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改造我们的学习》学案

小学习作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8

《改造我们的学习》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改造我们的学习》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词语的读音及成语的含义。
2.掌握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
4.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提高辨析文章内容和筛选重要语句的能力。
5.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课文解读
关于“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
解缙(1369—1415),字大绅,吉水人,明朝洪武年间进士,曾草疏万言书,指斥时政,明太祖很赏识他的才能。一生中官职几经起落,终被人陷害,死于狱中。曾与黄淮等人奉旨撰《古今烈女传》,又有《文毅集》十六卷。《明史》中有他的传。解缙治学严谨,鄙视那些哗众取宠,徒有虚名的人。有一次,一个秀才找他联对,念道:“牛跑驴跑跑不过马;鸡飞鸭飞飞不过鹰。”解缙听了大笑,当场也作了一副对联送他:“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秀才听了,顿时满面羞愧。(引自黄荣章《古今楹联拾趣》)
课文重点语句探究
1.第一部分中,提到我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在此阶段,究竟有哪些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去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提示:在这阶段,主要有1839年的林则徐禁烟运动,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1895年康有为倡导戊戌变法,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他们是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为救国救民而摸索真理的代表。具体事迹,可参看中国近代史有关史料。
2.为什么当时的许多马列主义的学者在研究历史时也是“言必称希腊”?
提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弱国,成为世界列强瓜分的对象。为使中国强盛起来,有不少有志之士便到英、法、德、日等强国去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又有不少人到苏联去学习。在当时,学习外国形成一股风,特别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但不少人的学习方法是教条主义的,这种教条主义的方法也影响到党内,在研究马列主义理论时,也只是生搬硬套外来的东西,而不重视研究本国的历史和现状。
论证方法分析
1.例证法
文中常引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如第一部分在提出论点之后,作者便概述了二十年来党对马列主义的认识、学习和发展的历程等概括性的事例作论据。第二部分在论证“还有很大缺点”时,列举了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理论三个方面“极坏的作风”,也是用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在后面接着论证主观主义学风使“理论和实际分离”时,则列举了“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等典型事例加以证明,使论证充分有力。
2.引证法
作者在举事例的同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有时还引用革命导师的论断来加以证明。如第三部分中为了强调客观实际的重要性,作者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时,作者则引用了斯大林关于“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的论述,从而增强了论证效果。
3.对比论证
文章的第三部分运用了典型的对比论证方法,把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同马列主义的学习态度,从表现、特点等方面逐一加以对照,揭示了主观主义的危害,论证雄辩有力。另外文章第一部分谈成绩是从正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而文章的第二部分谈缺点则是从反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这也是一种对比。
学习本文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鲜明。作者还善于使用口语、成语和文言词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
语言的准确性,一是表现在用词的恰当上。如第一部分在谈到我党“幼年”时期和“现在”对马列主义认识上的差距时,分别称之为“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和“深刻得多”“丰富得多”。“肤浅”和“深刻”是用以表明认识程度的一组反义词,“贫乏”和“丰富”是用以表示认识广度的一组反义词,作者不但用这两组反义词相对举,说明两者的差距,而且在“肤浅”“贫乏”之前都加上了“何等”二字,说明其严重的程度;而在“深刻”“丰富”之前却未加“何等”,是在后面用了“得多”二字,更准确地反映了客观的实际情况。再如第一部分的论点用了“日益结合”的提法,“日益”一词很客观地写出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逐步结合的过程,用词也是很准确的。再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一句中,“常常”一词也用得很恰当,如不用就会把这一特称判断变成了全称判断,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二是表现在用词的分寸掌握得很好,如文中说,“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基本”二字很有分寸,表明了说的并不是所有的任务,而是主要的根本的任务。又如第二部分在列举了主观主义学风的表现之后,说;“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先强调是“极坏的典型”,不是“普遍”的,然后又用了两个“相当地”,这样既表明了不是一片漆黑,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用词是很有分寸的。
语言的鲜明性,一是表现在作者善于进行正反对比。如第二部分在谈到学习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时,作者写道:“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这样把两条相反的“原则”对举,显得鲜明有力。另外第三部分中把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加以对比,也是十分鲜明的。二是表现在爱憎分明的态度上。作者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如当谈到主观主义的实质时,作者大声疾呼:“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一连串的排比,是非爱憎分明。
语言的生动性,一是表现在作者很善于使用口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上,如用“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来形容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用“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这样的口语说明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使文章显得活泼,有风趣。用“粗枝大叶”“夸夸其谈”“生吞活剥”“一知半解”等成语来形容主观主义者的不细心调查,空谈理论,无知、教条,都很形象、深刻,同时也很简练。二是表现在灵活使用一些文言词语,古为今用上。如“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为之一新”,“等闲视之”,“若明若暗”,“诸如此类”,“懂得甚少”等等,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三是表现在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上。如用“留声机”比喻留学生一切照搬外国,用“钦差大臣”“瞎子摸鱼”等比喻主观主义者不了解实际乱发号施令,既贴切生动又通俗易懂。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语意跌宕,层层深入。在描绘主观主义态度的表现时,连用了三个“在这种态度下”,分别从三个方面加以揭示,气势连贯,揭露深刻。文中对偶的句子除了引用解缙的对联外,还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华而不实,脆而不坚”,“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等等。都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
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前仆后继()华而不实()滥调文章()生吞活剥()
有的放矢()谬种流传()谆谆告诫()哗众取宠()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粗枝大叶自以为是一知半解引人入胜
B.漆黑一团责无旁贷发号施令言简意该
C.弥天大罪旁证博引微不足道文过饰非
D.主观臆断革命气慨误人不浅实是求事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去找立场、观点,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
②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的房子里的墙上。
③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
④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漆黑一团。
A.就是不妨只要还是B.而是或者只有还是
C.而不妨只要而是D.就是或者只有而是
4.下面句子中空白处的三个短语,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和。
A.宣传者组织者倡导者B.倡导者宣传者组织者
C.宣传者 倡导者组织者D.倡导者组织者宣传者
5.选出下列各句修辞手法运用不同类的一项()
A.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
B.他们起到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
C.有些人对于自己的东西既无知识……从外国故纸堆中零星地捡来的。
D.……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二、阅读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请加高你最短的那块“板”
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其观点颇耐人寻味。它的内涵是,木桶的最大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这也就是所谓的“短板效应。”
这个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万物之灵的人类是大自然的杰作,但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在做人、学习、工作方面都有这样那样的缺憾和不足,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瑕疵和败笔,这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就是我们身上最短的那块木板。A
就说做人吧。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或德盛于才,或才旺于德,或德才兼备而健康不佳。遗憾的是,不少人对自己的这些“短板”①,不愿设法修补加高它,却②于自己的“长板”,错误地认为一俊可以遮百丑。B
在学习方面,很多同学人为地给自己制造了“短板”。本来,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的课程都是应当认真学好的,但一些学生过早偏科,急于给自己定位,完全按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行事。把全部心思用于专修一门或某几门课程,将其他基础课程置诸脑后。爱好理科的,整天沉湎于数理化的演算中而③,对语文则不闻不问;喜欢文史哲的,终日搜集文史哲方面的资料而痴情不改,对数学则④。幻想仅凭几门功课的优势打天下,无休止地在“长板”上大做文章,从不花气力去加高自己的“短板”。结果造成了长者愈长,短者愈短,如此作为,怎能全面开发智力、太高综合素质?又如何能建立起自己富丽堂皇、巍峨坚固的知识殿堂?C
再拿语文的学习来说,大多数同学虽认识到了语文的重要性,但对听说读写四种基本的语文能力却不是⑤。有的只钟情于阅读,但懒于动手写作,视作文为畏途,每次作文不是⑥,便是一拖再拖,书读得不少,却写不出像样的作文;有的只醉心于写作,而疏于广泛阅读和积累,日久天长,导致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鉴赏能力的萎缩。语文学习中的⑦,自设禁区,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那块“短板”,从而影响到一个人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基本素养的提高。D
人生就是一场竞争,你的弱项就是那块值得引起警觉的“短板”,是它,遏制着你走向成功。深味木桶理论,牢记短板效应,下大功夫加高你最短的那块板,这当是我们在做人、学习、工作方面所应具有的一种思维方式。
6.请将下列的四字词语分别填入文中①~⑦的空格处(只填序号)
A.草草了事B.顾此失彼C.视而不见D.漠然置之
E.津津乐道F.乐此不疲G.等量齐观
①②③④⑤⑥⑦
7.“岂不知,正是最短的那块‘板’,决定了你人生的品味和所能达到的高度。”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的,应放在文中A、B、C、D哪一处?
应放在处
8.“我们身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回答文中所提到的“我们身上的”这样的“短板”。
9.文中“如此作为,怎能全面开发智力、提高综合素质?”中“此”指代的是什么?
10.全文的论证结构是。
本文的论证方法有、等几种。
参考答案
1.(略)2.A3.B4.B5.C
6.①C②E③F④D⑤G⑥A⑦B
7.B
8.(1)做人方面:德盛于才的人的“才”;才旺于德的人的“德”;德才兼备而健康不佳的人的“健康”。(2)学习方面:指过早偏科者置诸脑后的有关科目。(3)语文学科的学习方面(略)。
9.无休止地在“长板”上大做文章,从不花力气去加高自己的“短板”。
10.层进式论证结构,第四、五小节是并列式论证结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喻证法等。

延伸阅读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


《改造我们的学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观点选用材料进行逻辑论证的,了解议论文的要素特征
2、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3、学会筛选信息,积累文中成语。
二、学习重点
1、清晰的思路,典型的例证
2、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
三、学习方法
采用整体感知、勾画关键语句、精读重点语段的阅读方法
四、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整体感知文章思路,研读第一部分。
学习步骤:
1、导入:学生回忆已读的毛泽东的诗文,进入感知这一篇论辩色彩强烈的议论文。
2、在预读课文的基础上,自测《课课练》“识别记忆”应掌握的成语的含义:
(1)、前仆后继
(2)、生吞活剥
(3)、等闲视之
(4)、有的放矢
(5)、哗众取宠
(6)、徒有虚名
(7)、若明若暗
(8)、粗枝大叶
(9)、夸夸其谈
(10)、谬种流传
(11)、华而不实
(12)、可歌可泣
3、根据单元学习重点和课文学习重点,要求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筛选重要语句。同学们速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思路
4、带着以下问题通读全文
(1)、部分与部分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都是有机联系的,文章少不了相应的关键句,请注意这些词语的筛选。请首先画出显示文章思路的语句。
(2)、围绕文章题目,全文是如何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议论问一般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文符合这样的过程吗?具体说明。
(3)、回应题目,整体感知全文思路,把握文章大意。(结合课后“练习一”)
5、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方法:抓住关键语句、捕捉重要信息。
问题1、第一部分的中心句是哪句?
中心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注意体会关键词的统领作用。
问题2、段落中对应性的语句有“何等肤浅,何等贫乏……深刻得多,丰富得多。”理解对应性词语分别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认识的?
问题3、“中国共产党……倡导者、宣传者、组织者。”这句中“倡导者、宣传者、组织者”的语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注意后面部分还有类似的逻辑性极强、语序严密、组织紧凑的句子,将他们画出来。
6、完成《课课练》P4—5中对本段文字设计的相关练习
7、本堂课内容小结
8、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四
(2)、阅读“读本”第10课《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重点研读第三部分,学会筛选信息,把握要点的方法。
学习步骤:
1、自查上堂课作业,有两处必须掌握和了解。
(1)、练习四:解释加点字
(2)、延安整风运动三大文献:本文和《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2、学习理清第二部分的行文脉络。
方法:联系上下文,把握相关信息。
注意:一是对应性(明晰)
二是逻辑性(严密)
3、重点研读第三部分
讨论以下问题:
(1)、开头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2)、将两种态度进行对比,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
方法:运用比较法,准确筛选出相关信息。
比较:一是要同类,二是要对应,三是要抓重点
(3)、这部分文字极其典型地体现出毛泽东历来倡导的语言风格:准确、鲜明、生动。
所谓准确:主要表现在用词的恰当上。
鲜明:主要表现在态度上不含糊。爱憎、对错、肯定与否定非常分明。
生动:大量使用成语、口语、俗语,活泼风趣,灵活运用一些文言词语,做到古为今用。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请划出本部分能够体现准确、鲜明、生动语言风格的句子,并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4、穿插练习:课课练P3—4
5、简读文章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1)、文章处处充满对比:
除了第三部分重点对比外,如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也是一种对比(一、成绩;二、缺点)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
小而言之,句子中亦充满对比色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等等。因此对比即是一种修辞格,同时也是一种手法,而本文更是一种对比论证。
(2)、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A、例证法B、引证法C、对比法
请分别举例说明。
6、研究性学习:课文练习二第2题简答如下:

高一语文教案:改造我们的学习


教学目的:

1.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2.筛选重要语句。

3.掌握文章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

4.提高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风。

教学重点:

1.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2.筛选重要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简介(可展示幻灯片)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要求:理清作者基本的观点与论证思路,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与结构,拟出内容结构提纲。

快速阅读检测提纲:

1.全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点列出作者认为要改造的理由。

3.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标题

明确:

侧重点可在第三小题,先让学生自己概括小标题,在概括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概括标题、如何筛选重要语句进行总结。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

??第二部分,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

??第四部分,具体建议。

??或

第一部分,理论和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第二部分,理论和实际脱离的三大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不同学风的比较。

??第四部分,转变学风的具体提议。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筛选信息

1.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2.你认为本文在论证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明确:

让学生自己从文章中找出例子并加以说明分析。

参考答案:(仅供参考用,没有必要都讲给学生,只需要根据学生的总结加以补充即可)

1.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例证法

文中常引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如第一部分在提出论点之后,作者便概述了二十年来党对马列主义的认识、学习和发展的历程等概括性的事例作论据。第二部分在论证“还有很大缺点”时,列举了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理论三个方面“极坏的作风”,也是用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在后面接着论证主观主义学风使“理论和实际分离”时,则列举了“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等典型事例加以证明,使论证充分有力。

引证法

对比论证

文章的第三部分运用了典型的对比论证方法,把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同马列主义的学习态度,从表现、特点等方面逐一加以对照,揭示了主观主义的危害,论证雄辩有力。另外文章第一部分谈成绩是从正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而文章的第二部分谈缺点则是从反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这也是一种对比。

2.本文语言准确、鲜明。作者还善于使用口语、成语和文言词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

语言的准确性,一是表现在用词的恰当上。如第一部分在谈到我党“幼年”时期和“现在”对马列主义认识上的差距时,分别称之为“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和“深刻得多”“丰富得多”。“肤浅”和“深刻”是用以表明认识程度的一组反义词,“贫乏”和“丰富”是用以表示认识广度的一组反义词,作者不但用这两组反义词相对举,说明两者的差距,而且在“肤浅”“贫乏”之前都加上了“何等”二字,说明其严重的程度;而在“深刻”“丰富”之前却未加“何等”,是在后面用了“得多”二字,更准确地反映了客观的实际情况。再如第一部分的论点用了“日益结合”的提法,“日益”一词很客观地写出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逐步结合的过程,用词也是很准确的。再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一句中,“常常”一词也用得很恰当,如不用就会把这一特称判断变成了全称判断,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二是表现在用词的分寸掌握得很好,如文中说,“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基本”二字很有分寸,表明了说的并不是所有的任务,而是主要的根本的任务。又如第二部分在列举了主观主义学风的表现之后,说;“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先强调是“极坏的典型”,不是“普遍”的,然后又用了两个“相当地”,这样既表明了不是一片漆黑,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用词是很有分寸的。

语言的鲜明性,一是表现在作者善于进行正反对比。如第二部分在谈到学习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时,作者写道:“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这样把两条相反的“原则”对举,显得鲜明有力。另外第三部分中把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加以对比,也是十分鲜明的。二是表现在爱憎分明的态度上。作者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如当谈到主观主义的实质时,作者大声疾呼:“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一连串的排比,是非爱憎分明。

语言的生动性,一是表现在作者很善于使用口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上,如用“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来形容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用“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这样的口语说明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使文章显得活泼,有风趣。用“粗枝大叶”“夸夸其谈”“生吞活剥”“一知半解”等成语来形容主观主义者的不细心调查,空谈理论,无知、教条,都很形象、深刻,同时也很简练。二是表现在灵活使用一些文言词语,古为今用上。如“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为之一新”,“等闲视之”,“若明若暗”,“诸如此类”,“懂得甚少”等等,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三是表现在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上。如用“留声机”比喻留学生一切照搬外国,用“钦差大臣”“瞎子摸鱼”等比喻主观主义者不了解实际乱发号施令,既贴切生动又通俗易懂。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语意跌宕,层层深入。在描绘主观主义态度的表现时,连用了三个“在这种态度下”,分别从三个方面加以揭示,气势连贯,揭露深刻。文中对偶的句子除了引用解缙的对联外,还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华而不实,脆而不坚”,“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等等。都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

二、重点语句分析

教师可以选出课文中重要的语句,和学生一起分析其特点,以下略举一二: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

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

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

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有一副对子(为清人解缙所作):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有的放矢”的解说。

“实事求是”的解说。

这两个成语的解说,都是结合文章特有的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富于创造。

三、启迪思维,深究问题

1.第一部分中,提到我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在此阶段,究竟有哪些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去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提示:在这阶段,主要有1839年的林则徐禁烟运动,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1895年康有为倡导戊戌变法,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他们是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为救国救民而摸索真理的代表。具体事迹,可参看中国近代史有关史料。

2.为什么当时的许多马列主义的学者在研究历史时也是“言必称希腊”?

提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弱国,成为世界列强瓜分的对象。为使中国强盛起来,有不少有志之士便到英、法、德、日等强国去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又有不少人到苏联去学习。在当时,学习外国形成一股风,特别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但不少人的学习方法是教条主义的,这种教条主义的方法也影响到党内,在研究马列主义理论时,也只是生搬硬套外来的东西,而不重视研究本国的历史和现状。

四、能力训练

概括总结:

主观主义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参考答案:此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解答后可以让他们选出认为是最标准的答案。

高一语文教案:改造我们的学习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词语的读音及成语的含义。

2.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筛选重要语句。

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

4.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教学重点

1.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2.筛选重要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全文

二、简介背景

三、研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1.用“跳读法”把握全文要点:

启发:我们拿到一本论著,想用最快的速度大体了解全书内容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确:可以看封面后边的内容提要,并快速浏览目录页上的章节标题等。)

那么,我们拿到一篇议论文,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把握全文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确:可以采用首尾跳读法,即速读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每一部分开头的话;如果文中有小标题,当然还应抓住各部分的小标题。)

现在,请同学们用首尾跳读法迅速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最重要的几个句子。

讨论后明确:这几个句子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篇课文中,作者的逻辑思路大体上可以用上面几个句子里的3个词来概括:

“主张”——“理由”——“提议”

文章简短的引论部分提出了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的“主张”;本论部分(包括文中的一、二、三)阐明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结论部分(文中的四)是关于改造学风的几项“提议”。

2.思考:如给课文四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如何概括?

指导:(1)内容能涵盖本部分;(2)简练、明确、贴近课文,尽量摘引原词原句。

这种概括,是为了浓缩每一部分所论述的问题,应该是越简练、越明确、越贴近课文越好,不必另起炉灶搬用名词术语来概括,最好是摘引原文原句或原词,能用一个词决不用一个词组,能用一个词组决不用一个句子。

根据这个原则,以下面的概括为好:

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

??第二部分,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

??第四部分,具体建议。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并让同学们评析。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训练学生筛选重要语句、辨析语句、准确把握信息的能力。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本文虽是一篇动员报告,但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使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又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请找出这些语段并摘录出来,反复诵读、细细体会。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用提炼论点、加小标题等方法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筛选重要语句。

二、精读训练

第一部分思考题:

1.第二段共七句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中心句是?

2.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这一中心句的,用什么材料,请概括。

3.文段中有哪些表示材料安排顺序的标志性的词语。

4.文中“深刻”与“丰富”两词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

5.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第二部分思考题:

1.“我们还是有缺点的”缺点指什么?有哪些表现?

2.第七自然段的作用是?

3.“我们队伍中确有许多同志被这种作风带坏了”坏成怎样?有几种类型?

第三部分思考题:

1.列表比较主观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的不同,作者从哪些方面对这两种作风进行了比较?

2.试分析“在这种态度下……而是无的放矢”的句群的结构。

3.文中引用对联的作用是?

(第四部分的学习可从略)

三、总结性讨论

四、学习本文的语言

请学生朗读摘录出的语段,讨论本文的语言特点。例如: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

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

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③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

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④有一副对子(为清人解缙所作):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讨论文中引用的明朝解缙的对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从句式看,对偶;从内容看,比喻;从“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多义性看,双关(字面描写外在形态,实质描写思想作风);从芦苇、竹笋的拟人化看,比拟;从文章对这副对联的引述看,引用。

⑤“有的放矢”的解说。

⑥“实事求是”的解说。

这两个成语的解说,都是结合文章特有的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富于创造。另外,文中很多地方用词准确,具有分寸感,这是写好议论文的重要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针对我们学习中存在的某一问题,写一段话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600字左右)

附:第一课时板书:

1.1我们周围的环境导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1.1我们周围的环境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1.1我们周围的环境导学案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什么是环境

1.概念: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①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环境的组成

(1)生物要素:森林、②________、野生动物等。

(2)非生物要素:大气、水、③________、矿藏等。

3.环境的分类

(1)依据:人类对环境④______________。

(2)类型:分为⑤________环境和⑥________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对⑦________的两个方面,是互相影响和⑧____________的。人类活动影响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⑨________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⑩__________越大。

2.关系发展:最初人类与环境是____________的,但是随着____________的发展和____________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__________的后果。

一、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1.环境的概念

(1)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本书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与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又包括人文地理环境。

(2)图解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同。与中心事物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密切联系的周围事物,构成了中心事物的环境要素。

2.环境的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如下表:

类型天然环境人工环境

良性恶性

别人类的影响程度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实例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联系人工环境是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天然环境;部分人工环境和天然环境在景观上具有相似性,如原生荒漠和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

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B.环境是相对某项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事物

C.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可以相同D.天然环境就是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这个“周围事物”要与中心事物相关,而不是指所有事物。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同。在当今的地球表面上,纯自然环境几乎不存在了,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都可以称为天然环境。

A

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相互协调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到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2.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

互相协调日益紧张互相协调

(人类社会初期)(农业文明以来)(最终发展趋势)

3.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时期环境状况人地关系原因

采猎文明青山绿水,环境宜人人地低水平协调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农业文明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泛滥频繁人地矛盾日益紧张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效益

工业文明环境污染严重人地矛盾尖锐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工业生产加大了对资源掠夺和环境污染

下图中甲图是人类社会演进示意图,乙图是人地关系示意图,结合甲、乙两幅图回答(1)~(2)题。

(1)甲图中的社会形态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的是()

①原始社会②农业社会③工业社会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2)我国在江南丘陵地区修建了大量梯田,下列生态环境的变化哪些不是其直接造成的?()

A.森林减少B.生物多样性减少C.水土流失加剧D.土壤盐碱化严重

第(1)题,原始社会中人地关系是一种严重的依赖关系,到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多了起来,同时排放的废弃物也多了起来。第(2)题,丘陵地区修建梯田,是破坏当地的植被后进行耕种,造成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而土壤盐碱化则是由于降水少,蒸发强烈,加之不合理灌溉引起的,主要发生在华北和西北灌溉农业区。

(1)C(2)D

1.下列环境不属于自然环境的是()

A.丘陵B.沼泽C.滩涂D.梯田

2.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环境的是()

A.土地、岩石、矿物B.社区、村落、动物园

C.丘陵缓坡、原始森林、水产养殖场D.阳光、空气、水

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

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

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D.环境的发展具有自我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

4.下列体现人类与环境是统一关系的事件是()

A.臭氧层出现空洞B.森林锐减

C.洛杉矶光化学事件D.建立自然保护区

5.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

A.环境的发展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B.环境可供给人类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

C.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D.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6.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圈层Ⅰ代表____________;圈层Ⅱ代表___________。

(2)A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和________;B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________又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3)C表示________作用于环境;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______作用。

(4)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当人类向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________速度,或者向环境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

A.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天然环境

B.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

C.以人类为中心的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总和

D.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生物圈

2012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据此回答2~5题。

2.“绿色消费”重在强调()

A.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C.扩大绿地面积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3.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北京林木覆盖率和人均绿地的是()

A.善待林木,防止水土流失

B.在北京风沙源地的河北、内蒙古等地区植树造林

C.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D.加强奥林匹克公园、比赛场馆及通往各个场馆道路两侧的绿化工程

4.首都钢铁公司已基本搬迁到河北唐山曹妃甸地区,首钢的搬迁最有利于改善北京的()

A.大气质量B.交通C.水质D.水土流失

5.我国目前决定停止“北大荒”垦荒的原因是()

A.该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停止垦荒是为了保护森林资源

B.全国人口吃饭问题已经解决,不再需要将它作为商品粮基地

C.该区是全国最大的沼泽地,停止垦荒是为了保护珍贵的湿地资源

D.该区剩的荒地开垦条件差,不适合开垦耕作

6.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靠()

A.控制人口增长B.增加能源消费

C.控制资源使用量D.努力发展生产力

7.下列不是按“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组合的是()

A.丘陵缓坡→梯田B.天然草地→人工牧场

C.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D.原始林→人工林

8.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A.落叶阔叶林B.常绿针叶林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D.人工草地

二、综合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50万年前,北京猿人在周口店定居,男人们持木棍追逐鹿群,女人们带着孩子采集草籽、嫩叶、果实、捡拾柴禾。

四五千年前,北京地区的人类开始了农业生产,周口店北部是花岗岩为基底的丘陵地带,由于植被被大量砍伐,水土流失严重,至今已是严重沙化的劣地和不毛的石丘。

20世纪60年代以来,周口店相继建起了石油化工厂、小水泥厂、小煤窑,高高的烟囱上浓烟滚滚,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使周口河变成了污水河。人们不禁要问,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延续多久?

(1)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关系日益紧张,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60年代以来,周口店地区经济发展走了一条“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0.读“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相关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末以前,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三者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前,世界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3)简述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课前预习]

①周围事物 ②草原 ③土地 ④影响的程度 ⑤天然⑥人工 ⑦矛盾 ⑧互相制约 ⑨制约 ⑩制约力互相协调 生产力 科学技术 生态环境

[基础达标]

1.D2.B3.A4.D5.A

6.(1)人类社会 环境 (2)物质 能量 废弃物 (3)人类 反馈 (4)索取资源 再生 排放废弃物

[拓展提升]

1.C2.B3.D4.A5.C6.D7.C8.C

9.(1)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2)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发展只顾短期利益 (3)先污染,后治理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10.(1)人口达到高峰,资源大量消耗;污染日益严重

(2)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受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国土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