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1七年级语文上册《郑人买履》期中复习知识点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郑人买履》期中复习知识点苏教版
一、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二、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才想起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得到了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三、字词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用尺子量。动词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指集市已经散了。罢,结束。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29.吾:我。
30.何:为什么。
四、课后练习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置之其坐坐:(2)而忘操之操:
(3)反归取之反:(4)宁信度,无自信也无:
2、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度: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度:
3、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①其坐
至之②市,而忘操之
(1)做代词,代物的:
(2)做动词用的:
相关知识
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知识点复习
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知识点复习
1.1正数与负数
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注意:搞清相反意义的量: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高低;增长减少等
1.2有理数
1、有理数(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2)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1)定义: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4)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
4、绝对值:(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1.5有理数的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2、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3、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次方的形式,使用的就是科学计数法,注意a的范围为1≤a10。
4、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四舍五入遵从精确到哪一位就从这一位的下一位开始,而不是从数字的末尾往前四舍五入。比如:3.5449精确到0.01就是3.54而不是3.55.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整式
1、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乘积组成的式子。系数,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指的是数或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因此,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数与字母是否是乘积关系,即分母中不含有字母,若式子中含有加、减运算关系,其也不是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是指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3、单项数的次数:是指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4、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多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的每一项是否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就是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次数。多项式的次数是指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这里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知识点复习是次数最高项,其次数是6;多项式的项是指在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特别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
5、它们都是用字母表示数或列式表示数量关系。注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6、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2整式的加减
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与字母前面的系数(≠0)无关。
2、同类项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所含字母相同;(2)相同字母的次数相同,二者缺一不可.同类项与系数大小、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3、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可以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4、合并同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5、去括号法则:去括号,看符号:是正号,不变号;是负号,全变号。
6、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一去、二找、三合
(1)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2)结合同类项.(3)合并同类项
七年级语文上册《蝉》知识点复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蝉》知识点复习
第19课《蝉》
1.文学常识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相传荷马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文学界的“维吉尔”。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
2.重点字词
喧嚣(xiāo)蚋(ruì)臃肿(yōnɡ)鳍(qí)涂墁(màn)蜣(qiānɡ)窠(kē)无动于衷(zhōnɡ)寻觅(mì跳蚤(zǎo)钹(bó)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嚣,吵闹、喧哗。
罅隙:缝隙。腾跃:跳跃。
开合自如: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3.文章主旨
本文两个部分主要介绍了蝉的地下穴道,以及幼蝉蜕皮的过程,描述了蝉产卵状况以及蝉孵化成幼虫时的生物习性,揭示了蝉在生命之初所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抒发对蝉经过艰苦劳动才换来短暂欢乐的由衷赞叹和同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知识点复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知识点复习
第5课童趣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童稚zhì拟nǐ作藐miǎo小鹤唳lì怡yí然土砾lì壑hè癞lài虾蟆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3)鹤唳云端唳:鸟鸣。(4)以土砾凸者为丘砾:瓦砾、小石块。
(5)以丛草为林林:树林。(6)兴正浓兴:兴趣。
(7)方出神方:正。(8)驱之别院驱:赶。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项为之强强通僵解释为僵硬
4.本课中有的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写出两至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1)成语:明察秋毫意思是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形容视力极佳。
(2)成语:怡然自得意思是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成语:庞然大物意思是形容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点拨:注意“藐”“壑”等字笔画较多。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夏日的蚊子声音像雷鸣,我自己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4)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
三、重点段
请默写《童趣》一文中作者叙述童年趣事“观蚊如鹤”一段。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是清(朝代)文学家沈复。
2.《童趣》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在文中作者叙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驱蛤蟆等童年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