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3无线电广播和电视 教学设计示例。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无线电广播和电视 教学设计示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无线电广播和电视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的
常识性了解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的发射与接收。
(二)教具
两只频率相同的音叉,半导体收音机。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①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你如何通过实验来间接观察它的存在?(电磁波是由振荡电流产生的;当打开日光灯时,会从附近的收音机中听到杂音,这杂音就是电路通断时,发出的电磁波被收音机接收而产生的。)
②什么是电磁波的频率与波长?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波速、频率、波长间有什么关系?(电磁波的频率等于振荡电流的频率;电流每振荡一次电磁波向前传播的距离表示电磁波的波长;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波速=波长×频率。)
复习提问后简要小结并告诉学生:由于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可以各不同,所以用途也不同。电磁波可以用来进行无线电通信,其中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就是无线电广播和电视。有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就把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变成了现实。那么,怎样利用电磁波来传递声音和图像信号呢?
2.进行新课
板书:第二节无线电广播和电视
教师浅显通俗地讲解利用鸽子传递信件的事例,说明人们利用鸽子传递信件(信息),鸽子是信息的“载体”。电磁波传得又快又远,无线电通信就是利用它做为“载体”来传递信息。进行无线电通信,首先应解决发射电磁波的问题。
板书:(1)电磁波的发射过程
用分层次“类比”的办法进行讲述:
①振荡器产生高频振荡电流(类似于可远飞的信鸽);
②用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变为变化的电流(类似于要发出的信件);
③用调制器把两种电流迭加,获得高频调制电信号(类似于把信件绑在信鸽的身上);
④高频调制电信号送到天线上,由天线发射电磁波(类似于信鸽的放飞)。
板书:高频振荡电流→声音信号电流→高频调制电信号→发射无线电波。
展示课本上的图13—6发射过程的方框图,结合发射过程具体讲解振荡器、话筒、调制器、天线的作用。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发射的高频调制电信号的电流是频率很高而又随声音信号而改变的电流,所以由这个电流就能产生发射频率很高而又随声音信号而改变的电磁波。
发射出的电磁波,必须要像回收信鸽一样地进行接收,才能完成信息传递的全过程。
板书:(2)电磁波的接收
①为了接收在空间传播的电磁波,必须使用天线进行接收。但由于天线能接收传播过来的所有电磁波而没有选择性,如把天线接收的电磁波全部变成声音,那只是一片嘈杂声,什么也听不清。
②为了从各种各样的电磁波中选择我们要接收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必须使用“调谐装置”。
演示实验:取二只频率相同带音箱的音叉进行共鸣现象的演示。
通过演示进行“类比”说明:在无线电技术中的调谐装置,就是使它选择接收的电磁波的频率和欲接收的某种电磁波的频率相同,从而产生“共鸣”。即调谐器的作用是选取我们所要接收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
③此时我们所接收到的电磁波的信号还是高频电信号,不能直接用耳机听到,所以还必须把高频电信号通过检波器,把声音信号从高频电信号中“检”出来。
④把检出的声音信号电流通过耳机(或扬声器),就还原成声音了。
板书:接收无线电波→调谐选择所要接收的电磁波→检波获得声音信号电流→耳机放音。
展示课本上图13—7接收过程的方框图。结合接收过程具体讲解天线、调谐器、检波器、耳机的作用。
演示实验:用半导体收音机演示调谐过程。
(3)用电磁波传递图象信号和传递声音一样,只是具体方法不同:
具体介绍讲解摄像机、显像管的作用。
(4)电磁波的发射工作由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承担,接收工作是由收音机和电视机来完成的。
4.小结
(1)回忆并对比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2)调制器、调谐器是二个不同的装置,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别它们的不同作用。
(3)知道无线电通信是利用电磁波来完成的。无线电广传递声音信号,电视传递图像(声音)信号。
5.布置作业
阅读本节课文。
(四)说明
(1)与上节教学一样,要注意“类比”和“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2)在演示“共鸣”的实验中,用来类比无线电中的谐振现象。也可以用“摆的共振”现象来演示,这和共振现象更为直观,有利于现象的类比和概念的讲解。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二册
相关阅读
电功教案示例之一
电功教案示例之一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的电流做功的形式。
2.通过演示实验,得出计算电功的公式并使学生掌握公式。
3.对电功的单位焦耳的大小有具体的认识,知道生活中电功的单位是“度”。
4.知道用电能表测电功的大小并会读数。
5.通过用电能表测电功和1度电的作用,使学生能自觉地节约用电。
(二)教具
课本图9梍1实验装置一套,米尺一根,电能表一只及电能表挂图一张。写有例题的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1)提问
①在第一册物理书中我们学习了功,大家还记得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吗?功的单位是什么吗?(答略)
②流动的水能够做功吗?(学生答并举例)
③这册书中我们又学习了电流,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答: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水流可以做功,那么电流可以做功吗?
2.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装置和电路:用电源、电动机、开关、滑动变阻器组成一串联电路。用电动机提升砝码。
①由实验证实电流可以做功。
闭合开关后问: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答:砝码上升)
问:是谁把砝码提起来?(学生答:电动机)
问:电动机为什么能提起砝码?(学生答:因为给电动机通电,电动机转动起来,所以把砝码提起来)
问:此实验表明什么?(学生答:表明电流是可以做功的)
教师指出:此实验中电流对电动机做功,电动机又对砝码做功,所以电动机把砝码提起来。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电流不仅通过电动机时做功,电流通过其他用电器时都要做功。电流做功的形式很多。
请同学举例电流还有哪些做功的形式。(学生举例略)
②能量转化情况。
问:砝码上升过程中,机械能如何变化?(学生答:增加)
问:砝码增加的机械能是从哪来的?(指出:因为电动要消耗了电能,所以砝码的机械能增加)
师生再共同分析刚才学生举出的例子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3.进行新课
问:电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1)由课本图9-1的演示实验得出电功的计算公式
介绍实验装置和电路,在前面演示实验的电路中再接入电流表和电压表(两表均用大型示教电表),在砝码后竖立一根米尺。在黑板上画出如图1所示的实验电路图。
①指出:电流对电动机做功,电动机又对重物做功。我们可以近似地看做电流对电动机做的功等于电动机对重物做的功,即等地Gh。因此,从h变化的多少可定性地知道电流做功的多少。
②演示:a.在相同时间内,电压低、电流小,砝码上升得低;b.在相同时间内,电压高、电流大,砝码上升得高;c.通电时间越长,砝码上升得越高。师生边观察实验、边分析讨论,最后指出:研究表明,计算电功的公式:W=UIt。③请同学说出U、I、t、W各代表物理量。U就是某一段电路两端的电压,I是这段电路中的电流,W就是电流在这段电路中通过t秒内所做的功。
用文字表述公式: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举例:我们教室里的灯两端的电压是220伏,通过的电流是0.18安,那么通电10分钟,电流做了多少功?(请同学计算)
(2)电功的单位
①指出上例中算出的电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J。1焦=1伏·安·秒。焦就是第一册学过的机械功的单位。
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焦形成具体的观念。如把二个鸡蛋托高1米,做的功大约是1焦,通过手电筒灯泡的电流,每秒做的功大约是1焦,通过洗衣机的电动机中的电流每秒钟做的功大约是100焦。电力机车行驶1分钟,电流做的功大约是3亿焦等。②生活中常用“度”作电功的单位,1度=3.6×106焦。
③电能表(俗称电度表)
①出示一个电能表和电能表挂图(如没有挂图可自制一个如图所示的挂图),让学生认识电能表:
a.作用:测量电功或用户用电器所消耗的电能。
b.220V表示接在220伏的电路上使用。
C.5A表示这只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5安。
d.3000转/kwh表示每消耗1千瓦时(即1度)的电,电能表的转盘转3000转。
e.如何读数,所测的电功的单位是度。
f.例:小伟同学家在上月底装了一只新的电能表,表的示数是零。在本月底查表时,电能表的读数如图9-2所示,问:在一个月内小伟家用了______度电?消耗了______焦的电能。
②通过课本图9梍4介绍1度电的作用,并结合这节课后的“调查”,请一些同学说出自己家每月的用电情况,讨论有哪些节约用电的措施,宣传节约用电。(
4)例题:(写在小黑板上)①电流做功表现在电流通过电灯时,电灯
______,通过电炉时,电炉_______,通过电动机时,电动机________。②推导电功的另一计算公式
W=UQ。③在
1分钟内有18库的电量通过手电筒的小灯泡,电流做了54焦的电功,则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强度为______安,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________伏。
④灯L1的电阻大于L2的电阻,将L1、L2串联起来接到电路中,在相同时间内电流通过_______灯做的功多;若将它们并联起来接到电路中,在相同时间内,电流通过______灯做的功多。
3.小结
(l)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电流做功有各种形式,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的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电功的计算公式是W=UIt或W=UQ。
(3)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功的单位是焦,生活中常用的是度。l度=3.6×106焦。
(4)测量电功的仪表叫电能表。
(四)说明
1.通过与水流的类比提出了电流是不是可以做功,然后用演示实验证实,这样引入了新课。再通过演示实验引出电功的计算公式。因对初中学生来说,电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要做好这两个演示实验,在讨论分析过程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要启发诱导学生分析回答。
2.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电功的公式”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由第二个演示实验引出计算电功的公式并通过例题达到让学生掌握电功的公式,会计算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功问题,定性讨论两个用电器的问题。
3.对于好的学生,除了推导W=UQ这个公式外,还可布置他们推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二册
电功教案示例之二
电功教案示例之二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电功的概念:知道电流做功的常见形式是推动机械做功,使导体发热发光等;理解电功的公式(W=UIt)和单位(焦);能综合欧姆定律和电功公式计算用电器(只限于一个)的电功。
2.知道电度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二)教具
1.课本上电流做功把砝码提起来的实验装置;电键一只。
2.电动玩具汽车一只。
3.带灯座的小灯泡(或电阻丝)一只。
4.电度表挂图(或实物)。
(三)教学过程
引言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电路的连接方法,引入了反映电路工作状态的几个物理量椧坏缌鳌⒌缪购偷缱瑁?约罢庑┝康南嗷ス叵禇椗纺范?伞U庑??际堑缪У幕?≈?丁T诘谝徊嶂形颐茄芯苛肆Χ晕锾遄龉Φ奈侍猓?敲矗?缌髂茏龉β穑肯匀唬?谌粘I?詈蜕??校?罅康墓ぷ魇怯傻缌髯龉?赐瓿傻摹=裉欤?颐且??暗氖牵旱缌髯龉τ心男┨氐恪T跹?扑愕缌髯龅墓Α?
璤(板书:第九章电功和电功率)
首先学习电流做功问题。
(板书:电功)
1.复习提问
(l)过去学过力可以做功,怎样才算力对物体做了功?(答: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就算力对物体做了功)
(2)你能举出日常见到的做功的例子吗?
(教师引导学生答:水流推动水轮机做功,汽车、电车的牵引力带动车辆行驶做功等。)
2.讲授新课
(1)电流可以做功:电车的牵引力实际是由电动机产生的,电动机是通了电流才工作的。所以,电车行驶,实际上是电流做功的结果。
(演示:玩具电动汽车的行驶)
(2)电流做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电流通过电动机可以做功,那么电流通过电灯时发光。电流通过电炉时发热,算不算做功呢?
在这里我们应把“功”的概念加以扩大。用电动机移动物体或使机械转动,是电流做功的一种表现。电流使导体发热、发光,是电流做功的又一种表现。总之,电流做功的现象很多,例如电流通过电铃发声,电子表显示数字,电视机显示图像等,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
(3)电流做功多少跟什么有关系?
演示课本图9-1的实验时,电流和电压应采用大型的示教电表来显示。实验分两步:
①用变阻器改变电流和电压,观察在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
首先指明:砝码被提升越高,表示电流做功越多。
先将变阻器滑片移至某位置(使接入电阻较大),闭合电键,观察砝码上升的时间和高度(通电时间由电键控制),并记下电流、电压值。
再将变阻器滑片移至另一位置(使接人电阻较小),闭合电键,观察相同时间砝码上升的高度,并记下电压、电流值。
比较两次实验,得出:
在相同时间内,电压和电流越大,电流做功越大。
②保持电压和电流不变,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做功越多。
(这一步可以不做实验,直接推出。)
指出:上述实验,所得出的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是定性关系。如果把实验做得精确些,可以得出:电功跟电流、电压、通电时间都是正比关系。如果电压U用伏做单位,电流I的单位用安,时间t的单位用秒,电功W的单位用焦,则有
W=UIt
应当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公式中的W、U、I均指电路中同一段电路(即某个用电器)而言;二是W、U、I、t必须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
(4)电功的计算。
(把课本图9-1的实验装置中的电动机换成小灯泡,做两次改变电压(取整数)电流的实验,通电时间都取10秒钟。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并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两次电流做功的大小)
提问:把重为1牛的物体举高1米所做的功是多少?(答:l焦)这些功如果由电动机完成,那么,电流所做的功是不是1焦呢?
(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电流通过电动机时,除了提举重物做功外,电流也会发热做功,因此电流的功为这两部分功的和。这就是课本图9-l的实验不定量的原因。因此在选用电动机时,发热愈小的效率愈高。)
列举常用电器工作时,1分钟能做的功:如手电灯泡为几十焦,照明灯泡为几百至几千焦,洗衣机为几万焦。
由于焦这个单位很小,生活中常用“度”作电功的单位:
l度=3.6×106焦。
(5)电能表(俗称电度表)。
出示电度表挂图(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读出读数。
指出电流做功时,表的转盘就转动(盘的边缘有个红点显示转动),每转3000转,耗电1度。表面上最后的数字是小数点后的一位数。
最后结合课本图9-4介绍1度电的作用,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3.巩固练习
(1)电流做功有哪些表现?(列举常见的实例来说明)电功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2)把同一个灯泡先后接到220伏和110伏的电路中,则电流在相同时间内所做的电功之比:
A.2∶1;B.1∶2;C.4∶1;D.1∶4。
(3)一盏电灯所用的电压是36伏,电流是1.5安,通电50分钟,电流做了多少功?
(4)一个电炉通电4小时耗电6度,所用的电压是200伏,通过电炉丝的电流是多少?
这四道题应预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和计算。学生回答第2题,可能有争议,有的选A,有的选C,教师可让选C的学生说明理由,然后提问:对同一个用电器只改变电压,而不改变电流是否可能?对不同阻值的用电器,电压相同时电流是否相同了引导学生用电功公式结合欧姆定律分析问题;对同一用电器I∞U,因此U增2倍,I亦增2倍,故W增4倍;对不同R的电热器,U相同时,I与R成反比,故W亦与R成正比)
4.家庭作业
如果巩固练习第3、4题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完成,可留为作业,课本习题一第1题也可留做作业。
5.板书设计
第九章电功和电功率
电功
电流做功的各种表现:
电动机牵引物体或带动机器转动
电炉发热
电灯发光
凡是通过电流引起的任何变化,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电功大小与什么有关?
电功公式W=UIt
注意:公式中各个量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
各个量应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
电功单位:焦
常用单位:度
1度=3.6×106焦
电度表用来测定电功的一种仪表。
(四)设想、体会
这节课的内容,表面上看较简单。学生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实际上隐含着两个疑点:一个是从力学的功过渡到电功,另一个是由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但这两点都不能用扩展知识的办法去解决,而只能从现象的分析中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达到表观上的掌握。
例如,教学中强调:电流做功要引起各种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热、发光、发声,或引起化学反应……,凡是电流引起的任何变化,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反之,如果电流不引起任何变化,例如电流通过电阻很小,甚至电阻为零(超导体)的导体,不产生热效应,也不产生其它效应,则虽有电流但都不做功。这样学生虽然没有掌握电功的概念的内涵(电能转换为其它形式的能),却掌握了电功的全部外延。
又如,引出电功公式后,在教学中加了一个电流通过灯泡做功的实验和计算。这个实验和课本图9-1的实验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图9-l为电流通过电动机提起的砝码做功,这个。实验为电流产生热做功。图9-l的实验为定性地探索电功与什么有关,为引出电功公式提出依据,这个实验则是承认电功公式正确,定量地测量和计算,以加深巩固电功知识。这样就弥补了定性实验引出定量关系之不足,也从力和热两方面显示了电功的效果。
在新课授完后,安排了四道巩固练习题,其目的一方面是小结、巩固这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电功与电压、电流和时间三个量有关,探索它们间的关系时,在物理学研究中总是让其它量保持不变,让应变量随一个自变量而变化,依此类推。这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在电功的实验中,电压和电流却是同时变化以引起电功变化的。这就要联系到欧姆定律来分析。学生常易犯的错误如电压(或电流)增大2倍,电功亦增大2倍。这是由于孤立分析、顾此失彼所致,本题即为纠正这种错误而设计的。
引出电功公式后,提醒学生注意公式中各量应对同一电路取值并且要统一单位,这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
注:本教案依据的是人教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九章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教学设计示例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教学设计示例”,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后果。
难点: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教学手段:运用flash动画、与本节课相关的视频资料;以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情况,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
详细内容参见“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这一问题的突破”。教师所提供的阅读材料如下:
材料1哥伦布在《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中写道:“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事天堂之乐的手段。”
材料2几个世纪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其中部分制成品是欧洲无法与之竞争的,例如丝、棉织品、地毯、珠宝、瓷器和优质钢,以及部分未加工或半成品的药材和实物,如糖,尤其是香料……当时比今天显得更为重要。配药,保存肉类,例如制造香肠,都需要使用这些香料。它们(香料)能使在没有冷藏设备下容易变质的新鲜肉类和其他食物更为可口。
引自A.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上册
材料3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结果,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
引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时应强调: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对货币需求增加,是导致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也是根本原因。而对黄金的狂热追求,是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动力。在分析经济根源时,可与上一节内容联系起来,即: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利用课件讲解。讲解时可根据情况由学生讲述的有关航海家及其航海经历的轶事。
3、新航路开辟的后果
详细内容参见“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后果’这一问题的突破”。
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商业革命”的两方面的含义。讲解“价格革命”时,应指出从美洲搜刮的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后,造成钱多货物少的局面,结果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也就是通货膨胀。在这一过程中,从事商业和商品制造的人必然会因为物价上涨而发财;传统的封建贵族地主,因为收入主要来源于固定的地租收入,物价上涨意味着他们的实际收入减少,因此他们的力量受到削弱。而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都不会因为大量白银流入欧洲市场而有明显的增加,因此,面对物价上涨的局面,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贫困。
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1、“葡萄牙的殖民侵略”和“西班牙的殖民侵略”问题时,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并由学生将两国殖民活动的情况设计成表格。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各自扩张的主要方向与所控制的航线的关系,并指出葡萄牙由于国小、经济落后。它所侵略的对象是文化发达的国家,所以决定了其扩张的特点不是全境占领,而是以侵占军事据点、建立商站等方式掠夺财富。西班牙则是占领全境,直接掠夺财富。
2、欧洲殖民者掠夺的结果
出示阅读材料:
材料1“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材料2小西班牙岛(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一块殖民地)是基督促(指欧洲殖民者)最先登上并消灭士著人的地方。他们也最先使这个岛遭受破坏和没有人烟。他们开始先劫夺印第安人的妻子和小孩,以便靠这些人的劳动来过活,并把不幸者用血汗获得的东西吃光。他们不满足于印第安人给他们的东西……一个基督徒一天里消耗的就足够维持三家和十口人一个月的生活……
他们(殖民者)打赌和争论能不能一刀把人切成两半,或者用战斧能不能一下把头砍下或把腹脏剖开。他们从母亲怀里夺下婴儿,把脑袋往石头上撞。或者把他们抛入河里……
材料3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很大部分来自于美洲的金银,这与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和一定程度上垄断了对东方贸易有关。……在对东方的贸易中,西班牙国主要征收20%的贸易税,这样,西班牙就从海外贸易中获得了巨额的财富。但是,西班牙国王却不能保住这些财富。这是因为,首先,西班牙的军事开支庞大,……从海外得来的金银只能作为抵充。其次西班牙本身没有什么商业和工业基础……西班牙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呢绒、橄榄油,这些物品的出口根本无法平衡西班牙的进口。在国际贸易中出现巨额逆差,西班牙就用从美洲获得的金银来弥补。这样,美洲的金银就通过西班牙流到了热那亚、尼德兰、英国、法国和南部德国。海外的财富没有被西班牙用来进行工业和农业建设,却通过西班牙变成其他国家原始资本,成为欧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材料4(有关殖民者殖民活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和视频资料分析殖民扩张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讲解“资本积累”(详细内容参见“难点的突破”)
小结:
利用图表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让学生在课后思考:为什么资本主义关系并不成熟的西班牙葡萄牙首先开始了新航路开辟的航海运动?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层层设疑,适时启发、点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二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二、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
1.葡萄牙的殖民侵略
2.西班牙的殖民侵略
3.欧洲殖民者掠夺的结果
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十四课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棉纺织业的发展和黄道婆的贡献,大都的繁荣兴盛景象,运河的开凿和漕运的发展,规模空前的海运,发达的海外贸易与频繁的中外往来。
[能力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元朝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海外贸易的成就,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实现大统一的关系,以便培养学生观察各种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本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
1.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棉纺织业的发展则是元朝经济最突出的成就。
2.元朝手工业,交通运输和海外贸易的成就以及中外交往的发展,都是和全国实现大统一的局面分不开的。元朝海运是我国交通运输史的空前壮举。
教学重点
元代的棉纺织业、元大都、运河漕运和海运。
重点分析:1.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元代经济发展最突出的成就。2.大都是元朝的都城,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集中体现了元朝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的繁荣。3.南北运河的全线修通,不仅促进了元朝漕运的发达,巩固了元朝的统治,而且为后世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4.元代海运是我国交通运输史的空前壮举。
教学难点
本课内容头绪多,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条理清楚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面。
〔新旧知识联系点〕
1.元朝统一和社会经济及中外交往发展的关系。
2.隋朝和元朝大运河的比较。
3.两宋和元朝植棉面积的扩大,同棉纺织业发展的关系。
[教学设计]
确立目标,指导学练,讨论解疑,总结深化,练测评估五步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元朝在哪一年建立,开国皇帝是谁,都城在哪里?哪一年元朝统一全国?
2.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导入新课〕
师:1279年,元朝灭掉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全国。元朝的统一有哪些历史作用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生:元朝统一的历史作用有:
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2.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贡献。
师:回答得很好!不过元朝的统一除了上述两个作用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那就是促进了元朝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的发展,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一下。
第14课 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板书)
[确立目标]
师:同学们分析一下标题,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几个大问题呢?
生:两个。1.社会经济;2.中外交往。
师: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内容,然后讨论一下我们这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呢?
生:1.元世祖重视农业的发展;2.纺织业的新发展;3:闻名世界的元大都;4.漕运和海运;5.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发展。
师:好!下面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学习目标、师生共同阅读明确)
[指导学练]
一、元世祖重视农业(板书)
1.元初农业生产的破坏(板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元朝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生:蒙古族。
师:蒙古族的生活有什么特点?
生:蒙古族过着游牧和狩猎的生活。
师:初入黄河流域的蒙古贵族,对中原先进的农业文明采取了什么态度?造成了一种什么结果呢?
生:破坏。蒙古贵族夺取大片农田,改作牧场。黄河流域的农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蒙古贵族夺占农田为牧场,企图用自己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来代替中原的农业生产方式,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其结果不仅造成北方农业遭到严重破坏,生产水平急剧下降,而且也激化了民族矛盾,危胁到元朝在中原的统治。随着元朝的统一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元朝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恢复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开始由破坏农田转而重视农桑,把农业生产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出示(出示课件:元世祖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引导学生阅读诏令)
2.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板书)
师:元世祖是蒙古贵族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统一了中国,颁布了行省制度,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元世祖为政开明,勇于接受中原文化,重视农业发展。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教材,归纳一下元世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呢?
生:禁止圈占农田作牧场;2.在中央设立专管农业的机构,派人到地方检查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情况,把户口增加和田地开垦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3.修治黄河。
师:很好!这些措施促进了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同学们,你们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国人民开始大量穿棉布衣服吗?(停顿)学习下一个问题后,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纺织业的新发展(板书)
师:棉纺织业的发展离不开棉花的大量种植。同学们回忆一下两宋时期棉花的种植范围,可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开来,到南宋后期发展到长江流域。
植棉区的扩大,为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师:元朝时,江南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也就是从元朝起,我国人民开始大量穿棉布衣服。
松江是元朝的棉纺织中心,当地农家妇女黄道婆,推广了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对棉纺织业发展有很大贡献。下面,我们看大屏幕,了解一下黄道婆。(出示课件:黄道婆像及生平简介)师: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呢?
生:1.推广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2.改进了一套棉纺织工具。
师:归纳得很好!黄道婆创造的一套“擀、弹、纺、织”’的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尤其是她创制的三锭三线的脚踏式纺车,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纺织效率,比欧洲的“珍妮机”早了500年。黄道婆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女纺织家,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劳、勇敢、智慧的代表。
师: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和学习的有关材料归纳一下元朝棉纺织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
生:1.棉纺织业生产规模扩大,棉布成为江南人民的主要衣料。
2.棉纺织技术先进,出现了提花和印染等水平很高的工艺。
3.纺织工具先进,生产效率提高。
师:元朝的手工业,除了棉纺织业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外,还有哪些行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呢?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出示课件:元朝手工业分布图)
生:除了棉纺织业外,获得巨大发展的还有丝织业、陶瓷业。
师:很正确。元朝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其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织品和瓷器,这主要得益于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
师:下面,同学们从地图上找到松江和大都的位置。
生:指出位置。
师:松江是元朝的棉纺织中心,我们刚讲过,而大都则是元朝的都城,闻名世界的大都市。西方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描述大都的情况说:“城是如此美丽,布置的如此巧妙,我们竟是不能描写它了!”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大都的雄伟壮观和昌盛繁荣!
三、闻名世界的元大都(板书)
师:请同学看一下大屏幕。
(出示课件:元大都简介、地图:1.元大都平面图;2.元朝的对外交往图)
在看的过程中思考:
1.元大都的由来;2.元大都的布局特点;3.元大都繁荣的表现。
师:哪一个同学介绍一下大都的由来?
生:元大都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金代称中都,元世祖时,改称大都,作为元朝的都城,大都是元朝在金中都遗址上建筑的一座新城。它于1267年开工兴建,于1285年建成,历时18年之久。
师:很好!哪一个同学结合“元大都简介”、“元大都平面图”和教材有关内容,谈一谈元大都的布局特点?
生:1.城市布局规整。南北略长,呈长方形,基本上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形式,宫城称“大内”,在城南中部,皇城在其周围,商业中心在积水潭一带。2.规模宏大,城周28600米,有11座城门,南北干道和东西干道各9条,“人烟百万”。
师:归纳得好!那么大都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1.人口众多,大都人口有四五十万;2.商业繁荣,拥有各种各样的集市。据说,每天运进城里的丝,就有1000车,世界各国使节、商人、僧侣、旅行家络绎不绝的来到大都,无不惊叹大都的繁荣富庶。3.文化繁荣,大都是戏剧中心,聚集了许多文人;4.交通发达,陆路、水路四通八达,联系国内和国外各地(上述的三个问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
师:很正确!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马可·波罗描述大都的繁荣时说:“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元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业,尤其是水路运输也取得巨大发展。它主要体现在漕运和海运上。
四、漕运和海运(板书)
(出示课件:元朝漕运和海运航线图)
1.发展的原因(板书)
师:元朝灭亡南宋统一全国后,南北方面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大都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出示课件)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元大都的各政府机构和士兵的粮食及其它物质供应都依靠江南。
师:为什么依靠江南呢?
生:因为唐宋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繁荣富庶。
师:元大都地处北方,人口众多,所需粮食和其它物质主要靠什么途径从江南供应呢?
生:漕运和海运。
师:好!这就是元朝漕运和海运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我们首先学一下漕运。
2.漕运(板书)
师:什么是漕运?
生:历代王朝把各地的粮食等物质通过水路运输到京城,叫漕运。
师:在海运开拓以前,大都所需的江南粮食及其它物资,主要是通过运河北运的。但元朝以前,南北运河基本上还是隋炀帝时所凿通的那条运河。(出示“隋朝运河图”)这条运河年久失修,多处淤塞,而且路途曲折迂回,水陆并用,劳民伤财,极为不便。(结合“隋朝运河图”进行讲解)
师:为了解决运输困难,元世祖下令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指“元朝漕运和海运航线图”讲解)会通河从山东东平到临清,全长250多里,通惠河,由通州到大都,全长160多里。这样,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了起来,漕运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加强了京师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的联系。至此,南北大运河全线凿成,我国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流域通过这条运河连接在一起了。
同学们结合地图比较一下,元朝大运河相比隋朝大运河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而元朝大运河以大都为中心。(2)隋朝大运河迂回曲折,元朝大运河在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渐渐变直,路途缩短,更有利于航运。
师:观察得很仔细!元朝大运河就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全长1700多公里,是世界上人工挖掘的一条最长的河,它是苏伊士运河的10倍,是巴拿马运河的20倍。它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为人类创造的人工奇迹,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元代新运河的开凿为南北交通的发展和物资的交流提供了重要条件。元末时,两淮运使宋文瓒说:“世皇开会通河千有余里,岁运米至京都五百万石”。可见这条运河在整个元代都是十分繁忙的。
大运河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由于运河有时因天旱河水太浅,漕渠时常败坏,给漕运造成了困难。为了解决河运的困难和补助河运的不足,元政府还创办了规模空前的海运。
3.海运(板书)
师:(引导学生看“海运航线图”)粮船由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东海、黄海、渤海到达直沽,再转往大都。同学们结合课件内容分析一下,元朝海运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出示课件:元朝海运情况摘录)
生:(1)海运运输量大;(2)海运便捷,顺风时半月可达;(3)海运运费较低,最经济合算。
师:很好!元代海运的开辟是中国海运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对于商业的发展,大都的供给和繁荣,南北交通的畅通、航海技术的提高,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在元朝,版图辽阔,经济繁荣,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旅行家到中国来,中国的海外贸易和中外交往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下面,我们学习本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频繁。
五、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频繁(板书)
1.泉州港的兴盛
师:元朝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泉州是元朝的最大港口,极其兴盛。泉州六胜塔是泉州港兴盛的历史见证。(出示图片“泉州六胜塔”)哪位同学谈一谈泉州港的兴盛情况?
生:泉州当时生长着很多刺桐树,以“刺桐城”闻名世界,港内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那里汇集和起运。元朝的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织品和瓷器。
师:很好!同学们看一下小字部分,说:“当时一位外国旅行家称泉洲和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是并列世界第一的大港口。但是,据另一位外国旅行家估计,从亚历山大港运往欧洲各国的胡椒,还不到输入泉州的1%。可见,当时的泉州何等兴盛!另外,泉州有外国商人特定的居住区。元政府在此还专门设立了掌管海外贸易的市舶司。泉州港商贾云集,商船往来不绝,成为大都以外又一闻名世界的东方明珠。下面我们学习第二个问题“中外交往的频繁”。
2.中外交往的频繁(板书)
师:元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中外交通发达,元朝的对外关系也得到了发展,使节、商人往来不绝,中外贸易十分活跃。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不仅有波斯、阿拉伯的商人,而且出现了欧洲和非洲的商人。元朝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也具有重大意义。
同学们看一下元朝对外交往图(出示“元朝的对外交往图”)领略一下大元帝国对外交往的盛况。你知道当时和元朝交往的国家和地区有多少吗?同学们猜一猜。
生:略。
师:据元末大旅行家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仅菲律宾以南、以西各沿海国家和地区即达九十七个之多(指图讲解)。可见,当时元朝同亚、非、欧各国的交往非常广泛。
师:同学们知道,元朝时来中国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是谁吗?
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像和《马可·波罗行记》”)
师:记述马可·波罗东方见闻的著作是什么?
生:《马可·波罗行记》。
师:许多同学知识广泛,了解马可·波罗,看过《马可·波罗行记》。哪位同学愿意谈一谈你了解的情况?
生:略。
师:很好!马可·波罗博学多才,元世祖时来华,居住十几年,游历了很多地方。他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元世祖对他很信任,多次派他出使,据说他还做过扬州的地方官。1292年,马可·波罗乘船回到意大利,后来,在一次作战中被俘。在狱中,他把自己在中国和亚洲的见闻,口授给同狱的难友——作家鲁恩蒂谦,鲁恩蒂廉整理成著名的《马可·波罗行记》也叫《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记》描述了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荣,对后来欧洲人了解中国和东方影响很大,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马可·波罗行记》曾被译成多种文字,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
综观该课内容,我们了解到元朝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中外交往频繁。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和元朝的统一密切相关。下面同学们就“元代经济的成就和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大统一的关系”,展开讨论。
[讨论解疑]
讨论题:元朝经济的成就和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大统一的关系。
讨论方式: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每组选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北方的农业生产就是在这个有利条件下得到恢复和发展的。
(2)元朝的统一,使植棉技术迅速传到北方,棉花得以在全国广泛种植,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尤其为沉寂多年的南北运河的全线开通和海运的空前发展创造了条件。
(4)统一的元朝,疆域辽阔,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频繁的中外交往提供了基础。
当然,元朝的统一对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有很多,我们仅就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讨论总结。下课后,希望同学们就其它作用继续查找资料,进行讨论。
〔总结深化〕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问题,重点是元朝的棉纺织业、元大都以及漕运和海运。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元朝社会经济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元朝的棉纺织业要掌握一个中心(松江)、一个代表人物(黄道婆)、一件大事(从元朝起,棉布成为江南人民的主要衣料)。元大都这个知识点要掌握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漕运和海运,要掌握《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综上所述,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取得了很大成就。而成就取得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元朝是一个大统一的国家,正是它的统一,促进了元朝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海外贸易、中外交往的发展。
〔练测评估〕
一、选择题
把“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的是( )
A.汉高祖 B.唐太宗 C.周世宗 D.元世祖
二、列举题
1.列举本课三座城市及城市职能。
2.列举在本课三位著名人物及其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