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0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反思。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以下是北师大版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反思,由查字典语文教学分析频道小编整理提供,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1、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

本节课,一开课,从学生之口扣住了中心句提出了有一定的难度,又具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和开放性的问题:为什么说徐霞客是一位奇人,他奇在哪里?从而引导学生们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在旁边批注。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主动地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jab88.coM

2、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情感。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精心设计了过渡语,小结语。如教学第二自然段此后的三十年---,老师出示了5张图片,伴以激情的解说,将学生带入了徐霞客走过的足迹中,,一起鉴证了徐霞客阅读大地时那段艰苦的历程。也为学生理解徐霞客坚强的意志做铺垫。

3、创造想象,发散思维。

如引导学生在探究徐霞客夜以继日历尽千辛万苦一个环节时,引导学生看插图,图上的情景只是徐霞客旅行生活的一个小片断啊!激发学生想象,在徐霞客长途旅行的日日夜夜中,他还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学生畅所欲言展开合理的联想进行回答:可能会被险峰上滚落的石块砸伤,鲜血直流,可能找不到野果子,可能遇到骄阳似火,可能大雨倾盆,可能偶遇风寒,肯能险些成了野兽的美餐)这样就比单纯的品位语言文字更直观形象,教师在整理总结学生的回答,点拨提升,引导学生体会到,不求功名,立志考察的徐霞客,的确是一位卓尔不群的奇人。

4、资料补充,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在结合事例谈到徐霞客探寻的两处山洞时,及时补充资料说,徐霞客为了进行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学生对徐霞客的印象更加深刻,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而后,老师又出示地图课件,补充资料,介绍了徐霞客走过的路线,横跨了16个省份学生看到中国的政区图后,更鲜明地体会到他的奇举。体会到了徐霞客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本节课中,老师用了大量生动的语言作为过渡语、小结语,但觉得整节课老师讲述的有些多,可不可以多留一些时间引导学生准确、深入的领会课文内容。

书上说,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但老师课件出示的地图徐霞客走过的足迹却是小半个中国,其实这是因为徐霞客是明朝末年人,书中提到的是明朝的地图。在明朝,我国的版图远没有现在大。这个知识点可以给学生讲解。

编辑推荐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文章语言简洁、质朴,全文紧扣一个奇字,写出了徐霞客这位奇人卓尔不群的一生。

三维目标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3、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请同学们看黑板,(板书:阅读),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这个词语。大家平日都阅读什么?(阅读书籍、报刊等)有一个名叫徐霞客(板书)的人,阅读的却是大地(板书)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他为什么要阅读大地?

他是怎样阅读大地的?

3、师: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现在请大家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此环节从学生熟悉的阅读一词入手,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围绕课题质疑,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二、释疑点拨,精读感悟

1

默读课文,解决问题一:徐霞客为什么要阅读大地?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画出重点词句,在数的空白处作批注。

(2)学生回答问题:

课文第二自然段: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醉心发现来理解,通过对比,感悟徐霞客的卓尔不群。)

2

解决问题二:徐霞客是怎样阅读大地的?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5自然段,圈画重点词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简单批注。(生默读,师巡视。)

(2)把圈画的词句和感受跟小组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抓住行程九万里感受路途遥远;抓住三十多年感受时间之长;抓住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栖身洞穴记录见闻等重点词句想象徐霞客阅读大地的情景。

(4)师点拨:徐霞客在阅读大地的长途跋涉中经历了哪些艰险而感人的故事?请你结合课文以及你搜集到的资料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讲给同学们听。

(5)指名讲故事,再次感受徐霞客不避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6)创设情境,指导有感情朗读:(师导读)

三十多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徐霞客攀登过多少座险峻的山峰?探寻过多少个鲜为人知的岩洞?黄果树瀑布旁留下了他锲而不舍的身影,长江源头见证了他求真求实的足迹,他从黑发走到白发,从青年走到老年,足迹遍及祖国16个省。他不仅用双脚,更是用心血,甚至生命走出了一条卓尔不群的人生之路,来,带着你的感受读这段话。(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7)学到这里,你心目中的徐霞客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表达。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环节,老师以学生质疑的问题为起点,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交流、抓住重点词理解感悟、创设情境导读等多种教学形式,在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有感情朗读的能力等,在语言文字训练中一步一步地深切感受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乐趣。】

四、了解奇书,延伸拓展

1、奇人徐霞客写出了一本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这本书奇在哪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2、学生回答(可结合查到的相关资料,如果没有搜集到,教师可简单介绍)

师述:与徐霞客同时代的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钱谦益称徐霞客的游记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说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外可以找来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回归课题

1、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课题,课题中的阅读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答)你能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语来理解阅读的意思吗?看谁找的又对又多。(考察,走遍,游历,研究,横跨,实际勘探等)

2、师总结:做为探险旅行家、地理学家的徐霞客,用双脚、心血、甚至生命阅读着大地这部辽阔的无字之书,写出了《徐霞客游记》这部千古奇书,他用一生的经历诠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千古名言,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旷世奇人徐霞客。

3、请同学们再次带着对徐霞客的感激与崇敬之情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随着文本和老师的点拨到课文中走了一遭,此时,再让学生来理解阅读大地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同时以词解词,注重了语言文字训练。】

六、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课外阅读有关徐霞客的故事和书籍,用一百字的篇幅简单介绍徐霞客。

板书设计: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卓尔不群

雄心壮志

不畏艰险

奇人:千古奇书求真求实

锲而不舍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课文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课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用双脚,一步一步地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经历过许多奇人异事,并且把他游历的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

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徐霞客的时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他所去的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加上明朝末年治安不好,盗匪横行,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有一次,他和三个同伴到西南地区,沿路考察石灰岩地形和长江源流。走了二十天,一个同伴难耐旅途劳顿,不辞而别。到了衡阳附近又遭遇土匪抢劫,财物尽失,还险些被杀害。好不容易到了南宁,另一个同伴不幸病死,徐霞客忍痛继续西行。到了大理,最后一个同伴也因为吃不了苦,偷偷地走了,还带走了他仅存的行囊。但是,他还是坚持目标,继续他的研究工作,最后找到了答案,推翻历史上的错误,证明长江的源流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

徐霞客具有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他遇到高山一定要登上峰顶,遇见山洞一定要进去探个究竟。有一次,他到广西融县的真仙岩山洞,洞口盘着一条蟒蛇,他还是设法进去,到洞里去考察。又有一次,他到湖南茶陵的麻叶洞,听说洞里有一条会吃人的神龙,没有人愿意当向导,他竟然一个人拿着火把进去。当他安全出来的时候,村人都惊讶得不得了,因为连当地人都还没有人敢进去呢!

徐霞客一生不避艰险,走遍三江五岳,横跨了中国十六个省份。他的考察记录,经过现代地理学家的实际勘察,证明他的观察和描述非常准确,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他的游记详实生动,写山写水,都能融入深刻的感情,是我国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徐霞客终其一生游历探险,阅读大地,描述自然,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也是求真求实、开创田野考察的科学家。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相关知识


《徐霞客游记》系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在地理学上的重要成就有:(1)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3省区,他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的具体记载。并初步论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他是中国和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驱。(2)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如否定自《尚书禹贡》以来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导江旧说,肯定金沙江是长江上源。正确指出河岸弯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处冲刷侵蚀厉害,河床坡度与侵蚀力的大小成正比等问题。对喷泉的发生和潜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学的解释。(3)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4)调查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科学地记录与解释了火山喷发出来的红色浮石的质地及成因;对地热现象的详细描述在中国也是最早的;对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情况,包括各地的经济、交通、城镇聚落、少数民族和风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记述。他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超越前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详细记述和探索,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是:(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5)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情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学案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学案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等词语的意思。

2、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感受徐霞客的奇人、奇举。

3、能通过合作探究,领悟文本内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在阅读、理解,反复诵读中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简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徐霞客生平,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题质疑

1、板书“阅读”,你认为这个“阅读”是什么意思?

2、完善板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读清字音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成果汇报,交流学习。

三、再读课文,读通句子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通句子。

2、成果检查,齐读课文。

四、三读课文,读懂内容

1、限时阅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同桌间复述,全班竞赛交流,激励学生快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

五、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小组讨论,你觉得徐霞客是一个怎样的人?

2、成果汇报,说说徐霞客留给你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1、默写生字词,熟读课文。

2、想一想:徐霞客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

1、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请大家合上书,静静地听老师读课文。

2、请大家议一议,用一个词概括徐霞客和他的精神品质?

3、学生自由说,老师相机板书“奇人”、“卓尔不群”。

4、我们共同走近徐霞客,进一步感受徐霞客这位奇人和他卓尔不群的奇举。

二、合作探究,理解感悟

(一)自主学习

1、细细品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最深,写上批注。

2、学生自读自悟,圈点批注。

3、同桌交流。

(二)合作探究

按惯例将全班每六~七名同学分成学习小组。

1、学生探究。

A、请各小组在刚才细读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徐霞客“奇”在哪些方面?

B、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

2、成果呈现。

A、请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告诉大家徐霞客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B、根据小组成员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总结并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篇写人的记叙文。文章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全文,讲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写成了一本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第二自然段讲徐霞客卓尔不群,立志亲自考察祖国山川地貌,并在此后的30年间历尽艰辛获得了第一手考察资料。

第三五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写了徐霞客在考察途中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

第六自然段总结了徐霞客一生游历的价值,高度评价了他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是求真求实、开创田野考察的科学家。

文章语言简洁、质朴,全文紧扣一个奇字,写出了徐霞客这位奇人卓尔不群的一生。

之所以称徐霞客为奇人原因有四:

1、不求功名,立志考察探险。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时代,读书人都忙于追求科举功名,而书生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鄙弃权贵、摒绝仕途。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徐霞客超出常人之处首先在于,淡薄名利、不求功名。当他发现先人留下的古今史籍、地志、山海图经少且有差错时,便立志走遍天下,亲自考察。于是他毅然走出书斋,把一生献给了旅行考察事业。这在当时来说可谓奇举。

2、不畏艰险,毅力超凡。徐霞客自22岁出游,至55岁病返故里,30多年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行程9万里,横跨16个省份。当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甚至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有,多数行程徒步完成,加之明朝末年治安不好其中艰险可想而知。几十年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长期的旅途中他遭遇了重重困难:攀险峰,涉危涧,遇盗匪、断财物、失同伴,疲劳、病痛等等,然而这一切都从未曾使他动摇。30年里,他天天坚持日间跋涉,夜里笔耕,从不间断。多么坚韧而有毅力的人呀!也正是凭借这坚定的信念和超凡的毅力,他获得了先人不曾获得的考察资料,成就了被后人称为千古奇书的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

3、求真求实,锲而不舍。在许多读书人奉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徐霞客特立独行,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实践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求真求实,锲而不舍是徐霞客从事科学研究的品质。课文通过徐霞客克服种种困难,证明长江的源流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的事例,及第5自然段中列举的两个简短事例,对此品质做了具体说明。

4、成就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正因为奇人、奇举,才著就就了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用两句话分别概述了此书奇在哪里,即它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徐霞客游记》除遗失部分外,留存至今的还有60多万字,是我国篇幅最为浩繁的游记之一,也是世界游记文字中的鸿篇巨制。其间蕴含着许多真知灼见,某些思想甚至超越了时代。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曾这样评价:《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20世纪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学情分析

徐霞客所处年代距今天久远,课前应要求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简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徐霞客生平,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本课可以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开始,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在寻求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徐霞客的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读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同学们,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2、出示徐霞客画像,提问:你们猜猜他是谁?能讲讲他的故事吗?

3、在你的心目中,徐霞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点评: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导入了解学生的理解状况,让学生就课题质疑或初谈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初涉课题学生也许会感困惑,不必强求学生完全理解,待深入理解课文后,再回归课题领悟它的含义。)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教互学。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列举了徐霞客在考察途中的具体事例。

3、按内容不同给课文分段。

(三)再读感悟

1、指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讲的?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2、什么是奇人?

3、为什么称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呢?他人奇在哪里?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有关语句,谈一谈你的体会。

(重点抓住卓尔不群醉心雄心壮志亲自理解徐霞客的超出常人之处。)

4、读到这里,你觉得徐霞客是一个怎样的人?

5、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一段?

6、小结: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时代,读书人都忙于追求科举功名,而书生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鄙弃权贵、摒绝仕途。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徐霞客超出常人之处首先在于,淡薄名利、不求功名(板书)。

(点评:引导学生抓住奇人这个词反复读文,通过重点词语理解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之上再指导学生朗读,体现了朗读指导的循序渐进。)

7、徐霞客人还奇在哪里?在刚才的学习中,大家找到了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课文,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继续采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的课文。

8、按照刚才的方法学习三、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找出重点句子谈体会。

(2)小组讨论交流。

(抓住当时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甚至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有,盗匪横行,还是坚持设法竟然等词句体会徐霞客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3)练习朗读。

9、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十多年的千辛万苦,最终他完成了自己的愿望。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他的奇还体现在哪里?

10、这本书奇在哪里?

11、小结。

(点评:这一环节采用先扶后放,由引导到探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总结全文

1、现在你知道课题为什么说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了吗?

(点评:待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再回归课题领悟它的含义。)

2、关于徐霞客奇人、奇事的故事很多,大家还知道哪些?

(点评: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总评:

本课的阅读教学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在学生充分预习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入手,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然后抓住关键部分的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先扶后放,再回到全文,最后发散性的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学生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了阅读。

《大地的话》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分析:《大地的话》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以话语为主题,一共编排了三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向学生展现了语言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魅力。《大地的话》是一首现代诗,全诗共分五节。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大地拟人化为母亲,把它的默默奉献精神化为诗的语言,前四节分别叙述大地母亲对种子、飞鸟、游鱼、小草的博爱之情,第五节是对全诗的总结与升华,大地母亲把一切有生命的精灵都当作自己的宝贝,把一切宝藏都愿藏在自己体内。全诗抒写了大地母亲博大的胸襟、母亲般的宽容与慈爱,以及无私奉献的情怀。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们学校在城区,教学设备比较完善,学生由于长期接受开放式教育,不仅思维活跃,具有了语文学习的认知概念,而且口语表达能力较强,写作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他们能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初步具有应用语文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意识较强。

教学目标: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5个汉字,在阅读过程中有重点地识记蕊字。

2、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全诗内容,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1、本篇课文的前四节内容十分简单,通俗易懂。重点理解第五小节一切有生命的精灵都是我的宝贝;一切宝藏都在我的体内这句话。

2、学会仿照诗歌说话、续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直接板书话,提问:这是什么字?(话)一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再板书大地的,要求学生思考:大地会与谁对话?

3、师:大地要说的话很多很多,它到底和谁对话了,说了些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地的话》。(多媒体出示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这是十分具有个性化的宽泛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答案也就不同。导入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二、品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

师:现在老师配上音乐把诗歌朗诵一遍,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大地在和谁说话?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种子、飞鸟、游鱼、小草)

[设计意图:指导阅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这非常符合诗歌的特点,要在读中体会诗歌意境,教师饱含感情的范读,再加上音乐,让学生很快进入诗歌意境,对诗歌有个整体感受。]

2、学生自由读诗,自学生字词。

(1)自由地轻声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同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以及理解情况。

(4)全班交流。(课件出示生字词)纠正容易读错的音,比如嘟噜、吐蕊、驱赶等;重点识记蕊字。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已具备自学生字词的能力,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的能力,这符合新课程自主学习理念。]

3、默读诗歌,理解内容。

(1)默读诗歌,并在书上做些批注,批注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或读后的体会,也可以是自己不懂的的问题。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诗并做批注。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4、分角色读,指导学生用心说话。

(1)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什么?并选出其中的一节练读。

(2)指名四位同学扮演大地朗读课文的前四节,想象自己就是大地母亲,你想对种子、飞鸟、游鱼、小草说些什么?其他同学就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仔细听大地的话,看能否听懂大地想对你说些什么?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接读课文前四节,教师点击相关课件(每一小节都制作动画课件),读后其余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分角色读,让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用心说话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其他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学会了认真倾听;另外,评价别人,也加深了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换位抒情。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或大地体内的其他生灵,听了大地母亲的话,你有什么想对大地母亲说的?你能说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听吗?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延续上一个环节,在与同位互相扮演大地向对方表达说话时,对方能够认真听,此时才能够让学生在换位思维后,感悟到大地的话语对说话的对方产生怎样的影响,也就是感悟语言的作用和魅力。]

四、总结升华。

1、学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2、再回想刚刚大地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大地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3、随机设疑: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板书:)(还有许多大地体内的生灵,比如:落叶、石子)

4、听课文录音,放动画课件,再次欣赏诗歌,感受大地的宽广胸襟。

[设计意图:课文最后一节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升华,意在让学生明白大地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向大地上的所有的生灵表达:你们都是我的宝贝,我的体内所有的一切都是宝藏。并通过省略号的理解以及诗歌欣赏,为下文的续写做好铺垫。]

五、以说促写。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大地母亲,你一定还有很多话语倾诉,你还想对谁说什么?请敞开心扉,大胆地说出来吧!(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课件出示)仿照诗歌前四节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将自己要倾诉的话语写一节小诗。

全班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以说促写,这是让学生实现思维的跳跃,这样的训练更接近诗歌语言,直接与课文内容对接,虽有一定的难度,但课堂的品位就高了,这才是真正对语言的拓展。]

六、课后拓展。(课件出示)课后继续修改自己写的小诗,准备活动课上评比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评比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自评自改作文的能力。]

总评:

本教学设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通篇设计以读为主,为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较为深刻地感悟文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而一遍又一遍地有效地与文本进行真情对话,在朗读中理解诗化的语言。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从一开始练读――读通顺――读懂――有感情朗读,到最后由读来变成说,而且要用心来说,这就需要学生在与文本的每一次对话的时候都能有所收获,使每一次阅读都能及时有效。让学生在一步步自己潜心地朗读课文后,由读大地的话变为自己就是大地来说自己的话,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并以说促写,这样更能与文本贴近,理解课文的中心,感悟大地对万物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悟就能潜移默化地存在于孩子们的心间。

被子的大地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被子的大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作者:罗伯特斯蒂文森(1850一1894),苏格兰随笔作家、诗人、小说家、游记作家、新浪漫主义代表。他从学生时代起即酷爱文学,一生多病,但有旺盛的创作力。本文选自的斯蒂文森《一个孩子的诗园》,其用词简洁但意境丰富,节奏清晰,声韵和谐,在英语国家几乎每家必备,被誉为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优美的启蒙教材。诗人以纤细的感情和敏锐的笔触,精确地把握住孩子的情绪和感觉,极其逼真地再现了童年的时光。

《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一个孩子的诗园》中的诗,表现出一个成人在重新捕捉童年的情绪和感觉时的异乎寻常的精确性。在英国文学中,这些儿童诗是无与伦比的。请注意这里指出的异乎寻常的精确性。斯蒂文森写这些诗时已35岁。一般人到了这个年龄,早已把自己儿时的心态忘记了。斯蒂文森不同,他对儿时的情绪、思维、心态、感受有着惊人的记忆力。鲁迅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斯蒂文森却能在成年后重新把握与成人截然不同的孩子的世界,而且能用优美的诗句捕捉童心,把握童心,表现童心,达到异乎寻常的精确程度。这,确实令人惊叹。我们,无论是儿童读者还是成人读者,读着这些诗,都会觉得心头一亮。

二、文本内容

探究阅读 实现自主──《索溪峪的野》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还初次提到了探究性阅读: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是探究式学习的一种。它要求学生围绕一定的目标,即为了探索、研究、解决某一个问题,广泛搜集相关材料,进行阅读。探究性阅读是对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摒弃教师一手抓的现象,该放手时就放手,把学生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实现自主,提倡自身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收到良好效果。

一、放手形式,自主选择

课堂形式丰富多彩,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因此,老师在课堂设计的时候,多是煞费苦心。新课程强调师生平等,老师要尊重学生,真正地把学生当作朋友,并且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

在教学《索溪峪的野》时,我的问题是: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你想怎样来表现索溪峪的美?你想不想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学习?等。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小组可以一起讨论,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学生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小组同学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共同制作幻灯片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的意愿都得到了充分尊重,学生变得更自信,更有活力,也必定多了一份成功的把握。

二、放手朗读,自主感悟

语文的能力训练包括很多方面,朗读能力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我们习惯于一句一句地教学生朗读,这个词应该读得重一点,那句话应该读得慢一些等。这样教地结果是一千个读者,只画得出一个哈姆莱特。学生的个性体验变成了老师的体验,读的时候虽也是抑扬顿挫,但都是一个腔调。在朗读的过程中,老师教给学生一些表达感情的方法是必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身情感体验的表达和流露。新课程下,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这种个性体验、个性情感。

教学《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问: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为什么?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学生带着无比的兴趣,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朗读中去。我还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大部分都读得很好。个别学生朗读不能到位的时候,我请其他的同学来评价,让他们自己讨论应该怎样读。有些段落,如谈到游人野那一部分时,有的同学都手舞足蹈起来,读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加上动作,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新课程下的开放远不止内容、形式、朗读训练,还有作业、对学生的权力等。就如带着学生走路,我们不再是扶着、搀着,也不再是在前面领着,如今,老师只是站在旁边,告诉学生前面有路,学生自己去摸索,去寻找,学生所走的不再是唯一的一条路,而可能是多条路,有的甚至是弯路,但可贵的是他们所走的是自己的路,而且是自己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大地的话》课文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地的话》课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假如你是种子,

请到我的怀里睡。

这里有新鲜的空气,

软绵绵的被。

你可以发芽、生根,

开花、吐蕊。

让枝头的果子

一嘟噜一嘟噜往下坠。

假如你是飞鸟,

任你在我胸前飞。

这里有高远的天空,

落脚的大树,

清清的湖水。

你可以在枝丫上筑巢,

在枝头和伙伴相会。

不论你唱什么歌,

我总觉得很清脆。

即使你是游鱼,

我也要给你足够的水。

如果你嫌湖小,

嫌河窄,

你可以沿着小溪,

穿过江河,

往海里飞。

即使你是小草,

我也给你一定的地位。

不论谁把你驱赶,

把你踏碎或烧成灰,

但你的根和籽粒,

总藏在我的体内。

等严冬过去春风一吹,

你将织成一片绿纱,

送给大自然一床绿被。

啊,大地是我,

我是大地。

一切有生命的精灵,

都是我的宝贝;

一切宝藏,

都在我的体内

大地的话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地的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大地的话

预习提示:

1.借助工具书预习课后生字。

2.熟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自己先试着解决。

3.请用几个你认为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大地母亲。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5个汉字。

2.在阅读过程中有重点的识记“蕊”字。

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能够仿照诗歌续写,表达独立的思想感情。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感情。

2.通过联想、想像,体验情境,理解诗情。

教学重点:

1、本篇课文的前四节内容十分简单,通俗易懂。重点理解之处为第五小节,“一切有生命的精灵都是我的宝贝;一切宝藏都在我的体内”这句话的理解。

2、学会用‘假如’和‘即使’来造句说话。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话”,激活学生思维,思考:一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这是个十分具有个性化的宽泛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答案也就不同,但是又一个共同的内容,就是通过话来与说话的对方交流思想,沟通感情。

教师在板书“大地的”这几个字的时候,再预设大地会与谁对话的问题导入新课。

二、“读”占鳌头品读诗歌“悟”“抒”“续”情

本篇诗歌共分5小节,前4节内容浅显易懂,故在教学设计中还应以读为主,为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能够较为深刻的感受文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也为学生能够通过自己一边一边有效和真情的与文本对话。故在设计品读诗歌这一环节中以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能够自主感悟,自发抒情,自然续情。设计以下三个环节:

(一)进入角色,以读悟情

1、自由阅读课文,解决课前预设的问题:大地在和谁说话?

2、再来用心的默读以下课文的前四段,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什么?并选出其中的一节练读。在读流利的同时,尽量将大地的话读懂。

3、指名四位同学扮演大地朗读课文的前四节,想象自己就是大地,你相对你的朋友们说些什么?其他同学你们就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仔细听大地的话,用心听,能否听懂大地想对你说些什么?

4、选择几段读给你的同位听听,看看你的同位能否明白到大地想说的。

5、根据学生情况即时指导学生用“心”来说话。用心来朗读。再指名朗读。

6、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想刚刚大地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大地的话语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并随机设疑最后一句的省略号的含义。即:还有许多大地体内的生灵,比如。。。。

前5个小环节,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从一开始练读——读通顺——读懂——有感情朗读,到最后由读来变成说,而且要用心来说,这就需要学生在与文本的每一次对话的时候都能有所收获。使每一次阅读都能有及时有效。不要刻意的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只是让学生在一步步自己潜心的朗读课文后,由读大地的话变为自己就是大地来说自己的话,这样更能与文本贴近,理解课文的中心,感悟大敌对万物的思想感情也就潜移默化的存在于孩子的心间。

在阅读中根据学生阅读情况,有机的指导纠正识记生字的情况,这里预设花蕊,又可能学生读成花心。顺势板书即时纠正即可。

第6个小环节,意在让学生明白大地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向大地上的所有的生灵表达,你们都是我的宝贝,我的体内所有的一切都是宝藏。并通过省略号的理解为下文的续写做好铺垫。

(二)借助文本,换位抒情

如果你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听了大地的话,你有什么想对大地说的?你能说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听吗?

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延续上一个环节,在与同位互相扮演大地向对方“表达说话”时,对方能够认真听,此时才能够让学生在换位思维后,感悟到大地的话语对说话的对方产生怎样的影响。也就是感悟语言的作用和魅力。

(三)激发情感,以写续情

读了这篇课文,相信你也按耐不止自己的话语,想来说说吗?对你想说的人、物敞开心扉,大胆的说出来吧。

也尝试着用课文中出现的“假如。。。”“即使。。。”关联词语,仿照课文的前四段,来抒发你自己的感情吧。

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继续使用大地对万物的角色,也可以换位说说万物对大地的话语;也可以离开书本,自己设定说话的对象。

三、课后作业

仿照课文的前四段,将自己想说的话,也来写一片简短的小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大地的话》,我们读课文,下面老师想请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前面现来给大家读一下,哪位同学有这个决心啊?

二、回顾课文内容,说说语言的魅力是什么?

学生联系课文各抒己见。

1、复习课文内容:

2、作业交流:面对语言量,你想说些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概括段意。

三、学写生字:

学生自学生字。

交流重点字:

四作业设置:

摘抄优美的词语:选择一个造句。

检测题:

一.积累词语。

()的绿纱一()绿被()的小鸟

()的歌声()的湖水()的果子

二.造句。

1.即使——也——

2.不论——总——

三.默写你最喜欢的一小节。

窦桂梅教学艺术——为了“阅读”的阅读教学


窦桂梅教学艺术——为了“阅读”的阅读教学

窦桂梅教学艺术——为了“阅读”的阅读教学

为了“阅读”的阅读教学

王鸣迪

师: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幽静的小路伸向远方,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

师:什么样子?

生:“篱落疏疏一径深。”

师:树上的花落了,叶子还没长大,还没形成树荫呢!

生:“树头花落未成荫。”(学生抢着应声回答)

师:小朋友们急忙跑过来抓蝴蝶啦!

生:“儿童急走追黄蝶。”

师:抓到没有?

生:“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时,一个叫刘宗文的学生大声喊:“老师,请等一等,我马上就要抓着它了!”大家静静地等着他,过了一会儿,刘宗文睁开眼睛兴奋地说:“终于抓住了,嗯,真难逮呢!菜花是黄色的,蝴蝶也是黄色的。”正说着,他还做着手捏蝴蝶翅膀的姿势呢,再看表情更是一脸的喜悦……

这个动人的教学片段发生在窦桂梅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当时,师生一起诵读《宿新市徐公店》一诗,窦老师描绘诗意,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概括描绘的是哪一个句子。在闭着眼睛想象画面的过程中,学生的灵魂在诗歌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个人的审美体验与教材文本实现了“无缝对接”,享受着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幸福。

这种“过电影”的方法是窦桂梅经常使用的,它能有效地将学生的阅读体验转化为审美想象,帮助学生体会一种“朦胧而舒心的快乐”,正是这种快乐有可能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窦桂梅认为,对于阅读而言,最重要的永远不是懂不懂,懂多少。很多时候,一种朦胧而舒心的快乐,才能引导孩子进入“阅读的森林”。

窦桂梅还在每次的寒暑假要求学生给自己喜爱的诗人写信。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达2000多人,自村夫到皇帝,从稚童到老叟,可谓群星灿烂。她让学生寻找诗人的足迹,了解诗人的生平、代表作、成才的经过或悲凉的人生,写出对诗人的认识或者鉴赏评价。有的学生写到:“李清照奶奶,你的心情还好吗?”“谭嗣同,您够男子汉!”“李白,你的铁杵磨针的故事是真的吗?”“虞世南先生,你的那首《蝉》难道仅仅是写的不停叫着的‘知了’吗?不,你同时也在表明自己的心迹,也在描写着自己。‘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感悟到其中蕴含着一个真理:自身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在这种与诗人“面对面”的交流中,孩子们关心古人的喜怒哀乐、质疑其生活细节的真实性、品味出诗句中的弦外之音,与历代诗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平等交流。这正是阅读的魅力——让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找到与自己心灵相通的知音,让人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思考人生、提升境界。而教师在这里却“消失”了,学生直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这就是窦桂梅追求的阅读教学的“一见钟情”:学生不需要教师这个“媒婆”就能直接爱上文字、爱上阅读。

窦桂梅在阅读教学领域内的建树是与她的深层思考分不开的。她始终在想: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不同的,通过怎样的阅读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的真正阅读?教师不能把阅读教学的目标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读懂课文,而应该是学会读书。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支离破碎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阅读课应该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地方,成为学生讲故事的地方,成为学生观点碰撞的地方,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地方!

此外,窦桂梅还对小学语文教学中“阅”与“读”的割裂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在“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先辈的强烈呼吁下,小学语文教师懂得了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读”,并且要书声朗朗,这实在难得。能够高举“读”的大旗呐喊:要读,真正的读!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感受更是难得!不过,静静想来,很多人对“课标”表述的“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理解得并不全面和深刻,也没有具体弄清阅读的真正内涵。结果导致教师在语文学习中把“阅”和“读”割裂开来,只注重读的声音、读的形式、读的技巧,一句话,强调的是学生的嘴巴,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内心,把“阅”字几乎是扔掉了。“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会有“读”。“读”并不是单单表现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明白:课堂要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默默品味的“场”,也就是营造一个“静静的学习的场”。

其实,每一个人读书更多的是默读品味,读到动情处流泪,读到气愤处生气,读到感慨处叹气,很少看到一个人读书后放声而有语气地朗读。现在,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知道哪是重音,晓得在哪里停顿,听起来很动人,但也许他的心灵却依旧空无。我们读书是读给自己的,读的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听、动听。

在大地上寻找花朵


评论一节课,必须把它置放在三维坐标系中,三维分别是:文本理解,课堂设计,课堂成果。前二者关乎教师的眼光与技能,后者则是学生的呼应、激发与回响。

先来看此课的文本。苇岸《放蜂人》凡九节,简而言之,是以放蜂这一劳动,来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作者看来,人对自然应该虔诚、友善、熟悉。虔诚意味着对自然有敬有畏,友善意味着对自然谦卑的爱,熟悉意味着对自然充分了解。放蜂人本身就与自然(大地)一体,又以最美好的事物花与蜜与自然联系得更紧密。所以作者写道:放蜂人是世界上幸福的人。对于急功近利的工业化的时代,苇岸的作品,是最好的解毒剂。

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往往无暇将新鲜的,带着自己体温的文章与学生共欣赏。在这个意义上,蔡朝阳老师恰似一位放蜂人,博览审阅四方,在大地上寻找花朵,然后满怀欣喜地带给孩子们!这珍贵的礼物,是值得孩子们欢欣领受的。一句话,提供这样的文本,这节课无论怎么上(即使只是把讲义印出来发下去,教师一言不发),都已经成功了,因为重要的是上什么,而不是怎么上。这节课先以文本胜。

蔡朝阳当然不会止步于此,此课有更高的信望在文本价值之外,还有观念价值。在第七张幻灯中,他引录了李奥帕德《沙郡年记》的一段话:土地道德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的平等的一员。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

很多时候,学生需要提携;那么,教师的识见,便是唯一的力源。《放蜂人》的靶心是土地道德。课堂前面30分钟的文本梳理,一如缓缓的牵引积蓄,至此张弓一放,直中标靶。有人质疑:这课堂有平等的对话吗?有对话后的生成吗?我想反问:若是你学艺,希望逢着谦和近人但武艺平庸的江南七怪,还是桀骜冷峻但功力深厚的黄药师?要三流的对话,还是一流的灌输?毫不犹豫,我选择后者。这节课又以观念胜。

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一夜的工作》教学片断及反思


【片断】

师:读了课文,哪些语句让你深受感动呢?

生: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分量。这句话使我很感动。

师:你读出了什么呢?

生:周总理用一点点花生米充饥,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花生米的分量。

师:花生米增加了吗?

(有的学生认为增加了;有的认为没有增加。)

师:再读读这句话,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花生米是增加了,但增加得很少,所以作者用了好像一词。

生:多了一个人,但食品增加得很少,可见平时总理的夜餐就更少了。

师:总理工作一夜后仅仅用一碟数得清颗数的花生米充饥,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的感受──

生:周总理这么简朴,我很敬佩。

生:周总理工作十分幸苦,但是生活这么节俭,他身为一国总理,但对生活的要求极低。

师:是的,谁还能说说总理生活简朴、工作辛劳的其他事例?

(学生就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谈了许多感人的事例。)

师:让我们把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之中吧!

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反思】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构建的。读者与文本经过交流,不断地发现,不断接受文本的视界,和自己原有视界相融合,扩大自我,构成一个全新视界。由此,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师都应努力引导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经历叩问、体验和发现的过程,实现全程阅读。

1、叩问──阅读的中国:

叩问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与交流的起始,要求读者的期待视界即原认知结构与文本的难易程度相当,以求得同化或顺应,建构起文本意义。所以,我们要利用或者帮助学生形成恰当的期待视界,引发其对课文的叩问,激起体验和探究的欲望。

2、体验──阅读的停靠点:

体验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交流的中段。在对文本的解读活动中,读者要在文本中寻找答案,解决疑问,就应时时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用心体验作品的情境和情感,并时时回应文本──喜忧哀乐,文本的意义才能生成,读者新的视界才会形成。阅读教学中,我们就要让学生通过亲自尝试,自觉体悟来破译、还原和回应课文里面的情感世界。阅读就是要到达过多个体验的停靠站才可能达到终点。

母语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有体验,才会有感情。因此,教师要积极倡导探究性阅读,引导学生移情体验、替代体验,使他们亲身经历主人公的生活和作者言语的形成过程,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成功地跃向阅读终点。

3、发现──阅读的终点:

文本超出了自身,因为掺入了读者的意义;读者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接纳了文本的意义,扩大了原来的视界,又回到自身,成了一个新我。说的正是阅读的终极目标──由读者个体独特理解支撑的文本意义的创造。而发现是创造的眼睛。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对课文进一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并把自己的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活用课文语言和语言规律,形成丰富多彩的极具个性色彩的语言实践。

(《文化哲学》许苏民)的确,书中丰富微妙的精神世界会使人逐步升华为追求真、善、美的文化人。在阅读进程中,学生打开的是一扇移动变化着的文化视窗,能不断领略语言文化,丰富文化积累。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内容教学化,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阅读,人生体验──言语活动──新的体验这一循环才会活跃起来,才能极大激发课堂里的生命活力。

作为母语学习课程,形成与发展良好的语文素养这一主要任务的实施必须依赖于学生大量的语言体验与实践。作为语文教师,应发挥出自己的才情,和学生一同融入这个具有生命活力的同构体,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向学生、教师、文本,平等对话;过程、情境、情智,立体展示的自主探究的阅读教学新境界。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反思》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