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八课(学案)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7

第八课(学案)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八课(学案)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五彩缤纷的隋唐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它一方面继承了前代艺术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吸收了外来艺术的优秀成分。同学们,“颜筋柳骨追欧虞”诗句中的“颜”、“柳”指唐代的哪两位著名书法家?你知道用以反映唐与吐蕃和亲史实的《步辇图》的作者是谁吗?代表作为《送子天王图》、其画被人们称赞为“吴带当风”的又是哪位画家呢?下面的两幅画各有什么特点?

《步辇图》(局部)

《送子天王图》(局部)

继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之后,隋唐的石窟艺术又有何发展?你知道“千佛洞”这一名称的来历吗?它为何闻名世界呢?

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舞乐壁画

在第6课,你可能注意到了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秦王破阵乐》。那么,你了解白居易诗中是如何描绘“霓裳舞”的吗?令诗人杜甫半个世纪都难以忘怀的舞蹈家又是谁呢?

学习了本课后,同学们就会清楚这一系列的隋唐艺术知识,并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1.有书法、绘画特长的同学,请你尝试临摹一幅唐代的书法或绘画作品。

2.搜集有关图片和文字资料,以一名导游的身份写一篇介绍敦煌莫高窟的短文。

3.通过完成下列表格,你将会更深刻地体验到唐代艺术的创新特征,并感受到其魅力之所在。

艺术类别

代表

主要特色

书法

颜真卿

柳公权

绘画

阎立本

吴道子

乐舞

《秦王破阵乐》

《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舞》

《胡旋舞》

一、选择题

1.隋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有()。

①颜真卿②柳公权③王羲之④欧阳询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下列人物,属于隋唐时期著名画家的是()。

①展子虔②阎立本③吴道子④顾恺之

A.②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唐玄宗亲自参与编创的歌舞大曲是()。

A.《秦王破阵乐》B.《霓裳羽衣曲》

C.《胡旋舞》D.《绿腰舞》

二、材料解析题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白居易

“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李白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杜甫

请回答:(1)上述三首诗描写了唐朝文化哪一方面的情况?

(2)白居易诗中的“太真”、“禄山”分别指谁?

(3)杜甫诗中的“公孙氏”指的是谁?

(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里的“胡旋”、“海东”等词语,分析唐朝乐舞繁荣的原因。

“颜筋柳骨”是品评楷书书法的术语,最先提出这种说法的是宋代文人范仲淹。“颜”指颜真卿,“柳”指柳公权,二者都是我国唐代以楷书著称的大书法家。

颜真卿的楷书刚柔结合而以丰筋为胜,笔遒筋健,韧而富于弹性,结构端庄大气,点画之中具有内在功力,具有一种浑厚雄伟之美;柳公权的楷书方圆兼施,点画瘦硬,刚劲之中却含秀润,严谨之中具有生动,充分体现字的骨力之美。

“筋”和“骨”都是讲笔画运转能凝聚着坚定的笔力。颜真卿的楷书和柳公权的楷书相比,二者虽然都具有力的美,但颜书浑厚,点画之间宽容而不涣散,柳书清瘦秀淡,在隽丽之中呈现着雄健。正是因为他们的书法各有特点,所以都能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

**********

我国的歌舞艺术发展到唐朝,已进入鼎盛时期。唐代大曲,就是当时广为流传的一种歌、舞、曲相交融的多段体乐曲。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曲是宫廷乐舞《霓裳羽衣》(包括《霓裳羽衣曲》和《霓裳羽衣舞》)。

相传,这部著名的乐舞是唐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给唐玄宗的,原名《婆罗门曲》,后经唐玄宗润饰并制歌词,改名为《霓裳羽衣》。《霓裳羽衣》由“散序”“中序”“曲破”三部分组成,其乐曲、舞蹈、服饰着力描绘了虚无缥缈的仙境,塑造了一群楚楚动人、姿态优美的仙女形象。因原曲已散佚,这部乐舞的演出盛况就只能从白居易的诗中来了解了。

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一诗中,对乐舞的结构、舞姿、场面、气氛都作了细致的描写。“散序”,为器乐演奏,在舒缓、悠扬的旋律中把人们引入奇妙的仙境;“中序”,伴随着歌声和乐舞的节拍,“仙女”们轻歌曼舞,让观众飘飘欲仙;“曲破”为全曲高潮,重于独舞表演,乐曲急促,声调铿锵。临曲终时,乐曲转慢,舞而不歌,演员们徐徐向两边退下……

《霓裳羽衣》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数百人进行大型群舞,也可是双人舞或独舞。据《杨太真外传》记载,天宝四年(745年),杨玉环被封为贵妃,她通音律,善歌舞,尤善舞《霓裳羽衣》。在晋见唐玄宗时,她表演的就是独舞,表现出了很高的舞技。

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共一千多个洞窟,保存有大量的佛经、文书、壁画和彩色塑像,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你听说过“敦煌学”这个名词吗?敦煌莫高窟是我国的文化宝库,可历史学家陈寅恪却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你知道敦煌在近代发生了怎样的伤心故事吗?请查阅相关资料,给同学们讲一讲。

相关阅读

第八课《交流与文化传播》导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八课《交流与文化传播》导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八课《交流与文化传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马可。波罗东来的史实,了解中国四大发明和阿拉伯数字传播的意义。
2、认识四大发明和阿拉伯数字是中国和印度、阿拉伯古代人民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的广泛传播,对人类科技、文化和军事的发展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新知预习
一、马克波罗的东来
1、时间:晚期,旅行家马克波罗抵达中国。
2、成就:他的经历和见闻留在脍炙人口的中,此书被誉为。
3、影响: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开阔了欧洲人的,对
欧洲人的有所启示。
二、中国四大发明外传
4、造纸术的外传:造纸术的对外传播首先及于亚洲东部的、、等国,年,之战以后,造纸术才正式开始西传。随后,造纸术经由传入欧洲
5、火药的外传: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的
。再次充当了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不自觉的工具。随着火器的迅速推广和日臻完善,整个发生了变革。
6、指南针的外传: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始于中国时期。大约后期,经传往欧洲。
7、印刷术的外传:中国的雕版和活字印刷术大概从起外传。
三、阿拉伯数字
8、发明:最早由发明。
9、传播:经过北非沿岸,传入西班牙和各地,取代了数字,并逐渐流行于世界各地。
10、作用:大大便利了活动,直接促进了和整个自然科学的进步。
自我评价:
优秀()良好()继续努力()
快乐探究:
1、四大发明和阿拉伯数字的广泛传播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2、各地文明交流传播的方式主要有哪些?请各举例说明。
3、阿拉伯人在文明交流传播的过程中做出了哪些主要贡献?
同步达标:
A级基础训练(小试牛刀)
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创立了包括“0”在内的阿拉伯数字的是
A.古代阿拉伯人B.古代腓尼基人C.古代印度人D.古代希腊人
2.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是哪国人
A.阿拉伯B.印度C.英国D.意大利
3.生活在13世纪的意大利人如果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他会选择下列哪部书作为参考
A.《荷马史诗》B.《三国演义》C.《马可·波罗行纪》D.《天方夜谭》
4、《马可·波罗行记》一书记述的中国见闻的时期是()
A、元朝B、唐朝C、明朝D、北宋
5、下面哪项不是《马可·波罗行记》流传后,产生的作用()
A、游记内容宏富,妙趣横生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D、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有所启示
B级能力检测(登高望远)
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6、以下事例中以和平往来的方式促进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的是()
A、十字军东征B、马可·波罗来华C、亚历山大东征D、希波战争
7、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通过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的形式实现的。下列哪一个选项体现的交往形式与其他三个明显不同
A希波战争B亚历山大动征C罗马帝国的扩张D马可·波罗来华
8.下列表述不正确是
A.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
B.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C.中国的糖、稻米、棉花等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D.《马可·波罗行纪》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9、把火药、火器知识和制作技术传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历史事件是
A、希波战争B、亚历山大东征C、蒙古西征D、马可·波罗来华
10、火药、火器知识及制作技术西传表明
A、欧洲制作火药武器比中国早B、刀枪铠甲的军事作用彻底消失
C、作战方式发生了部分变革D战争充当了传播人类文明成果不自觉的工具
11、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过重大贡献,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B、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C、改造印度人创制的从0到9十个数字计数法并传入欧洲
D、佛教产生后经阿拉伯人向西传入欧洲
12、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通过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的形式实现的。下列哪一个选项体现的交往形式与其他三个明显不同
A希波战争B亚历山大动征C罗马帝国的扩张D马可·波罗来华
材料分析
“这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弗兰西斯培根
请完成:
(1)材料中所指的“文字方面”“在战争上”“在航海上”的发明分别是指什么?
(2)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除了上述三种发明外,另一大发明是什么?材料中的“力量和影响”指的是什么?
课外拓展:
1、马可·波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甚至有人怀疑这次远行的真实性。课下收集资料研究一下,马可·波罗的欧亚之旅是如何成行的?(思路:交通方面;中国的对外政策方面)
2、对照唐元时期中国造纸术和火药西传以及晚清时期西学东渐、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谈谈自己的感想。
拓展阅读
马可·波罗
约1254—1324年,出生于意大利著名的商业城市威尼斯,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当地有地位的富商,长期在近东一带经商,1260—1269年间,因担心君士坦丁堡政局有变,前往东方,到过蒙古帝国的夏都上都(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1269年回到威尼斯。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同他的父亲、叔父三人,离开了威尼斯。他们穿过西亚和中亚,到达元朝朝廷。他们受到了元世祖的接待,马可·波罗为元朝政府服务17年。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以后在一次对热亚那的战争中被俘,他在狱中口述了东方见闻,他的口述由一个叫做罗思蒂谦的人记录下来,成为《马可·波罗行纪》。在书中,他描绘了中国的富庶景象和繁荣的城市、众多的人口。他在书中称元朝大汗的禁卫军为男爵,共1.2万人。他说,大汗每年“颁赐此1.2万男爵袍服各13次。每次袍色各异……由此共为13色。此种袍服上缀宝石珍珠及其他贵重物品,每年并以金带与袍服共赐此1.2万男爵,金带甚丽,价值亦巨,每年亦赐13次……君主亦有袍服13袭,颜色与诸男爵之袍服同。唯较为富丽,而其价值未可以数计也。”他还叙述了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宫殿和佛塔,特别说到那里富有黄金、珠宝。马可·波罗的叙述中有些荒诞的地方,例如说日本“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言之无人能信。”

第八课新文化运动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八课新文化运动”,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八课新文化运动

基础知识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鉴别理解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讨论探索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布置学生阅读36——3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根据36页“想想”。(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根据“记记”(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地点、标志加以了解。同时结合课本上的图片加深理解。)

A.“南陈北李”---陈独秀(上海、《青年杂志》)、李大钊(北京、北京大学)

B.《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三、新文化运动新阶段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39页选择题:应选A。

3、提醒学生预习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背景:民主、自由等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领导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新主要阵地:《新青年》

文运动前期两面大旗:民主和科学

化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和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运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动背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运动后期代表人物:李大钊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活动: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创办《每周评论》

评价: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一、填空题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________年,_________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的逆流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3、新文化运动高举的旗帜是_______和________。

4、李大钊在________年于__________上,连续发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

5、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在_________创办了___________。

6、中国的先进分子用____________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7、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运动。

8、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____________。

9、创办《新表年》杂志的是____________。

二、列举题

1、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2、列举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杂志。

3、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4、列举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或是旗帜。

5、新文化运动的有何历史意义?。(或是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

材料二:“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须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这等艰难,是进化途中必须经过的……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挡的这个潮流。”——李大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两位先生”是指什么?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掀起了什么运动?

(3)材料二中的“新纪元”、“新潮流”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新纪元”的创造是艰难的,“这个潮流”

是不可抗拒的?

(4)为了迎接这个“新潮流”作者是怎么做的?

第八课、正义的胜利


第八课、正义的胜利
课程标准(内容标准)
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必然性和重大历史意义;掌握斯大林格勒战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及其主要协议;德国投降;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导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必然性和重大历史意义;掌握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及其主要协议;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第二次大战在欧洲结束,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斯大林格勒战役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雅尔塔会议协调了反法西斯联盟的行动,对打败法西斯国家有积极作用。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及苏德战场的胜利,英美开辟第二战场,加速了纳粹德国的灭亡。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
导学重难点
重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
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导学设计意图
1、由二战的逐步扩大导入新课的学习。
2、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3、理解合作在重大事件上的重要作用。
4、掌握有转折意义的几次重大的战役,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
5、了解几次会议和各个法西斯国家投降的史实。
6对学生进行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教育。
教具准备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导学设计过程教师
导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导入新课由二战一步一步扩大的史实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布置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导学课文
(一)正义力量的携手联盟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2、该组织的建立对二战的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大战的转折
1、哪些战役是具有转折意义的战役?
2、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给学生分析斯大林格勒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三)“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雅尔塔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人物、决议、作用。(与战后的世界格局结合起来讲解)
3、德日法西斯的投降
4、二战给人类带来了那些影响?
四、拓展训练:
1、与一战相比,二战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2、二战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历史启迪?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回顾二战时怎样一步一步扩大的,哪些大国相继被卷入了战争,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和教材第一目的内容,思考、讨论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教材内容,融入自己的观点,回答问题。学生自读课文,裂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雅尔塔会议的重要性。从灾难和推动科技的发展等方面理解二战的影响。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谈谈感想完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