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鲁教版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0-03-27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鲁教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鲁教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鲁教版wwW.jaB88.Com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教案
学习主题目标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十分复杂。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希望尽早结束战争;国民党军队却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战争,刚刚消散了战争销烟的上空又密布着内战的乌云。当时,人民解放军在前方拥有较多的有利的战略要地,而国民党的军队远在大西南、大西北,形势对其极为不利。为此,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支持,力图占据优势,便戴起"和平"的假面具,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转移人民的视线。毛泽东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假和平的阴谋,同时团结和教育人民,以其“弥天大勇”之气魄应邀谈判。双方最终签订了《双十协定》,给和平带来了一丝希望。
然而,《双十协定》的签订以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仍阻止不了国民党发动内战。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对人民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内战全面爆发。妄图打败人民解放军,消灭共产党,建立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在这场关系着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大决战中,国共双方均投入了全部的人力、物力,展开了决战,最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革命发展方向,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和平、民主,领导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进行了人民解放战争。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民解放军的防御阶段。国民党集中全部力量对人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企图在短时期内消灭人民解放军。面对敌强我弱的攻势,中共中央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法,如运动战、蘑菇战、歼灭战等,转战陕北,消灭国民党的有生力量,粉碎了国民党的大规模进攻,为战略反攻积攒了力量。第二阶段是人民解放军的反攻阶段。国民党军队在第一阶段被消灭了一百多万人,力量削弱;相反人民解放军却不断壮大,战略反攻条件成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反攻的序幕,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国民党被迫实行"重点防御",收缩防线。从1948年9月开始,两军展开了主力决战,即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军队,推翻了蒋家王朝在中国的黑暗统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是为了和平、民主而战,是顺应民心的,其取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正确的作战方法,这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二是人民解放军的高昂斗志和浴血奋战,这是取得胜利的坚强柱石;三是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取得胜利的保障。四是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的支持,这也是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取得了革命的主动权,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中国。
内容标准1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学习引导:
重庆谈判是国共双方为争取和平、民主、避免战争而举行的谈判。国民党企图借重庆谈判缓和国内矛盾,赢得准备内战时间,建立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为了尽快结束战争的苦难,争取真正的民主与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应邀前往重庆谈判。
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赴渝谈判,提出在和平、民主、团结基础上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的主张,得到了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支持。相反,蒋介石设置障碍,进攻解放区,阻挠谈判;同时积极筹划发动内战,遭到了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反对和声讨。
谈判中国共双方针锋相对,围绕人民解放军和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合法地位展开争论,最后在中共作出让出江南八个解放区基础上,双方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粉碎了蒋介石建立独裁统治的梦想,打乱了国民党内战计划;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得更多的支持,赢得更高的声誉,全国人民仿佛看到了和平的曙光。
内容标准2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学习引导
1946年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内战,企图在3到6个月时间内消灭人民解放军,相继发动了全面、重点进攻。中共中央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采取了正确、灵活的作战方法,转战陕北,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
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面对强大的敌人中共中央为了保存力量,主动撤离延安,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直留在陕北,凭借巍巍昆仑的有利条件同国民党军队周旋,指挥全国解放战场。同时彭德怀、贺龙指挥西北人民解放军利用蘑菇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保证了中共中央的安全,也鼓舞了全国各战场的士气。
经过一年多的战争,人民解放军逐渐壮大起来,国民党军队力量逐渐削弱,中共中央决定实行全国性反攻,即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减轻解放区的压力。1947年,刘邓大军突进中原,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揭开人民解放反攻的序幕。随后,全国各战场也转入反攻,把战火引向了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解放区迅速扩大,加速了国民党军队的最后失败。同时,为主力决战和人民解放军大反攻奠定了基础。
内容标准3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学习引导
经过二年多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迅速壮大,解放区不断扩大;国民党军队被消灭了两百多万,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民党被迫龟缩在大城市实行“重点防御”进行垂死挣扎。中共中央决定同国民党展开主力决战,彻底打垮国民党政府,夺取革命的胜利。
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决战,也是决定中国革命前途的重要决战,国共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先后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了沈阳、天津、长春、北平、徐州等大城市,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最后灭亡。
蒋介石企图凭借“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抵御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划江而治,以图东山再起。1949年4月毛泽东下达渡江作战的命令,倾刻间,百万雄师踏破长江防线,攻占南京,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中共中央的正确的领导,离不开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华侨的支持,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精选阅读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单元内容分析]
本册书的教学内容涵盖了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及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中华民主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同时介绍了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而本单元的内容在本册书中占重要的地位。介绍了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折及胜利从而建立起新民主主义国家。本单元包括19、20两课,即《内战烽火》、《战略大决战》。
内战烽火介绍了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体现出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以及中共为实现和平作出的努力和斗争。
战略大决战介绍了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以及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一页。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培养学生识别图画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
4.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5.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时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抗战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政权相勾结,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的资料,认识到美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
2.讨论探究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毛泽东冒险去重庆谈判的原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
3..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4.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2.通过感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
[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
2.内容解析及教学建议
第19课 内战烽火
1.《课标》中对相关内容的规定:
知道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和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2.教材内在结构分析:
本课共三目,最主要的重点在第一、三目。第一目介绍了重庆谈判的背景、过程及实质。因此第一目可以看作是第二目全面内战爆发的原因。第三目是对第二目事件发展的描述。本教材三目之间有着前因后果般的较为紧密的联系。
3.教学建议:
本课所涉及的史实,学生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要注意利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本课。一方面可采取引导回忆法,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习过的内容,正确理解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局势。另外采取图示法和影像辅助法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
第20课战略大决战
1.《课标》中对相关内容的规定: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相关史实。
2.教材内在结构分析:
本课共两目,最主要的重点在第一目。第一目介绍了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因此正是因为三大战役的胜利才有渡江战役的胜利和南京的解放,他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3.教学建议:
本课所涉及的史实,要注意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学习本课。(1).诗词导入法。可以用关于本节内容的诗词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2).图文结合法。本课两大内容都需结合地图学习,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发展进程。(3)图表法。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内容作出归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反思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反思

这一学期的教学研讨课又结束了,通过本次教学研讨课的前期准备、上课、课后与领导和同事们的评课和交流,使我对初四中考教学的授课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本次的教学研讨课由于工作任务的变化,临时由初一改成了初四,所以准备时间比较仓促。我选择了八年级(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单元。这一单元涉及了中考的六大考点,内容相对其他单元来说较少。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用一课时来完成。本节课存在以下的几个不足:

1、在授课的过程中,还是不能放手相信学生,老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对于考点的梳理虽然很细致,但是应该然学生能过明确的落实在教材上和提纲上,这样既解放了教师,又是学生感到轻松。

2、由于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于相关的实事热点问题拓展的较少。这一点在备课的过程中自己也想到了,但是觉得二轮复习的时候还会进行相关热点问题的专题复习,所以在这里就没有提。但是如果在一轮系统复习的时候就能将相关热点拿出来与学生交流的话,在二轮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并且也能尽快的让学生进入到中考的状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3、对于中考答题方法、技巧的传授还不够。应该在知识点传授的同时,就告诉学生每个考点可能会出现什么类型的考题,针对每种考题,学生应该怎样作答。

4、要注重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思想,这不仅是学生欠缺的,也是我本身欠缺的。

通过本次的教学研讨课,让我有了很多新的感受,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这次研讨课上发现的问题及时的解决和调整。争取让自己的教学不断的完善,让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内战烽火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和内战初期战局的演变

掌握美蒋勾结、重庆谈判、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识别插图处理信息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资料,认识美蒋勾结的实质、中共的正确对策,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两手准备)

梳理教材分析时局通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刘邓果断插向大别山等史实,认识中共分析时局的准确性和作战方针方法的正确性

讨论探索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原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中共中央为了争取国家的光明前途,灵活机动地应对和处理复杂局势,显示了作为中国革命事业领导核心的风采,她是值得信赖的

思想意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必须发扬光大,青年学生必须具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

教学难点挺进大别山的正确性——战局发生变化、由守转攻时机成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共七大的召开,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2.中共七大认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哪两种前途?(提示学生根据82页文献资料回答:黑暗的前途——老状态,光明的前途——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支持,想要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美国则希望通过支持蒋介石的统治来维护它在中国的利益。他们勾结起来,阴谋发动内战。中共中央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局面,为了争取光明前途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在历史上留下了值得细细品味的片段。(布置学生阅读88——9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事件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重庆谈判

1学生观察88页插图《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思考回答:

A.这幅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什么?(抗战胜利后,在蒋介石的要求下,美国帮助蒋介石运兵,准备进攻解放区。)

B.美国的目的是什么?(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2但是,蒋介石一边运兵,一边又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这是为了什么?(进一步赢得内战的准备时间,也为了制造舆论来欺骗人民。)

3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不能。因为蒋介石的既定方针是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中共的目的是要推翻这种反动统治。)

4根据91页“活动于探究”: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作为中共中央领导核心的毛泽东该不该亲自到重庆去谈判?(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不管说该或不该,都应给予鼓励。因为说不该的同学,至少还保持着对蒋介石的警惕,对毛泽东安全的顾虑。这种朴素的情感应该得到呵护。)

5事实是——毛泽东冒险去了,结果怎样?(揭露了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同反动派在政治上进行了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自己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教师小结、过渡:后来蒋介石很快就撕毁协定、发动进攻,但也很快地走向失败。

转战陕北

1当堂完成91页“练一练”:应选B(中原解放区)。

2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够粉碎敌人的进攻?(主动撤离——保存实力;“蘑菇”战术——拖垮敌人;引进“口袋”——全歼敌军。)

3这个历史事实说明什么道理?(中共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才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粉碎敌人的进攻。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教师小结、过渡:当时蒋介石的主要兵力同时也在山东进行“重点进攻”,毛泽东说他这种兵力部署“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只要攻其薄弱,从中间突破,就可以直接威胁敌人的心脏地区。承担这项战略任务的是刘邓大军,他们进攻的方向是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根据91页“动脑筋”: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按照新学案63页梳理知识:

A.地名:重庆、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延安、山东西南、黄河、大别山、南京、武汉

B.时间:1945.8.28—10.10;1946.6;1947.3;1947年夏

C.人物: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彭德怀、贺龙、刘伯承、邓小平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91页“练一练”:应选B(中原解放区)。

3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新学案第64页[自我测评]以及101-103页“一、单项选择”1-6题(必答题);“三、读史有感”(选答题)。

4提醒学生预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使用图表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

分析比较整合教材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活动探究“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环保文保意识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发展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布置学生阅读93——9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三大战役

1学生根据94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在书上做标记:

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

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3修改95页“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

4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继续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5组织学生完成97页“练一练”:填《三大战役》表

战役名称发起时间共计歼敌人数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1948年9~11月歼灭和改编敌军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1948.11~1949.1

平津战役1948.11~1949.1

教师补充、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百万雄师过大江

1学生阅读97页“文献资料”,即时回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醒学生联系98页“自由阅读卡邓小平走进原总统府”回答:

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3根据98页“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

第一层面:力量对比[如表格所列数字,这是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的];

第二层面:军队士气、人心向背[如书上原因A和D];

第三层面: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第四层面:战争指挥者的素质[如书上原因B和C];

第五层面: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上述第二、五层面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根据新学案67页[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知识线索。

2.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新学案第69页[自我测评]以及101——102页“一、单项选择”7、8、9、10题(必答题);“二、配伍选择”(必答题);“四、想一想”和“五、史海拾贝”(选答题)。

3.提醒学生预习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