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力》教案设计

高中力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6

《力》教案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力》教案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力》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以问题为起点、活动为主线,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通过情景创设、列举实例、实验活动的展开,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问题的解决中自主建构有关“力”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现象归纳出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3.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采用直观手段丰富感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的建立
2.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器材】
1.教师演示:气球2个、滑板1个、实验微课、多媒体课件。
2.学生分组实验:弹簧1条、塑料瓶2个、橡皮筋2条、磁铁两块、尺子1把、小车1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从生活到物理)
师:将气球吹大并放开,观察现象,问:气球为什么会向上飞?
生:思考、回答
二、探究新知
(一)归纳概括力的概念
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力的事例,并将典型事例展示在PPT上,思考共同点、认识力的概念。
如:
王明军《力》教学设计王明军《力》教学设计推土机推土
渔翁拉渔网
人提水桶
运动员举杠铃
运动员踢球
磁铁排斥磁铁
学生完成活动一的内容。
【活动一:认识什么是力?】
1.分析比较图6-1几幅表现力的图片中有什么共同点?(展开让学生思考)

2.通过这些力的实例归纳“力”的概念。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讨论,小组间交流得出这些事例中的共同点,教师进一步引导得出力的概念。对于“作用”教师可根据实际进行必要的直接讲授。
在分析比较几幅图的共同点前可先让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只有人才能产生力吗?
2.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产生力吗?
3.单个物体能产生力吗?
设计意图:其实让学生直接从几幅图中概括出力的定义是比较难的,所以设计了三个问题(层层递进)来降低难度。同时让学生知道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加深了对力的概念的力理解。
(二)力的作用效果
1.让学生设计一些物体对物体作用的实验
完成课堂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二的内容
学生利用桌上的提供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活动,然后“小组设计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组展示、组间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活动二:发现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设计一些物体对物体作用的实验。
你的设计方案
实验现象
2.能得出结论是:。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化认识、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在“运动状态”方面可根据实际点拨引导。
2.看视频判断有无力的存在?
教师播放演示微小形变实验微课视频。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全体同学用手用力拍桌子(问:用手拍桌子能产生哪些效果?)
提出问题: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
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思考。
学生完成学案上活动三的内容
【活动三: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设计实验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你的设计方案
实验现象jab88.cOm

2.解释生活中的应用例子(播放划船、神七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实验感知到总结规律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再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
三、课堂小结:(1)与同学们一同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展示。
(2)学生谈收获。
四、课堂练习(详见PPT)
五、作业布置: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6.1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性变;(2)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相关推荐

《力》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具】

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学生:30把刻度尺

【教材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4.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5.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一、力是什么

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人推车……(学生举例)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

2.分析罗列的现象

可以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3.归纳总结归纳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学生实验:

(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学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让学生说明其原因。

(2)用图片进一步说明用图片展示,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3)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

(2)投影图片,举例说明

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

②射箭。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举例

(4)进一步理解

通过学生实验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

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

【小结】

【思考与练习】

1.“注意力”、“战斗力”、“凝聚力”是不是物理学中的力?为什么?

2.“神州5号”载人飞船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

3.分析一个例子──“顽皮的大象向下压跷跷板,跷跷板向上弹起小孩”。

力教案


第一节力

教学课题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③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④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⑤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③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②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仪器材料

实物投影仪、磁铁、铁钉、铁球、两个刷子、三角板

板书设计

§7-1力

一、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符号:F

3.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力的单位:N

二、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力的图示:(作图略)

五、力的示意图:(作图略)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新课引入

一、什么是力教师先投影图片“人压跳板跳水,运动员踢球”:或观察教材90页中前四幅图片(通过投影或制作成电脑动画),从不同侧面展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

演示:起重机吊起钢管,磁铁吸引铁棒.总结这些实例的特点: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力的一些现象学生总结共同特点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磁铁吸引铁钉

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学生举例

力的相互性

演示:1.两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变弯曲.

2.两小车上各放一条形磁铁,松手后两车同时开始运动、手托球.

录像3.穿旱冰鞋的同学互推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N).在这里介绍牛顿的资料

那么,“牛顿”这个单位究竟有多大?我手托两个鸡蛋,告诉学生,手托住两个中等大小鸡蛋,大约需要1牛的力.然后举起我们用的物理书放在手上,该书对手的压力大约2.5牛.

同学们亲自体会一下物理书放在手上时感受到的压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实物投影仪展示:

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

三、力的三要素

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板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

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易推开门.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容易把螺母拧紧.首先要注意选择力气悬殊的两名同学以让其他同学信服,再要注意两个同作用点的选择.这个活动一是能较好的说明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二是调动课堂气氛,应该让学生试一试.没机会亲自试一试的同学课后可做一做.

力的图示

在力的图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要注意作图顺序,应先定标度,再定点,定方向,定长度,最后画箭头,箭头的尖端正好对齐线段的末端.

教师应动笔画规范的力的图示

力的示意图

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箭头

教师介绍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的区别.教师可对一个力分别作出图示和示意图,从画图的对照中找出二者的区别.

学生只要求会画力的示意图.

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关部分

教学后记

运动和力《摩擦力》教案


第5周星期二
课题第三节摩擦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

目标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什么叫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教材分析重点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及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教具小车、木块、木板、毛巾、弹簧测力计、棉布、钩码。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实验探究法。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实验探究:用筷子插入装有米的杯子中,能用筷子把它们提起来吗?
2.讨论:刹车后,汽车为什么能停下来?
3学生小实验——动动手:(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向前推,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有什么感受?(2)、用脚在地上蹭一蹭,有什么感受?
4.交流讨论:图(一):运动的物体最终将会慢慢停止,为什么?
图(二):物体静止在地面上时,是否受到摩擦力?
二、讲授新课:
(一)、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个物体要相互接触;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摩擦力的种类:
(1)静摩擦:相互接触的两物体相对静止,且将要发生相对运动趋势。
(2)滑动摩擦:物体滑动时产生的摩擦。
特点: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阻碍物体运动。
举例:踩到香蕉皮时候,脚跟地面的摩擦。扫地时,扫把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急刹车时,车轮与地面的摩擦。用钢笔、铅笔、毛笔写字时,笔与纸之间的摩擦。用水果刀削水果时的摩擦。
(3)滚动摩擦:物体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4)学生讨论: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力?它们分别属于哪种摩擦?
①静摩擦:斜面上的正方体。停在山坡上静止的汽车。将要滑下来,但没滑下来。手拿瓶子不动。手推讲台但推不动。
②滑动摩擦:踩到香蕉皮时候,脚跟地面的摩擦。扫地时,扫把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急刹车时,车轮与地面的摩擦。用钢笔、铅笔、毛笔写字时,笔与纸之间的摩擦。用水果刀削水果时的摩擦。
③滚动摩擦:骑自行车时,前车轮与地面的摩擦。用圆珠笔写字时,笔跟纸之间的摩擦。铅球在地面滚动时,球与地面的摩擦。
(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1、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与假设:根据生活经验,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________、
可能与___________、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3、设计实验探究:
(1)用什么工具测摩擦力?怎样测量?(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
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2)怎样改变木块的压力大小?(在木块上放砝码或再加一块木块)
(3)用到什么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问题一:我要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应控制什么物理量?改变什么物理量?
问题二:我要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应控制什么物理量?改变什么物理量?
(4)实验器材:小车、木块、木板、毛巾、弹簧测力计、棉布、钩码。
(5)实验原理:二力平衡。
4、进行实验:
(1).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
(2).在木块上放钩码后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
(3).在木板上固定好毛巾,把木块平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
(4)..在木板上固定好棉布,把木块平放在棉布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
(5).把木块侧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
实验次数接触面情况压力大小/N弹簧测力计示数/N摩擦力大小/N
1
2
3
4
5
5、收集数据:

6、分析与论证:
(1)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等其它因素无关。
(三)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P61科学世界——摩擦与我们。
2、分析与讨论:(1)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普遍存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中存在摩擦?这些摩擦中哪些摩擦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2)对人们有益的摩擦越大越好,我们应该如何去增大有益摩擦?(3)对人们有害的摩擦越小越好,我们应该如何去减小有害摩擦?
3、归纳: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1)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增大压力。
4、归纳:减少有害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少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4)使两个接触面分离。分离的方法有两个①加润滑油②在两个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气垫。
三、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摩擦力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探究了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及如何减小有害摩擦。





一、摩擦力:
1、摩擦力的定义:
2、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3、摩擦力的种类:
二、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三、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作业学案试卷



记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种类、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