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生物第四章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的美术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0

七年级生物第四章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七年级生物第四章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四章生物的分类
教学分析:
本章教学内容包括“生物分类的方法”和“生物分类的单位”两部分。是对前三章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延伸。通过学生积极的观察、思考和实践,尝试根据一定的生物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关注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为终身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说出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掌握生物分类的依据。
2.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概括能力。
3.关注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和分类单位。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实践活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八角茴香和莽草两种植物。请学生观察:他们的茎、叶、花、果实的形状都很相似。八角茴香的果实有香味,是人们熟知的调味品—大料,而莽草的果实内含有毒素。曾有过误将莽草果实当作大料食用而造成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报道。原因就是两者不易区分出来。如何才能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呢?那就必须分清生物的种类,只有正确的识别生物的种类,研究和掌握他们的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才能更好的利用、开发和保护生物资源,而要正确地识别生物的种类,就一定要掌握生物分类的知识。从而引入课题。
二.探究
(一)生物的分类方法
1.首先质疑: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观察课本插图2、4—1中的生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试着回答第一个问题:你将图中的生物分成几类?主要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相互交流,代表发言)。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思维也是活跃的,所以学生们会按照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对图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如生物体能否运动,生物的营养方式,生物体的大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几个角度。学生分类的依据各不相同,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生物的分类实际上就是将生物物种归类,如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植物和动物。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思考,最后归纳总结:分类时,仔细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找出不同生物的差异程度。
2.自主探究、相互讨论,各自发表见解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以上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思考:对生物进行分类应考虑的特征包括那些?具体说,植物和动物分别从哪些角度考虑。(小组讨论,交流补充,代表发言)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植物根据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有无和结构特点分类,分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再根据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等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分别分类。
3.观察与分析,结合动植物的分类依据,学生试着将图2、4—1中的动物或植物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动物:蚯蚓、蝴蝶、鲤鱼、青蛙、海龟、鸽子、熊猫。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银杏)、被子植物(玉米、向日葵)。通过对以上生物的排序,由此学生可得出生物发展遵循着一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过程。
(二)生物的分类单位
假设你遇到几个单词plantplayplum想知道它们的意义,怎么办?学生会想到查英汉词典,最快速度要查到,有何规律呢?学生利用手中的英汉词典动手查找,首先从大范围,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以P开头,以P开头的单词很多,该如何找呢?学生会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一步缩小范围,它们还都属于Pl范围内的,那么在pl….中一定有这三个单词。接下来发现plum与另两个已无共同特点了,因而必须单独查找,而plantplay仍有共同点,可同去pla….范围内查找,即可查到它们。由此可以看出:p….pl….pla…..是个范围逐渐缩小的查找依据,p….范围最大,pla….范围最小。由此引出生物的分类单位。
同样道理,生物圈中的生物依据不同的特征划分为7个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多媒体展示画面:猫、老虎、水稻、小麦的图片。教师指导学生将这四种生物进行分类,学生根据经验不难分出猫与老虎一类,水稻与小麦一类。教师再指导学生小组分工,分别观察讨论猫与老虎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小麦与水稻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共同特征。通过各小组的讨论,发表见解,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和完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生物圈中的生物划分为七个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通过对特征的逐级分析,得出结论:界是最大的一级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通过对这两组生物的比较分析得出:界的共同特征最少,种的共同特征最多。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多,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少,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多。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猫与鸡”的共同特征,明确它们的分类地位。通过分析以上生物在分类上的地位,是否反映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能否看出猫、老虎、鸡三者的亲缘关系的远近?学生不难看出:猫与老虎的亲缘关系较近,因为它们的共同特征多,同属于猫科;而猫与鸡的亲缘关系较远,它们仅同属于脊索动物门。展示古代爬行动物分别进化成为鸟类和哺乳类的图解,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尽管猫与鸡的亲缘关系较远,但它们仍属于同一门,说明它们是同一祖先。由此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有了生物的进化,才有现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人类也得以不断的生存和发展。
三、归纳总结:
通过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完善,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加深理解,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1.分别归纳总结动植物分类的主要类群及分类的依据:
孢子植物:
主要类群
种子植物:
植物的分类
分类依据:形态结构
无脊椎动物:
主要类群
脊椎动物:
动物的分类
分类依据: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
2.生物分类的单位大小与其共同特征的关系: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越少;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越多。
四.迁移深化
根据所学知识,尝试着对常见的、与生活关系紧密的生物进行分类,启发学生对以下问题加以分析解释:
1.古人曾把动物分为四类,即虫、鱼、鸟、兽。有人把鲨鱼、鲸鱼划分为一类,其实这些动物有许多不同之处。
按照现代生物学的分类方法,分析鲨鱼、鲸鱼分别属于哪一类,并说出它们的两条主要区别。
2.下列是茄、辣椒、高粱的分类地位图示,分析:
从分类地位看:哪两者之间的共同特征多,哪两者之间的共同特征少,为什么?
通过比较分析,你的结论是什么?
门种子植物门种子植物门种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茄目茄目莎草目
科茄科茄科禾本科
属茄属辣椒属高粱属
种茄种辣椒种高粱种
3.通过对生物分类知识的学习,你认为该如何避免误食莽草中毒等类似悲剧的发生呢?
五.开拓创新
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上升到更高层次,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资料展示:原产印度的萝芙木(也叫蛇根木)是夹竹桃科的萝芙木属的一种小灌木,它的根内含有利血平等多种生物碱,是生产治疗高血压药物的主要原料。有一个时期,我国只能依靠进口这种药物原料来生产降血压药品。根据生物的分类及亲缘关系的远近,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依靠进口此药物的状况呢?学生积极探索,大胆想象:根据同科、同属、不同种的植物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的道理,萝芙木属中有许多个种,除了印度萝芙木以外,其它的种也有可能含有利血平的成分,可不可用来代替印度萝芙木呢?
教学设计说明
1.由身边发生的日常生活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急于想解决问题的想法引入新课,将学生的思维也调动起来。
2.教学过程中,仍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与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动植物来引导学生去观察、讨论、思考。注重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探究获得知识的积累与提高,然后对理论问题加以归纳和总结,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理解和掌握,从而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有效的从事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创造条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表见解,相互交流,交换意见,取长补短,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在讨论中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参与探索,使每个人的思维都获得提高和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动植物进行分类时,采取从整体到局部,从共性到个性的思维方式,逐一剖析和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又都服务于实践,学会用新知识新理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如学会生物的分类方法,可以对身边的动植物进行分类;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新教材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在本节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观察身边的事物将新学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会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及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问题情景”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猜想,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构建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以及与同伴交流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集体的作用。

相关阅读

七年级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学案设计初稿

本章重点:4

1.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特点。

2.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3.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

4.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5.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章难点:

1.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其成因。

2.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

3.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4.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5.正确认识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关系。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一、学习目标

1.运用人口分布图、人口统计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和增长特点。

2.联系实际,说明人口问题及其对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知道世界三大人种的外观特征,用图说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主题一:世界人口的增长与人口问题

知识准备: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2006年2月26日世界人口达65亿,预计2012年将达70亿。但全球各地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平均,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非洲为2.8%,南美洲2.2%,欧洲0.3%,北美洲0.7%,大洋州1.2%。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与环境、资源不协调就会产生人口问题。

知识形成与应用:

(一)阅读课本P64图4.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_____,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_____,到1999年,世界人口总数已达_____。

预计未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_____,说明世界总的出生率_____死亡率,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

3.你认为当今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表并分析:

国家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英国

1.20

1.08巴西

2.031.3

德国

0.97

1.04尼日利亚1.23

2.78

表中巴西、尼日利亚属于__________(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_____(高、低);英国、德国属于__________(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_____(高、低)。

这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球各地是_________(均衡、不均衡)。

(三)思考:

1.人口的增长速度要与_____、_____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否则就会产生人口问题。

2.目前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中,你认为哪一方面的问题是首要问题?请说明你理由:

学习主题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知识准备:由于各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人口分布是不平衡的。世界人口空间分布分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和基本未被开发的无人定居区。据统计,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7%,那里居住着世界70%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

知识形成与应用:

读课本P66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并假设你是一位部落的首领,带领你的部落寻找合适的居住地区:

(1)你的部落共有10万人,你希望选择一个人口密度(即每平方千米人口数)在100人左右的地方,因此你必须选择一个占地约为_________平方千米的地方。你会首选在哪个洲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选择的时候你是如何考虑下面的地理因素:

(2)从纬度位置看,你会首选在_________(高纬位置、中纬位置、低纬位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地形上看,你会首选在_________(高原、平原、山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海陆位置上看,你会首选在_________(沿海、内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主题三:不同的人种

知识准备:根据人种特征分,世界主要有三大人种: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

知识形成:

选择题

1.她的肤色、眼色、发色都很浅,头发天生就是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请问你知道她是属于什么人种吗?()

A黑种人B.黄种人C.白种人n红种人

2.既通用英语又是白色人种的国家是()

A埃及B.日本C.俄罗斯D.南非

3.美洲的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南亚的印度人分别属于什么人种?

A白色人种、黄色人种B黄色人种、黑色人种

C黑色人种、白色人种D黄色人种、白色人种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一、学习目标:

1根据世界语言分布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分布国家。

2通过阅读世界宗教分布图,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和最重要的宗教圣地。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主题一:世界的语言

知识形成:阅读P74“阅读材料”了解世界语言,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______,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______。

学习主题二:世界三大宗教

知识准备:在古代,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是“神的意志”,并创造了许多宗教,一直流传到现在。世界上有近一半的人信仰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到目前为止,基督教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澳大利亚等地,是世界上信奉者最多的宗教。基督教中罗马天主教信奉者又最多。

知识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三大宗教是指()

A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B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

C基督教、佛教、犹太教D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

2.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宗教是()

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道教

3.世界上信奉者最多的宗教是______,它发源于______,集中分布在______。

4.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文化和分布地区,阿拉伯人信仰______教,教徒被称为______,他们在清真寺进行宗教活动;泰国人信仰______教,他们在______进行宗教活动。

(二)综合题

将A、B、C三种宗教建筑所代表的宗教与其主要分布地区、代表性的国家以及创始人用线连接起来。

A基督教西亚泰国穆罕默德

B佛教欧洲沙特阿拉伯释迦牟尼

C伊斯兰教东亚英国耶酥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聚落的主要类型,从不同聚落(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片,判断聚落的类型并能描述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

2.知道聚落形成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人口、商业贸易等),根据聚落分布图说出其分布特点(如沿河、沿铁路线、沿山谷分布等)。

3.联系所居住聚落的一些文物古迹、宗教场所或其他历史文化遗产,分析聚落(城市或乡村)发展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的利与弊,培养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公民意识,了解和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主题一:乡村与城市

知识准备: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地球上的人类,不管生活在哪里,都是生活在不同的聚落之中。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

知识应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乡村与城市在景观上有何差异,并判断课本P78图4.16中,A为______,B为______。生活在图A中人们的生产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_;生活在图B中人们的生产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_。

学习主题二:聚落与环境

知识准备: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地的自然环境、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深深影响到聚落的景观。

知识形成:

(一)阅读课本P81“活动”图4.23、4.24、4.25,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下表:当地气候特点

民居建筑特点

因纽特人冰屋黄土高原窑洞傣族竹楼(二)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较______(发达、不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稀少);在____________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学习主题三: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知识准备: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聚落的发展也使世界文化遗产遭封了严重毁坏。如果这些文化遗产再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世界各国要共同努力,大力保护世界丈化遗

知识应用:

思考:生活在广州的你听说过骑楼和西关大屋吗?它们是广州老城的见证。然而,随着广州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日益显著,加上部分骑楼和西关大屋年久失修,不仅内部设施和居住环境跟不上需求,而且其破旧的外表也与周围现代化都市格格不入……作为广州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骑楼和西关大屋的去留问题,请你列出理由。

拆的理由

留的理由第四章单元小结:

世界人口总数:2006年达_____亿

世界人口的增长

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快慢不同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人口的分布

人口稠密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口稀疏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口密度(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三大人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了解)

人种

世界的语言

大约有3000~4000种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的宗教:三大宗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聚落与环境

聚落的主要形态:________、________。

人类的居住地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

聚落的分布

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聚落分布________(密集或稀疏)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聚落分布________(密集或稀疏)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人口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四章主要复习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四章主要复习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四章主要复习学案

第三章走近国家

第一节日本

一、发达的经济:

1.有利条件:(1)岛国多港湾,便于海运。(2)气候适宜。(3)高素质的劳动力。(4)发达的科技。(5)高效率的管理。(6)渔业和森林资源丰富。

2.不利条件:(1)矿产资源稀缺,(2)国内市场狭小,(3)过分依赖国际市场。

3.经济概况:

(1)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

(2)进出口贸易:发达;对象:美国、中国、欧洲。

(3)工业:发达,竞争力强。

(4)农业:耕地面积小,劳力不足,但水平高,稻米、畜产和蔬菜中三大部门。

(5)渔业:北海道渔场,附近有寒暖流交汇;近海、远洋捕捞和海水养殖。

(6)工业布局:(P69能填工业带和主要工业城市图)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原因:资源缺乏,需进口,国内市场狭小,需出口,而日本海运便利,有利降低成本。

(7)主要城市:东京、筑波、大阪、横滨、名古屋、神户、广岛、京都、奈良

第三节俄罗斯

一、改革中的经济:集中在欧洲部分

1.工业特点、四大工业区:莫斯科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2.工业中心: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

3.农业区:分布在东欧平原的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有谷物马铃薯亚麻乳肉制品

4.城市: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海参崴(太平洋)、摩尔曼斯克(北冰洋不冻港)

二、西伯利的开发: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炭

第一节美国

一、高度发达的经济

1.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首位。

2.农业大国:小麦、玉米、大豆产量高

(1)农业地区专门化:含义(P85);农业区的分布;

(2)农业生产专门化:P85

(3)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气候温暖湿润,平原面积广,耕地多,多港湾便运输。

(4)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

3.工业大国:

(1)有利条件: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科技力量雄厚。

(2)三大工业地区:东北部工业区:最早发展;南部工业区:石油飞机等;西部工业区:电子信息等

(3)传统工业衰落,新兴工业崛起。逐渐由东北部向南部发展。

(4)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进口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4.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P86

第二节巴西

一、热带雨林的危机

亚马孙平原与亚马孙河;地形:主要是巴西高原和亚马孙平原,各占2/3,1/3;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平原,有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亚马孙河: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长度第二的河流。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二、巴西利亚——首都。

第三节澳大利亚

一、古老的动物:

1.原因:长期孤立于南半球的汪洋中,自然条件单一,动物演化缓慢。

2.动物:袋鼠、鸭嘴兽、针鼹、考拉、鸸鹋。

二、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1.“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世界绵羊最多的国家,重要的羊毛和小麦输出国。

2.“坐在矿车上的国家”:铁、煤、铝土。

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教学板书:

第三章两级地区南极洲的气候特征和资源状况

第四章走近国家

1.日本发达的经济:优势、工业分布、农业

2.俄罗斯改革中的经济:工业特点、主要农业区、主要城市及港口

3.美国发达的经济:农业地区专门化;三大工业地带

4.巴西(1)热带雨林的危机(2)巴西的首都

5.澳大利亚(1)古老的动物(2)发达的经济:农牧业和工矿业。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辽阔的疆域(1)领土四至(2)濒临的海洋

2.行政区划(1)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轮廓形状及相对位置

3.中国的人口(1)分布不均(2)人口政策

4.中国的民族民族的分布特点。

●课堂小结、作业:配套练习。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四章概率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四章概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四章概率

一教学目标

1.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过程.2.初步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必大小,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3.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发展随机观念.4.能对两类事件(古典概率和几何概率)发生的概率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5.在概率的学习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二教材分析

概率中“随机”观念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七年级(上)《可能性》一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不确定事件的有关事例(如在“一定能摸到红球吗”中已初步体验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在“转盘游戏”中又体验了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在“谁转出的四位数大”中进一步体会到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在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不确定现象的特点,通过具体情景体会概率的意义,在丰富的实际问题中认识概率是刻画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同时学习一些简单的计算概率的方法,并通过对概率的进一步认识帮助自己作出合理的决策.教材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转盘游戏,意在通过实验与分析,使学生体会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后通过掷硬币游戏,让学生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在做大量试验的过程中感悟概率的意义,初步体会可以通过做试验来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材在第二节中,通过对摸到红球的概率展开了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习定量刻划一类事件(古典概型)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概率的意义;在第三节中,通过小猫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问题,使学生直观体验另一类事件(几何概型),了解此类事件发生概率的基本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三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主题图”,帮助他们初步了解本章要学习的内容。课文给出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两个问题,希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介绍本章主要内容,并指出概率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试验过程,亲自动手试验收集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学生往往存在着一些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但其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逐步消除错误的经验,建立正确的随机观念是学习概率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亲自从事“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从而获得事件发生的概率.3.注意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理解现实世界中不确定事件的现象与特点,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事件发生的感受和探索,通过对现实世界中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丰富对概率背景的认识,积累大量的活动经验.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亲自尝试试验,以获得事件发生的概率,消除一些错误的经验,体会不确定事件现象的特点.

4.1游戏公平吗

一、教材分析:在七年级上学期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不确定事件,初步体会了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意义。在本节中,学生将在“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初步体会可以通过做试验来大致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二、教学目标:1、经历“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过程。2、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3、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4、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三、教学设计在本节教学设计上,以小组活动为主要课堂学习方式,特别注重过程性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和谐、统一。在小组实验中,进一步教会学生分工与合作,如每个小组都配有组长、记录员等,在组与组的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倾听与反思,在对知识的系统归纳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感悟能力。四、教学建议1、本节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经历、感受和体验,而不是以老师的已知感受代替学生的自身经历,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猜测游戏是否公平,再进行试验,然后分析试验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测。例如,对于“掷一枚均匀的硬币”的游戏,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做试验收集数据。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每一次试验的结果事件是无法预料的,每一个小组收集到的试验数据都带有随机性,但大量试验后,两种情况出现的频率都稳定在同一个数值上,因此这两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在感受中成长,在体验中发展能力,注重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情感态度。2、针对书本中的不同实验和游戏,每次都应明确探究任务,并分层次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正确指导小组活动,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是什么,应如何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强调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相互统一,对探究结果给学生以充分的表述意见的时间,对不同的意见给予充分的交流时间。3、教材只是作为一种教学素材,教学中教师应加以挖掘与拓展,比方针对书本P103的做一做(2)“你能利用上节课的做一做中的均匀小立方体设计一个游戏,使游戏对小明、小丽都公平吗”,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应鼓励学生开展思考与讨论,只要能设计出一种合理的方案即可。除了利用好教材,教学中老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比如可利用摸球、扑克牌、电脑随机抽样等设计出对双方公平的游戏),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会给老师带来许多学习和研究的内容。4、本节内容安排两课时。

4.2摸到红球的概率

1、本课在全章中的地位与作用

“摸到红球的概率”在本章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方法将越来越重要。统计与概率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适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本章前一节内容通过对学生活动数据的统计,让学生亲身体验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性的不相等所带来的某些游戏的不公平性。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经历了多次活动的亲身体验。本节课中,学生将再次通过摸球游戏活动,了解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为下一节课概率的“数学模型论”建立扎实的基础。2、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课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通过摸球游戏,了解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其实全章的教学中,突出学生自我“体会”的重要性,概率是无法靠教师教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领会的。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数据统计、类比观察、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寻找问题解决的意义,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如何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获取对概率计算的理解,发展数学能力,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以及良好的与人合作精神。3、关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概率的计算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4、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师课前要准备好教具:在不透明的盒子(或布袋)里放人三个橙色的乒乓球和一个白色的乒乓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四人一组。在展开教科书中的游戏时,首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摸到何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并猜测摸到红球的概率。活动安排:四人一组进行活动(一人负责记录)活动一:将球编上号码,1~4号(其中4号白色),每组摸球的基础次数为20次,通过活动思考摸到每个球的可能性是否一样。活动二:在活动一(摸到每个球的可能性一样)基础上,请学生再对照数据,看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几种?(四种:1号球,2号球,3号球,4号球)。是红球的可能结果有几种?(三种:1号球,2号球,3号球)。教师引导计算摸到红球的概率方法:P(摸到红球)=3/4。分子表示摸到红球的可能结果,分母表示摸到的所有可能结果。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对于不确定事件来说:0<P(A)<1

活动三:想一想这个过程中摸到白球的概率。活动四:任意掷一枚均匀的小立方体(立方体的每个面上分别标有数字1、2、3、4、5、6),“6”朝上的概率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几种,二是“6”朝上的结果有几种。学生不难找到答案。活动五:接下来是学生练习《做一做》,本题是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要根据要求设计游戏,这体现了概率模型的思想。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讨论(准备好乒乓球让学生使用,增加直观性)。随堂练习可放在活动三内完成。活动六:《概率小史》介绍,让学生了解概率与人们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门学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活动七:学生自我活动完成习题4.2,巩固新知。本节课教材的安排较为合理,所以无须作改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多发现问题。本课的教具准备也较为容易,课中,教师也可设计与生活较为贴近的例子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切忌套用公式机械性的计算概率。不能让学生等待知识的传递,而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5、关于评价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关注学生想了没有,参与了没有,关注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和表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教师的评价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

4.3停留在黑色砖上的概率

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素材的挖掘,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体验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一种数学模型;2.借助具体情景,了解一类事件发生的概率,并能计算单间事件发生的概率;3.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的模型;4.继续渗透合作学习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教学建议:1.由于教材通过探究小猫停留在黑砖块上概率的大小问题,让学生直观体验生活中概率的另一种模型——几何概率。所以,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感悟以下两点:①方砖除颜色不同外,其余完全相同,小猫在方砖地走动方式是随意的,停留在哪一块方砖上是一个随机问题;②几何概率的大小与面积有关,即“事件发生的概率等于此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所组成的图形面积除以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所组成的图形面积”。2.想一想(1)“小猫停留在白色砖块上的概率”其实质是“小猫停留在黑色砖块上的概率”的余事件,即;但教学时不必深究,也不必让学生掌握。如果有同学提出,教师可引导这部分同学作进一步探究。想一想(2)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两个事件发生概率相同的结果,让学生初步建立概率的模型思想,教师应保证时间鼓励学生举出一些不确定事件的概率为“”的例子。3.本节教材所涉及的例子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某个情景出发,它充分体现了概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概率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教学时务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充分理解“事件发生可能性结果”的真正含义;如例1中获奖券的可能性结果是“7”,获100元购物券的可能性结果是“1”,获50元购物券的可能性结果是“2”,获50元购物券的可能性结果是“3”。4.“读一读”是本节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准确领会其中的道理(买彩票时要抱着一颗平常心,中奖固然可喜,不中奖对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太大影响,同时又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如果一心想买彩票发财的话,那可能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