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的认识》学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03-13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的认识》学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克的认识》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的认识》学案

学习目标:

1.联系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

学习关键: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学习过程:

一、自我检测:

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出示课本主题图,超市中水果区域的情境,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等。

二、探究与交流

自学课本第101页例1,完成下面各题。(学法指导: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比一比哪一组回答的最精彩!)

1.掂一掂1枚2分硬币,初步感受1克有多重。

2.2.用天平称1克黄豆,数一数有几颗?

3、说一说哪些物品比1克轻,哪些物品比1克重。

归纳总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作单位。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称。

三、自我挑战: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2、一包口香糖大约重3()一个苹果大约重200()

一包瓜子大约重100()一袋盐大约重500()

3、判断对错。

(1)小明身高130克。()

(2)一个西瓜重3克。()

(3)一个足球重450克。()

4、下面的物品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圈一圈。

二数下册《克的认识》学案

300(克、千克)4(克、千克)450(克、千克)500(克、千克)

四、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学习了______,我的收获是_______。

五、教学反思

延伸阅读

二年级数学《千克与克的认识》学案


二年级数学《千克与克的认识》学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称量物品经常用到的秤称。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花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做完了口算题目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4、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二、认识重量单位——克
1、师: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问:通过掂一掂,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克的认识
2、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称1克米、2克花生、5克绿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
三、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1、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
完成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师: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称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
(讲解台秤的使用方法)
师: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识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克
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
(以上视学生的表现发给一个信封,学生不能当场打开)
3、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内容购物,采取成信购物的方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购物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复习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教学难点:克和千克的建立。

教学准备:两分硬币(13枚)、若干黄豆、食盐500克(两袋)、洗衣液1Kg(4袋)、天平称、盘秤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动画图片)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让生感受物体有轻有重。

2.说一说:看图判断谁轻谁重。

3.掂一掂:比较一本数学教科书和一支铅笔的轻重。

引入:物体是有轻重之分的,本节课就一起来认识计量物体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新课讲授

(一)认识“克”

1.(出示书例1)通过生活中物品认识质量单位“克”,介绍生活中计量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来作单位。

2.认识1克:师介绍一枚2分的硬币重约1克,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感受1克,并让生记住1克在手中的感觉。

3.认识“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4.小组活动:让学生先估一估、再掂一掂、再猜一猜1克黄豆约有几粒,最后称1“克”黄豆,再次让学生拿起称好的一克黄豆来感受一克很轻很轻。

5.举例说一说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重约1克物品。

6.想一想:在生活中见过用“克”作单位的物品吗?再出示图片读一读物品的质量。

(二)认识“千克”

1.问:一枚2分的硬币重约1克,那1000枚的2分硬币重约()克。由此引入“千克”。

2.老师拿出一袋重500克的食盐,先让学生猜一猜其质量,再请学生读一读包装上面的质量(500克),算一算这样的两袋盐有(1000)克。(板书:1000克)

3.认识盘秤,称一称这两袋盐(1)千克(板书:1千克)

4.掂一掂:让生感受1千克的物品究竟有多重,千克是用来计量比较重的物品。

5.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三)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000克=1千克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说出物品各有多重,再次强调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2.根据图片选择合适的单位。

3.连一连,正确判断物品的轻重。

4.判断对错

5.趣味小知识,让生进一步加深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新本领?你高兴吗?

作业:练习二十第6、8、11、12题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gkg

1000克=1千克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复习学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复习学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给我们呈现的知识是静态,如何使静态知识生动化、情境化,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设计理念】

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与学情的分析,教学致力于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有效的桥梁。如课前布置去超市调查物品质量的实践活动,在调查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很自然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学习了怎样看秤,各种资源被充分挖掘,这样学生学得扎实、主动、并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体验1千克和1克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应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约重1克、一千克的物品,这时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晰,逐步发展到估测物品的质量。

【学情简介】

学生虽然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因此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是具有挑战性的。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2分硬币、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2分硬币、实物投影。弹簧秤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去过菜市场吗,有没有买过蔬菜的,说说你是怎样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

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1.认识感知1克

师: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1枚2分硬币)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1枚2分硬币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然后猜一猜1枚图钉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

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

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数学书、文具)

2.认识感知1千克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看这儿,这个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体有多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材料里称出1千克重的大米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

(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

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

千克的物品。(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生4: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

师: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学生交流所知。

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书包,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书包有多重吗,称一称试一试吧~

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

小组汇报。

3.认识1000克=1千克

师:1千克大米和刚才称的1000克的盐比较,谁来猜一猜,谁重,(学生猜)

师:我们用弹簧秤来称一下这两袋盐的质量。

生:1千克大米和1000克盐同样重

师:也就是说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

也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

4.认识秤

师: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见称量)你过哪些秤,

生答。

师:秤是一个大家族,老师这里也找到了一些秤图片,谁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投影出示,学生介绍。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与反思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与反思

150()4()450()100()

4、先估计,再称一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填入下表。

物品名称估计质量实测质量

5、解决问题。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与反思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请三名学生上讲台演示跷跷板游戏,一名同学手撑开当跷跷板,其他两名同学在两端玩游戏。

2、掂一掂:书包和一支铅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二、教授新课

1、认识”千克”

出示用报纸包好的两包物品,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拿的这两包物品哪一个轻?哪一个重?

教师:有的同学说体积大的这包重,有的同学说两包一样重,那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称一称。要知道物品质量,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这些秤你见过吗?在哪里见过的?

拿出盘秤,用这个盘秤称一下这两包物品的质量到底是多少?这包物品的质量在秤上是几?(刻度1)那么这包物品的质量就表示一千克。(板书:1千克)再看一看这包物品的质量是多少?称一称,(还是一千克)这两包物品的质量是怎么样?(一样重)那刚才谁猜对了?通过刚才猜一猜这个小游戏你有什么发现?(物品体积大的不一定比体积小的重,有些物品看起来体积很大,其实它并

不比看起来体积小的物品重,比如一袋爆米花的质量大约是50克。这块铁的质量跟它是一样重,你们说是多少?你们想知道一千克有多重吗?拿出你们带的食盐,看一看一包食盐的质量是多少?(500克)两包呢?(1千克)拿起两包食盐托在手上掂量一下,感受一下一千克有多重。

拿出一枚两份的硬币,这枚硬币跟这两包食盐比较哪个轻哪个重?如果要知道这一枚硬币的质量用什么秤来称最合适呢?(天平)为什么要用天平来称呢?(因为一枚硬币的质量很小)称不同物品的质量我们用的秤也不一样。那表示这枚硬币的质量,我们还用千克做单位合适吗?(不适合)那我们就要用到一个较小的质量单位(克)一枚两分的硬币大约重一克,(板书:1克)一克有多重?一千克有多重?拿起两袋食盐和一枚硬币分别掂量一下感觉怎么样?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在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用千克做单位?哪些物品的质量用克做单位?指名读出图片上物品的质量。

做一做:练习通过刚才的练习,讨论一下在生活中,我们表示什么样的物品的质量用千克做单位,表示什么样的物品的质量用克做单位呢?谁能够总结一下?指名回答。(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我们用克做单位,表示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用千克做单位。)

3、学习”一千克=1000克”

这一袋味精的质量是多少?请一个同学读一读。(100克)那么两袋呢?三袋呢?四袋呢?五袋呢?。。。。..十袋味精重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两包食盐的质量是多少?(板书:一千克)这两包食盐和这十袋味精

的质量相等吗?(相等)那我们就可以说一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一千克=1000克)出示(课件8)那么2千克苹果等于多少克呢?3千克等于多少克呢?……。

做一做:练习

4、知道用””表示千克,用””表示克

(板书:千克克)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母吗?这两个字母就是国际通用表示千克和克的符号。

请三名学生上黑板练习2000克=()千克3千克=()克7=()三、知识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2、看图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老师课前带来的两袋东西,哪袋用克作单位,哪袋用千克做单位比较合适?你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判断物体轻重不能简单地根据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4、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为什么?

让学生在争辩中明确: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重。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高兴)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质量单位在我们的生活应用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买菜,买米,买水果等等时时刻刻都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要学好数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教学反思: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的初步认识》教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的初步认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

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

二、 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1、看看说说

(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

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听听电脑博士的建议〔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眼睛观察,应用手掂一掂。〕

2、掂掂说说

(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3)比较物品的轻重。

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

(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

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

(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

(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

A、称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

B、称15个图钉 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

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

小组轮流掂一掂。

C、称1支粉笔、1把小刀

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

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

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

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

(4)完成40页的试一试

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

三、 巩固练习,促进提高

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

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

3、 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

4、课外作业: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 全文总结,再揭情思

(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知识点复习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知识点复习》,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知识点复习

知识点

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克”;计量较重的物品质量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了解1千克=1公斤、1公斤=2斤、1斤=500克、

1斤=10两、1两=50克)

估计物品有多重,要结合物品的大小、质地等因素。

练习题

1、填上适合的单位(克和千克)

一个书包重约3()

一串葡萄重约800()

一个足球重约498()

一个菠萝重约2()

2、填空

2000克=()千克

8000克=()千克

6千克=()克

4千克500克=()克

参考答案

1、填上适合的单位(克和千克)

一个书包重约3(千克)

一串葡萄重约800(克)

一个足球重约498(克)

一个菠萝重约2(千克)

2、填空

2000克=(2)千克

8000克=(8)千克

6千克=(6000)克

4千克500克=(4500)克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复习学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复习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复习学案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八个方向,不知道同学们还记得吗?(生回答教师板书)
嗯,说明同学们还没有忘记。假如说我们学校明天要来一批外地的小朋友,学校想在我们班选几名同学当小导游带着这批小客人乘坐1路车去动物园。如果你是小导游,你能向客人介绍一下1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认识路线》。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课件——例题探索。
师:瞧!这里是一张1路车的行车路线图。

(介绍方向标)
师:1路车是从广场开往哪里的呢?
(要求叙述时应从方向和路程/距离两个方面进行叙述)
生:动物园。
师:谁能说说1路公交车从广场到动物园的行车路线呢?
(1)请你在小组中说一说。
(2)全班交流。
(3)指明学生回答。(予以表扬鼓励)
(4)课件演示。
①对“1站路”的概念加以讲解习惯性的将两点之间的这一段叫做——1站路。
②改变方向后不能准确判断此时的方向时用画小坐标+的方法来判断。
然后完成“试一试”的填空题:从广场出发向行驶站到电影院,再向行驶站到商场,再向行驶站到少年宫,在向行驶站到动物园。
2.师:当我们逛完动物园了需要回去的时候要怎么乘车呢?这时起点是哪里终点又是哪里呢?
(指明学生回答)
(1)小组内说一说回去的路线。
(2)全班交流。
(3)课件演示。
师:同学们观察去的路线和回来的路线你发现了什么?
生:是相反的,去和回来的路线方向是相反的。
师:(表扬鼓励)对,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出示课件1路车的路线图,我们就可以说这是1路车的往返路线。(解释“往返”的概念)
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认识简单的路线图了,相信你们会是一个优秀的小导游,带领我们的小客人玩转动物园啦!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24页说一说中的3道题。
(1)淘气从商场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
(2)笑笑坐了3站在少年宫下车,她可能是从哪站上车的?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通过这样的说一说,使学生对认识方向与路线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在平时的生活中怎样解决与方向路线相关的问题,使知识生活化。(全班交流,课件演示)
1.练一练。
课本25页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出示课件:说一说小红上学放学路线。
小红从家出发向走米到打谷场,再向走米到小树林,再向走米到小商店,最后向走米到学校。
放学回家的路线又是怎么走的?讨论后进行小组汇报,在全班达到共识。
2.综合练习。
接着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出示中心公园游玩图,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个别学生回答:
(1)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气象站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2)居民区的居民怎样走可以到达山洞?
小结:一般我们到某个地方旅游时,总是要先看看游览的路线图,要游玩什么景点,怎样走才能不走重复的路线,路线图都会告诉我们,因此认识路线图十分重要!
四、总结
同学们学完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同时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和我们平时生活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回家和父母说一说你上学和放学的往返路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学案例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01-10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趣,激思迁移
师: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看,小动物们正在玩跷跷板呢!
课件出示
师:小老虎和小松鼠怎么呢?
生:小老虎太重了,小松鼠又太轻了,小松鼠怎么也把小老虎翘不动!
师:那小乌龟和小刺猬呢?
生:他们差不多重,玩得可好呢
师:其实不仅小动物们有轻有重,所有的物体都有轻有重,让我们到超市看看吧
课件出示
师: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5个苹果1千克
生:玉米高钙饼干110克
生:大瓶洗衣液5千克。
师:物体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质量,这里用到了哪些质量单位
生:克与千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质量单位吗?
生:两,斤,公斤
师:对,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用到斤、两、公斤,为了便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克与千克
师:关于克与千克,你们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
师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
1:1克与1千克分别有多重?
2、1克与1千克的关系?
3、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克做单位,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千克作单位?
4、称物体的重量用什么工具,如何称物体的重量?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出发,去展开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小动物跷跷板的活动场景很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小老虎和小松鼠跷跷板怎么也翘不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因为小老虎太重小松鼠太轻,从而它们无法玩跷跷板的游戏,而小刺猬和小乌龟重量差不多所以可以很好的玩游戏,从而揭示不仅动物有轻有重,所有的物品都有重量。以超市的场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使学生观察到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水到渠成的揭示今天学习的内容克与千克。教师让学生说说想要研究的问题,教师整理归纳,让学生在课之始清楚明晰学习目标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从情境中激趣,在生活中找数学,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二:亲身实践,体验探究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师:要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生:看商品的标签
生:用手掂一掂
请小组内把这些物品拿在手中掂一掂,再看看标签,请生汇报,你掂的物品有多重,有什么感觉?
生:我掂的是一包菊花茶,有15克,感觉很轻(生汇报略)
师小结:对,它们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师板书克g)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克作单位的物体?
生举例
(2)掂一掂,感知1克
每两个同学手中就放一个2分硬币,请大家把它放在手掌心仔细掂一掂,感觉一下1个2分硬币有多重?同桌轮流掂一掂看。互相说说什么感觉?生:很轻
师:噢,很轻,怎样个轻法?
生(像羽毛一样,特别轻,几乎没感觉)
师:告诉大家,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板书:1克(1g)。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概念
记住1克有多重了吗?你能根据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在学具中找一找,掂一掂,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重?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生举例:一张学具盒中的纸,一块小海绵,2个图钉等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这个装满黄豆的袋子里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师:你取出了几粒黄豆,你怎么判断它重1克?
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方法?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2分的硬币做标准进行掂量,那怎么准确的知道几粒黄豆就是1克呢?生:称一称
师:要知道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掂一掂,要知道具体的重量我们可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常用天平。
课件出示并播放声音:这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这是1克的砝码,最重的砝码有100克
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课件演示利用天平乘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师:瞧,7颗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同学取出1克的黄豆掂一掂。
师:很好,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到1可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请学生完成书中的做一做,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师:知道了1克有多重,你知道10克有多重吗?
生:10克应该有10枚2分硬币那么重
师:说得非常正确,你很善于思考,请每各小组把10枚2分硬币合起来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0克有多重?
师:现在我们采用看包装袋上标签的方法,找一找你的学具中的物品哪些以克为单位,重多少,互相掂一掂,说一说。(生活动,感知一克和几克)
指名说,一个果冻25克,一根火腿肠重50克,一袋方便面中100克,一袋牛奶重250克,一袋盐重500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楚要知道物体的重量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渗透着对学生认知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体会1克的重量时,让学生用手掂,再闭上眼睛静静的感受它的重量,并要求学生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全身心的深度体验,在学生对1克有所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学生在学具中找1克的物体,在让学生取出1克黄豆时,学生可以用掂的方法,但为了精确,引出了称比较轻的物体的天平,秤出了1克黄豆让学生再次掂量,并感受1克的黄豆有几颗,学生在充分感受1克有多重的情况下可以信信心满满的做做一做。在对生活中以克为单位的物体的掂量中,丰富学生的认知与感性认识,为学生很好的估测物体的重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1枚2分的硬币,学具中1克的物体,1克的黄豆,学生多次掂量感受1克的重量,丰富的素材充足的时空使学生的体验深刻而丰满)
2、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出示一箱苹果,1袋洗衣液,它们有多少克?还能用天平测量吗?还能用克做单位吗?
生:不能用克做单位了,
师:为什么?
生:这两个物体太重了,而克这个单位太小了
师:是吗,你怎么知道他们很重,用眼睛看看就行了吗?
生:不行,要掂一掂,称一称
教师请学生上来拿这两样物品。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重,很费力,苹果使劲的抬都很难抬起来。
师:那像这样很重的物体用克做单位你们觉得怎样?
生:很不方便,
师:那我们能想个好办法吗?
生: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真聪明,通常人们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师板书千克kg)
1箱苹果净含量25kg,谁知道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小结:净含量是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感知1千克
师: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它与克有什么关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
师:很好,通过自学先人一步了解新知识,是个主动学习的好孩子!
师:出示一袋盐,看看标签,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重多少克呢
生:1000克
师:1000克我们就可以说成1千克,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教师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断句。
请同学们掂掂两袋盐的重量,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重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再掂一掂2袋盐的重量,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师: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再看看上面的标签,看哪个同学找的最准。
请找的最准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找的?
师:请同学们左手拿1千克的物品,右手拿1克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你有什么新感受?
生谈感受。
想一想我们刚才称量的物品,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做单位
生:称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称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称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举起一袋橘子)称这袋橘子,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一个橘子呢?
【设计意图】:出示生活中的实物,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用克做单位表示它们的重量已经不合适了,学生通过掂量发现它们很重,得出计量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那千克与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可以猜想,在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将两袋盐进行掂量,观察标签,即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重1000克,就是1000克。顺理成章得出1千克=1000克。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1千克,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再凭借这种感觉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哪些物品的重量是1千克,在学生对这两个单位都有所感知的基础上,对这两个单位进行比较,清楚知道它们的适用范围,指导学生根据物体用合适的单位,学生对1千克的认识是学生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因此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生活使然,使学生感受到千克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充分的感知体验1千克)
3、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师:要知道一个物品的重量,我们通常要用什么方法?
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
师:是的,要确定某个物体的重量,我们要借助专门的称重量的工具秤那如果我们要称一袋苹果的重量,可以用天平来称一称吗?
生:不行,天平只能称很轻的物体,
师:那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课件演示盘秤、弹簧秤、体重秤使用方法。
师:一袋洗粉的重量是多少,一袋西红柿重多少,小朋友体重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略
师:通过对这三中秤的观察,你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这三种秤都是以千克为单位
生:当称物体时,指针指着几,就是多少千克
师: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通常用天平,称比较重的物体,可以用盘秤,弹簧秤,体重秤
设想一下,我们把10颗豆子放在盘秤上称会怎样?把一袋大米放在天平上称会怎样,把一袋苹果放在弹簧秤上称一称又如何?
生讨论谈谈想法
师:那我们在称量物体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答略。
师:由此可见,我们要根据具体要称量的物体,选择合适的秤来称。
【设计意图】:教师多次梳理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要了解一个物体的重量可以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方法,是教师对学生认识物体重量的方法的引领。展示以千克为单位的三种秤,课件演示,学生观看,教师针对重点提问,教师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掌握及明确重点。教师请学生设想用天平称大米,用盘秤称10颗豆子,用弹簧秤称一袋苹果会怎样,使学生进行深度思维,领悟到要针对所要称的具体物体选择合适的秤来称,发展学生灵活的思维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针对具体的物体选择合适的秤来称是学生在充分体验后的感悟与内化,是学生思维的再发展)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个梨重150()、1个南瓜重4()、一个排球重450()、
一袋方便面重100()一个鸡蛋重50()一只公鸡重2()
一个西瓜重6()一桶油重5()一支铅笔约重180()
爸爸体重62()兰兰身高126()
兰兰的身高为什么不能用克与千克做单位?
(2)单位换算1千克=()克2千克=()克4千克=()克
简单计算1千克+1千克=()千克1千克+1千克=()克
(3)下面物品有多重,连一连
玉米书包牙刷小鹿
20g100kg400g3kg
2聪聪的信
姥姥:您好,我已经8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45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千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教师请同学们读聪聪的信,有什么发现,什么感悟?
生:要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否则就会闹出大笑话。
3、1千克的棉花合一千克的铁,哪个重?
教师展示一千克的棉花,和一千克的铁,让学生判断
生:棉花这么多,铁这么少,棉花比铁重
生:棉花是1千克,铁也是一千克,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那为什么棉花看起来比铁多很多呢?
生:因为棉花很轻,铁很重,所以很多的棉花就和一小块铁一样重
师:我们能不能就这样一看就判断谁重谁轻呢?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质量就重,千万不要让我们的眼睛骗了我们。
4(课件显示)【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小的鸟类:蜂鸟重约2克。
世界上最大的鸟类:鸵鸟重约150千克。比一头普通的猪还重。仅鸵鸟蛋就约重1.2千克。
教师请学生读一读,深刻感悟一下蜂鸟之小,鸵鸟之大,鸵鸟蛋之大。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习题的设计使学生在充分对1克和1千克深刻感受的基础上,为不同的物体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把物体和相应的质量连线。在数学日记中使学生感受到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的重要性,否则会产生令人嘀笑皆非的大笑话。通过比较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使学生领悟物体的大小不一定能决定物体的重量,有时候仅凭眼睛去判断物体的重量,往往会让眼睛欺骗我们,这里面很深奥的哲学思想,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定会有深刻的感悟与体会。世界之最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的趣闻,增长学生见识的同时亦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
(使学生的学习向文本更深处拓展,向学生更广泛的生活空间拓展,向学生思维的更高层次拓展,开阔眼界,丰富知识)
四:课堂小结,反思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心情如何?对自己有什么评价?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表现。
生自由的畅谈。
【设计意图】:学生自然总结所学内容,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收获,同样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切实提高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注知识更关注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学习,打造生命课堂)

西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克千克吨教案


第二单元:克千克吨
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重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重要,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3、知道吨、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及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重量单位。
4、培养学生操作实践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目标1、3。
教具准备:天平称、台称、电子称,一些实物和实物图片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22—P24,例1、例2、例3、例4,P23—课堂活动1、2。P25—课堂活动1、2。
教学目标:1、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重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
3、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同时培养克服困难、用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具准备:各种称,2分币1枚,橡皮擦一个,一支铅笔,一个苹果,一本学生字典;两袋碘盐,一把干面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轻重。
1、师出示P22情景图,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有很多动物在玩,大象在和老牛坐跷跷板,大象很重,老牛比大象轻。
2、联系生活实际,掂一掂,想一想。
请学生在自己的桌子上拿出数学书、作业本、文具盒,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它们的轻重,互相说一说。
3、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小结:一本数学书的重量,为什么说法不样呢?看来还是需要一个统一的重量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识物体重量的单位:克和千克。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动手实践,感受并认识克和千克。
(一)教学例2
1、认识称。
要想知道某个物体到底有多重,怎么办呢?
课前,小朋友观察调查了生活中常用的称,指名汇报见过什么称?
学生汇报:磅称、杆称、盘称、天平、电子称、人体称。
2、认识克
⑴称一称。用天平称出1枚2分币。调好天平,拿1枚2分币放在左盘,再拿1颗最小的砝码,这上面标着1克,放在右盘看指针摆动,停下来指向中央,这就说明什么?
学生观察天平的使用方法后回答:“1枚2分币重1克。”
学生掂一掂1枚2分币的重量,感知1克。
⑵再称一称一个橡皮檫的重量。
⑶找一找,看看哪样物品约重1克。
学生汇报:1枚药片,2颗图钉,4、5粒黄豆……
⑷刚才我们称的这些物体的重量是用的什么单位?
生:都是用的克作单位。
师:我们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
⑸做P23—第2题,先估一估,再称一称。(四人小组合作称一称)
(二)认识千克
1、师:小朋友都进行过体检,你们还记得医生告诉你们体重的单位吗?(用千克作单位)
2、用人体称称出自己的体重,并填出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千克。
3、教学例4
⑴先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再掂一掂,感受1千克。
分小组称出2袋盐、一把干面的重量,得出都是1千克。每个小友再掂一掂1千克的这些物品,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⑵师再把两袋盐放在天平上称,从而得出重1000克。进而观察得出:1千克=1000克
并介绍用字母表示克和千克。
⑶刚才称自己的体重,2袋盐的重量,一把干面的重量用的是什么单位?(千克)
师:也就是计量较重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也叫公斤)作单位。
(三)师小结:我们计量物品有多重的单位是克和千克;通常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物品重,用千克作单位。
三、课堂活动
1、P25—第2题,估一估,称一称。
2、P25—第2题,找一找,估一估。
四、独立练习
练习四第2题,在书上连线。再读一读。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认识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六、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25——P26例5,例6,P26课堂活动1、2,练习四1、4。
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继续感知、建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重要,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3、知道吨、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及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重量单位。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具准备:实物卡片,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
师:我们昨天学习认识了重量单位,小朋友知道重量单位有哪些?1克大约有多重?1千克大约有多重?
指名说一说。
二、谈话引入新课:
小朋友都知道了自己的体重(指名几个说出自己的体重),你们的体重都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千克)森林动物园里有一头牛,它也称了体重,你们想知道它的体重吗?
三、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5
1、师出示一头牛的实物图片,并告诉小朋友这头牛的重量是600多千克,这时来了一头大象,小朋友猜一猜谁重,谁轻?(大象重,牛轻一些。)
⑴师:边说边贴纸片。(大象说:我的体重相当于10多头牛的体重。)你们猜一猜一头大象大约有多重?(6000多千克)
⑵活泼顽皮的鲸也游来了,它说:我的体重相当于100多头牛的体重。师边说边贴纸片。
⑶你们能猜出一头鲸大约有多重吗?(比大象重很多,大约有60000多千克。)
2、认识“吨”这个重量单位
⑴大象和鲸都很重,用千克作单位都不方便,不容易计量。因此们计量很重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所以大象和鲸的体重都用吨作单位。
⑵吨这个单位比千克还要大一些。那么,我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有哪些呢?(从大到小:吨、千克、克,从小到大:克、千克、吨)
(二)教学例6
1、师:我到市场去买了一箱苹果,这一箱苹果重10千克。如果要买10箱同样的苹果,,你们能帮老师算一算,这10箱苹果重多少千克?(100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0个10是100,所以10箱苹果重100千克。
2、那么50箱同样的苹果重多少千克呢?(500千克)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5个100是500,所以50箱重500千克。
3、100箱同样的苹果重多少千克?为什么?
生:重1000千克。(10个100是1000;或100里面有2个50,1个50箱是500千克,2个50箱就是500+500=1000,所以100箱重1000千克)
4、认识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现在有一辆载重量为1吨的汽车,理解载重量的意思就是装东西的重量。车上装有100箱10千克重的苹果,也就是这100箱苹果的重量是1吨,刚才我们计算了这100箱苹果重1000千克,说明吨和千克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1000千克就是1吨,1吨=1000千克。
全班齐读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三)小结:吨这个单位比千克大,计量很重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1吨=1000千克。
四、课堂活动:
1、P26—1,生自己先读一读,再全班读一读,说一说。
2、P26—2,学生先独立填写,再全班订正。然后再全班读一读。
五、课堂作业:练习四第1题、第4题。
六、课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27—例7,例8,P28—课堂活动1、2、3,练习四3、5、6、7、9。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千克、吨这两个重量单位。
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体验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计量重量的单位有哪些?按一定的顺序是怎样排列的?
生:有克、千克、吨;(吨、千克、克)
师:克、千克、吨它们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
生: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7
1、师出示例7的挂图,让学生独立看图,比一比哪种动物最重,哪重动物最轻?
2、学生先独立比较,填写在书上,再同桌说一说,最后全班交流。
3、指名回答,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比较方法:我们在比较轻、重时,都要先换算成相同的单位,然后再比较。
(二)教学例8
1、学生看图自学,先自己说一说图意,再同桌说一说,最后全说。
2、学生再计算还剩多少?
3、指名说出是怎样想的。
甲生:5吨就是5000千克,5000—2000=3000千克,所以还剩3000千克,也就是3吨。
乙生:2000千克就是2吨,5吨—2吨=3吨,所以还剩3吨。
三、课堂活动:
1、P28—1题,对口令。(生和师对,生和生对)
2、P28—2题,把重量相同的用线连起来。(生先独立连,再全班订正。)
四、课堂作业:
1、P30—3题,生先独立填写,再订正。指名说出是怎样想的。
2、P30—5题,生填写在书上,再全班订正。
3、P30—6题,生独立算一算,填在书上,再集体评讲。
4、P31—7、8题,同桌互相讨论,再说一说,填写在书上。
五、课后记:

实践活动:小当家
教学目标:1、通过围绕食品采购,市场调查、分析、当家理财、编制计划,从而了解自己,了解家庭,了解社会。
2、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锻炼和考察。
教学重点: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合理编制采购计划。
教学准备:食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1、师:小朋友在家里与爸爸妈妈商量了这个月你们家准备采购哪些商品?准备用多少钱?分别买多少数量?
2、生在小组里说一说。
3、师:小朋友在菜场、商场、超市里看见的同一种商品的价钱一样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4、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5、师小结:我们在买商品时,先要确定采购物品的数量和需要的钱,还要调查每种商品的价钱,才能合理的编制采购计划。
二、师生共同探讨采购计划。
1、师先示范画出采购计划表,填写要买的一种商品所需要的价钱。
2、学生独立把采购计划表填写完整。(师边巡视边指导)
3、学生填完后,再全班交流,指名向全班介绍自己编制采购计划的经过,展示自己的采购计划。
三、通过展示后,评选合理的采购计划。
四、课后记:

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千克”及常见秤》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千克”及常见秤》教案

教学内容:P102例2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2、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认识秤,会用常见的秤称物品的重量。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一台秤、一些苹果、2袋精盐(每袋500克)、一些沙土、2捆挂面(每捆500克),天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了重量单位“克”,你们都会用了吗?下面老师检测以下同学们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一只乒乓球约重3()一杯牛奶重300()

一个西红柿重250()一个鸭蛋约重60()

二、共学探究,解决疑难

(一)导入新课

师: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做单位.可是称一些比较重的东西,用“克”做单位就太小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克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板书:千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自学指导

(1)1千克到底有多重?

(2)10个1克是多少克?100个1克是多少克?1000个1克是多少克?

(3)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先学

3、后教

师:1千克和1000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用天平称一称(左边托盘中放1千克,右边托盘中放1000克)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1000克=1千克)

教师说明: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也是我国法定的计量单位

(1)认识秤,了解案案秤称物体的方法。

①出示图片“台秤”,师简单介绍构造。

②教师介绍使用方法:案秤也叫做台秤,使用时先把案秤刻度盘上的指针(或游标)定在“0”位,然后将所称物品放到托盘上,观察秤指针所指的数字,指几就是几千克,教师称1千克的苹果演示给同学们看。

(2)实际操作,具体感知1千克有多重。

①称出1千克的大米,装在塑料袋里,用手掂一掂有多重

②将1大袋洗衣粉放在托盘里让学生称一称有多重(正好1千克),顺次传递让学生掂一掂。

③把称过的和课前准备好的物品拿出来,再次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说明它们的重量相等都是1千克。

4、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个重量单位——千克。1千克也叫做什么?千克和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5、检测

做一做

三、当堂训练

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____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_____单位,1千克也叫()。

2.1千克=()克1000克=()千克

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千克克

四、拓展训练

1、手势判断对错:

2千克<2000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2、填空:

(1)小明体重25千克,小青体重21千克,小明比小青重______千克。列式为____________。

(2)一筐水果重30千克,6个人合买一筐后平均分,_____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二2、3、4、5、6题

六、板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认识》复习学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认识》复习学案
教学目标: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计算机课件演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的画面。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教师: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应该租几条船?
学生汇报:每条船限乘4人,就是每条船只能坐4个人,所以每份是4人;那24人里包含有6个4人,所以应该租6条船。
教师:如果每条船限乘6人,那24人要租几条船?(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练习:科教科书第15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
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每位一双,一双是几根?小熊有12根筷子,每份是2根,可以分几份?够分吗?
教师:这一道题就是问12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4题。
用情境图呈现分萝卜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明白把16个萝卜,按每只小兔4个萝卜分之后,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萝卜任务。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没4个萝卜圈在一起……”通过圈和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是怎样想的?(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几个?就是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多少?)
提问:香蕉的数量都是18个,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的数量不一样呢?(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
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学案设计


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学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的读法,认识乘号。
2、在探索乘法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改写成乘法算式,体验乘法的简便。
三、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走向本质。
师:(出示主题图,如下图)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动物学校去参观,开心吗?看,小动物们正在活动呢!在这块草地上,你发现了几种动物?
师:这些鸡和兔分别是怎样排列的?
(生:兔子总是2只2只在一起,鸡总是3只围一块儿。)
师:要知道兔子和鸡分别有多少只,你准备怎么办?
(生1:我是一个一个地数的。
生2:我数兔子是2个2个数的,2、4、6,一共6只兔子。)
师:为什么可以这么数呢?
生答后老师引导,2只一起还可以这样数----1个2,2个2,3个2。
那么鸡可以怎样数?
(生:3个3个地数,1个3,2个3,3个3,4个3。)
教师可引导学生可以不用数,用加法计算。数一数各是几个几相加。板书:2+2+2=63个2
3+3+3+3=124个3
(二)潜移默化,理解知识。
师:我们再去参观动物学校的电脑教室。(出示2台一块,共8台德电脑图片,如下图)
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1台1台地数的,一共有8台;
生2:我是2台2台地数的,2、4、6、8,一共有8台;
生3:我是用加法算的,2+2+2+2=8.)
师:求4个2是多少,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计算。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一样,也有表示乘法的符号,乘法算式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称,请大家看课本后互相说一说,再说给全班同学听。(学生自学课本,讨论交流)
师:(电脑图变化为8个2)这间电脑教室有多少台电脑呢?是几个几?用加法和乘法你会列式吗?
(生:8个2,加法是2+2+2+2+2+2+2+2=16。
乘法是2×8=16或8×2=16.)
师:(出示电脑图变成100个2)现在有多少个2?用加法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渐渐不说时,教师适时发问,你们感觉求100个2用加法算,算式写起来怎样?
(生:太麻烦了,可以用刚学过的乘法,写成100×2或2×100,快多了。)
(三)循序渐进,掌握方法。
(1)观察对比。
(出示一幅花片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花片有几个几?你是怎样看图的?
(生1:我是横着看的,每排有5个花片,5+5+5=15,是3个5.
生2:我是竖着看的,每列有3个花片,3+3+3+3+3=15,是5个3。)
师:这两道加法的算式的得数相同吗?为什么?
(生:得数相同,因为还是这么多的花片,没有拿来也没有拿走。)
(2)动手操作。
请大家拿出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圆片,摆4堆。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几个圆片,用加法怎样列式?(学生摆并回答)
再请每堆摆4个圆片,摆2堆。看一看,摆了几个几,求摆了几个圆片怎样列式?
(生:摆了2个4,列式4+4=8)
请大家任意摆出几个几,说给同桌听。
(3)拍手游戏。
先让学生听老师拍手,其余学生说一说。
最后同桌进行游戏。
(4)生活应用。
先指导看跳绳图,再让学生独立列式。
汇报之后讨论:求4个5是多少,列加法算式和列乘法算式,那种写法简便?
(四)全课小结,初建模型。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那你知道乘法是怎么产生的吗?学了乘法之后,我们每个人都会多一双特殊的眼睛,那就是乘法的眼光。请同学们先闭上眼睛,想一想乘法是什么,然后睁开眼睛,带着乘法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看看你能否发现乘法现象。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认识》复习学案1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认识》复习学案1

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此题的“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的认识》学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