察到的像有时比烛焰(形成像的物体)大,有时比物体小,什么原因引起的?你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会成这种放大、缩小的像?什么时候在光屏上不会看到像?

③你们每个学习小组合作起来,能不能通过实验用一些比较精确的数据来证明你的猜想。

④学生实验探究,并填写课本上的实验表格。

⑤教师用光具座同样演示一遍上面的实验,得到一组数据。

⑥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到的数据可以归纳出怎样的结论。

⑦观察一遍用光具座科学规范地完成上面探究实验的实验注意点和成像光路图中的演变过程。

⑧同学交流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得失,欢迎提出新问题共同探讨。

⑨发放某学生的实验卡共同交流和识记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名称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

刻度尺、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等

(或光具座及附件)

注意点

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

实验数据

实验中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f=10cm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质

25

16.67

倒立缩小的实像

15

30

倒立放大的实像

5

无法测量

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验结论

成像条件

成像规律

u>2f

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f<u<2f

v>2f,倒立放大的实像

u<f

物和像在同一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u=2f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u=f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⑩组织学生完成简单的形成性练习。

三、

拓展

延伸

①选择某组同学与老师一起带领大家完成投影仪的调节工作,共同评价字的放大与亮度的价值取向。

②平放投影仪,翻开反光镜,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像的运动方向的不同;观察一只苍蝇模型在凸透镜上和玻璃板上时投影的效果。

③让学生用蜡烛、凸透镜体验放电影时物体与像的运动情况、体验用手把一半透镜遮挡后的成像情况。

④让学生体验在一定条件下凸透镜才能算是起了放大镜的作用。

⑤让学生讨论投影仪(幻灯机或电影机)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的不同。

四、

课堂

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内容

五、

布置

作业

1.完成学案上的练习。

2.完成导学手册上相应练习。

板书

设计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物距: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像距: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〇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这次再版的人教版新教材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生活中的透镜”中,相对于第1版来说,这次教材明确提出了实验时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u2f、fu2f、uf,同时给出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在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结论时以提问的形式得出;教材这样处理,着重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探究的难度,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探究的目的性,做到有的放矢。“想想议议”栏目让学生思考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的实像,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〇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每课时40分钟),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〇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3分钟)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景,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新课导学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分析和论证

(第2课时)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6,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见附表)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u2f是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由生活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猜想有多种多样,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猜想,但需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猜想情景,引导学生猜想,并明确猜想的理由是什么,同时,教师板书学生猜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科学的能力及精神。

培养交流合作精神、制订计划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评估能力、勇于发表见解的意识。

教师指导、让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示范实验过程,是为了使所有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及方法,强化对物距、像距概念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交流合作精神、创造意识。激励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与成功感。

启发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找出规律。数据较多,要加强引导。自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归纳小结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Flash动画下载地址:

http://flash.9d.ng.c.m/s.ftd.wn
/33/517K_swf_36-10852.swf

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重点小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科学探究方法,让知识和方法系统化。利用Flash动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的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〇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附表:

凸透镜焦距f=cm

实验次数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u/cm

像的性质

像距v/cm

实验者

姓名

实虚

大小

正倒

第1次

u2f

2fuf

uf

第2次

u2f

2fuf

uf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初中物理教学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

课型:新授课设计人: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和学生一起复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学生猜想……(引导“可能与距离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有关概念: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1)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2)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

(3)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4)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FFFF

(作图法)

三、当堂训练与检测:

1.在图中的凸透镜焦距为15cm,则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_____cm,其像的位置在_______cm与_______cm之间,此像是______、______的_____像.

物距u

像的特点像距v

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虚像或实像

u2f

u=2f

fu2f

uf

u=f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镜,胶卷相当于________.若镜头的焦距为,则相机中的胶卷应放在_______cm与_______cm之间的位置.

3.在“研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实验中,用粉笔在桌面上画一直线,在直线上依次放置_____、______和_______,并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应使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约在____.凸透镜焦距为5cm,通过调节,使光屏上出现缩小的烛焰清晰的像,这时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应是______.

5.如图所示,蜡烛的烛焰在凸透镜的右侧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图中O点是凸透镜的中心,A、B、C、D四个点中有一点是凸透镜的焦点,且,根据成像情况可知,______点是凸透镜的焦点.

6.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烛焰的像在屏的下边缘处,如果不改变烛焰及屏的位置,只移动透镜,使像移到屏的中央,那么应将凸透镜_______移动.(选填(“向下”或“向上”)

7、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在距凸透镜15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与物体等大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

8、物体通过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下列哪个光学仪器应用了这种成像原理

A.照相机B.放大镜C.幻灯机D.汽车后视镜

9、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如图2所示,探究后他总结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照像机是利用蜡烛放在a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放大镜是利用蜡烛放在b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幻灯机是利用蜡烛放在d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D.蜡烛放在b点成的像比它放在c点成的像大

10.要在光屏上得到跟物体一样大小的像,下列元件中应选用

A.平面镜B.凸透镜C.凸面镜D.凹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