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信息化社会

发表时间:2020-11-13

信息化社会。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信息化社会,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第四节信息化社会
昌平区南口学校范玮
一、教学设计思想: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爆炸地产生,通信成了信息时代的生命线。现代通信离不开电磁波。从电磁波的发现到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我们仅仅用了100年。可以说,麦克斯韦的伟大预言和赫兹的电火花,照亮了人类利用电磁波的道路。本节课信息化社会是电磁波的应用。本节课知识点不多,结构也比较清晰。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电磁波及其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把物理中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在授课方式上,采取的是以学生交流讨论为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双金属温度传感器、光敏电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了解信息的拾取、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处理、信息的记录的基础知识。
(3)了解信息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哪些变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文体会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信息化社会的学习,体验科学在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科学的发展
带动社会生活的发展。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双金属温度传感器、光敏电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资源
教室多媒体课件图片投影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视频:
日本科学家最新研制的智能机器人,它可以上下台阶,帮人倒水,还可以帮助人类做一些其他的劳动。
过渡:我们现在所处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各种信息和咨询。通过前几节的学习我们了解现代信息就是一种电磁波,但是现代信息是如何进行传输和处理的?刚才我们看到的智能机器人,科学家们是运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让它拥有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1)第四节信息化社会。
【新课教学】
信息化社会,我们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那么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阅读教材89页至90页。(板书2)信息的拾取和传感器
1、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是什么?
2、什么是传感器?
3、传感器有哪些类型?
4、举例说明哪些地方用到了传感器?
过渡: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的基础就是信息的拾取、传输和处理。人类为了从外界获取信息,必须借助于感觉器官。通过五种感觉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那么人的这五种感觉器官其实就可以看作是功能不一的传感器。人通过这五种传感器接收外界的信息,由神经系统将这些信号传递给大脑,在人脑中将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然后发出命令给肌体,做出动做。人的这个过程就可以看作是信息的拾取、传输和处理过程。那么究竟什么是传感器?它的工作原理又是什么呢?(板书3)传感器的种类及工作原理
传感器:将其他各种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仪器。
传感器作用:代替、补充、延伸人的感觉器官。
传感器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双金属温度传感器:它是控制温度用的双金属温度传感器。
原理:利用不同热膨胀系数的金属制作成金属片,温度变化时,因为两种金属片伸长不一样而发生弯曲,使电路的开关闭合或断开。
2、光敏电阻传感器:
原理:光敏电阻的阻值能随光照的强度而变化。根据电流的大小,可以探知光的强
弱,用来连接到电路中进行自动控制。
3、压力传感器:
原理:电容器的电容随两极板间距离的变化而改变。电容器产生充放电电流,声音
信号就被话筒转化为电信号输出。
应用:(1)同学的家中都有那种可以自动断电的热水壶,它的原理就是利用了双金属温度传感器。当水的温度达到100摄氏度的时候,传感器中的金属片由于膨胀不同而使电路断开,从而使生活变的方便和安全。(2)有的同学可能见过汽车只要打开车灯,车库的门就自动的升起,减少了很多的麻烦。这正是光敏电阻传感器的功劳。(3)你们可能会问那压力传感器有什么用处呢?它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周围,电话正是因为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和亲人、朋友进行交流。那同学们还可以试着举出生活中那些地方使用传感器?
过渡:传感器只是接收信号的装置,那么我们要把接收到的信息传递出去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板书4)信息的传递
二、信息的传递
方式:信息靠电磁波来传播,电磁波在空中传播形式有三种:沿地面传播.靠天空中的
电离层的反射传播.靠天空卫星转发传播。电磁波可以通过电缆,光缆进行有线
传输,也可以进行无线传输。
过渡:我们也知道了信息是如何传递的,那最后人们是如何处理接收的信息的呢?
三、信息的处理和数字通信。
过渡:我们最后接收到信息有两种1模拟信号2数字信号。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1、模拟信号:音频信号电流的振幅是随着声振动而变化的世纪上是电信号在“模拟”
着声信号。
2、数字信号:数字信号只有“”与画“——”不同的点与画的组合,代表不同的
意思。电报的信号就是一种数字信号。
数字信号有很多优点:抗干扰能力强、容易加密,便于用计算机处理。同一条通信
线路可综合传输声音、图象和各种数据。所以我国近年来通信技术的重心也在向数
字信号偏移,并在一些地区全面达到信息数字化。
应用:正在兴起的数字高清电视,可以给我们提供更清晰的图像、更富临场效果的声音。通过数字电视线路可以跟电视台进行交互式的信息传输,并赋予电视许多新的功能。例如,通过数字电视可以在因特网上浏览,可以收发电子邮件等等。
过渡:人类历史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而电磁波的发现和应用又把人类历史推向了另一个高度从而进入了信息社会。当今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信息的获取和运用。
四、信息时代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出现了爆炸式的发展,数据通信的业务量以指数的规律飞速发展。全球的信息共享也变为可能。例如,过去为了查找某个科学数据,我们可能要到图书馆查找专门的工具书或最新的科学期刊;现在,在网上就可以从专门的数据库中很快找到结果。一些最新的科学发现和新鲜资讯在互联网上都可以第一时间找到。这个结果导致更多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世界因互联网而变的更小了。
【巩固练习】
1.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基础是()
A.信息的拾取
B.信息的传输
C.信息的记录
D.信息的处理
2.在信息化时代,下列那些技术应运而生()
A.传感技术
B.无线电技术
C.通信技术
D.计算机技术
3.数字信号比模拟信号具有的优点是()
A.抗干扰力强
B.容易加密
C.便以计算机处理
D.传输简单
4.大量信息的存储和多用户的使用对信息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下列四项中对计算
机系统的信息危害最大的是()
A.内存大小B.计算机病毒C.电脑的存储速度D.电脑的计算速度
5.用遥控器调换电视机的频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传感器把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过
程。下列属于这类传感器的是()
A.红外报警装置B.走廊照明灯的声控开关
C.自动洗衣机中的压力传感装置D.电饭煲中控制加热和保温的温控器
【课堂小节】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了什么?
【作业】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信息化生活。信息给你带来的生活中的便利和中
学生应该如何合理利用网络。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信息化社会
一、信息的拾取和传感器
1、信息的技术的基础:
2、传感器的种类及工作原理:
二、信息的传递
三、信息的处理和数字通信
四、信息时代
七、课后反思

相关知识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专题二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重点关注:

(1)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历程及其历史影响;政治现代化与经济、思想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全面认识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

(2)孙中山为建立民主共和国、捍卫和重建民主政治、促成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所作的努力。

(3)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和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促进或阻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史实,并对他们作出正确的评价。

(4)我国政治现代化历程的特点,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增强民主意识和公民的参政意识;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

●热点问题关注:

从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推进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动法治社会的进程,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国策;二是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化的各种制度,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的保证;三是建立健全平等社会的机制,缩短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是一大热点,与此相关的法制建设史、中共党史以及近代社会民主平等而奋斗的过程或成果的内容,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知识整合

1、中国近代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1)君主立宪制:①19世纪60年代,由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的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缺乏完整理论,且没有付诸实施)。

②19世纪末,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展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提出把挽救民族危亡同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救国方案,掀起了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但因其阶级局限性而失败)。

③20世纪初,清政府为缓和矛盾,进行“预备立宪”,使一部分立宪派分化出来,成为革命的一支力量。

(2)民主共和制:

①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中把同盟会纲领中的“创立民国”阐发为民权主义,认为君主专制政体是中国长期落后和被侵略的根源,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责任内阁制,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的确立。

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在政治体现为民主共和制。

④1928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后,实行“训政”,以党治国,蒋介石集党政军于一身,开始实行独裁统治。

2、民国时期捍卫民主政治的斗争:

(1)“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原因、结果及宋教仁实行政党政治的努力);

(2)国共两党所形成的新三民主义和民主革命纲领;

(3)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背景、内容与结果);

(4)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5)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孙中山从1905年创立同盟会到1925年逝世,其民主政治斗争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1915~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1912~1922年: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③1923~1925年:促成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运动。

3、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

(1)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

(2)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

(3)北平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政权机构,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5)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使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6)新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①粉碎“四人帮”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②1978年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强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道路。③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任务。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并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政治纲领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中国近代化

▲具体层面(派别及主张)

(1)经济(工业化)

①洋务派提倡“求富”,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的机械生产。

②维新派提出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发展;

③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④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鼓励、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创办实业。

⑤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⑥甲午战后,中国出现兴办工业的高潮,到19世纪末才有显著发展。戊戌变法试图推进经济的近代化,但很快失败。

⑦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民族资本主义才得到进一步发展。

⑧中华民国鼓励和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办实业,一战时期,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高潮。

(2)政治(民主化):

①维新时期(最早为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设议院,开国会,对旧制度进行改革。

②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外交近代化)

④百日维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⑤清末立宪,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

⑥辛亥革命确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军事近代化:

①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

②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

③清末新政编练新军;

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的变化

(4)思想“西化”(参见“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

▲发展过程:

(一)经济领域(即工业化进程)

(1)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化艰难起步。②19世纪末由于外国资本输出和清政府放宽限制,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③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④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日益萎缩。30年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活动”工业有了发展,但获益最大的是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抗战以后,四大家族加强对工业的垄断。☆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的发展

①建国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年~1956年通过对民族工商业的改造使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②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1957年执行以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为基础为目标的一五计划。③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使工业化建设受挫。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二)思想领域(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

(1)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部曲(阶段特征)

①第一阶段:自雅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20多年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②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70年代以前主要是围绕军事技术,70年代以后开始超出军事技术的范围。其主要原因是洋务派为了制器不得不翻译西学,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的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

③第三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以后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此后革命派也主张如此,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

(2)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时代特点

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中国人看世界的开端。

②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③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器物层)

④早期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制度层)

⑤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⑥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以此为指导发起了辛亥革命运动。

⑦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彻底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⑧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②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

③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

④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三)近现代民主法制建设

(1)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伟大尝试。

(2)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颁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显示“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3)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为其复辟帝制铺平道路。

(5)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明确了新生红色政权的工农民主专政性质。

(6)1946年,国民党伪国大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7)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该文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基本认识:

就中国而言,近代以来的政治现代化,是指政治生活及其结构从传统的君主专制集权形态向现代化的民主形态转换的历史过程,其基本目标是政治制度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原因、目标、方式、依靠力量与阻碍力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原因和进程来看,欧美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幅度发展的基础上,用了几百年时间才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民主政治的过渡;而中国是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只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跨越,呈现出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对称、跳跃式的政治发展走势。从方式来看,欧美国家的革命与改良同时并行;而中国是通过20世纪前半期持续的革命斗争完成的。从依靠力量来看,欧美的政治现代化主要依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中国,农民阶级成为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国民革命运动和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而又不同的政治角色。从进程中的障碍来看,欧美国家主要是封建势力;而中国则是封建势力与外国殖民主义势力同时并存。此外,在中国近代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民主政治的目标始终与独立、统一和富强的目标相伴随,民主政治的斗争往往与民族救亡运动相联系。

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独特之处,我们应从华夏文明在政治领域显示出来的相对停滞状态的历史、国民的国家观念极为薄弱的国情以及中国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所处的地位和自身的发展阶段等方面去理解。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教学案+试题试卷)
教案部分
课题名称: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本详案)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及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邓小平南方谈话;十四大、十五大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难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新中国不同阶段经济特征。
教学方法:观察法;活动法;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临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怎样才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怎样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认真解决好的课题。
教学过程:

专题三第3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历史性的跨越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谷;国内政治经济低谷)
2.邓小平南方讲话(1992年春)
(1)主要内容:
①基本路线不动摇(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②改革开放大一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③判断标准三有利(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④计划市场是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它们只是经济调控手段);⑤本质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⑥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2)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中共十四(1992年10月)
(1)主要内容:
①定目标(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提要求(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2)标志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建立
(1)内容:
①通过市场决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②突出市场作用(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③公有多种共发(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④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
①这个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②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③一大批国有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2.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新思想、新论断、新认识)——完善
(1)确立指导思想(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提出新的论断(公有多种共发制度;国有主导控制力上;非公经济重要部分)。
(3)思想认识深化(这些论断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3.中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2)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4.21世纪初中国经济建设成就
(1)2007年底,我国GDP仅次于美、日,居世界第三位。
(2)2010年底,我国GDP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小结:中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1)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和市场的关系。(3)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4)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使市场体制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5)1997年,中共十五大,阐述了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

改革开放20年,广州人生活十大变化盘点
变化———过年买新衫/想买就去买;变化二——分分必计较/靓菜不讲价;
变化三——有证才能买/有钱就能买;变化四——三代五平方/一家两套房;
变化五——踩单车上班/开轿车度假;变化六——打的也心痛/机票也不贵;
变化七——联络靠传呼/人人拿手机;变化八——万元成首富/百万也寻常;
变化九——七十古来稀/百岁老人多;变化十——有钱就去存/有钱去充电。

歌曲《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大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词中的“春天”寓意什么?“画了一个圈”和“写下诗篇”分别指什么?两段歌词分别指什么历史内容?

学案部分

第10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基础导学
一、历史性的跨越
1.邓小平南方谈话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主要内容:党的基本路线不能动摇;改革开放胆子要大,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还是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3)历史意义:南方谈话,对处于关键时期的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召开
(1)召开: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
(2)内容: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3)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1.建立——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方针:1993年11月召开,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内容
①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②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意义
①这个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②推进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2.完善——中共十五大
(1)召开:1997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提出新论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意义:十五大作出的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问题研讨
1.请结合世界现代史的史实说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一观点。
(1)美国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解决经济危机,即计划的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二战后被西方国家广泛采用。
(2)苏联曾经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经济并取得极大地成功。
因此,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2.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何突出的特点?
(1)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要通过公平竞争发挥国有企业在市场运行中的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上,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国家既有能力,也应当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3.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归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
(1)理论上: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姓“资”姓“社”的争论,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对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进行一系列创新,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实践上:1992年,开始起步;1993年,进入新阶段;2000年,初步建立。
4.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一样的,两者没有本质区别。想一想,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不正确。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平等经济、竞争经济、开放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其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具有很强的调控能力。

互动探究
问题
仔细阅读下列两组图片,回答问题。
第一组 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
第二组 今日商品任意挑选
请回答:
(1)两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经济体制?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从第一组图片到第二组图片的转变,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的措施?
(3)根据两组图片谈谈你的认识。
点拨
仔细阅读图片及相关文字,可知第一组图片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前的情况,第二组图片反映的是当前的情况。由此,两组图片所反映的经济体制及党和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便很明了了。
答案
(1)第一组图片反映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组图片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种经济体制最大的区别是资源的配置方式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2)措施: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1997年,中共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提出新思想。
(3)可从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来谈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练案部分

选择题
1.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表明()
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②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③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④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③④
2.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中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思想解放作用的是()
A.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B.判断改革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C.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指出,判断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准应当是()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②是否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 
③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下列这组图片与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有关。下列有关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B.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改革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私有化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5.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是国家投入巨资建设的一个特大型企业,该企业建立了公司体制,发展了一大批子公司和参股公司,从单一的钢铁生产企业转变为以钢铁生产为主,金融、贸易、机械、运输、服务业等产业并举的综合性企业集团。该企业的这一重大变化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相关的是()
A.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B.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D.改革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6.201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设立30周年。深圳作为“特区”其“特殊性”的实质是()
A.实行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采用特殊的经济管理办法
7.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4947万家,从业人员4200万人,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302亿元。这一现象反映了()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经济增长力量的多元化D.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迅速
①GDP同比增速持续加快 ②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
③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④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来源:Z.xks5u.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中共十七大报告
材料二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挂牌仪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历史性变化”的伟大起点指的是什么?概述“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的变化。
(2)从管理体制和所有制改革两方面,比较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之处。中国20世纪90年代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3)中共十四大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材料二表明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一、新课导入
从前有个郑国人,到一棵树下乘凉。太阳在空中转动,树影在地上移动,他不停地移动凉席,随着树影动。到了黄昏,他又把凉席铺在树下。一会儿,月亮出来了,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在地上移动,他又不停地移动凉席,随着树影动。可是,他又担心露水沾湿衣服。渐渐地,月亮当顶,树影缩得愈来愈小了,他就径直躲树底下,浑身上下也被露水沾得愈来愈湿了。
《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说是郑县有个姓卜的人,他的一条裤子破了,要他的妻子再做一条。妻子问:“裤子做成什么样子的?”姓卜的答:“像我原来的那条一样。”他的妻子做好了新裤子之后,就照原来的那条破裤子,凡是有破损的地方,都照样剪破,使它和原来的裤子一样。
一位老农把一匹高高大大的白马栓在一个细细短短的木桩子上。旁边的人对老农说:“它会跑掉的!”老农哈哈一笑,十分肯定地说道:“才不会呢!这匹马还是小马驹的时候,就是栓在这个木桩上的。一开始,它撒野地想从木桩上挣脱。可是,那时它的劲儿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转,它就蔫了。后来,它长大了,却再没心思跟木桩子较量了。有一回,我来喂它,故意把饲料放在它够不着的地方,可它只是叫了两声,脑袋就蔫耷了。你瞧,它多乖!”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跳蚤放进杯里,开始跳蚤一下就能从杯里跳出来。然后,心理学家在杯口盖上透明盖,跳蚤仍然会往上跳,但碰了几次盖后,慢慢就不跳那么高了。这时,心理学家再将盖拿走,却发现那只跳蚤已经永远不能跳出杯子,因为它的目标高度已经不及杯子的高度了。
某学校。某班。有一天班主任老师请假,数学老师临时给该班上班会课。数学老师跨上讲台二话没说就要学生做数学题。第一道题:“有一艘船,你第一个登船,8岁的同学第二个登船,9岁同学第三个登船,10岁的同学第四个登船,以此类推,请问第一个登船的同学几岁?”全班同学明显地夹杂着得意、轻蔑的语调高喊:“7岁。”数学老师伸出一根手指使劲地摇着,然后指遍全班每一名同学:“你忘了是你第一个登船,你几岁,第一个登船的就几岁。”
第二道题:“一辆客车上坐了10名乘客,在第一站下了3名乘客,上了2名乘客;接下来的一站下了1名上了2名;下一站又上了2名;再下一站下了4名上了2名;再下一站上了3名;下一站又下了5名上了2名,现在请问……”
数学老师的话还没完,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抢答:“车上还有8名乘客。”数学老师微笑着摇了摇头:“我问的是,这辆车一共停靠了几站?”全班同学都傻了。
一位路人在寻找真理,他急切地敲开一扇神秘的大门,门里的人说:“你找错了,我是谬误。”路人只好继续寻找,踏遍千山万水,仍然找不到真理,心想还是回去问问谬误吧,它与真理是一对冤家,或许它知道真理在哪儿。路人一次次敲响谬误的大门,就是打听不到真理的消息。就在路人近乎绝望之际,在不断的敲们声中,却吵醒了谬误的邻居,随着“吱呀”一声轻响,路人回头一看,天哪,这不是真理吗?
上述几个故事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思维定势是多么可怕,打破思维定势又是多么重要。白马被栓长了,能挣脱也不挣脱了。跳蚤受到了挫折,能跳出来也不跳出来了。老师的问题还没问出来,学生就自以为是地答出来了。……是什么束缚了他们的思维?是思维定势束缚了他们。那位路人是怎么找到真理的?是不断地敲谬误的门的结果。他要是不回来找谬误的话,恐怕永远也找不到真理。“文化大革命”禁锢人们的思想多年,即便毛泽东逝世了,许多人还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华国锋不就提出了“两个凡是”吗?“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因此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的思维定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正是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才开始形成。具体情况如何,让我们来学习本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知识结构
“换脑筋”之所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为什么要换:各种问题严重,“两个凡是”猖獗,
国家徘徊前进
换脑筋之原因
为什么能换: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召开转折性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
换脑筋之概况平反冤假错案(右派分子、刘少奇等)
彻底否定“文革”(198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完成拨乱反正
换脑筋之影响改革开放开端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三、重点难点分析(略)
四、高考试题回放
1、(1996全国卷20)
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主要内容是关于(B)
A、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B、“两个凡是”问题
C、平反冤假错案的问题D、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问题
2、(1998全国卷22)
邓小平说:“1977年和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A)
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平反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
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
3、(2001全国文综卷22)
改革开放初期,“真理标准”讨论所否定的错误观点是(A)
A、“两个凡是”论B、“党内新生资产阶级”论
C、“以阶级斗争为纲”论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
4、(2001上海卷27)
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幅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当不早于(D)
A、1949年B、1956年C、1966年D、1978年
5、(2000广东卷22)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为它(B)
A、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思想束缚
B、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C、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D、提出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2000春季卷25)
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针对(C)
A、“文化大革命”评价问题B、平反冤假错案问题
C、“两个凡是”问题D、“以阶级斗争为纲”问题
7、(2000春季卷3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了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
——1956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
材料二自以为还有反对劳动人民的资本的社会力量,主要是资产阶级的党派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比起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还多一种资本:他们的大部分直接参加着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在经济文化的种种部门需要他们。
——1957年9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经过12年的锻炼,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属于劳动人民知识分子。我们应该信任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如果还把他们看作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显然是不对的。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四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中,……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回答: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有何重大意义?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共正确认识到知识分子基本上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经过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知识分子被视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962年周恩来重新提出,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1978年邓小平更加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共制定知识分子政策的依据,对于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问题。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将极大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8、(1997年上海卷47甲)
概述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1949年、1978年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城市暴动(攻打城市)失败,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了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做了政治上的准备。
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五、新情景设置
从1957年下半年到1978年底,由于当时党对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再加上“长期任人欺凌、宰割,不甘落后的民族心态,苦战三年五载、奋发图强、赶超发达国家的强烈愿望,使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取得一连串的胜利之后在面临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新课题需要特别谨慎的时候,反而不谨慎了,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发展,集体领导制度受到破坏;照搬革命战争年代的旧方法和旧经验,把马列著作中的某些观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很多具有猜测、想象和假说性质的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教条化,对毛泽东个人的政治威望和人格魅力偶像化。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为代表的浪漫式经济发展的失败使整个国民经济遭受沉重的打击。虽然工业较快地摆脱了这次冒进的影响,但当时仍占国民经济很大比重的农业则多年未能恢复。直至发动“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从1978年底到90年代末期,党和人民开始重新审视过去奉为教条的某些理论、观念的正确性,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到对“两个凡是”的否定;从为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平反到明确废除“以阶级斗争为纲”;从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旗帜鲜明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思想的步子越迈越大,实事求是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伟大壮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不仅迅速挽回了由于“文革”的巨大历史灾难给执政党带来的政治合法性危机,而且使其经受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国内外严峻政治局势的考验。

请你用所学的史实对上述加点的句子予以解释。
一连串的胜利:
巩固政权:1950年夏,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大陆领土基本解放;1950—1953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1952年,新解放区土地改革;1950—1951年,镇压反革命;1951年,三反五反运动。
恢复经济: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恢复发展生产。
变革生产关系:1953—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生产力: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初步奠定基础。
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文革10年,损失5000亿元,与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扩大。
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造成1976—1978年两年徘徊局面。
冤假错案平反: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一些错案,影响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是为1957年错划的右派分子平反。

第二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一、新课导入
沈阳“破烂王”王洪怀,有一天突发奇想:收一个易拉罐,才赚几分钱,如果将它熔铸后当金属材料卖,有可能多卖些钱?于是他把一个空易拉罐剪碎,熔化成一块指甲大下的银灰色金属,然后花了600元钱在市有色金属研究所作了化验。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是一种很贵重的铝镁合金。王洪怀算了一笔帐,当时市场上的铝锭价格,每吨是1.4—1.8万元之间,每个易拉罐重18.5克,5.4个就是一吨,卖材料比卖废罐能多赚钱。他立刻决定回收易拉罐,自己加工熔炼。为了吸引人们交售空罐,他把回收价从每个几分钱提到0.14元,又将回收价和指定收购点印在卡片上,向所有收破烂的同行散发。过了一周,王洪怀骑着自行车到收购点去看,他大吃一惊,很多货车在交售易拉罐。这一天,他回收易拉罐13万多个,足有2.5吨。此刻,王洪怀心里踏实了,便积极筹建金属再生加工厂。就这样,他在一年之内,用空易拉罐炼出了240多吨铝锭,三年赚了270多万元,从一个拾荒者一跃成为百万富翁。
山东临沂秦池酒厂曾于1995年底以600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首次夺得标王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丰厚回报。1996年底,秦池人又以3﹒2亿元再次在中央电视台夺得标王,一时舆论哗然。经营厂长姬长孔曾说,秦池每天给中央电视台送去一辆奔驰轿车,但通过中央电视台的作用,秦池会每天开进一辆加长林肯。实际上,秦池的巨额广告费用远远超过了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据估算,1997年要投入3亿多元广告费,至少全年要实现15亿元的销售收入,单凭秦池当时二十几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远远不够,需要再建二十多条生产线,但投入和时间都有限制。秦池扩大采购川酒进行勾兑,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人们对酒质量的怀疑,从而严重影响了销售,大量积压在库中。秦池总裁王卓胜总结教训时说:广告对树立名牌、开拓市场无疑起很大作用,但广告不是唯一的竞争手段,要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上长盛不衰,归根到底要靠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价格、营销等多种手段。广告称王不等于市场称王,广告明星不等于市场明星。
1997年,江苏省句容市春城镇丁庄村的广大葡萄种植户为了保证品质,壮大规模,自愿聚到一起,成立了葡萄协会。他们制定了协会的章程,规定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五个统一,即统一供苗、统一施肥、统一供药、统一品牌包装、统一价格上市,规定了组织领导机构、会员入会的办法及其权利与义务等。参加协会的农户们从联合中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1999年初,葡萄协会升级为葡萄合作社,将原来主要在生产环节上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到产品的运销、储存、保鲜等环节,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大家想一想,上述故事只能发生在什么时候?对了,只能发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而不可能出现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具体怎么改革的,怎么开放的,取得了哪些成就?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知识结构
“东风吹来”之所指:改革开放
为什么要吹东风:农村贫困、城市无活力
东风吹来之原因
为什么能吹东风:群众积极、中央支持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
东风吹来之概况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
开放: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农业:粮棉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工业: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大亚湾核电站、京九铁路
东风吹来之成就乡镇企业:1987年,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
外贸: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
其他:科技、教育、事业、人民生活水平
三、重点难点分析(略)
四、高考试题回放
1、(2001广东河南卷1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B)
(1)集体经济(2)个体经济(3)私营经济(4)外资经济
A、(1)(2)(3)B、(2)(3)(4)C、(1)(3)(4)D、(1)(2)(4)
2、(2001广东河南卷2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C)
(1)专业化(2)商品化(3)集体化(4)社会化
A、(1)(2)(3)B、(2)(3)(4)C、(1)(2)(4)D、(1)(3)(4)
3、(2002江苏综合卷1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D)
(1)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2)对工业实行特殊优惠政策(3)实施对外开放政策(4)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A、(1)(2)(3)B、(2)(3)(4)C、(1)(2)(4)D、(1)(3)(4)
4、(2002全国卷1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原因是(C)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5、(1999全国卷23)
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A)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6、(1995全国卷42)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的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的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7、(2001全国文综卷40)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1840—1949年)解决土地问题的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几种?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和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
实质: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
五、新情景设置(略)
第三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新课导入
18世纪的一天傍晚,法国医生雷诺克出去散步,看到一群小孩在一只废弃的啤酒桶旁玩耍。一个小孩用一根木棒轻轻敲击啤酒桶,另一个小孩在另一边用一根木棒在听,一端紧紧压在桶壁上,另一端紧贴在自己耳朵上。雷诺克很惊奇,自己拿起木棒模仿,原来几乎轻不可闻的声音听起来却很响亮。这时,他的心怦然一动,是不是可以用这个办法来听病人的心肺音呢?他回到家里,便将这个大胆的假设付诸实践。他找来木料,做成一个喇叭状的东西,一头大一头小,中间是空的。他将大的那端贴在别人的胸上,小的那端塞在自己耳朵里,一试,效果果然不错,使用又方便。这便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听诊器。
1908年的一天晚上,东京大学教授、化学家池田菊苗博士从实验室回来后与家人一起进晚餐,他的妻子端上来一碗热乎乎的汤。池田喝了一口,感到味道很鲜。他问妻子这汤加了什么东西,味道这么鲜?妻子说这是海带汤,并没有加什么佐料,海带汤总是比较鲜的。池田心想,海带汤为什么这样鲜呢?鲜味是怎样形成的?有没有鲜味物质呢?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海带这么鲜,它内部一定有一种能够产生鲜味的物质。如果能找到这种物质,人们就可以经常享受鲜美的味道了。池田开始寻找海带产生鲜味的物质。他把海带切碎后放在水里不断地煮,以使未知的鲜味物质溶解于水中。经过不断地煮沸,汤越来越浓,味道也越来越鲜。最后,经过分离、结晶、提纯,得到了一种白色的化合物。取一点放在口里,只觉得一股鲜味。池田知道,这就是要找的鲜味物质,用这种白色的结晶做成的汤与用海带做成的汤一样鲜美无比。池田又分析了这种物质,知道了这是一种氨基酸的钠盐,化学名叫谷氨酸钠,这就是味精。最后,池田找到了化学合成和生产味精的方法,并获得“味精”的专利权。
300多年前的一天清晨,一位园丁走进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的书房,将一篮非常好看的紫罗兰摆在屋角里。美丽的花朵和扑鼻的清香使波义耳心旷神怡,他随手拿了一朵花就向实验室走去。
实验室里,助手正在倒盐酸,波义耳把花放在桌子上,赶过去给助手帮忙。淡黄色的液体在滚滚冒烟,由于飞沫溅到花上了,紫罗兰也冒起烟来。多可惜呀!把这么好的花毁了,得赶快冲洗一下。波义耳将花放进水杯里,过了一会儿,奇怪,紫罗兰变成了“红罗兰”。
这惊奇的发现立即触动了科学家那根敏感的神经:盐酸能使紫罗兰变红,其它的酸能不能使它变红呢?当即,他和助手分别用不同的酸试验起来。发现不仅是盐酸,各种酸都能使紫罗兰变红。酸能使紫罗兰变红,那么,碱能否使它变色呢?由鲜花制取的浸出液变色效果是不是更好呢?经过一连串的思考和试验,很快证明了许多植物花瓣的浸出液都有遇到酸碱改变颜色的性质。变色效果最明显的要数地衣类植物——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则变蓝。波义耳把石蕊加工成一种酸碱指示剂,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指示剂,至今还在化学上广泛使用。
西红柿的故乡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它那圆圆的个儿,青里透红的色泽着实喜人。但是当地人却一直怀疑它有毒,既不敢碰它,更不赶吃,还给它起了个吓人的名字叫做“狼桃”。到了16世纪,英国人俄罗拉达里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带几个回英国,种在皇家花园,供皇室贵族观赏。直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精神,决心要对它尝试一下。据记载,他在吃西红柿之前穿好了入殓的衣服,吃完以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召见。结果这位画家不但没有死去,而且也没有感到任何不适。
上述故事说明,任何认识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经过不断的实践得来的。实践出真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那么邓小平理论是怎样逐步形成的??这就需要学习本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知识结构
“自己的路”之所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时间内容意义
十二大1982中国特色
自己的路探索之过程十三大1987初级阶段
十四大1992市场经济
十五大1997邓小平理论

三、重点难点分析(略)
四、高考试题回放
1、(1997全国卷18)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C、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2、(2001江西卷20)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是在(D)
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五、新情景设置(略)
第四节“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一、新课导入
有一天,鲁国城郊飞来一只罕见的海鸟。猎人们知道鲁侯喜欢养鸟,就捉住海鸟,献给他。鲁侯惟恐海鸟死去,就把它当作贵宾,供养在庙堂里,命令高级厨师每天给海鸟准备丰盛的酒席,叫乐队演奏高雅的乐曲,让海鸟欣赏优美的歌舞。可是那只海鸟却被吓得神魂颠倒,连一点东西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喝,三天后就活活饿死了。
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距离恰恰是两匹战车的马屁股的宽度,因为铁路最初由造有轨电车的人设计,而设计电车的人是造马车的,代代沿革至此。同样是两匹马屁股的宽度,韩信就用得巧妙。那次与敌国作战,要经过一个险要隘口。敌军大将说,这条隘路容不下两匹马并行,韩信必然受阻,我们可以以逸待劳,一举歼之。没想到韩信把两马一前一后拉缰,出其不意大败敌军。河南林县人修筑的红旗渠,30多年来一直是林县人民改天换地的丰碑与见证。解决了吃水和灌溉,他们进一步开发了红旗渠的旅游功能,间接创利税上亿元。
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北大荒”,位于我国东北部。20世纪50年代,这里人烟稀少,荒原茫茫,是鸟类和野生动物栖息的天堂。半个世纪的开垦,使这里成为年产70亿公斤的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过度开荒破坏了这里的原始生态,湿地面积缩小了一半,旱灾水灾频频发生,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他乡,曾经肥沃的黑土地日益贫瘠。为恢复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1999年,黑龙江垦区果断决定停止开荒。同时,对不宜耕种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植树造林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按规划,到2010年,全垦区将实现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32万公顷,约占现有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经过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如今又呈现大面积水丰林美鸟鸣鹿欢的原始风貌。溢绿流翠的林草、泡沼汪汪的湿地触目皆是。多年不见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鹳、丹顶鹤在低空飞翔,几近绝迹的狍子、马鹿在森林中奔跑。世界濒危的野生东北虎又频频出现。三江平原的野生动物已由3年前的168种增至目前的224种。
上述故事说明:制定方针政策是否从实际出发,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关键。韩信懂得这个道理,随机应变,因此取得了成功。北大荒人也懂得这个道理,因地制宜,使北大荒又呈现了勃勃生机。鲁侯不懂得这个道理,用固有的经验款待海鸟,结果把海鸟给害死了。香港、澳门、台湾都是资本主义制度,大陆是社会主义制度,怎样才能统一?邓小平从客观实际出发,量体裁衣,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具体情况如何,请学习本节——“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二、知识结构
体:大陆和台湾等地的社会制度不同
“量体裁衣”之所指
量体裁衣: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和平统一
量体裁衣之构想1981年:叶剑英谈话,国共对等谈判
1984年:一国两制

1997年:香港回归
量体裁衣之实践1999年:澳门回归
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三通(通邮
通商、通航)
三、重点难点分析(略)
四、高考试题回放
1、(2001全国卷20)
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D)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B、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2、(1999上海卷30)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将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在此之前,葡萄牙已占据澳门(C)
A、150多年B、近400年C、400多年D、500多年
五、新情景设置(略)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一课时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条件及推进
目标定位1.了解工业化、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措施。2.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背景条件,学会分析该区域迅速发展的特殊的国际条件和国内背景。3.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二个阶段的进程、特点。4.通过学习,学会分析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核心点一改革开放前沿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珠江三角洲由西江、北江、东江冲积而成,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亚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指我国广东省政府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庆共9个地级市。
2.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方面,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3.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4.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这样的区位条件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5.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为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思维拓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当地的水、土等自然资源创造了一种良性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基塘农业,包括桑基鱼塘、蔗基鱼塘等形式。其原理是利用陆基和水面,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项目,使之形成相互衔接、良性循环的几个生态链条,使系统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得以传输,从而成为一种良性生态系统。
核心点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1990年以后,珠江
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
(1)第一阶段特征及成因
1979~1990年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发挥当地的优惠政策、廉价土地、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和服务设施优势,吸引外资,引进生产设备、技术指导以及原料、配件、图样,进行加工、组装,发展工业生产。
(2)第二阶段特征及成因
199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抓住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遇,进行产业升级,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使之成为主导产业。
(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作用
一方面,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另一方面,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思维拓展 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类型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背景和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自古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而且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读下图并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2)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原因何在?
(3)图示区域内,香港以自由贸易(转口贸易)和金融服务而成为举世闻名的“自由港”;广州和珠海等地则以制造加工业而闻名。分析该地区的产业分布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 (1)图示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水热条件非常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网密布,且降水丰沛;三角洲有利的地形条件和比较肥沃的土壤条件;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科技较发达,劳动力充足;政府政策优惠等。
(2)地理上毗邻港澳,具有对外交往的传统。
(3)香港以第三产业闻名,广州、珠海等地以第二产业闻名,这二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香港拥有充足的资本和完善的市场机制,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条件,如劳动力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发展的条件。(1)对自然条件的评价应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源、港口条件等方面去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可从科技、劳动力、政策等方面分析;(2)应首先考虑其特殊的位置,然后分析其地理传统和原有基础;(3)从材料中可以得到提示,即该地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资金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和互补性。
变式练习1 关于珠江三角洲位置和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珠江三角洲位于广西中南部,珠江下游
B.珠江三角洲位于东海沿岸
C.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
D.珠江三角洲全部位于热带
答案 C
解析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同位于珠江口附近的香港和澳门。珠江三角洲南侧是南海,北回归线穿过广州附近,所以珠江三角洲大部分位于热带。
类型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回答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答案 C
解析 结合中国各区域发展特征,可看出图中①②③④的典型分布区分别是珠江三角洲、温州、苏南、东北地区。
变式练习2 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两个研究课题,A课题是“珠江三角洲咸潮形成的研究”,B课题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对城市化影响的研究”。请你按要求参与两个课题的研究。
下面是两个小组收集的部分资料,请根据两小组研究课题归纳分类。
附:相关资料:
①咸潮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到内陆区域的自然灾害,不仅危害植物生长,而且影响人体健康。
②2005年12月31日,地球、月球、太阳排成一条直线;2006年1月2日,月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咸潮肆虐珠江三角洲地区,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A组:;(填写资料数字代码)
B组:。(填写资料数字代码)
(2)B组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以下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①据资料描述该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②据此推断该地区城市化的表现。
(3)帮助两小组完成研究结论。
A组:分析形成咸潮的自然原因。
B组:构建该区域城市化模式:
答案 (1)A组:①②⑤;B组:③④
(2)①该地区工业化经过了两个阶段。1980~1990年为第一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慢;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快。
②城镇数量增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
(3)A组:此时珠江流域为少雨期,所以地表径流小,珠江进入枯水期,如果水位低于海平面,就会出现海水倒灌珠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处于海河交界地带,海水容易倒灌;当地球、月亮、太阳排成一条直线时,会出现天文大潮,而月球、太阳位于地球同侧,将会加大引力作用,使大潮更大;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加大了“咸潮”出现的几率和程度。
B组:外资企业建立 工业化
解析该课题以“珠江三角洲咸潮形成”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为知识载体说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即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结合相关知识研究得出初步结?论→?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修正→得出完整而正确的研究结论。就本题涉及的两个研究课题内容,一是考查咸潮形成的原因,一是考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及相关影响,
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得出结论。

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良好的区位条件的是()
A.位于我国的南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
B.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C.能源矿产资源丰富
D.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
答案 C
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水陆交通便利;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地价低廉。但本区缺乏能源矿产,这也是其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之一。
2.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关键条件是()
A.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珠江三角洲长期积累的结果
C.珠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D.发达的工农业基础条件
答案 A
解析 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另外,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和当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引进外资和技术,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3.20世纪80年代,深圳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A.政治因素B.气候因素C.经济因素D.资源的开发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依靠政策、劳动力、侨乡等优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4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位置、国家特殊的政策,成为我国最早发展何种经济的地区之一()
A.外向型B.内销型C.辅助型D.内向型
答案 A
解析 珠江三角洲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大量引进技术、设备、资金,利用本地区的劳动力优势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最后出口产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5.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位置上相邻,而且与港澳地区形成了什么形式的地域分工与合作模式()
A.前厂后店B.前店后厂C.前后皆厂D.前后皆店
答案 B
解析 港澳地区第三产业发达,地价高、劳动力价格高,他们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廉价的劳动力进行加工,然后在港澳出售,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加工贸易模式。
6.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初期外贸工厂生产的一般模式中,不属于外商提供的是()
A.资金B.劳动力C.生产设备D.技术指导
答案 B
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初期的外资工厂提供资金、生产设备、技术指导和原料、配件、图样,当地提供优惠政策、土地、劳动力、服务设施。
7.下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至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变化的特征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过程被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城市的数目由少到多②城市的范围由小到大③由孤立的城市发展为城市群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3)城市化过程
解析 读图的关键在于观察图像组成要素以及它们的变化特点,依据图例得知黑点为城区,斜线为郊区,由此推理得出“空白”区域为乡村,该图幅空间范围内有三种地理事物。四幅示意图的内容变化,反映了某地城乡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的过程。图中T1至T4表示随时间变化黑点数目增多,黑点面积增大,黑点周围斜线部分随黑点的扩大,最后连成一片。与此同时,“空白”区域逐渐缩小。这些“图像语言”最直接的说明了:城市数目增多,面积扩大,城市群出现。城市数目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必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大。
从图中可看出,城乡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的实质就是城市化。
 
基础过关
读“珠江三角洲产值增长图”,回答1~2题。
1.在阶段Ⅰ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
A.资金密集型产业B.技术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D.资源密集型产业
答案 C
解析 在图中阶段Ⅰ,产值较低的原因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处于起步期,靠自身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发展经济,主导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2.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腹地范围较小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A.地形的阻隔B.水源不足
C.夏季气温偏高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
答案 A
解析 广东省北部为山区,与周边地域联系不够密切。
下图所示地区外商投资多,民营经济发达,经济增长迅猛,城市化速度快,大中小城市数目多,被称为世界第六大城市圈。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乙、丙及甲城新区的人口已突破百万,且甲城新区引进的都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引进这类产业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国外大公司、大财团进驻甲城新区是因为甲城市场广阔、劳动力廉价
C.外资小项目不进驻甲城新区而进丙或丁城的原因是当地交通方便
D.甲城工业基础好
4.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民营企业产生集聚效应的主导因素是()
A.充足的劳动力资源B.优越的社会协作条件
C.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D.清洁优美的环境
答案 3.C 4.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区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理解。第3题,甲城是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中心,浦东新区开发对提升上海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浦东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及金融业为主,引进资金和技术对于浦东经济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外资小企业不进驻浦东不是因为乙或丙交通方便,而是乙或丙位于上海的外围,土地、劳动力价格等较浦东低,故选项C是错误的。第4题,工业集聚有利于利用共同的公共设施,这属于社会协作条件。
5.读“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1985年到2005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较快。其城市化过程具体表现在;其城市化过程本质表现在 ;其城市化过程的动力主要是 。
(2)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越来越密集,并逐步形成了城市群的规模。试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
(3)珠江三角洲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人口各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描述它们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
答案 (1)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城市群现象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工业化 (2)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势较平坦,临海,水陆交通方便。濒临港澳,地处我国南大门,历史上有对外开放的传统,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扶持,港澳、欧美、日本等工业产业的转移。
(3)外来人口增多,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有关知识。城市化水平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的发展往往是城市化过程的主要动力。我国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的时间早,发展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因此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来人口吸引力强。
能力提升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6~8题。
6.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7.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
8.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
答案 6.A 7.C 8.B
解析 由图可知,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有很大的不同。总的趋势是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发达国家人均GDP水平很高,但城市化发展速度不一定高,一般是城市化水平高而速度较慢。20世纪50~80年代,很明显日本在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方面增速都最快。从图可看出,德国、日本在人均GDP与中国2000年人均GDP相当时的城市化水平比中国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要高得多,综合考虑,中国当前城市化水平很低,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故应加快发展。
9.读下图,回答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升级
图例一和图例二分别代表和。()
①轻纺工业②高新技术产业③制造工业④汽车工业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 A
解析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珠江三角洲地区借此时机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0.读下面材料和图,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包括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八个周边城市,争当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计划分三步走:近期至2005年,建成武汉城市圈交通设施高速化、网络化、一体化的基本框架;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在长江中游率先实现现代化,建成三大产业带,实现中部崛起。
(1)汉水与长江交汇处的城市名称是。
(2)依据图中所给的条件,该城市适合发展工业,该工业按其投入的主要因素属于型工业。
(3)该城市发展的自然区位因素有①,②__________,③________。
(4)该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与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的相同点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武汉 (2)钢铁 资源密集 (3)平原地形 两河交汇处 气候湿润 (4)交通便利 水源、资源充足
解析 该题以图的形式考查武汉市形成的区位因素为两河汇合处、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气候适宜,通过读图分析,武汉市交通便利,周围铁矿资源丰富,适合发展钢铁工业。进一步分析城市发展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区位因素,以及与工业发展相同的区位因素。

第二课时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问题与对策
目标定位
1.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的措施和发展方向。2.通过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问题和对策,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力和发展规律。3.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核心点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出现的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核心点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制约因素。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因而形成“遍地开花,分散发展”的局面,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另外,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逐步趋同,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逐步减弱。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都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城市群。
3.加强规划与管理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都制定了发展规划,同时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一方面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工备案手续,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私招滥雇的企业加大查处力度;另一方面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通过规划与治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思维拓展 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经济发展特别是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新兴工业城市深圳、珠海尤为突出。本区域工业结构以轻型为主,电子、服装、食品、玩具等工业发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本区域将主要发展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比重将上升,某些以出口创汇为
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将得到发展。


类型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容易发生赤潮
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2)下列水域中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
A.杭州湾B.莱州湾C.辽东湾D.珠江口
答案 (1)D (2)D
解析 赤潮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流入海洋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中含有过多的氮、磷等生物营养物质,导致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老一代藻类生物死亡后,残体经分解,又为水体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于是导致更多的新一代藻类和浮游生物的生长。如此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严重的危害。
对于一些工业发达、人口稠密、海湾又比较封闭的地区,赤潮发生的频率较高,赤潮一旦发生,靠其自身的自净能力是很难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常通过切断外界营养物质来源、清除水草、人工曝气等手段加以解决。珠江口周围相对较封闭,海水净化速度慢,并且污水排放量大,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高,纬度低,水温高,藻类繁殖迅速,最易发生赤潮。
赤潮并非海洋的专利,在内陆湖泊、水流缓慢的河口,也会形成类似问题,但人们不把它称为赤潮,而叫做水华。
本题主要考查对赤潮产生原因、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认知能力。题目先给出重大地理现象的材料,然后提出问题,形成一串连锁题,是近年来选择题的一大特点。我们在解答此类题时,应该首先联系材料给出的地理现象,再结合当前重大的时事问题,从当前的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去考虑问题的答案。
变式练习1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
A.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B.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C.外资额占全国比重逐年上升D.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答案 C
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随着其他地区的发展,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的崛起,许
多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所以珠江三角洲外资占全国比重逐年下降,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不断上升。
类型2问题的对策
 2006年6月5日,香港特首曾荫权、澳门特首何厚铧和来自福建、广东、海南、云南等省区的政府官员会聚在云南省的珠江源头,共同为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揭幕。所谓“泛珠三角”,是指粤、闽、赣、桂、琼、湘、川、贵、滇等省区和港澳地区,简称“9+2”。本着“东西互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精神,“泛珠三角”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据此回答(1)~(2)题。
(1)促进“泛珠三角”区域“东西互动”的前提是()
A.交通状况的完善B.自然资源的开发C.人口的流动D.西电东送
答案 A
解析 “泛珠三角”区域跨度大,西南省区多,交通非常不便,要实现“东西互动”,必须首先解决交通问题。
(2)关于“泛珠三角”部分省(区)区位优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广西水能、铝土矿丰富B.广东资金、技术力量雄厚
C.湖南煤炭、有色金属资源丰富D.四川水能、天然气资源丰富
答案 C
解析 湖南煤炭资源不多,南方煤炭资源最多的省份是贵州省。
变式练习2 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
A.广州、深圳、珠海B.广州、珠海、澳门
C.广州、中山、深圳D.香港、广州、深圳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和调整措施,由于“珠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逐步减弱,需建立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起飞。据此回答下列1~2题。
1.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城市带发育不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A.气候温和湿润B.河网密集
C.矿产资源丰富D.临江面海的地区位置
答案 C
解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较贫乏,是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
2.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
A.城市的人口规模B.城市的用地规模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D.特大城市的数量
答案 C
解析 这个指标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图完成3~5题。
3.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
A.K2线B.AC曲线C.AD曲线D.AB曲线
答案 D
解析 从图像中可见四条曲线中只有AB这条曲线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质量直线下降并超出了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
4.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C.持续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
答案 C
解析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城市建设能达到健康、持续发展的目的,因而这种做法符合持续性原则。
5.将北京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②控制城市化进程 ③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 ⑥分散城市职能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C.①②⑤⑥D.①③④⑤
答案 A
解析 北京市发展应由集中向分散发展,⑤项说法显然不对。
6.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早期我国台湾电子企业生产工厂大量西移至广东东莞等地,其考虑的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变。
(3)与长三角相比,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试分析其原因。
(4)简述珠三角的低端产业“搬家”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 (1)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低廉
(2)劳动力指向型 技术指向型
(3)政策优势明显下降;土地、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优势不再明显;南岭阻隔,经济腹地较小;环境污染严重。
(4)低端制造业向外转移,为珠三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升级腾出发展空间,同时抬高门槛,把竞争力不足的低端产业“逼”出珠三角;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与产业合理分工,获得规模效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伴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推进,珠三角企业加快了在内地建厂的步伐。这是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产业转移,其意义超出了获取低成本优势的单纯目的。
解析 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是一个大的趋势,我国国内的产业也不例外,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最早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地区之一。本题以珠三角地区低端产业转移为背景,考查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程度和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辩证地去看待
问题。

基础过关
1.以出口加工工业和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基地是()
A.沪宁杭地区B.珠江三角洲地区C.辽中南地区D.京津唐地区
答案 B
解析 沪宁杭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辽中南是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京津唐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管理,发展了以出口加工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
2.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工业是()
A.劳动密集型工业
B.技术密集型工业
C.石油、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D.电子、食品、高档服装工业
答案 C
解析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制约因素。
台北“中央社”2008年11月6日报道,中国千万民工返乡拉响经济警报,受全球金融海啸影响,中国沿海地区不少工厂停工,近千万民工提前返乡(如图),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工业部门受这次危机影响最明显的是()
A.钢铁、机械、石化等大型工业
B.制糖厂、水果罐头厂等农产品加工业
C.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等工业
D.服装、制鞋、玩具等中小型工业部门
答案 D
4.下列可以作为我国珠三角应对这次危机的措施有()
①国家政策的支持 ②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大力研发企业的核心技术 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 ④完善交通网,加大产品的出口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A
5.根据下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涌现出三种模式: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和温州模式。
材料二 苏南模式的特征是以集体经济为主要体制,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带动经济全面发展。珠江三角洲模式的特征是以中外合资企业为起点,聚合海内外资金和人才,通过市场导向,实行进口替代策略,生产“国产洋货”,带动整个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的特征是以个体经济家庭经营为起点,以股份合作制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核心,以小商品生产为主导。
材料三 温州的乡镇企业分布有一个显著特点:同一行业或同一产品成片发展,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区域经济格局。在专业村、专业乡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专业商品产销基地。同一个专业商品产销基地中,多家企业同时生产同一种面向市场的最终产品,企业间互不联系。
(1)图a所示地域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什么?
(2)图b所示地域与a、c两地相比较,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什么?
(3)图c所示地域的企业区位,按投入的要素看多属于指向型工业;该地区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相当大的份额,同时在国际市场也占有重要位置,其主要的优势是。
(4)近年来,欧美国家多次发起针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这些地区商品出口也受到了影响。谈谈你对图c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看法。
答案 (1)地处长江三角洲,工农业基础好;濒临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受上海辐射影响;有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水陆交通便利。(2)邻近港澳,依托港澳引进外资和技术;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海外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3)廉价劳动力成本低廉,商品价格低 (4)重视团结协作,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信息,积极拓宽国际市场。
能力提升
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6~8题。
6.在A、C两地的大城市周围,形成特色相似的农产品基地,其决定性因素是()
A.政策B.市场C.气候D.地形
7.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A.“民工荒”现象严重 水污染严重
B.企业间过度竞争 经济腹地较小
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 缺乏政策支持
D.改革开放迟缓 资金严重短缺
8.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化水平B.经济发展水平C.用地紧张D.人口数量
答案 6.B 7.B 8.C
解析 沪宁杭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市场广阔,城郊地区调整农业产值结构,发展适合城市需求的城郊农业。B地闽江三角洲和C地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发达,但企业恶性竞争、经济腹地较小,造成企业产品积压,利润降低。A地沪宁杭地区城市化速度快,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内部用地越来越紧张,故采用“内含式”的城市化扩展模式。
9.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06年8月31日,由北京大学编制,涉及济南、淄博、泰安等7个地级市的《济南都市圈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根据规划,未来15年内,济南都市圈将以济南、淄博为“双核”,打造十大产业链,建设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
据悉,济南都市圈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莱芜、聊城、德州、滨州等7个地级市,辖区总面积为52655km2,共包括7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28个县城、428个建制镇,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材料二 2006年8月15日到8月31日,17个日日夜夜转瞬即逝。无限欢乐的青岛啤酒百年庆典暨第13届中国青岛国际啤酒节落下帷幕。中国的青岛啤酒、台湾啤酒、燕京啤酒,德国的碧特博格、科隆、艾丁格、爱尔鲜酿、慕尼黑皇家HB啤酒,美国的百威、蓝带、盖世,日本的麒麟、朝日、舒伯乐,丹麦的嘉士伯,法国的红磨坊,新加坡的虎牌,韩国的OB啤酒等28个中外名牌啤酒齐聚啤酒城,令光临这里的150万海内外游客(比去年增长25%)欣喜若狂。销酒总量创历届之最,达635t,比去年增长22%。
(1)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在山东省区域内的作用主要有哪几方面?
(2)在“青岛国际啤酒节”上啤酒贸易属于()
A.国际贸易B.国际金融C.资本信贷D.商业信息的交流
(3)从地理角度分析山东省计划建设“济南都市圈”的有利条件(不少于四点)。
(4)“泉城”济南的泉水名闻天下,但旅游仅停留在“看”上,游客在济南的时间却很短,平均不到一天;在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公园甚至仅停留一小时左右。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5)济南到青岛的铁路使用电力机车后,从济南到青岛只需2.5小时,简要分析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主要好处。
答案 (1)济南是山东省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也是山东的交通枢纽。
(2)A
(3)以济南、淄博为中心的“济南都市圈”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南部,北面与京津唐工业基地相接,有利于同他们合作;本区铁路、公路交通便利;工农业较发达;属于我国沿海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开放条件;本区大中城市较多,基础设施较好,内部合作条件好。
(4)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不好,景点小;旅游的经济半径小,游客主要来自周边地区,路途较近。
(5)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减轻胶济铁路的紧张状况;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减轻了环境污染等。
解析 本题以山东省为背景,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角度较新,是较好的地理学科内综合试题。(1)要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联系城市职能的有关知识分析。(2)在“青岛国际啤酒节”上啤酒贸易属于跨国家的经济贸易,应该属于国际贸易。(3)联系济南这一地区的区位优势,分析这一地区发展的条件。(4)联系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分析游览价值、市场距离、旅游环境承载量等进行回答。(5)可以分析交通运输对生产的影响,对市场的影响,对交通本身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环境污染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