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1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检查预习: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上音。
⑴遥岑远目
⑵玉簪螺髻
⑶鲈鱼堪脍
⑷揾英雄泪
⑸舞榭歌台
⑹封狼居胥
2、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
⑴遥岑远目
⑵断鸿声里
⑶倩何人唤取
⑷揾英雄泪
⑸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⑹寻常巷陌
⑺元嘉草草
⑻可堪回首
(四)、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关于《水龙吟》辛弃疾南渡归宋后,南宋政府对他大材小用、不予重视。但抱着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的辛弃疾还是不顾自己职位的低微,针对着南宋政府中主和派的不抵抗论,写成了《美芹十论》奏章,上奏皇帝。在这篇奏章中,辛弃疾分析了宋金形势,和战前途、民心向背,指出金统治者外强中干的情况,而且有隙可乘。他不仅痛斥了主和派的投降主义谬论,而且还详细论述了南宋应采取的自强之策和收复中原的具体部署。他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上奏朝廷,结果奉行投降主义路线的南宋政府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宋史本传》)为理由而不予理睬。辛弃疾回顾自己渡江南来以后,曾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忠心爱国的肺腑之言都陈奏给皇帝了。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好比是一个患了恐敌病的病人,任凭你怎样想用议论去鼓舞他们,把他们拔出于消沉畏缩的气氛之中,都是徒劳无功。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这一切,就是他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词的背景。
3、关于《永遇乐》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五)、自主探究
1、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诵读原词,把握大意。词的上片下片(2)、诵读思考:词的上片情景交融,静中有情。作者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来陪衬自己的游子之思?用了哪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3)、词的下片运用了哪几个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4)、词作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5)、有感情的背诵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诵读全词,把握大意。上片下片(2)、诵读思考: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3)、有感情的背诵全词。(六)、同步训练。1、辛弃疾,字号历城人,宋代伟大爱国词人。以其为代表的派和以李清照为代表的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2、下列句子都有倒装现象,请把它们调整成正常的语序。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⑵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3、把下列名句填写完整。(1)毕竟东流去。(《菩萨蛮》)(2)那人却在。(《青玉案》)(3)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丑奴儿》)(4)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延伸阅读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学习方法
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3、继续学习欣赏词的艺术手法、品味语言。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并理解词人的情感。
★★课前预习
1、完成《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查阅《学习指导》和《精析精练》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比如: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一、☆★检查预习
1、《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作者简介。
3、背景材料:
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
3、译读。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4、抽读。
点拨: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正确把握读音及停顿。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读完这首词,我们心里一定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三、☆★品味语言,探究鉴赏
●上片中词人用了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上片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具体解说】
【词人落笔便是一幅图:由水写到山,由无我之景写到有我之景,“,
”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辽阔无边。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然而,词人纵目无限江山,那如簪似髻的山影却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有何愁有何恨呢?联系背景不难理解——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忧愤。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隐喻之意,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孤雁声声,又勾起自己、。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身世浮沉雨打萍”般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游子”不单单是之人,更是无国——被国家抛弃、没了归属依靠之人!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3、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所用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的苦闷透漏出来了。“栏杆拍遍”正是词人欲借拍打栏杆来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那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然而“、”,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4、全体男生朗读上片。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1、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2、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

◎3、这种借古人之事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这种写法有何好处?

◇◇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一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4、最后一句该如何理解呢?

◎5、全体女生朗读下片。
四、☆★名句赏析,拓展延伸
1、你认为这首词写得最好的是哪一句?请加以赏析。
◆策略点拨:第一步,联想画面;第二步,赏析手法;第三步,品味修辞(包括词语使用);第四步,体悟情感;第五步,感受效果;第六步,综合表述。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2、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都抒发。表现手法:都运用了。
意境:都。语言:都。】
◇◇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请大家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
※※板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景物:江水、远山、落日、断鸿、游子
上片情感:愁、恨借景抒情
动作:看、拍、会、登
张翰——乐于归隐
下片古人:许汜——谋求私利用典明志
刘备——雄才大略

第二课时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一、☆★检查预习
1、《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作者简介。
3、背景材料:
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
点拨: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正确把握读音及停顿。
3、自读。
三、☆★品味语言,探究鉴赏
1、阅读上片,分层赏析。
【上片可分两层。“”是第一层,写远眺,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也暗指。“”是第二层,写俯瞰,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在当时韩佗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纵观上片,词人借和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表达自己。】(齐读上片)
2、阅读下片,分层赏析。
【下片可分三层:①第一层即。“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之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②第二层。“”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句,是词人在京口北固亭,忆起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句,从上文回到。“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心情是的,表达了自己的: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朝臣民。表现出。③第三层是最后三句。抒发。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作者以自比,表达了,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权奸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根本无人会想到自己、重用自己的之情。纵观下片,词人用、、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齐读下片)
四、☆★合作讨论探究
○◆有人说辛弃疾这首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的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正是这首词的长处。这首词借“怀古”赞扬、的抗敌业绩,批评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热切愿望。运用,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五、☆★名句赏析,拓展延伸
¤¤你认为这首词写得最好的是哪一句?请加以赏析。
◆策略点拨:第一步,联想画面;第二步,赏析手法;第三步,品味修辞(包括词语使用);第四步,体悟情感;第五步,感受效果;第六步,综合表述。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完成《学习指导》《精析精炼》本课练习。
※※板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片:盛赞历史上多位英雄人物
下片:力表自己抗金主张和态度
(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有关词的知识补充: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扬州慢》属后一类。词常见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7 辛弃疾词两首


7 辛弃疾词两首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做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意,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在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忧愤情怀,它是诗人忠爱之心的表现,也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
这首词,上阕大段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则是直接言志。下阕十一句,引了三个典故,表明“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贪图安逸。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典故引完,下面就自然地收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写作该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经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经历了仕途的坎坎坷坷,他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辛酸,而这些东西全被作者揉进了作品之中。这首词上阕感叹世无孙权、刘裕似的英雄。对孙权、刘裕进行赞颂。在下阕里,作者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的典故,是对宰相韩侂胄军事上的准备明显不足的严正警告。选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典故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

知识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遥岑远目(cén)玉簪螺髻(zān)(jì)鲈鱼堪脍(kuài)
揾英雄泪(wèn)倩何人(qiàn)舞榭歌台(xiè)
2.多音字

三、词义
1.重点词
遥岑:远处小而高的山。
断鸿:令人伤感的鸿雁的鸣声。
流年:①指光阴。②迷信的人称一年的运道。
脍:把鱼、肉切细。
揾:擦拭。
2.近义词
风流风雅
风流:①有功业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②有才学而又不拘礼法。③与男女间爱情有关的。风雅:①泛指诗文方面的事。②文雅的举止。
寻常平常
寻常:平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寻和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如“寻常巷陌”。平常:①普通,不特别。②平时。如:“他身体虽然不好,但平常很少请假。”
仓皇惊慌
仓皇:匆忙而慌张。如“赢得仓皇北顾”。惊慌:害怕慌张。
3.相关成语
求田问舍:谓专营家产而无远大志向。
金戈铁马:①指战争,兵事。②形容威武雄壮的军旅兵马。③借指武职、军人。
四、文学常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并称“苏辛”,是宋词中成就卓著者。他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
五、名篇名句
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剖析:“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的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剖析:“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借言远山之“献”“供”,移写内心的担负。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3.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剖析: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剖析: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剖析: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5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很可能他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句中一个“凭”字用得极妙,把渴望有人问、可惜无人问的复杂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重点语段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剖析:前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复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看作是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后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结构图解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结构如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构如下:

主旨探讨
有关这两首词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描绘了江南秋景,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忧愤情怀,表现了诗人忠贞的爱国之心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京口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表现了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和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以及为国效劳的忠心,隐约地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巧用典故 含蓄蕴藉
用典是辛词的一大艺术特色。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三处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处用典。现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五处用典略作分析。
开篇引出雄才大略的孙权,然后联想起在京口出生、起兵的南朝刘裕(小名寄奴),而“封狼居胥”又是典中套典地用了汉代名将霍去病的典故。接下去,又慨叹拓拔焘的行宫被后人误作太祖庙来祭祀的可悲。词的最后,作者又引名将廉颇以自喻。
这首词典故连典故,典中又套典,当时有人指责是“掉书袋”,辛弃疾自己也欲修改;但数日之后又原样拿出,这说明所用典故都是表情达意所必需的,无法删改,而后人对此也多是认可、赞赏的。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这些典故不是简单的历史故事的堆砌,而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作者以借古喻今的手法,言难明之志,抒忧愤之情。用典是他明志言情的手段,托志于所用之典,借古人旧事抒胸中郁闷,也就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后人评价他“运典虽多,却一片感慨,故不嫌堆垛”,是非常中肯的。
其次,这些典故运用自然、贴切、圆畅,融叙事、写景、议论为一体,无生硬造作之感。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怀古就是缅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就免不了要用典。词中几处典故运用紧扣作者所处之地、所见之景、所思之事,围绕题旨,联想自然。最后借廉颇的故事作结,将全词的感情推向高潮,令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词人的内心之痛,不禁为之扼腕。作者发挥典故“辞约意丰”之所长,借助精心选择的人物典故,以俭省的笔墨表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典故的运用又使作品语言含蓄、蕴藉,避免了一般豪放词直接抒情的直白、浅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品味、思考的广阔空间。

问题探究
问题:在宋代文坛上,苏轼和辛弃疾一北一南,铸成了豪放派的两座顶峰。那么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有什么不同呢?
导思:探究这个问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苏辛词的理解,在比较鉴赏中,能够让我们从内容到形式全面了解这两位词人,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比如:稼轩既有文人的儒雅情致亦有英雄的豪放热情;东坡堪称文豪却于“武”之气势上稍逊。辛词豪放中带有忧国忧民之气,是传统的爱国主义者,这也是时代所赋予的;而苏词豪放中多的是自我的一己心境,没有太多的爱国情怀。苏轼的成就是全方位的,他的诗、词、文、画和书法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辛弃疾则没有这样全面。
探究:(1)广泛阅读辛词和苏词,了解苏、辛词的内容,表现手法和风格,为比较鉴赏做好准备。
(2)了解苏轼和辛弃疾生活的时代的差异,特别是由北宋到南宋的变更,这是苏辛词风不同的关键。
(3)借助网络资源和其他资料,查阅古人和今人对两人的比较。如:苏风格自高,而性情颇歉。辛却缠绵悱恻,且辛之造语俊于苏。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固未可同年而语也。
(4)选取合适的角度,写成一篇小评论。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一.写作背景: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二.补充注释:1.岑:小山。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的语序。3.“看了”:看够。4.登临意:登临的内心感受。5.季鹰:张翰的字。三.赏析词文: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雄浑而不失清丽。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3.移情入景的手法。“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特色: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江南游子: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6.“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7.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8.下片三个典故连用,用典的方法上是不同的。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而辛弃疾用来表达国难当头、谈不上弃官回乡之意。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作者正面用典,表达自己不屑于追求享受的心意。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半露半隐。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连用三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即“豪而不放”。9.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情感变化。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可惜流年”,笔峰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10.用典的作用。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总结: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并背诵这两首词。
2.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典故,发挥联想和想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用典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结合典故,发挥联想和想象理解意境。
【用法指导】在规定时间独立完成预习案,要求书写整洁,美观,认真读文,独立思考,提出疑问。
【自主学习大显身手】
一、了解写作背景,注意题目的含义
1.认真阅读两首词的注释,将有助于理解词意的信息勾画出来。将你读完注释后的新发现写在下面。
我的发现:
2.看两首词的题目,将你从题目中发现的信息,整理在下面:

二、朗读这两首词,注意读音和断句。
1.读音:倩何人唤取()佛狸祠下()
2.断句:封狼居胥
三、再读这两首词,结合注释,理解词意。将你理解有困难的词句写在下面。

四.背诵这两首词
【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智慧分享】
探究一: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结合作者经历和下片所用典故分析“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

探究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哪些典故,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典故内容,再分析辛弃疾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思?

【积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