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19课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教学案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7

第19课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教学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9课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教学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清单一 海外求学报效祖国
 赴美留学 

1.背景
(1)个人:詹天佑从小对机器的构造有着浓厚的兴趣。
(2)社会: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选派幼童赴美国学习。
2.过程
(1)留学:1872年,詹天佑赴美留学,其间,顺利完成了小学、中学学业,考入耶鲁大学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专业。1881年,他获得耶鲁大学学士学位。
(2)归国后:詹天佑被分配到福州船政学堂,后转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

清单二 主持修建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条铁路
 京张铁路 

1.接受命令
1904年,詹天佑接到了测量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线的命令,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
2.勘测
1905年,詹天佑亲身率领工程人员,从北京出发,勘测线路,最后选定了经过南口、居庸关、八达岭的路线。
3.完成
施工时詹天佑与工人一起,出色地完成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仅用四年时间就完成了铁路修建任务。
4.意义
京张铁路是以詹天佑为首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独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它为中国科技界在国际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为中国铁路事业的自主发展开创了新的方向。
[深化认知]
詹天佑说:“此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获一日之利益,商旅亦早享一日之便利,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觊觎。”反映了他修建京张铁路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便利商业交通往来,与外商竞争,维护国家权益。

清单三 终生维护国家铁路权益
 中国人的光荣 

1.晚年
(1)1910年,詹天佑受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的聘请,任该公司总理,后又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捍卫中国的铁路权益。
(2)詹天佑从事铁路事业30多年,大力提拔、使用与培养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
2.评价
(1)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被称为“中国铁路工程之父”。
(2)周恩来赞誉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深化认知]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的一生是为中国铁路事业奋斗的一生,他实事求是地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善于开拓创新,为中国的铁路事业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了他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操。

探究点一 影响詹天佑成才的因素 
[史料探究]
材料一 詹天佑,字眷诚。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县。1872年7月8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18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学成归国后于1910年担任粤汉铁路总公司总理,1912年5月又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
材料二 1905年5月,京张铁路总局和工程司成立,1906年詹天佑又升为总办兼总工程师。有人说他是“自不量力”,“不过花几个钱罢了”,甚至说他是“胆大妄为”。此路原定六年完成,詹天佑却提前两年于1909年8月11日全线通车了。
结合材料和有关史实从詹天佑生活的社会环境、历史贡献和人格魅力方面简要探究影响历史人物成才的因素或条件。
[答案] ①社会环境的熏陶作用。②留学教育的推动作用。③修筑京张铁路,有自主创新和爱国主义精神。④个人的人格魅力与主观能动作用。
[结论形成]
影响历史人物成才的因素(以詹天佑为例)
1.社会环境的决定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他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2.教育的主导作用
留美期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优秀的学业水平为其取得伟大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3.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年少时对机器构造的浓厚兴趣;大学期间刻苦攻读,立志报国;筑路期间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任职期间维护路权再现爱国情怀。
探究点二 詹天佑对我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贡献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我很幸运被任命担任现在的工作。中国已渐觉醒,而且急需铁路,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征聘中国工程师。中国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设自己的路,由于我成了中国第一流的工程师,因此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不会再被人们所信赖,在我受命担任此工作前,甚至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
(1)材料一中“如此艰巨的重任”是指什么?外国人为什么认为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答案] 重任:指担任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原因:中国当时科技落后,又没有自行修筑铁路的经验,而且京张铁路的施工难度非常大,外国工程师都很难完成,再加上资金不足,机器短缺等。
材料二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2)詹天佑在完成这项艰巨的重任时有何杰出的设计?重任的完成有何意义?
[答案] 设计:詹天佑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缓解坡度。意义: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它为中国科技界在国际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为中国铁路事业的自主发展开创了新的方向。
(3)材料一、二反映了詹天佑什么样的精神?
[答案] 发奋进取、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结论形成]
詹天佑对我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贡献
(1)19世纪80年代,他开始投身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曾主持过我国京张、川汉、粤汉等早期铁路的建设,为发展我国早期铁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他主持的京张铁路的建成,震惊了中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3)他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不畏强暴,威武不屈,大力提拔、使用与培养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始终捍卫中国的铁路权益,体现了炎黄子孙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高尚民族气节,成为后世楷模。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中国近代的留学运动开端于选派幼童赴美国留学,清政府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A.推进中国政治改革B.推进洋务事业发展
C.推进中国海军建设D.推进中国铁路建设
解析:选B 清政府的这一举措是在洋务派的倡议下采取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反对政治改革;海军建设和铁路建设都是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由此排除A、C、D三项。
2.右图所示“人”字形铁路设计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京张铁路的隧道工程长度
B.降低八达岭山区的倾斜度
C.减少钢材用料以节省开支
D.使火车各节车厢得以紧密相联
解析:选B 本题为图片信息题,解题时注意结合课本内容,在修建京张铁路时詹天佑为了解决坡度太大的问题,依着山腰创造性地设计出“人”字形线路。
3.下图为广东顺德档案馆所存一首描写留美幼童的新诗。其中“铁路工程师”的主要成就是()
回国后的他们,亲身经历近代中国的风云激荡他们中,有很多人在战争中阵亡。他们中,有中国电报业、采矿业的创始人。他们中,出现了伟大的铁路工程师。他们中,出现了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
A.担任全国铁路督办B.修筑淞沪铁路
C.铺设唐胥铁路D.设计和修建京张铁路
解析:选D 题干中所提到的“出现的伟大铁路工程师”指的是詹天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詹天佑的主要历史功绩是设计和修建了京张铁路,故D项正确。
4.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身为总办兼工程师的他,所面临的困难不包括()
A.沿线重峦叠嶂,面临许多技术难题
B.修路工具简陋,缺乏现代化设备
C.清政府严令按时通车,且处处掣肘
D.外国人冷眼旁观,准备坐收渔利
解析:选C 修筑京张铁路时,清政府并没有严令按时通车和处处掣肘,故C项错误。
5.1872年,詹天佑随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留美期间,他深感中西方发展的差距,决心学好西方科技,报效祖国。詹天佑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成功建造了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滦河大桥
B.设计修建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C.创造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设计修建京张铁路
D.支持保路运动和推动铁路建设
解析:选B 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是外国人设计的,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6.“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助外人,我以为耻!”上述名言反映了詹天佑()
A.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B.工作细致、严谨
C.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D.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解析:选A “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表明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我国地大物博”表明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借重外人,我以为耻”表明爱国主义精神,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铁路多系借外款兴筑,路权之损失姑不具论,即就路工本身而言,掌理工程之高级人员多属外籍,不但薪给特殊优厚,而且常需假事权于翻译,而不肖之徒则不免从中作弊,而购料有折扣,包工有陋规(旧时多指不正当的收费常规),国家损失甚大,铁路之成本亦自然提高。
——凌竹铭《詹天佑先生年谱》
材料二 “在我受命此工作前,即使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因为要开山凿石,并且修建极长的隧道!”
“夫本路当建筑之初,工程浩大,同事各员,昼夜辛勤经营缔造,常患难齐欧美,鄙人默坐而思,亦夫战战兢兢,深虑有志未能,莫敢自信。今幸全路告竣……”
——詹同济《詹天佑日记书信文章选》
就全路建筑工款平均每公里支出来看:津浦铁路119000元、京汉铁路95600元、京奉铁路94600元、京张铁路48600元。
——高宗鲁、凌鸿勋《詹天佑与中国铁路》
(1)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修建铁路成本高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京张铁路修建的特点。从中体现了詹天佑怎样的品格?(6分)
解析:第(1)问,概括每一句话的含义即为原因所在。第(2)问,从工程量、自主设计、费用大小等方面分析其特点;结合所学概括詹天佑的品质。
答案:(1)原因:资金缺乏,借外债;技术力量薄弱,高薪聘用外方人员;依靠翻译,难以监督;经办人员从中作弊(或获取购料回扣、包工有不正当的收费规则)。
(2)特点:中国自主设计施工;工程浩大、艰巨;成本低廉。
品格:爱国;奉献;勇于担当。(任答其中一点即可;符合题意,言之成理亦可)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詹天佑回国前,曾有美国同学劝他留下,对他说:“贵国贫穷,既无筑铁路之器材,亦无筑路之人才,以君之学识,如应聘美、英,当可宏图大展,阁下生活亦可丰裕。”詹天佑谢绝了,回答道:西方国家虽富,那是外国,我要学习其先进的科学知识,却不能眷恋其物质生活享受;中国虽贫虽弱,她却是生我养我的祖国,现在正需要我回去贡献所学,把她建设得富强起来。如不以所学报国,何以对祖国人民与家乡人民?
材料二 此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获一日之利益,商旅亦早享一日之便利,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觊觎。
——詹天佑
(1)从材料一你可以获得哪些关于詹天佑的信息?(6分)
(2)材料二中的“此路”是指什么?詹天佑认为它的修筑有何积极意义?为早日修成“此路”,詹天佑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8分)
解析:本题通过设置情景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较为简单,可从材料中直接获取答案。第(2)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概括即可。
答案:(1)留学美国,学业成绩优秀;对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有着清醒认识;重视学习外国先进科学知识,不看重物质生活享受;对祖国、家乡和人民怀有深厚感情,希望早日报效国家。
(2)铁路:京张铁路。意义:可以增加政府收入,便利商业交通往来,维护国家权益。努力:通过实地考察和科学测算,选定了最为合适的施工路线;发挥聪明才智,设计出“人”字形线路及双头列车,解决了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的要求,与筑路工人共同奋斗。成效:1909年京张铁路比原定计划提前两年全线通车,建造时间短,质量优异,造价低廉,成为中国第一条完全由本国工程技术人员独立设计施工建成的铁路。

精选阅读

第六单元第2课詹天佑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六单元第2课詹天佑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六单元第2课詹天佑
了解詹天佑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詹天佑为中国铁路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晚清铁路事业受阻的原因;詹天佑的个人业绩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

一、幼童留学生
1、背景:清政府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统治,开展洋务运动;
2、目的:培养洋务人才(维护清朝统治)
3、过程:1871—1881幼童留学,这是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开端。
1861年,詹天佑出生在一个破落的茶商家庭,从小就对感兴趣;年,他成为中国第批赴美留学幼童成员。在美完成小学、中学后,1878年考入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科,1881年学成归国,毅然投入并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铁路事业。
4、结果:中途夭折。
5、夭折原因:中西方社会性质不同,培养人才的目的不同。
二、为中国建造第一条铁路
1、崭露头角:回国后的詹天佑被腐败的清朝官僚分配到学习海军驾驶,后被派到水师学堂任。直到1888年,他才被中国铁路公司聘为工地任帮工程师。1890年,清政府决定上马铁路。工程难点是。这个工程英国人和日本人先后失败,最后年轻的詹天佑将中国传统与西方近代结合,用新式建造桥墩。詹天佑成功地建造了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
2、京张铁路的建造:
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铁路。詹天佑被任命为,他面临重重困难:,,,,外国人正等着看热闹。詹天佑抱着信念,勘测三条线路,最后定为。为战胜八达岭隧道技术难题,詹天佑设计路线。他还采用施工法解决隧道施工困难,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年,京张铁路终于提前全线通车。意义:A、中国人自行筹款、勘测、设计并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B、外国工程师称为“不可能的奇迹”,周恩来誉为“中国人的光荣”;C、是詹天佑个人事业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近代交通事业杰出成就。
三、为铁路事业鞠躬尽瘁
1、投身铁路建设事业:张绥、、粤汉、等铁路;
2、积极投身保路运动:1911年,清政府宣布“”——实质是出卖铁路主权。
3、为民国政府造路:辛亥革命后,詹天佑被任命为技监,主持全国铁路技术工作。
4、力争中东铁路路权:他多次要求收回中国在中东路的驻兵权与管理权,不许他国插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政府一面让出洋幼童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科技等知识,一面要求幼童学习汉语和四书五经、国朝例律、圣谕广训,向他们灌输三钢五常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以达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目的。
材料二:幼童门非常容易“美国化”,不愿穿中式服装,尤其是那根拖在脑后的长辫子,既麻烦,又常遭人白眼,不少幼童索性把辫子剪掉,见清廷长官时再弄一根假辫子装上,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失去兴趣,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也不大遵守了。还特别好动,经常出没于篮球和足球场上,詹天佑等人还组织了棒球队。负责管理留美幼童的清廷守旧官僚视幼童的这种新变化为大逆不道,清政府对他们失去了政治上的信任,最后不得不以1881年将幼童凄然撤回而告终。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反映了清政府让幼童出洋的目的何在?

(2)、材料二说明清政府的目的达到没有?试结合材料说明。

(3)、如何评价清政府让幼童出洋这一事件?

(4)、文中的詹天佑回国后为中国的铁路事业做出怎样的贡献?

阅读材料:
材料一: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其词曰:“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屏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但更多的人“群相讹骇”,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骤之难可以体味。
材料二: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只占14%。
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据袁昶估计,庚子(1901年)前后,仅顺天府(即北京)属州县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材料五: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一如他们所有的经济扩张活动,“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马克思语)。俄国外交大臣维特揭示列强争夺铁路的奥秘时说:“欧洲列强十分清楚,在中国保障经济势力的有力方法之一是将铁路建筑权抓在手里。”
摘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五,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影响。

第六单元第2课詹天佑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巩固清朝统治。学习西方技术,搞洋务运动。
(2)没有;流美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装,把辫子剪掉,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失去了兴趣,不大遵守封建礼节。
(3)由于中学和西学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幼童出洋留学的失败,但客观上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
(4)詹天佑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铁路事业,由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出资的第一条铁路,其成功对中国以后铁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大多数中国人对铁路的认识落后、愚昧是阻碍中国铁路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帝国主义极力争夺铁路修筑权,压制中国自主铁路建设也是阻碍中国铁路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故铁路建设发展很缓慢,且很大程度上受帝国主义控制。
(2)铁路的兴建对中国社会传统冲击极大,尤其对自然经济的破坏巨大。一方面瓦解原有经济结构,给从业的人民带来痛苦的失业,另一方面却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现代化进程。

古代著名的工程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古代著名的工程》,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著名的工程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大运河、万里长城、都江堰、北京故宫、江南园林等直到今天仍倍受世界人民的推崇,万里长城更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象征,不少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它们是伟大中华文明的代表。
●复习提示
1、掌握我国古代的重要工程及作用,正确认识他们在世界文明上的地位。
2、掌握元代运河、京杭大运河与南水北调工程的关系。
3、联系南水北调工程,明确南水北调计划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并分析华北平原供水紧张的主要原因。南水北调是对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改变水的空间分布;是利用水循环和水平衡规律,化害为利。我国已修筑了“引滦人津”、“引滦人唐”、“引黄济青”工程,开始改善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
4、联系有关时事,了解要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实现四个目标:围绕洪水的威胁,确保堤防不决口;围绕水资源紧缺问题,保证河道不断流;围绕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实现污染不超标;围绕泥沙淤积问题,确保河床不再抬高。
5、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十五”期间,要把节水放在突出地位,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价体制,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水污染防治,搞好污水处理和利用。加紧南水北调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建设。
●知识梳理
1、灌溉工程:春秋战国时,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筑芍陂,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郑国渠,灌溉田地400万亩;汉武帝时,在关中郑国渠上游南岸凿了六道辅助渠道——六辅渠,又开凿了白渠;唐朝时,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
2、运河工程: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连结江淮的运河——邗沟;秦朝政府为解决运输军粮的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连接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
3、历代治黄工程: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人江河再流人海洋;西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堤塘;元世祖征发军民治理黄河。
4、海塘工程:为防止潮汐灾害,五代十国时,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使万亩水田免于水患。
5、建筑工程:①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②万里长城:从战国到明,历代都修建长城。最重要的是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③隋唐长安城:十三朝古都,唐长安城的布局和特点。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④明清北京城:1417年明政府开始营建北京,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北京城有三重,从里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和京城,是古代东方建筑的杰作。
●认识
1、我国水利建设历史悠久,经过劳动人民三、四千年百折不挠的努力,修建了许多伟大的水利工程,并且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治水经验。
2、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建公共水利工程。公共水利工程建设,是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职能。
3、古代人类治理大河、修筑水利工程,体现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的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的哲学原理。
4、运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大运河的开凿是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在对自然地理环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千百万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在水利水运、建筑、测量等工程领域的科学成就、智慧与创造。
5、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表现,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题: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1)农村的现实

(2)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

(1)生产组织形式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前提

内容

特征

作用

(2)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原因

作用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

2、过程

(1)试点期(1978—1984)

(2)全面展开(1984—1992)

(3)进一步深化(1992------)

3、作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确立过程

1992年10月

1993年

1997年9月

21世纪初

2、作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何不同?结合资料,分析改革前后的不同,想一想,小岗生产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中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不在于是否有计划、有宏观调控,有政府指导,这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都有,而是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

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健,改革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经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不展不断深化改革。

一、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C.为消除“左”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D.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2、率先放宽政策,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区是

A.山东、陕西B.安徽、四川C.河南、河北D.江苏、江西

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1978年安徽凤阳民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概括了包干到户的优点②表达了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③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④说明农民已经过上小康生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

4、右图为1979年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为响应政府“生产自救”号召而签订的秘密协议。与之相关的信息有①安徽等省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②当地政府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③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④协议使农民获得空前大丰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4947家,从业人员4200万人,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302亿元。这一现象反映了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经济增长力量的多元化D.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迅速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③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7、(2003年全国春季,2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确立了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经济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8、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表明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③④

9.十四大确立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制度

C.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化D.建立综合性企业集团

10.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建立公司体制的标准有①产权清晰、权责明确②政企分开、负盈不负亏③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④管理科学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①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以上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②材料二所属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③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C

C

D

A

C

A

D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1)忽视这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高水平、高速度。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在所有制上否定前者的成果,因为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

(3)基本着眼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要以能否发展生产力为准,采取稳妥的方针。

第19课审判制度


第19课审判制度
[教学目标]
1.了解法庭作为国家专门司法机构的演变过程、刑罚功能的演变过程;理解近现代刑罚制度的进步性、陪审团制度对司法公正的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相关材料,培养其解析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法庭出现、刑罚功能演变和陪审制建立的分析,理解法律文明的进步;通过分析本单元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对比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刑罚功能历史演变的学习,使学生正视刑罚的主要作用,养成法制意识,并以正确的眼光和态度对待重返社会的失足人员;通过对宗教裁判所迫害布鲁诺等历史事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进步的历史曲折性和历史进步的必然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法庭出现、刑罚功能演变和陪审制度建立。
难点:宗教裁判所。
说明:
1.审判制度的建立是人类追求法律公正的体现。法院的出现使审判有了专门的机构,陪审制度更是对司法公正和公民权利的保障,两者体现了法律的进步性;刑罚从原始同态复仇到阶级统治工具,近现代后确立罪行法定主义原则和以防范、威慑为主,其功能变化体现了公平公正内涵的增强和残酷性的降低,这是文明进步在法律制度上的又一表现,故为本课重点。
2.中世纪基督教会为进一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加强自己的权力,设立宗教裁判所,迫害天主教异端。有关宗教裁判所的知识,学生较难理解,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

2.西方审判机构的演变(板书)

3.西方陪审制度的演变(板书)

4.刑罚制度的演变(板书)

5.课堂小结(暨单元小结)。

[资料附录]
材料一:法庭产生之初,审判权一般都被贵族控制,他们往往在法庭上滥用司法特权。为此,雅典规定,公民均可参与审判,并可组成陪审法庭加以监督;罗马平民则设立保民官,限制贵族特权。——转引自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历史》P100
材料二:教皇英诺森三世为镇压异端建立教会侦察和审判机构,后在西欧天主教国家普遍成立宗教裁判所,以迫害天主教异端。1633年罗马宗教裁判所指控伽利略为“异教徒”而将他送上断头台(右图)。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历时较久,凶残恐怖较著,在1483~1820年间,受迫害者达30余万人。
——转自http://info.datang.net


材料三: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雅典“有公众法庭制度,这些法庭由全体公民或由全体公民中选出的人们组成,有权审判一切案件┅┅如审查政务和财务报告、法制事项以及公私契约”,法庭审判官人数六千,由公民抓签选出,但审判时,审判官未必全体出席,出席人数自四五百以至上千不等;出席若是偶数,就要另加一人使成奇数,以免投票不能表决。
材料四:美国宪法第七条修正案规定,所以涉及价值在20美元以上的诉讼,审判时均须有陪审团参加。1968年联邦最高法院确认,凡可能判处6个月以上监禁的刑事案件,陪审是一项宪法赋予的权利。
材料五:《汉穆拉比法典》:“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旧约出埃及记》:摩西以上帝代言人的口吻传达上帝命令“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以烙还烙、以伤还伤、以打还打。”《古兰经》:“以命抵命,以眼还眼,以鼻抵鼻,以耳抵耳、以牙偿牙”
材料六:中国古代有五刑之说。秦以前为:墨、劓、剕(刖)、宫、大辟(杀)。秦汉时为:黥、劓、斩左右趾、枭首、菹其骨肉。隋唐以后为:死、流、徒、杖、笞。——转引自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历史》P104;另据http://.cn
材料七: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将“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不得处罚”的原则列入《人权宣言》,随后又在《法国刑法典》中规定“不论违警罪、轻罪或重罪,均不得以实施犯罪前法律未规定之刑罚处罚之。”
[板书设计]
一、审判机构:部落联盟大会法庭宗教裁判所法院
(原始社会)(国家建立后)(中世纪)(近代)

大陆法系:初审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
二、法院设置英国法系:治安法院和郡法院、最高法院和上议院特征各异
美国法系:州法院、联邦法院。目标趋同

渊源:古希腊、古罗马
英国:见证人制度、大小陪审团保障
三、陪审制度美国:陪审制度兴盛司法公正
中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公民权利

生命刑
身体刑维护统治
古代同态复仇自由刑镇压人民;
财产刑残酷性
名誉刑
四、刑罚制度近代罪刑法定主义:资产阶级“人权”、“自由”、“平等”反对封建专制
时代进步在法律上的表现
现代教育和感化:残酷性降低;重法律公正、重人的权利
实质:追求司法公正、公民权利,法制文明进步、社会文明演进
[训练设计]
阅读以下有关“中国刑罚”的论述,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演化过程看,刑罚制度的演变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刑罚的价值始终在“天罚”的正义观念、“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法律功能观念、“刑人不在君测”的身份等级观念和“重刑轻罪”的预防犯罪观念的传承中变化。——赵洪雷:“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演变及其原因分析”,见http://www.hicourt.gov.cn
材料二:实际上,刑罚制度制定演变与统治阶级对刑罚的认识,即刑罚的目的休戚相关------法者国之器,刑罚制度永远是统治阶级维护其地位的重要武器,为维护其统治利益所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刑罚立法观在变化,刑罚的效用,由最初的报应刑演变为阻止、威吓、规诫,刑罚的作用正是不断适应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刑罚观认为只有刑罚的严厉程度仅仅是以制止人们实施犯罪时,这种刑罚才是公正的,除此之外的一切刑罚都是残暴和多余的,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正是沿着这一规律向前演化发展的。——赵洪雷:“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演变及其原因分析”,见http://www.hicourt.gov.cn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写出该段文字的论点?共用了几项论据?
中国刑罚制度的演变与传统法律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四项。
2.根据材料二,古代刑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现代刑罚追求什么目的?
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利益。公正。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刑罚功能历史演变的看法。
要求:抓住刑罚功能从严酷残暴、维护统治到阻止、威吓和规劝的追求公正公平的变化,体现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法制文明的进步。
[教学反思]
1.审判制度是人类法律制度完整构成的重要内容,也是法律公正性的重要体现。专门的审判机构是国家诞生后的产物,随着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的变化,审判机构及其断案量刑的依据也随之发生变化。从社会总体发展看,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审判制度的变化相互促进,而后者更多的是维护法律的尊严,从而维系文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本课教学能较完整地反映以上内容,也较恰当地讲清了审判制度变化与法律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
2.值得改进和探索的方面主要有三。其一,新课的“导入”运用了中国古代“法(灋)”字中有关“审判”的含义,原意是想以此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完整理解“法律”的涵义,但事后考察,觉得它与本单元第一课(即第17课)的“导入”有重复,因此今后的教学拟选择与“审判制度”和学生生活(知识)经验更贴近的内容切入,而“法(灋)”字所包涵的完整意义可以在单元的总结中出现。其二,在教科书中出现了“法庭”、“法院”等不同概念,教学中应将这种不同称谓的内在涵义和前后变化和联系交代得更为清楚,但教学中忽略了这一点,只是按照教科书的提法展开。其三,根据教科书的编排,本课内容多以西方审判制度为例,然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实有关中国审判制度的内容,如何以中国古代审判制度来更具体地反映“以礼入法”的特征,这些问题留待今后的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