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观刈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8

观刈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观刈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刈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民歌《木兰诗》,了解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破阵子》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豪放词人,后世以“苏辛”并称。著有《稼轩长短句》。二、自主学习
师:《观刈麦》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3.学生再读诗歌,试着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4.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
的关心和同情?
5.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6.三读诗歌,背诵诗歌。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
I.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刈荷箪饷灼秉麾炙的卢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诗歌,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劳动人民的艰辛,希望统治者能以百姓为重。).
3.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明确:(“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5.背诵诗歌,检查背诵情况。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重点研讨《破阵子》一词。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解释词语。
麾下:了却: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
③词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部下。完成。
②收复中原,实现国家统一的大事。
③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愤和对统治者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辛弃疾最后感叹“可怜白发生”,请你写一封短信,站在朋友的立场上体会一下辛弃疾当时的心情。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相关知识

观刈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苏教七下)


观刈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民歌《木兰诗》,了解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破阵子》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豪放词人,后世以“苏辛”并称。著有《稼轩长短句》。二、自主学习

师:《观刈麦》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3.学生再读诗歌,试着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4.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

的关心和同情?

5.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6.三读诗歌,背诵诗歌。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

I.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刈荷箪饷灼秉麾炙的卢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诗歌,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劳动人民的艰辛,希望统治者能以百姓为重。).

3.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明确:(“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5.背诵诗歌,检查背诵情况。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重点研讨《破阵子》一词。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解释词语。

麾下:了却: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

③词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部下。完成。

②收复中原,实现国家统一的大事。

③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愤和对统治者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辛弃疾最后感叹“可怜白发生”,请你写一封短信,站在朋友的立场上体会一下辛弃疾当时的心情。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反思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反思”,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过段时间就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那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尤为喜爱里面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和陈同甫的关系非常的好,他们有着同样的雄心壮志。相同的志向使得他们惺惺相惜,也促使辛弃疾写下了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此时的辛弃疾因为种种原因,已经被撤职了。他日日闲居在江西上饶的家中,日日以酒为伴,借酒消愁。可他却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仿佛在半梦半醒中就能回到年少时代。彼时,他率领起义军的兄弟们攻打金军的进犯,真可谓所向披靡,打得敌人落花流水,闻风丧胆。
彼时,他耳中最好听的音乐就是鼓瑟奏出的军乐声,也就是文中的“五十弦翻塞外声”。他眼中最好吃的饭菜就是烤熟之后分给将士们的熟牛肉,也就是文中的“八百里分麾下炙”。纵然少盐寡味,也是鲜美无比;纵然音调不顺,也是天籁之音。
当时的辛弃疾特别迫切的希望能够驰骋疆场,奋勇杀敌,救黎民于水火之中,为国家建功立业。就像文中所写的一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可是这样的仁人志士却得不到国家的重用,只能偏隅一角,在纸上书写自己的雄心壮志,真让人遗憾。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在一首词中通过朗读表现豪情壮志与无奈悲凉的方法技巧

梳理现实与梦境的叙事结构关系,明确雄壮与悲凉的抒情层次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在一首词中通过朗读表现豪情壮志与无奈悲凉的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梳理现实与梦境的叙事结构关系,明确雄壮与悲凉的抒情层次关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一个人喝醉酒后,可能会有怎样的行为表现?介绍心理学对酒后行为的解释

2、辛弃疾喝醉后会有怎样反常的举动?其中饱含了怎样复杂的情感与心理?

二、把握“壮”,理解“壮”,感受“壮”

1、自读课文,参考注释

2、个别朗读:正音:挑灯、麾下、炙、的卢、了却、白发

节奏: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3、作者在醉酒的状态中做了什么事?产生了怎样的幻觉?

在酒醉中梦回曾经征战沙场的情景;

作者自称这是一首“壮词”

4、朗读描写酒醉幻觉的诗句,感受读来有怎么的感受?呼应了标题中哪个字?

5、通过朗读感受表现壮的诗句,注意语气。

6、作者的“壮”表现哪些方面?

(1)战场壮阔

(2)主将豪迈

(3)士气高昂(能不能是沙场“春”点兵,沙场“夏”点兵?)

(4)战斗激烈(为什么不直接进行正面描写?)

(5)志向远大

6、怎样朗读更能表现出出战的豪迈雄壮?

音量语调节奏语气

7、学生朗读,点评

三、怀疑“壮”,否定“壮”,重构“壮”

1、作者自称这是一首“壮词”,作者说的是否就是准确的?谈谈你自己的解读

2、“可怜白发生”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如何通过朗读表现你对“可怜白发生”这句的理解与感受?

4、我们读者读出“悲”,作者自己认为“壮”,是否矛盾?如何理解整首词中“悲”与“壮”之间的关系?

词有两个情感层次:醉梦中与醉梦外

醉梦中的壮与醉梦外的悲

既相互融合转化,又相互对比反衬,使情感更饱满强烈

5、朗读感受作者丰富饱满的情感,加深对“悲壮”的理解

四、对比鉴赏,加深理解

1、陆游的《诉衷情》与辛弃疾的《破阵子》有许多相似之处,常常被人比较,对比两首词,说说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理由是什么?(引入古代诗论中“气”与“格”的概念)

3、以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中《辛派词人》的对比作为参考借鉴。鼓励同学的真知灼见和独立品味、比较阅读的勇气

附:

陆游词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他壮志未酬的幽愤,其词境的特点是将理想化成梦境而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如《诉衷情》。放翁词风格虽多样,但未熔炼成独特的个性,其悲壮似稼轩二无辛词的雄奇,其豪放似东坡而无苏词的飘逸,其闲适疏淡似朱敦儒而缺乏朱词的恬静潇洒,有众家之长,“而皆不能造其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放翁词提要》)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第三卷P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