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0-02-04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一历史复习资料: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

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经过:1945年8月——10月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谈判。

结果: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内战烽火

内战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转战陕北: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中共中央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粉碎重点进攻。

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1948年9月-11月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解放东北全境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队150万人,基本消灭了其精锐部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

淮海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在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指挥下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

平津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在聂荣臻、林彪、罗荣桓的指挥下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北平和平解放)

4、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开始百万雄师过大江(长江),发起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1927—1949)反动统治的覆灭。

一、选择题

1、蒋介石重庆谈判的真正目的是()

A、争取国内和平B、与共产党合作

C、与美国妥协D、为准备内战争取时间

2、蒋介石曾()次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

A、三B、二C、一D、五

3、抗日战争胜利后,()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A、英国B、法国C、日本D、美国

4、1946年6月,蒋介石对()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A、华东解放区B、华南解放区

C、陕甘宁解放区D、中原解放区

5、()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A、转战陕北B、挺进大别山

C、重庆谈判D、渡江战役]

为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的是()战役。

A、辽沈B、淮海C、平津D、渡江

6、南京解放时间是()

A、1949年4月21日B、1949年4月25日

C、1949年4月27日D、1949年4月23日

二、填空题

1、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

2、1947年夏,和,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3、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

三、简答题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派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

2、三大战役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

3、我们取得解放战争伟大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四、材料分析题

1、请回答:

①这幅图反映了毛泽东到哪参加谈判?

②中国共产党派毛泽东去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③蒋介石邀请毛泽东的目的是什么?

④谈判结果如何/

2、请回答: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来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朱德

这是两位领导在哪一次战役前的论断?

②这次战役的结果如何?

③这次战役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一1、D2、A3、D4、C5、B6、D

二1、《双十协定》2、刘伯承;邓小平3、辽沈;淮海;平津

三1、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并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2、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一个政党:中国共产党;一支军队: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条战线: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一个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四1、重庆;争取真正的和平,并戳穿蒋的阴谋;欺骗人民,为准备内战,赢得时间;双方经过43天谈判,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2、渡江战役;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倾刻崩溃,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中国长达22年的专政统治。

延伸阅读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方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对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情况略作回顾,向学生提问:“进入1949年,战争的进程对国共两党的影响如何?”让学生明确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已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一、将革命进行到底
讲解时,教师可以利用有关视频资料或自己补充说明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三大战役后的国内局势:蒋介石集团军事败局已定,企图再次欺骗群众,假意和谈,重拾军备。美国政府重新审查自己的对华政策,采取了支持桂系李宗仁取代蒋介石,由李宗仁出面同共产党和谈,企图划江而治。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在1949年新年献词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后又提出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戳穿了国民党假和谈的阴谋。围绕“和谈”展开的斗争,说明共产党善于把握时局,具有争取革命彻底胜利这一关键环节的革命胆略和魄力。
讲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时,教师可以利用有关记录片或课文,引导学生从毛泽东的报告内容出发,分析工作重心转移的条件和目的,认识七届二中全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作了准备。
讲述北平和平谈判时,教师可以演示相关历史图片,结合国共争取“和平”的方针和斗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蒋介石的“引退”,李宗仁和谈的目的,中共的主张。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谈判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其假和谈的骗局彻底暴露,美蒋反动势力“守江谋和”的图谋终成泡影,这充分说明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虚伪性。
讲述渡江战役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时,教师可利用记录片或有关历史图片,指导学生学习。
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并归纳这些行为产生的恶果。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历史图片进行总结。再针对总结出了的导致国民党战场失败的原因,分析中共会在战场上迅速取胜的原因。经过国民党迅速败亡的原因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得民心,得天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建立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坚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一定会强盛。
小结
结合板书作小结。结合教材上毛泽东七届二中全会报告的内容节选,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革命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保持党的优良传统,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为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内容作铺垫。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将革命进行到底”
1.国共争取“和平”的不同方针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3.北平谈判及国民党假和谈阴谋被揭穿
4.渡江战役及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1.国民党反动统治
政治孤立
军事演败
统治腐败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理论指导
人民军队
统一战线
人民支持
3.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第四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四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国共争取“和平”的不同方针
3.北平和平谈判
4.渡江战役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国共争取“和平”的不同方针及和谈的斗争史实,培养学生学会从复杂历史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观察、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各种救国方案的实施结果,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概括斗争特点、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对七届二中全会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发展的事实求是的态度及决策,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2.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国民党速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反动的阶级本质,而其腐朽统治则是它政治、经济、军事全面破产的必然结果。
3.通过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的总结,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保证。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北平谈判。
3.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二)难点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三)解决办法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形势,提出问题:“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有什么影响?”“毛泽东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对今后中共领导人民革命有什么作用?”等。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指明了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和革命胜利后建设人民民主专政新国家的蓝图。
2.北平谈判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重庆谈判的内容,通过北平谈判与重庆谈判的比较,了解北平谈判为什么失败而重庆谈判能够取得一些成果,认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大局。
3.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及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概括的五点分别谈谈体会,从184D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中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略)
五、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法与比较法结合,由学生通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与八七会议之比较,北平谈判与重庆谈判之比较,了解革命的发展和中共的方针,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2.归纳法,由学生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谈谈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的体会,认识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准确识记以下史实:国共争取“和平”的不同方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北平谈判;渡江战役和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运用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分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任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发展的规律;归纳和比较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人民必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基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创了独立、和平、民主、统一的新中国的新时代。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说明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使学生树立爱党、爱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崇高思想境界。
(二)整体感知
随着三大战役的顺利进行,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消灭,全国的胜利指日可待。此时,将介石仍在欺骗人民,以假和平作缓兵之计。中共为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减少人民的苦难,提出在八项条件基础上进行和平谈判。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1949年4月对日,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4月四日占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覆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对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情况略作回顾,向学生提问:“进入1949年,战争的进程对国共两党的影响如何?”让学生明确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已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将革命进行到底”一目中,要注意讲清四点:第一,国共争取“和平”的方针和斗争。将介石集团军事败局已定,企图再次欺骗群众,假意和谈,重抬军备。美国政府重新审查自己的对华政策,采取了支持桂系李宗仁取代蒋介石,由李宗仁出面同共产党和谈,企图划江而治。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在1949年新年献词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后又提出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戳穿了国民党假和谈的阴谋。围绕“和谈”展开的斗争,说明共产党善于把握时局,具有争取革命彻底胜利这一关键环节的革命胆略和魄力。第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教师引导学生从毛泽东的报告内容出发,分析工作重心转移的条件和目的,认识七届二中全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作了准备。第三,北平和平谈判。教师结合国共争取“和平”的方针和斗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蒋介石的“引退”,李宗仁和谈的目的,中共的主张。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谈判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海后修正案上签字,其假和谈的骗局彻底暴露,美蒋反动势力“守江谋和”的图谋终成泡影,这充分说明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虚伪性。第四,渡江战役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教师可用谈话法,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学习。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一目,教师可采用归纳法和比较法,就教材归纳的国民党迅速败亡的原因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进行对比,说明中国共产党“得民心,得天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建立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坚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一定会强盛。
(四)总结、扩展
结合板书作小结。结合教材上毛泽东七届二中全会报告的内容节选,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革命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保持党的优良传统,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为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内容作铺垫。
七、布置作业
学生就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进行归纳,并写出自己对比的体会和认识。八、板书设计
第四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将革命进行到底”
1.国共争取“和平”的不同方针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3.北平谈判及国民党仅和谈阴谋被揭穿
4渡江战役及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1.国民党反动统治
政治孤立
军事溃败
统治腐败
众叛亲离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理论指导
人民军队
统一战线
人民支持
3.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九、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通史》(ZI、22卷),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南京政府的覆亡》,丁永隆、孙宅巍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2017高三历史复习资料: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2017高三历史复习资料: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一、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分析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

1.抗战胜利的原因

(1)中国方面(主要因素):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国共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2)国际方面: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及配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

(1)领导者态度不同:前者清政府腐败无能;后者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民众动员不同:前者清政府不发动甚至压制民众的抗日;后者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战略战术不同:前者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者两大战场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战的方针,最后赢得了胜利。

 (4)国际环境不同:前者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后者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国的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二、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1.相同点

(1)两次合作都符合时代的需要和两党的利益。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时代要求。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合作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一次是在中共三大制定了合作的方针的情况下,帮助国民党改组、实现了合作;第二次是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在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情况下,实现了合作。

(3)两次合作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合作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不同点

 (1)基础和任务不同:第一次是两个革命政党的合作,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共同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第二次是两个性质对立的政党的合作,政治基础是国共合作宣言,共同目标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2)合作的方式不同:第一次是党内合作的方式;第二次是党外合作的方式,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固定的组织机构。

 (3)两党的历史地位不同:第一次合作时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国民党也只有少量的军队和弱小的政权,国共合作时政权和军队基本上都是由国民党掌握;第二次合作时国共两党是中国的两大政党,都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

 (4)国际条件不同:第一次合作时只有共产国际、苏联的支持,英、美等国都反对中国革命、国共合作;第二次合作时苏、英、美等国都支持国共合作、中国抗战。

 (5)合作的结果不同:第一次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导致合作中途破裂;第二次尽管两党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维护下,合作坚持到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包括三目,其中第一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阅读的内容,学生了解即可,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原因就是在解放区进行了土改;第二目“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以及第三目“战略决战的胜利”,这两目需要同学们重点把握。在这两目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

学生分析:
学生对本部分内容不是特别陌生,同时对战争也比较有兴趣。无论是初中知识,还是通过一些相关影视剧的观看都对本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一切都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感性认识,对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深层次的只是不太了解。通过一些当时的史料,以及反映当时状况的图片和影视作品让同学们加深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等反攻方向;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3)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教育学生认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4.学法指导方面:(1)通过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土地改革运动,使学生掌握概括、归纳的方法。(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本节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得出正确历史结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重点
(2)战略决战的胜利是本节重点
2.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教学方式
1、采用“学生阅读—教师设问—讨论回答—思考补充—教师总结—认知练习”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教学就可以这样尝试。
2、采用“阅读看图—画图讲图—提出问题—讨论回答”的方式,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三个整合”的教育理念。

学法指导
(1)课前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准备地图;整理学过听过的有关解放战争的文章和故事。
(2)课堂指导:要求学生读文看图、画图讲图,学会以图代文,图文转换。指导学生运用政党政治常识和地理知识结合历史知识展开思考讨论问题。
(3)课后指导:指导学生观看有关解放战争的影视或阅读有关文章书籍;做相关的练习,加强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音频视频材料、地图等
采用PowerPoirt课件(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ppt)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让学生观看有关的影片,并写出观看后的感受。
预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和预习课本内容。
(二)导入新课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使国内形势向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板书第三节课题)
(三)展开教学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师:抗日战争胜利后,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他们迫切希望获得土地。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并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同学们请回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我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斗争任务去分析并填表。
生:(回忆并回答)填表如下:
不同时期土地政策原因和依据
国民大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一切权利归农会”等反封建军阀需要,动员农民参加革命,支持革命。
十年国共对峙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的政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革命任务要“打倒地主阶级”
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为了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的政策国内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因此改变减租减息的政策。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和填表,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时期我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斗争任务。
师:非常正确。《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了土改的方向、方法并在土改总路线中明确了依靠力量,团结对象和革命的目的,请同学们看书第102页(引导学生思考、掌握具体内容)
生: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师:(引导学生阅读土地改革的意义)
生: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有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广大农民积极生产,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战略反攻的条件
师:(出示敌我双方1947年力量对比表和1947年6月全国形势示意图)
投影片:解放战争敌我力量变化情况
军队名称1946年7月1947年7月
人民解放军130万430万
国民党军队195万373万
师:通过这个表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呢?
生:(讨论回答)
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得出)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这一年我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12万,使敌基本丧失进攻能力,战略反攻的时机成熟。
投影片一: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2.反攻目标和主攻方向
师:引导学生阅读并明确解放战争第二年的任务,(出示《1947年6月全国形势示意图》)
生:敌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两解放区,如此两个拳头都打出去了,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像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敌中原空虚,机动兵力下降,士气低落。因此,党中央决定主攻方向是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
师: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例如这个地区战略地位重要、革命传统优良等等。
在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引导学生看书)
生:(归纳、掌握具体史实)
师:人民解放军在外线作战和内线作战的情况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将一些基本知识填写在地图册上。
生:填写地图册
师:我们结合刚才填写的内容来共同看一下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出示示意图。
师: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迫使国民党军队由战略进攻转为全面防御,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师: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阶段,请哪位同学谈一谈决战时机成熟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思考并填写1948年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

军队名称军队数量军队士气人心向背等等
国民党军队
人民解放军
师:中共中央经过对形势分析,认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三大战役首先在东北发动呢?(出示全国形势图)
生:蒋介石面对人民解放军的反攻,只能采取重点防御的方针,并集中主力于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对此,中共中央审时度势,确定战略决战首战东北。
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不首选东北或者说首选其他地方会带来什么后果?
生:展开讨论。
师: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引导学生看课本上插图并阅读教材,对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进行归纳)。下面这句话是当时毛泽东和中央下的命令,为什么攻打锦州?(出示投影片):
“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生:(阅读课本归纳作战方针)“首先攻打锦州”
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完成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
师:(放录像片《淮海战役》并请学生思考淮海战役作战的特点)以及突破口是什么地方呢?
生:(思考并回答)将敌人分割成小部分各个歼灭敌人等观点。
突破口是锦州。
师:平津战役与淮海战役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下面讨论一下平津战役的情况。
生:(在教师引导下,阅读课本和插图并回答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首先掌握铁路的两头的要点,最后进攻中间几个城市。
师:(总结)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采取分割包围就地歼灭的方针,围敌于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等地,切断敌西逃南窜的去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攻克张家口、新保安、天津,傅作义率国民党军队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至此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三大战役的概况:
战役名称作战部队战役时间歼灭改编解放地区俘灭敌官作战方针
辽沈战役东北解放军
林、罗48.9—1147万多人东北全境范汉杰
廖耀湘攻锦打援
关门打狗
淮海战役中原和华东
刘邓陈粟谭48.11—49.155万多人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杜律明
黄百韬、黄维肢解敌军
各个击破
平津战役东北和华北
林、罗、聂48.11—49.152万多人华北全境陈长捷分割包围先两头后中间
师: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其意义是重大的(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生:(分析、总结意义)
师:(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图表,从战略决策、方针、战术特点、人民的支援等方面思考)
三大战役的胜利,大大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请讨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归纳)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国民党军队的腐败等等原因。
师:(总结)第一,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各战场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确保这场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第二,广大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第三,各解放区人民大量物力、人力支援,以及国统区革命群众在中共地区党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战场的斗争。因此党中央正确决策,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三大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

(四)课堂总结: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战略决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并没有被完全推翻,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如何渡过天堑长江的将会在下节课的内容中讲解,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寿终正寝。

(五)板书设计: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时间:1947~1948年
2、内容:《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总路线
3、意义: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时间:1947年6月
2、标志: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3、主攻方向:中原地区?原因:
4、内线作战:东北、华北、西北
5、意义: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决战的时机
(1)解放军方面:
(2)国民党军方面:
2、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
①时间:1948年9月~11月
②经过、结果:
(2)淮海战役
①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②经过、结果:
(3)平津战役
①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②经过、结果:
3、意义

巩固练习:
1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能够普遍实行的因素有()
①《中国土地法大纲》顺应了广大农民的要求②人民解放军已经开始全国性的大反攻③各民主党派支持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④中共制定了正确的土地革命总路线
A①②③④B①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这里的“最基本条件”是()
A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B建立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
C取得占人口最多的广大农民的支持拥护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3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重大意义是()
A决定了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B粉碎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D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4解放战争中,决战时机成熟的标志是()
A大别山根据地开辟B土地改革全面完成
C敌军集中兵力防守D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5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制定土地改革政策根本出发点是根据()
A不同时期的斗争策略B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C不同地区农民的状况D反对国民党斗争的需要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比较多,应注意条理性,让学生区分不同的阶段、不同战役的特点和情况。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备课资料:
(1)这一时期的相关文献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等
(2)反映这一时期的影视剧
《挺进中原》、《挺进大别山》、《风雪大别山》、《三大战役》、《辽沈战役》等相关影视剧的片段
(3)战略反攻阶段和决战阶段的相关地图和战争示意图
《南线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三大战役示意图》等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