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教师版)

高中教师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0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教师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教师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教师版)

1.知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2.能力:科学地认识和评价王安石变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通过材料归纳概括王安石变法每项措施出台的目的、具体内容、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一、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知识结构

2、A阅读本单元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试从“三冗、两积、内忧、外患”等方面概括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两积:积贫积弱
内忧: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外患:辽和西夏的威胁

B结合A题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猬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二:就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实际效果,朱熹指出:“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1)材料一反映出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危机?
(2)“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具体指的是什么?
(3)为什么会导致“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的局面?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后果。回答第(1)问之前,应仔细阅读材料,结合关键词“西戎”“岁币”“徭役日繁”“官吏猬滥”“叛而为寇”等,把握材料的大意,然后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来概括。第(2)问突出识记能力;第(3)问要结合采取的措施带来的消极影响去分析判断。
(1)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反抗不断。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2)“兵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军权的措施;“财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财权的措施,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负责财政;“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行政权、司法权等措施。(3)北宋过分集权,造成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浩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由此导致北宋的积贫积弱。

3、A阅读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完成填空。
措施内容作用

富国
措施青苗法政府低息贷款减轻人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积






农田
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抑制豪强兼并,促进生产发展
募役法以钱代役减轻人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市易法设市易务
稳定市场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
增加财政收入
方田
均税法按土地多少收税减轻人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
均输法就近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等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
增加财政收入

军事
措施保甲法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确保了兵源和提高战斗力积弱局面的改善
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减少政府支出
将兵法由固定将官带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
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了武器的质量
教育措施改革科举废诗赋取士旧制,重经义策论考试
使一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选拔了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为变法制造舆论
使许多低级官吏和下层士大夫得到发挥才干的机会

整理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设置专门学校
惟才用人提拔有志于改革的官员

B结合A题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膺旅物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阅(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致务中投卖,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挡物力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限出息一分;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初,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阉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足矣。”——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
(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以上材料和你所学的历史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结果?
第(1)问回答的关键是读懂原材料;第(2)问回答要结合所学的王安石富国之法的相关内容;第(3)问结果的回答要结合设置市易务的作用和变法的最终命运。
(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2)设市易务。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3)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措施最终被废除。

C材料一王安石“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格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监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农民坏于差役,……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场之权。……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勤忧而国不强。”—《续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材料二王安石认为: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认为: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甚于加赋。——《续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1)结合材料一及学过的知识回答,王安石为改变这些现状采取了哪些措施?
改革科举考试,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实行将兵法,提高军队战斗力;实行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2)你对王安石、司马光的理财之道的认识,有何看法?
王安石的理财之道旨在削弱大地主、大官僚的特权,企图削弱他们的经济实力来富国。司马光是在不危及地主官僚利益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

4、A阅读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结合以下漫画,试评价王安石变法,并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失败原因:(1)变法对封建的地主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面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前诸多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2)变法不是发生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或王朝的初期,而是中期,此时地主阶级已经失去了封建社会初期的那种改革精神,大地主大官僚的守旧势力比较强大,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可能作出损害自身利益的彻底改革,故在其反对下,新法被废除。(3)从其变法的本身来看,存在着用人不当等原因。
评价:总观王安石变法,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从维护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这一前提出发,限制了富商、官僚及大地主的利益,开辟了财源,增强了收入,解决了宋朝的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缓和社会危机的目的。
B历代对王安石变法毁誉不一,如宋人邵伯温在《闻见录》中说;“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致今日之祸(按:指北宋灭亡和宋廷南迁)!”。请回答:
(1)宋人邵伯温“尽变更祖宗法度”,其具体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2)宋人邵伯温对王安石的评价正确吗?你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答案:(1)针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的负面影响,王安石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理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等。军事: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教育:改革考试制度和选官制度(2)不正确。完全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对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克服“三冗”、“两积”现象等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他的三不畏变革精神更应值得肯定。

二、合作探究: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三、训练反馈
(完成金榜P142—143材料题)

扩展阅读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

●王安石改革(1069年,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1、背景:①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各种矛盾十分尖锐;②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③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④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
2、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主要内容:①富国之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募)役法;市易法;均输法;②强兵之法:保甲法;设军监器;保马法;将兵法;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惟才是用。
4、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地主阶级针对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
5、评价: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②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6、失败的原因:①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②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③宋神宗动摇,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④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⑤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7、经验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用人。
8、王安石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①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②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③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④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⑤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
9、认识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的措施中值得肯定之处。
(1)考试内容:①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而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经义。②联系实际:参加经义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2)遵循原则:择优录取。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09年江苏高考)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1.(1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4分)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2分)

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张载集》
(宝元以后)募兵益广,宗室蕃衍,吏员岁增。……故用度不得不屈。(仁宗时)承平浸(渐)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多如一火,天下祸患,岂可不忧?——《欧阳文忠公全集》
材料二(王安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下
材料三熙宁、元丰(宋神宗的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安焘传》
(宋神宗熙宁六年冬十月)时在京诸军出戍还营,教阅多废忘。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旬一御便殿,程其能否而劝沮之,人人奋励。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7
材料四上(明太祖)曰:“昔汉武帝用东郭咸阳,孔仅之徒为聚敛之臣,剥民取利,海内苦之。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财,小人进竞,天下骚然,此可为戒。”——《太祖实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中期朝廷面临的经济、政治危机?(3分)

(2)王安石为实现材料二中“民不加赋而国用饶”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3)从材料三看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2分)

(4)材料四中明太祖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1分)依据是什么?(1分)

(5)就上述材料中对王安石变法所持有的不同看法,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1分)



(1)范仲掩: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
苏轼: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
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3分)
(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1)军费开支成为国家最重的负担;官吏增多加大财政危机;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3分)
(2)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任答两点2分)
(3)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增强了军队战斗力。(2分)
(4)反对。王安石变法聚敛财富,盘剥人民,用人不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2分)
(5)实事求是,客观公正。(1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1、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对两次变法的认识:
(1)同: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都触犯了保守势力的利益并遭到强烈反对。
④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都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2)异:
①背景:前者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地主阶级因封建经济的发展而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后者面临着财政危机、政治危机、民族危机。
②根本目的:前者是建立新制度,后者是巩固封建统治。
③效果:前者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后者使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政府收有所增加。
(3)认识:
①改革必然会受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成败的关键是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改革过程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背景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土地兼并使农民赋税增加,还要承担徭役,受高利贷的盘剥,连年的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具体表现:农民起义和兵变相继爆发

民族对立严重

辽和西夏与宋发生多次战争

统治阶级矛盾突出

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激烈,出现朋党之争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

原因:1、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

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

表现: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

积贫

原因: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恩荫”法授官多)

2、冗兵(面临西夏和辽的威胁;为安定社会秩序,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

3、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付给出大量金银和布匹

表现: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造成了冗费的局面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

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危

主持:范仲淹、富弼

时间: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五年(1045年)初

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农桑,减轻徭役等

结果:失败

原因: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2、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 3、改革过于激进

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原因:1、社会矛盾仍然尖锐

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得到宋神宗的赞赏

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

时间:1068年,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

时间

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目的

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内容主要措施

内容

作用和成效

局限

富国之法

农田水利法

鼓励各地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方田均税法

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争议最大)

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免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

市易法

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

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强兵之法

保甲法

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设军器监

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保马法

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

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

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结果

最终失败

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

2、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3、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

4、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5、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

6、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启示教训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第四单元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教案


第四单元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起用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的设想与决心;起用王安石开始变法的时间

王安石提出变法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能起用他的原因

探究王安石的个人经历对他变法的影响

资料回放
图片展示
问题探究

王安石博学多才,关心社会,洞察民情,富有革新精神

富国之法

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尤其是如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实现变法目的

通过《清明上河图》进一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情景再现
资料回放
理解概念

这些措施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

强兵之法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措施

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尤其是如何增强军队战斗力,实现变法目的

探究变法时期的武将、神弓、花枪等图片、资料,说明变法措施的成效

图片展示
学思之窗
问题探究

这些措施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整顿、加强军队建设,改变积弱现象

取士之法

变法在人才方面的管理措施

科举制度的建立、发展、改革及积极作用

对隋唐科举制与北宋改革科举制的内容进行比较,看发生的变化

图片展示
历史纵横
联系比较

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给他们发挥才干的机会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难点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

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起用王安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变法的前提(开始)和具体措施。

本课引言是以文字叙述的,通过王安石的一首描述农民悲惨命运的诗,揭露宋朝“积弱”局面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从而为学习王安石变法打下铺垫。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你从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得到哪些启发?结合上一节所学内容进一步体会王安石变法的原因背景,回答后导入新课。或者回忆上节课内容,直接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导入新课。

第一目“起用王安石”

本目共有三层意思:宋神宗为什么要起用王安石?王安石究竟有哪些变法设想能打动宋神宗?起用的标志是什么?这是本节课的一个小难点,搞清这些问题有利于加强对王安石变法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

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采纳。1068年,宋神宗即位。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决定起用王安石。王安石向他谈了变法的设想。宋神宗很赞赏他的主张,坚定了变法的决心。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有:社会矛盾仍然尖锐;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宋神宗赞赏他的设想,又有变法愿望。

《言事书》(《万言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朝廷面临内忧外患,财力穷困、风气日坏、法度不合先前三代之政,说明变法是事势要求;(二)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的改革所以失败,在于人才不足,而真正合乎皇帝信赖的几乎没有;(三)当务之急在于培养有用的人才,这就要选择对象,而且要有一整套的教养之道,养廉之法,纪律约束,法律制裁,考察、赏罚的办法;(四)当今不能泛泛而学,需要根据国家的要求来培养文武兼能、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五)善于治理财政的,从未以开支不足为问题,主要应通其变,治财要有正确方法;(六)当前朝政的严重问题是从中枢到地方都是奸吏充斥、狼狈为奸、官官相护、贤者受法律束缚而不肖者逍遥法外的情形必须改变,关键在于得到优秀人才放手使用。

教学建议:

1)通过图片展示,介绍宋神宗、王安石等重要历史人物,通过了解宋神宗掌权时的社会状况和王安石作为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的业绩,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变法的迫切性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背景。

2)讲清变法的开始。指出: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依然严重。虽然“新政”的改革措施被废止,但北宋统治阶级内部要求改革的呼声并未停止,相反,随着危机的加深,改变现状的要求越来越强烈。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了更为全面的改革。

3)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王安石简介,回答问题。

第二目“富国之法”

本目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主要是讲王安石变法在经济上的具体措施,即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的政策、措施。包含三个层面:采取此法的目的、主要措施、作用。

“富国之法”的主要内容是:

青苗法。宋仁宗时,陕西百姓缺少粮、钱,转运使李参让他们自己估计当年谷、麦产量,先向官府借钱,谷熟后还,官称“青苗钱”。王安石、吕惠卿等据此经验,制定青苗法。它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实行青苗法的目的,在于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盘剥,并使官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上三等户分八等交纳役钱,随夏秋两税交纳,称免役钱。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此法的用意是要使原来轮充职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方田均税法。熙宁五年八月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颁行。此法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丈量土地,按肥瘠定为五等,登记在帐籍中。“均税”就是以“方田”的结果为依据均定税数。凡有诡名挟田,隐漏田税者,都要改正。这个法令是针对豪强隐漏田税、为增加政府的田赋收入而发布的。

农田水利法。熙宁二年十一月颁布农田水利法,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建立堤坊,修筑圩埠,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如果工程浩大,受利农户财力不足,可向官府借贷“青苗钱”,按借青苗钱的办法分两次或三次纳官,同时对修水利有成绩的官吏,按功绩大小给予升官奖励。凡能提出有益于水利建设的人,不论社会地位高低,均按功利大小酬奖。此法是王安石主张“治水土”以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措施。

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主要内容有: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必须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另外,还赋予发运使一定的权力,使他们能够斟酌某时某地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采取一些权宜措施。这就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教学建议:

1)这些措施教材已作了详细、明确的介绍。教师不必补充新材料,可按教材介绍的六项具体内容讲解,也可绘制表格,帮助学生整理知识。

2)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采取这项措施的目的、具体内容、作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清明上河图》认真观察东京的繁荣,加深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

第三目“强兵之法”

这是王安石变法的第二个主要内容,具体措施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保甲法。熙宁三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其主要内容是乡村住户,不论主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以住户中最有财力和才能的人担任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同保人户互相监察。农闲时集中训练武艺,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范和镇压农民的反抗,以及节省军费。

将兵法。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凡实行将兵法的地方,州县不得干预军政。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马病死则要赔偿。

政府下令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从此,武器生产量增加,质量也有所改善。

教学建议:

1)探究变法时期的武将、神弓、花枪等图片、资料,进一步理解说明变法措施在军队战斗力和武器装备上的成效。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分析史料说明问题。

3)保马法、军器监都是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建议教师适当补充资料讲解。

第四目“取士之法”。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主要是为变法造舆论。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这三个具体措施。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以空洞的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即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采取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这就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从而扩大了考选名额,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

同年秋,实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进行教学的太学三舍法制度,不能不看到,九百年前我国已有了从实际出发的科举、学校制度。

教学建议:

1)建议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可以请学生阅读教材的图片和所展示出的内容,加以分析理解,并思考改革科举制的必要性。

2)对隋唐科举制与北宋改革科举制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发生的变化。也可以对古代科举制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总结,以掌握所学知识。

3)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这一点极富有现实意义,可引导学生阐发议论。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王安石变法这一概念,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通过王安石的一首描述农民悲惨命运的诗,了解学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认识情况,进而了解变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便于学习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总结回答后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对本课教材进行课前通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本课知识包括的四大内容:起用王安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以培养学生阅读、归纳、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

本节可以看成是变法的整个过程,“起用王安石”,可以看作是前提或开始,而后边三目就是变法的主要措施。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第一目“起用王安石”后,可直接提问问题过渡到下一部分变法的主要措施。学生可分三组分别整理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项内容,每组简单回答后教师适当做出总结,并就一些问题展开提问、讨论、补充资料、拓展延伸。

最后小结,可引导学生从背景、内容等方面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以便进一步理解北宋中期改革的目的和改革的重大成就。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统治积贫、积弱危机所进行的较全面的改革:通过理财方面的措施,发展经济,增加国家收入,实现富国愿望,以解决积贫问题;通过军事方面的措施,增强军队战斗力,对内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对外可抵御辽、西夏的进攻,还可节省军费开支,实现强国愿望,解决积弱问题;而教育方面的措施,则是要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使变法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这样,北宋统治者试图通过较全面的改革,挽救统治危机,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也可以以题总结:宋神宗为什么要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这些措施各有何直接作用?从而宏观总结巩固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介绍宋神宗起用王安石时,用幻灯、实物投影历史照片和王安石的简介。充分利用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为素材,进行思想教育。

从各个角度总观王安石一生,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无论哪一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尤其他能够针对北宋统治的积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历史进步意义,这种坚持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

案例二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第一目“起用王安石”后,教师可以直接提问导入:

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主持变法。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有四名宰相,病的病了,老的老了。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跟这批人一起办不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把变法的权抓了来。这样一来,他也就放开手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了。那么,王安石变法都有哪些主要内容呢?你能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把这些内容中每一项的目的、具体措施、作用用最概括的语言列出来并准确地表述出来吗?导入后分组总结。

案例三引导学生对古代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作深刻的比较。

秦国的商鞅变法和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次变法。商鞅变法之际,诸国并立,一国国君若能大行革新即可图强并打倒敌国,可谓变法成则国存、变法败则国亡,大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之势。而王安石时代,北宋实行了高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改革仅为挽救时弊、富国强兵,其迫切性大大不如战国,况全国吏治败坏、积重难返,保守势力又过于顽强,终于落得失败的结局。

设计问题: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四、问题解答

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解题关键:宋朝中期的“积弱”的局面。

思路引领:根据两则材料信息归纳说明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政策、将帅和士兵等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提示: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一)本课测评

1.简要叙述王安石变法经济改革措施的主要内容。

解题关键:王安石变法经济措施的诸方面。

思路引领:主要目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答案提示:为了实现富国的目的,王安石采取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富国之法初步改变了积贫的局面。

2.分析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解题关键:巩固封建统治。

思路引领: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措施的诸方面内容。

答案提示:目的: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强兵之法初步改变了积弱的局面。

(二)学习延伸

1.阅读与思考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投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投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民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4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请回答:王安石认为,在有关理财的各项措施中,哪一项重要,为什么?

解题关键:理财以农事为急,趣农为急,汲汲于差投之法;而徭役害农。

思路引领:分析归纳材料有效信息,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

答案提示: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他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生产过少,也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徭役害农。而实行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利于发展生产。

2.争鸣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今天学术界仍有争议:

●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也有人则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谈谈你对青苗法的看法。

(学生可自由发挥)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第1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背景
(一)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
(1)土地兼并严重(主要原因);(2)人民赋税负担沉重;(3)战事连年不断;(4)自然灾害频繁。
表现: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2、民族矛盾激化
原因:辽和西夏始终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表现:辽、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断。
3、统治阶级间的朋党之争
实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弱局面的形成(宋统治者对军队严密控制造成了兵将分离和军事实力下降,在宋与辽、
西夏的战争中连年失败。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不断。形成
积弱局面)
原因:国家权力过于集中
[目的:防止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1]集中军权;
[2]集中行政权;
中央:
地方:
[3]集中财政权。
中央:
地方:
影响:[1]行政上抑制了官兵的进取心,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2]军事上高级将领受制太多,缺乏临机决断权;
[3]财政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总之,集权的皇帝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不惜牺牲国家利益,进而导致对辽、西夏的战争中非常软弱。]
表现:宋辽“澶渊之盟”
2、积贫局面的形成
①为了防止文官武将专权,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官僚队伍庞大,既影响办事效率,又成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恩萌授官;形成冗官的弊端。
②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造成冗兵问题。
③养官、养兵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北宋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巨额赔款,形成“冗费”。
④“冗费”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北宋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往往隐瞒土地数量,逃避赋税,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三冗”出现是导致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
原因[表现]:[1]冗兵
[原因:A、采取“荒年募兵”政策;B、加强对辽、西夏的防御;C、防止地方割据。
影响:军费开支过大]
[2]冗官
[原因:A、官僚机构重叠;B、科举取士越来越多;C、“恩荫”法泛滥
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影响: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3]冗费
[原因:A、冗兵、冗官;B、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大量“岁币”。
影响:政府财政日益入不敷出。]
影响:
(1)随着冗兵、冗官、冗费的增加,财政入不敷出,逐渐形成“积贫”局面;
(2)北宋统治者把这些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庆历新政
根本原因:吏治不整
中心内容:整顿吏治
主要措施:
1、改革官吏升迁办法;2、严格“恩荫”制;3、改革贡举制;4、慎选地方官;5、减轻徭役;6、重视农桑。
结果:失败
失败的主要原因: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影响: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一场更大规模、更加深刻的改革正在酝酿之中。
(四)目的实质
目的: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
实质: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之间的利益再分配,发展生产。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1.北宋“杯酒释兵权”的皇帝是
A.宋太祖B.宋太宗C.宋仁宗D.宋神宗
2.北宋中期以后,土地大量兼并的最直接影响是
A.农民反抗斗争不断B.大地主、大官僚的出现
C.国家财税收入锐减D.少数民族政权大量收编流民
3.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A.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B.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相互牵制
C.设三司管财政,削弱宰相权力D.首创皇帝制度
4.北宋加强专制皇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包括
A.削弱了军队战斗力B.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C.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与北宋并立的建都今宁夏银川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辽B.西夏C.大理D.金
6.签订“澶渊之盟”的双方分别是
A.北宋和辽B.北宋和西夏C.南宋和辽D.南宋和金
7.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封建统治B.打击官僚贵族
C.提高官僚素质D.增强军事力量
8.庆历新政主要针对
A.土地兼并严重B.军队数量庞大
C.官僚制度腐败D.军队战斗力不强
9.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是
A.官员数量增加B.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
C.豪强地主大量兼并的结果D.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
10.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主要目的是
A.加强军事力量B.抵抗辽的进攻
C.保卫皇室需要D.防止军事割据
11.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分析与认识,正确的有①它是辽宋关系史上的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它是以牺牲人民利益换取和平的产物③就其客观影响来看是有历史进步性的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12.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3.出现国库亏空,导致“积贫”局面的诸多原因中,错误的一项是
A.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B.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
C.给辽和西夏的“岁币”D.“计相”掌管财政,措施不力
14.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加强军事B.丈量土地C.整顿吏治D.奖励垦荒

15.阅读下列材料: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上述材料反映北宋政治上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对北宋统治有何影响?宋仁宗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后结果如何?
答案:反映了冗官现象。机构的臃肿,官员人数的增加,不仅造成了政府效率的低下,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宋仁宗时任用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史称“庆历新政”。由于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一年多就失败了。

16.北宋庆历新政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改革主要针对官僚制度?并简要分析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案: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挽救北宋封建统治。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由于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一年多就失败了。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二、内容(特点:通过理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一)富国之法
1、青苗法
目的: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作用: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局限性:出现了地方官员强迫百姓向政府借贷,由于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2、农田水利法(成效最大)
目的:通过“治水土”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
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免役法(募役法)[类似于唐朝时期的“庸”]
目的: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作用: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局限性:免役钱对贫困人家是沉重负担,许多人家为此家破人亡。
4、市易法
目的: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稳定了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方田均税法
目的:限制大地主、大官僚隐瞒土地、逃避赋税。
作用: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
6、均输法
目的:保证皇室、贵族、中央政府消费物资的供应。
作用: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的生活,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总之,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但也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同时也给不法官员从中牟利提供了方便。
(二)强兵之法
1、保甲法、连坐法
目的:治安、御外、节支(即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作用: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
2、保甲法
目的:改变宋朝步兵作战的不利地位,提高官府饲养战马的质量和数量,少占粮田
作用:节省了政府开支,马匹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3、将兵法
目的:改变军队兵将分离、组织涣散、训练无素、战斗力低下的状况。
作用: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4、设军器监
目的:改变北宋武器生产和管理混乱的状况
作用:武器生产产量增加了,质量改善了,战斗力提高了。
5、精简军队
目的:提高军队战斗力,减少开支。
这些措施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使西北边境得到巩固和开发。
(三)取士之法[为变法服务]
目的:为了给变法制造舆论,推动变法的顺利发展,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的同时,还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
措施:1、改革科举制度
目的:选拔有用人才,解决冗官问题;
内容:
作用:使考试制度更加完善,提高了官员的实践能力。
2、整顿太学
目的:使学校成为变法的舆论工具;
内容:
作用:健全了学校的学科体系和管理机制,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3、唯才是举
目的:调整行政管理机构,为变法服务;
内容:
作用:打破了按资升迁的成规,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任用王安石变法的北宋皇帝是
A.宋太祖B.宋仁宗C.宋神宗D.宋高宗
2.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主要在于
A.开支过多B.生产过少C.官员太多D.军队太弱
3.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更侧重于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整顿吏治
C、加强中央集权D.减轻农民的负担
4.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A.理财B.整顿军队C.富国强兵D.科举
5.王安石大力推行青苗法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徭役繁重B.高利贷盘剥
C.“冗兵”与“冗官”D.“积贫”与“积弱”
6.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募役法D.市易法
7.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不包括
A.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B.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
C.设明法科D.首创武举制度
8.王安石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抨击。王安石变法中触及大地主、大贵族利益的有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9.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保护作用的措施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均输法
10.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与唐代的“庸”相似的是
A.农田水利法B.免役法C.方田均税法D.保马法
11.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
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12.王安石变法中,能起到“治安、御外、节支”三种功效的军事措施是
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更戍法
13.王安石推行的旨在强兵的措施有
①均输法②市易法③保甲法④保马法⑤将兵法
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③⑤
14.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青苗法和免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主要是因为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高利贷者的利益B.对农民的剥削过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D.政府财政收入得到保证
15.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16.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高校”录取?
A..背诵诗赋词章B..学习“四书五经”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D..依靠“恩荫”
17.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收效最大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
18.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体现了“因天下之利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思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市易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反救其乏,则青苗行矣。
材料二(王安石)原以为,苟能抑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以上材料摘自邓广铭《王安石》
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和“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目的。
答案:(1)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2)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20.试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背景: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变法的命运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前后实行十几年,这是统治者为摆脱社会危机而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1)在经济方面,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在军队方面,节省了军费开支,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效的解决了冗兵的问题。
(3)在文化方面,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利于思想解放,造就学以致用的人才。
(4)王安石变法使得宋朝的国力由弱转强,一度扭转了统治危机,积贫积弱局面有所改变,短期内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
(四).变法的局限性
1变法的局限性
(1)变法针对的是社会的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所以一开始就遭到强烈的反对。
(2)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民”。可是一旦执行不善,变法过程中就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就会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2.新法的变质:
元佑更化后新法淡出历史舞台,1093年哲宗亲政后虽有志于恢复新法,启用变法派,但是到徽宗时新法成为聚敛的工具。原有的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五.失败原因:
(1)这场改革的实质是对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再分配的调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改革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激烈的反对;
(3)宋神宗后期的动摇和死去;
(4)变法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六.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七.经验教训及认识
1、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的用人。
2、认识:
(1)变法的不足:(局限性)
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2)变法的进步意义:(进步性)
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谈谈对这两次改革成败的认识。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③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②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古代中国史规律总结
1、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
(1)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
(2)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
(3)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4)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5)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6)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
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2、文化发展的共同原因:
(1)继承性因素:前代文化成果的继承
(2)社会环境因素: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社会大治(社会安定必然导致文化繁荣、兼收并蓄如两汉隋唐)或者社会大乱(社会动荡必然导致思想冲突激烈、变化多端如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3)政治因素: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
(4)文化政策因素: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5)文化交往因素: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交往是文化融合的主要途径);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具有补充和推动作用)
(6)群众作用:人民群众尤其是杰出文化人的努力
(7)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条件)
3、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
(1)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2)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3)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
(4)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4、中国古代得以统一的原因:
(1)经济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
(2)政治制度因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防止地方叛乱
(3)文化因素:中国统一的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4)群众作用:民族融合的不断加深,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加强,人民渴望统一
(5)个体作用:一批杰出人物的个人贡献
(6)地理环境因素: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而集中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庆历新政D.王安石变法
2.宋神宗死后,废除新法的北宋宰相是
A.文彦博B.王安石C.范仲淹D.司马光
3.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使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被清丈出来的是
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C.市易法D.均输法
4.人们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是
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B.市易法、均输法
C.青苗法、免役法D.保甲法、保马法
5.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C.将兵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6.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A.二者都对B.二者都错C.前对后错D.前错后对
7.有利于改变北宋积弱局面的措施有①保甲法②保马法③将兵法④设军器监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8.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9.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是
A.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10.对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
A.改革都获得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一帆风顺D.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11.从中国古代史上的变法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国运艰难是改革变法的催化剂
B.人民群众是变法改革的主力
C.统一安定的政治环境是改革变法的社会基础
D.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变法改革中才能前进、发展,否则就会停滞倒退

12.阅读下列材料:
王安石变法期间,宋神宗曾经召集大臣议论变法的事,枢密使文彦博、王安石等都参加了。他们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文彦博曰:“朝廷施为,务合人心,以静重为先……祖宗以来,法制未必不可行,但废坠不举之处耳。”
上(宋神宗)曰:“三代圣王之法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
王安石曰:“朝廷但求害民都去之,有何不可?万事颓堕如西晋之风,兹益乱也。”
——上述材料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指出文彦博和王安石对变法的态度有何不同?
(2)宋神宗对变法态度如何?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上述争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2)宋神宗对变法持支持态度。根本目的是维护北宋的封建统治。(3)上述争论说明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一开始就遭到守旧派的激烈反对。

13.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答案: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有些变法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变法也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结合教材举出相应史实加以说明)
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大胆改革,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综合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二

材料三宋代习武图

回答:
(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三说明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3)分析三则材料之间有何联系。
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原因在于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措施(2)理财方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军事方面: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3)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危机引起了材料二、三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变法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的社会危机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货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反救其乏,则青苗行矣。
材料二(苏轼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材料三(王安石)臣以为,苟能抑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
——以上材料摘自邓广铭《王安石》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
(2)据材料二分析苏轼站在什么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
(3)综上所述,王安石和苏轼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谈谈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答案:(1)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大地主、官僚立场上。(3)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属于封建统治阶级,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王安石通过掏“兼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了封建国家政权,有利于农民发展生产,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设。

3.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当时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有哪些?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试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措施?
答案:(1)社会危机的表现:①土地兼并严重;②农民起义不断;③冗官、冗兵、冗费;④辽和西夏的威胁。(2)教育改革的措施:①改革科举制度;②整顿太学。(3)①有利于教育的发展;②有利于人才的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